苏宁易购怎么实名认证:“癌前病变”的防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26:11

“癌前病变”的防治

标签: 癌前病变  中医药  治疗  分类: 癌症患者使用手册 2007-08-28 20:33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人体上某些器官的一些良性病变容易出现细胞异常增生,具有恶性变化倾向,这些异常增生具有癌变倾向的病变称为癌前病变。

癌前病变是恶性肿瘤发生前的一个特殊阶段,并非所有癌前病变都会变成恶性肿瘤。常见的癌前病变有粘膜白斑、慢性子宫颈炎、纤维囊性乳腺病、结肠多发性息肉病、慢性胃溃疡和萎缩性胃炎、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石症、结节性肝硬化、皮肤慢性溃疡、子宫内膜和支气管粘膜等处上皮非典型增生等。

1.萎缩性胃炎的防治

   萎缩性胃炎是目前公认的胃癌前期病变,同时存在胃息肉者发展为胃癌的可能性极大,有人报道其癌变率在15%以下。

   祖国医学认为萎缩性胃炎属“胃脘痛”、“嘈杂”等病范畴, 其发病机理为:中土虚弱。常见有脾胃虚弱、胃阴亏损、肝胃不和、脾虚血热等病型,临床分型论治,疗效卓著。

1.1脾胃虚弱证:胃脘隐痛,喜暖恶寒,稍进冷食疼痛尤甚,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面色青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弱。治宜健脾益胃,温中补气,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

1.2胃阴亏损证:多见胃脘嘈杂,食后疼痛,口干舌燥,喜食酸物,五心烦热,心悸失眠,尿少便秘,舌干少苔,脉沉细,治宜养阴清热,方用益胃汤加味。

1.3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攻窜两胁,胸胁痞满,嗳气呃逆,失眠多梦,头晕目眩,情绪忧郁,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沉弦数,治宜舒肝和胃,活络化痰,方用旋覆代赭汤合失笑散加减。

 1.4脾虚血热证:多见胃脘痞满,呕恶不舒,时有血块或血丝呕出,面色苍白或萎黄,脉沉细或沉数而细,治宜温脾益气,凉血止血,方用黄土汤加减。

  凡检胃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可选用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连翘、徐长卿、地锦草、莪术、大黄、黄连、乌梅、丹参等,也可用验方清热化瘀汤(黄连、10克、大黄5克、白花蛇舌草20克、汉三七3克、丹参15克、厚朴15克、葛根15克、鸡内金15克、白芍25克、乌梅10克、党参10克、黄芪15克、桂枝5克),每日一剂,连服半年。  

  2.多发性肠息肉的防治

  肠息肉可分单发、散在、多发三种类型。多发性肠息肉有一定家族遗传因素,一般在儿童或青年期出现。其在肠内分布可在结肠内的一段,也可累及全部结肠,直肠发生率在90%以上,有时胃和小肠也可出现息肉。其癌变的年龄较一般的结肠癌患者早,男性较多见,早期无症状,常见大便带血,血量不多,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腹痛,腹泻,甚至痉挛性疼痛,经常腹胀坠痛,大便次数增多,甚至里急后重,大便常有黏液,混合脓血。镜检时可见息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直径在数毫米到数厘米,或基底宽广,或有蒂悬于肠腔,伴不同程度的粘肿、出血、慢性炎症、溃疡以及肉芽组织形成等变化。钡剂灌肠造影可见充盈缺损,钡剂空气灌肠造影呈蜂窝状改变。可疑恶变时应取活检做病理检查。本病需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憩室、肛裂及痔疮等鉴别。

   多发性肠息肉属中医“肠辟”、“下痢”等范畴,其主要发病机理为湿热下迫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日久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结而成。临床常见湿热下注、肠风下血、脾虚五痢等证型。

 2.1湿热下注证:腹痛腹泻,便下脓血,肛门灼热,口苦咽干,胃脘胀满,时时欲呕,食欲不振,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健脾化滞,方用白头翁汤合槐花散加味。

 2.2肠风下血证:大便下血,血色鲜红,血量较多下坠灼痛,重者头晕目眩,心悸口干,小便短赤,大便偏干,舌红嫩脉细数,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化积,方用槐花散加味。

 2.3脾虚五痢证:脘腹胀疼,大便溏泄,便下黄赤黑白夹杂,经久不愈,伴四肢无力,腰酸腿软,下肢畏寒,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健脾解毒,利湿止痢,方用真人养脏汤加味。

 3.乙肝及肝硬化的防治

   目前研究表明,肝癌的发生与乙肝、肝硬化密切相关,积极防治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可减少肝癌的发生。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潜伏期较长(60-160天),地方性、散在性发病,成人较多,发病缓慢,发热,黄疸,HbsAg阳性等特点。早期出现疲乏,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腻,腹胀便溏,肝区疼痛,舌苔白厚或黄腻,脉沉细弦滑。转为慢性时并见面色晦暗,肝脏肿大,触之疼痛,腹胀消瘦等。后期转为肝硬化时可见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蛋白倒置,脾脏肿大,或半腹水,肢肿,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B超示肝硬化征象。目前西医学主要采用保肝疗法,对症疗法,免疫疗法及加强营养和休息。

 3.1乙型肝炎属中医"黄疸""胁痛"等范畴,临床分三型论治:

 (1) 肝胃不和证:右胁隐痛,头晕失眠,腹胀,四肢乏力,苔白脉细弦。治宜调和肝胃,方用逍遥散加味。

 (2)气滞血瘀证:肝区刺痛,腹胀如鼓,矢气得缓,情绪郁闷,舌暗苔黄,脉弦。治宜行气活血,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

  (3)湿热蕴结证:一身面目俱黄,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厌油纳差,腹胀便溏,疲乏,小便深黄,甚则发热,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治宜清利湿热,方用茵陈蒿汤合藿香正气丸加减。                  3.2乙肝转为肝硬化时,病情加重,病机复杂,多呈湿热蕴结,气血瘀滞,脾虚不运,肝肾不足,错综复杂。临床常分为肝肾阴虚、脾湿不运、痰瘀互结等病型。

  (1)肝肾阴虚证:肝区坠胀刺痛,腰酸腿软,精神倦怠,疲乏,阴虚盗汗,五心烦热,齿龈出纂,皮下瘀斑,失眠多梦,月经失调,舌红少苔,脉沉细弦,治宜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味。

  (2)脾湿不运证:纳差呕恶,胃脘胀满,腹胀腹水,便溏溲短,尿色深黄,四肢沉重,舌胖苔厚,脉沉濡,治宜健脾化湿,方用三仁汤加减。

  (3)痰瘀互结证:胁下巨块坠痛,痛有定处,痛如针刺,入夜尤甚,胸闷,胃脘痞满,食少纳差,面色晦暗,皮肤甲错,皮下出血点,青丝赤缕,舌紫黯,脉沉而弦,治宜行气活血,化痰健脾,方用鳖甲煎丸加减。

  4.乳腺增生症的防治

  乳腺增生症中医称之为"乳癖",是指乳房部位出现大小不一慢性非化脓性肿块,多见于30-40岁的妇女,其癌变率约在10-20%。本病的发生与肝胃冲任等经脉密切相关。临床分为:

 4.1肝郁痰凝证:乳房内肿块多样形态,经前胀痛,经后减轻,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情绪急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滑,治宜舒肝解郁,化痰散结,方用逍遥蒌贝散加减。

 4.2痰瘀互结证:乳房无痛性结块,推之活动,伴月经不调,痛经,舌有瘀点,苔白,脉沉迟而涩,治宜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方用桃红四物汤合棱莪汤加减。

 4.3冲任失调证:中年妇女,乳房肿块,经期紊乱,月经量少,腰酸乏力,精神倦怠,舌淡苔薄,脉细弱,治宜调补冲任,方用四物汤合二仙汤加减。

 4.4阳明胃热证:初起乳房胀而无肿块,伴口干,烦燥,渐可扪及大小不等的肿块,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泻热结,方用调胃承气汤加味。

 5.白斑的防治

  白斑指皮肤及黏膜发生退行性变,多见于口腔、咽喉、食管、外阴、阴道以及宫颈。表现为角化亢进,弹性减低,表面干燥,粗糙不平或菲薄而脆,渐渐变白。多与慢性刺激,局部损伤有关。

  中医认为,白斑以麻木、干燥、皲裂、瘙痒为主要症状,属燥邪所致。临床分为:

  5.1血枯萎缩型:局部皮肤、黏膜变薄,干枯而脆,生于口腔,感觉麻木,口干舌燥;生于女阴,感觉发痒,萎缩严重者,破裂出血,烧灼疼痛,月经量少,舌质干,脉沉细,治宜滋阴养血,止渴生津,调荣养卫,活血化瘀,方用大补阴丸合化瘀丸加减,同时外用润肤油膏如金黄膏,紫草膏外涂,或用花椒和艾叶煎水热浴。

  5.2血热增生证:皮肤黏膜肥厚变干,质地粗糙,中心发白,周边粉白,生在口腔感觉发热;  发于女阴,感觉奇痒,可有肿胀疼痛,伴有月经不调,白带过多,绵绵不断,小便赤黄,伴尿频、急、痛,舌红苔腻,脉滑数,治宜凉血止痒,清肝益肾,健脾利湿,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5. 3血燥混合型:皮肤黏膜病变发白,局部相间萎缩和增生,菲薄与粗糙夹杂而生,表面隆陷不平,颜色灰白不匀,边缘基底色红而燥,甚至搔破脱屑,出现鳞样皮损。生于口腔可见花斑样病变;生于女阴可见萎缩粘连同时又有角化增厚的斑片,伴见烦燥,失眠多梦,甚至腰酸退软,舌质暗,苔厚腻,脉弦数,治宜健脾利湿,疏肝补肾,养血润燥,方用龙胆泻肝汤合生血润肤汤加减,酌情使用外治,如漱药,软膏等。   

         

我正在玩搜狐微博,快来“关注”我,了解我的最新动态吧。
http://toumor.t.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