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议林总几句话(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37:26

关于伟大领袖的真知灼见和热烈讨论,该告一段落了吧。实在忍不住,非要乐言,另找个地方。

在中国,搞历史研究就挺不容易的,更别说现代史了。比如连林会不会打仗,竟然都能够成为一个问题。

有个故事,是这么说的,某资本家招聘会计,出的题目很简单:一加一等于几。第一位高材生,不假思索地回答:等于二。资本家说:错,你不能被录用。第二位吸取了教训,心里琢磨:资本家嘛,肯定是要越多越好。于是回答:等于十。资本家还是说:错,你不能被录用。第三位进来了,资本家还是提了同样的问题,只见第三者不慌不忙,先转身把门关了,然后溜到资本家身边,小声地反问:您认为应该等于几?最终,这位第三者被顺利录用了。

在我国,搞历史研究,和当资本家的会计挺类似的,碰到关键的1+1的问题,要先问问老板:您认为一加一等于几?有的老板说:我看啊,等于三;有的说:我看啊,等于五;有的说:这个啊,等于零;当然也有人说:可以等于二嘛。

毫无疑问,这些全部都是正确答案。这也有个好听的说法,叫与时俱进。

这么说,可能又有人会说过激了点。看看圈内人是怎么说的,南方周末登了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王子今的专访,王教授经常去广电局审片,可以参考下:

记者:审片的过程是怎样的,如何把握尺度?
王子今:继电视剧《走向共和》之后,广电局搞了一个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审查小组,我经常会被叫去审片,审剧本,一天看十几集。像《秦始皇》我们都觉得可以了,但是领导认为“焚书坑儒”那段,剧中人物的语言会让人产生联想,后来广电总局要求修改。
  现在的政治审查是多方面的,大的政治判断要和我们正统认识相互衔接,对长期宣传的正面人物不允许有贬低。还有涉及民族、宗教等若干问题。相对古代历史,近代史显得更敏感。比如太平天国,史学界很多人认为这不是一场革命,不是进步的,还有义和团运动,但是因为有悖于我们长期以来的历史教育,都不允许修改。我认为《汉武大帝》是近几年比较好的历史剧,编剧、演员都很敬业,就这样,我还提出了280条意见。譬如,与匈奴和亲时,到底有没有一位公主嫁过去?剧中有,实际历史没有。还有张骞到西域得到冶炼法的秘方,再偷偷拿回来炼兵器,说匈奴人比我们的冶炼方法还先进,这也是胡说。但这些都成为电视剧的主要情节。
记者:您认为当今拍摄《秦始皇》,有哪些方面会注定成为禁忌?
王子今:我跟你讲这样的事实吧。毛泽东年轻的时候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他多次做过历史教师,对秦始皇暴政的批判,对陈胜吴广起义的赞颂,非常鲜明。但是等毛泽东成为政治主宰者之后,他对秦始皇的判断和评价就完全不同了,他肯定秦始皇的政治功绩。在一次政治工作会议上,毛泽东表扬范文澜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称历史学要厚今薄古,秦始皇就是一个厚今薄古的人。“文革”期间,他批评郭沫若——“劝君少骂秦始皇”。这时的政治立足点、政治眼光发生变化,对历史评价也不同。到了晚年,他又有一些说法,认为秦始皇梦想长生,到处巡游,略有批评意见流露出来。毛泽东的史学根基深厚,对秦始皇总的历史观察肯定是全面的,但是因为政治角度不同,会有不同说法。现在对秦始皇政治作用的判断不一定会沿袭毛泽东的看法。

王教授的话,说明了一个道理:历史研究、历史作品,首先要和正统认识相衔接。衔接的后果之一是产生了不少文学历史或历史文学.

个人意见,对于很多文学历史或者历史文学,应该象看金瓶梅一样,看的时候,自觉于某处删去XX字,看了就当没看,当然有些也可当幽默小品来看。

其实一本书,如果有10来页值得看,那基本上能算好书了。

幸好,这个论坛还不是在拍电影。比如前面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两个小段子,要拍成电影的话,估计都是林如何贪婪地盯着毛的位置,盘算着如何抢班夺权,如何被毛识破,毛如何义正词严\大义凛然的,林又如何如五雷轰顶、毒瘾发作之类的。

正常情况下,一部宏扬主旋律、将获得华表奖的杰作就这样诞生了。因为它生动地\真实地\符合正统认识地,,,,,,,,,,,,,,

林既然在正统认识里已经被定位为一个反面人物,描写起来就要符合正统认识,只能按照主旋律去构思,具体来讲要丑化,不过这个难度实在太大。

林一生的职务和经历实在是太耀眼了。缺少了林,党史、军史上的很多事情,都说不清楚、说不完整。

现在流行提长征,看看长征过程中的战役: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天险、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激战腊子口、包座战役、东征战役、直罗镇战役。仔细数数,有多少和红一军团有关?林又在里面起了什么作用?难道还能把这些战役统统都删掉,当然不可能。还有五次反围剿、平型关、辽沈、平津战役,这些事情,不提林或者丑化林,能糊弄的过去吗?

看到某些同志绞尽脑汁,创造性地发明了主要指挥者、实际指挥者的提法,可是啥时候听说过平津、辽沈战役的主要指挥者、实际指挥者是另有其人?

林的职务和军事指挥上的风格决定了林的作用是无可争辩的。就是把主要指挥者、实际指挥者的头衔送给别人,别人也不敢要。林的豆腐可不是容易吃的,那需要很大、很大的勇气。

还有建国后十几年的军队工作和国防建设,怎么评价?能不提到林吗?能够怎么丑化?

林可不是什么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之一,林是主要人物。
 
丑化林实在是难,林总是一贯正确的,评价林的历史可不是涉及到林一个人的事,还涉及到很多别的人和事。

用健翔同志的话来讲就是:伟大的林彪元帅!他代表了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林总一个人代表了人民解放军光荣的历史和传统,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光荣传统不是虚幻的,是在具体人物和事件上体现的。

林总的身后是一组组英雄群体,是一支支英雄部队,是一个个光荣的战役,是一段段人民解放军的辉煌时期。
 
据说彭真重新上台后,想给自己擦擦粉、化化妆,把当年东北的事情重新弄弄。陈云同志赶紧拦住了:别弄了,当年你是错的,林是对的。
哪有那么容易弄?欺负死人是容易,不过还有活着的大菩萨,这就不容易欺负了。陈云是过来人,心里有数:这事不可行。彭真如果翻了案,难道要让陈云同志重新仔细去构思和回忆自己当年是如何支持彭书记的正确意见、如何英勇地和林做斗争的?
陈云同志要真这么做了,那算是夸自己、还是骂自己呢?
就算陈点头同意了,还有大把大把多的人在后面磨着拳、擦着掌、排着队等着不同意呢。
当年,东野在三年时间内由弱变强,决胜东北,发展成百万雄师,然后高唱着我们是林彪的战士,昂首入关,一往无前,由北至南,席卷神州。难道要让他们重新构思自己当年是如何排除林的错误干扰、取得胜利或者如何想彭真、盼彭真?

奇怪的是彭真竟然有勇气弄这个事,还不如干脆直接把歌名改成我们是彭真的战士。幸亏彭真没弄成,否则又是个笑话。除了杜聿明、廖耀湘外,还有几个人好意思说自己当年在东北和林做了坚决的斗争?
一般人,更不要占这种口头上的便宜,最后的结果只会是个笑话。也没什么必要,又不会因为这个就破格给你个副总理级的医疗待遇。

再比如,左太北说(大意):红一军团在长征中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的,左权作为红一军团参谋长,也起了重要作用,不过由于林的原因,受了影响,对这些宣传的不够。

由于林的原因,对红一军团和左权的宣传都受影响。

提到左权,左是黄埔一期的,和林算是师兄弟。林天马行空,很少有很好的朋友,可能合的来的还是黄埔的同学。记得有人回忆过(印象中是胖帅)林经常和伍中豪呆在一起,伍中豪也是黄埔四期的,又分别是一、三纵队司令员,那关系可能就更好了,可是伍中豪死的早。

左权牺牲后,林总写了文章纪念,名字叫作《悼左权同志》,还是蛮深情的。实话实说,兄弟记得原来看的是一篇文章,到网上一搜,却发现竟然是一首现代长诗,实在没想到林总还是一位诗人。

这首诗据说是林当着左权夫人刘志兰的面一气呵成的,后来以“凌霄”的笔名将其发表于1942年6月19日的解放日报上。

这可是林难得的应该也是唯一的一首纪念长诗,看来林和左的感情很深。

摘录一下这首诗:
左权!
   亲爱的同志,
   亲爱的战友,
   你!
   你躺下了!
   在你鲜红的血泊中躺下了,
   静静的无言的永别了。
   我惭愧,
   我们本来是在一起的,
   一起生活,
   一起工作,
   一起战斗。
   然而当着你战死沙场的时候,
   我却没有亲自在你旁边,
   看着你、
   救护你、
   抚着你,
   握着你脉搏跳动停止了的手,
   马革裹尸还葬你的遗体。
   当着噩耗传来的时候,
   我从谈笑中立刻转入了沉默,
   坠入了沉思:
  ‘这是巨大的损失!
   可惜一个忠勤笃实的革命者啊!’
   1932年我们东征打下了樟洲,
   这是我们共事的开始。
   你不说空话,
   你忠心干实事。
   ……
   在五次‘围剿’时你被调到同我们一起工作,
   这时恰是红军最艰苦时期的开始。
   ……
   你所处理的事情是最繁的事情,
   白天行军作战,
   夜间又要计划周详,指挥有方,
   电话的铃声一夜不知多少次地催你醒来,
   过度的繁劳使你好说梦话,
   你说的句句都是战斗的安排。
   记得吧?亲爱的同志!
   多少次的险恶的战斗,
   只差一点我们就要同归于尽,
   好多次我们的司令部投入混战的漩涡,
   我们曾各自拔出手枪向敌人连放,
   我们屡次从尘土中浓烟里滚了出来,
   我们是越打越起劲的……”
 
网上能摘到的就是这些。只是,这个,这个,为啥又出现省略号呢?难道因为与时俱进,42年的解放日报上都能发表,现在反而要删掉了?

左权一直带着个托派的帽子,林对刘志兰说:左权从黄埔毕业后要是不去苏联就好了。意思就是指不去苏联就不会带上这个托派的帽子。

左一直要求平反,但就是一直得不到平反。按照专家们的巧妙解释,我党是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表达平反。这个曲线平反的说法有点搞笑,一件事归一件事,托派的问题为啥不摘托派的帽、要弄其它的来安慰?

这个托派帽子给左权的压力很大。据说左牺牲的时候,是高喊着叫别人卧倒,自己却迎着炮火,听起来有点自杀的味道。

左牺牲后,很多人都题了词,写了文章。但毛却没有题词。
 
看看这一段:

   记得吧?亲爱的同志!
   多少次的险恶的战斗,
   只差一点我们就要同归于尽,
   好多次我们的司令部投入混战的漩涡,
   我们曾各自拔出手枪向敌人连放,
   我们屡次从尘土中浓烟里滚了出来,
   我们是越打越起劲的

林身经百战,却很少回忆或者说很少看见有林回忆当年的具体战役的记载,大概没这个习惯。

然而战友的突然牺牲,让林开始不禁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想起了和左权曾经共同经历的一次次的战斗。其实这也可以看做林对自己的回忆,看的出林当年的战斗经历,还是挺生动的。
 
林回忆32年东征打漳州,是和左权共事的开始,兄弟记得有文章介绍林在漳州还负过伤,不知是不是这一次。
 
五次围剿时,左和林开始一起工作,指挥红一军团,共同经历了红军最艰难的时期。

好多次我们的司令部投入混战的漩涡,

有哪些次呢?能具体弄清这好多次是哪些次,那可真是有水平。罗瑞卿拿着手枪找耿飚应该可以算一次。

我们曾各自拔出手枪向敌人连放,
我们屡次从尘土中浓烟里滚了出来,
我们是越打越起劲的
 
看的出当年战斗的惊险,有文章介绍,林的军人生涯中,先后五次负伤。

说点题外话,总有那么些人说林贪生怕死,对于一个身经百战的军人,这是最大的侮辱,更何况象林这样经历过那么多险战、恶战的军人。

真的很奇怪:难道这些人不说点这个,真的会憋死啊?
 
林总这首深情的长诗带出了一段峥嵘岁月,情景交融,有血有肉。这也是拍电影的好材料,名字可以叫《峥嵘岁月中的战友情:记林军团长和左参谋长》。
 
也不用啥编剧了,在林总的长诗中,现存的就有几个绝好的镜头:
 
镜头之一,林军团长正在和人谈笑,左权同志牺牲的噩耗传来,林军团长感到一阵悲伤,从谈笑陷入了沉思,开始深深怀念战友、追忆往事:32年东征打漳州,是共事的开始,,,,,,,在五次‘围剿’、红军开始最艰苦的时期的时候,开始一起工作,,,,,,,,
 
然后带出一段艰苦而光荣的岁月,,,,,,,,,

镜头之二:国共双方恶战不休,战况险恶,林军团长和左参谋长正在研究战况,一股国军扑了进来,司令部陷入混战的漩涡,伴随着一阵爆炸声,子弹嗖嗖地从林军团长和左参谋长的身边飞过,差一点两人就同归于尽,林军团长和左参谋长从尘土中浓烟里滚了出来,拔出手枪对敌射击,越打越起劲,,,,,,,

镜头之三:左权参谋长不说空话,忠心干实事,工作很繁忙,,,,,,睡梦中说的梦话都是战斗的安排,,,,,,

尽管这种镜头用的有点烂了,不过这次可不是什么导演的巧妙构思,这是林彪元帅当年的深情回忆。
 
镜头之四:左权的夫人来看林,林总威慨万千,安慰着左夫人,拿出笔来,一挥而就,一首长诗喷礴而出,,,,,,,
 
这样的电影,拍好了,奥斯卡的小金人不先送过来,都不要去参加。
 
这剧本比那张艺谋的满城都是黄金夜总会强太多了,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这样的电影拍好了,那教育效果,啧啧啧,绝对让人肃然起敬、壮怀激烈、热血沸腾、豪情满怀、壮志凌云,,,,,,。俗话说:愤青受教育,谁也挡不住。估计不少人连夜就拎着AK47,扛着RGB火箭筒,,,,有奔台湾的,有奔钓鱼岛的,,,,,

这样的光荣不珍惜,这样的传统不继承,这样的事迹不宣传,那可是我党、我军的巨大损失。

这是人民解放军的军魂。

虽然说与时俱进也是应该的,比如现在宣传总设计师解放前打了二十二年的仗,搬着指头数数,那就算是吧。电影镜头一闪:总设计师(考虑身材特点,一般应该安排在比较高点的位置)叉着腰,抬着头,挺着胸,看着天,嘴一张,一串串的真知灼见不知从哪就喷了出来,旁边的一干人等(比如胖帅、刘帅)啄米似的,连连点头称是:高,实在是高。时不时还补充两句。

在新时期,这样的宣传虽然重要,不过,有时也得来点实在的,搭配一下。
 
可惜啊,林总这样的回忆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