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学丽身高:另一种活法:用敬畏之心拯救我们忐忑的灵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00:06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忐忑不安

        人生就像《忐忑》,虽然没有准确的歌词,但却惊心动魄。
        我们常常感叹人生苦短,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呢? 活好今天最聪明。即便今天你进账千亿名扬天下,如果你的心怀忐忑难处、不安或纷扰,这一天已经失去了生命的意义。唯虛妄者才把幸福寄托在对明日的等待。让心灵时光的每一刻都氤氳安泰自在逸宁,这本身就是生命幸福的终极意义。时人的愚昧在于:他们永远不晓得自己为何而终日碌碌营营。
忐忑让我们不知如何安慰自己
        印尼海啸、汶川地震、海地地震、玉树地震的旧痛未愈,盈江地震、日本地震及海啸又猛然降临。海啸、地震、洪灾,比好莱坞大片更真实立体。2012、船票、末日传说,仿佛会是真的。
        地球调到了振动模式,“环太平洋地震带”越发活跃,2012的预言越发真实,我们该如何安慰自己?在灾难频发、信息传播发达又心灵脆弱者众的这个年代,让我们反省自身的“安慰文化”,如何让淡定成为一种自我修养?
        地球咆哮,是自然危机;人类忐忑,是心理危机。当地球调到振动模式、经济调到通胀模式、交通调到堵塞模式、婚姻调到电视表演模式、就业调到高难度模式、通勤调到长时间模式、住房调到小户型模式、奶粉调到防核辐射模式、猪肉调到瘦肉精模式……我们的心,也调到忐忑模式。核辐射模式、猪肉调到瘦肉精模式……我们的心,也调到忐忑模式。
        核辐射模式、猪肉调到瘦肉精模式……我们的心,也调到忐忑模式。
        人心调到了忐忑模式,人群分化出自测派、幻想派、哼唧派、冷笑话派、夜话派、愈疗派、八卦派、浮游派、爱心派、入戏派、咆哮派等12种自我减压流派,用自嘲、趣味与温暖,安抚浮躁、忧郁与痛苦。
        忐忑事出有因:地震专家说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后,地球又进入地震相对活跃期。每当灾难发生,看完新闻的我们有如看过《2012》,内心突然脆弱,集体陷入情绪流感。
        此刻,不如寻求一种自我安慰大法——当耳边有神曲《忐忑》、笔下流行“咆哮体”时,我们终于明白,淡定是一种自我修养。
生活是一篇“伤不起”的咆哮体
        “四五年前回国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中国人的心态确实是忐忑的。那几年,我经常给中国朋友打电话,他们会告诉我说——我们每天忙啊,忙得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龚琳娜接受采访,如是解释已被改编成“阿姨压抑带个刀”的《忐忑》在中国的流行——此时,据说CBA联赛吉林对辽宁比赛中,因辽宁主场DJ播放神曲《忐忑》,让吉林球员多次罚球都未能命中,篮协已不得不发布通知禁止播放《忐忑》。
        生活有时是一场播放着《忐忑》的糟糕篮球赛——《赌博默示录》中说,“没有钱你的世界是不真实的——想要的东西都在柜台里,但根本得不到。就好像,篮球架如果在100米高的地方,就没有人想要投球了” 。
        普通人的奋斗史就是一个中国压力榜:找工作、求姻缘、供房子、养儿子、买车子。街头小店因此出现减压玩具,包括一捏就发出劈啪声的泡泡纸和“惨叫鸡”——“惨叫鸡有长长的脖子,古怪的造型,用手一捏还会发出凄惨的叫声。”
        生活有时是一篇满纸“有木有”、“伤不起”、“为什么”的咆哮体。好在,我们总可以找到安慰自己的秘笈——起码最近这段时间,可以让“浮游少女”的照片洗涤心灵,可以发一个帮助弱势群体的爱心帖,可以买一本远离现实的《三体3》,可以说一个《非诚勿扰2》讲过的冷笑话。自娱自乐是生活必需品,电视脱口秀主持人谭飞说:“没有八卦,这个世界基本离2012不远了。”
        生活越是匆忙,安抚自我身心越应成为每日功课。在急之中国,面对成功与财富的落差,我们总有心态失衡的时候。这种失衡可以用“咆哮体”消解,可以翻唱《忐忑》宣泄,只是治标不治本。其实,安慰自我的最好方式,是相信明天会改变,并在今日付之行动——华师大心理专家许维素,她提出的解决之道是:“面对真实固然残酷,但唯有承担和解决,才是对于心灵最有效的治愈与安慰。”
【编辑点评】既然不能活着离开地球,那就早安以励志、晚安以温情吧。毕竟,“谁也不知道明天,明天从另一个早晨开始”。

生活中不缺恐惧,却缺少敬畏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中,却很少人懂得敬畏。为了眼前利益,一些现代人完全丧失了对生命、对道德和对社会舆论的敬畏。
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我们有句老话,说的是:“举头三尺有青天”。还有:“头顶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进一步,话更重,道是“人可欺,天不可欺”。这么多警句,就一个意思,指的是做人要有敬畏。敬畏究竟什么意思?用武汉话来说更通俗,叫做“怕惧”。
怕惧与敬畏,青天与神明,其实既非迷信之语,也非高深理论,它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众道德法典。
到西藏一游,常为佛教信众的虔诚深深触动。在大昭寺、扎什仑布寺等宗教场所,大群男女老少行五体投地跪拜礼,都是不惜体力持续不断到数百个为止,其场面的壮观堪称一景;从四川藏区赴拉萨的朝圣者,更是不畏千里,拉着车辆家什,徒步翻山越岭向圣地行进。这种虔诚源于对佛教与自然的敬畏。
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智者、圣人,之所以不凡,是因为有所畏惧也有所敬仰。我们常怀敬畏之心,就不会轻易浮躁,内心自然会生养出一股正气、庄严与崇高。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敬畏的东西是不同的。但毫无疑问,每个人心中都有他所敬畏的东西。因为敬畏既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信念。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大格。”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甚至为所欲为胆大包天。不懂敬畏的人可怕,不知道什么是敬畏的人可悲。所以我们应该常怀敬畏之心。
对于那些毫无敬畏之心的人来说,是不存在人格上的自我反省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无赖相和残忍相。只要能够不受惩罚,他们可以在光天化日下干任何恶事,欺负、迫害乃至残杀无辜的弱者。盗匪之中,多这种愚昧兼无所敬畏之徒。一种消极的表现则是对他人生命的极端冷漠,见死不救,如今这类事既频频发生在众多路人旁观歹徒行凶的现场,也频频发生在号称治病救人实则草菅人命的某些医院里。类似行为每每使善良的人们不解,因为善良的人们无法相信,世上竟然真的会有这样丧失起码人性的人。
在一个正常社会里,这种人总是极少数,并且会受到法律或正义力量的制裁。可是,当一个民族普遍丧失对神圣价值的信念时,这种人便可能相当多地滋生出来,成为触目惊心的颓败征兆。
赤裸裸的凶蛮和冷漠只是不知耻的粗糙形式,不知耻还有稍微精致一些的形式。有的人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仍然可能毫无敬畏之心。他可以玩弄真心爱他的女人,背叛诚恳待他的朋友,然后装出一付无辜的面孔。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再神圣的东西也敢践踏,再美好的东西也敢毁坏,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不论他的头脑里有多少知识,他的心是蒙昧的,真理之光到不了那里。这样的人有再多的艳遇,也没有能力真正爱一回,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获取再多的名声,也不知什么是光荣。我对此深信不疑: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编辑点评】智者,圣人,之所以不凡,因为有所敬畏也有所敬仰。而平凡之人常怀敬畏之心,就不轻易浮躁不容易轻忽,内心自然生出一些正气、庄严于崇高。

学会敬畏,感谢生活赐给我们的一切

 

懂得敬畏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一位哲人说,懂得敬畏让我们的心灵能保持纯净。敬畏是对万物尊严的直观,是对超然性的辨识。它犹如是人生之车的一道“闸”,有了它,我们就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加油,在什么地方驻足。
敬畏是智慧的开端
常怀敬畏之心,首先要畏初始。唐代柳宗元说过:“君子之惧,惧乎未始”。意思是说,君子如果有恐惧,应该恐惧在灾祸发生之前。一个人犯错误,往往是从一些细小之事开始的,有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有沾小好处就可能贪大便宜,缺口一旦打开,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敬畏之心,贵在初始。
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对人对事常怀敬畏之心 是得到智慧的途径
敬畏,是一种心怀神圣感的“尊敬”和“惶恐”。敬畏之心源自于信仰。老子曾云:“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首先,我们要懂得“敬畏天物”,在大自然面前保持必要的“谦卑”和“敬畏”,别把她作为一个予取予求的对象或者一个可以“战胜”的对手;其次,我们要懂得敬畏生命,生命因个体而不同,当我们进行自我审视的时候,通过学习、体认、磨练、修炼等,形成对生命自然的“了解”和“敬畏”;最后,我们要敬畏社会、敬畏生活、敬畏工作。
敬畏是得到智慧的途径。常怀敬畏之心,首先要保持感恩之心、谦虚之德: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知道躬身弯腰;感受上苍,懂得抬头仰视。如果一个公民心怀敬畏,就会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如果公司员工心怀敬畏,就会自觉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该为的地方有所为,不该为的地方有所不为。只有真正有信仰有敬畏的人,才能面对邪恶有所克制、约束自我,不会以大欺小、肆意妄为,无所禁忌。人应当有所敬畏,对人对事对生活对环境保持起码的敬畏之心,这样这个世界就会少些是非、喧哗,多些亲切、和平。敬畏不是惧怕,而是一种物我统一的内省。孔子曾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理解,畏天就是要尊重规律,顺应自然。看一下历史,想一下自己,就会感觉到有时命运(这里说得不是宿命,而是指历史发展、社会环境对个体的人人生走向的制约)是很难改变的,年龄大一些的老师可能对此体会更深。正像孙中山所说的:“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尊重规律,不是无所作为,我们可以顺应规律,抓住机遇,争取最好的结果。畏地是讲人要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然也包括我们所处的集体),要与环境产生积极的互动,既不能封闭自己,又不要一意孤行。畏己是讲要经常检查反思自己,自省、自警、自律,诚心听取别人建议,不断修正自己的失误,不固执己见,我行我素。常抱敬畏之心,就不会怨天尤人,老觉得自己委屈;常抱敬畏之心,就会比较冷静,管得住自己,少犯错误。
【编辑点评】敬畏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信念。敬畏是理智、成熟的人生体现;心存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