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教育不可或缺的四种能力培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16:44
来源: 今传媒     日期:2010-07-13 09:18  作者:  网络编辑: 李蕾   字体显示:大中小
程忠良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确立2015年在全国全面实现电信广电及互联网三网融合。三网融合带来了又一轮媒介融合潮流,新闻教育者必需直面这种媒介融合背景下所带来的媒介教育变革问题。然而,面对急剧变化的媒介生态,指望在大学课堂里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因为如果一味地跟风,就有可能“计划赶不上变化”,大学新闻教育应该在探索多元化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探讨培养学生在未来新闻界立足的四种基本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培养沟通能力促协调能力提高
沟通能力是新闻从业人员必不可少的素质,因为新闻业原本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需要很好的表达、沟通与倾听能力,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才能完成自己的资源积累。但是目前,游戏多了,沟通少了;虚拟工具沟通多了,面对面的实际沟通少了。经过笔者近四年对当代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大学生经常使用MSM、QQ、 E-MAIL、手机短信等虚拟沟通工具,近八成接受调查的学生认为,他们与同学、父母等实际沟通时间少了。由于学生缺乏与社会的实际沟通,沉迷于或习惯于一个虚拟的交往与沟通,其结果可能是让他们变得孤独和远离真实的社会。
对于新闻教育来说,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面临着两大挑战,一是我国初、中等教育几乎仍属应试教育,这种“十年寒窗无人问”、重视分数的环境客观上造就了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下降。二是生活在多媒体时代,尤其是成长在网络和电视下的一代,网络和电视等媒体对于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如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就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一文中指出,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下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着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的空间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和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因而对新闻专业培养应通过相应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一方面要客观评价当前社会虚拟沟通环境的发展,要把虚拟沟通手段作为正常沟通手段的一种而加以研究,将有效沟通的原则和艺术与虚拟沟通的手段结合起来,建立更为有价值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要创造各种机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如演讲、各种各样的活动等。
只有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新闻专业的学生才能在今后的新闻工作中,协调采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完成必要的采访任务。
二、培养学习能力促应变能力的提高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吴飞认为,新闻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领域而不是一个专门的知识领域,新闻实践所处理的是变化无常的复杂世界,没有任何一种专业体系能提供一种完整的理论知识及支持这种视角的理论分析。
吴飞教授的话说明了当今新闻教育所面临的一种现象: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做记者所接触的广博的社会现象是没有可比性的。这正说明了培育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唯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才能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从目前而前,至少有3个方面是新闻专业学生在学校学习是不能或不能完全解决、而必须要通过后续不断地学习才能解决的问题。(1)作为一个刚到新闻单位工作的学生来说,从学校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所跑的“口”方面所涉及的知识这两者往往是不同的。如学生在学校学习新闻,而跑的口却是经济,那么他就得恶补经济学知识。学生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加强对自己所跑的“口”等方面的知识与资源的积累,才能有所成就。(2)在媒介融合时代,传媒业要迎接的,不仅是内部的重组或媒体间的整合,还有与IT业、多个产业间的震荡性调整。这种变革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这是大学里哪一个学科所不能独自解决的。这也需要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得以解决。(3)在现实世界中,在日趋复杂、变动频繁的多媒体时代,当新闻人才在不同媒体间、媒体与非媒体间流动已成为常态时,跨媒体跨行业生存能力就成为时代的要求,对于大学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就必须要有应对这样挑战的准备。也就是说,单一知识储备是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市场及职业要求的。因而无论是知识的更替、储备,还是专业或者就业的要求都需要培养学生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以此来解决所学知识的不足与狭隘。这要求新闻专业学习上一定要打通专业与非专业之墙,专业知识学习与非专业知识学习间必须要实现平衡,不仅要做到“点上精”,而且要做到“面上博”。学校的课程设置方面要有这方面的要求。
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需要社会及媒体克服浮躁性,要对培养记者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因为对刚入门的记者来说,每个“口”上知识的储备和资源的积累是有一个过程的。而新闻界不产生神童,他成长的路径又得是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最具体的要素开始,不断总结、提炼,由具体到抽象,最后成为杂家或某一方面的专家。而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三四年。
三、培养实践能力促调适能力的提高
对于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更强的学科来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要求学生要“常处在角色中”,新闻教育需要通过利用课堂、课外和假期时间使学生常处在“新闻从业人员”角色中,学会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这里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模仿采访写作阶段。如通过定期阅读报纸、看电视新闻和浏览网站新闻,像鲨鱼一样在海量信息游泳,通过观“新闻千剑”而识“新闻之器”,通过比较去体会、揣摩和运用课堂所学的新闻采写理论和规律。第二是次实践阶段。如结合教师案例教学,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利用校内的学生报刊及附近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将新闻教学课堂搬到上述这些校内外媒体实践环境中,实行一种“现场实地教学”、“边学边练”的教学模式。第三是实习阶段。如利用寒暑假到当地媒体和生源所在地媒体广泛进行新闻实践,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具体的实践让自己“在游泳中学游泳”。
学生只有在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采访经验和一些不成熟的作品以后,再系统地学习理论,实战中的问题便一个个迎刃而解,理论学习也不再枯燥、乏味,它的功效才会被真正地发挥出来,实践动手能力也着实有所提高,这样一来,学习新闻专业的目标就更明确、效率更高,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就显而易见了。
通过培养实践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我调适能力:一是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社会大舞台里、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永远站在岸上讲游泳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二是培养抵御诱惑的能力。新闻专业毕业者不但需要新闻工作者迅速从复杂变化的世界寻找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而且需要具有在社会上种种诱惑面前,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抵御不当影响的能力。三是培养抗压性。媒体的压力一大部分是由记者编辑来承担的。面对各种压力、困苦,甚至是挫折失败,新闻工作者需要有迅速的调适能力。格里高利·法弗里在担任美国报纸编辑协会主席时曾说:记者是“一群热爱语言,一直精益求精、心怀敬畏地使用它的人,他们吃苦耐劳,并随时准备被闹钟叫醒。”
反过来说,每一场新闻官司的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抵住压力和诱惑的影响。
新闻工作是实践性的、技巧性的工作,某种意义上说,高级记者等于八级钳工和六级木匠,一个成功的记者,一定是努力的年头、经历的压力比别人更多的记者。
四、培养创新能力以促综合素质的提升
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院长钟蔚文指出,我们可能正面临着古登堡革命之后400年来的最大挑战,进入了后Google时代。他认为,当前新闻教育的困境,不仅有来自全球化、媒体汇流的挑战,还有来自商业化的挑战。香港电台训练及发展总监张圭阳认为,迎合市场即时需求的教育实践被证明存在极大问题,毕业生们越来越擅长于播报即时短信息,而在分析性报道和深度报道方面颇为欠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
面对急剧变化的媒介生态,新闻工作者需要面临前所未有的新的环境,没有创新的精神,是不可能解决前人所未遇到的全新问题的。
这种全新的媒介生态至少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大众传媒生态的变化将带来大量的外包业务,催生出个人工作者的职业模式,诞生不为任何一个雇主而为多个客户工作的技巧娴熟的自由职业工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更加强调新闻传播基本的价值,但也要更加强调创新性与企业家精神。毕业生们不仅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求职者,更要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立的策划人,为一个企业问题提供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成为跨媒介和产业平台的独立工作者(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大众传播学院主任Judy Turk如此认为)。(2)如今的媒体和创意产业正发生着结构调整,迫切需要一套具有灵活性的全新的创意产业能力培养体系与解决方案来满足不断演变的技术发展。
对于新闻教育而言,需要在创新教育上下功夫。在理念上,重视创新理念的培养。南方报业集团原总编辑、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认为理念比技能的培育更费功夫,技能要贯穿于理念之下;在培养环境方面,需要打通学校与社会之“墙”,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融入社会大课堂,让他们去接触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让他们去面对,去解决;在新闻报道体裁方面,由于受众的需求口味在变,要鼓励学生根据受众口味不断创新,打破一切常规。美联社名记者索乐·佩特说:“我所能想到的关于写作的规则,没有一项我没有打破过,甚至于对我自己的规则也是这样。关于写作,没有什么万无一失的指南,除了我上面刚刚说的一条。”1984年版的《普利策奖新闻奖获奖作品选·序言》中说:“一个作品的好坏,必须基于作品本身的效果,而不能只看它是否遵守规则。”在新闻素材处理上,要注重对于记者的客观精神和勤于思考的习惯的培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新闻暨传播学院院长叶明德认为新闻学院培养的记者更要着重于:第一,要更熟悉数字技术,成为更好的“讲故事的人”;第二,要有观点,有立场,大多数人需要的是有意义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楚亚杰:《媒介化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目标及对策——复旦大学“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综述》[J],《新闻记者》,2009年12期
(作者系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新闻研究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