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工作室的经营范围:由“敌性外侨”到“伟大盟友”(百年留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32:00
由“敌性外侨”到“伟大盟友”(百年留学)
本报记者 郑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04月08日   第 06 版)

一九四二年,萧乾在伦敦的英国广播电台。
1939年9月4日,英法相继向德国宣战,这时候,《大公报》记者萧乾正在去往伦敦的轮船上。这艘船叫阿米拉斯号轮,是法国远航轮。9月1日从香港出发,没想到才走3天,就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上“遭遇”了战争。
轮船很快就被法国国防部征用了,原有旅客全部下船,等待安排。在200多名旅客中,有40多位华人,其余还有美国、荷兰、瑞士、挪威、日本以及印度人。
后来,另外一艘船来接他们,完成剩下的航程。萧乾坐到巴黎就下船了,接着又搭乘火车,转轮渡,穿越英吉利海峡,才到了英国。
那时候,中国人在英国被划为“敌性外侨”。内务部规定:晚上8时至早晨6时之间不许出门,不准进入距海岸5英里的地区,每周还得向所在的警察局报到一次,大约是为了证明本人并未潜逃。
没有人能准确说出为何有此规定,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理发得到肯给东方人理发的熟店,住公寓也得找这样的地方。第一年圣诞节,萧乾想去伦敦度假,从剑桥写信向海德公园附近一家公寓订了房间,可是到了之后,房东一看是中国人就变了卦不让住。
这样略带敌对性的冷遇在珍珠港事变后,就发生了改变。中国成了英国的盟邦,中国人同时也成为英国人的“伟大盟友”,中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斗争所建立的功绩令更多的普通人所获悉。
关于此,萧乾写过一桩趣事:珍珠港事变的第二天,在伦敦公共汽车上,一位乘客发现他是中国人,扯着嗓门大声问好:“向伟大的中国致敬!”接着,那个人双手抚着胸脯,无限感慨地说:“啊,中国,李白的故乡!”然后弯下身来握紧萧乾的手;随即再度仰起头,说道:“啊,中国,火药的发明者!”接着又和萧乾握了一次手。
很快,英国官方和私人宣传媒介眼里开始有了中国,萧乾也开始四处演讲,并且与英国公谊会救护队、英国援华会关系密切。公谊会把40位英国青年组成一支救护队,到中国抗战前线从事医疗工作。他们中间,有的人牺牲了,有的染上重病,战后有些人志愿留在了中国。而援华会不仅在战时为中国抗战呐喊助威,还曾多次为中国运来药品和医疗器材。
“在战争中,人就像墙上的影子,一晃而过。”作为著名的战地记者,萧乾对战争有过许多经典描述。历史总是反复,但对于拥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的人们,他始终相信:“在历史的长河里,最终的胜利者总是那些坚持原则,富有正义感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