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仙剑奇侠传演员表:维基解密的启示:信息是该分享还是该监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17:18
维基解密的启示:信息是该分享还是该监控?

维基解密创始人澳大利亚人朱利安·阿桑奇,因其网站不断公布政府涉密文件,而在英国被扣押,于12月中旬被伦敦法庭批准保释,他还面临是否将被引渡到瑞典接受强奸罪的起诉。抛开这些热炒的新闻,近来维基解密公布美国国务院密电的举动引发了关于信息保密和公众通过网络知情间的讨论。沃顿商学院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相关专家指出,此事会对保护商业及公司敏感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维基解密是一场大潮的缩影—互联网能让信息自由流动,包括我们想公开,还有不想公开的,”沃顿商学院法律研究和商业道德教授凯文·韦百赫(Kevin Werbach)指出。尽管这场预谋的解密事件以及其他泄密事件并非什么新鲜事物,他补充道,数码技术的确让“心怀不满的个人”更容易地外泄大量敏感信息,几乎是瞬间完成。

对于很多人来说,维基解密事件引发了有关信息保密和公众通过互联网知情间最核心关系的热议。12月6日,约翰·诺顿(John Naughton)在英国《卫报》的一篇专栏中这样写到:“(维基解密一案)的最明显的教训就是将现有秩序与互联网文化间持续不断的矛盾昭示天下。以前,两者间只是小摩擦,这回是真刀真枪地大打出手。”事实上,当阿桑奇身陷囹圄的之际,维基解密和其他转发的“镜像网站”不断放话,如果阿桑奇身亡或被起诉,将会公布更多政府和企业敏感且未经审核的信息。12月8日,维基解密网站宣布阿桑奇被捕事件不会阻碍该网站揭露更多内幕,并随即公布了英国政府决定释放洛克比空难凶手利比亚特工阿卜杜拉·巴塞特·阿里·迈格拉希(Abdel Baset Ali al-Megrahi)的一系列密电。

对于公司来说,维基解密事件从根本上敲响了保护敏感信息的警钟。宾夕法尼亚大学安那伯传播学院(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传播学教授约瑟夫·塔洛(Joseph Turow)指出,尽管维基解密公布的美国国务院密电已在全球引发轩然大波,但就内容来说算得上字斟句酌,没有公司内部通信来得那么激烈。“如果我是一名首席执行官,维基解密让我忧心忡忡,担心这种事情会落到自己公司身上,”他说道。“与某些公司电邮相比,此次公布的外交密电,内容要温和许多。”

损害企业形象,泄露商业机密

Counterpane的创始人、兼互联网安全话题书籍作者布鲁斯·施耐尔(Bruce Schneier)指出,维基解密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过多的涉密信息和“政府传声筒”式的媒体氛围。他补充道,美国政府目前正在经历音乐和娱乐行业多年前遭遇的困境—音乐数字式发行成为唱片业和制作人掌控格局的最大挑战者。

尽管维基解密公开信息已有18个月,但大部分是有关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信息,韦百赫指出,只有涉及美国国务院密电之后,才名声鹊起,引发强烈反响。例如,信用卡公司、贝宝(PayPal)和亚马逊决定切断对维基解密提供资助的一切环节,这显然是迫于政府压力。“政府操纵私人公司阻断特定内容在网络上传播的做法,十分危险,”他强调道。“当然,公司也有理由思考维基解密近期公布密电的做法,是否过界。”

沃顿商学院法律研究和商业道德教授安德里亚·麦特维辛(Andrea Matwyshyn)认为,社会正在寻找信息管控和披露之间的平衡,以便能促进国家“更好规划发展的路径。”政府和公司应该少关注维基解密,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泄密的源头上去,她强调道,因为“一旦秘密泄露进互联网世界,再想封锁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在外交密电里被描述成“控制狂人”的澳大利亚外交部长陆克文(Kevin Rudd)表示,对20万份外交文电泄密负责的不应该是阿桑奇。“整个事件中的坏蛋应该是那些向阿桑奇泄露情报的人,他们是背弃信任的人。应该追捕并起诉他们,”陆克文对记者说道。一等兵布拉德利·曼宁(Bradley Manning)已经在网上聊天过程中承认自己通过军队网络下载了涉密文件—包括美国国务院电报—并交给了维基解密。目前,他被关在弗吉尼亚州匡堤科海军基地监狱(U.S. Marine Corps brig at Quantico, Va.),面临从军用电脑中非法窃取情报的指控,如罪名成立会被判处52年监禁。

除了避免形象受损外,麦特维辛指出,积极采取切实措施在法庭上保护公司商业秘密的重要性。她强调,直至被迫在法庭上起诉疑犯时,公司才搞清楚泄露的信息是否属于商业情报。法庭对于合法商业秘密是否遭到泄露,很大程度上要靠公司举证,证明有价值的知识产权遭到侵犯,才能够采取必要行动制止外泄。

公司“总是没能”建立起全公司范围的信息保护方法,而是过多地依靠技术性的安全措施,麦特维辛指出。“他们认为强有力的IT部门就足够了。可这是错误的途径,因为不但要从信息技术角度监管信息流动,还要从整个公司整体入手。”

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劳伦斯·贺比尼亚克(Lawrence Hrbeiniak)表示,自己受维基解密事件的启发,重新思考外包策略可能带来的后果—无论结果好坏。他指出维基解密中的一份文件列明了全球政府和私营设施的“袭击名单”,其中包括疫苗和基础药品的生产厂商,矿山和工业设施—这些地方一旦遇袭,将会危及到大批的美国人口。“外包能给政府和企业带来好处,但同时也使得政府及企业对提供外包服务的势力更加依赖或变得更脆弱,”他说道。“维基解密事件揭示出政府的弱点,同时也是企业的弱点。过度依赖外国,会助长外国势力和其对美国的控制。”

机混生机制

麦特维辛和其他专家指出,公司的高层应该树立信息安全十分重要的意识,公司各部门间能协同合作,预先堵塞潜在的泄密渠道。麦特维辛认为,在外交密电泄露一案中,美国国务院为了方便允许员工可以使用U盘,实际上就是“默许”员工用U盘拷贝文件资料。“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拷贝文件,并带出门去。”

麦特维辛指出,签署保密协议的员工也会撕毁协议,后果会殃及无辜。需要保守秘密的组织,应该制定一套规范信息共享的系统措施。她认为公司对商业秘密的态度表现出两面性。一方面,社会媒体的出现使得公司急于通过互联网去联络客户及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从营销角度,”麦特维辛说,“技术和对外交往是是一件好事。”但同时,她接着说,“人机混生机制”(cyborg dynamic)也在发展。公司不断增加技术的使用。随着公司内部越来越机械化,而非靠人管理,这种靠电脑系统集成的保护敏感信息的做法,似乎“不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

麦特维辛提出,以电脑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需要“以人为本”,人能在公司运转的基础上,以更广的角度审视信息安全,决定信息应该转向何方,或者是否需要更正方向。她建议,首席技术官、首席安全官、首席执行官以及其他高层齐心协力,在公司内部自上而下建立起一套新的信息共享系统,以及不断完善和执行纪律的公司文化。“公司高层要下定决心,在公司内营造出保护信息的风气—不但要保护好公司的信息,也要保护好公司所掌握的客户信息。”

麦特维辛指出,公司往往拥有大量的客户资料,这些数据很容易被预谋窃取或意外泄露。她强调道,客户对公司商务信件中折射出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的情况越来越警惕。过去十多年间,美国45个州先后颁布法律,要求公司知会客户其敏感信息可能被泄露。“如此全方位的立法是前所未有的。”消费者希望共享信息,以便能获得更好的商品和服务,但同时也希望信息获得妥善保存,这就是学者所说的“隐私悖论”(privacy paradox)。

“消费者寻找可资信赖的体系,并能在使用客户数据过程中有所投入。实际上,他们想找到某种信息授权的合同式保障机制,”麦特维辛表示,即希望公司会对自己失误造成客户信息泄露带来损失负起责任。“当然,消费者对寻求赔偿可能并不感兴趣,关键是希望保护好自己的信息。”

归于信任

维基解密事件轰轰烈烈过后,五角大楼和国务院的官员坦陈,外国官员变得不太愿意相信美国官员了。“原先多个外交官会面交谈的场合,参加交谈的人变少了,”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P.J. Crowley)表示。“我们注意到某些会晤场合,已经要求不准携带笔记本电脑入内。”

塔洛认为,公司高管开诚布公表达观点与上述谈话一旦公布于世,所带来的危险后果间的矛盾也会越来越突出。他建议,谈及高度敏感的问题时,不能用笔记录或严格信息管控,例如限制可供下载材料的数量,技术是无法阻挡早有预谋的个人的。“最后,还是回到对员工信任问题上来,他们的忠诚度才是问题的关键。”

韦百赫指出,维基解密最近公布的信息,未象以往那样引来各方关注。他强调道,所谓外交密电,很大程度上是日常往来文电,内容有趣,但并不包含危险的机密。他补充道,更敏感的文电,美国政府会另有更严格的保密措施。但是“大批公司笔记本被窃,而其中信息又未加密,这才更让人真正地触目惊心。”

韦百赫指出,尽管美国外交密电泄露被炒得沸沸扬扬,但很可能只不过是美国外交机构日常文电来往中的一小部分。他强调,类似中美元首会晤或有关核战略的情况,会有更严格的保密措施。所有公司都应将需要保护的信息分类,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他说道,“并非每件事情都要隔音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