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活法:用敬畏之心拯救我们忐忑的灵魂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12:35

学会敬畏,感谢生活赐给我们的一切

懂得敬畏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一位哲人说,懂得敬畏让我们的心灵能保持纯净。敬畏是对万物尊严的直观,是对超然性的辨识。它犹如是人生之车的一道“闸”,有了它,我们就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加油,在什么地方驻足。
敬畏是智慧的开端
常怀敬畏之心,首先要畏初始。唐代柳宗元说过:“君子之惧,惧乎未始”。意思是说,君子如果有恐惧,应该恐惧在灾祸发生之前。一个人犯错误,往往是从一些细小之事开始的,有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有沾小好处就可能贪大便宜,缺口一旦打开,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敬畏之心,贵在初始。
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对人对事常怀敬畏之心 是得到智慧的途径
敬畏,是一种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敬畏之心源自于信仰。老子曾云:“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首先,我们要懂得“敬畏天物”,在大自然面前保持必要的“谦卑”和“敬畏”,别把她作为一个予取予求的对象或者一个可以“战胜”的对手;其次,我们要懂得敬畏生命,生命因个体而不同,当我们进行自我审视的时候,通过学习、体认、磨练、修炼等,形成对生命自然的“了解”和“敬畏”;最后,我们要敬畏社会、敬畏生活、敬畏工作。
敬畏是得到智慧的途径。常怀敬畏之心,首先要保持感恩之心、谦虚之德: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躬身弯腰;感受上苍,懂得抬头仰视。如果一个公民心怀敬畏,就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如果公司员工心怀敬畏,就会自觉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该为的地方有所为,不该为的地方有所不为。只有真正有信仰有敬畏的人,才能面对邪恶有所克制、约束自我,不会以大欺小、肆意妄为,无所禁忌。人应当有所敬畏,对人对事对生活对环境保持起码的敬畏之心,这样这个世界就会少些是非、喧哗,多些亲切、和平。敬畏不是惧怕,而是一种物我统一的内省。孔子曾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理解,畏天就是要尊重规律,顺应自然。看一下历史,想一下自己,就会感觉到有时命运(这里说得不是宿命,而是指历史发展、社会环境对个体的人人生走向的制约)是很难改变的,年龄大一些的老师可能对此体会更深。正像孙中山所说的:“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尊重规律,不是无所作为,我们可以顺应规律,抓住机遇,争取最好的结果。畏地是讲人要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然也包括我们所处的集体),要与环境产生积极的互动,既不能封闭自己,又不要一意孤行。畏己是讲要经常检查反思自己,自省、自警、自律,诚心听取别人建议,不断修正自己的失误,不固执己见,我行我素。常抱敬畏之心,就不会怨天尤人,老觉得自己委屈;常抱敬畏之心,就会比较冷静,管得住自己,少犯错误。
【编辑点评】敬畏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信念。敬畏是理智、成熟的人生体现;心存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