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未来资产大厦:学习方法、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大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8:36:00
 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贺麟
 
就人而言,各人的性情、兴趣、才能、需要不同,则各人的读书方法,即有不同。
就读书而言,则不同学科的书籍,应有不同的读法。如读自然科学书籍的方法与读社会科学书籍的方法,必有不同处。又如读文学书的方法,与读史学书、哲学书的方法,亦不尽相同。从前梁任公著《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一书,选出中国几种重要的经书和子书,提示其内容大旨,指出读每一种书的特殊方法,更足见读书的方法,不但随人而异,而且随书而异。
因此,一人既有一人读书的方法,一书也有一书的特别读法。所以贵在每人自己根据他平日读书的经验,去为他自己寻求一个最适宜、最有效率的读书方法。而每遇一种新书,我们也要贵能考查此书的特殊性质,用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去把握它,理解它。
故本文不能精密的就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书,指示特殊的、不同的读书方法。此事须有个别的指导,只能概括的就广义的读书的方法,略说几句。
读书,若不是读死书的话,即是追求真实学问的工作,所谓真实学问即是活的真理,真的知识。而真理或知识即是对于实在或真实事物的理智的了解,思想的把握。换言之,应用思想或理智的活动,以把握或理解真实事物,所得即为知识、真理、学问。故读书即所以训练思想,应用理智,以求得真实学问。读书并不是求记诵的博雅,并不是盲从古人,作书本的奴隶。书广义讲来,有成文的书和不成文的书,对于成文的书,用文字写出来的书,贵能用自己的思想于字里行间,探求作者言外之意。所谓不要寻行数墨,不要以词害意。至于不成文的书,更是晦昧难读,更是要我们能自用思想。整个大自然,整个人生都是我们所谓不成文的书。能够直接读这种不成文的书,所得的学问,将更为真实,更为创新,更为灵活。须以读成文的书所得,作读不成文的书的参考。以读不成文的书所得,供给读成文的书的指针。这样,我们就不会读死书,这样,我们就可得真的、活的学问。中国旧日的书生,大概就只知道有成文的书,而不知道有更广博、更难读、更丰富而有趣味的不成文的书。更不知道读成文的书与读不成文的书,须兼程并进,相辅相助;所以只能有书本知识,而难于得到驾驭自然,指导人生,改革社会的真实学问。所以无论读哪一种的书,关键在于须自己用思想。
要操真实学问,首先须要有一个基本的确切认识。要确切认识:真知必可见诸实行,真理必可发为应用。要明白见得:知识必然足以指导我们的行为,学术必然足以培养我们的品格。有了真知灼见,认识透彻了,必然不期行而自行。一件事,知道了,见到了,真是会欲罢不能。希腊思想史家尝说:“理论是行为的秘诀”一语,最足以代表希腊人的爱智的科学精神。所谓“理论是行为的秘诀”,意思就是要从理论的贯通透彻里去求行为的动力,要从学术的探讨、科学的研究里,去求征服自然指导人生的丰功伟绩。我们要见得,伟大的事功出于伟大的学术,善良的行为出于正确的知识。简言之,要走上真学问纯学问的大道路,我们首先要能认识知先行后,知主行从的道理,和孙中山先生所发挥的知难行易的学说。必定须有了这种信念,我们才不会因为注重力行,而反对知识,因注重实用,而反对纯粹学识,更不会因为要提倡道德而反对知识,反对科学。反之,我们愈要力行,愈要实用,愈要提高道德,我们愈其要追求学问,增加知识,发展科学。
求学应抱为学问而学问,为真理而真理的态度,亦即学者的态度。一个人不可因为将来目的在作实际的政治工作,因而把学问当作工具。须知一个人处在求学的时候,便应抱学者的态度。犹如上操场时,就应该有运动家的精神,受军事训练时,就应有军人的气概。因为每一样事,都有其标准,有其模范。要将一事作好,就应以模范作为鹄的。所以我们求学就应有学者的态度,办事就应有政治家的态度。譬如,曾国藩政治上、军事上虽说走错了道路,然而当他研究哲学时,则尊崇宋儒,因为他认为程朱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正宗。学文则以司马迁、韩愈为其模范,以桐城古文为其依归。治考证学则推崇王念孙父子。他每做一门学问,就找着那一门的模范来学。一个人在社会上做实际工作,无论如何忙迫,但只要有一个钟头,可以读书,则在那一个钟头内,即须作纯学问的探讨,抱着为真理而学问的态度。要能领会学问本身的价值,感觉学问本身的乐趣。唯有抱着这种态度,才算是真正尊崇学术,方可以真正发挥学术的超功用之功用。
我刚才已经说过,读书,做学问贵自用思想。因为读书要能自用思想才不会作书本的奴隶。能自用思想,则不但可以读成文的书得益处,且进而读不成文的书,观察自然,理会人生,也可以有学术的收获。所以我首先须要很简略的讲一点,如何自用思想的方法。因为要知道读书的方法,不可不知道思想的方法。
关于思想的方法,可分三方面来讨论:
(一)逻辑的方法: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大都采自数学方法,特别几何的方法。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有自发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仆不灭、内发而非外铄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
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只问本性,不问效用如何、目的何在、或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只问理论的由来,不问事实上的由来,譬如,有一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画此三角形之人目的何在,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是什么时候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有何好的结果等。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合必等于两直角,就是三角形之所以成为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就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
中国人平日已养成只重一物的实用、目的、效果,而不去研究一物之本性的思想习惯。这种思想上的成见或习惯如不打破,将永远不会产生科学知识。譬如:《大学》上“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一大串推论,就不是基于知识本质的推论,而只是由效果推效果,由功用推功用的方法。这种说法即使是对的,但这只是效果的研究。而效果是无必然性的,所谓成败利钝的效果,总是不可逆睹的。由不可逆睹的效果,推不可逆睹的效果,其所得的知识之无必然性与普遍性,可想而知。但假如不去做效果的推论,而去做本性的探讨,就可以产生纯学术知识。譬如,对于格物的“物”的本性,加以系统的研究,可成物理学,或自然哲学;对于致知的知的本质,加以研究,可成为知识论;研究心或意的本性,可成心理学;研究身的本性,可成生理学;研究家国天下的本性,可成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由此足见要求真学问,求纯科学知识,须注重研究本性的逻辑方法,而不可采取只问效果的实用态度。
逻辑方法的实际应用,还有一特点:可用“据界说以思想”,“依原则而求知”两句话包括。我们思想不能不用许多概念。我们说话作文,不能不用很多名词。界说就是对于所用的这些概念,或名词下定义。那是指出一个概念或名词所包括的确切意义,规定一个概念或名词所应有的界限范围。每一个界说即是指出一个概念,或事物的本性。据界说以思想,就是我们思想中所用的概念,都是有了确定的意义,明晰的范围的。如是庶我们的思想可以条理而有系统。界说即是规定一物的本性,则据界说以思想即是去发挥那物的本性,而形成纯学理的知识。一个人对于某一项学问有无学术上的贡献,就看他对于那门学问上的重要概念有无新的界说。伟大的哲学家就是界说大家。伟大的工厂,一切物品,皆本厂自造。伟大的思想系统,其中所用的主要名词,皆自己创造的,自己下过界说的。一个人能否理智的把握实在,对于自然人生的实物的本质有无真认识,就看他能否形成足以表示事物的本性的界说。平时我们所谓思想肤浅,说话不得要领,也就是指思想不能把握本质,说话不能表示本质而言。单是下界说,也就是难事。但这也许出于经验的观察,理论的分析,直觉的颖悟,只是武断的命题。要使其界说可以在学理上成立起来,颠扑不破,还要从各方面将此界说,发挥成为系统。无论千言万语,都无非是发挥此界说的义蕴。总之,要能把握事物的本性,对于事物有了明晰的概念,才能下界说。并且要能依据界说以思想,才能构成有条理有系统的知识。
至于所谓依原则而求知,就是一方面用原则原理作指导去把握事实,另一方面,就是整理事实,规定材料,使它们符合原理。不以原理作指导而得的事实,或未经理智整理不符合原理的事实,那就是道听途说,虚幻无稽,模糊影响的事实,而不是有学理根据的科学事实。先从特殊的事实去寻求解释此事实的普遍的原则,次依据此原则去解释其他同类的事实,就叫做依原则而求知。我们相信一件事实,不仅因为它是事实,乃因为它合理。我们注重原理,乃是因为原理足以管辖事实,以简驭繁,指导事实。总之,有一事实,必须能找出解释此事实的原则,有一原则,必须能指出符合此原理或遵守此定律的事实。单研究事实而求不出原则,或不根据原则而任意去盲目的尝试,胡乱的堆集事实,均不能获得科学知识。科学的实验,就是根据理性的原则或假设,去考验事实是否遵守此原则。
(二)体验的方法: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要了解一物,须设身处地,用同情的态度去了解之。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贵忘怀自我,投入认识的对象之中,而加以深切沉潜的体察。体验本身即是一种生活,一种精神的生活,因为所谓体验即是在生活中去体验,离开生活更无所谓体验。体验法即是教人从生活中去用思想。体验法是要人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欣赏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观。体验是一种细密的、深刻的、亲切的求知方法。体验即是“理会”之意。所谓理会即是用理智去心领神会。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宋儒最喜欢用体验。宋儒的思想可以说皆出于体验。而朱子尤其善于应用体验方法以读书。他所谓“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深沉潜思”、“优游玩索”皆我此处所谓体验方法。
(三)玄思的方法:所谓玄思的方法,也可以说是求形而上学的知识的方法。此种思想方法,甚为难言。最简易的讲来,可以谓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也可以称为“由形而上观形而下,由形而下观形而上”之法。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限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庶各部分可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庶可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着一偏。全体有二义,一就复多的统一言,全体为万殊之一本。一就对立的统一言,全体为正反的综合,矛盾的调节。全体与部分息息相通,成为有机的统一体。譬如,由正而反而合的矛盾进展历程,即是由部分观全体的历程。反之,由合,由全体以解除正反的矛盾,以复回双方应有的地位,即是从全体观部分的历程。譬如,读一篇文字,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事物之本末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就是能由部分而达全体,由支节达贯通,由形而下的一事一物而达形而上的全体大用。又朱子复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这就是由全体观部分而得到的境界。
总结起来说,我们提出的三种思想方法,第一种逻辑的方法,可以给我们条理严密的系统,使我们不致支离散漫;第二种体验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学问有亲切丰富的内容,而不致干燥空疏;第三种玄思的方法,可以使我们有远大圆通的哲学识见,而不致执着一偏。此处所谓逻辑方法完全是根据数学方法出发,表示理性的基本作用。此处所论体验,实包含德国治文化哲学者如狄尔泰(Dilthey)等人所谓“体验”和法国柏格森所谓直觉。此处所论玄思的方法,即是最平时最简要的叙述一般人所谓辩证法。此种用“全部观部分”,“部分观全体”的说法以解释辩证法,实所以发挥黑格尔“真理乃是全体”之说的精义,同时亦即表示柏拉图认辩证法为“一中见多,多中见一”(多指部分,一指全体)之法的原旨。这三种方法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无贯通处,但其相通之点,殊难简单说明。概括讲来,玄思的方法,或真正的辨证法,实兼具有逻辑方法与体验方法而自成为寻求形而上学的系统知识的方法。
知道了一般的思想方法,然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那真是事半而功倍。
第一,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并且要看著者所提出的界说,是否有系统的发挥,所建立的原则是否有事实的根据,所叙述的事实是否有原则作指导。如是就可以判断此书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依据原则,发疑问,提假设,制范畴,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
第二,应用体验的方法以读书,就是首贵放弃主观的成见,不要心粗气浮,欲速助长,要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切己体察,优泳玩索,虚心涵泳,须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以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要感觉得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作就是在全国甚或世界学术之内去交朋友,去寻老师,与作者或国际友人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把读古书当作尚友千古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故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即从这种读书的体验里去理会,去反省,去取精用宏,含英咀华,去体验古人真意,去绍述古人绝学,去发挥自己的心得。这就是用体验的方法去读书,也可以说是由读书的生活去体验。用这种的读书法,其实也就是一种涵养功夫。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致限于粗疏浅薄偏激浮嚣。
第三,应用全体看部分,从部分看全体的方法以读书,可以说是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之法。譬如,由读某人此书,进而博涉及此人的其他著作,进而博涉及与此人有关之人的著作(如此人的师友及其生平所最服膺的著作)皆可说是应用由部分到全体观的方法。然后再由此人师友等的著作,以参证、以解释此人自己的著作,而得较深一层的了解,即可说是应用由全体观部分的方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趋势,由某一学派的立场去观认某一家的地位,由某一家的著作以代表某一学派的宗旨,由全书的要旨以解释一章一节,由一章一节以发明全书的精义,均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玄思的方法以读书。
此法大概用来观察历史,评人论事,特别适用。因为必用此法以治史学,方有历史的透视眼光或高瞻远瞩的识度。由部分观全体,则对于全体的了解方亲切而具体,由全体观部分,则对于部分的评判,方持平而切当。部分要能代表全体,例证全体,遵从全体的规律,与全体有有机关系,则部分方不陷于孤立、支离、散漫无统纪。全体要能决定部分,统辖部分,指导部分,则全体方不陷于空洞、抽象、徒具形式而无内容。
因为此种玄思的方法,根本假定著作、思想、实在,都是一有机体,有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实在,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
总之,我的意思,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须能自用思想,不仅可读成文的书,而且可读不成文的书。指导如何自用思想,有了思想的方法,则读书的方法,自可绎推演出来。必定要认真自己用思想,用严格的方法来读书,方可以逐渐养成追求真实学问,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能力,即不致为市场流行的投机应时耳食袭取的本本所蒙蔽、所欺骗。须知不肯自用思想,未能认真用严格的方法以读书,而不知道真学术惟有恃艰苦着力,循序渐进,方能有成,实不能取巧,亦是没有捷径可寻的。如果一个人,能用艰苦的思想,有了严密的读书方法,那缺乏内容,肤浅矛盾的书,不经一读,就知道那是没有价值的书了,又何至于被蒙蔽呢?
末了,我还要说几句关于读书的价值,读书的神圣权利,和读书的搏斗精神。
人与禽兽的区别,虽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根据科学的研究,却只有两点:一、人能制造并利用工具,而禽兽不能。二、人有文字,而禽兽没有文字。其实文字亦是一种工具:传达思想、情感、意志,精神上人与人内在交通、传久行远的工具。说粗浅一点,人是能读书著书的动物。故读书是划分人与禽兽的界限,也是划分文明人与野蛮人的界限。读现代的书即所以与同时的人作精神上的沟通交谈。读古人的书即所以承受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读书即可以享受或吸取学问思想家多年的心血的结晶。所以读书实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
要想不放弃此种神圣权利,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我们惟有努力读书。读书如登高山,非有勇气,绝不能登至山顶,接近云霄。读书如撑船上滩,不可一刻松懈。读书如临战场,不能战胜书籍,利用书籍,即会为书籍所役使,做书本的奴隶。打仗失败只是武力的失败。而读书失败,就是精神的失败。朱子说:“读书须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最足以表示这种如临战阵的读书精神,且足以作我们读书的指针。
十种学常见的读书方法 
1、     泛读:泛读即广泛阅读,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2、     精读: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提出“熟读精思”,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务求明白透彻,以便吸收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应该采取这种方法。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     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     跳读: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     速读: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6、     略读:这是一种粗略读书方法。阅读时可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事例。而这部分内容常在文章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以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的目的。
7、     再读: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     写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并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     序例读: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子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
10、              选读: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起抓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行阅读,到这事半功倍的效果。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读书三喻,书读三境
 一、读书三喻:男女、住舍、饮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1、较早地把读书同性联系起来的是明代才子袁牧,他曾说了句在当时乃至现在颇为大胆的话:“余好诗如好色”,这种说法在现代香港作家董桥那里有新发展,这位才子先说了句“人对书确会有感情,跟男女间的关系有点象”后,一系列妙喻接踵而至:字典之类的参考书是妻子,常在身边为宜但是翻了一辈子也未必可以烂熟;诗词小说只当是迷死人的艳遇,事后追忆起来总是甜的;又长又深的学术著作是半老徐娘,非打点十二分精神不足以深解,有的当然风韵尤存,最要紧的是后头还有一大串注文,不肯罢休;至于政治评论、时事杂文等都是现买现卖,不外是青楼女子,亲热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男女有别,如女人读书,他则说:字典参考书是丈夫,应该可以陪一辈子;诗词小说不是婚外恋关系就是初恋心情,又紧张又迷惘;学术著作是中年男子,婆婆妈妈,过分周到,临走还要殷勤半天,怕你说他不够体贴;政治评论、时事杂文正是外国酒店里的一场春梦,旅行完了也就完了。
    2、有两个明代人将读书与房舍相联系。其一,田艺蘅在《玉笑零音》中说:人之为学,四书其门墙也,五经其堂殿也,子史其廊庑也,九流百家其器用也。居不可不广,学不可不博。其二,袁牧在《随园诗话》中说:四子书如户,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杂史如东西两厢,类书如书柜,说部如庖井,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皆不可偏废。
    3、把书视作饮食的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读书》中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咀嚼、慢慢品味。如话剥董桥,工具书便是西湖龙井;学术著作,贵州茅台;诗词小说,可口可乐;政论时文,雀巢咖啡。如工具书是家常便饭;学术著作便是正式宴席;诗词小说如莫斯科餐厅偶尔的风光;政论时文便成了各式应酬。食固不可偏,读自不宜专。
    (三味书屋的“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读诸子百家味如”的古语。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当时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副木刻: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二、读书三境:消遣、装饰、长才干
    “一既是多,多既是一”(弘一法师)世界是一,也由一个人来感受,只是若干感受者先天天分、后天熏陶各不相同,因此对这个世界乐山乐水,见仁见著也各不相同,各种体验芜杂错综成花花世界。世界的理也是这一个,亦由一个人来参验,人将参验后所获精神产品诉诸于文字便是书籍。种种道术文艺本同出一源,千差万别仅在于参验者的观点、角度、领悟的层次,因此种种书籍自然也就品格不同,雅俗存别。
    天生一物自有一物之用,世出一书自有一书之读,从而存书读三境:
    1、“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这是大众的读法,大众的境界。芸芸众生劳苦之余翻翻书,旨在消遣娱乐,因此读无他图,只看兴趣。而大量通俗(也有庸俗)的书,包括一些畅销书便是为他们提供的。当然有时也读一些雅、品格略高的书。如牡丹、西厢、红楼,但大都是各取所需,即所谓“以世眼观之,无真不俗”(黄庭坚)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以致用是许多人所求之读,,这类多为专业工作者,故所读之书也多入专门一途,其情趣虽多在雅俗之间,见识又易流于一隅所得,一孔所见,又往往抱残守缺,一叶障目。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百川到海,异途同归。学术道艺上诸多大师巨匠看起来似乎成名于各自的专门领域,究实质则成就于对世间极理、至理的彻悟,故大凡登峰造极者都是“心体洞彻,万物一体”(王艮)自然就没了道艺之别,门户之见。大音稀声,曲高和寡。真正的大读家独具法眼,博览群书,如严沧浪说:读书穷理以极其至。如钱钟书说:博采有所通,力索有所进。这些人读雅所体会圣哲大手笔的深远高华,读俗化腐朽为神奇,将各种学术道艺触类旁通,相反相成。“直到雪消冰后,百川春水自东流”(刘秉忠)
    同是作画,画匠有别于大师,同是做文,作者不同于文豪。故王充《论衡·超奇》中有“儒生、通人、文人、鸿儒”之别。所谓鸿儒“精思著文,连结篇章”。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人的灵魂划为三个层次:情欲、意志、理性。《文子·道德篇》将学分为三等:上学以神听之,中学以心听之,下学以耳听之。晁文元《法藏碎金录》卷三中说:觉有三说,随浅深而分。一者觉触之觉,谓一切含灵,凡有自身所触无不知也;二者觉悟之觉,谓一切明哲,凡有事之所悟无不辩也;三者觉明之觉,谓一切大圣,凡有性之所至无不通也。此四人说均可为“读书三境”之佐证。
思考的方法   据说熊彼德(J.A. Schumpeter)曾在课堂上批评牛顿,指责这个如假包换的物理学天才只顾闭门思想,没有将他思考推理的方法公开而留诸后世!这批评有点道理。但牛顿在物理学上的丰功伟绩,是他在逃避瘟疫的两年中想出来的;其后就再没有甚么重大发现——虽是昙花一现,但这“一现”却是非同小可。爱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屡见经传:可惜他天赋之高,远超世俗,要学也学不到。
  有些朋友以为爱因斯坦既然可以不用资料而将相对论想了出来,他们也可照样推理。但爱因斯坦所能办到的,跟他们有甚么相干?不自量力,以此为最!爱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很可能是那自命不凡的人的一种思想障碍。我不仅不敢与牛顿或爱因斯坦相比,就是半个天才也算不上。但正因为这个缘故,我倒可以写一点有实用性的思考方法。我的思考方法是学回来的。一个平凡的人能学得的思考方法,其他的凡夫俗子也可以学。天才的思考方法是天才的专利权,与我们无关。
  在大学念书时,我从不缺课的习惯就是为了要学老师的思考方法。所有要考的试都考过了,我就转作旁听生。有一次,赫舒拉发(J.Hirshleifer)在课后来问我:“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难道我所知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我回答说:“你的经济学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我这个偷“思”的习惯实行了很多年,屡遇明师及高手明友,是我平生最幸运的事。这些师友中,算得上是天才或准天才的着实不少。我细心观察他们的思考方法,在其中抽取那些一个非天才也可用得着的来学习,久而久之就变得甚为实用。但因为被我偷“思”的人很多,我就综合了各人的方法,作为己用。虽然这些人大都是经济学者,但天下思考推理殊途同归,强分门户就是自取平凡。 兹将我综合了普通人也可作为实用的思考方法的大概,分析如下。
  一、谁是谁非毫不重要
  假如你跟另一个人同作分析或辩论时,他常强调某一个观点或发现是他的,或将“自己”放在问题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思考是决不应被成见左右的。要“出风头”或者“领功”是人之常情,但在思考的过程上,“自己”的观点不可有特别的位置。“领功”是有了答案之后的事。在推理中,你要对不同的观点作客观的衡量。
  有些人认为佛利民好胜、强词夺理地去维护自己的观点,这是错的。佛利民的思想快似闪电,但他认错更快!因为他认错太快,往往给人的印象就是没有认错。在我所认识的高手中,没有一个推理时将“自己”加上丝毫重量的。事后“领功”是另一回事。
  同样地,在学术上没有权威或宗师这回事——这些只是仰慕者对他们的称呼;我们不要被名气吓倒了。任何高手都可以错,所以他们的观点或理论也只能被我们考虑及衡量,不可以尽信。当然,高手的推论较为深入,值得我们特别留意。我们应该对高手之见作较详尽理解,较小心地去衡量。但我们不可以为既是高手之见,就是对的。高手与低手之分,主要就是前者深入而广泛,后者肤浅而狭窄。
  我一向都佩服史密斯、米尔及马歇尔等人。但当我研究佃农理论时,我就将他们的佃农理论一视同仁,没有将他们的大名放在心上,若非如此,我是不可能将他们的理论推翻的。
  二、问题要达、要浅,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
  问题问得好,答案就往往得了过半。在“读书的方法”一文内,我述说了求学时的发问主旨。以发问作为思考的指引,有几点是要补充的。
  第一、问题要一针见血
  这是佛利民的拿手好戏。你问他一个问题,他喜欢这样回答:“且让我改一下你的问题。”(Let me rephrase your question。)他一改,就直达你要问的重心,十分清楚。我们凡夫俗子的仿效方法,就是要试将一个问题用几种形式去发问,务求达重点的所在。举一个例子。当佛利民解释某法国学者的货币理论时,我问:“他的主旨是否若时间长而事情不变,人们就觉得沉闷?”佛利民答:“你是要问,是否时间越多,时间在边际上的价值就越少?”这一改,就直达经济学上的“替换代价下降”(Diminishing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定律,他无需答我,答案已浮现出来了!
  第二、问题要问得浅
  这是艾智仁(A.A.Alchian)的专长。谈起货币理论,他问:“甚么是货币?为甚么市场不用马铃薯作货币?”当经济学界以功用(Utility)的量度困难为热门的争论时,艾智仁问:“甚么是功用?甚么是量度?我们用甚么准则来决定一样东西是被量度了的?”这是小孩子的发问方式。后来艾智仁找到了举世知名的答案。量度不外是以武断的方式加上数字作为衡量的准则,而功用就只不过长这些数字的随意定名。假设每个人都要将这数字增大,就成了功用原理。这武断的方法若能成功地解释人类的行为,就是有用的,而功用本身与社会福利无关!我自己的佃农理论,就是由几个浅问题问出来的。传统上的理论,都以为既然土地种植的收成是要将一部份分给地主,那么地主以分账的方法征收租金,就正如政府征税一样,会使农民减少劳力,从而使生产下降。我问:“既然生产下降,租值就应减少了,为甚么地主不选用其他非分账式的收租办法?”我再问:“假如我是地主,我会怎么办?假如我是农民,我又会怎么办?”
  第三、要断定问题的重要性
  在我所知的高手中,衡量问题的重要与否是惯例,赫舒拉发更喜欢把这衡量放在一切考虑之前。学生问他一个问题,他可能回答:“这问题不重要。”于是就想也不再想。认为是重要的问题呢,他就从座上站起来!
  判断问题的重要性并不大难。你要问:“假若这问题有了答案,我们会知道了些甚么?”若所知的与其他的知识没有甚么关连,或所知的改变不了众所周知的学问,那问题就无足轻重。
  有很多问题不仅是不重要,而且是蠢问题。甚么是蠢问题呢?若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没有其他的可能性,那就是蠢问题了。举一个例。经济学是基于一个“个人争取利益”的假设;这就暗示着个人生产是会尽可能减低生产费用。有一个学者大做文章,问个人的生产费用是否会过高了?但基于这作者自己的假设下,“过高”是不可能的。佛利民就下评语:“愚蠢的问题,得到愚蠢的答案,是应有之报!”
  三、不要将预感抹杀了
  逻辑是推理的规格;但若步步以逻辑为先,非逻辑不行,思考就会受到压制。不依逻辑的推理当然是矛盾丛生,不知所谓;但非经逻辑就想也不想的思考方法,往往把预感(Hunch)抹煞了,以致甚么也想不到。逻辑学——尤其是数学逻辑——是一门湛深的学问,但若以逻辑先入为主,就会弄巧反拙。
  在念书时我拜读过爱因斯坦与逻辑学高手朴柏(K.Popp9r)辩论的书信。他们争论的是科学方法论的问题。在这辩论中,我以为朴柏是胜了一筹;但在科学上的贡献,他却是藉藉无名的。
  逻辑是可以帮助推理的正确性,却不是思想(Idea)或见解的根源。科学方法论是用以证实理论的存在,但它本身对解释现象毫无用处。那些坚持非以正确方法推断出来的思想是犯了规,不能被科学接受的观点,只不过是某些难有大贡献的人的自我安慰。这种人我遇过了不少。他们都胸有实学,思想快捷——缺少了的就是想象力。
  纯以预感而起,加上想象力去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再反覆以逻辑证实,是最有效的思考方法。只要得到的理论或见解是合乎逻辑及方法论的规格,是怎样想出来的无关重要。那些主张“演绎法”(Deductive Method)或“归纳法”(Inductive Method)的纷争,不宜尽听。苹果掉到牛顿的头上(或牛顿午夜做梦),万有引力的理论就悟了出来。又有谁敢去管他的思考方法是否正确。
  有一些独具卓见的学者,其逻辑推理的能力实在是平平无奇;他们的重要科学贡献是经后人修改而成的。英国早期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Malthus),推理的能力比不上一般大学生!近代获诺贝尔奖的海耶克及舒尔兹(T. Schultz),推理也没有过人之处。这可见思想见解(Idea)是首要,逻辑次之。得到了一个稍有创见的预感,就不要因为未有逻辑的支持而放弃。在我所认识的学者中,善用预感的要首推高斯(R.H.Coase)。无论我向他提出任何比较特出的意见,他就立即回答:“好像是对了”或“好像是不对的”。先有了一个假定的答案,然后再慢慢地将预感从头分析。
  有一次,在一个会议上,有人提议大地主的农产品售价会是专利权的市价,缺乏市场竞争,对社会是有浪费的,我冲口而出:“怎么会呢?假若全世界可以种麦的地都属我所有,我就一定要将地分开租给不同的农民耕种;麦收成后农民就会在市场上竞争发售,那么麦价是竞争下的市价。”高斯在旁就立刻对我说:“你好像是对了。”三天之后,我再遇高斯时,他又说:“你好像是对了。”我问他我对了甚么?他说“麦的市价。”几个月后,在闲谈中,高斯旧事重提:“我认为在麦的价格上你是对了的。”对一个不是自己的预感而日夕反覆推断,确是名家风范,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另一个已故的高手朋友,名叫嘉素(R. Kessel),是行内知名的预感奇才。在1974年(他死前一年)我有幸跟他相聚几个月,能欣赏到他的不知从何而来的预感。嘉素有一条座右铭:“无论一个预感是怎样的不成理,它总要比一点意见也没有为佳。”他又强调:“若无半点见解在手,那你就甚么辩驳也赢不了。”预感是每个重要发现都缺少不了的——从那里来没有一定的规格,有时究竟是甚么也不大清楚。在思考上,预感是一条路的开端——可走多远,到那里去,难以预先知道——但是非试走一下不可的。走这路时逻辑就在路上画上界线,将可行及不可行的分开。走了第一步,第二步可能较为清楚。好的预感的特征,就是路可以越走越远,越走越清楚,到后来就豁然贯通。“没出息”的预感的特征正相反。
  不要以为我强调预感的重要,是有贬低逻辑及科学方法论之意。我曾经是加纳(R.Carnap)的学生,怎会轻视这些学问?我要指出的是逻辑是用以辅助预感的发展,用错了是可将预感抹煞了的。
  四、转换角度可事半功倍
  任何思考上的问题,是一定可以用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想的,换言之,同样的问题,可用不同的预感来试图分析。在这方面,我认识的高手都如出一辙——他们既不轻易放弃一个可能行得通的途径,也不墨守成规,尽可能用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想。转换角度有如下的效能——
  第一、茅塞可以顿开
  茅塞(Mental Block)是一个很难解释的思想障碍,是每个人都常有的。浅而重要的发现,往往一个聪明才智之士可能绞尽脑汁也想不到!但若将思想的角度稍为转变一下,可能今茅塞顿开。想不到的答案,大多数不是因为过于湛深,而是因为所用的角度是难以看到浅的一面。重要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间工厂为了生产,对邻近的物业造成污染而有所损害。历久以来,经济学者都建议政府用几种办法去压制工厂的生产,从而减少邻近物业的损失。这个老问题到了高斯的手上,他就将角度倒转了:“压制工厂生产,就等于邻近的业主对工厂有所损害,究竟要被压制的应是那一方?”高斯定律是由此而出的。另一个例子是关于近十多年来在世界上大行其道的“财务投资学”(Corporate Finance)。这门学问其中的一个创始人沙尔波(W.Sharpe)的成名之作,是在有风险的情况下,首次在原理上断定了资产的市价。虽然这原理是有着明显的缺点,但对一个在当时是高手云集而不可解决的重要问题,稍可成理的答案已足令其驰名遐迩。沙尔波的“破案”出发点,就是将一条当时众所周知的曲线倒转了来划。
  第二、角度可以衡量
  答案从一个角度看来是对的答案,换一个角度却可能是错了。任何推理所得的一个暂定的答案,都一定可以找到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衡量。若不同的角度都不否决这个暂定的答案,我们就可对答案增加信心。当然,可靠的答案还是要经过逻辑及事实的考验的。
  第三、角度有远近之分
  在思考的过程中,细节与大要是互补短长的,无论细节想得如何周到,在大要上是有困难的见解,思考者就可能前功尽弃。但在大要上是对了的思想,细节的补充只是时间的问题——就算是错了细节也往往无伤大雅。在这方面的思考困难,就是若完全不顾细节,我们会很难知道大要。有了可靠的大要而再分析细节,准确性就高得多了。
  思想一集中,脑袋就戴上了放大镜,重视细节——这是一般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人会久不久将问题尽量推远以作整体性的考虑。
  五、例子远胜符号
  推理时可用例子,也可用符号;有些人两样都不用,只是照事论事,随意加点假设,就算是推理。后者是茶余饭后不经心的辩论,算不上是认真的思考。有科学性的思考,用例子是远胜用符号的。
  数学是以符号组合而成的一种语言;严格来说,任何语言文字都是符号。画面是没有符号的,但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用大量的字来表达画面,就成了例子。思想是抽象的。要证实抽象思想的正确性,数学就大有用途,因为它是最严谨的语言。但有效的思考方法却是要将抽象现实化。画面比符号较接近现实,因此较容易记;所以在思考上,用例子就远胜用符号了。
  以善用数学而负盛名的经济学者,如森穆逊(P.Samuelson)、阿罗(K.Arrow)、乌沙华(H.Uzawa)、史得格斯(J.Stiglitz)等人,都是以例子帮助思考的。以数学求证是得了大要之后的事。其他少用数学而善于思考的人,用例子更是得心应手。有些学者只是用符号或少用例子的,但有重要发现的却是少见。中国人天份之高举世知名,但用例子的能力就比较弱了。这一点我实在不明白(可能佛学的例子过于抽象,造成不良影响;这问题要请岑逸飞代为解答)。以我之见,韩非子还算过得去,但孟子及孙中山所用的例子就往往似是而非,不知所云;他们成不了推理高手,是不难了解的。
  善用例子的人,再蠢也蠢不到哪里去。用例子有几个基本的法门,能否善用就要看个人的想像力了。现试将这些法门分列如下。
  第一、例子要简而贴切
  以例子辅助推理,理论的重要特征是要全部包括在例子之内。通常的办法就是将例子内的枝节删去,使重点突出,务求在重点上例子与理论有平行的对比。简化例子要有胆量,也要有想像力。在经济学历史上,简化例子最有本领的是李嘉图(D.Ricardo)——所以李嘉图的经济模型的广博度,至今仍未有人能望其项背。那就是说,例子简化得越利害,复杂的理论就越容易处理。
  第二、例子要分真假
  所有可用的例子都是被简化了的。以严格的准则来衡量,没有一个例子是真实的。但有些例子是空中楼阁,其非真实性与简化无关;另一类例子,却是因事实简化而变为非真实——我们称后者为“实例”。
  纯以幻想而得的例子容易更改,容易改为贴切,是可帮助推理的。但要有实际应用的理论,就必须有实例支持。少知世事的人可先从假例子人手,其后再找实例辅助;实证工夫做得多的人,往往可省去这一步。经验对思考有很大的帮助,就是因为实例知得多。
  第三、例子要新奇(Novel)
  众所周知的例子不仅缺乏吸引力;在思考上,较新奇的例子会较容易触发新奇的思想。第一个以花比美人的是天才,其后再用的就少了创见。工厂污染邻居的例子,庇古用时是新奇的;用得多了、启发力就减弱。高斯在同一问题上作分析,采用了牙医工具的声浪扰及邻居大厦的阴影减少了隔邻泳池的阳光。这些比较新奇的例子,都启发了一点新的见解。
  第四、要将例子一般化(Generalise)
  这一点,中国人是特别弱的,事实不可以解释事实;太多理论就等于没有理论。将每个例子分开处理,理论及见解就变得复杂,各自成理。无意中变成了将事实解释事实。将多个不同的例子归纳为同类,加以一般化,是寻求一般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法。
  马克思走李嘉图的路,将资本跟土地及劳力在概念上分开。所以马克思的资本论缺乏一般性,使剩余价值无家可归。李嘉图自己从来不相信价值是单从劳力而来的;他想不通将不同资源一般化的方法,自知他的理论有困难。这困难要到费沙(I.F isher)才清楚地解决了。
  在社会耗费的问题上,庇古所用的例子分类太多,以致他的理论模糊不清,前后不贯。这问题到了高斯手上,他就认为在社会上每个人无论做甚么对其他人都有影响;他于是就将所有对人有影响的行为归纳为产权的问题。
  在另一个极端,过于一般性的理论,因为没有例外的例子,所以也没有解释的功能。有实用的理论是必须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因此之故,例子既要归纳,也要分类。分类的方法就是要撇开细节,集中在重点上不同例子之间难以共存的地方。将一个例子分开来处理,我们也应该找寻跟这例子有一般性的其他例子。世界上没有一个“无法一般性化”的实例。若是有的活,在逻辑上这实例是无法用理论解释的——这就变成了科学以外的事。
  第五、要试找反证的例子(Counter Example)
  思考要找支持的例子;但考证是思考的一部分——考证就要试找反证的例子了。史德拉(G.Stigler)、贝加(G.Becker)等高手,在辩论时就喜用反证。可靠的理论,是一定要有可以想象的反证例子的——但若反证的是实例,理论就被推翻了。
  六、百思不解就要暂时搁置
  人的脑子是有着难以捉摸的机能——连电脑也能想出来的脑子,其机能当然要比电脑复杂得多。拼命想时想不到,不想时答案却走了出来,是常有的事。我们可以肯定的,就是在不经意中走出来的答案,一定是以前想过的老问题。以前想得越深,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机会就越大。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以置信。
  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时间并没有白费。将问题搁置一旁,过些时日再想,可有奇效。就是不再想答案也可能会在无意间得到的。我的价格管制文章写了3年。公司原理12年,玉器市场9年仍未开笔……,这些及其他文章加起来起码有百多年!不是言过其实,而是搁置着等时机成熟而已。贝加的文章,好的都是下了多年的工夫。高斯有几篇等了30多年的文章:他今年74岁了,等不到是经济学上的大损失。但人各有法,而等待是思考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科学上的思考是一门专业。跟其他专业一样,熟能生巧。可以告慰的,就是无论问题看来是如何的深奥,好的答案往往会比想象中的浅的。
张五常     1984年3月27日节选自《卖桔者言》  
方法比知识重要,人品比能力重要(如何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方法,也就是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看似简单动作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就是思维方式:找到病灶,然后对症下药。
知识不是智慧,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智慧。
  还有句话说,知识不是力量,智慧才是真正的力量。
  换句话有效实用的东西才更具有价值。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
 思考力比记忆力更为重要和有效,但中国传统应试教育太过于强调记忆力了,导致很多人从大学出来发现,一路走过来记了不少东西,能用上的太少,在思维推理和解决问题方法上还有很大欠缺。
教育教人以知识,是因为再没有别的东西可教。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所以我们需要思维。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因为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有着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技能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这句话很有道理。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方面应注意一些方法:
  一、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发问时,不要只问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惟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二、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想问的兴趣。所谓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导孩子如何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三、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碰到以下两类问题:
  一类问题,就像课本上的习题——提出的问题很明确,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聚会思维”;而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往往是惟一的,这就像我们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别的就意味着错误。
  另一类问题,就是可能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有时问题在开始时并不十分明确。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是属于这种类型。解决这类问题,除了要努力明确问题外,还要打破平时习惯想法的束缚,将自己的思想从不同途径、不同角度扩散开去考虑问题,这叫“发散思维”;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并且不能绝对他说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某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回形针有什么用?”这样一个问题,有兴趣的话,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供参考的答案有:
  回形针除了可以用来“别住纸张”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可以让回形针利用衬衣口袋,别住“服务员”或“小队长”等标志;
  可以用它代替发夹,夹住散乱的头发;也可代替领带夹子;
  假如有很多回形针的话,可以把它们联结起来,成为链条;
  可以把回形针的一头拉开,代替牙签,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然最好不要这么做);
  同样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缓和指甲缝的脏东西等等;
  必要时,可以把整个回形拉直,当作鞋带使用——把它穿过鞋带孔扭结起来;
  把回形针缝在窗帘布上端,代替窗帘圈;可将它别在纸模型飞机的头部,做重锤用;将许多回形针串联起来,还能做项链,等等。
   人品比能力重要 
能力很重要,可是有一样东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
身体不好是废品,思想不好是毒品。
 人品,是人真正的最高学历。人品,是人真正的最高学历。人品,是人真正的最高学历。
让好人品成为和谐社会、和谐组织的心灵润滑剂。
  让好人品成为优秀员工、卓越团队的动能加油站。
 人品,是人能力施展的基础,是当今社会稀缺而珍贵的品质标签。人品和能力,如同左手和右手:单有能力,没有人品,人将残缺不全。能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掌握在品德高尚的人手中,它将会给团队与社会创造出无数的价值;相反,如果掌握在品德低下的人手中,它将时刻有可能会成为组织与社会前进的羁绊。
  有许多人才济济的单位,也面临着动力不足、内耗严重乃至惨遭淘汰的结局。究其原因,员工人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缺乏忠诚、敬业、服从、合作的团队,往往更容易迷失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损公肥私的争斗中。众多的单位领导都认定:能力合格的人不一定是上品,而人品不合格的人就是危险品。没有人会愿意重用一个成绩合格但人品有问题的危险人物。一个人人品不好,即使有天大的才能,他也可能会在关键的时候给组织带来伤害,并且,能力越大造成的损失也会越大。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品”其实决定着整个组织与个人的方向与前途。
  提高、锤炼员工的人品素养已成为当前各类单位、组织的重要使命。
  人品,是一个人真正的最高学历。现代社会,有能力有才华的人到处都是,但才能卓越且人品过硬的人却是鲜见,每个组织都在真正急需并努力寻找这样的人。
  人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着最后的结果。人品意义深远,没有人会愿意信任、重用一个人品欠佳的员工。好人品已成为现代人职业晋升的敬业标杆与成功人生的坚实根基。
比能力更重要的12种品格
第1 忠诚——忠心者不遭解雇
站在老板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天天琢磨为公司赚钱
与老板一起分享你的想法
不卷入与老板对抗的势力
忠心耿耿地维护公司的利益
在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
第2 敬业——每天必老板多做一小时
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报酬
提供超出报酬的服务
模糊“上班时间”与“下班时间”
乐意为工作做出个人牺牲
完成工作再休息
敬业精神,还展现于细节中
第3 自动自发——不要事事等人交待
从“要我做”,到“我要做”
主动做一些“分外”事
先做后说,给老板惊喜
学会毛遂自荐
高标要求:要求一步,做到三步
拿捏好主动的尺度
第4 负责——绝对没有借口,保证完成任务
责任的核心在于责任心
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
一诺千金
绝对没有借口
让问题的皮球止于你
不因一点疏忽而铸成大错
第5 注重效率——算算你的使用成本
跟穷忙、瞎忙说“拜拜”
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量化你的每日工作
拖延是最狠毒的事业杀手
牢记优先,要事
第一
防止完美主义成为效率的大敌
第6 结果导向——咬定功劳,不看苦劳
一开始就要想怎样把事情做成
办法总比问题多
聪明地工作而不是努力地工作
创造条件去完成任务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把任务完成得超出预期
第7 善于沟通——当面开口,当场解决
沟通和八卦是两回事
不说和说得过多都是一种错
带着方案去提问题
培养起接受批评的情商
胸怀大局:既报喜也报忧
内部可以有争议,对外要一致
第8 合作——团队提前,自我退后
滴水融入大海,个人融入团队
服从总体安排
遵守纪律才能保证战斗力
不当团队的“短板”
多为别人考虑
让能力在团队中被放大
第9 积极进取——永远跟上企业的步伐
以空杯心态去学习、去汲取
不生气,要争气
不要一年经验用于十年重复
挤时间充电
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
挑战自我,提前化解潜在危机
第10 低调——才高不必自傲
慢点儿邀功请赏
克服“大材小用”的心理
不摆架子耍资格
给人一分尊敬
努力做到名实相符
成绩只是起点,荣誉可作动力
第11 节约——别把老板的钱不当钱
报销账目,金钱上要诚信
不耍小聪明
不浪费每一张纸
不浪费每一分钟工作时间
花公司每一分钱,都要收到最大效益
记住:省下的都是利润
第12 感恩——想想是谁成就了今天的你
老板给了你饭碗
工作给你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同事给予你配合
客户帮助你创造业绩
对手让你看到距离
批评者让你趋向完美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就是力量。的确,知识对人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否认的价值,但人的真正力量并不只来自对现成知识的掌握,而是以一定知识为基础所形成的智慧,并在智慧的作用下开发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崇尚创造,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个性解放,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诉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历史的机会,也铺设了平台。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品性,是课程实施中必须着重探索的一个问题。
  教育家历来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在我国古代教育论述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启发”、“诱”、“喻”、“长善救失”等,学生学习的形式主要是自己读书和活动。据《论语》记载,孔门的教学很多是在师生从事各种活动中互相讨论进行的,并无系统讲授。孟子极力提倡“自得”。《学记》的整个出发点就是“学”。荀子的“闻”、“见”、“知”、“行”,《中庸》的“学”、“问”、“思”、“辨”、“行”,以及“朱子读书法”等,都是对“学”的概括。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提倡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并主张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为此辩论了两个小时,不能通过,他因此不当教育专修科的主任。后来,苏州师范学校带头采用“教学法”一词,“教学法”一词逐渐通行起来,被传为教育史佳话。
  国外许多教育家也同样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了“自觉性”这一概念,认为自觉性不应该只是对知识即学习结果的理解或外部的理解,而应该是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内部的理解或学习方法上的理解。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要启发儿童、青年的自觉性,他劝告教师说:“传授儿童各种各样的科学,并不是你的职责;你的职责应该是使他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当他对这些科学产生的趣味较为成熟时,给他以从事学习科学的方法,这确是那完善教育的最基本的原理。”杜威推崇卢梭这一教育思想,并在《明日之学校》中提出,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去发现获得知识的方法。
  不光教育界,其他学术领域的大家也同样认识到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德国艺术家拉辛说:“上帝如果一只手拿着现成的真理,一只手拿着寻求真理的方法,我宁愿选择寻求真理的方法,而不要现成的真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一位朋友的口头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此他被朋友们称为“难不倒”。
他住在一套比较老旧的房子里,由于设计的不合理,厨房下水管老是被堵塞,每次疏通都花费了很大力气,但过不了几天又被堵住了。
他要动动脑子了。他像研究精密仪器一样认真观察起这个洗碗池来,结果发现堵塞下水管的罪魁祸首就是洗碗、洗菜的残渣碎片。找到了病灶,他就找来一个废弃的塑料菜篮,裁剪成适当大小,放在洗碗池出水管的下方,截住洗碗洗菜的残渣碎片,从此,下水管再也没有被堵塞过。
这就是方法,也就是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看似简单动作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就是思维方式:找到病灶,然后对症下药。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法,譬如改装下水管、改造洗碗池,等等,但他用最省力也最省钱的方案解决了难题,这就是能力在发挥作用。
类似灵机一动的例子,在这位朋友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案例简直就是奇特的创意。在他看来,知识都是死的,灵活地运用知识,才是最重要的。他藐视权威,重视“灵机一动”,这让他显得处处与众不同。
用成本最低的办法解决复杂的问题,这就是能力。从职业角度来看,这就是职业素质。
另外一位朋友中学没有上完就辍学了,迫于生计,托人进了一家造船厂,拜师学习船体设计。船体是很复杂的曲线多面体,设计需要懂得三维空间,但他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不懂得三维空间,因此第一关就卡壳了。
他也是一个从小就喜欢动脑筋的人,也相信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不懂没有关系,动动脑子兴许就有办法。他到造船车间去观察,观察得久了,他慢慢发现船体的形状很像萝卜!既然像个萝卜,那就有办法了,他到菜市场买了几个大白萝卜回来,从横向、纵向、平面三个方向把萝卜切开,于是他就看到了船体真实的三维空间!
他用这个土办法解决了三维空间认识的难题,也许在其他精通数学的人看来,他这个土办法的确很笨,但我认为他是最聪明的人,因为他懂得用最简单的办法去解决难题。
他后来成了造船业的富豪。他能成为富豪,完全就得益于“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信条,相信这个信条的人,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当他觉得自己应当成为一个富豪时,他就会认真琢磨成为富豪的最有效最省力的途径。
还有一位朋友,也是一个喜欢动脑子的人,我每次想起他都会很感动。
他每次解决生活中的小难题都要把他的孩子叫到身边,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是怎么回事,症结在哪里,然后他就让孩子看着他怎样去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掉这个难题。每次做完后他都要拍拍孩子的脑袋:“孩子,记住,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方法永远比知识重要。”
孩子遇到什么难题向他求援,他不会轻易提供帮助,而是对孩子说,你是最聪明的孩子,自己想办法。孩子努力了半天还是没能解决,很泄气,他就鼓励孩子:任何事情都有办法解决,一定是你的方法不对,继续努力吧。
在他的鼓励下,孩子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就高高兴兴地对孩子说:“你看看,没有问题能难倒你!”
通过这种方式,他让孩子从小就具备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还真没有干不了的事情。
如果中国的家长能有一半像他这样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习惯遇到问题就动脑子,我坚信中国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我周围的很多朋友老是抱怨老婆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懂得与家人和睦相处。做饭、洗衣服、与人和睦相处,这应当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这些朋友的妻子却不会,这就不是小问题了。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怎么去做复杂的事情?
这些朋友的妻子大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的还是博士、教授,但她们不会做饭,不会洗衣服,不会与人相处,朋友们无可奈何地说:“她们在生活上简直就是白痴!”
你也许会说,我是博士,我有很多很多专业知识,不屑洗衣做饭这样简单的事情。其实,要把这些看上去很简单的事情做好并不容易,如果真那么简单,厨师就不用考级了。处理看上去很简单的事务,同样需要各种各样的方法,需要动脑子、动手的良好习惯,否则是无法做好的。
知识的多少与处理具体事务能力的强弱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位朋友开了家大公司,由于公司实施了一些不好的管理制度,导致大多数员工不满,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公司面临危机。
这位朋友从北京请来一位专门做企业管理咨询的博士,他开价10万,要求博士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管理制度。博士工作很卖力,在公司里泡了整整三个月时间,完成了新的管理制度的设计框架和细节,装订成一本大书,还做成电子文件演示给企业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看。
博士设计的管理制度相当周密,从专业角度讲可以说无懈可击。当这位博士满头大汗地演示和讲解完他设计的管理制度后,公司老总突然问他:“博士,你在公司待了三个月时间,有多少时间与一线员工在一起?”
博士愣了一下,然后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跟一线员工接触过,也没有必要跟他们接触,我设计的这个制度是严格按照标准的流程来完成的,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在操作,有问题吗?”
这个耗费了10万元的“标准”制度被束之高阁,从来也没有被使用过。公司老总对我说:“这个博士连一线员工都没接触过,居然就设计出一套管理制度来,真是匪夷所思,这种制度我敢使用吗?”
这个公司出现的状况其实就是一线员工的不满造成的,要制订新的管理制度,必须调查一线员工究竟对什么不满,然后根据一线员工的要求和公司的实际情况,寻找有效的、低成本的解决方法。这位博士每天待在公司的办公室里,运用他的那些来源于书本上的专业知识,精心炮制出了一大堆“科学”的管理制度,这样的制度有谁敢用?
这位博士的问题在于,他有很多专业知识,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知识层面上他是一个富翁,在处理具体问题上他却是一个低能儿。
类似的“白痴”博士在中国绝对不是个别人,在很多大学里,教授都是“文抄公”、搬运知识的苦力,他们的所谓学术研究,就是从书本到书本,哪里会到实际生活中去调查研究,哪里会去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办法!
教授们如此,教授们“指导”出来的学生,难道不会如此?“白痴”博士、“白痴”硕士就像孵化出来的小鸡一样,打着知识的饱嗝从各个大学里摇摇摆摆地走出来,到各个单位享福去了。
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强的人,一定具备两种与众不同的素质:总是有改进现有事物的冲动,总是相信有办法能实现这种改进。
多年以前,我到街上配钥匙,惊奇地发现延续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手工配钥匙已经被机器取代,功效大大提高,精度也大大提高。我利用师傅配钥匙的机会认真观察配钥匙的机器,发现它的原理非常简单,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改进,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没有人去做,也没有人去想。手工配钥匙很好啊,为啥要改进它呢?
有人对手工配钥匙感到不满,他认为可以有更快更好的方式配钥匙,节省客户的时间,师傅也能挣更多的钱。他不但不满,还坚信有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想啊想啊想,终于就发明了机器配钥匙。
很多人都知道圆珠笔的故事。据说,日本的圆珠笔芯里装的干油墨,足够书写2万个字。但是,书写的字数多了以后,钢珠与钢圆管之间的空隙会渐渐变大,油墨就会从缝隙中漏出来,常常会玷污衣物,让人十分不愉快。
为了解决漏油的问题,很多专家投入了研究,他们认为是制造圆珠笔的材料不够好,或者是油墨有问题,因此拼命想办法试图从材料的专业角度解决这一难题。但各种方法都使用了,甚至动用了当时的尖端科技成果,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日本有一个小企业家,他不懂什么高科技,但他喜欢动脑子。他买来很多支圆珠笔如痴如醉地观察,有一天他突然灵机一动:既然书写到2万个字才开始漏油,如果少装一些干油墨,让笔芯里的油墨只能书写1万多个字就用完,漏油的问题不就解决了?
他就开始动手试验,把油墨装到只能写1万多个字的高度,就不再灌装油墨。经反复试验,圆珠笔果真不再漏油。于是他申请专利,专门生产一种短支的圆珠笔芯和圆珠笔,投放到市场顿时就受到热烈欢迎,这位喜欢灵机一动的小企业家很快就成了大富豪。
这个没有专业知识的人,用最原始最简单最省力的方法解决了一个貌似无法解决的难题。方法,的确比知识更重要。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让人笑不出来的笑话:一家大型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由于流水线设计得不合理,在流水线上包装时总是有一些空包装盒成漏网之鱼,混入成品箱里。老板很恼火,请几个专家来改进流水线,耗费了几百万元才把问题解决了。
附近的一家小企业也是生产这种产品的,同样遇到了这个难题:空包装混入成品箱里。企业很小,老板没钱请专家改进流水线,就问打工的农民工们“这个问题咋搞”,农民工们说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他们让老板花几十元钱买来一个电风扇,对着流水线不停地吹,那些没有装进产品的空盒子经过电风扇的时候,就立即被吹出去了!
专家用成本高昂的既有知识解决了问题,农民工用低廉的应变能力同样解决了问题,这真是一个伟大的令人惊叹的故事!
那些动不动就会灵机一动的人,一定是从小就养成了独立思考、独立处理事务的良好习惯。从小就缺失了这种教育、这种训练的人,是不可能拥有强大的处理事务的能力的,这样的人,不管拥有多少知识,拥有什么样的学位,他都是一个低能儿。
一个不会洗衣做饭的人,她一定从小就没有受到独立处理事务能力的训练。洗衣做饭是一个人一生无可回避的日常劳动,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要求去做,而且要做得很好,她就是在接受严格的独立处理事务能力的训练,这样的训练会让她终生受益,惠及她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把衣服洗干净,要把饭菜做好,就得动脑筋,就得亲自去做,动脑筋培养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亲自做则培养实际操作的能力,这怎么会是小事情呢?
接受这种训练,就会渐渐明白一个道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就会逐渐养成不依赖他人的良好习惯。当一次又一次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一次又一次做出香喷喷的饭菜时,你收获的不仅仅是喜悦和成就感,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自信!哦,原来我有能力把这种事情做好。自信就是通过这些貌似很小的行动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
从小就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好习惯,从小就习惯于思考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从小就获得了足够的自信,在未来的路上,还有什么问题能够难住你?
当你跨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听到很多人都在抱怨大学毕业后不好找工作,你就会饶有兴味地去研究,为什么找不到工作呢?经过调查研究,你发现并不是没有工作可做,而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掌握一技之长的人才。你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就会找到解决的办法--市场需要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我就好好地学习一技之长,这样就很容易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了。
拥有良好行为能力的人,永远都是胜者。
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现代版鲁滨逊漂流记--《荒岛余生》,这部电影中有一个细节,汤姆·汉克斯的脚被锋利的礁石割破了,他需要一双鞋。一个同伴的尸体漂浮到海边,他发现同伴的脚上有一双皮靴,可是脱下来一比,却发现这双皮靴太小,根本穿不进去,看来只有扔掉。
求生的强烈欲望逼迫汉克斯开动脑筋,他终于找到一个办法(如果生活在舒适的大都市里,他永远也不会想出这个办法),用锋利的石块把皮靴的前端切掉,露出一个大口子,足够他的脚趾头伸出去,这样,他终于把自己的大脚装进了这双小靴子里。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与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难题作斗争的过程,生活上,工作上。如果从小就养成乐观自信的心态,养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你就永远是胜者,哪怕真的处在绝境里,也能顽强地走出来。
每个做父母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平安顺利地度过一生,但有几个父母能想到、做到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接受独立处事的行为能力的训练呢?
我曾经看过一档电视节目,湖南卫视主持的对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访谈。李阳说,他在美国的时候,有一次她的太太带着孩子上街,那时候孩子还很小,在街上走着走着就摔倒了。按照中国父母的做法,就会立马心痛万分地把孩子扶起来,李阳的美国太太却没有这样做,她就站在那里,等着孩子自己爬起来。
孩子很委屈,哇啦哇啦又哭又闹,不愿意自己爬起来,但李阳的太太毫不理会,站在一边静静地等着。终于,孩子明白母亲是不会发善心的了,就停止哭闹,自己艰难地从地上爬起来,摇摇摆摆地继续往前走。
我不知道其他看过这个节目的人会是什么感受,而我,当时差点落泪。这个小小的细节,或许会改变这个孩子的一生,改变这个孩子此后的行为能力和心态:自己遇到的问题必须自己处理,自己有能力处理遇到的问题。一个孩子从小养成这样的心态和行为能力,他的人生注定处处成功。
郑板桥有几句打油诗,我一直牢记:“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能算好汉。”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这样的心态,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最佳学习方法手册》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习方法不是学习技巧的简单罗列,也没有能适合于每一个人的一个具体方法,它是贯穿于整个学习、思维、实践的一系列心理活动。
第一节 适合于你的方法
最适合于你的方法就是你的最佳学习方法。
学习本身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获得知识只是学习的一个目的,是否能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另外,每个人的智慧类型、心理潜能、意志、气质、个性、意识倾向性和发展需求,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存在很大的差异。
学习方法:是指在学习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为了达到学习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
学习是一种编写程序的过程,包括:⑴动作程序--行为动作的方法、步骤、过程;⑵概念程序--是一种思维形式,抽象与概括所感知事物共同本质特点的方法、步骤和过程。 一、 智慧类型与学习方法
我们知道,人脑有七个智力中心,我们可以根据个人所具有的先天智力特征,来选择学习方法:
⑴假如你属于语言智力中心发达的那种人,你就应该首先建立以语言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不过应该从你所处的环境的“母语”开始。
⑵如果你的逻辑思维特别强,你应该从建立以数学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
⑶也许你的节奏、韵律、乐感非常强,那么你可以从建立以音乐为主的学习方法入手。
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个人所表现出的智慧类型,来选择学习方法:
自然科学智慧:是在从事自然科学研究、学习、使用中形成的智慧类型,主要是以西方自然科学智慧为代表的智慧。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机械工程、水利、医学、生物学等,是以实证方法为基础的科学,他们适合于建立这一类知识的学习方法。
社会科学智慧:是在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学习、使用中形成的智慧类型。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宗教、考古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文学艺术智慧:在从文学艺术研究、学习、创作中形成的智慧类型。包括文学、音乐、美术、电影、电视、舞蹈等,是以想象与创作为基础的科学。
创造型智慧:是指以联想、幻想为主要特征的智慧类型,他们的思维活动赋有跳跃性、拓展性。他们常常将毫无关系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联想,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惊人的耐心与持久性。他们最大的乐趣是进行创造活动,他们有打破常规的固执已见,从不愿意与别人相同。他们的兴趣广泛、思维敏捷、敢于尝试、勇于发现,表现出坚韧的意志,非凡的思维能力。他们总是愿意从事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非常规性工作,是难得的人才。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合于自己智力类型、智慧类型、个性特征,发展需求的学习方法。 二、 从最容易的开始
一般说来,你的哪一个或哪几个智力中心比较发达,学习这些课程就比较容易,但也有一部分人不是这样。他们只知一味的学习,根本没有注意到智慧类型与学习能力的内在关系,不过这也没关系,你只要从你最容易学好的课程入手,建立学习方法,你的学习就会逐步提高。 三、 迁移与借鉴
当你已经掌握某一门功课的学习方法后,你就应该以这种学习方法为基础,以迁移与借鉴的手段,建立其它科目的学习方法,这里重点要说明的是:“各门功课的学习方法大同小异,最基本的方法是相同的,只不过各自又有自己的特点。
第二节 读书--入木三分
读书时、只求理解字面的涵义,只能学到100%,理解了作者的意图能学到300%,读懂字里行间的寓意能学到1000%,更多的要靠你的悟性,这里还有一个质的飞跃。
一、 重点与分解重点
重点在哪里:什么是重点呢?一般来说,重点是--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呢?--是解释。比如说:晚上天就黑了,为什么呢?我们知道,白天的形成是由于太阳光线,在白天时候正好照射在我们所居住的地方。而到了晚上的时候,由于地形自转的原因,我们所居住的地方,正好转到太阳光线照不到的背面,所以天就黑了。这个例子中的--晚上天就黑了,是重点,而为什么……所以天就黑了--是对重点的解释。数学、物理和化学中的定理、公式和概念是重点,对定理、公式和概念的说明、解释是帮助你理解这些重点内容。而语言学中的字义、词义、语序和语言习惯是重点。
分解重点:你首先要明白重点说的是什么?是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说明?是一个定理?是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还是一种语法现象?
接下来,你就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说明这个问题的。在分析这个问题时,你不但要搞清楚作者是如何说明这个问题的,你还应该提出自己的说明、解释,也可以怀疑他的说明是否正确?甚至提出相反的解释。
层次:这就是学习上的层次问题,假如你只能达到理解这个层次,说明你已经达到作者论述的水平;如果你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说明你已经超出了作者论述的水平,并扩展了这个理论;如果你能够提出相反的解释,说明你已经具备了独创能力。我想说明的是:我们在学习上,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解作者的论述这个狭窄的范畴内,而是尽可能地扩展自己的思维,让自己养成一种渴望创造的思维习惯,要建立起具有创造特征的学习模式。
既然你已提出自己的说明、解释,那么,你就要找出你自己合理的解释和说明。你要是提出相反的解释,你首先要有充足的理由,来推翻作者的论点,并找出你自己合理的解释。如果你做不到,你就应该相信--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一般来说,书本上的知识基本上是正确的。
我要说明的是,这种学习、分析和理解知识的方法,是让你从深层学习、分析和理解他人已经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培养你的那种分析与判断、怀疑与求证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真正的目的,不在于论证某一个观点的正确与否,而在于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让你掌握一种思维的方法和能力,并通过这种思维的方法和能力,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把你所掌握的这种学习方法,推广到其它课程的学习当中,经过不断使用,使之不断提高。当然,你或许在学习中能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那是再好也不过了。 二、 作者的意图与字里行间
作者的意图:读书时,要想做到入木三分,你一定要理解作者的意图,他要说些什么?他的解释与他要说明的本意是否一致?他的论据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他的解释中的逻辑关系是怎样建立的?逻辑关系又如何相互依存?后面学习的知识与前面所学的知识,存在什么样的内在关系?作者是如何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的?你自己是否有更好的联系方式?
我想要说的是,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使你能在读书时,更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意图,更好地获得所“读到”的知识。不但要掌握作者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学到了作者的研究方法,并以自己所掌握的最佳方式,将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在同样的时间、读的是同样的书本,但你所收获的知识是别人的几倍,并且使这些知识发生了质的改变。
字里行间:也许读到这里,有些人要问,你还有什么说的?别着急!要知道,读书本身就是读者与作者相互沟通,取得一致的看法。你以为如何?书中字里行间的宝贝,是作者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哲学思想,是从事这项科学研究的一种科学思想,这是至关重要的。你对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是如何理解的?
哲学思想:是我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最根本的思想,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
科学思想:是指人们站在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合理观念。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确立的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技术观和社会发展观的重要基础,对人们的学习、研究与工作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懂得哲学,就意味着你不懂得我们这个世界的根本存在方式,那么,你又如何去学习科学、研究科学呢?到头来,是一本糊涂账!
在这里,我再次告诫各位:哲学是学习、认识和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根本。东方哲学只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没有系统的理论。而自然科学是在西方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如果我们不去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它的话,又何谈学习自然科学呢?假如你对此有兴趣,你可以进行自己的探索!
看到这里,你千万别生气,你没有的东西,又不想借鉴别人的成就,到头来,你是越来越落后,借一句牛顿(Newton)的名言给你:“你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别以为我没有骨气,我在一次告诫自己,我是中国人!
三、 整体理解
整体理解:有这样的解释:一种方法是先理解整体的各部分,而后理解整体;另外一种方法是从理解整体内容着手,并以此为基础来理解整体的各部分。这是日本国野口悠纪雄《「超」学习法》提出的观点--“鸟眼法”,他的原文是这样的:先把握整体,并以此为根基去理解部分,就像小鸟从上空眺望地面一样。对于整体理解,我有我自己的观点。
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从各部分的学习开始,所不同的是,要用新知识体系,去理解旧知识体系。比如:你在太空中看地球一样,你还会有那种地球巨大无边、深不可测的感觉吗?假如:你飞翔于太空之外,你再也不会被宇宙那奇妙的银河星云所迷惑,为她那无限的浩瀚,感慨万千!
这是一个关于考查事物的范畴问题。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对于一个小小的病毒,我们身体内的一个蛋白分子,就是它的一座大山,它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生命的奥秘。而对于宇宙来说,地球只不过是一粒小小的尘埃,我们在这粒小小的尘埃上,又如何能理解宇宙的全部?
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统计学分析,得出的结论让你感到异常的吃惊:人类产生的机率,好比飞机场吹过一阵狂风,把机场旁的一堆垃圾,非常有趣的组装成了一架 --波音767飞机。这种概率几乎是零,但它必竟不是零。假如,你了解一些太空知识的话,你就会明白,其实宇宙的自然生存条件,是多么的恶劣,除地球之外,其它的星球不是几百度的高温,就是冰天雪地,到处没有水源,更谈不上绿色植被,宇宙中生命的诞生,真是奇迹中的奇迹!
再回过头来反思一下人类自己,为什么有那么多个物种都在进化,为什么偏偏是人类获得了智慧,成为宇宙的主宰?人类的大脑是如此的完美,人类的智慧又是如此的妙不可言?如果你能从宇宙形成的视角,去考查人类的诞生,这又算得了什么?
不论是学习、科研,我们都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局部,从无限的范畴去考查有限的范畴,这样,我们的理解就会更准确一些,更完整一些。另外,从哲学和科学的角度来说,真理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现有的证实手段,只能证明现有的科技和知识是正确的,随着我们认识世界的思想与方式的进步,我们会发现现有科技的局限性。我们所说的真理,只是某个范畴内的真理。 四、 你应该记住的
读书时你需要记忆的部分:
⑴重要部分--概念、原理、定义。
⑵作者的意图--难以表明的思想、无法说清的意识。
⑶字里行间的寓意--言外之意,意犹未尽的道理。
⑷哲学思想--思辨、辩证关系。
⑸科学思想--指导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系,理论体系。
⑹科学范畴--科学研究与理论适用的范畴。
第三节 听课--听一反三
听课最为关键的事,是随着讲课人的思想、思路进行联想,在你知识的断层区建起桥梁,使你学习的知识成为一个整体。
一、 理解新知识
理解新知识:听课首要的任务是理解新知识,而新知识必须通过旧知识来理解。新、旧知识之间即存在着概念的某种差距,又存在着某种联系。我们的任务是:在两者之间的断层,建立起两者的连续性逻辑关系,使之成为一个连续的,完整的体系。
提高旧知识的理解程度: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长,我们的知识范畴不断扩大,我们的理解程度也有所提高。这就像我们现在站在比原来高的山顶上,去看身后矮的山一样,你的理解程度自然会高许多。另外,从更大范畴去理解一个知识,你的思路会更广,你对它的解释会更多,这样,就会在知识之间,建立起更广泛的联系。
所谓理解:是据理了解,明白其中的道理,新的知识能让你从新的高度,更广的范畴,获得对旧知识更深层的理解。
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你千万不要把新学的知识与已掌握的旧知识分割开来,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孤立的,这样的知识,不但不利于记忆,而且理解的程度也非常有限。知识之间的联系有些是比较紧密的,有些是比较松散的。
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有两种:
⑴建立内在的逻辑性联系,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相互重叠的部分,找出它们的对应关系,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⑵建立外在的形式上的联系,通过联想可以为两者建立相似的外部形式上的联系,可以是本身就有的联系,也可以是人为设立的,一种想象出来的联系。
二、 让你的智慧生出双翼
听课时,你的思维活动要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全方位地思考课堂上老师所讲述的重点内容,可同时进行联想、记忆、分析、综合等学习,不可只是被动的听课。要知道,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所取得的学习效果,其差别是相当惊人的,两者的差别最少是500%。
智慧的双翼:是由良好的心情,主动学习的心态,积极、活跃的思维,全神贯注的注意力,求知的欲望、好奇心,持之以恒的意志等重多要素所构成。它们可以极大地调动你的心理潜能,迸发出连你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惊人智慧。
另外,听课时也需要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和心理能量,对于哪些非重点的内容,可以稍微放松一点。这样,张驰结合,节奏分明,才能更有效地调动智慧,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 课堂笔记
课堂笔记:是一门有相当学问的技能,不可被动的将老师所讲的内容,毫无选择的记录下来,要记住哪些重点内容。一般来说,只记录重点内容的原文收效不大,如果你能够使用你理解原文之后,所产生的自己最容易理解、记忆最深刻的语言来做笔记,将会收到意思不到的效果。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有以下3点理由:
⑴是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所学的知识更具有条理化、更简化。
⑵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让自己的思维始终跟着老师转,提高注意的兴奋度。
⑶以记笔记的方式,记忆下来当时学习这些知识时的场景,以后每当你看到这些笔记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回想起老师精彩的讲述,以及你对这些知识的深刻理解。
这样所获得的知识,理解程度最高,记忆最深,并且在你需要提取这些知识时,它们会被迅速激活,进入你的短期记忆,进行知识的再加工处理。
第四节 读书笔记--越简越好
读书笔记是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手段,最好是用自己理解后的语言做笔记,抄书是最笨的方法。
一、 用自己理解后的语言做笔记
读书笔记:为什么要用自己理解后的语言来记录呢?这里有一个不言而喻的道理,如果你没有理解书中所讲的内容,你是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来做笔记的。然而,不论理解与不理解,你都可以将书本上的内容抄写下来,而这样做的结果,充其量不过是增强记忆,就算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这种理解也是比较浅层的,局限的。
一般来说,阅读每一小节后做笔记为好,它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但有些人习惯于读一段之后就做笔记,那也无妨,你可以在读完一节之后,再回过头来整理零散的笔记。记住,在你读完一本书之后,一定要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本书的目录,回忆一下这本书的重点内容,并将所回忆起来的内容,摘要的记录下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你所学的知识,设立一些引导信息,使知识条理化,容易记忆,容易回想起这些知识。
二、 表格与图形的妙用
将一些复杂的、很难理解的、不易记忆的知识,用表格(table)的方式集合起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它你可以非常方便的对知识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将知识表格化,有简化知识的作用,清晰、明了,同时又非常有助于记忆。
有些知识用语言来描述非常麻烦,又不容易记忆,而用图形的方法却很简单,你可以尝试一下这种学习知识的方法。所采用的图形什么样都可以,只要有助于理解和记忆知识就行。
三、 笔记越来越少
对于已做的读书笔记,过一段时间应该重新整理。你会发现过去所记的笔记中,有许多重复的、多余的、不太重要的内容,这时,你可以精简其中的内容。并不是要将所学的内容,一字不拉的记住,而是要精简那些周边的内容,记忆那些核心内容。为核心内容设立引导信息,是精简知识的最佳方法,只要你记住了核心内容的引导信息,便记住了核心内容,就等于记住了所有的学习内容。所以是笔记越来越少,知识越学越精。
第五节 争论--永不停止
争论是明晰概念,得出明确结论,深化理解,强化记忆的利剑。
一、 争论能使你更清晰的理解知识
争论:你大概有这样的经历:就某个学习上的问题与同学进行激烈的争论,开始时各持已见针锋相对,使争论迅速达到白热化,你们俩都竭力想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彼此都列举的大量的事实和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通过争论,你们渐渐的发现,你们所争论的问题,其共同点越来越多,而不共同点越来越少,争论的交点慢慢地聚集到某一点上。于是,就这一点你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最终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在这个争论的过程中,你们由绝对的不同,到相对的不同,由针锋相对,到渐渐地靠近,最终你们找到了共同的答案。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⑴争论起源于两者观点的对立。
⑵争论让你们找到了问题的所在。
⑶争论的开始,首先让你们明确了周边的概念。
⑷争论的最后,让你们解开了问题的结点。
二、 争论能调动你的所有智慧
调动:在争论中,你肯定是竭尽全力地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就需要你必须调动大量的有关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合理的组织,形成鲜明、有力的例证,为自己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辩护。同时,你还需要分析对方所提出的观点,找出对方论证中的弱点或错误,并加以反驳。
在这一过程中,你不但需要大量知识作为论证的基础,并将其巧妙地组织起来,构筑起坚固的论证防线;同时,你还需要调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细致入微的分析能力,组成攻克堡垒的突击队。你既不能强硬地要求对方接受你的观点,又不能随意地符合对方的观点。你所要做的是:
⑴以自己机智、巧妙的语言。
⑵以鲜明、有力的例证。
⑶以幽默、友善的态度。
⑷以事实为依据阐明自己的正确的观点。
⑸找出对方论证中的错误,并加以斧正,最终才能取得一致的见解。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争论确实能需要调动大量智慧,在争论中,你可以学习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你已经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使用你的智慧,成功地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实际上,争论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智慧活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我们应该积极地利用这种学习方式。
三、 争论能激发你的学习热情
激发:通过争论,不论争论的哪一方取胜,只要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双方都能从中获益。胜利的一方,从中获得了信心,失败的一方,从中吸取了教训,并能学习到取胜的方法和辩论的方法,两者在获得正确的结论上是等同的。为了保持这种优胜的势态,胜方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失败的一方为了战胜对手而奋起直追,从而激发了极大的学习热情。
要想在争论中获胜,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细致入微的分析能力和雄辩的演说能力。而这种求胜的欲望,正是激发学习热情的动力。这样看来,争论不失为激发学习热情的一剂良药妙方。
四、 争论让你接近最好的学习伙伴
良师益友:我们都知道,喜欢争论的人多数是那些好学上进的人,在良好氛围下的争论,不但能增长双方的知识和见识,还能增进双方的了解,进而建立起彼此的友谊。古人云:“良师益友,仍是彼此能相互促进、相互间能彼此受益的朋友。”
我认为:学习伙伴可以构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家既是互助的伙伴,又是竞争的对手,成员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取其他人之优点为我所用,以其中的强者为目标,努力超越。在争论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争论中提出新的问题。
切记: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知识和学习方法的领先,不是靠技术垄断来维持的。它是以你不断的学习、科学技术的更新,发现和创造新的方法得以实现的。伙伴们只有真诚地将彼此好的学习方法、智慧的创造成果,进行互相交流,才能共同受益。假如,你也怕别人学会你的好方法,从而超过你,我也怕你在得到我的智慧后,赶在我的前面,结果谁都不可能从对方那里学到什么。人类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是因为我们的前辈毫无保留的,将他们创造的科学技术、学习方法和智慧传给了我们下一代。况且,今天的科学研究已进入以集体合作为主流的时代。记住,个人的智慧与力量是非常有限的。
第六节 思考--建立内在联系
没有思考就没有学习,思考是一种深层的学习,思考是将一般性知识转化为智慧知识的唯一途径。
一、 在本学科知识间建立联系
思考:是在知识间建立起内在的逻辑关系,在前后概念与概念之间,建立起恰当的联系,使不断获得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然而,你在学习时,是一部分一部分来获得的,如果你将它们随意地储存在大脑里,就会人为地破坏知识内在的联系,使之变成一盘散沙。当你需要从大脑中提取这些知识时,就会发现你不能将原本是一个整体的知识,轻松地提取出来。这就是说,你应该在获取知识时,就应该同时建立起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这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
怎样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呢?
⑴把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联想、对比,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并用一组联想词将它们连接起来。
⑵分析、归纳出前后概念的侧重点、相容性,为它们创造一个契合的条件和约定。
⑶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物”,它会将你在不同阶段学习到的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联系起来。
二、 在各学科知识间建立联系
人类所创造的所有知识本身是一个整体,为了学习、科研和教学的需要,才将它们分成不同的学科。它们彼此有着自身独特的属性、范畴、基本概念和规则。然而,它们又有着共同的地方,都是人类在社会、科技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智慧,都符合事物的自然运动规律,都是自然在人大脑中的反应和认识。所以,我们可以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视为一个整体,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内在的联系。
比如:数学是研究数的逻辑关系的,又是一种数学逻辑思维方法,哲学也是研究逻辑的,是关于思维逻辑的,两者的共性是逻辑性,两者的侧重有所不同,前者是数的逻辑,后者是思维的逻辑。另外,语言有语言逻辑,化学是化学反应的因果逻辑等。这些逻辑的来源都归属于“自然秩序”。
每一个自然学科,都与其它的学科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彼此的科学研究成果,都能为其它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手段和理论论据。学科之间的交叉部分,构成了新的研究领域,这就是边缘科学。从这一点就更能说明,知识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内在联系。要想把一般性的知识构成知识网络,除了需要构建横向联系的知识环之外,还必须构建纵向的知识链。 三、 融会贯通
融会贯通:是指把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你只有把你所学的知识,看成一个整体,才能够在各种知识之间融会贯通思想与观念。融会贯通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一种认识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思想与观念。如果你不认为各种知识之间是相通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你就会把它们分割开来;如果你认为各种知识之间是相通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你就会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个认为,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与观念。
奇思妙想:在学习和应用知识时,你可能产生一些奇思妙想,这就是创造的萌芽,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你千万不可随意将其放弃,认为它与学习无关。我们所要追求的正是这些奇思妙想,它具有戏剧性的引导作用:有时它会把你带入思维的沼泽地,让你久思不得其解;有时它会把你带入思维的绿洲,让你乘着思维的快车纵横驰骋。奇思妙想就是一种新发现,很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知识,新的学习方法和科研方法。所以,我们千万不可随意放弃这些奇思妙想。
创造:只有将你所学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才能构建知识网络。知识之间的联系,一种是已知的、需要我们掌握的;另一种是未知的、需要我们创造的。如果你只能建立那种已知联系,你所获得的知识结构,是那种只适合做重复性脑力劳动的知识结构;如果你能够建立起未知的、创造性的联系,那么,你就拥有了具有创造性的知识结构,你就会获得创造的智慧。这才是学习的关键所在。
第七节 把学习带入梦中
梦是知识最好的加工厂,睡眠中你的潜意识正在对知识进行最微妙的构建。
一、 睡眠记忆法
睡眠记忆法:是一种非常好的记忆方法,睡眠前将需要记忆的知识默想一次,然后让自己进入梦乡,这样记忆的知识很牢固。为什么睡眠中还能够“学习”呢?原来人在睡眠时,大脑并没有完全停止工作,只是人的觉醒中枢受到了抑制,人的显意识活动处于休眠状态,而人的潜意识活动却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正是它在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合理的应用睡眠记忆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知识的潜意识加工处理
知识的潜意识加工处理:人在睡眠状态下,潜意识活动非常活跃,它将对显意识来不及加工处理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它具有一个非常巨大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是先天遗传的,比显意识中的信息库大的多。然而,我们的显意识是无法直接调用这个信息库,只有当知识进入到深层的潜意识时,这个信息库才能发挥作用。人的直觉、灵感所具有的作用,都是由潜意识的这个信息库,对知识加工处理的结果。人的潜意识活动受到显意识活动的干扰,使其受到很大的影响。人的显意识与潜意识好像是一对冤家,有点儿水火不相融的味道。实际上,它们却是非常的协调一致,各负其责,共同完成对外来信息的加工处理。
第八节 学习效率
学习的收益,不仅仅是指你在一定时间内所获得知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你将所获得的多少知识转化成了智慧。
一、 浓缩你的生命
提高学习效率:就等于延长你的生命。因为,你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别人需要几年才能完成,你只需要几个月就能完成。这样,不仅仅浓缩了你的生命,而且,能让你迅速渡过“专职学习期”,进入工作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你还可以利用多余的时间、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获得新的知识。
学习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知识的数量。我想,这里还有个学习“质量”的问题,包括:⑴你所获得的知识,与你所要达到目标的密切程度;⑵你的知识体系构成的合理性;⑶你对所学习知识的理解深度;⑷知识转化为智慧的效率。你想想看,这个问题是不是比单纯获得知识的数量更重要?由此可见,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科技发展动态,精心选择那些与我们既定目标相关的知识来学习。
知识体系构成的合理性:是指构成知识体系各部分知识的相容性、互补性、增益性。如果知识之间的相容性越好,所产生的互补作用就越强,增益效应也就越强,知识的效能就会成倍增加。
如果你不注意学习的“质量”问题,只是一味地追求学习“数量”,到头来,你会发现你所学习的知识与你所需要的知识相差甚远。另外,毫无选择地学习知识,会造成你的知识体系的不合理,不可能获得知识的互补作用和增益作用。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这里,我们再次强调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在学习效率中的作用。
主动学习:是那种自觉自愿的、发自内心的、具有极高热情的、目标明确的、信心百倍的、充分调动智慧的学习状态。它能够使你意志无比坚强,使你燃烧起火一样的、永不熄灭,求知欲望,使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这样,你的智慧就会得到充分地发挥。
被动学习:很容易让你产生厌学情绪,总是心神不定,无所适从。被动学习者,没有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信心、更谈不上自发的学习热情,处于这种心态的人,他的智慧发挥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也无心去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所以说,改变你的学习状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第一步。
二、 方法是效率的根本
调整好学习心态之后,还必须寻找和研究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确保提高你的学习效率。学习方法是指你在学习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学习的方法各有不同,但总的原则是相同的。比如:分析方法、记忆方法、逻辑推理方法,大致一样。所不同的是,要找到适合你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有的人大声的朗读记忆效果好;有的人做读书笔记记忆效果好;有的人喜欢用图表分析问题,又快又清楚;有的人用更适合一边写,一边思考的方法。
总之,我认为:学习方法千差万别,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需要时常更新,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需要、学习目的、学习的内容,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智慧、不同的环境,进行科学的调整,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提高,真正成为你学习上的精锐武器。
三、 减少重复
减少重复: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极好的方法。在学习时我们经常把所学的知识,从头到尾地复习,这样做具有很大程度上的重复性。你没必要再复习那些你已经掌握很牢固的知识,你所要做的就是:从目录中选择出那些你掌握的不怎么好的知识,进行重新学习,并将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超过已掌握知识的最高水平,这样你就获得了一次学习上的飞跃,把最坏的变成了最好的。你的学习之所以总是长劲不大,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你没有采用最佳的手段,去消除你的学习盲点。
减少重复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应该有选择地作练习题,你应该选择哪些对理解概念、定义、原理有帮助的习题来做,选择哪些能够开阔思路,提高智慧的习题来做,这样才会有所收获。再就是有选择地读书,不要只是读一些内容重复的书,更不要读一些没有价值的书,要选择一些经典的书籍来读,选择哪些与自己事业发展有关的书籍来读。
四、 建立自己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建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环境,其目的是使自己能在这种环境里,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大脑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比如:一个整洁的房间,适当的灯光亮度,一张合适的写字台和椅子;或是安静,或是轻轻飘荡的优美音乐,这些都能让你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让你的大脑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你可以慢慢地摸索适合于你的学习环境,经过一段尝试、如果很有效,就把它固定下来,什么样的环境条件都可以去尝试,只要能提高你的学习效率就行。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经验,也可以是一些奇思妙想,建立学习环境,有时也是一种创造。
学习状态:是指学习时你所处的一种思维与情绪状态。一个人的学习状态与他的一般心理状态关系密切,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学习者敏锐的观察能力、活跃的思维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牢固的记忆能力。
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有一些十分有效的方法,比如:与高层次的学者进行有关问题的讨论,往往能够使你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习你非常有兴趣的知识,也能够使你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听有关高层次专家的学术讲座,同样能够让你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另外,也可以通过调节心理状态,使自己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比如:听音乐、散步等,学习前首先要让自己安静下来。
五、 学会主动放松
主动放:是指有目的的放松自己的大脑和心情。主动放松的方法,可以是柳荫下的漫步;也可以是充满活力的体育锻炼;也许你更喜欢轻柔的音乐;或是与朋友开心地聊天。总之,能使你放松的事,无所不能。
放松一定要有限度,达到目的为原则,时刻要记住,你的第一任务是学习,放松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而不是为了放松而放松。在紧张的学习期间,看一本有趣的杂志,能让你过分紧张的大脑区域,获得主动休息。当你做了大量的数学练习题,感到十分疲倦的时候,不防朗读一段英语小故事,你可以在新的学习中得到休息。
脑科学研究证明:人在进行不同类型知识学习时,大脑相应智能区受到刺激后,处于兴奋状态,长时间的兴奋会产生疲劳。因此,你可以在大脑某个区域疲劳后,进行其它知识的学习,这时,大脑的其它区域开始兴奋,而原来处于兴奋状态的区域,便转入休息状态,就会使大脑得到良好的休息。
六、 运用大脑的生物钟
生物钟:人的大脑内部有一个起调节时间节律的生物钟,它的规律十分准确。每年是一个大周期;每月是一个中周期;每天是一个小周期。在它的调节下,大脑的生理功能和智力活动,在一段时间处于高潮,在另一段时间则处于低潮,呈现出有规律的波动曲线。你需要花一点时间,来了解和掌握自己的生物钟活动规律。
我们在安排自己的学习时,要根据这个波动曲线进行计划,在高潮期进行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学习;在低潮期安排一些较为容易的、简单的学习;在两个周期之间安排一些一般性学习。这样,我们就能做到科学用脑,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七、 全脑学习法
平时,我们在学习时,大脑的两个半球间有大量的信息交换,发挥着相互协同的作用。然而,无论你从事哪一门知识的学习,总是由于你所学习知识类型不同,而使相应的某个半球处于主导地位,这就是半脑学习。
左半球:是处理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它主管着人们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语言回忆和时间感觉,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机能。你在这方面的学习时,就是以左半脑为主的学习。
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它主宰着人们的视知觉、复杂模型再认、形象记忆、认识空间识别几何图形、想象、做梦、理解隐喻、发现隐蔽关系、模仿、音乐、节奏、舞蹈以及态度、情感等,具有不连续、弥漫性、整体性等机能。而你在这方面的学习时,就是以右半脑为主的学习。
全脑学习法:是指你在进行以左半脑为主的学习时,应该充分调动右半脑的参与,反过来,在你进行以右半脑为主的学习时,应该充分调动左半脑的参与,使整个大脑都参与学习。比如:你在进行数学几何学习时,主要是左半大脑在工作,这时,你要调动你的图形想象能力,让右半大脑也积极地参与这个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久而久之,大脑在学习时,就会自动进入全脑学习状态,实现全脑学习。
第九节 多犯错误
从失败中所获取的知识和智慧往往大于成功的所获。
一、 不懂不要装懂
学习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容不得半点虚假,对于你不懂的知识一定要弄清楚,决不能自欺其人。对于一些难点学习,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分解问题法:一般说来,难点都具有结构复杂,问题中又有问题,相互之间的联带关系重多的特点。我们首先要将复杂的结构,分成若干个简单结构,并逐个分析这些简单问题;沿着线索寻找到最终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用逆向方法,从后向前推断,找到与最终问题关系最直接的问题。
以此类推,先找到主要问题,再找到主要问题的附带问题,再找到附带问题的问题,最终你就能找到“最小”的问题,用连接线将这些问题顺序连接起来,分清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通常是由于附带问题,使主要问题复杂化了,而我们所需要做的是,从主要问题之中将附带问题分解出来,使问题简单化。
将难点分解后,就着手解决这些分解后的单个问题,经过分析、判断,你会对这些简单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接着,你该对整个难点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并进行逻辑推理,找出复杂结构之间的线性联系;弄清主要问题与附带问题的从属关系;理顺联带问题的层次关系,这时你会对难点有了深刻的理解。如果,你还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说明你不具备对分解后问题的理解能力,这时,你需要进一步分解问题,直到能够理解为止。
查阅资料法:如果你所遇到的难题,经过上述方法仍无法解决,你不必总是停留在那里,应该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这种带着问题查阅资料的学习方法,可以收到4个方面的功效。⑴为解决当前的问题,在收集资料之中,你可能得到某种启发;⑵利用收集到的资料,能十分有效地学习相关的系统知识,使你原本零散的知识得以系统化;⑶能够扩展你的思维,让你在更广阔的范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资料;⑷还可以使你获得查阅知识、收集知识,组织知识,归纳知识的能力。
暂时放弃法:在学习中,有一些难度非常大的问题,你可能暂时无法突破这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你采用暂时放弃的方法,即把问题暂时储存起来,让大脑的深层智慧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在这一段时间,你又学习了更高层次的知识,回过头来,再去思考这些问题。这时,你会顿觉思维开朗,你会获得对这些问题更为准确而深刻的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大脑深层的潜意识中,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智慧体系,它的功能非常强大,专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由于它处于我们的潜意识层,我们无法支配它的活动,但十分有趣的是,潜意识智慧体系,会自动加工处理储存于显意识区的复杂问题。这种学习方法,看起来用时较多,学习效率不高,但这比起你在原地打转,又无法解决问题来说,速度之快也是可想而知。
二、 错后才知正确的所在
试错法: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犯错误的过程,如果你什么都明白了,那就不需要学习了。试错法是自然科学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为什么不允许犯错误呢?这是没有道理的。我想说的是,学习的目的不是犯错误,犯错误只是学习当中必然的经过,试错法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犯错误不要紧,重要的是能从错误中寻找到线索:
⑴你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⑵问题出在分析题目上,还是出在解题的步骤或方法上?
⑶你犯的是先入为主的错误?
⑷还是思维方法的错误?经过仔细的分析,你能够找到正确的答案。
“失败乃成功之母”,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从错误中走出来,你的自信心会得到加强,你的意志会得到锻炼,你的智慧将得以升华。成功的喜悦能激发你学习的热情,成功的快乐让你更加发奋。
三、 失败的收获大于成功
一般说来,成功只能获得对一种方法的肯定,而失败则不同,我们要找到失败的原因,对整个事件中的主导思想,采用的策略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这是一个否定的过程。这时,我们只是知道自己的错误,接下来,我们要寻找成功的路。然而,获得成功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们必须经过尝试、判断、思考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智慧得以锤炼,我们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意志力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从失败中走出来,是自信心的重新塑造。一个人自信心的建立,要通过失败与成功的反复过程才能建立起来。而自信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自信心,他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退缩,在失败之后,就会意志消沉。一个人自信心恰恰需要经过失败的锤炼,才能变得坚定而果敢。
四、 犯错误同样能提高你的评价能力
犯错误:同样能提高你的评价能力,在分析错误时,是你需要发挥评价系统的作用,大脑的评价系统具有以下4种功能:⑴选择功能--找到错误的原因,寻找正确的方向;⑵价值功能--建立起准确的价值观念;⑶逻辑性功能--找到错误的逻辑关系,建立正确的逻辑关系;⑷审美功能--使用审美意识来进行正确与错误的判断。
选择功能:在写文章时,你对一些关键部分的用词“反复推敲”,这就是你的评价智能在进行“选择”;最终,你“想出”一个最绝妙的词,你的评价智能做出“决策”。你把这个词填写进去,再细细一读,于是你笑了;“笑的那么开心,笑的那么自信。”你的评价智能对你决策给予了“肯定”。
在这个例子中,你的评价系统,从选择到决策,再由决策到肯定,这是选择功能的基本定式。在此期间,既有分析、判断、又有综合、推理,包含了一系列十分复杂的智能活动。不论哪一种智能,都需要经过正确与错误的反复实践,才能得到提高。
价值功能: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你必须首先确定其是否具有价值,否则的话,下面的工作将是毫无疑义。价值是根据其实际功效、所具有的作用来确定的,你的评价能力就是在这种判断、推理中,获得提高的。
逻辑性功能:是进行抽象思维的根本,所有的分析、推理、综合判断都必须建立于逻辑思维的基础之上。
审美功能:自然界是和谐的,我们的创造应该符合这个自然规律,我们所犯的错误,都是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所造成的,所以,人的审美意识具有判断错误的功能。
五、 犯错误的印象更深
成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收获的喜悦,自信心的肯定,是正向价值;错误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失败的痛苦,自信心的打击,是负向价值。往往失败的痛苦给人的印象最深,这种深切的痛苦感受,能够极大地调动我们的情感参与,使你终生难忘记。同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我们会加倍的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智慧,试图使自己不再犯错误。这是一个负向价值,向正向价值转换的过程,在此期间,你的价值观念再一次得到修正和加强。
第十节 重视学习效果
学习效果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目的。
一、 只对生命负责
负责: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你只需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而不需要对父母、对老师或其他人负责。学习一定要重视学习效果,而不要认为:“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就一定能够学好。”比如:我的一位大学同学,他总在那里不停的学,但他不注重学习方法,不重视学习效果,从不调节自己的学习心态,也不注意劳逸结合。结果,他的学习总是上不去,谁和他说,他都听不进去,他反而阵阵有词地说:“我只要对的起自己的时间就行了”。确实,他从来没有浪费过一分一秒的时间,但他却不知道,如果他能够改变自己的学习观念,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他就能够提高几十倍的学习效率,才能够真正地对的起自己的时间。
在学习上,我们不必注意别人说什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科学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属于你的生命中的每一分钟,每一秒钟,同样只有一次。你只有将每一分钟,每一秒钟的时间,发挥到最大极限,才能够更多的学习知识。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就意味着: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将每一分钟,每一秒钟的时间,发挥到最大极限。
二、 重视学习效果
重视学习效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高度地重视学习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学习好知识。重视学习效果的具体方法是:
⑴建立起最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⑵在学习上,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
⑶提高学习效率。
⑷科学用脑。
另外,你需要经常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对策。学习效果是对自己的整体情况的反映,而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的情况,所以,我们要对自己的整体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检查,检查学习效果的方法有:
⑴检查知识的掌握情况。
⑵检查自己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否适当。
⑶检查自己的综合素质情况。
⑷检查自己的智慧提高如何。
⑸检查自己的思想与观念情况。
⑹检查自己的学习状态如何。
由于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连带关系,假如你的整体学习效果不佳,应该分析原因,找出主要矛盾,从解决主要矛盾入手,这样做收效快。  第十一节 学习方法介绍
要学习名家的思想而不是具体的方法。
一、 集成学习方法
集成学习方法:是指运用集成思维,构建集成知识和集成智慧的学习方法。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学习,运用集成思维,对知识进行集成,形成集成知识。而一般的学习方法,只是将知识的原形装入大脑,知识的结构没有发生什么改变。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集成思维和集成知识,构建起集成智慧。这种学习方法的最大特点在于,运用集成化技术,获得知识、思维和智慧的集成。
二、 系统学习
系统学习:是指将所学习的知识,按照某个整体观念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学习方法。虽然知识本身是具有系统性的,但是,我们在学习知识时,是分部进行学习的,也不一定要按照原来的知识结构,知识系统,来建立自己大脑中的知识系统。我们需要根据自己今后的目标,对原有的知识结构,知识系统,进行重新组合,构成属于自己特有的知识系统。这样构成的知识系统,才是你真正需要的知识系统。系统学习的另一层做含义是将零散的知识,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知识其实就是一些组件,你按照什么样的构思去组合它,它就会变成什么样的知识结构。你千万不要认为,已经创造出来的知识是一程不变的。假如是哪样的话,我们又怎么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来呢?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大多数的知识是以组合方式产生的。
系统学习还在于,强调知识价值的一致性,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知识内在联系的统一性,知识应用的规范性。
三、 强化学习
强化学习: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进行某一类知识的强化学习,并达到一定程度。
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由于工作需要,我们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所需要知识的学习,以适应工作的需要。这种学习方式,需要我们暂时放弃其它的工作和学习,集中全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智慧,进行封闭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的特点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需要的学习任务,迅速获得你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特别适合于特殊任务的学习。
四、 超越法则
超越法则:是指将自己学习上最薄弱的部分,进行强化学习,使其超过你原来最优秀的部分。这样一来,你的学习就有了一个大的飞跃,是一种自我超越的方法。如此反复进行,你的学习很快就提高了。如果说,你只是一味地提高自己的强项,而你的弱项始终得不到提高,你的总体学习水平下线始终要拖你的后腿。
这种学习方法,能够获得“飞跃”般的知识层次提高,它使你的整体知识层次,特别是知识的薄弱部分,产生“飞跃”性的质变。
五、 完全法则
完全法则:是指全身心投入、激发全部的学习热情、调动全部智慧、对你最感兴趣的事,进行全力以赴的研究与探索。这是一种有特殊效率的学习方法,能使你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学习成果。你不但可以学习到很深层的知识、思想、观念、理念,还能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学习方法。这时最有可能产生灵感、直觉,并获得创造上的突破。是否能成功,主要取决于你是否能进入到这种状态。我们必须努力进入这种状态,如果十次努力,有一次成功,那将是非常兴运的。但就是这一次就足够了,我们将在这一状态下,创造出人间奇迹。
六、 语言的学习方法
语言的学习方法:是一个构建自动化的过程,用同种语言进行语言活动的过程,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而用两种语言进行语言活动的过程,则是一个非自动化的过程。比如:我们在学习的应用英语时,经常用中文来进行思考和判断,以确定是否应用的准确。这样一来,这个应用语言的过程,就包括了两个以上的过程:首先是使用英语,接着是使用中?七、 全脑学习法
平时,我们在学习时,大脑的两个半球间有大量的信息交换,发挥着相互协同的作用。然而,无论你从事哪一门知识的学习,总是由于你所学习知识类型不同,而使相应的某个半球处于主导地位,这就是半脑学习。
左半球:是处理语言、进行抽象逻辑思维、集中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它主管着人们的说话、阅读、书写、计算、排列、分类、语言回忆和时间感觉,具有连续性有序性、分析性等机能。你在这方面的学习时,就是以左半脑为主的学习。
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中枢。它主宰着人们的视知觉、复杂模型再认、形象记忆、认识空间识别几何图形、想象、做梦、理解隐喻、发现隐蔽关系、模仿、音乐、节奏、舞蹈以及态度、情感等,具有不连续、弥漫性、整体性等机能。而你在这方面的学习时,就是以右半脑为主的学习。
全脑学习法:是指你在进行以左半脑为主的学习时,应该充分调动右半脑的参与,反过来,在你进行以右半脑为主的学习时,应该充分调动左半脑的参与,使整个大脑都参与学习。比如:你在进行数学几何学习时,主要是左半大脑在工作,这时,你要调动你的图形想象能力,让右半大脑也积极地参与这个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久而久之,大脑在学习时,就会自动进入全脑学习状态,实现全脑学习。
第十二节 评价自己的学习
从不评价自己学习的人,在学习上是很难有所提高的。
一、 评价的目的及意义
评价的目的:是找出学习上的成功经验,找出学习中的失败原因;并将成功经验上升到理论,指导今后的学习;找出失败的原因,失败的原因是哪一方面的,并找到治理失败的具体措施、具体方法,进行有效的治理。
评价的意义:正确的评价能够让你知道自己学习中的真实情况,能够有的放矢加以改进。如果你只知道一味地学习,而不注重学习的评价,那么,你又怎样提高呢?
二、 评价方法
评价的内容:
⑴学习方法评价--看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哪些方面掌握的好,哪一方面是薄弱环节,对学习有什么影响,如何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⑵学习状态评价--检验一下自己,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学习?如何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使自己尽快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⑶学习效率评价--你的学习效率如何,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找到具体的方法。
⑷学习方向评价--你的学习方向与你的发展方向一致吗?学习方向与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策划自己的终身学习。
⑸学习成效评价--你知道自己有哪些学习成效吗?学习成效并不等于一味地获得豪无目的的知识。
⑹学习目的评价--你为了什么而学习?学习的目标是否清楚,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为你带来什么?你是否制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如果没有你将如何。
评价的方法:
⑴实际能力评价方法--检验你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
⑵知识结构评价方法--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构成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自己策划的发展方向,知识之间的协同作用如何,是否构成了有效的知识网络。
⑶观念更新评价方法--检验一下自己的观念是否已经陈旧,应该如何更新,在哪个方向进行更新。
⑷智慧结构评价方法--检验自己的智慧结构构成,有哪方面的不足,造成了什么影响,如何对不足的方面进行构建,预测自己智慧的构成情况,策划智慧的构建方案。
三、 如何改善自己的学习
改善:要想改善自己的学习,首先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正确评价,在评价之后,针对学习中具体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
改善自己学习的具体方法包括:
⑴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引导者,它能够以主动的、积极的心态,让你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⑵目标--目标是学习的促进者,它以一个鞭策者、监督者的身份,在它的促进下,你会进入一种忘我的、追求的、使命般的、强化学习。
⑶心理--心理因素是学习的内部环境,稳定的心理能够让自己保持良好的、持续的、有效的学习。
⑷素质--良好的综合素质是保证有效学习的基础,要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⑸策划--学习需要周密地策划,包括目标策划、方向策划、方法策划、成效策划、评价策划。
⑹智慧—提高自己的智慧,既是学习的目标,又是改善学习的具体措施。
四、 评价与智慧
评价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学习的目标是为了获得智慧。“评价智慧”对于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不具备评价学习的智慧,你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就不清楚,也就谈不上改善自己的学习了。你千万不要认为评价学习是教师的事,与你无关。学校里采用考试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是一种极一般的普通方法,只能达到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而对你深层的学习情况,没有多大的帮助。
评价学习的最好方法是自我评价,因为你最了解自己。另外,可以让懂得这方面方法的高手来评价,这样,有助于你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无论是成人,还是学生,都应该学习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这样,你就会掌握这方面的能力,并对自己进行正确的、有效的评价,从而更有效地改善自己的学习。
把学习当成“洗手”和“刷牙”
    把学习变成兴趣和习惯的窍门之一就是把学习当成“洗手”和“刷牙”。坚持一天、三天、一月、三月、半年,在同一个时间去学习同一个科目,通过生物钟、通过条件反射,自动提醒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就像吃饭前要洗手,用完东西自动恢复原位一样,到了学习的时间自动地去学习,去做与学习有关的一切事情。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自觉地为上学做好一切准备;放学回家,每到广播英语或电视英语节目时间,就自觉地准时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
良好的学习习惯概括为六个字:善思、好问、勤记。
  还记得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劳动,大脑会思考。虽然简单,但道理却不浅。优秀生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关于运用大脑这个宝贝去不断思考,而不是单纯地记忆,要知道我们的大脑不是知识的仓库,而
是一个知识的加工厂。文史学得好的同学,不是因为他的记忆力好,而是因为他善于思考。
  除了善思,还应该好问。而好问来自于怀疑精神,就像德国文学家君特格拉斯在阐释“启蒙”一词时所说:要使大家习惯于“思考已经思考过的东西,直到怀疑还是确信无疑”。当疑问出现时,我们应该毫不迟疑地发问,直到从老师口中得到确切的答案,这便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问精神。最后便是勤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烂笔头”,把平日所听、所想、所学随笔记录下来,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睡前“七问”
    完成了一天的学习,准备休息之前,躺在床上时同学们可以问问自己七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今天上课前都准备好了吗?因为只有做了充分的课前预习,才能在上课时跟上老师的思路,和老师同步进入角色。
  第二个问题:今天在课堂上我与老师互动得如何?我主动参与了吗?我是今天的主角吗?
     第三个问题:从这堂课,我在知识、能力、方法、技能、情感上有所收获吗? 
     第四个问题:在课堂上我投入了激情吗?有激情地学习,才是有兴趣地学习。 
     第五个问题:我今天的得与失在哪里?善于总结才能有所进步。
     第六个问题:明天我还有哪些任务?  
读书与研究 
一、      为什么要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和“为什么要吃饭、穿衣、睡觉”是一样简单的问题。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资本、知识就是生产力。
1.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
学习专业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如听课、讨论、听看音像材料、实地考察等等,但读书是最重要的途径,大学老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大家如何获得知识,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应该是一门学科的框架结构,更多地需要同学们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知识,为专业课的框架结构添砖加瓦。大学不是真理的神殿,而是发展真理和讨论真理的学堂,所以同学们不要仅仅满足于老师的讲解,更需要你们自己去读书、去思考,来获得更多的知识。
2.素质培养的需要
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同学们不仅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需要一些专业之外的知识,如与人相处的艺术,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能够与周围的群众、同事、领导和谐相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是现代社会做人的基本常识,这些知识即可来源于老师同学以及父辈的影响,也可以通过读书获得,通过读一些名人传记、科学家传记,了解它们的人格品质、科学精神、成才道路,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巨大的积极影响。另外还可以通过读书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如:棋牌、音乐、绘画等,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终生教育的需要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知识、信息更新的速率加快,新材料、新理论、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推出,知识的半衰期已缩短到5-10年。大学毕业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60%以上已是陈旧过时的,所以当今的每位科技工作者必须以终身教育取代一次性教育。
4.读书是一种乐趣
一本好的书就像一道美味佳肴,一场精彩的球赛,为你的生活增添无限的情趣,使你一生受益。记得很小的时候读过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它丰富的内容让我的童年和少年充满欢乐,至今还记得读植物学部分时,咽着口水想象南方奇异的番木瓜和菠萝蜜的情景。
当你忧愁的时候,可以通过多读书来寻找百思不解的答案,或者通过读一些笑话、小品转移视线,当你失败的时候可以通过读书发现成功的道路,再创辉煌,当你成功的时候,可以通过读书开拓思路或者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避免事业的低谷。
二、读书方法
读书最忌讳粗细不分一口气读到尾,没有思考、没有选择。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思考,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这本书的主线索是什么,精彩之处、特色之处在哪些方面?
阅读材料分三步:略读、速读、精读,也称阅读的三种方式。
1.略读
也称翻阅、浏览。目的是了解材料的框架结构、逻辑层次,通过略读,一方面可掌握材料全貌,确定它有什么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可分清材料的主次、轻重,为全面、系统地阅读材料作具体安排,以便有计划、有效地阅读。总之略读的目的是对材料建立整体认识,以免读书过程如瞎子摸象,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略读一份材料,应着重注意下列部分:
①    书名、作者、出版者和印数,粗略了解材料所属范围及其价值。
②    材料的题目、目录。并可择出与选题有关的章节。
③    看两头,即前言和后记,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写作经过和材料来源,以及作者的得失自评、今后研究意向等。
④    看内容提要。了解材料的大意。
⑤    通览全篇,注意每段的关键词及每段的关键句子,要注意其中的细节之处。
略读以后,要作出初步判断,并做上记号,如加上纸条,以决定取舍。
2.速读
就是全面地、不加删减地读完材料全文。在阅览读过程中,并不过多地停留、推敲,只求对整个材料内容有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如需精读,就作出必要的记号。
速读的方式有两种:①扫描法。即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通读全文。要善于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关键词以外的部分就可一扫而过。②跳读法。即抓住文中主要部分速读,而对次要部分,如引文、例子、注解、插图等,或一扫而过,或撇开不顾。
速读是为精读做准备、打基础。要把速读的材料,大略地分成三类:①有一般参考价值或有待斟酌的;②值得引用、内容精辟、观点新颖的;③没有参考价值或观点前后矛盾的。分类后,要分别做上相应的记号。
3.精读
就是用心地、细嚼慢咽地读。精读很少是通读,一般是选读,将略读和速读时选择出来与选题关系密切的材料,深入地阅读。需要精读的是整个材料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
精读要仔细读、认真想,要逐字、逐句、逐段详细读,逐节、逐章研究和思考,一遍不行,读两遍或多遍;自己有不甚明白的地方,还可查阅工具书及其他参考资料,或者向人请教,真正读懂,体会作者用意。
4.阅读的基本要求
把握范围,认真选读:搜集来的大量材料,一般都要阅读,但也不是随手拈来盲目去读,而是要把握住范围,选读与课题有关的、新颖的、真实可靠的材料,多角度、有区别地选读,并要把阅读与思考联系起来。
紧扣选题,数量适度:材料阅读多少数量才适度,要考虑“必要”和“得当”两个方面。如果不是“必要”,读多了,就事倍功半;如果“得当”,读得虽然不很多,但能紧扣选题,也就足够。材料究竟阅读多少为宜?与选材水平有很大关系,选材又准又精,数量会相对少,反之则多。
循序渐进,随读随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是许多有成就的学者读书体会的结晶。边读边记,一是要读懂,准确地理解所读的内容,并积极开拓思路,引发新见;二是要勤于手抄笔录,勤记勤思,手脑并用。
5.材料的记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录材料有利于记忆、有利于研究、有利于提高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记录材料,重在一个“勤”字,要勤记勤思,全面准确。
记录的内容和范围包括:①有启发性的论点、见解、意见和看法。②新鲜、典型、能说明问题、有证明力量的论据。③中心论点、分论点和小论点。④阅读过程中引发的心得、感受和思想火花。⑤名家的争论性观点。⑥优雅、深刻的佳句、警言、炼字和丽辞,可适当摘录。
1)阅读笔记的类型
阅读笔记分为两大类:①摘录式笔记。摘引原著和原始材料的有关内容。包括引语、索引、摘要、提纲四种。②评注式笔记。兼有摘录、评点、心得多方面内容,它不以摘引原文为主要目的,重点是记下摘者阅后的认识、感想及看法。
①.索引
索引只记录文献资料的名称、作者、出版者、出版期、卷期、页码等外部特征,供检索时用。由于阅读材料数量日益增多,有时无暇抄录,可先作索引,并妥善地分类,保存备查。
②.引语
引语又称摘录或语录,是直接抄录文献上的语句或片断。它通常摘抄材料中的重要的论点、典型的材料、难得的数据、精彩的描绘和精辟的语句。摘时务求完整、准确,不能断章取义,不要改动原文的字句,甚至标点,还要标明出处。
③.提纲
提纲是指将原文的主要论点和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地记录下来。提纲与摘要不同,它只分列纲目,记录原文的大小标题,简明扼要,更加条理化、概念化。提纲可以是原文全篇的,也可是部分内容的提纲。
④.批注
书非划不能读也!批注是在阅读材料上加批语、作记号。所谓批语,就是在书刊资料上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见解和评语,或解释、或质疑等。应该注意的是,使用此法时,只限于自己的书刊资料,对借阅公家和别人的书刊资料,要倍加爱护,绝不能涂画,这是起码应该遵守的读书道德。
⑤.札记
札记是把摘录内容或摘记要点与书写认识、心得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笔记形式。它兼有摘录与评注两个方面,其内容可以是探讨商榷、争论批驳、释难解疑、阐发宏论等,应用十分广泛、有效。
⑥.概述
概述是用摘者的语言概括叙述原文的内容,为了突出重点,也可适当调整原文的结构层次。写概述有利于全面理解和掌握原文的内容要点,也有利于提高摘者的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写好概述,必须善于抓住原文的中心内容,舍弃那些细枝末节。
⑦.感言
感言也称心得,是记录阅读材料的所获、所感、所惑,即凡属“心中所得”皆可记录。感言内容广泛:可列提纲、记要点、谈问题、写见解、抒感慨,无所不包。感言有两种:一是随读随记,内容简短,甚至只有一句话;二是读后感,即读完全文之后,把心得体会集中记下来,有的感言就是一篇小文章。
2)记录的方法
①.卡片记录
卡片是一种便于记录、携带,便于分类、保存,便于查找、使用的记录载体,大小规格一般是12.5厘米X 7.5厘米。卡片在研究和写作中是最常用、最普遍的一种记录方法,它有以下几种分类和用途:目录卡——记录书名、篇名;文摘卡——摘录简单材料,包括摘录、摘要、提纲、概述等;术语卡——记录材料中出现的、一时在字典中查不到的新名词;心得卡——记录阅读时触发的新观点、意见、质疑;指引卡——记录酝酿形成的初步观点和二次提炼的论据材料,为结构篇章指引线索。
卡片要规格统一,内容单一,单面使用。要写清楚材料项目、作者、出处和自编号;需要多张卡片时,应标明序号,以便分类保存和查找使用。
②.活页记录
活页记录的作用、用途、记录要求与卡片相同。不同的是活页纸开本大,一般为20.5厘米X15.3厘米。其他活页纸,只要大小规格始终一致,便于分类、保存也行。活页纸的优点是可以记录较多、较长的材料,或字数多的评注意见。
③.本式记录
成册的笔记本,是一种比较传统的记录形式。由于它的容量大,一本书的完整提纲、一大段内容摘录、篇幅较长的读后感,都可以记录在笔记本上。笔记也可以与批注同时进行,每页留出1/3空白,用于书写心得、感受、质疑、分析等。
成册笔记本,便于携带和保管,系统性强,不易错乱、散失;但应尽量避免把各种不同的内容混记在一起,力求保持每本笔记的内容的相对单一性,封面上标明材料类别,并注明编排目录,以便查找、整理和使用材料。
④.剪辑记录
书非剪不能读也!剪辑,就是将书籍、杂志、报纸及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有关材料,或剪下、或复印、照相,甚至摄像。长篇材料粘贴在笔记本或活页纸上,短小的材料可粘贴在卡片上,也可分类粘贴在专门本子上。剪辑的材料都要标明出处,在粘贴的纸上也可留有空白,以便写评语。从对材料理解的深度考虑,剪辑法无论如何不如动手记录,所以,除图表、统计资料和篇幅大的资料采取剪辑法外,读者都应动手作材料记录。
记录材料,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特别是在繁忙时,更应坚持。记录时手脑并用,既记录了材料,得其要点,又引发思考,求得精华;既加深了对材料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激发创造性思考。
三、记忆方法
1.机械记忆
   不需要背景知识,通过不断地重复达到记忆目的,是最基本的记忆方法。由于大学阶段,人的记忆力有所下降而理解力有所提高。因此进行机械记忆的时候,应该使用一些技巧,如选择重点、关键的内容进行记忆或者结合形象记忆。
2.分段记忆
把较长、较多、较复杂的记忆材料分为小段记忆,反复循环。
理由:①根据心理学家的测验,人一次记住的事物通常不会超过7个,分段记忆可以提高记忆效率,如记英文单词,可分为5-7个一组,循环进行;②由于受到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的影响,对于一段记忆材料,只有首尾部分的记忆效果最好,分段记忆可以增加首位重现的次数。根据这一点重要的内容可以先记,或放在早晚黄金时间记忆;③心理学家证明记忆后的9小时至一天的范围内,遗忘率上升最快,约70%的将被遗忘,因此及时复习时提高记忆效率的一个关键措施。分段和反复循环的目的就是巩固记忆内容。
3.尝试回忆法
通过对记忆的东西进行回忆来巩固记忆的一种方法。回忆的内容可多可少,少的可以是几个单词,多的可以是整篇文章、整本书,在演讲、讲课和对付考试的时候效果尤其突出。
4.逻辑记忆
机械记忆利用的是概念的外部特征,而逻辑记忆利用的是概念间的内部联系。进行这类记忆时,一种是利用逻辑思维的方法(如对比、类比、归纳、演绎)利用已知的概念记忆新概念;另一种是将记忆材料组织为提纲,再根据提纲记忆。
四、研究方法
通常一项研究工作由三个阶段组成:①准备阶段,包括选择研究课题、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利用、制定研究方案等过程;②实验阶段,通过观测或进行科学实验,获得第一手资料,用以揭示规律或阐述自己的观点;③撰写论文,即将研究结果总结成论文的形式供发表或交流。
1. 选题
选题,就是指在对已获取的大量材料进行分析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确定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方向和目标。选题既包括科学研究的课题选择和确定,也包括学术论文的题目选择和确定。
1).选题的原则
选题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需要性原则——目的原则;可行性原则——条件原则;合理性原则——科学原则;创新性原则——价值原则。
2).选题的方法
科学研究可分为纯科学(pure science)和应用科学(application science)。纯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而不考虑它的应用价值;应用科学的研究目的是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或确立一项应用技术的理论基础。对应用科学来说应该到到社会实践中去寻找问题。对纯理论研究来说应该到文献资料中去挖掘。
在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选题方法多种多样,差不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题方法。这里主要介绍常用的四种选题方法:抓住关键问题、寻觅结合部、捕捉偶发事、开拓前沿。
①.    抓住关键问题。发现课题的过程就是分析矛盾的过程。抓住关键问题就是找出主要矛盾,从主要矛盾入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    寻觅结合部,就是从某些交叉学科的结合部,去寻觅和发现选题。
③.    捕捉偶发事,就是从偶然发生的事件中,去捕捉和发现选题,寻找必然性。
④.     开拓前沿,就是从别人未曾涉足或刚刚开始涉足的科学最前沿,去开拓和发现选题。
3).选题论证
选题论证的目的是提出进行一项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希望获得政府部门或企业的研究资助。通常一份项目申请书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立论依据
即进行该项研究的必要性、迫切性。通过资料分析,指出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有时还要求附有立题论证查新报告。对基础研究,要重点论述项目的科学意义;对应用研究,要说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②.研究方案
即可行性论证和阶段计划,说明项目要达到一个怎样的预期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何时开展各项研究,研究方法是否可行,通常包括:
1.      研究目标;
2.      主要研究内容;
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4.      阶段计划及预测进展;
5.      预期研究成果;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还要求说明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
③.研究基础
是对研究方案(可行性论证)的进一步补充,说明与该项研究有关的软硬件基础,如:
1. 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2. 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拟解决的途径;
④.经费预算
即进行该项研究需要的各项费用预算,要求本着经费节约的原则列出资料费、调研费、材料费、管理费等各项费用,预计向政府部门或企业申请多少费用、相关的其他经费有多少,不足经费如何解决。
⑤.摘要
简单明了的概括本项目的目的、意义、研究方法和预期成果,字数一般在150字以内。使审阅者能够对申请项目形成初步的判断,因此一定要简单、明了、准确。
2.素材的获取
科研素材的来源有两个方面:资料、实验(调查)
1).查找资料
文献检索方法就是利用检索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从不同的检索途径查找文献的技巧。检索方法很多,但比较常用的文献检索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顺查法
是从用户要求查找的起始年代或课题分析所得出的该课题研究的起始年代开始,由远及近逐年查找文献的方法。
②.倒查法
倒查法和顺查法正好相反。它是一种逆时间顺序,由近及远查找文献的方法。一般在最近5年到10年以内,主要是近期内的最新文献。适宜于发展快的研究方向。
③.抽查法
针对某一学科的发展特点,发表文献较多的一段时间( 几年或十几年)进行检索,用以解决要求快速检索的课题。
④.追朔法
为利用文献后面所附参考文献查找到一批文献,又利用所查到的这批文献后面所附的参考文献追朔查找文献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查找文献,可以逐级追朔,一环扣一环的追查下去,不断扩大文献线索,可产生“滚雪球”式的检索效果。
⑤.分段法
也称循环法,是先利用检索工具查找出一批有参考价值的相关文献,然后利用所查出文献所附的参考文献或文献中所涉及的重要线索进行追朔查找。两种方法交互使用,分期分段地检索,直到检索结果满足需要为止。
⑥.浏览法
也有称为直接查找法的。浏览法就是检索者从本专业最新核心期刊或其他文献中直接阅读原文或浏览最新目次而获取文献的方法。
2).科学实验
科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历史研究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模拟法。
①.观察法
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观察法多用于研究一些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现象如鸟类的迁飞、日月星辰的运行。
②.实验法
实验是指在人工条件下,借助科学仪器,观察和记录某种现象或过程、分析其本质、找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通常由3部分构成:提出假设;验证假设;肯定、发展或否定假设。
③.调查法
调查研究是科学研究中一个常用的方法,在描述性、解释性和探索性的研究中都可以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它一般通过抽样的基本步骤,多以个体为分析单位,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调查对象的有关咨询,加以分析来开展研究。
④.模拟法
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研究方法。有时在科学研究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对某些自然现象或对象进行直接的实验,则采取模拟的方法,如模拟早期地球的的气候和大气组成,探讨生命的化学进化。
⑤.历史研究法
历史研究就是以过去为中心的研究,它通过对已存在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事实,然后去描述、分析和解释过去的过程,同时揭示当前关注的一些问题,或对未来进行预测。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对一个事物横断面的深入有助于我们细致把握该事物的某些特征。然而事物是发展着,如果我们从该事物的发展历程来认识它,更有助于我们较为全面深刻
研究步骤:(1)选定问题(2)收集史料(3)鉴定史料(4)建立假设(5)解释和报告研究的发现。
3.论文写作
科技论文写作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科学实验结果的加工、总结和升华。一篇好的论文不仅要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应该做到立论有据;推理严密;布局合理;引证规范;语言准确简练;尤其要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词汇如:“可能是”,“一定的作用”等等。
科技论文的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工作,若要使论文写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必须要使全文有一条贯穿线,这就是论文的主题。主题是一篇学术论文的精髓,它是体现作者的学术观点学术见解的。论文影响读者主要就是靠其主题来实现的。因此,下笔写论文前,谋篇构思就要围绕主题,构思要为主题服务。正如法国的画家米勒(Millet)所说:“所谓构思,是指把一个人的思想传递给别人的艺术”。可见这一条十分重要。
1)构思——拟定提纲
为了使写出的学术论文中心突出、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内容主次详略得当,动笔之前要对论文作整体规划,搭出一个骨架,这就是拟定提纲。从写作程度上讲,拟定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的必要准备和必经步骤。
提纲的三种写法:标题式、句子式、段落式。
2)撰写初稿
撰写初稿,也称起草和打草稿。就是按照拟制好的写作提纲的思路,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者把自己研究的初步成果和逐步形成的思想、观点完整地、准确地表达出来。
(1)一气呵成法。无论从绪论起笔,还是从本论入手,均应按拟制好的提纲,顺着思路来写,“起笔入题”,“开门见山”,不要中途停顿,不使思路中断,要尽可能快地把头脑中涌现出来的句子用文字表达出来。不要为斟酌一句话或为挑选一个词而搁笔。初稿完成后,再细致推敲、加工修改。
(2)分段完成法。按照拟制好的提纲顺序,把全篇分成若干部分,分段撰写,哪一部分考虑成熟,就写哪一部分,不分先后,各个击破。每个部分以写一个分论点或几个小论点为单元,并注意保持各章节内容的相对完整性。每写完一段,稍事整理,再转入其他各段。待几部分都写好后,连接起来就成为一篇完整的论文了。
3)修改定稿
修改定稿,是指写出初稿直到成稿的一个加工过程,是学术论文写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写好论文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文章不厌改,苦心出佳作”,写出初稿,最多只算完成了一半的任务,修改是一个更艰苦、更细致的工程。前人说:“善作不如善改”,文章是越改越好,好的文章无一不是改出来的。有经验、有修养的严肃作者,都把自己的每一篇论文看作是一次对自己的严格考试,不经过检查、修改是绝对不交卷的。
修改论文的具体方法主要有:热改法、冷改法、他改法、诵改法。在实际作修改中,往往是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