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区小学: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本模式的理论构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1:25:49


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6-10-17  唐成海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党委
摘要:模式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进而关系到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因此,研究和探求适合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以及预期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具有其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基于上述认识,着重对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新模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素质教育”的我国高职教育的模式架构。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基本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它决定着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而一种比较科学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在三个层次上做到“基本相应”,即必须基本相应于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方式;必须基本相应于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必须基本相应于高职教育的自身特点。有鉴于国内外的有关教育经验,结合自己的办学实践,并根据所提出的三个“基本相应”的原则,我们提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应层次和类型人才需求的并适合高职教育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论构想,这个模式的基本理论架构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素质教育”。
一、一个中心,即以育人为中心
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最主要功能是培育人才的活动。高职教育既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也就由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其中心职能、中心工作、中心任务与其他高等教育一样,应该是也只能是一个中心——以育人为中心。实践也正是这样,高职教育的一切工作、一切活动,所办的一切事业,无不是围绕人才培养开展的,无不是为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一句话,高职教育的目标、目的、所有的设备、载体,以及效果检验,无不是落脚到人才培养上。因此,高职教育最根本的功能定位,毫无疑问,只能是以“育人为中心”。
在这个问题上,人们的思想认识并不是一致的。在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曾先后提出过“知识中心论”、“能力中心论”、“人格中心论”、“教学中心论”、“就业中心论”等等,并由此在实践中形成了相应的各种人才培养模式。然而,由于这些“理论”以及“模式”,都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即如上所述的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其所决定的最主要的功能,因此,不可避免地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颇和局限,再加之西方文化的进入和影响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必然会导致所培养的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缺乏高尚的道德情操,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等,从而导致了人才培养上的“不适合”和“不适应”,即不适合我国国情,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这种“不适合”和“不适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露出来。在实践中冷静地反思就会发现:高职教育在功能定位上,将“育人为中心”居于总揽的地位,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而不至于偏颇,其他都是为育人这个中心服务的。
育人,简明地讲就是既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又教育学生学会做事。“不会做人,社会就不能成其为社会,不会做事,社会就不能进步和发展”。高职教育育什么样的人?我国的教育方针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因此,总的原则就是按照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体而言,就是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有效实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同时,有效实施必备的文化、科学教育,技术、技能教育,能力、健康教育,使之成为既具有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情操和人格的魅力,又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技能、能力的人;既有强健体魄,又有健全心智的人。
二、两个基本点,即人格培养和能力提高
从当今社会发展的知识化趋势看,高等教育赋予人的知性力量在不断提升的同时,它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也越来越大。而高等教育给予人的知性力量,“如果缺乏道德的制约和引导,它就可能会成为危害社会的工具,并引起普遍的精神空虚、世风日下”,正如李岚清同志所指出的那样:“有的人本事很大,业务水平很高,但是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很差,这不能认为是好的人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就以社会发展为例,专家心存的“当能力成为核心并急剧膨胀而没有其他力量制约它时,就会引起人类不择手段地利用自己的能力去征服自然,创造财富”并“最终将威胁到整个人类生存”的担忧,不是已成为看得见的严峻的事实了吗?因此,高职教育应毫无疑问地必须重视人格的培养,使学生都能成长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的公民和甘于为民众利益不断奉献的社会公仆,他们不仅应该是社会的知识精英和文化精英,而且是社会的思想精英和文化精英,自觉地把自身的价值的实现与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结合起来,把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与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结合起来。培养健全人格就是“化智慧为德性”的过程,只有把知识技能与德性相统一,每一个人的知识技能才能造福社会、造福人类。这是所有高等教育的责任,当然也是高职教育的责任。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对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社会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时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将“注重能力培养”、以“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目标定位,应该说是对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对接,已经对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现在仍然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因此,毫无疑问,高职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这里所说的“能力”,作为高职教育,应是基于较高综合能力素质的特色专业技能。不难理解,如果忽视了“能力”的培养,那就不成其为高职教育了。对于这一点,中外专家、学者已经作了非常充分的论述,这里就不赘述。
但应该注意到的是,如果将“注重能力培养”过分地神圣化和绝对化,以至将能力为“核心”、能力为“中心”作为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这种定位已越来越暴露出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不仅表现在“由于教育的周期性和因科技的快速发展而引起的知识技能和职业岗位的加速更新这一对矛盾的客观存在,使之不能很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流动的变化,培养的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变通能力,结果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或者被社会拒绝,或者努力寻找与专业无关的工种和工作”等能力应用方面,最重要的是这种定位客观上“把人看成经济的工具,职业和单纯的技能训练掩盖了人的其他一切可贵的禀赋”。理解的片面性更容易产生“重物轻人”的偏颇,而忽视对学生品质和内在精神的培养,以及作为社会人更广泛的知识理解。正如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诺维科夫所指出的:“如果我们把职业教育仅仅与具体生产、具体技术与具体工艺挂上钩,……我们具有的残缺不全的人性被狭隘的职业教育和因循守旧的片面活动所歪曲”。正因为上述“能力核心”、“能力中心”的明显的局限性,因此,我国职教先驱黄炎培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主张在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等教育的同时,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职业教育三大目标之一。培养健全人格就是“化智慧为德性”的过程,只有把人格和能力相统一,每一个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具有的能力去造福社会、造福人类。
三、四项基本素质教育,即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综合能力素质教育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
如前所述,高等教育的本质内涵扣最终目的,应该是教育、培养和促成学生成长、成才和成功:借鉴中外成功的高等教育的成功育人经验,在于成功地施教育于学生的成功素质发展。这种教育在我国,就是越来越被重视并积极提倡和实施的“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以适应时代需要的主体可能性”的教育。显然,这里的素质,就是指适应时代要求,通过教育,学生具备得以全面发展可能性的必备因素或条件。换句话说,当学生一旦具备了这些因素或条件。就具有了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成功、服务时代的可能。无疑,高职教育培育高质量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也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其人才培育模式的基本点。一般地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根据高职教育办学层次和类型的规定性,主要的和基本的可归纳如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综合能力素质教育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现简述如下: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人的立人之本,古人说得好,“调弦者不失宫商”,而“立事者不离道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决定着一个人成长的方向,决定着一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成为一个人取得成功的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社会上有这样一种说法:“有德有才是社会的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振兴中华,建设强大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需要的是大批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中包括通过高职教育所培养的高素质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人才。毫无疑问,高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则是最根本的素质。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十分关注思想道德建设力度,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新国际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层面上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培养,使他们确立坚定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从而使他们既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如李岚清同志所希望的:全面发展,思想健康,思路宽广,知识渊博,学有专长,又有实践能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较大贡献。
2.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就无法胜任任何创造性的劳动。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也正是人格、能力培养的基础,应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作为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准备的“通识”课程学习,“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二是以国家需要为前提,以社会需求为主导,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以知识应用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按需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进行“特殊的、专门的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按专业或职业的内在逻辑来选择和组合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构成和教学,既重人性又重人力;既有宽度又有深度;既重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既注重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又注重人是单一素质的提高;既注重人的思维方式的把握,又注重思维技巧的把握。使学生不仅能适应目前工作的需要,而且能有创意地发展。不仅会去就业,而且更会去创业。不仅为适应现实社会需求而打下基础,而且为未来适应生产力新发展进行继续教育打下基础。
这里,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建立合理科学文化知识结构的重要保证。虽然学习方法不是未来创造物的“任何组成部分”,但却是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结构中的重要内容。向学生教以自学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3.综合能力素质教育。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和足够的专业知识,是为了应用,这就要求在基本素质结构中必须具有应用能力素质,而且十分重要,因为这是高职人才培养两个基本点——能力培养的构成要素。不难理解,这里所谓能力,已不是仅仅依据岗位的某种技能或若干技能的叠加,也不是局限于心理学上的能力概念,而是指个体在现实的职业工作中以及在“择业”和“创业”中听表现出来的才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是一种“以综合能力素质为基础的以某种或多种职业岗位技能为特长”的综合职业能力、择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显然,这里的综合能力素质就是各种能力素质依据不同个体具体条件的有机结合体,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知识应用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等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代社会对人的工作素质要求在变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和社会活动组织不断变化,对工作素质的要求不仅是工作岗位职业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对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适应能力并具有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的自我发展能力。因此,也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既强调职业性而要具有职业能力,又注重适应性而要具备择业能力,不仅要满足即刻就业的要求,更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能力培养应构建一种综合能力素质目标体系,并在“综合能力素质”的基础上,突出某一职业、某一岗位的专门职业的专项能力要求,才能达到“职业能力”、“择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要求的统一,即使所培养的学生既具备即刻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显能力,又具备能积极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多方择业需要的潜能力,而更为重要的是具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自主创业的基本能力。当今社会以及今后发展,创业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考察,无论是“就业”还是“择业”,都是以职业“岗位”为前提的。没有相应的职业“岗位”,“就业”、“择业”只能是空谈。而职业“岗位”正是通过不断“创业”而不断提供的。
4.身体心理素质教育。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一个人成长的物质基础,因为,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四肢灵活、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才能从事艰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否则,体弱多病,使人力不从心,即使德才兼备也难以发挥已有的才智和德行,也正如李岚清同志所指出的:“道德修养好和本事大的人身体不好也派不上用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显然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基本模式题中应有之义。
同样,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成为高素质人才也是不可能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为大学生自身发展创造更多机遇的同时,也使他们必须直面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这种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不仅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而且对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更加突出和迫切。维护和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心理健康所探讨的内容完全涵盖于人格特征之中),理所当然地成了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便成了高等教育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和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基础因素。毫无疑问,帮助高职学生正确面对社会政治经济变革,指导他们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使他们能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因应挑战,为奋斗目标的实现而推动自己健康成长的最佳心理状态,也就责无旁贷地成了高职教育培育人才所施行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化大工业的产物,自20世纪50年代首先在英、德、法等发达国家兴起,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创办高职教育以来也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了。除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特定的作用外,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和层次,在发展过程中创建了多种教育模式,而这些模式,一般都适应于该国在社会经济一定发展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各国具体情况的差异,高职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需要研究,一些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必须进行改革,不同的国家也必须有不同的教育模式与之相适应。各国都在研究探索适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高职教育模式,而我国高职教育,长期以来,尽管有关方面和各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和不断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多为学习引入外国的教育模式,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仍在探究过程中而未能最终形成。随着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的新模式必将在“交换、比较、反复”中不断完善,在各国高职教育缤纷模式中独放异彩,在我国高等教育各类模式中独树一帜,从而,更加清晰自己的定位,真正做到“安其位、谋其事、努其力、尽其智、上其水平、显其特色、创其一流”。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5期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本模式的理论构想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wo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对策 发表论文 - 中国论文网『论文发表-发表论文-论文投...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111(教育部项目申请书.王刚)(转载) 111基于就业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111(教育部项目申请书.王刚)(转载) 张闻天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经济的理论构想与初步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中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思考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1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 关于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建议 “高精强”土木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 宁波工程学院招生信息网 近年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七大转变 行政权力及其基本构想 探析-高等职业教育中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关于构建长三角“经济—文化生态圈”,实施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战略转变的基本构想 浙江省政协委员网 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 趋势理论的基本要点 波浪理论的基本要点 波浪理论的基本特点 []行政权力社会化及其基本构想 行政权力社会化及其基本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