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方法例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9:09:53
2011-06-12 19:47 作者: 悠悠渠溪河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近年来,古诗阅读鉴赏题目已成为一种不可争议的形式出现在各地的高考试卷中,而且还不断地增加诗歌类型,难度好的所增加,分值也较以前所增加。在此就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有关古诗阅读鉴赏的方法。

  我将古诗阅读鉴赏的过程归纳为“四三二一”即四读,三勾画,二分析,一解答。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一切鉴赏和评价的基础,读什么,怎么读,也就成为其中最重要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古诗的鉴赏也就降低了很大的难度。读古诗相关的信息,对于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及艺术特色都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读标题。标题有时是诗歌的眼睛,即常说的“诗眼”,通过读标题与诗歌主题,内容等有关的信息。

  1、读标题知写作对象和内容。诗歌的标题已经将该诗的写作对象和主要内容都表现出来,一读便知。

  如:全国高考题诗歌鉴赏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通过标题我们可以知道文章的对象是“池上”,而且的一个修饰语“雨后”,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将会通过雨后池上景物的描绘来抒发情感。读完全诗确实如此。

  又如: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通过标题我们可知文章写作的内容是通过梦境写与师伯浑的感情,读罢全诗差不多就是这内容

  2、读标题知情感和思想,一些诗歌在标题中就显现了整首诗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标题就反映出来,这就是所谓的“诗眼”

  如全国高考试题诗歌鉴赏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由标题可知这是一首思念家乡的诗,同时表明是在“冬至”那天的异地“邯郸”,思乡之情溢于言表。读罢全诗“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思乡之情自不必说。

  又如广东卷

  《春日登楼怀归》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读标题便知情感是“怀归”就是希望回去。再则“春日”之际,情更深,味更浓;“登楼”就更加伤感。诗中“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就足可证明。

  其次,读作者。所谓知人论事,一篇诗文,就是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的,作者有怎样的情感,怎样的经历,文中就可能表现什么情感,文是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质化。没有事就没有情,没有情就更没有诗文。所以了解作者,对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读作者可以获取有关作者人品和所处时代背景方面的信息,这对于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非常重要。一首诗必须放在具体时代中去理解,否则是容易出错的。

  如: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从作者李白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品性和所处时代背景,了解了关于那个时代的社会特点以及李白的经历遭遇,由此给他带来的思想和情感上影响,这样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就容易多了。李白多愁善感,但表面又狂放不羁,常以酒为伴,借游历名山大川,以赞美祖国河山的方式来排遣心中的苦闷,诗风飘逸,想象丰富奇特,天马行空一般。诗中常出现“月”这种意象,多“月”抒怀,或对饮,或寄相思,或寄思念朋友……这首《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就可以看出李白的情怀:借酒,借月表达自己的的情感。

  又如:重庆卷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该诗作者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而他所处时代又是大唐盛世,文治武功都是帝王的目标,所以连年征战,边塞诗成为当时一种非常时尚也非常有成就的诗歌,通过这些诗歌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对边塞将士的关注,同时反映以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统治者好大喜功、不顾百姓死活的揭露,还反映了闺中思妇的情怀。该诗就是写边愁的。

  第三,读注释。一首新的诗歌,尤其是作者不是太有名的诗歌,没有注释是非常难读懂的,所以运用注释,分析注释,对于我们读懂诗歌本身,弄清诗的内容、思想情感的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一般的诗歌注释都有这样一些内容;写作背景、词语意思、典故运用、特定意象的解说等。如;(2007年福建卷)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两个注释就解说了该诗写作的背景:“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同时也介绍了作者的情况,这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这首的诗的内容和情感。结合两个注解阅读本诗,可知该诗抒发了作为绝世孤臣的诗人的亡国破家之痛。

  第四,读诗歌本身。当然这是阅读鉴赏的关键。没有对诗歌本身的阅读分析,就无从谈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对诗歌的阅读,也包括对诗前小序的阅读,因为小序很多时候就对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心绪作相关的介绍,这样对诗歌的理解就又多了一个帮手。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有这样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小序已经指明了写作的缘由:兼怀子由。在中秋之夜怀想自己的弟弟,情感自然就流露出来了:对亲人的思念,由此引出的淡淡的惆怅。

  读诗,还得讲究方法,当然此处是指读正文。对于一首诗,读不懂正文,就无从谈理解与赏析。读诗人同时还应辅以其他方式,这样才使自己的阅读快速而有效。为接下来的赏析答题作好充分的准备。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三个方面的勾画。

  首先,勾画出直接表达情感的词句。一些诗歌在字里行间就直接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了,这些词句就是我们在阅读时就着手勾画的这对于下下一步的分析诗歌情感和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首诗无非就是表达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无论是个人情感,还是家国情怀,都是如此。把直接表达这种情感的词语勾画出来,诗歌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如:送魏二王昌龄(唐)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中一“忆”“愁”字足可见诗人的离情别绪。

  又如:登高杜甫(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又如:春思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以上几首诗中都有“愁”“恨”之类的词,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其次,勾画出表达作者情感的意象,也即诗中出现的景物及其修饰语,这对于分析诗歌情感内容非常重要。一首诗就是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景语皆情语。这些意象的“意”就落在了“象”的修饰语上。因为诗中的景本质上就是作者主观情绪上的表情事物。作者的主观情绪不同,诗中景物的特点就不同,也即“意”就不同,其实就表现为诗中的“象”的修饰语。同样的物在不同人眼里就会有不同的情感,比如:枯藤老树,一些人认为这是萧瑟秋景的典型,是黯淡凄凉的,而另一种人则认为这就是不离不弃的爱情:树恋藤,藤绕树,即使老之将至,即使枯黄叶落,也不放弃,这不是一种坚贞的爱情又是什么时候?所以意象是诗歌表达情感最为重要的凭借物。

  如:送魏二王昌龄(唐)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该诗中“江楼”“橘柚香”“江风”“雨”“舟凉”“潇湘月”“清猿”“梦里”等凝聚了诗人的情感。

  又如: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该诗中的“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杜鹃”“清泪”“孤梦”“深枝”“故山”“羁旅”等就是诗人表情的景物,就应勾画出来。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

  第三,勾画出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这对于分析诗歌艺术特点很有帮助。同时对于理解诗歌情感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古典诗歌往往往大量的修辞手法表现情感,使语言形象生动,更富有表现力,所以修辞手法的分析就成为诗歌形式赏析的重要一环。在阅读诗歌时就应将这些运用了修辞的语句勾画出来,为分析做好准备。在古典诗歌中,比喻、夸张、拟人、反问、用典的方法运用最为普遍。因此尤其注意这些修辞手法的勾画。

  如: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该诗中“淡磨明镜照檐楹”与第一句就运用了比喻手法,“东风忽起垂杨舞”句又运用了拟人手法。在阅读时就勾画出来。

  又如: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该项计中“浮远堂前万里愁”“淮南极目尽神州”运用了夸张手法。

  又如: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独上高楼望帝京,

  秋来处处割愁肠。鸟飞犹是半年程。

  若为化作身千亿,青山似欲留人住,

  散向峰头望故乡。百匝千遭绕郡城。

  这两首诗中都有用修辞的诗句:“海畔尖山似剑芒”(比喻),“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夸张)“青山似欲留人住”(拟人)。

  做好以上几步再进行诗歌的赏析就显得容易多了。诗歌赏析无非就是对其内容和形式的赏析。无论题目是否有这方面的内容,我们都应该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赏析。运用前面阅读的成果,对意象和直接表情的词句进行总结归纳,提取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就形成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比如:绝句吴涛

  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

  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

  通过前面的勾画可知抓住春夏之交乍暖忽寒的情景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游子的酸味已然产生:思乡之情犹如酸酸的野梅。

  又如:江宁夹口三首(其三)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客船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通过前面的阅读勾画就可知该诗的主要情感“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氛围”“心绪”。

  “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

  其次,对形式方面的赏析。运用阅读勾画的关于修辞(含用典)的研究,不难知道,几形式上的赏析乎都在里面。

  如:春行即兴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草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在分析此题时就可以根据阅读时的勾画得到答案: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又如:《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回答此题时完全可以用勾画的结果进行分析。

  顶真手法: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对仗: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

  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

  赏析诗歌艺术特色或修辞手法时要注意平时学习中所积累的关于修辞的一些知识和技法,这对于分析诗歌的艺术性很有帮助。

  当然,诗歌艺术特色不只是修辞一个方面的问题,还包括其他技法技巧,如烘托,渲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运用典故等等。

  做好以上各个步骤,对于回答问题就不是一件难事了。在回答问题时还必须有相关的术语。

  对于思想内容的解答看诗歌的具体情况。有思乡的,有送别友人的,有思念夫君的,有表达壮志难酬的,有表达人生追求的,有反映民生疾苦的……不一而足。根据平时对古典诗歌阅读的一些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相关的术语进行解答。

  如: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登崖州城作

  柳宗元李德裕

  海畔尖山似剑芒,独上高楼望帝京,

  秋来处处割愁肠。鸟飞犹是半年程。

  若为化作身千亿,青山似欲留人住,

  散向峰头望故乡。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牡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问: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

  答:柳诗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李诗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对于艺术手法方面的问题回答也是一样的。抓住修辞手法通用的作用进行分析:

  比喻:使表现对象生动形象,让人容易理解。

  对比:使表现对象特点突出鲜明,让人更明白。

  夸张:使对象特点更突出,更有表现力感染力。

  用典:使道理更典型,更有说服力。

  …………

  上海卷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故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注]谪仙:李白。

  问: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

  飞流直下三千尺:(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千古长如白练飞:(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在回答这类题时要注意这样的格式:

  修辞手法名称(以比喻手法)+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总之,古诗的阅读是必须要注意方法的,这样会事半功倍,否则会费力不讨好,甚至无从下手,这就会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对研读阅读的兴趣。以上方法纯属个人意见,仅与同仁探讨。

作者的其他文章

  • 情有独钟 09-03
  • 小草 08-08
  • 遥望家乡 梦回当年 07-21
  •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方法例谈 06-12
  • 国学经典阅读要领 06-12
  • 当代城市学生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 06-12
  • 老师,您的好,我永远记着 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