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宜家家居:中国经济最该警惕的是滞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08:19:50
2008年03月31日 08:49:27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笔者认为,我国经济,最可怕的是滞胀,最该警惕的是滞胀!为此计,有关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手段都有修正的必要。也就是说,宏观调控目标,不应以单纯压低经济增长率即防止过热为主要目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过冷。考虑到国有投资和市场化投资的不同特点和效益水平,以及
我国的发展方向,必须严加控制政府投资和国有投资,而放松市场化投资管制,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低效益甚至没有效益的过热,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市场的活力,不至于随后陷入过冷,同时还借机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化改革,可谓一举多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路高速增长。除1990年前后和1997年后的很短时间外,中国政府都是在为经济过热担心,考虑的是如何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时候,中国经济依然保持强劲势头,不能不让其他国家羡慕这幸福的烦恼。
中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根本动力来自于中国人的财富欲望和与之相匹配的财富创造力。有了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再加上中国广阔的市场和日渐开放、规范的制度环境,中国经济继续维持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高速增长都是完全可以预期的。既然日本、韩国这样国内市场相对狭小、产业结构相对单调的国家都可以有20年左右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增长为什么不能持续更长时间呢?而这也越来越成为世界的共识。所谓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不过是这种判断顺理成章的延伸而已。但与此同时,对于中国经济,不管是外部还是内部也一直存在种种质疑,这些质疑不仅仅包括增长的速度,还包括增长的质量;不仅仅包括增长的内涵,还包括增长的效益;不仅仅包括增长的眼前,还包括增长的未来。而这一切,自然与中国的制度建设、环境变化分不开,也与中国政府的战略取向和政策措施分不开。一般说来,战略取向是没有多大歧义的,中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甚至节能减排降耗环保等等目标要求,即使在国际上也是得到了广泛认可的。但是,对于中国经济的形势判断,以及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却存在着深刻分歧。
目前看来,中央政府最为担心的是两高,即高增长、高通胀。所以把2008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定在了普遍认为明显偏低的8%的水平上,消费价格上涨也希望控制在4.8%以下。2007年我国的GDP增长率为11.4%,现在一下调低了3.4个百分点,并不意味着政府就真的认为只能达到8%,而是为了防止经济由过快转向过热,表明一下中央政府的态度而已,这点有关政府官员也不讳言。而物价的4.8%,也不意味着政府就是以为这是今年的“天花板”,而是要显示控制物价的决心:今年物价上涨不能超过去年!目前以及可以预见的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中国经济政策,都将在这样的基础上制定出来。
假如我们认为“双高”是中国经济目前和今后的主要问题,那么宏观调控的措施或许没有太大问题。但是,有没有另外的可能?即在今后的某个时间,出现低增长、高通胀?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并且从目前情况分析,可能性还比较大。
先看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三个高速增长时期:1981年到1988年,基本是两位数左右的增长;1989年、1990年则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下降到4%左右,陷入低迷;1991年后,受邓小平南方讲话的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的时期,经济又进入10%以上增长的高速通道;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再度跌落,回到8%左右;2001年后开始新的增长周期,增长速度连年提高,直到2007年达到了11.4%,为1995年后的最高值。那么,2008年以及此后能够保持持续高速吗?
从前几个经济增长周期来看,上世纪80年代的高速增长维持了7年,1991年后的经济增长也维持了7年,虽然导致增长周期中断的原因有偶然性,但也不能完全归结于非经济或外部因素。尤其是1991年后的那波经济增长,其结束实际上早在1993年后的那一轮完全采用计划手段的宏观调控中就已埋下了祸根,只是由于我们这个庞大经济体自身的发展惯性又维持了两三年,但速度已经逐步降低,到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内忧外患使中国经济一下陷入低迷。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得,1998年为了达到8%的增长目标,政府动用了多少非常规手段!追加发行国债增加投资不说,还要求9月份才定的项目当年就必须完成投资总额的一半,以至于有些基础设施项目在冰天雪地中进行土方施工。而对外出口,居然要求先报关再出口,报关时间截止到12月31日24点。但即使如此,那些大小领导依然没有按照立下的“军令状”完成任务,当年增长只有7.8%。
本轮经济增长已经持续了6年,还能高速多少年?目前来看,普遍预测走低。世界银行1月8日发布的报告还预测中国经济今年增长10.8%,但旋即就在2月4日的报告中调低为9.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在10%左右,摩根大通预测为10.5%,雷曼兄弟也由9.8%调低为9.5%,渣打银行则将对中国经济2008、2009年的增长率预测分别由10.5%、9%下调至9%、8.2%。而国内的有关机构和专家也多半预测增长率降低,厦门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月25日共同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预测与分析》认为2008年经济增长为9.93%,中国社科院2007年12月发布的报告认为2008年经济增长将有所回落,从其预测的2007年的11.6%降到2008年的接近11%。可见,或许对于降多少还有分歧,但共识却是中国经济将走低。
再看物价。与对经济增长的预计相反,多半机构和专家都预测我国的物价上涨将加速或保持较高水平。厦门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模型分析预测2008年CPI指数将高达5.42%,比上年高0.62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虽然不愿做预测,但承认“面临较大物价上涨压力”。而2008年前两个月的CPI指数更令人不轻松:1月7.1%,2月8.7%,为1996年5月份以来的新高。这有雪灾等突发事件影响,也可能有货币供应增长的原因,但无疑敲响了高通胀的警钟。
笔者担心的是,一旦低增长、高通胀并存,中国经济将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高增长低通胀当然好,如2006年以前;高增长、高通胀能对付,如1993年以后;甚至低增长低通胀也还可以忍受,如1989、1990年。但假如遇到低增长高通胀,或称滞胀,则会引发一系列经济乃至社会问题。根据目前我国情况,经济增长在7%上下,物价上涨在5%左右,就可认为是低增长高通胀,很多问题就将难以应付。而2008年下半年以后,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还很大。
笔者认为,我国经济,最可怕的是滞胀,最该警惕的是滞胀!为此计,有关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手段都有修正的必要。也就是说,宏观调控目标,不应以单纯压低经济增长率即防止过热为主要目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过冷。因此从手段上来说,就应更多地选择市场手段而非行政手段。假如还像1993年后那轮宏观调控那样主要用行政手段控制信贷、投资,则可能重蹈以往管住了投资却也扭曲了市场因而憋死了经济的覆辙。考虑到国有投资和市场化投资的不同特点和效益水平,以及我国的发展方向,必须严加控制政府投资和国有投资,而放松市场化投资管制,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低效益甚至没有效益的过热,另一方面又保持了市场的活力,不至于随后陷入过冷,同时还借机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化改革,可谓一举多得。而控制物价上涨水平,也不应一味利用行政手段压制物价,因为目前的物价上涨,也有相当成本推动因素,单靠压是压不住的,如果压崩了,行政手段失灵则可能演变为恶性通货膨胀,因而必须有堵有疏。一方面顺应市场,逐步释放上涨压力,不能把方便面之类商品都由中央政府实行价格管制;另一方面要加快垄断部门的改革、开放,引入竞争,从而降低重要基础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以降低总体的物价水平。如此一来,方可能建立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应该强调的是,严控政府和国有投资,在防止非理性过热和降低物价上涨压力方面都有重要意义。虽然从统计上看来,国有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从1995年前后的50%以上降到了现在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实际上股份制经济中也有相当部分是国有控股,因而国有投资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仍占主导地位。而民营投资虽增长很快,但受到极大局限,包括市场准入方面的限制,短时期内难撑大局。外商投资则由于多方面原因难有大的突破,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由1994年的17%下降到了2007年的不到5%。这种不合理的投资结构既会推动非理性过热,也会加重通胀压力,同时还是导致可能的滞胀的最大隐患。
眼前看来,或许滞胀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如假宏观调控之名继续扩张看得见的手,却又不能对政府行为和国有投资进行有效约束,则毫无疑问会增大滞胀的概率,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难以想象的不良影响。 (马宇/商务部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