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脉诊经验整理名家脉诊经验整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38:40

名家脉诊经验整理

名家脉诊经验整理

以下是搜集各名家经验集脉理的文章摘要,数量真的少的可怜,这些名老怎么不肯透露多一点东西呢,而在我搜集的一千多本中医杂志中也是一样,脉诊的相关文章实在太少了,而且有一大半是脉象仪的文章。倒是网络流传的一篇脉诊座谈会的记录,看了真是令人兴奋不已,中医如果不能用心在脉诊那真是买椟还珠,而且无法体会与进入最高深的中医境界。

※一、医话经验集的脉诊经验

高血压脉象;高血压阳亢不仅脉见弦象,而且力量较强。舒张压较高而收缩压不大高者,轻按弦象不明显,重案始见弦象,越重按弦象越明显,可以称为沈弦。也可称为牢脉。收缩压较高,脉压差较大的病人,轻按就有弦象,脉来时明显有力,脉去则相对减弱(近乎来盛去衰)。【长江医话72、柯雪帆】

促脉;急促之中时一止,若阳气盛,脏气乖违,稽留凝涩,阻其运行之机,因而歇止者,其止为轻。若真元衰惫,阳驰阴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止为重。
结脉;结而不散,迟滞中时见一止,譬如徐行而怠,偶稽一步可为结脉。若结而有力者为积聚。结而无力为真元衰弱。
疾脉;惟伤寒或温病热极,方见此脉,非它病之恒有也。若劳瘵虚惫之人见之,属阴髓下竭,阳光上亢,有日无月,可决之短期而终。【黄河医话163、脉诊点滴、徐光先】

看脉必须看出五个脉象才能诊断清楚,如浮滑数而按之细弦,浮滑数为风热痰,弦为肝郁,细为血虚,此为素来血虚肝郁,目前风热痰火。
诊脉必分浮、中、按、沈四部,浮中与按沈所得脉象往往回然不同,一般来说,浮中见其标象,按沈得其本质。【燕山医话9、论脉、赵绍琴】

脉脱入脏则死,入腑则愈“之我见。【南方医话51、廖崇文】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虚脉浮大,中取稍按则明显减弱或细微似无,沈取脉微细如丝或无脉,为里虚,且阳气有浮越之象。若浮大之脉弦张无柔和之形,则表胃气大伤。【高忠英验案精选201、浮脉图解初探】

肝脉;左关属肝,如有独弦,乃木火之炽盛。左脉少藏,右脉欠畅者,当从肝脾着手。右脉紧滑,左脉细弦,应以寒痛论治。【金子久专辑70、辨脉泛论】

【湛园医话36、何任、脉诊纂要】

【钱塘医派216、张承烈主编、诊法研究的学术研究】

【越医汇讲275、董汉良主编、王叔和《脉诀】质疑】

【医者意也:认识中医21、廖育群、古脉法与道教医学】

【中医诊治手册25、钱正贤、脉诊】

久病有病脉可治,久病倦怠无神而脉见和缓则是败症。
郁病脉象,大多弦涩凝滞,其来必不缓,其去必不肯迟,先有一种似数非数躁动之象,细体认之,是无焰之火,无韵之音,是往来不圆滑,此为郁脉,法当疏之发之。
寡妇与处女常见两尺脉滑动滑疾,此乃情欲不遂,非妊娠脉,须细辨之。
六阳脉是强大有力,非坚硬脉。六阴脉是细微而静,脉来有序。【连建伟中医文集383、连建伟、诊脉须识常与变】按:此篇文章为前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魏长春教授所作。

弱脉沈微欲绝,虽兼表象,如少阴之下利清谷,身疼痛者,即当从脉以救里,姑勿论其证之兼表者。【杏林医选17、江西省卫生厅选编、脉证真假辨】按:此文作者系前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创办人姚国美先生,南昌至今仍流传“见了姚国美死了不后悔“。

中神琴溪;知脉有术,沈浮迟数滑涩,乃人人所知,其余之脉,则必先有某病之人,然后诊其脉而得其象,譬如已知其为经闭之病人,诊其脉而后始可以识经闭之脉,如是已知其为怀孕之人,诊其脉而后可识怀孕之脉,留心观察,习惯之后,则自能造于以脉知病之境,此吾门学脉之术也。穷研脉经而欲以之知病则迂远迷离,终不能知其真处矣。【姜春华论医集68、姜春华、脉诊之演进、脉学探讨】按:琴溪(1744~1833)每多奇验,自曰;予使法,不为法使,能为臣仲景、不为仲景臣。引自(远眺皇汉医学)廖育群着。

五部皆虚,而一部独实,其病为实,反之亦然。【蒲辅周医疗经验14、中医研究院编】辽宁中医杂志1996、6之蒲辅周先生临诊四诊撷菁。

数脉;余以为数脉重在脉象,而不重在至数。否则“寸口脉沈而迟,关上小紧数“者,又如何解释?
涩脉;参伍不调只经过参校模拟,分析推求,以知人之形与气,人与时令不相调和,此为病,而非三五不调,中有歇止。笔者以脉来搏起之振幅小,作为涩脉的唯一特征。
芤脉;边实中空,是指中取时的感觉,此时上部之脉管已经按下,搏指之力顿减,现中空之感,而左右两边之脉壁抗指之力尚存,因而呈边实中空。
【相濡医集3、李士懋、田淑霄、脉学心悟、濒湖脉学索解】

迟脉并非一定主寒。盖五脏病变,凡气血亏虚、气滞血凝、或阳虚里寒、或痰湿阻络、或邪热结聚、阳明燥结、阻滞气血、使阳气遏伏于里,气机运行不畅、均可表现迟脉。迟而和缓有力,尚可见于正常人。濒湖脉学:迟司脏病或多痰。仲景论迟脉尚有热入血室及阳明里实诸证。【中医精华浅说72、迟脉并非一定主寒、许健】

右关尺较大,且右尺脉独涩,乃右腿有疾之候。
左关尺大,且左尺独弦而牢,知其病在左腿,而指下有触硬物感,然非系肿瘤之脉,故断其属骨折,接骨所用之钢板尚未取出也。
左寸独大且牢,是脑瘤脉象。【麻瑞亭治验集439、麻瑞亭、脉诊一绝】

虎脉:合谷穴,土家医称为生死脉,有此脉者病重可治,无此脉者病轻亦难救。
藏医:切太溪脉定生死、切颈脉诊上身部、切鼠蹊部诊下身脉,切腋部诊中间脉、切心前区诊寿夭。【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605、黄龙祥、古代诊脉法】

左大于右,为外感风寒,右大于左,为内伤饮食。外感病,左大为寒邪,右大为温邪。右关滑大为食滞、消化不好。右关弦大,肝硬化。左关弦大,因怒郁结或精神容易紧张。左关浮弦而芤,腹有症瘕或脾肿大。脉之前后大小不一,关前脉动,多汗易惊,关后脉动,肾水不足、男子失精、女子崩中出血。女子尺脉较男子实大。关后脉实有力禁用实药。关后脉绝者多死。
吴甫堂曰:寸浮大,知其膈间不快。右关濡弱无力,知其胃痛吐水。左关浮弦而芤,知其脾脏肿大。两尺浮沈有力,知其肠有积粪。【中医临床家—马光亚283、梁明达整理、神乎、忽视脉学,皆失偏颇】

※二、杂志的脉诊经验

新中医1994、2、数脉从寒论治琐谈。
摘要:阳虚而数,脉必数而无力或兼细小。

江苏中医1998、9论迟、数脉象数值的相对性
摘要:绝对性迟数脉为脉率60、90次/分,以平素脉率为准的加快或减慢,称为相对性数、迟脉。脏腑病的热证、寒证,出现绝对性迟数脉不多,而相对性迟数脉多见,所以应结合病人的平素脉率为准,不可拘泥于绝对性迟数脉。

辽宁中医杂志1997、7从代脉的沿革探讨其临床意义
摘要:脉经与千金的代脉脉象有两种,一为止有定数,一为脉来数时有一止,间歇时间长者,今以前者为定论。但代脉主病以滑寿所说为主,主脏器衰微、风证痛证、跌打损伤、七情惊恐。但验之临床是未见,是为脉来数时有一止、间歇时间较长者。现在代脉见于心脏器质性病变以及洋地黄类药物中毒。

浙江中医杂志1996、9促结代脉辨析
摘要:
促脉:脉来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结脉: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结而有力,主气滞血瘀、老痰结滞,可见于各种积聚、痈肿、症瘕。浮结为寒邪滞经、沈结为积气在内。
代脉:代脉之止,止有常数。间歇时间较长。

浙江中医杂志2001、12弦滑脉之我见。
摘要:弦脉是血管壁搏动的体现,滑脉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一种体现,所以弦滑脉可同时出现。

浙江中医杂志2001、2朱秀峰话弦滑脉。

中医杂志2001、11常见脉象寸口部光电血管容积图的参数分析。

辽宁中医杂志1997、10中医脉象分类的频谱特征研究。

辽宁中医杂志1995、10正常人脉象图频域指标分析。

辽宁中医杂志1994、2弦脉的血液动力学机理探讨。

辽宁中医杂志1994、8脉象图诊断动脉硬化的判别分析与临床应用。

辽宁中医杂志1992、11细脉客观化研究。用脉象仪检测。

新中医1987、4,脉图主波幅变化与阴虚证

中医药研究1991、5寸口脉分候脏腑理论的实验研究。用脉象仪检测。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脉诊位数形势变化的心血管生理探讨。用Doppler检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4涩脉的多普勒脉搏图及舌分光改变。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脉诊浮沈虚实的客观指标探讨。

广州中医院学报1990、2中医脉证计量研究近况。

中医药讯息1991、3脉诊研究进展。脉象仪检测。

山西中医1991、4弦脉的现代研究。脉象仪检测。

新疆中医药1990、4脉象客观化研究的现况及设想。

中国医药学报1993、2脉诊举按寻三候客观标准的初步研究。

江苏中医1998、1仲景脉法特点浅论。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2仲景浮脉探析。

山西中医1988、1伤寒杂病论的平脉辩证法则。

中华医史杂志1988、2扁鹊脉学研究。

山西中医1990、2对景岳脉学的初探。

山西中医、1990、4试析难经脉诊体系与伤寒杂病论辨脉诊病的关系。

江苏中医2001、10疑经辨伪 托古开新—廖平“脉学”学术思想探析。

中华医史杂志1992、1崔嘉彦西原脉学及其学术研究。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2脉诊研究的成就。

中医杂志1989、7脉诊研究进展。

云南中医杂志1989、4简论脉诊在明清时期的发展。

江苏中医1998、4常见脉象息至失常病证及其辨治。

中医杂志1992、11跗阳脉新用。用于手部烧烫伤患者。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6话说“弹”脉。

※三:脉学专著专论
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199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0
脉经、晋、王叔和
玉函经、清、杜光庭
重订太素脉秘诀、清、刘伯祥
脉语、清、吴昆
11
医灯续焰、明、王邵隆
12
脉说、清、叶子雨
重订诊家直诀、清、周学海
脉学辑要评、日、丹波元简

增补珍本医书集成、裘吉生编、1982、台湾世界书局。
4
订正太素脉秘诀、张太素
5
脉诀乳海、王邦傅
脉诊三十二辨、管玉衡
脉诀刊误、戴启宗
脉书要语、汪机
矫世惑脉论、汪机

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郑金生编、2002、人民卫生出版社。包括;
1
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宋、刘元宾
补注通真子脉要秘括、宋、刘元宾
脉诀理玄秘要、宋、刘开
洁古老人注王叔和脉诀、宋、吴洪
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大全、金、张元素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段逸山编、2004、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
脉理集要、明、汪宦
脉学类编、宋、崔家彦

医经病源诊法名着集成、高文铸编、1997、华夏出版社。包括;
脉经、晋、王叔和
崔氏脉诀、宋、崔嘉彦
察病指南、宋、施发、
1241
诊家枢要、元、滑寿、1304~
1386
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15694
诊家正眼、明、李中梓、1588~
1655
四诊抉微、清、林之瀚

三指禅、清、周学海、1771~1834

脉学名著十二种、郝恩恩编、2005、中医古籍出版社。包括;

崔氏脉诀、元、张道中
诊家枢要、元、滑寿
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诊家正眼、明、李中梓
脉诀阐微、清、陈士铎
诊宗三昧、清、张璐
脉确、清、黄碄
脉理求真、清、黄宫绣
脉象统类、清、沈金鳌
诸脉主病诗、清、沈金鳌
脉理会参、清、余之隽
脉说、清、叶霖

徐灵胎医书全集、清、徐灵胎、1980、台湾五洲出版社。包括;洄溪脉诀、脉诀启悟注释。
医学悦研、明、李盛春、1997、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包括:脉理原始.。
新刊诊脉、管玉衡、三三医书。
医脉摘要、清、萧涣唐、三三医书。
脉学正义、张山雷医集。
三指禅、清、周学海、1992、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四诊抉微、清、林之翰、1985、台湾宏业书局。
四诊秘录、清、欣澹庵(1853~1912)、1988、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脉确、清、黄碄、1991、中医古籍出版社。
脉诀汇辨、清、李期叔、1963、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濒湖脉学白话解、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编、1974、人民卫生出版社。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三册、诊断、清、陈梦雷、1988、人民卫生出版社。
脉贯、清康熙、王贤、2004、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文魁脉学、赵文魁。清、太医。
萧通吾脉诀与脉案、山西名老中医经验丛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彭子益(1871~1949)、2007、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脉纬、罗哲初、1983广西人民出版社。
图像诊脉法、周华青、1991、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脉理学集解、吴再德、2004、台湾鸿名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脉法求真、刘伯祥、2005、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华脉诊、刘冠军、2006、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最新实用诊脉法、许进京、2004、中医古籍出版社。

脉诊在临床运用上的经验交流座谈会(部分发言)(广东中医◎1959年第5期)按:请至(民间中医网)下载,推荐此篇文章请细细阅读。

湖南梁季良诊脉秘传
诊脉之法古传;甚少无法练习之,脉诀皆言脉状而无识状之方。
今兹所言练习识脉状之法得之章湘屛老人(为行严君乃翁),老受之于易止松甫名医(为湘名医麓泉君乃翁)此法通于佛门之禅功,习之日久,指可通神,恐其失传,故笔之于次。
一、取李士材之诊家正眼一书内有脉诀论二十八篇,总论一篇,脉诀总论全须熟读,脉论可将所引高阳生及其它反证不重要之处加以删节,余亦须熟读,必使二十八脉皆能了彻其状,约须下一月功夫可以竣事。
二、湘人周梦觉道人着有三指禅一书,内有缓脉一篇,亦须熟玩,以知平脉之状。
三、士材书内引有内经五脏平脉之状亦须熟玩。
四、凡古人所著脉诀均可参考浏览
.
五、脉状既明了于心,不能应之于指,欲得心应手最简便之法无如指捻笔管心想脉状也。其法如下:

取笔杆表面均平洁净中空者,约截一寸五六分长,以尺长之线穿入笔杆中两端相系成环平时可将线缠于小指上,使笔杆不至离手以免抛失,如不欲缠于小指,不用时置衣袋中亦可但易失也。
笔杆制成捻杆之法处手用手之中三指按杆上,大指屈首节,以首节背面平抵于杆后而捻只最宜注意之,然要使中三指之罗纹顶横成一直线(中指缩二指略缩无名指不缩则罗纹顶自成直线)并使成一水平。
三指按于笔杆上入手之法,先须调息静心默想五脏平脉往来指下,习者右手捻笔管,心想如有肺脾命之平脉往来,惟初捻杆时心中想象指下症,然耐心捻想半月以后笔杆上自然现脉行如心想之状。
练习可常假亲近人之手按其脉以为练习按脉之法,受诊者之腕须使恻置,大指在下,小指在上,指令略屈以己中指按于腕骨下高骨顶尖,缓推指下,使罗纹按于脉上则得关部,次下二指并于中指前,使罗纹按脉上则得寸部,次下无名指并于中指后,使罗纹按于脉上则得尺部,无名指并于中指后,长人并稍松,矮人并稍紧,不高不矮人则不松不紧置之大指屈首节,以首节背面抵于臂后。
捻杆半月之后,杆上当觉脉行即可将二十八脉随意取一心想其状往来指下而脉状自显,但须次第练习必使二十八脉随意想一脉,其脉即现指下,久之又久假亲近人脉按之既能断其脉行之状也。
捻杆时,一时只能练一手,两手须次第练之每日必订一定时间,一手至少须照法捻杆一个时辰之久以为定课,闲时即当捻杆默想不必拘时,然注于脉上无一息之间断,则指之罗纹灵可通神故曰通于禅也。
按人脉时,诊者当正坐凝神,将吸气送于丹田,轻轻呼出,数息后方按脉,则气平心静易得脉状。
诊人之脉,初取其浮部五十至起手,次取其中部五十至,起手再取共沉五十至然后断其脉状,此为至少之诊察时间也,习久自熟,融会贯通亦不必拘泥也。
练此法者费时约百日即成若能加练更臻妙境矣。
此法为不传之秘,愿医者尊重而勤习之则了了,于心者自得分明显于罗纹顶上而脉状无形矣,得者其宝之

名家脉诊经验整理

名家脉诊经验整理

以下是搜集各名家经验集脉理的文章摘要,数量真的少的可怜,这些名老怎么不肯透露多一点东西呢,而在我搜集的一千多本中医杂志中也是一样,脉诊的相关文章实在太少了,而且有一大半是脉象仪的文章。倒是网络流传的一篇脉诊座谈会的记录,看了真是令人兴奋不已,中医如果不能用心在脉诊那真是买椟还珠,而且无法体会与进入最高深的中医境界。

※一、医话经验集的脉诊经验

高血压脉象;高血压阳亢不仅脉见弦象,而且力量较强。舒张压较高而收缩压不大高者,轻按弦象不明显,重案始见弦象,越重按弦象越明显,可以称为沈弦。也可称为牢脉。收缩压较高,脉压差较大的病人,轻按就有弦象,脉来时明显有力,脉去则相对减弱(近乎来盛去衰)。【长江医话72、柯雪帆】

促脉;急促之中时一止,若阳气盛,脏气乖违,稽留凝涩,阻其运行之机,因而歇止者,其止为轻。若真元衰惫,阳驰阴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止为重。
结脉;结而不散,迟滞中时见一止,譬如徐行而怠,偶稽一步可为结脉。若结而有力者为积聚。结而无力为真元衰弱。
疾脉;惟伤寒或温病热极,方见此脉,非它病之恒有也。若劳瘵虚惫之人见之,属阴髓下竭,阳光上亢,有日无月,可决之短期而终。【黄河医话163、脉诊点滴、徐光先】

看脉必须看出五个脉象才能诊断清楚,如浮滑数而按之细弦,浮滑数为风热痰,弦为肝郁,细为血虚,此为素来血虚肝郁,目前风热痰火。
诊脉必分浮、中、按、沈四部,浮中与按沈所得脉象往往回然不同,一般来说,浮中见其标象,按沈得其本质。【燕山医话9、论脉、赵绍琴】

脉脱入脏则死,入腑则愈“之我见。【南方医话51、廖崇文】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虚脉浮大,中取稍按则明显减弱或细微似无,沈取脉微细如丝或无脉,为里虚,且阳气有浮越之象。若浮大之脉弦张无柔和之形,则表胃气大伤。【高忠英验案精选201、浮脉图解初探】

肝脉;左关属肝,如有独弦,乃木火之炽盛。左脉少藏,右脉欠畅者,当从肝脾着手。右脉紧滑,左脉细弦,应以寒痛论治。【金子久专辑70、辨脉泛论】

【湛园医话36、何任、脉诊纂要】

【钱塘医派216、张承烈主编、诊法研究的学术研究】

【越医汇讲275、董汉良主编、王叔和《脉诀】质疑】

【医者意也:认识中医21、廖育群、古脉法与道教医学】

【中医诊治手册25、钱正贤、脉诊】

久病有病脉可治,久病倦怠无神而脉见和缓则是败症。
郁病脉象,大多弦涩凝滞,其来必不缓,其去必不肯迟,先有一种似数非数躁动之象,细体认之,是无焰之火,无韵之音,是往来不圆滑,此为郁脉,法当疏之发之。
寡妇与处女常见两尺脉滑动滑疾,此乃情欲不遂,非妊娠脉,须细辨之。
六阳脉是强大有力,非坚硬脉。六阴脉是细微而静,脉来有序。【连建伟中医文集383、连建伟、诊脉须识常与变】按:此篇文章为前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魏长春教授所作。

弱脉沈微欲绝,虽兼表象,如少阴之下利清谷,身疼痛者,即当从脉以救里,姑勿论其证之兼表者。【杏林医选17、江西省卫生厅选编、脉证真假辨】按:此文作者系前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创办人姚国美先生,南昌至今仍流传“见了姚国美死了不后悔“。

中神琴溪;知脉有术,沈浮迟数滑涩,乃人人所知,其余之脉,则必先有某病之人,然后诊其脉而得其象,譬如已知其为经闭之病人,诊其脉而后始可以识经闭之脉,如是已知其为怀孕之人,诊其脉而后可识怀孕之脉,留心观察,习惯之后,则自能造于以脉知病之境,此吾门学脉之术也。穷研脉经而欲以之知病则迂远迷离,终不能知其真处矣。【姜春华论医集68、姜春华、脉诊之演进、脉学探讨】按:琴溪(1744~1833)每多奇验,自曰;予使法,不为法使,能为臣仲景、不为仲景臣。引自(远眺皇汉医学)廖育群着。

五部皆虚,而一部独实,其病为实,反之亦然。【蒲辅周医疗经验14、中医研究院编】辽宁中医杂志1996、6之蒲辅周先生临诊四诊撷菁。

数脉;余以为数脉重在脉象,而不重在至数。否则“寸口脉沈而迟,关上小紧数“者,又如何解释?
涩脉;参伍不调只经过参校模拟,分析推求,以知人之形与气,人与时令不相调和,此为病,而非三五不调,中有歇止。笔者以脉来搏起之振幅小,作为涩脉的唯一特征。
芤脉;边实中空,是指中取时的感觉,此时上部之脉管已经按下,搏指之力顿减,现中空之感,而左右两边之脉壁抗指之力尚存,因而呈边实中空。
【相濡医集3、李士懋、田淑霄、脉学心悟、濒湖脉学索解】

迟脉并非一定主寒。盖五脏病变,凡气血亏虚、气滞血凝、或阳虚里寒、或痰湿阻络、或邪热结聚、阳明燥结、阻滞气血、使阳气遏伏于里,气机运行不畅、均可表现迟脉。迟而和缓有力,尚可见于正常人。濒湖脉学:迟司脏病或多痰。仲景论迟脉尚有热入血室及阳明里实诸证。【中医精华浅说72、迟脉并非一定主寒、许健】

右关尺较大,且右尺脉独涩,乃右腿有疾之候。
左关尺大,且左尺独弦而牢,知其病在左腿,而指下有触硬物感,然非系肿瘤之脉,故断其属骨折,接骨所用之钢板尚未取出也。
左寸独大且牢,是脑瘤脉象。【麻瑞亭治验集439、麻瑞亭、脉诊一绝】

虎脉:合谷穴,土家医称为生死脉,有此脉者病重可治,无此脉者病轻亦难救。
藏医:切太溪脉定生死、切颈脉诊上身部、切鼠蹊部诊下身脉,切腋部诊中间脉、切心前区诊寿夭。【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605、黄龙祥、古代诊脉法】

左大于右,为外感风寒,右大于左,为内伤饮食。外感病,左大为寒邪,右大为温邪。右关滑大为食滞、消化不好。右关弦大,肝硬化。左关弦大,因怒郁结或精神容易紧张。左关浮弦而芤,腹有症瘕或脾肿大。脉之前后大小不一,关前脉动,多汗易惊,关后脉动,肾水不足、男子失精、女子崩中出血。女子尺脉较男子实大。关后脉实有力禁用实药。关后脉绝者多死。
吴甫堂曰:寸浮大,知其膈间不快。右关濡弱无力,知其胃痛吐水。左关浮弦而芤,知其脾脏肿大。两尺浮沈有力,知其肠有积粪。【中医临床家—马光亚283、梁明达整理、神乎、忽视脉学,皆失偏颇】

※二、杂志的脉诊经验

新中医1994、2、数脉从寒论治琐谈。
摘要:阳虚而数,脉必数而无力或兼细小。

江苏中医1998、9论迟、数脉象数值的相对性
摘要:绝对性迟数脉为脉率60、90次/分,以平素脉率为准的加快或减慢,称为相对性数、迟脉。脏腑病的热证、寒证,出现绝对性迟数脉不多,而相对性迟数脉多见,所以应结合病人的平素脉率为准,不可拘泥于绝对性迟数脉。

辽宁中医杂志1997、7从代脉的沿革探讨其临床意义
摘要:脉经与千金的代脉脉象有两种,一为止有定数,一为脉来数时有一止,间歇时间长者,今以前者为定论。但代脉主病以滑寿所说为主,主脏器衰微、风证痛证、跌打损伤、七情惊恐。但验之临床是未见,是为脉来数时有一止、间歇时间较长者。现在代脉见于心脏器质性病变以及洋地黄类药物中毒。

浙江中医杂志1996、9促结代脉辨析
摘要:
促脉:脉来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结脉: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结而有力,主气滞血瘀、老痰结滞,可见于各种积聚、痈肿、症瘕。浮结为寒邪滞经、沈结为积气在内。
代脉:代脉之止,止有常数。间歇时间较长。

浙江中医杂志2001、12弦滑脉之我见。
摘要:弦脉是血管壁搏动的体现,滑脉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一种体现,所以弦滑脉可同时出现。

浙江中医杂志2001、2朱秀峰话弦滑脉。

中医杂志2001、11常见脉象寸口部光电血管容积图的参数分析。

辽宁中医杂志1997、10中医脉象分类的频谱特征研究。

辽宁中医杂志1995、10正常人脉象图频域指标分析。

辽宁中医杂志1994、2弦脉的血液动力学机理探讨。

辽宁中医杂志1994、8脉象图诊断动脉硬化的判别分析与临床应用。

辽宁中医杂志1992、11细脉客观化研究。用脉象仪检测。

新中医1987、4,脉图主波幅变化与阴虚证

中医药研究1991、5寸口脉分候脏腑理论的实验研究。用脉象仪检测。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脉诊位数形势变化的心血管生理探讨。用Doppler检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4涩脉的多普勒脉搏图及舌分光改变。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脉诊浮沈虚实的客观指标探讨。

广州中医院学报1990、2中医脉证计量研究近况。

中医药讯息1991、3脉诊研究进展。脉象仪检测。

山西中医1991、4弦脉的现代研究。脉象仪检测。

新疆中医药1990、4脉象客观化研究的现况及设想。

中国医药学报1993、2脉诊举按寻三候客观标准的初步研究。

江苏中医1998、1仲景脉法特点浅论。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2仲景浮脉探析。

山西中医1988、1伤寒杂病论的平脉辩证法则。

中华医史杂志1988、2扁鹊脉学研究。

山西中医1990、2对景岳脉学的初探。

山西中医、1990、4试析难经脉诊体系与伤寒杂病论辨脉诊病的关系。

江苏中医2001、10疑经辨伪 托古开新—廖平“脉学”学术思想探析。

中华医史杂志1992、1崔嘉彦西原脉学及其学术研究。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2脉诊研究的成就。

中医杂志1989、7脉诊研究进展。

云南中医杂志1989、4简论脉诊在明清时期的发展。

江苏中医1998、4常见脉象息至失常病证及其辨治。

中医杂志1992、11跗阳脉新用。用于手部烧烫伤患者。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6话说“弹”脉。

※三:脉学专著专论
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199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0
脉经、晋、王叔和
玉函经、清、杜光庭
重订太素脉秘诀、清、刘伯祥
脉语、清、吴昆
11
医灯续焰、明、王邵隆
12
脉说、清、叶子雨
重订诊家直诀、清、周学海
脉学辑要评、日、丹波元简

增补珍本医书集成、裘吉生编、1982、台湾世界书局。
4
订正太素脉秘诀、张太素
5
脉诀乳海、王邦傅
脉诊三十二辨、管玉衡
脉诀刊误、戴启宗
脉书要语、汪机
矫世惑脉论、汪机

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郑金生编、2002、人民卫生出版社。包括;
1
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宋、刘元宾
补注通真子脉要秘括、宋、刘元宾
脉诀理玄秘要、宋、刘开
洁古老人注王叔和脉诀、宋、吴洪
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大全、金、张元素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段逸山编、2004、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
脉理集要、明、汪宦
脉学类编、宋、崔家彦

医经病源诊法名着集成、高文铸编、1997、华夏出版社。包括;
脉经、晋、王叔和
崔氏脉诀、宋、崔嘉彦
察病指南、宋、施发、
1241
诊家枢要、元、滑寿、1304~
1386
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15694
诊家正眼、明、李中梓、1588~
1655
四诊抉微、清、林之瀚

三指禅、清、周学海、1771~1834

脉学名著十二种、郝恩恩编、2005、中医古籍出版社。包括;

崔氏脉诀、元、张道中
诊家枢要、元、滑寿
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诊家正眼、明、李中梓
脉诀阐微、清、陈士铎
诊宗三昧、清、张璐
脉确、清、黄碄
脉理求真、清、黄宫绣
脉象统类、清、沈金鳌
诸脉主病诗、清、沈金鳌
脉理会参、清、余之隽
脉说、清、叶霖

徐灵胎医书全集、清、徐灵胎、1980、台湾五洲出版社。包括;洄溪脉诀、脉诀启悟注释。
医学悦研、明、李盛春、1997、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包括:脉理原始.。
新刊诊脉、管玉衡、三三医书。
医脉摘要、清、萧涣唐、三三医书。
脉学正义、张山雷医集。
三指禅、清、周学海、1992、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四诊抉微、清、林之翰、1985、台湾宏业书局。
四诊秘录、清、欣澹庵(1853~1912)、1988、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脉确、清、黄碄、1991、中医古籍出版社。
脉诀汇辨、清、李期叔、1963、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濒湖脉学白话解、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编、1974、人民卫生出版社。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三册、诊断、清、陈梦雷、1988、人民卫生出版社。
脉贯、清康熙、王贤、2004、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文魁脉学、赵文魁。清、太医。
萧通吾脉诀与脉案、山西名老中医经验丛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彭子益(1871~1949)、2007、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脉纬、罗哲初、1983广西人民出版社。
图像诊脉法、周华青、1991、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脉理学集解、吴再德、2004、台湾鸿名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脉法求真、刘伯祥、2005、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华脉诊、刘冠军、2006、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最新实用诊脉法、许进京、2004、中医古籍出版社。

脉诊在临床运用上的经验交流座谈会(部分发言)(广东中医◎1959年第5期)按:请至(民间中医网)下载,推荐此篇文章请细细阅读。

湖南梁季良诊脉秘传
诊脉之法古传;甚少无法练习之,脉诀皆言脉状而无识状之方。
今兹所言练习识脉状之法得之章湘屛老人(为行严君乃翁),老受之于易止松甫名医(为湘名医麓泉君乃翁)此法通于佛门之禅功,习之日久,指可通神,恐其失传,故笔之于次。
一、取李士材之诊家正眼一书内有脉诀论二十八篇,总论一篇,脉诀总论全须熟读,脉论可将所引高阳生及其它反证不重要之处加以删节,余亦须熟读,必使二十八脉皆能了彻其状,约须下一月功夫可以竣事。
二、湘人周梦觉道人着有三指禅一书,内有缓脉一篇,亦须熟玩,以知平脉之状。
三、士材书内引有内经五脏平脉之状亦须熟玩。
四、凡古人所著脉诀均可参考浏览
.
五、脉状既明了于心,不能应之于指,欲得心应手最简便之法无如指捻笔管心想脉状也。其法如下:

取笔杆表面均平洁净中空者,约截一寸五六分长,以尺长之线穿入笔杆中两端相系成环平时可将线缠于小指上,使笔杆不至离手以免抛失,如不欲缠于小指,不用时置衣袋中亦可但易失也。
笔杆制成捻杆之法处手用手之中三指按杆上,大指屈首节,以首节背面平抵于杆后而捻只最宜注意之,然要使中三指之罗纹顶横成一直线(中指缩二指略缩无名指不缩则罗纹顶自成直线)并使成一水平。
三指按于笔杆上入手之法,先须调息静心默想五脏平脉往来指下,习者右手捻笔管,心想如有肺脾命之平脉往来,惟初捻杆时心中想象指下症,然耐心捻想半月以后笔杆上自然现脉行如心想之状。
练习可常假亲近人之手按其脉以为练习按脉之法,受诊者之腕须使恻置,大指在下,小指在上,指令略屈以己中指按于腕骨下高骨顶尖,缓推指下,使罗纹按于脉上则得关部,次下二指并于中指前,使罗纹按脉上则得寸部,次下无名指并于中指后,使罗纹按于脉上则得尺部,无名指并于中指后,长人并稍松,矮人并稍紧,不高不矮人则不松不紧置之大指屈首节,以首节背面抵于臂后。
捻杆半月之后,杆上当觉脉行即可将二十八脉随意取一心想其状往来指下而脉状自显,但须次第练习必使二十八脉随意想一脉,其脉即现指下,久之又久假亲近人脉按之既能断其脉行之状也。
捻杆时,一时只能练一手,两手须次第练之每日必订一定时间,一手至少须照法捻杆一个时辰之久以为定课,闲时即当捻杆默想不必拘时,然注于脉上无一息之间断,则指之罗纹灵可通神故曰通于禅也。
按人脉时,诊者当正坐凝神,将吸气送于丹田,轻轻呼出,数息后方按脉,则气平心静易得脉状。
诊人之脉,初取其浮部五十至起手,次取其中部五十至,起手再取共沉五十至然后断其脉状,此为至少之诊察时间也,习久自熟,融会贯通亦不必拘泥也。
练此法者费时约百日即成若能加练更臻妙境矣。
此法为不传之秘,愿医者尊重而勤习之则了了,于心者自得分明显于罗纹顶上而脉状无形矣,得者其宝之

名家脉诊经验整理

名家脉诊经验整理

以下是搜集各名家经验集脉理的文章摘要,数量真的少的可怜,这些名老怎么不肯透露多一点东西呢,而在我搜集的一千多本中医杂志中也是一样,脉诊的相关文章实在太少了,而且有一大半是脉象仪的文章。倒是网络流传的一篇脉诊座谈会的记录,看了真是令人兴奋不已,中医如果不能用心在脉诊那真是买椟还珠,而且无法体会与进入最高深的中医境界。

※一、医话经验集的脉诊经验

高血压脉象;高血压阳亢不仅脉见弦象,而且力量较强。舒张压较高而收缩压不大高者,轻按弦象不明显,重案始见弦象,越重按弦象越明显,可以称为沈弦。也可称为牢脉。收缩压较高,脉压差较大的病人,轻按就有弦象,脉来时明显有力,脉去则相对减弱(近乎来盛去衰)。【长江医话72、柯雪帆】

促脉;急促之中时一止,若阳气盛,脏气乖违,稽留凝涩,阻其运行之机,因而歇止者,其止为轻。若真元衰惫,阳驰阴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者,其止为重。
结脉;结而不散,迟滞中时见一止,譬如徐行而怠,偶稽一步可为结脉。若结而有力者为积聚。结而无力为真元衰弱。
疾脉;惟伤寒或温病热极,方见此脉,非它病之恒有也。若劳瘵虚惫之人见之,属阴髓下竭,阳光上亢,有日无月,可决之短期而终。【黄河医话163、脉诊点滴、徐光先】

看脉必须看出五个脉象才能诊断清楚,如浮滑数而按之细弦,浮滑数为风热痰,弦为肝郁,细为血虚,此为素来血虚肝郁,目前风热痰火。
诊脉必分浮、中、按、沈四部,浮中与按沈所得脉象往往回然不同,一般来说,浮中见其标象,按沈得其本质。【燕山医话9、论脉、赵绍琴】

脉脱入脏则死,入腑则愈“之我见。【南方医话51、廖崇文】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虚脉浮大,中取稍按则明显减弱或细微似无,沈取脉微细如丝或无脉,为里虚,且阳气有浮越之象。若浮大之脉弦张无柔和之形,则表胃气大伤。【高忠英验案精选201、浮脉图解初探】

肝脉;左关属肝,如有独弦,乃木火之炽盛。左脉少藏,右脉欠畅者,当从肝脾着手。右脉紧滑,左脉细弦,应以寒痛论治。【金子久专辑70、辨脉泛论】

【湛园医话36、何任、脉诊纂要】

【钱塘医派216、张承烈主编、诊法研究的学术研究】

【越医汇讲275、董汉良主编、王叔和《脉诀】质疑】

【医者意也:认识中医21、廖育群、古脉法与道教医学】

【中医诊治手册25、钱正贤、脉诊】

久病有病脉可治,久病倦怠无神而脉见和缓则是败症。
郁病脉象,大多弦涩凝滞,其来必不缓,其去必不肯迟,先有一种似数非数躁动之象,细体认之,是无焰之火,无韵之音,是往来不圆滑,此为郁脉,法当疏之发之。
寡妇与处女常见两尺脉滑动滑疾,此乃情欲不遂,非妊娠脉,须细辨之。
六阳脉是强大有力,非坚硬脉。六阴脉是细微而静,脉来有序。【连建伟中医文集383、连建伟、诊脉须识常与变】按:此篇文章为前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魏长春教授所作。

弱脉沈微欲绝,虽兼表象,如少阴之下利清谷,身疼痛者,即当从脉以救里,姑勿论其证之兼表者。【杏林医选17、江西省卫生厅选编、脉证真假辨】按:此文作者系前江西中医专门学校创办人姚国美先生,南昌至今仍流传“见了姚国美死了不后悔“。

中神琴溪;知脉有术,沈浮迟数滑涩,乃人人所知,其余之脉,则必先有某病之人,然后诊其脉而得其象,譬如已知其为经闭之病人,诊其脉而后始可以识经闭之脉,如是已知其为怀孕之人,诊其脉而后可识怀孕之脉,留心观察,习惯之后,则自能造于以脉知病之境,此吾门学脉之术也。穷研脉经而欲以之知病则迂远迷离,终不能知其真处矣。【姜春华论医集68、姜春华、脉诊之演进、脉学探讨】按:琴溪(1744~1833)每多奇验,自曰;予使法,不为法使,能为臣仲景、不为仲景臣。引自(远眺皇汉医学)廖育群着。

五部皆虚,而一部独实,其病为实,反之亦然。【蒲辅周医疗经验14、中医研究院编】辽宁中医杂志1996、6之蒲辅周先生临诊四诊撷菁。

数脉;余以为数脉重在脉象,而不重在至数。否则“寸口脉沈而迟,关上小紧数“者,又如何解释?
涩脉;参伍不调只经过参校模拟,分析推求,以知人之形与气,人与时令不相调和,此为病,而非三五不调,中有歇止。笔者以脉来搏起之振幅小,作为涩脉的唯一特征。
芤脉;边实中空,是指中取时的感觉,此时上部之脉管已经按下,搏指之力顿减,现中空之感,而左右两边之脉壁抗指之力尚存,因而呈边实中空。
【相濡医集3、李士懋、田淑霄、脉学心悟、濒湖脉学索解】

迟脉并非一定主寒。盖五脏病变,凡气血亏虚、气滞血凝、或阳虚里寒、或痰湿阻络、或邪热结聚、阳明燥结、阻滞气血、使阳气遏伏于里,气机运行不畅、均可表现迟脉。迟而和缓有力,尚可见于正常人。濒湖脉学:迟司脏病或多痰。仲景论迟脉尚有热入血室及阳明里实诸证。【中医精华浅说72、迟脉并非一定主寒、许健】

右关尺较大,且右尺脉独涩,乃右腿有疾之候。
左关尺大,且左尺独弦而牢,知其病在左腿,而指下有触硬物感,然非系肿瘤之脉,故断其属骨折,接骨所用之钢板尚未取出也。
左寸独大且牢,是脑瘤脉象。【麻瑞亭治验集439、麻瑞亭、脉诊一绝】

虎脉:合谷穴,土家医称为生死脉,有此脉者病重可治,无此脉者病轻亦难救。
藏医:切太溪脉定生死、切颈脉诊上身部、切鼠蹊部诊下身脉,切腋部诊中间脉、切心前区诊寿夭。【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605、黄龙祥、古代诊脉法】

左大于右,为外感风寒,右大于左,为内伤饮食。外感病,左大为寒邪,右大为温邪。右关滑大为食滞、消化不好。右关弦大,肝硬化。左关弦大,因怒郁结或精神容易紧张。左关浮弦而芤,腹有症瘕或脾肿大。脉之前后大小不一,关前脉动,多汗易惊,关后脉动,肾水不足、男子失精、女子崩中出血。女子尺脉较男子实大。关后脉实有力禁用实药。关后脉绝者多死。
吴甫堂曰:寸浮大,知其膈间不快。右关濡弱无力,知其胃痛吐水。左关浮弦而芤,知其脾脏肿大。两尺浮沈有力,知其肠有积粪。【中医临床家—马光亚283、梁明达整理、神乎、忽视脉学,皆失偏颇】

※二、杂志的脉诊经验

新中医1994、2、数脉从寒论治琐谈。
摘要:阳虚而数,脉必数而无力或兼细小。

江苏中医1998、9论迟、数脉象数值的相对性
摘要:绝对性迟数脉为脉率60、90次/分,以平素脉率为准的加快或减慢,称为相对性数、迟脉。脏腑病的热证、寒证,出现绝对性迟数脉不多,而相对性迟数脉多见,所以应结合病人的平素脉率为准,不可拘泥于绝对性迟数脉。

辽宁中医杂志1997、7从代脉的沿革探讨其临床意义
摘要:脉经与千金的代脉脉象有两种,一为止有定数,一为脉来数时有一止,间歇时间长者,今以前者为定论。但代脉主病以滑寿所说为主,主脏器衰微、风证痛证、跌打损伤、七情惊恐。但验之临床是未见,是为脉来数时有一止、间歇时间较长者。现在代脉见于心脏器质性病变以及洋地黄类药物中毒。

浙江中医杂志1996、9促结代脉辨析
摘要:
促脉:脉来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结脉: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结而有力,主气滞血瘀、老痰结滞,可见于各种积聚、痈肿、症瘕。浮结为寒邪滞经、沈结为积气在内。
代脉:代脉之止,止有常数。间歇时间较长。

浙江中医杂志2001、12弦滑脉之我见。
摘要:弦脉是血管壁搏动的体现,滑脉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一种体现,所以弦滑脉可同时出现。

浙江中医杂志2001、2朱秀峰话弦滑脉。

中医杂志2001、11常见脉象寸口部光电血管容积图的参数分析。

辽宁中医杂志1997、10中医脉象分类的频谱特征研究。

辽宁中医杂志1995、10正常人脉象图频域指标分析。

辽宁中医杂志1994、2弦脉的血液动力学机理探讨。

辽宁中医杂志1994、8脉象图诊断动脉硬化的判别分析与临床应用。

辽宁中医杂志1992、11细脉客观化研究。用脉象仪检测。

新中医1987、4,脉图主波幅变化与阴虚证

中医药研究1991、5寸口脉分候脏腑理论的实验研究。用脉象仪检测。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脉诊位数形势变化的心血管生理探讨。用Doppler检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4涩脉的多普勒脉搏图及舌分光改变。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脉诊浮沈虚实的客观指标探讨。

广州中医院学报1990、2中医脉证计量研究近况。

中医药讯息1991、3脉诊研究进展。脉象仪检测。

山西中医1991、4弦脉的现代研究。脉象仪检测。

新疆中医药1990、4脉象客观化研究的现况及设想。

中国医药学报1993、2脉诊举按寻三候客观标准的初步研究。

江苏中医1998、1仲景脉法特点浅论。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2仲景浮脉探析。

山西中医1988、1伤寒杂病论的平脉辩证法则。

中华医史杂志1988、2扁鹊脉学研究。

山西中医1990、2对景岳脉学的初探。

山西中医、1990、4试析难经脉诊体系与伤寒杂病论辨脉诊病的关系。

江苏中医2001、10疑经辨伪 托古开新—廖平“脉学”学术思想探析。

中华医史杂志1992、1崔嘉彦西原脉学及其学术研究。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2脉诊研究的成就。

中医杂志1989、7脉诊研究进展。

云南中医杂志1989、4简论脉诊在明清时期的发展。

江苏中医1998、4常见脉象息至失常病证及其辨治。

中医杂志1992、11跗阳脉新用。用于手部烧烫伤患者。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6、6话说“弹”脉。

※三:脉学专著专论
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199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0
脉经、晋、王叔和
玉函经、清、杜光庭
重订太素脉秘诀、清、刘伯祥
脉语、清、吴昆
11
医灯续焰、明、王邵隆
12
脉说、清、叶子雨
重订诊家直诀、清、周学海
脉学辑要评、日、丹波元简

增补珍本医书集成、裘吉生编、1982、台湾世界书局。
4
订正太素脉秘诀、张太素
5
脉诀乳海、王邦傅
脉诊三十二辨、管玉衡
脉诀刊误、戴启宗
脉书要语、汪机
矫世惑脉论、汪机

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郑金生编、2002、人民卫生出版社。包括;
1
通真子补注王叔和脉诀、宋、刘元宾
补注通真子脉要秘括、宋、刘元宾
脉诀理玄秘要、宋、刘开
洁古老人注王叔和脉诀、宋、吴洪
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大全、金、张元素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段逸山编、2004、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
脉理集要、明、汪宦
脉学类编、宋、崔家彦

医经病源诊法名着集成、高文铸编、1997、华夏出版社。包括;
脉经、晋、王叔和
崔氏脉诀、宋、崔嘉彦
察病指南、宋、施发、
1241
诊家枢要、元、滑寿、1304~
1386
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15694
诊家正眼、明、李中梓、1588~
1655
四诊抉微、清、林之瀚

三指禅、清、周学海、1771~1834

脉学名著十二种、郝恩恩编、2005、中医古籍出版社。包括;

崔氏脉诀、元、张道中
诊家枢要、元、滑寿
濒湖脉学、明、李时珍
诊家正眼、明、李中梓
脉诀阐微、清、陈士铎
诊宗三昧、清、张璐
脉确、清、黄碄
脉理求真、清、黄宫绣
脉象统类、清、沈金鳌
诸脉主病诗、清、沈金鳌
脉理会参、清、余之隽
脉说、清、叶霖

徐灵胎医书全集、清、徐灵胎、1980、台湾五洲出版社。包括;洄溪脉诀、脉诀启悟注释。
医学悦研、明、李盛春、1997、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包括:脉理原始.。
新刊诊脉、管玉衡、三三医书。
医脉摘要、清、萧涣唐、三三医书。
脉学正义、张山雷医集。
三指禅、清、周学海、1992、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四诊抉微、清、林之翰、1985、台湾宏业书局。
四诊秘录、清、欣澹庵(1853~1912)、1988、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脉确、清、黄碄、1991、中医古籍出版社。
脉诀汇辨、清、李期叔、1963、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濒湖脉学白话解、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编、1974、人民卫生出版社。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三册、诊断、清、陈梦雷、1988、人民卫生出版社。
脉贯、清康熙、王贤、2004、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文魁脉学、赵文魁。清、太医。
萧通吾脉诀与脉案、山西名老中医经验丛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彭子益(1871~1949)、2007、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脉纬、罗哲初、1983广西人民出版社。
图像诊脉法、周华青、1991、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脉理学集解、吴再德、2004、台湾鸿名出版事业有限公司。
脉法求真、刘伯祥、2005、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华脉诊、刘冠军、2006、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最新实用诊脉法、许进京、2004、中医古籍出版社。

脉诊在临床运用上的经验交流座谈会(部分发言)(广东中医◎1959年第5期)按:请至(民间中医网)下载,推荐此篇文章请细细阅读。

湖南梁季良诊脉秘传
诊脉之法古传;甚少无法练习之,脉诀皆言脉状而无识状之方。
今兹所言练习识脉状之法得之章湘屛老人(为行严君乃翁),老受之于易止松甫名医(为湘名医麓泉君乃翁)此法通于佛门之禅功,习之日久,指可通神,恐其失传,故笔之于次。
一、取李士材之诊家正眼一书内有脉诀论二十八篇,总论一篇,脉诀总论全须熟读,脉论可将所引高阳生及其它反证不重要之处加以删节,余亦须熟读,必使二十八脉皆能了彻其状,约须下一月功夫可以竣事。
二、湘人周梦觉道人着有三指禅一书,内有缓脉一篇,亦须熟玩,以知平脉之状。
三、士材书内引有内经五脏平脉之状亦须熟玩。
四、凡古人所著脉诀均可参考浏览
.
五、脉状既明了于心,不能应之于指,欲得心应手最简便之法无如指捻笔管心想脉状也。其法如下:

取笔杆表面均平洁净中空者,约截一寸五六分长,以尺长之线穿入笔杆中两端相系成环平时可将线缠于小指上,使笔杆不至离手以免抛失,如不欲缠于小指,不用时置衣袋中亦可但易失也。
笔杆制成捻杆之法处手用手之中三指按杆上,大指屈首节,以首节背面平抵于杆后而捻只最宜注意之,然要使中三指之罗纹顶横成一直线(中指缩二指略缩无名指不缩则罗纹顶自成直线)并使成一水平。
三指按于笔杆上入手之法,先须调息静心默想五脏平脉往来指下,习者右手捻笔管,心想如有肺脾命之平脉往来,惟初捻杆时心中想象指下症,然耐心捻想半月以后笔杆上自然现脉行如心想之状。
练习可常假亲近人之手按其脉以为练习按脉之法,受诊者之腕须使恻置,大指在下,小指在上,指令略屈以己中指按于腕骨下高骨顶尖,缓推指下,使罗纹按于脉上则得关部,次下二指并于中指前,使罗纹按脉上则得寸部,次下无名指并于中指后,使罗纹按于脉上则得尺部,无名指并于中指后,长人并稍松,矮人并稍紧,不高不矮人则不松不紧置之大指屈首节,以首节背面抵于臂后。
捻杆半月之后,杆上当觉脉行即可将二十八脉随意取一心想其状往来指下而脉状自显,但须次第练习必使二十八脉随意想一脉,其脉即现指下,久之又久假亲近人脉按之既能断其脉行之状也。
捻杆时,一时只能练一手,两手须次第练之每日必订一定时间,一手至少须照法捻杆一个时辰之久以为定课,闲时即当捻杆默想不必拘时,然注于脉上无一息之间断,则指之罗纹灵可通神故曰通于禅也。
按人脉时,诊者当正坐凝神,将吸气送于丹田,轻轻呼出,数息后方按脉,则气平心静易得脉状。
诊人之脉,初取其浮部五十至起手,次取其中部五十至,起手再取共沉五十至然后断其脉状,此为至少之诊察时间也,习久自熟,融会贯通亦不必拘泥也。
练此法者费时约百日即成若能加练更臻妙境矣。
此法为不传之秘,愿医者尊重而勤习之则了了,于心者自得分明显于罗纹顶上而脉状无形矣,得者其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