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步鱼的家常做法: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2:56:46
作者:北京师范…    文章来源:《信息技术教育》 2006第3期 11-13页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2    
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已经进入重要的转型期,正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在教师专业化的能力体系中,教育技术能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而且随着国家颁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而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在职前教师教育的系列课程中,“教育技术模块”课程承担着培养未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目的。然而,很多人反映师范生(或新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不能很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具备基本的教育技术能力,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师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估方面的一种伤痛。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优化当前国内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呢?
职前教师教育中教育技术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师教育中的“教育技术模块”系列课程,通常以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形式而出现。然而,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其内容越来越多,教学要求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各校在教育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上侧重点也不同。
由于教育技术类课程既有理论方面的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方面的活动,有些需要多做实验,学生才能加深领会、熟练掌握。但作为公共课开设,由于时间、设备等原因,它的缺点也逐渐显现出来。教师难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把有关内容讲得具体、透彻。学生感到很难学,理科背景的学生对于理论方面的知识很厌烦;文科背景的学生很少接触电器和计算机,对动手操作实验设备和使用计算机做课件多数感觉困难,这种巨大的差异性使得教育技术类课程在开设上产生极为混乱的局面。
另外,课程中有些内容讲得过于大纲化,实用性不强,如有关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恰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需要花很多课时,可教学课时安排多数很少,不利于教学。规范职前教师“教育技术模块”系列课程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于教育技术模块课程设计的思考
目前,教育技术能力是职前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素质已经成为共识。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都开设了教育技术公共必修课,它已经成为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部分。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为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作为公共课的原因,很难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不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因此广大师生对该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都不是很高。为了能够更好地达到培养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目标,以下是我们对职前教师“教育技术模块”课程的参考建议。
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结合
信息技术课程是大学生都必须掌握的重要课程。鉴于师范生未来工作和学习领域的特殊性,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渗透教育技术的思想和方法,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活动或机会,使他们很自然地将信息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运用技术不断学习的意识、对信息的批判反思意识等。根据这种想法,在编写课程教材的过程中,应从教育技术应用的角度,规划和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活动的安排,使得师范生学习该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与未来教育工作有相应的针对性。例如,在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设置中,可以让学生在遵循传统教学设计模式或其他教学设计模式下,使用多媒体课件创作工具制作教学课件,并进行模拟课堂教学过程等。
与学科教学法教学的结合
学科教学法负责向学生传授本学科教学思想、原则和方法。由于以往学科教学法的研究面比较窄,不能很好地担负起向学生传授本专业教学所需要的观念、能力和技能。目前,这门学科正在演变成学科教学论或学科教育学。通过这门学科的教学,师范生不仅能掌握有关学科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技能,还能初步养成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来实现这些教学思想的素质。因此,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引进教育技术的知识、思想、方法和具体的应用案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技术在具体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典型案例,在结合学科具体目标的前提下深入分析技术在促进教学目标实现方面的作用,以及所带来的问题,进而发展批判、反思能力,这些都将有利于师范生对教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内容应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为依据,讲求实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全面地反映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行为标准,因此,师范生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遵循该标准的要求,并做到课程内容的实效性。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作为教师教育公共必修课开设,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特征恰当地选择、设计、组合各种教学媒体优化教育教学实践。无论是从学科性质,还是从培养目标来看,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都强调教育技术理论及手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因此对于教育技术学公共课的教学,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还应确立一条基本原则——实效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要求在教育技术学理论阐述上要有明确针对性,即要针对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的特点和需要,选择、组织和发掘教育技术学有关理论知识,尽可能收集、选用与实际教学实践相关的内容。对那些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但又缺乏现有材料的内容,要尽可能发掘、整理,或从教育实践中,或从相关方面的科研成果中加以整理、总结和提炼。后一种方式对于尚未完全成熟的教育技术学的教学来说,也许更为重要,它也是体现教师教学工作创造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另一方面,教育技术学公共课教学要求将教育技术学理论教学与教育技术实践紧密结合,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不仅运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理论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育技术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用各种媒体,设计制作各类教材,运用各种媒体和相应教材进行模拟教学。这不仅能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提高他们学习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热情,而且也能使他们进一步加深对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
关于教育技术类课程实施方面的思考
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多数高等院校在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上,所采用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教学方式还是多以讲授式为主,而对教育技术实验也多采用较为简单的设计,没有给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教学目的。以下是我们对教育技术类课程实施方面的一些思考。
Blended Learning模式
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 (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Blended Learning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会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Blended Learning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教育技术课程不仅要强调Blended Learning的重要性,而且应该在教学中实践和贯彻这种教学思想。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组织课堂、课中、课后的网上活动,进而激发学生更多地参与教育技术应用活动;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观摩、讨论各种教育技术应用案例,多角度、多视野地为学生提供深入理解教育技术的机会。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建立个人Blog或个人主页等,使他们充分体验到教育技术对个人的作用。
利用概念图、思维导图等认知辅助工具支持认知过程
近年来,新涌现出一大批带有浓厚教育特色的教学软件工具,如:可以将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可视化,能组织与展示学习材料,进行学习评估和教学设计等工作的“概念图”工具;用于获取学习技巧和方法的“思维导图”工具;针对各类学科的专用教学工具(如MatLab)、各类教学评价工具(如试卷生成工具、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生成工具)等。在教学中,可以选择“思维导图”或“概念图”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要求学生利用认知辅助工具整理每次课程的内容,从而将信息技术手段与其学习过程做到融合,达到培养其利用技术进行学习的目的。
基于项目的学习(PBL)
项目任务一般是指研究课题、教学案例、教学内容的综合题目,常常是对多种相关知识的集合进行问题设计,或者问题解决。在教育技术项目课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所学专业出发,组织教学活动和安排教学任务,为学生创造充分使用和展示教育技术能力的机会,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开展系列活动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还可以克服单纯的面授教学所带来的弊端,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小型教育技术科学研究活动
当前教育技术对各个学科教学的影响已经日渐深入,需要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对于新教师不能立刻胜任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工作,也常常是因为缺乏基本的研究能力,不具备行动研究的能力。能否有效利用教育技术方法,常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教育技术的利用包含研究的成分。为了更好地培养职前教师的科研能力,在教育技术类课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教育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客观、科学地看待技术的功效,克服那种“崇尚技术”的错误认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与理解。
区域性教育技术能力竞赛活动
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导向。为了能够使得所有教师、学生都能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从国家、学校角度来说,应积极组织全国范围和全校范围的教育技术应用大赛,从而引导广大教师和学生重视教育技术能力,进而带动教育技术应用的创新。
职前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两门课程的事情,在具体的课程编写、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均应予以更多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变化的要求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电化教育研究,2004(3)
[2] Harvi Singh and Chris Reed.A White Paper:Achieving Success with Blended Learning.http://chriscollieassociates.com/BlendedLearning.pdf(2006-2-3)
[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