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18:22

引爆师生内心的小宇宙

——华东师范大学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纪实

 

 “世界变‘平’了,你也变‘平’了;资讯丰富了,你却失语了。”近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首届“思想节”上,一个设置为“新媒体如何改变我们的文化”的议题,逐渐演化成哲学意义上的探讨。与会师生发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主体的构建和认同——传统的哲学命题竟然在一个崭新的语境中发生了。

 让年轻人更有想象力的思考,是举办“思想节”的一个要旨,而这也是2008年思勉高等研究院成立后着力于鼓励师生在跨学科的思想碰撞中寻求创新的一种新形式。

 在学科交叉融合中锻造“精锐部队”

 思勉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纪霖教授对“思想节”引发的头脑风暴感慨万分。他认为,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任务,是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独立承担的,而高等研究院是“先锋营”,集聚着一支拥有多学科优势的“精锐部队”,可以突破文史哲原有学科分界,在更广阔的视域中实现科研、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

 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围绕国家和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特色优势,瞄准学科前沿,规划学科整体布局,重点架构了四大类七个学科群,并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产生了积极效应。除了思勉高等研究院,学校还新组建了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金融与统计学院、社会发展学院、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等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平台。

 校长俞立中告诉记者,一批有关联度的交叉研究集群建设,助推了一支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同时,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进程中,学校还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的创新合作课题研究,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在交叉学科平台的学习研究机会,扩大了学科视野。

 “心理、脑与教育”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高度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对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华东师大整合“心理、脑与教育”多科学研究,组建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并成立跨学科领域的全国首个教育神经科学研究中心,将脑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实践中,从而改变传统教育学研究缺乏科学实证依据、忽视脑与认知科学研究的现状,为其提供有实证研究基础的解决方案。

 学校不断推进各院系专业课程资源的共享,引导本科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鼓励并支持教师参与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不断扩大交叉学科课程规模。截至目前,学校已打破原有的专业设置壁垒,实现了全校所有专业课程面向全体本科生开放,每学期可提供近2000门次专业课程,约1200多人次跨院系选课。

 在国际合作过程中变革培养模式

 在规划调整学科布局的基础上,一个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那就是如何根据学校的特色定位,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直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这是提高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切入点。为此,华东师大利用今年暑期,对各个院系进行了深度调研。上任不久的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几乎参与了所有的调研座谈。他告诉记者,只有发动院系领导、学科骨干乃至广大教师,都聚精会神地思考学校的课程质量、生源质量、培养质量和科研成果质量,才能真正找准问题,找到破解的途径。

 在调研和访谈的过程中,不少学科带头人提炼出了国际一流学科的主要特征,即对国家和地方建设有突出贡献、能直接培养出适应全球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能组织参与国际研究计划,并在国际科技进展中有重要贡献。许多教师感受到了努力提升学科品质的紧迫感,他们说,能用国际一流的标准来衡量学科的发展,这是高校国际化路线的真正价值。

 上海纽约大学于2011年正式筹建,由华东师大和美国纽约大学合作举办。负责筹建上海纽约大学的赵中建教授向记者兴奋地列举着观念冲撞之后的感悟。如在建设上海纽约大学音乐厅的过程中,中方习惯的思维方式,是参照顶尖的建筑和设施标准来体现“一流”,而西方的关注视角,是如何通过富含高科技的创新设计来体现面向未来的学生培养。由此,音乐厅从空间布局到内部构架,突破性地尝试了建筑部件模块化,以期让师生不仅能身临其境,更能在日常教学使用中触发创意灵感。

 “无处不在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时刻追问着今天的教育如何培养未来的人才,这是与纽约大学合作办学后所带来的理念刷新。”赵中建告诉记者。

    与世界知名大学或一流学科建立的深度而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探索尝到了甜头,并形成了长效运作机制,如与法国高师合作的“中法联合研究院”、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的“新能源与环境联合研究院”、与康奈尔大学合作的“比较人文研究中心”等。自2006年起,纽约大学、里昂商学院等知名高校和教育服务机构,先后在学校设立了海外校区或教学中心,推进各国学生在中国高校的学习体验。

 抓住最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软件学院的教师王丽萍没有想到,教学模式一变,学生内心的“小宇宙”便会随之爆发。为了将软件工程的系列专业课程关联起来,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应用的多层次逐步深入,2009年起,由软件学院一批骨干教师着力推出实行的本科生科研实践“一体化”机制初见成效。“通过从需求、设计、实践到测试四个环节的指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积极参与互动,尽显各自的优势,学生的激情与潜能被一次次点燃。”王丽萍说。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学改革。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学校加快课程体系和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梳理调整学科结构,构筑支撑新学科体系的课程,形成高质量的课程群,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建构一系列具有宽泛性、交叉性和时代特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并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本科生规模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学校的课程总量已从原有的3000余门次增加至6000余门次3400多种,学生有了更多课程选择的机会。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全体学生分享教学改革和科研发展的成果,引导和激励尽可能多的优秀学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日前,华东师大再次承诺,为所有对学术研究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参与学术研究的机会和相应的经费支持,使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更在学术研究中体验创新、收获成功。《中国教育报》 2011年10月16日1版 记者 沈祖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