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魂战神 作者咖啡豆:读书感悟与体会:《精益思想》读后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17:42
读书感悟与体会:《精益思想》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 伴学习成长”读书感悟与体会:



《精益思想》读后感

 
副所长 赵洪岭


        一、 作者简介
        Janes P.Wonack,前MIF资深教授,为企业提供精益咨询,也向小型制造厂投资。他创办了精益企业研究所(LEI)并担任所长,这家研究所是一个非営利教育和研究机构,致力于精益思想的传播和应用。
        Daniel T.Jones,他创办了英国精益企业研究院(LEA)并担任院长。这家研究院分担了精益企业研究所在提升精益意识方面的任务,并将精益知识应用于一系列的行业。
两人合作分析全球行业趋势达20年以上,期间成果包括《改变世界的机器》、《精益思想》和《精益解决方案》。
        二、 内容精要
      《精益思想》于1996年秋季首次出版,历经10年,畅销十多个国家,销量达到几十万册以上。本书的成功在于它对精益生产方式做了最好的总结,为读者提供了精益的核心原则。本书是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和了解了美国、德国、日本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大小企业推行精益的实际情况和心得后之作,为准备跨入精益之门和进一步学习、实施精益的人提供了最好的指南,从而成为精益方面的经典著作。
      本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精益原则阐述了一些简单而有效的原理,帮助所有行业在任何商业条件下创造持久的价值;第二部分从思想到行动:精益的飞跃说明了如何应用这些原理,包括应用步骤和从大企业到小企业的应用实例;第三部分精益企业说明了如何通过不懈地关注各产品的整个价值流(即从产品概念到产品推出,从订货到发货,从上游源头的原材料基地一直到顾客手中的整个过程),创建出真正的精益企业,即在尽可能减少时间、成本和出错的同时,使我们为顾客创造的价值达到最佳;第四部分新的发展讲述了时至今日精益思想的发展。
      《商业周刊》评价本书为“这是目前关于流程再造最好的书,也是最好读的”。
      三、 感悟与体会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对中国企业,对我所投资公司无疑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它既考验公司抵御现有冲击的能力,也考验公司以后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我们的企业要生存,更要发展,面对危机,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谨慎应对,迎接挑战。 
     结合2009年“精益年”,经营开发部订购了一批《精益思想》发给了投资公司的管理团队。希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能够帮助我们的管理团队重新审视自己的管理运作之道。 
     精益生产可以看成是丰田公司将精益管理思想应用在企业最基础的生产线上。丰田的“精益”思想可以被称道为管理方法革新上的一个里程碑!刚开始的时候,那些世界汽车巨头对丰田的想法根本不屑一顾。结果经过不懈的努力,丰田汽车在质量上把欧美汽车抛在了后面。可以说,“丰田”汽车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最优秀的品牌之一,其根源是丰田公司的精细化管理。如今,丰田汽车竟成了世界汽车王国美国市场的霸主。
     精益管理是整个企业运行的核心工程。企业要做强,需要有效运用文化精华、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来指导、促进企业的发展。只有深谙和运用精益管理精髓的企业才能长足发展。精益管理的精髓就在于:不仅要在生产过程中追求精益,还要在与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的适宜性中追求精益,在与企业相关联的机构、客户、消费者的关系中追求精益!
     精益管理贯穿了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了企业的血脉之中!它是一种思想体系,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文化!但精益管理不是繁琐管理、复杂管理,也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它不在于简单的关注细节、片面的注重量化,而是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抓那些既能给客户带来价值、又能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关键环节。
    精益管理思想的关键出发点是价值。产品的价值只能由最终用户来确定,而价值也只有由具有特定价格、能在特定时间内满足用户需求的特定产品(商品或服务,而经常是既是商品又是服务的产品)来表达时才有意义。我们需要关注如何将适合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卖给合适的顾客来最好的体现产品的价值。
    问渠何得清如许,谓有活水源头来!精益管理思想就是企业不断前行的源头,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得以长足发展的基石!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通过精益管理的方法、技术、理念来推动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收入、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最大限度的挖掘利益,使我们的企业从平庸走向成功,从成功走向卓越,从卓越走向辉煌!
    四、 摘抄精典句子
    1、 精益原则
精确的定义特定产品的价值;
识别出每种产品的价值流;
使价值不间断的流动;
让客户从生产者方面拉动价值;
永远追求尽善尽美。
    2、 通过抓住危机或制造危机来寻找一个变革杠杆。衰退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整个社会都颇具价值,因为它们产生了通过掌握精益思想抓住原本就存在的那些机会的必要性。
    3、 如果你不能迅速把产品开发时间减半,订货时间减少75%,生产时间减少90%,那你一定是哪儿做错了。

《有效管理者》读后感


经营开发部 张文芳


一、《有效管理者》内容精要:

       《有效管理者》的基本观念:对组织负有责任,能影响组织经营成果的人,就是管理者。 
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本书是杜拉克最著名的管理学著作之一。书中,杜拉克集中论述了一个管理者如何做到卓有成效。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备以下6个特征:


        1、 重视目标和绩效,只做正确的事情。


        2、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并只做最重要的事情;审慎的设定工作的优先顺序,随时进行必要的检讨,毅然决然地抛弃过时的任务,推迟做那些次要的任务;时间是最为珍贵的资源,必须极为仔细地使用它。


       3、 作为一名知识工作者,所能做出的贡献在于:创造新思想、愿景和理念。原则是我能做哪些贡献?为了达成整体目标,如何激励他人做出贡献?目标在于提高整体绩效。


       4、 选用高层管理者时,应注重出色的绩效和正直的品格。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应知道,没有人能永无过失。人无完人,即使最有能力的人也有弱点。要关心一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充分集中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利用这些优势达成组织的目标。


      5、 知道增进沟通的重要性,有选择地搜集需要的信息。知道有些事物不能被量化,而过多的信息会导致混淆和混乱。


      6、 只做有效的决策。


      二、感悟与体会:


        结合打造“学习型“部门建设,落实能力提升计划,我部门开展了每月必读一份与所投资公司业务相关的上市公司年报,半年至少读一本书的活动。无意中了解到始终贯穿台湾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生命的两本书《有效者管理》和《创新者的两难》。于是迫切地找来《有效者管理》,号召全部门的人员共读,希望从中找到造就一代创新企业家的秘诀。读后有以下感悟与体会:


        1、 《有效者管理》以一种非常简明实用的方式描述了如何进行时间管理的方法,总结了时间管理的精髓。它的课题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即自我管理。盘点自身的资源,投入到有价值的事情,创造某些附加值。生命给了我们什么资源呢?时间!我们的一生就是对时间的支出。


        2、 要事优先,也就是分出工作任务的先后次序,是和时间管理关系比较密切的话题之一。能从众多的任务中进行分解筛选,通过授权或其他方式排除该亲力而为的工作,是管理者必须具备而且要表现优秀的一种能力。管理的层次越高,任务越多越重,越显现出这种能力的重要性。如果我们看到某位管理者每天都被下属包围着,那么要不就是授权没做好,要不就是下属的工作能力太差。

 
      3、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不管学习、工作或生活,我们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安排多项任务,但是在特定的时间我们只能面对和感受一个。心猿意马就不能投入,最终也发现不了自己的价值。这可以让我们做到既有效,而且高效。


    4、 此外,我们能贡献什么,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时常思考的问题。自己是否真的想在组织中有所发展,还是只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如果对于分配给我们的每一项工作,我们都能想到这份工作的分配者的意图并努力使自己的工作超出他的期望,那么我们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空间和成长的机会。


    三、摘抄精典句子:


    1、 管理者,就必须卓有成效。
    2、 认识你的时间,只要你肯,就是一条卓有成效之路。
    3、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4、 卓有成效是一种习惯,是不断训练出来的综合体。
    5、 一个重视贡献的人,为成果负责的人,不管他职位多卑微,他仍属于“高层管理者”。
    6、 有效的管理者在用人所长的同时,必须容忍人之所短。
    7、 有效的管理者用人,是着眼于机会,而非着眼于问题。
    8、 我们该知道运用自己上司的长处,这也正是下属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
    9、 有效的管理者会顺应自己的习性,不会勉强自己。
    10、 有效的管理者坚持把重要的事放在前面做,每次只做好一件事。
    11、 管理者的一项具体任务就是要把今天的资源投入到创造未来中去。
    12、 有效的管理者打算做一项新的业务,一定先删除一项原有的业务。
    13、 “专心”是一种勇气,敢于决定真正该做和真正先做的工作。
    14、 有效的管理者不做太多的决策,他们所做的,都是重大的决策。
    15、 有效的管理者需要的是决策的冲击,而不是决策的技巧;要的是好的决策,而不是巧的决策。

《管理的实践》读后感

周保富 推荐

 

作者简介
        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1909年出生在维也纳,1937年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是当代国际上最著名的管理学家,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
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部著作,已传播到全世界130多个国家。其中《管理的实践》一书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因此他也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2002年6月,彼得•德鲁克荣获美国总统布什颁发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2005年11月11日,彼得•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

内容精要
       《管理的实践》是第一本视管理为整体、率先说明管理是企业的特殊功能、管理者肩负了明确责任的管理书籍。本书以实践为基础,以“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项管理任务为主轴和精髓,掀开了管理的奥秘与实务,揭示了管理的本质。
本书的内容可以分为概论和主体内容两大部分。概论以管理的本质切入,阐述了管理者的角色、职责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而主体内容又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西尔斯公司的故事为实例,点出了: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是什么?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以及企业的目标、成果与生产的原则。
        第二部分以福特汽车的故事为例,阐述了“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有效性管理,同时也呈现了组织精神(即企业文化)的完整性。
第三部分以活动分析、决策分析与关系分析入手,阐述了企业建立组织结构的要求、选择原则,分析了几种不同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
第四部分以其“绩效为核心的整体观”,主张雇佣整个人而不是一双手,以IBM的故事为例,描述了创新的实践价值,使员工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进而创造颠峰绩效的组织。
第五部分描述了管理者及其工作、决策及未来的管理者是什么,尤其一再主张“责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有一个结语,着重强调了企业管理者的社会责任。

感悟与体会
       《管理的实践》是德鲁克先生在1954年写成的一本具有经典意义的管理学著作,是“第一本”将管理视为整体的管理书籍,今天读来依然感到耳目一新,深受启发,受益匪浅。该书自问世50余年来,一直颇受众多读者的追捧,影响了全世界无数经理人和管理学者,不愧为一部“管理的圣经”,难怪有人说“如果只读一个管理作者,那就读德鲁克;如果只读一本管理著作,那就读《管理的实践》”。
        刚拿到这本书时还有些不以为然,觉得半个世纪以前写的管理书籍还能有什么新意和深奥的地方,即使有也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了。然而,当我仔细阅读完之后,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肤浅。的确,在今天看来它的内容并不深奥,但在50多年前,能够对管理有如此深刻理解和认知的人是多么的了不起。一般的管理“大师”,大多专注于管理的某一领域,比如战略、营销、人力资源等,而只有德鲁克先生视社会和企业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系统、全面的来看待管理,可以说字里行间闪烁着作者深邃的思想和智慧的光芒,真不愧为“管理的教父”、“大师中的大师”。正是《管理的实践》一书的出版,使管理真正成为了一门学科。当代仍在流行的许多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根源,比如:目标管理、参与管理、知识员工管理、客户导向的营销、业绩考核、职业生涯管理、事业部制分权管理、企业文化、自我管理团队等等,即使近些年非常流行的平衡记分卡,也可以在该书中的论述中找到源头。
        因篇幅所限,简单罗列一下自己感受较深的几点主要体会,与大家共享。
          1、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衡量和检验管理的唯一权威是绩效和成果。“企业管理层只能以所创造的经济成果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权威。”
         2、管理者的职责:管理者和员工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只有责任上的差别。管理者除了完成其责任所必须拥有的职权外,没有任何别的权力。“如果一个企业未能取得应有的绩效,我们完全有理由去更换一名新的总裁,而不是去辞退员工。”
         3、企业的目的:创造顾客。顾客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存活的命脉。因此我们必须以顾客为尊,首先要搞清楚“谁是我们的顾客(包括潜在顾客)?”、 “这些顾客在哪里?”、“他们如何购买产品和服务?”、“如何才能接触到这些顾客?”;其次,要了解“顾客的需求是什么?”、“顾客购买的是什么?”、“顾客心目中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4、企业的两个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营销不仅仅是销售部和市场部的事情,所有部门甚至每一个员工都对营销负有责任。企业要提供更好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必须不断的创新。同样,创新发生在企业的所有领域、所有部门和所有活动中。
        5、目标管理:企业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必须在关键领域设定绩效和成果目标。每一位管理者都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必须在目标中列出应达到的可衡量的绩效,这些目标必须以达到企业整体目标为目标,还要在经营成果与实现信念之间求取平衡、在当前与未来之间求取平衡。 
        6、管理者的工作:管理者必须为企业的最终成果负责并有所贡献,因此他们的工作范围和职权应尽可能宽泛,凡是不能明确排除在外的事务都应该视为管理者的职责。
       7、培养管理者:无论是培养管理者还是选拔人才,不应事先把目标盯在少数人身上,而应面向所有的人,也就是要“赛马”而不是“相马”。要尽可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管理者,只有当每个员工都成为管理者时,企业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员工绩效才能最大发挥。另外,培养人是一个动态的工作,必须面向未来,为了达到企业明天的目标。
        8、企业规模:企业不一定需要壮大,但必须不断进步,持续发展,变得更好。规模太小肯定不行,但规模太大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9、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不同于一般的资源。一般的资源只能被利用,而且不可再生;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只有“人力”能为企业所“使用”,而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惟有这个人本身才能充分自我利用,发挥所长。因此,管理者不要试图去“管”人,而是要设法鼓励、激励和引导人,使员工有成就感。当然,员工也必须有责任感,必须以企业的目标为努力方向。
       10、员工激励:管理层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和参与感,唤起他们的工作欲望。激励员工的唯一有效方法是加强员工的责任感,而非满意度。 
       11、领导力:领导力需要看个人资质,也需要看态度和品质。因为“管理者不只通过知识、能力和技巧来领导员工,同时也通过愿景、勇气、责任感和诚实正直的品格来领导。” 
       12、企业文化:好的企业文化能唤醒员工内在的激情与奉献精神。好的文化必须让个人的长处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肯定和奖励卓越的表现,让个人的卓越表现对组织其他成员产生建设性的贡献。企业文化的目的,不在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于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使组织具有高绩效,且通过良好的工作绩效给员工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 
       13、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一个健康的企业不可能在一个病态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把社会利益变成企业的自身利益。管理者必须将这一基本信念落实到每一个决策和行为之中。这是管理者最最重要的终极责任。而管理的终极之善是改变他人的生活。

经典句子摘抄:
      “每个人都是管理者,管理的本质就是自我管理”。
      “在人类所有能够运用的资源中,只有人才能成长和发展。”
      “要满足客户的要求,简单的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依靠企业的创新。”
      “没有目标的管理就好像飞行时只凭直觉碰运气一样,既缺乏地标、地图的引导,过去也没有飞过相同路线的经验。”
《看不懂的中国经济》读后感


        2008年是不平静的一年,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冰冻、地震等自然灾害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痛楚和回忆,三聚氰胺引发的牛奶问题让我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与商业道德,以居民粮油食品价格上涨为突出特点的通货膨胀让我们的钱袋子显得越来越瘪,股市暴跌、楼市颓靡、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无不让我们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刻骨铭心地感受到宏观经济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这样巨大。掌握基本宏观经济知识,以知识和智慧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满怀信心地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与社会、与企业共同分享成长的收获和喜悦,是我阅读本书后最大的收获。

        在此之前有幸拜读了本书作者韩秀云老师的《推开宏观之窗》,发觉宏观经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宏观经济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这样关系密切。连续两天的夜读,我终于读完了这本《看不懂的中国经济》,感觉受益匪浅,更应与大家分享。
本书以2008年前后中国经济中出现的若干让人“看不懂”的问题入手,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拨开事件表面的迷雾,阐述现象背后的根源。

        现象一:房价在过去两年暴涨了两三倍,可进入08年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成交量骤减,房价逐阶下降,开发商大喊利润趋零,可老百姓仍然持币待购,中国楼市的拐点真的出现了么?

       现象二:06至07年,上证指数从998点一口气冲到6124点,到了08年又暴跌到1600多点,跌幅之深,时间之快,历史罕见,中国企业究竟值不值得投资,中国股市乃至资本市场还有希望么?
     

        现象三:我国物价水平从07年开始一路上扬,CPI高涨、通货膨胀加剧,未来宏观经济调整能否控制住物价,老百姓的钱袋子会不会越来越瘪?

        现象四:近几年,国际黄金价格一路飙升,从每盎司260美元上涨一度超过1000美元,黄金真的这么值钱么?中国古语有云:“盛世买古董,乱世买黄金”,为什么古董价格也在涨,黄金价格也在涨,现在究竟是盛世还是乱世?

       现象五:自我国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已达17%左右,但老百姓并没感觉到升值所带来的好处,反而每月的生活基本支出却在增加,人民币到底是升了,还是贬了?

        现象六:我国每年有500多万大学生毕业,其中30%-50%找不到工作,然而另一方面很多企业老板却抱怨找不到人才,为什么?

       现象七:我国GDP增长已连续八年保持在两位数,08年却突然下降到10%以内,国际普遍预计明年中国GDP将会降到6%,中国经济真的出现问题了么,中国经济开始走下坡路了么?
似乎突然在一夜之间,我发现原来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变化竟然离我们这样近。我们的衣食起居、我们的结婚生子、我们的投资保险……,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着藕断丝连般的联系。

        这是一本上至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下至职业经理人和普通百姓都能看得懂、用得上的中国宏观经济实战手册。作者通过对我国房价、股市、黄金、物价等若干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读,向我们诠释了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意义。让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更加难得的是,在解析了中国经济发展中若干“看不懂”的现象后,作者不忘唤起读者对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和谐观的思考,呼唤人们关注自由,关注健康,关注亲情,关注友情,关注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并劝慰人们只有降低欲望,才能提高幸福指数。

        “坚定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克服恐惧,果断出手,加入到中国经济下一轮大起的人,是胜入者;在下一轮金融风波到来之前克服贪婪,及时抽身而退的人,是胜出者。”让我们以此句共勉,满怀坚定的信念,迎着希望的曙光,与中国经济一起成长。

用心做事-责任心胜于工作能力
——《责任胜于能力》读书有感



工作中,我们经常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发现有瑕疵或者不完美的时候抱怨自己:“唉!当时如果我能考虑的再仔细完善一点就好了”或者“其实当时我已经想到了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时间紧就没有改”。而惨痛的经验教训告诫我们往往就是这点瑕疵会将整件事情的完美毁于一旦。在总结的时候我们会安慰自己:“当时疏忽而已”,或者“下次就不会这样了”。殊不知,其实表象的疏忽表露出内心深处的深刻问题,缺乏对待工作的责任心,没有用心去做事情,做与不做之间的差距就在于-责任。

《责任胜于能力》正是一本充满了感染力和想象力的通俗励志类读物,通过经典的人生励志故事轻松将责任的重要性娓娓道来,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责任感,激荡思想,触动灵魂。责任决定人生,意识到责任可以使人成熟、工作更有主动性,人生将会拥有更多的成就和精彩,团队也会因个体的责任感变得充满激情和活力。责任心决定态度,用心对待每一件事,集腋成裘,再艰难的工作也能被攻克。

一、工作意味着责任
“假如你非常热爱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非常讨厌工作,你的生活就是地狱。”是前言的一句话,我们都是社会人,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社会价值的体现几乎都以工作为载体。每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各有不同:有的人每天上班就像坐牢,上班盼着下班,周一盼着周末,心安理得的拿着自己的薪水,被动的做着自己“份内”的事情;有的人热爱工作,充满激情的迎接每一天的挑战和压力,充分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我们近一段时间经常会被救灾官兵营救被地震围困人员的镜头所感动,也会为因人为食品质量问题深受其害的儿童愤慨不已。前者因充满责任感的工作而被人们崇敬和感激,后者的始作俑者因为缺乏对工作的责任心而被世人所指责和唾弃。当面对自己选择的职业和岗位时,我们要时刻牢记工作需要责任、工作就意味着坚守责任、责任就是我们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责任胜于能力
责任胜于能力并不是否认能力,众所周知能力是开展工作的基础,而责任本身也是一种能力,但却胜于其他能力。履行职责才能让能力展现最大的价值。随着国民教育的深入发展,当今社会并不缺乏有知识和能力的人,所里每年招聘工作花费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招聘新员工,难道仅仅是在挑选有知识和能力的人吗?当然不是。既有能力又有责任心的员工才是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只有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员工,才能伴随企业的发展发挥自己的巨大潜力迅速成长,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对于企业来说能拥有责任心的员工是巨大财富,他们富有开拓和创新潜质,面对组织交给的任务想方设法去完成而不是推托抱怨导致无功而返。当你在为企业工作时,无论被安排在哪个位置上,都不要轻视自己的工作,用奋斗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能力,永远由责任来承载。

三、责任创造卓越
企业的发展需要责任,个人成长过程中责任起到的作用更加重要。从懂事开始人生就与责任密不可分,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同样需要对家人、工作、社会负责。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会让家庭充满安全感和温馨,会让企业更有凝聚力和竞争力,会让社会更加健康和谐的发展。责任使人坚强,责任使人勇敢,责任也使人懂得关怀和理解,同时赢得尊重和敬佩。有责任感的人工作的时候会多想一点,多做一步,而这多的一点点不仅仅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信息和建议,也拥有更多的机会。责任体现忠诚,现代社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不是一个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优良的道德品质。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勇于承担责任、恪守职责,那么我们社会中的豆腐渣工程、贪污贿赂、问题产品就会销声匿迹。责任要求脚踏实地、勤奋苦干。在今天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里,想要让自己抓住机遇脱颖而出,就必须要求自己更加勤奋,付出更多的努力。古罗马人有两座圣殿,一座是勤奋的圣殿,另一座是荣誉的圣殿,他们有一个顺序就是必须经过前者的座位才能达到后者的位置,勤奋是通往荣誉圣殿的必经之路。责任要求亲自行动不拖沓。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命运的转折往往发生在一瞬之间,人生不像做菜要等所有的菜都配好了才能下锅,想到了就要去做。企业就像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轮船,只有船上的每个船员都按照规程严格操作才能保证轮船安全的驶向既定的目的地。个别船员缺乏责任心就有可能导致整艘轮船的偏航甚至船毁人亡。责任体现在细节和小事之中。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有的人徒有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目标,对小事不屑一顾,却一生碌碌无为,这些人不知道其实工作本来就是由无数的小事所构成的。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许多的至理名言都表达了日常琐事的重要性。在工作中要注重细节,养成用心做事的好习惯。承担责任拒绝借口。借口往往与逃避责任有关,高度的责任心产生出色的工作成果,要成为优秀的员工就要做到“没有任何借口”。勇于负责不仅仅是对工作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勇于承担责任意味着努力向上的心态和创造未来的决心,更意味着创造卓越人生的美好愿景。而用心做事是承担责任的精神基础,将心与责任结合在一起,可以弥补能力方面的部分欠缺,在责任心面前没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在责任心面前越困难的事情意味着越大的成就。责任心是工作的开心果,责任心是社会的发动机,责任心更是人生海洋中的指路灯塔!
路决定出路,结果改变人生

—读《请给我结果》有感

 

        为什么无数人拥有卓越的智慧,却只有少数人获得成功?为什么无数的公司拥有伟大的构想,却只有少数公司获得持续?

        《请给我结果》这本书以实际、贴切而质朴的语言给了我们一个看似简单但意义深远的答案: 不要只完成任务,重要的是结果。有什么样的结果,将决定我们有什么样的命运!
下面我简单谈一下个人拜读此书后的一些体会。

        首先,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执行力,把执行力与完成任务完全区分开来,每天我们都在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各种工作,而我们中究竟有多少人是在执行领导所要的结果,而非单纯的完成任务,这值得我们深思。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个商业交换的关系,企业向员工支付工资,购买的是你的劳动结果,而不是劳动。换句话说,企业给你工资,是因为你为企业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而不是因为你如何辛苦。没有价值,你的一切付出都毫无意义。这样本书就为执行力重新下了一个定义:执行是要做结果,而不是完成任务。这就要求我们不是单纯的做呆板的执行者,而是要洞悉客户的需求,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而如何做才有执行力呢?首先,心态决定行动。要做到摆正心态,锁定责任。正确的心态是一种结果心态,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要知道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要达到领导、客户所期望的结果,所以你在执行某个结果前,要建立必胜的信念和决心,坚决贯彻执行决策。不畏惧失败,要有那种面对失败面对困难依然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就是要锁定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工作负责。锁定责任,就锁定了结果。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有时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甚至不合理的任务,这时,人自然的反应大多是反感、排斥,被要求提供结果时,就意味着你正在承担一种责任。人在本性中,都有逃避责任的倾向。但只有勇敢的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通过责任的磨练,才能成为成功的执行人才,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再者,行动决定结果。行动不一定有结果,但不行动就一定没有结果,要将执行力付诸行动,坐着不动永远也赚不到钱,而且是立即行动,速度第一,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任务,有时想的太多,往往会拖住前进的步伐,失去先机,那时再好的结果,也会因为时机的延误,而失效。但也不是一味的求快,而是专注于工作中的重点,行动时不要给自己太多借口,再多的理由和借口在结果面前都是苍白的。当结果出来后,如果不尽如人意,就要不断的从中吸取教训。完美的结果,永远是长期努力的结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最后,引用该书对执行力的概括,与大家共勉。
       认真第一,聪明第二; 结果提前,自我退后;
       锁定目标,专注重复; 决心第一,成败第二;
      速度第一,完美第二; 结果第一,理由第二。 

工作方法也是一种能力
读《方法总比问题多》有感

 

        今年我所花很大的精力推进“标准年”、服务行动二期、综合平衡计分卡应用、多层次多内容的培训等管理活动,这些活动虽重心各异,但都贯穿着提升能力这个主题。

        能力,简言之做事的本领也。谈到能力,许多人往往狭义地理解为专业知识、技能,乃至意志、态度、思维模式等,但很少与工作方法联系在一起。这大概正是一些组织或领导在录用、评价员工时常常看重能力,轻视方法的原由,也是有的员工在面对问题或困难时,不找方法找借口现象屡见不鲜的症结。

        如何全面地理解“能力”,提升能力?前不久我在“读一本好书,伴学习成长”活动中,学习了石秀峰部长推荐的《方法总比问题多》一书,收获匪浅,感悟颇多,其中最深的是:工作方法也是一种能力。

        人们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是从正面励志的角度讲的,但如果逆向思维,其实它同样告诉我们:人生无易事,社会生活中的每一行都有它的艰难困苦,每一种职业生涯都坎坷多桀,都会遇到烦琐复杂的矛盾。怎样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困难?《方法总比问题多》教给了我们应对和解决的方法:

        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但解决问题首先要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与基础。作为一个好的员工,首先要利用自己的知识善于发现问题和认识问题,既要找到问题更要找准问题,然后去分析问题,从分析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问题不能正确地分析,也就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更谈不上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做正确的事,而且要正确地做事。

        解决问题要系统思考。对一个问题来讲,解决的方法有时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思考,从中找出最好的方法。书中分别阐述了“换地方打井”、逆向、侧向、W型、加减法等具体方法,并提炼为“方法为王”来统领这一观点。读书中,尤其令我感触颇深的是“以更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观点,并以如何计算梨形灯泡容积的实例说明了这一道理,得出了“将问题简单化,是智慧的体现”、“多不一定好,适合才好”的结论,这使我联想到自身工作中常有的一些困惑,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梁丽涛所长多次强调的“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理解,为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把问题变为机会是更高境界。遇到问题与困难是人生的必然,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与困难,还只是我们的直接目的,如何通过解决问题,促进我们的成长、发展,把问题转化为机会才是我们的更高境界。对此,作者提出了“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问题是成长的机会、从“问题猎物”到“问题猎手”、人人都可成为创造者和创业者等看法,耐人寻味。当前,我所正在持续深化各种能力建设举措,固然着眼于单位的长远发展,基业常青,同时也是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负责,既是一种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共赢共享的战略之举,让我们共同把“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作为一种理念,为将问题变为机会这一更高境界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