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庞塞.德莱昂:论博客作为新闻传媒的根本缺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2:22:03
 论博客作为新闻传媒的根本缺失
      摘要:迅猛发展的博客现象引起了社会、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在新闻传播领域,博客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新闻博客”将颠覆现有的新闻媒体,彻底改变目前新闻传播的范式和图景,成为未来的新闻传媒。作者认为,“新闻博客”仍然不能解决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也无法保证平民的新闻传播权的实现,它个体性和主观性与新闻的客观公正性存在着基本的冲突。认为“新闻博客”将颠覆传统新闻传播、成为未来新闻传媒的看法,是一种技术浪漫主义。
    
     关键词:博客  新闻博客  新闻传媒

      一、博客与“新闻博客”
     博客,是指在互联网上基于web2.0技术而建立、由个体自主决定其内容主旨、按时间序列不断更新并通过链接与其它网站相互联系的个人网站。其实,博客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指称,一是指建立在web2.0技术基础上的个人网站(blog,名词),二是指博客网站的主人(blogger,名词),三是指在博客网站上工作的过程(blogging动词)。我们这里的博客主要是第一种意义上的指称。
      在众多的博客中,有一类博客被称为“新闻博客”。所谓“新闻博客”,一般是指那些以发布新闻为主的博客网站以及网站的主人。“新闻博客”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以下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
      1998年,美国一家礼品店老板麦特•德拉吉(Matt Drudge)在他的个人博客网站 “德拉吉报道”(Drudge  Report)上,率先发布了克林顿总统与白宫助理莱温斯基的丑闻事件。这条令人震惊的消息,使“德拉吉报道”受到广泛的瞩目,日访问量曾达到千万次。
      2001年,亲历“9.11”现场的博客们用自己的相机、摄像机拍下图片、图像传到网络,或迅速到网络上书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把随后赶到的记者在第一时间内无法看到的最鲜活的场景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认为,在众多对“9.11”的报道中,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不是在《纽约时报》,而是在博客日志中。
      2002年,伊拉克战争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上网搜索博客萨利姆•帕克斯撰写的有关巴格达局势的文章,因为那儿记载着战火中的巴格达最真实的生活,从西红柿价格到炸弹的威力。据认为,他从巴格达向世界发送的报道比CNN、半岛的报道更加鲜活有力,吸引了各大媒体竞相引用。
      2004年,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36名“博客”拿到了采访证,直接到现场采访这次大会。
      被认为是“新闻博客”的还有几家著名的网站。其中一个是韩国的Oh My News。记者出生的吴延浩在2000年创办了博客新闻网站Oh My News。据称,这个博客新闻网站已被韩国人视为具有传统媒体同等地位的新闻媒体。还有加拿大的Tyee网站。这个“新闻博客”网站是由具有20多年新闻从业经验的资深新闻记者戴维•比尔斯(David Beers)创建的。该网站在加拿大也有较大影响。
      由于上述现象的出现,一些人认为:博客在新闻传播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博客是未来的新闻传媒;“新闻博客”将颠覆现有的新闻媒体,彻底改变目前新闻传媒的“点对面”的、单向的垄断传播或精英传播或“大教堂式”的传播,形成一个交互的、“集市式”的、由大众控制的“草根”新闻传播时代。由此,新闻传媒与受众的界限将不复存在,新闻传播的现实图景将无可避免地因为“新闻博客”而彻底改变。

       二、博客的传播特性分析

      那么,博客将真的会“颠覆传统的新闻媒体、成为新一代新闻传媒”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首先弄清博客在传播方面有哪些特性。我们认为,作为web2.0技术的代表或者说建立在web2.0技术基础之上的博客,其特性主要有:
       1、个体性。博客是一种个人传播的工具,具有个体性。这种个体性首先表现在传播内容的个人性上。即便是对其它网页的链接,也是从个人的认知、个人的兴趣等出发来选择的。其次,这种个体性还表现在它是一种非组织机构所进行的传播行为,亦即博客的传播主体是个人,而不是某个组织机构。因此,硅谷著名的IT博客、《圣何塞水星报》专栏作家丹•吉尔默说博客是个人媒体或自媒体;[1]我国最早研究博客的孙坚华说博客的内容主要为个性化表达;[2]网络思想家戴维•温伯格说博客是个人的声音。[3]
同时,这种个体性还表现出一种高度平民化的特征。基于web2.0的博客软件是一种开放性的社会软件,几乎可以是“零壁垒”进入,任何个人,只要通过与互联网相连的计算机,就可以建立自己的网页,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IT专家、博客的倡导者方兴东说,“博客是媒体的开放源代码运动,是‘零成本、零技术、零时差、零许可、零编辑’的个人意见平台”。[4]
      2、交互性。基于web2.0技术,博客可以通过链接方式将博客与博客之间、博客与其它网站之间连接起来,形成一种交互式传播。这种传播方式与基于web1.0的网站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因为对于web1.0网站来说,它基本上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传播范式,即“一对众”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大教堂”模式,而博客的传播方式则是既可以是“一对众”或“众对一”,也可以是“众对众”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集市”模式。这种以个体的主动性为前提的交互传播,使得博客有可能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因为内容或博客主体的某种一致性或相关性,而自发的构建起来,形成不同的公共传播空间。同时,单个的博客作为传播主体,与受众对象之间也存在着交互性,即受众也可以在他人的博客上,自由地发表他所认为真实或虚假的事实,以及赞成和反对的观点和意见。这样,在传播主体和阅读博客的受众之间,也产生了交互性,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关系,也变成了一种相对关系,成为互为主客体的关系。Web1.0时代的“信息共享”,在这里变成了一种“思想共享”。
       3、时间序列性。博客对内容的编排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时间序列性特点。《网络翻译家》说,博客的网页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贴子(Post)所构成,这些贴子(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华尔街日报》记者佩姬•努南说,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运转的言论网站;《市场术语》说,博客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在博客网页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贴子不断出现,网页也处在不断的更新之中,就如不同出版周期的报纸一样。当然,博客的“出版周期”比之更自由、更快捷。这一点,也许是人们最容易把博客与新闻媒体联系起来的因素之一。

      三、新闻传播权、真实性和客观公正:博客作为新闻传媒的缺失

      毫无疑问,博客的出现对于人类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来说,的确具有革命性的因素。这种革命性因素至少表现在博客所体现的web2.0具有的一系列有关传播的基本特性上,如传播由单向转变为双向以致多向,形成一种交互式的、真正网络化的传播;由于在web2.0上的“零壁垒”进入,使个人话语权的实现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从而使传统新闻媒体(包括基于web1.0的新闻媒体)的话语垄断和话语霸权受到了巨大的挑战,等等。
      然而,传媒、大众传媒和新闻传媒是有区别的。新闻传媒是大众传媒,但并非所有的大众传媒都是新闻传媒。博客是传媒,也可以是大众传媒,但它并非一定就是新闻传媒。作为新闻传媒,博客在以下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缺失。
      1、“新闻博客”并不能保证平民新闻传播权的实现。
      将博客视为新闻传媒并认为博客将颠覆传统新闻媒体的主要依据是,传统的新闻传媒是一种按照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的专业新闻传播机构,其传播方式是一种单向传播方式,受众因政治经济法律技术因素等原因,几乎很难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去,只能被动地接受它们所生产和提供的“新闻产品”。也就是说,一般的平民在传统新闻媒体时代是没有话语权的。同时,由于传统新闻传媒是由政治、经济和其它势力控制和左右的机构,它所传播的新闻就会受到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左右,因而其生产和传播的新闻,在其真实性和客观公正性方面,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扭曲、失真和失衡,新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就不可能得到全面的实现。而“新闻博客”则可以克服传统新闻传媒这些备受诟病的方面。 首先,web2.0技术使得单个的个体几乎能够“零壁垒”地进入新闻传播空间。“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记者”。“有一只‘猫’(modem),一个电话线插孔,一台廉宜的电脑,你的新闻编辑室可以是起居室,也可以是卧室,甚至你的浴室,只要你喜欢。” [5]于是,你可以自由地发布你所获知的新闻,发表你自己的意见和评论。其次,新闻博客可以摆脱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的影响,其所发表的新闻可能更接近真实(事实),其所发表的意见可能使平民的话语权得到实现。如同德拉吉所说,“真相、完全的真相、除了真相一无所有!”“未经编辑,未经审查,未经修饰。这才是新闻的真谛!” [6] 
      毫无疑问,新一代web2.0的出现,使人类的传播交流方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使普通公民进入新闻传播空间变得异常容易起来。只要愿意,任何人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传播新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web2.0和依此而产生的博客,就能够实现人们理想的全民新闻传播权或普遍的话语权。首先,技术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社会的现实性。诚然,技术的进步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和传播的规律,但是,新闻传播权的实现,技术只是提供了条件,而起决定作用仍然的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文化意识形态及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普通人虽然很容易通过web2.0进入到传播领域,成为传播的主体。但是,偶尔发布自己所获知的新闻,与真正成为新闻传媒,具有很大差别甚至是质的差别。传播是需要受众的,新闻传播是一种大众传播(这种大众传播当然可以分出一定的范围、层级、行业和领域,某些以某一相对较小的领域或某一较窄的领域作为传播范围和对象的新闻传媒,被称为“小众传媒”或“窄众传媒”),如果没有达到一定数量阀值的、相对较多的传播对象或受众,传播就不能成为大众传播,也就不能成为新闻传媒。谁都知道,这是一个“信息爆炸”或者说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在各类传媒上(包括在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使人们迷失在一个没有中心的海洋里。在这个信息的海洋中,任何“信息岛屿”要想赢得受众,要想取得受众的关注,要想真正达到新闻(大众)传播所必需的关注率(阅读率、收视率、点击率),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对于以个体性为主要特征的博客,特别是对受众数量(点击率)要求极高的“新闻博客”来说,这一点尤其困难。“话语竞争”同样显现出市场竞争的特性。于是,为了在互联网上或者说在博客这个“话语的市场”上为了取得关注率,木子美们便开始大展身手,以“博”取众多的眼球;而被视为“新闻博客”的德拉吉,则以克林顿莱温斯基绯闻案而闻名全球。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里,我们同样落入了与传统媒体相同的传播规律中。事实上,在数以千万甚至以亿计的博客中,绝大多数成了自我封闭的“信息孤岛”,变成“沉默的螺旋”。因此,博客虽然可以通过自组织形式而形成一定的传播范围,但新闻传播的内在规律,使得这种传播只能是一种范围有限的交流空间,一种交流的“圈子”。以此确认博客从此开始解放了大众的话语权或者我们这里的新闻传播权,实在是一种新闻传播的技术浪漫主义!
      2、“新闻博客”无法解决新闻的客观真实性问题。
      众所周知,新闻传播所应遵循的基本理念和重要原则是真实性和客观公正性。报纸、电视和电台等传统新闻传媒在“生产”新闻时,尽管其所处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等有诸多不同和差异,尽管都要受到来自上述各种因素的左右和干扰,但都不可能不遵循(至少是宣称或标榜自己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原则。事实上,任何现代新闻传媒在传播新闻时,如果不将真实性和客观公正性作为其采集、制作和发布新闻所遵循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它就必然会受到受众的质疑,最终也必然会被受众所摒弃。
      而博客并非是不受任何因素干扰的纯洁无比的媒介,它同样要受到来自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的“污染”和左右。尽管博客们声称他们的新闻是最真实的,是不受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影响的“原生态”新闻。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说,这只不过是博客们的一厢情愿。权力和金钱的无孔不入,使这种愿望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虚忘和幻想。被博客和一些博客研究者津津乐道的“新闻博客进入主流新闻传播领域、已成为新闻传媒”的重要证据之一,是2004年在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36名“博客”拿到了采访证,直接到现场采访这次大会;还有韩国总统卢武铉当选总统后,首次接受采访的媒体传统的报纸、电台电视台,而是Oh My News。但是,所有这些事实恰恰证明了,在“新闻博客”刚刚开始具有一定的传播影响力的时候,就已经被党派势力和政治权力无情地嵌入和利用。
      而在商业领域,利用博客传播展开商业运作和商业营销的活动正在兴起。作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长期赞助商,可口可乐公司在2005年冬奥会期间即开始了具有前沿性的博客营销策略。在此期间,可口可乐公司发布了一个对话交流式的博客营销网站,叫做“Torino Conversations”。该网站上开放有podcasting、发布图片,读者评论等功能,并付费招募分别来自中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的6名大学生,从冬奥会观众的角度,以博客的形式实时报道冬奥会,并宣传可口可乐产品。这个博客团队相当于可口可乐的公关关系PR部门下的一个团队,然而并不属于可口可乐公司雇员。目前,美国不少企业为了在传统营销的基础上增加博客网络营销计划,尝试雇佣兼职和全职博客宣传企业活动。又如荷兰观光局就在一月份付费给25名博客写手,让他们参加阿姆斯特丹新闻发布招待会,这些博客者由专门服务于博客和广告商的博客网络BlogAds Network统一招募。Visa USA去年也发布了一个类似的网站,鼓励奥运会爱好者发布关于奥运会的博客。该网站在技术功能上比可口可乐的站点更加先进,除了允许podcasting、发布图片、读者评论,还可以使用图片管理分享网站的图片公享服务及视频博客服务。
      而在中国,博客的商业化进程也同样是方兴未艾。博客托管网站和一些重要的互联网门户网站,对博客的商业性炒作也呈愈演愈烈之势。方兴东在《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一书中声称:“在互联网领域,你没有对金钱赤裸裸的饥饿感和对利润赤裸裸的兴奋感,是很难挣到钱的;可惜Blog不是这样的人,甚至是这些人的对立面。” 然而,他的“博客中国”在2004年就融资500万人民币,2005年融资1000万美元。因此,和所谓的“传统”新闻媒体一样,博客一样回避不了商业化的操作,回避不了利润的诱惑。
       3、“新闻博客”的个体性和主观性与新闻的客观公正性存在着基本冲突。
      博客作为一种“自媒体”,它的基本特征是个人性、个体性,它是从个人的思想、观念、立场、情感、好恶等出发,来对现实世界进行描述和评判的。这固然可以展现世界的多样性和价值的多元化,但它所给予我们的世界极有可能是一个充满扭曲、变形的世界,它的评判也同样可能充满个人性、主观性甚至是严重的偏见。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是,被认为是最早的博客网站之一的、1994年1月由Justin  Hall开办了个人网页“Justin‘s Home  Page”,竟是一个主要收集黑社会性质的地下组织的秘密链接。如果说,传统新闻媒体的真实性和客观公正性因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因素和其它客观因素而难以真正实行,那么,充满个人主观色彩的博客同样也不能保证新闻传播理性、公正和平衡性的实现。迄今为止,在中国博客发展过程中,虽然数量以千万计,但并未出现以传播新闻为主的有影响的“新闻博客”,倒是在博客上出现了一系列暴露隐私、猎奇偷窥、相互谩骂侮辱等现象和事件。这充分说明,在没有约束和的缺失规则的所谓自主和自由之后,出现往往可能是非理性的权利滥用。没有理念、没有原则和没有规范的约束,没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好恶而随意发布“新闻”或故意发布虚假新闻,暴露隐私、猎奇偷窥、相互谩骂侮辱,必然使其公信力的丧失,从而失去受众而出局。

      四、结论

      传播和新闻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web2.0技术和其它新的传播技术的出现,无疑最终会改变传播和新闻传播的即有范式和现存图景。但是,新闻传播所具有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与传播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不可忽视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这种相互作用的规律,决定着新闻传播发展的范式和图景。因此,我们认为,博客的出现虽然给传统新闻媒体以巨大的冲击,但它自身并不是新闻传媒,也不能颠覆传统的新闻传媒。现在的博客就如同威尼斯商讯和中国的邸报一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媒,它也不可能颠覆现有的新闻传媒。如果有一天“新闻博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媒,那它已经不是博客。可以说,未来的新闻传媒具有博客的特性,但不是博客;具有传统新闻传媒的特性,但不是传统新闻传媒。未来的新闻传播范式必将是融汇传统媒体和web1.0、web2.0特性,以及正在形成的互联网的其它新技术(包括目前尚不成熟甚至尚未出现的技术)的新的传播方式。目前所谓的“新闻博客”,只不过是新的新闻传播世界的曙光,是我们看到的新闻传媒新时代航船的桅杆。
                             

参考文献:
[1] 宋双峰,《什么是“博客”》,《中国记者》网络版,http://203.192.6.68/2004/10/10-81.htm。
[2] http://news.ccidnet.com/zhuanti/2005Blog/。
[3] 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2003年8月第1版,中国方正出版社,P58。
[4] http://fangxd.blogchina.com/
[5]、[6] 方兴东:《<德拉吉宣言>:颠覆新闻业的传统》, http://blog.bokee.com/fangxd/3495134.html

(原载《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