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偷袭的是怎么生肖:关于读经典的是是非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35:55

  教育部语用司王登峰司长写的博文

读什么?怎么读?

——关于读经典的是是非非

 

    山东省教育厅在去年12月29日要求规范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专家、教师、家长为此发表了各种各样的看法,支持、反对者各执其辞。如此大规模地讨论经典教育,这在最近几年里是罕见的。这既反映了经典教育的开展已经相当普及,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也反映了目前经典教育中存在的隐忧,即对经典教育的价值、作用的认识,以及如何取舍经典的问题,值得认真对待。

    1.为什么要读经典?

    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除了学会科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谋生手段)以外,还需要点什么呢?人要在社会立足,至少需要具备三方面的能力基础:

    技能:学会一种技术、一门专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这也许可以等同为很多人所说的“科学技术素质”或“本事”;

    非智力因素:光有本事还不能保证成功,还需要学会如何与人合作、与人相处;学会如何面对自己的顺境、逆境;

    价值观与理想:一个人具备了前面的两种能力素质,就像长出了一双翅膀,可以飞得很高、飞得很远。但往哪儿飞?只能往“自己想去的地方飞”!可你想去哪儿?这是价值观的问题。

    另外,人除了工作、建功立业以外,其实还有很多的时间、面对很多的问题。这时,人的“技能”基本上不起作用,导师费智力因素和价值观会决定一个人“怎么活”“是否幸福”!

    读经典,某种意义上看也是培养一个人的“本事”,对什么什么能够倒背如流也可以算是一种本事吧?将一句经典东拉西扯讲上半天、搔首蹙眉感慨半宿也算本事吧?但根本上来看,读经典的最大价值,在于提高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如何自处、如何与人相处)以及树立一个人的价值观。

    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是什么样的自处、处人之道?是什么样的价值观?自私者大行其道,利己者大行其道,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大行其道!中国传统的自处、处人之道不见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式微了!难怪有“专家”会说,“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按照…学校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这些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规那样培养成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到社会上混混看,马上被人摆平…。”

    就这样了?

    显然不行!于是人们(包括中国人,也包括外国人)开始关注中国的传统,于是民间自发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读经班”“国学班”,于是很多学校在校本课程里添加了“经典教育”!

    读经典有什么用?中国的经典教给我们什么?是一种思维方式(全局观、联系观、发展观、荣辱观),是一种人生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生活伦理和社会理想(亲亲、贤贤、尊尊,和而不同)。让你的各种“本事”插上中国经典教给你的智慧,就不会那么容易“被人摆平”了。

    说到“摆平”,似乎专家之言,即“如果按照弟子规、三字经、按照…学校的标准培养出来的孩子,这些孩子到社会上90%是吃亏的”,是很有道理的。可转念一想,如果我们按照哪本书的标准教育孩子,他们将来不会被摆平呢?马克思主义刚传到中国的时候,有一批专门按照马克思的“本本”做事的人,他们付出了血的代价!马克思主义都需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况“三字经”乎?把读书、按书行事看成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唯一路径,这种思想害死人啊!如此看来,马克思主义还要读,三字经还要读!

    “你把孩子按照弟子规那样培养成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到社会上混混看,马上被人摆平…”这样的观点既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严重错误的!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也许一时、一事上吃亏,但这样的孩子一定会幸福、一定会成功。什么事都只看眼前,只想着是否“吃亏”,而且把与人为善看作是吃亏,那就真不需要读经典了,也不要讲经典了,否则,央视连续播出学者讲的《三字经》,不就是误人子弟吗?当一个社会上存在不忠、不信、不孝、不规时,就认为忠、信、孝、规就是“吃亏”,这样的逻辑,应该不是《三字经》里的吧?说这样话的人,应该不太懂《三字经》吧!你说呢?

    忠诚、守信、孝悌、守规矩的孩子,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都会是社会的栋梁,也能得到他们自己的幸福!多读读包括三字经在内的中华经典,而不是仅仅作为谋生、谋名、谋利的手段,当是目前非常值得肯定并大力提倡的事情。

 

    2.如何读、教经典

    经典的意义,在于她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在于她对人生的全方位观照。当读经典只是处于“自发”状态时,一切的引导都很难奏效。当读经典成为一种社会行动的时候,特别是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时,引导就是必须的。

    首先,选择什么样的经典是至关重要的。恢复和重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是让人们重温经典,从内心深处重续与先贤的血脉联系。最近,教育部、国家语委决定,按照时代的特点,从浩瀚的中华经典中选取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名篇,使之既能充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代表中国文化的全面特征,又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因此,组织专家系统搜集、整理中国传统典籍,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篇目组成中华经典项目库,作为向全社会普及推广的基础。

    中华经典项目库确立之后,如何将其推向社会供大家学习使用就是一个核心的问题。由于表达方式的差别以及历史久远的原因,很多人实际上是难以直接阅读经典的,因此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遴选诵读名家进行诵读、选择名师进行讲解、邀请吟诵名家(以普通话)进行吟诵、邀请书法家用硬笔和软笔书写,建设集篇目、解读、诵读示范、吟诵欣赏、书法艺术等为一体的以平面、有声、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现传输的资源库。具体进行时,应该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组织,可以先对大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诗文进行初级资源库建设,待中华经典项目库建成后再陆续补齐。资源库建成后,可以直接放到网络上供用户免费下载,并由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依托电视和网络将节目输送到各地中小学,为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有效指导。

    其次,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社会发展规律,在不同年级选取不同的经典进行教学,这是目前经典教育中最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如果说在经典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话,就不仅仅是一纸禁令就能解决的。存在问题,就要认真研究,拿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对经典中的内容进行取舍是必要的,但也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对在哪个年级教什么、怎么教,更需要系统的研究和论证。

    去年下半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开始在全国19个省区市的两万余所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写讲”试点工作。除鼓励学生诵读、书写中华经典以外,还鼓励学生们自己讲经典。这既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更是让学生们自己领会经典、自己进行内容取舍的重要途径。加上教师的引导,这种做法应该会帮助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