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 美國人應學會喜歡人民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50:32
美國人應學會喜歡人民幣2011年10月13日 16:28:00 金融時報

英國《金融時報》10月13日載文《美國人應學會喜歡人民幣》,摘要如下:

直到不久以前,美國、歐洲或日本不會有多少工人花時間考慮,為什麼他們掙的工資是中國工人的10倍、20倍甚至30倍。是什麼使得一個在美國工廠堆放箱子的工人,掙得數倍於越南或墨西哥工人的工資?

有人可能一廂情願地想象,他們工作得更賣力,或者換句話説,墨西哥或中國工人懶惰或者缺乏技能。也有人更為接近真實情況,把他們的高工資和高生産率歸功於國家的制度優勢:司法和教育係統、基礎設施以及技術。還有人或許在潛意識中幹脆認為,他們的優質生活水平是上天賦予的權利。

情況再也不是這樣了。隨著新興經濟的數億工人,尤其是亞洲工人,加入全球勞動大軍,他們開啟了逐漸拉平收入的緩慢進程。發展中國家正在提高教育、基礎設施和技術水平,即便它們在司法和政治制度方面仍然落後。收入差距正在縮小。1990年,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人均GDP為800美元,而美國為23000美元,相差29倍。根據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的數據,去年這一差距縮小至6.2倍。預計到2015年將降至4.3倍。

收入差距的縮小不應使我們感到驚奇。較貧窮的國家正在對産生於工業革命伊始的巨大收入差距進行糾正,在工業革命中,西方國家實現了生産率的空前提高。這種收入差距是一種失常,儘管持續了近200年。對一個希望最大多數的人獲得最大幸福的中立觀察者來説,這種趨勢的逆轉是一個好消息。畢竟,數億人從貧困的大山下爬了出來。

回到當前的現實中,情形看上去就很不一樣了。本週,美國參議院通過了一項法案,試圖對中國壓低人民幣匯率施加懲罰。在週二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辯論中,最有希望獲得提名的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指責歷屆美國領導人“被中國人耍了”。

這些言論反映出,人們對於美國中産階級“逐漸消失”的現實確實感到惱火。美國失業率仍徘徊在9.1%。美國人口統計局(US Census Bureau)表示,按實際價值計算,美國人的中間工資低於1999年的水平。“美國孩童自然會比父母更富有”這個假定的自然規律已經被推翻。財富向超級富豪的集中,令中産階級的境遇更加悲慘。為發展中世界數以百萬計的人帶來機遇的全球化,也切合了全球精英的利益。

有一些辦法可以讓美國及其它發達國家提高生産率和解決貧富不均,但隨意改動人民幣匯率不是其一。理由已經反覆講得夠多了:

許多人們以為産自中國的商品,其實只是在中國組裝。亞洲開發銀行研究所(Asian Development Bank Institute) 2010年的一份報告發現,一隻iPhone手機的批發成本估計為178.96美元,而中國的裝配工作在其中僅佔6.5美元。大多數製造成本都用於並非在低工資經濟體製造的高精密零件,這些零件都産自日本和韓國等高工資國家。

自2005年6月人民幣首次與美元脫鉤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上升30%。鑒於中國的通脹率不斷攀升,人民幣實際升值幅度還要更高。而這並未改變貿易格局,對此我們不應感到奇怪。1985年簽訂《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後,日元價值在兩年內幾乎翻了一番,可對日本出口幾乎沒有什麼影響。

即使中國出口競爭力下降,就業也不太可能大批流向美國等高工資經濟體,而更有可能流向其他低工資國家,如孟加拉國、越南、印尼和墨西哥。

少數攻擊中國及其他低工資國家的刻薄話還帶有種族主義色彩,這使問題變得更加複雜。最近FT網站上有人問:美國工人怎麼競爭得過中國“苦力和奴隸般的勞動者”?這樣的帖子並不罕見。使用第一個詞語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第二個詞語則帶著一些(很可能並不真誠的)對全體受剝削的中國工人的關切。

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