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饭车加热管接线图:“高精强”土木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宁波工程学院招生信息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7:23:22
“高精强”土木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作者:admin 文字录入:admin 来源:本站首发 点击率:432 上传时间:2009-4-20 8:21:36小中大 ]
一、引语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培养规格、学制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我院作为一所新建普通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以建设工程领域土木工程师人才需求为导向,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高素质、精施工、强设计”土木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即“高精强”土木工程师)。
二、“高精强” 土木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与形成
1、原有“一主两辅、一精多能”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我院前身为创建于1983年的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建校之初开始设置房屋建筑工程专科专业,1993年设置公路与城市道路专科专业,在两个专科基础上于2000年设置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第一届学生与宁波大学联合培养),2004年开始独立招生。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房屋建筑工程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示范性高工专建设专业,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专业被确定宁波市重点建设专业,构建了“一主两辅、一精多能”的专科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应用为主,以外向型、复合型为辅,精施工、懂设计、会管理、能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深受社会欢迎和好评,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列入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在全国高职高专教育领域内享有一定声誉。
升本以后,我们积极探索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从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出发来审视以往的专业培养方案,发现存在如下问题:(1)受专业划分过窄的影响,培养计划中安排的知识面不宽,缺乏实践能力锻炼的广泛性;(2)实践教学环节比较局限于对应某一课程的应用式训练,毕业设计虽有一定的知识融合要求,但缺乏工程意义上的综合性;(3)培养计划中的实践环节侧重对既定模式的重现,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仅关注培养计划中的课程教学,缺乏将培养计划内的培养过程和课外活动中的能力培养与工程素质培养之间有机的联系。
2、“高精强”土木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因此,有必要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实践,对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的宽口径、应用开发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我院是一所刚升入本科、教学型的院校,根据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在全国所处的地位和执业岗位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以服务地方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主动适应21世纪建设工程领域发展要求的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突出专业技术应用开发型人才培养特色,构建“高素质、精施工、强设计”土木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应用开发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掌握现代土木工程师基本技能的,具备房屋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方向专门知识的,能从事设计、施工、勘察、监理、投资、管理和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开发型高级技术人才, 就业岗位群主要从基层和生产一线的施工员、预算员、监理员到注册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和甲方建设管理工程师等执业岗位。
三、主要举措
1、理论教学体系建设
理论教学体系采取“三位一体”的建设方案,逐步构建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的核层式课程群结构体系,即核心课程,一般课程和拓展课程三位一体。
在课程形式上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应职教育”。通识教育以两课、外语等为核心课程,设置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两大课程群,使学生获得人文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并相互融合、渗透;专业教育以《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与结构设计》、《钢结构基本原理与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等为核心课程,设置“结构设计类”、“施工技术类”、“项目管理类”等课程群,突出培养本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核心能力;应职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职业资格考证教育,二是针对就业岗位群的单项技能培训;在教学内容上坚持应用能力导向原则,即以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对核心课程为中心的核层式课程群进行重组,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2、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采取“四个平台”贯通的建设方案,逐步构建基础实验教学、工程基础训练、综合运用实践、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四个平台相互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训练、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工程制图能力训练和大学物理实验等,加深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加强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并注重工程实践思维的训练和养成;工程基础训练平台,主要包括工程基础认知训练(认识实习、地质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和工程基础技能训练(工程测量实习、土木工程材料实验、结构检测和各环节课程设计等),针对专业结构开展工程应用能力的全面训练,其功能是掌握工程分析、设计、施工、组织和控制方法;综合运用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学年综合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训练等,针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公益劳动、社团活动和参加各种知识技能竞赛等,全方位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际能力,策划组织能力等,同时不断开发潜能,展示个性。
3、素质拓展体系建设
素质拓展体系采取“三全融合”的建设方案,逐步构建“全员参与、全面教育、全程疏导”相融合的三全式素质拓展体系。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累后发优势。
全员参与,即组织上,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成员上强调教职员工的育人职能和全体学生的自我教育机制;全面教育,在全面分析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各影响要素的基础上,选择关键环节和关键要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全面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程疏导,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并进行毕业后的质量跟踪,逐步探索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律。
4、教师队伍建设
按照“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思路,采取“夯实、提高、稳定、引进”的方式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努力造就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主要措施包括:通过教学效果综合测评、相互听课交流夯实教师教学基本功、提高业务能力;通过我院设计院、监理公司和检测中心提供的对外技术服务平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并鼓励教师下企挂职锻炼;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采取多种途径培训教师,使教师有继续学习、深造和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的机会,达到培养骨干、稳定师资的目的;加大引进力度,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来校任教。
5、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大力加强实验室硬件投入,积极推进实验室现代化建设,新建、改建工程结构实验室、岩土工程实验室和流体力学实验室,建成符合工程建设领域中长期发展需要的综合实验室群。同时将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紧密结合,逐步形成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具备服务功能的产学研结合综合实训培训基地。积极主动加强与校外企业合作,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利用企业资金、项目、实践指导教师、真实生产实践环境开展针对性强的实践教学和育人工作,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弥补校内实训设备和场所的不足。
6、创新人才培育建设
改革学生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参与工程创新作品竞赛、结构设计竞赛和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进行设计创新和技术研发的能力,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7、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
严格对照浙江省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按照“坚持有效的、完善不足的、补充急需的”思路,审视以往建立的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对平时坚持不够的及时进行纠正,对需要调整的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对一些平时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做法,用制度加以规范,促进教学监督与评估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强化教学检查,集体备课和观摩教学等制度,构建质量监控保障体系长效机制。
四、初步成效
1、专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升本以来,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已建设成为宁波工程学院首批重点建设专业、宁波市高校第二批重点建设专业和浙江省本科高校重点建设专业。先后建设《混凝土结构》和《流体力学》校级重点课程,《理论力学》浙江省普通高校精品课程。初步形成了以《理论力学》课程建设带动工程力学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以《混凝土结构》课程建设带动工程结构类系列专业方向课程群建设,以《流体力学》课程建设带动桥涵水文系列专业方向课程群建设的土木工程专业的骨干框架。
本专业建有建工实验中心、力学实验中心和楼宇设备实验中心等学科基地,下设测量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及宁波市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重点实验室等多个专项实验室,其中力学实验中心为中央与地方高等学校共建实验中心。总面积4045m2,仪器设备总值1091万元,初步建成符合工程建设领域中长期发展需要的综合实验室群,教学实验实现设备由普及型向先进型、方法由教师演示指导型向学生自主动手开放型、内容由验证型向创新研究型的转化。
2、学生知识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本专业学生成绩优良,2006—2007学年度奖学金评选中,04级学生有26人获得,比例为32%;05级学生有30人获得,比例为42%;06级学生有32人获得,比例为39.5%。同时本专业学生还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如“挑战杯”科技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结构设计竞赛”等科技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我院代表队在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连续六届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得一等奖4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4个,2次优秀组织奖,总成绩列全省高校前茅,得到了省教育厅有关领导、结构设计竞赛委员会及兄弟院校的充分肯定。在2006年第五届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我校三支代表队取得了2个一等奖和1个三等奖,总成绩列全省第一。
3、师资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土木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学历结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不断提升和优化,教师整体教学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在31人专业教师队伍中,有教授、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 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数占70%。现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校级学科带头人1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
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获得了多项教学改革成果,如“建筑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4321工作法”获宁波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土建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课题获宁波市教学成果二等奖。近三年承担教学研究项目11项,公开发表教研论文26篇,已出版教材5部。
专业教师能够积极承担科研课题研究,先后完成了“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项目---海洋环境混凝土结构配筋腐蚀的预埋式无损监测系统研究”;“交通部重点科技计划--杭州湾大桥建设关键技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 等国家省部级项目,同时注重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同步,每年承担多项技术攻关项目,为宁波市的企业和重点工程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科研项目数及经费逐年增多,2004~2007年度累计科研总经费1310万元,发表论文87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