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德基早餐菜单c33:中医与营养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14:28
中医是一套独特的语言体系。
在中国古代文化当中,这样的语言或者文字体系不少。比如辽金的雅乐,乐谱既不是简谱,也不是五线谱,而是“尺、乙、五乙工尺六”什么的,不管给到识谱或者不识谱的人来看,都像是木匠手册或者天书什么的。即使它再高雅,也难登今天的大雅之堂。再比如勾股定理,“勾三股四弦五”。之所以叫定理,是我们在自我安慰,国际数学界不承认。为什么不承认呢,就是因为它又是一套独特的语言体系。“勾”啊“股”啊,不解释,西方人看不懂。所以这个定理你尽管证明的很早,但得不到国际的承认。
很不幸,中医也是这样的语言体系,而且更加完整,更加自成一体。因此也更加让人看不懂。
如果这个语言体系总是让人读不懂,早晚也会面临勾股定理的窘境:哪一天,外国人也会弄出来一套整体思路来阐述养生、保健、疾病等概念,因为他们是用现有的通行的语言阐述的,因此他们可以兴高采烈地认为是自家独创。难道没有这种可能性吗?自然疗法、顺势疗法等等,仔细地端详一下,哪一个没有中医的影子?
找一套工具来重新解读一下中医吧。我现在越来越深信,现代营养学刚好是一套大家都懂的解读工具。
既然一种语言能解读另一种语言,那么,两种语言体系当中,一定有某个交汇点存在,就像解密的“密钥”一般。我们才能以此为出发点,搭建起一个一一对应的解密框架出来。这个交汇点就是——气血与营养。
由此,我们可以逐一地用营养学术语来重新解读中医。通过这样过的解读,可以让中医能够被任何一种语言文字所转述,被任何一种文化背景的人们所接受。这样,才能使中医真正走向世界。在国内,也才能让中医面对越来越多接受西式科学教育的年轻人有一个正常的话语权,而不再总是身份不明地被人指指点点为“不科学、伪科学”。
我在国外也见到一些学习中医的外国人,其实严格来说,他们根本算不上学习真正的中医,他们只是在学习针灸而已。国外的科研机构能够为之划拨科研经费的,也只有“针灸”。我甚至遇到这样一个外国人,他告诉我,他学习并且从事针灸多年,听了我的课,才知道原来肝经和肝脏不是一回事。
用营养学来解读中医,只是第一步。我们真正要做到的是,以中医的思维方式来指导营养学的实际应用。要知道,即使现代营养学仍然是“分科之学”。任何一种营养素,任何一种功能物质,都研究得十分之详细,但仍然与“全局性”的思考方式相去甚远。比如,营养学可以很轻易地制造出一个“没有泛酸的食谱”,然后观察出成百甚至上千个受试者们的身体变化,从而得出泛酸对人体的各种作用。但他们仍然不能肯定地说是因为缺乏泛酸就直接如此,还是由于不存在泛酸导致别的营养素反应链条断裂而如此。或者,营养学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泛酸在身体里是如何运作的,但却不能很肯定地告诉你,在烟酸、VC、脂肪酸、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矿物质、多糖、多肽、胆固醇、激素等复杂环境下,它是如何穿插沟通,发挥作用的。更遑论给出在不同的比例下,泛酸会对身体的各种生化反应的不同结果,提供多少种可能性了。或许受制于目前的科技水平,我们短期内很难得出上述各项结论,但由于引进中医的整体观念,却可以简化某些思路,这却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一个途径。
至少,中医的思路是完全可以指导我们的营养学的实际应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