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蛇争霸粤语: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宗门实修法座” 之《四共加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2:57:02
     
2005.12.30 《四共加行》第1天课程



教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乌金钦列多杰
翻译:堪布丹杰
整理:释仁居
校对:堪布丹杰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大众向法王顶礼三拜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唱诵)
金刚总持祈请文  (法王重新谱曲带领大众以中文唱诵)



首先我向海涛法师、诸位法师、以及诸位居士大德们问候,大家吉祥如意、阿弥陀佛!



这次大家千里迢迢的来到这里,真是非常殊胜的因缘,我感到非常高兴。



今天是宗门实修法座的第一天,主要我想先表达一些我的想法,明天再做正行的开示。



在正行的课程中,我有个心愿,就是很希望大部分能直接用中文上课。本来应该今天就用中文上课,但是我现在的中文很不好,尤其是在各位华人的面前,如果没有好好准备的话,我还是会有一点紧张,所以今天还是用藏文来向大家说一些我的想法。



首先,我们今天齐聚在一个非常殊胜的地方,这里是教主释迦牟尼佛在人世间,第一次说法的圣地--鹿野苑。



佛陀成道后初转法轮,当时来听闻佛法的只有五个人,但是我们今天却有上百位佛弟子齐聚一堂,可以说,佛陀的大悲加持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更加兴盛与发扬了。



虽然佛陀所开示的法教于两千五百年前就弘扬于世,但是到了现代,在21世纪当中,佛法更加受到众人的关注与学习。不仅是已经对佛法有信心的弟子,甚至许多没有信仰的朋友,也受到佛经中所阐述的不害他的见解与慈悲的行持所吸引,逐渐对佛法升起信心与欢喜。



为什么会有愈来愈多的人信仰佛法呢?这是因为佛陀所开示的佛法,不只是为了利益他的弟子而已,而是无分别的为了利益无量众生而做的开示。



在东方,过去具有许多佛教宗派的传承,至今也都保存完好。特别是印度的大乘佛法,最早传扬到的地方就是中国,这一段珍贵的历史是非常殊胜的。



佛教发源在印度,但由于时节的变迁,佛教在印度也消失了。但是佛教的支分,却在其他地方兴盛。尤其在中国,佛法广大弘扬,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实为汉地的一颗珍宝。



有一句话这么说:法愈深,障愈重。意思是佛法愈兴盛的地方,魔障也愈多。过去汉地佛法兴盛时,也遇到过很多魔障,但是透过汉地历代祖师大德的大勇、大力,排除万难,住持正法脉。



我曾经两次前往汉地,参访过许多寺院,虽然当时没有机会在修持、见解方面作深入的交谈,但仅仅是巡礼了寺院、身口意的所依(指佛像、经典、佛塔),拜会了僧众,还是深刻地感受到其传承的加持力,传递到我的心中。我感到很荣幸。



就我个人来讲,由于过去生的因缘所致,今生从小就与中国文化有联系,能有如此的缘份,是很幸运的一件事。因此,我对于汉传的佛法与文化,都非常热爱与尊敬。



总的来说,我们都是佛弟子,也可以说都是法友,在我们成为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之后,若是二六时中都能常保自利、利他的动机与行持,一生贯彻到底的话,这是非常好的。我平时也是这么提醒自己的。



但 是,在我们了解如何利益自己与利益他人之前,首先应该对于佛陀的见解与行持有一番了解与观察。譬如说,我们在世间上做事,首先要对这项工作有个通盘的认 识,同时也要对它有信心;反之,如果对于工作不了解又没有信心的话,就很难成事,也很难专一彻底的把工作做好。同样,修学佛法也是一样,若想要得到好的成 果,我们就要对佛法是如何真实自利、利他的义理有所了解,并且生起信心,这是非常重要的。



若要相信佛法是真实的,首先要对说法的人、教主导师有信心。



我们常说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到底佛法僧为什么能成为皈依处呢?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其中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值得我们要皈依的原因,就是佛陀心中所具备的功德。



一谈到功德,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功德很多嘛,佛的功德真有什么不同吗?或者佛的功德特别珍贵殊胜吗?是的。佛陀具备了两项殊胜的功德:智慧与慈悲。



首 先要了解智慧的功德。平时我们说大智是指「遍知一切法的智慧」,很多人会觉得很难理解,怎么可能遍知一切法呢?由于我们惯用凡夫的心来臆测,因此不可能理 解。而且,由于我们对于外在的物质、色法都已经习惯,因此以这种惯性的思考,更不可能理解何谓「大智」的。譬如烧开水,只要水温到达一定的程度就会烧开, 但如果超过还继续烧的话,就会烧干;对于凡夫来讲,由于超过了他的理解程度,因此听到大智的功德是不容易了解的。



过去有 许多论师,例如法称论师、陈那论师等考虑到很多人不了解大智的意思,因此解释道:「遍知」是指「对于想要解脱的弟子,佛陀能够正确无误地遍知一切利益他们 的方法与他们的需求」。近一步更说明道:如果「遍知的智慧」是指知道身上有多少虫,世界上有多少生命或者人类的数量的话,事实上,这样的智慧并不值得我们 去皈依。 



但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以上对于大智的解释,是论师针对不具信仰的人所作的方便开示而已;如果各位将这段解释理解成:「喔,原来佛陀并不是什么都知道」的话,那我会很伤心的。



那么,仅仅具备大智功德,就能让佛陀成为真实的皈依处吗?我想举个例子说明:例如印度有许多藏族学校,现在的学生都对科学有很大的兴趣,这些孩子们会认为佛陀就像一个科学家,聪明、有头脑。



但是,佛陀不仅仅具备大智慧而已,更值得赞叹的是,佛陀还具备了大悲仁慈之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例如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如果他不具备利他、助人之心的话,那么他的聪明才智对别人将没有任何帮助,他也无法成为别人的救护或依靠。



因此,身为佛弟子的我们要知道,佛陀的功德,不仅只是历史上或传记中记载的佛陀的大智慧而已,而是要知道,我们现在修持的法门,都是佛陀为了利益、帮助我们而以大悲心亲口宣说的。



佛 陀最先发起菩提心,之后无量劫行持菩萨道,最后成就佛道,成佛后,由于最初的菩提大愿之力,转大法轮…;总之,自始至终,佛陀一直保持着利益众生的大悲 心,仅此一心而已。如此思惟过后,我们对于佛陀会有深刻的认识,知道佛陀是一位大慈悲的人,因此,进一步我们就能知道,慈悲长者佛陀所开示的法,就不只是 自利,提升智慧的法门而已,更是能够帮助我们每一个人的方法。由此能知,修持佛法对我们绝对是有帮助的。



现在我们相信佛 法是清净、是正确的了,但是如果我们有一念觉得「佛法的确很好,但是修、不修都没什么关系」的话,这是不行的,佛法是一定要去实践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 为我们在世间总会遇到很多困难,犯很多错误,产生非常多的苦。这些苦不仅让自己难过,也影响到我们的家庭、社会甚至于全世界。因此,为了消除各种问题与痛 苦,我们唯有修持佛法。 



各位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在明天的第二座法中提出来。



虽然众 生的感受各有深浅的不同,但是想要得到快乐,远离痛苦的心却是一致的。以人来说,会有很强烈想要得到某种快乐,或者想要离开某种痛苦的感受,相比之下,许 多昆虫可能就没有这么强烈的感受。但无论如何,众生都不断地为了得到快乐而努力,也不断地在找寻消除痛苦的方法;这都是我们可以亲身感受的。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努力思考各种方法来得到快乐,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得到满意的快乐。上一代人,没能得到满足;现代也没人能说:「我满足了,可以了」而得到安住。



尤 其我们现在身处的21世纪,不同于以往,这是个变化多端的时代,就像魔鬼一样,捉摸不定。想想以前,除了一些自然灾害之外,人为的苦难相对较少;现在却是 一个至为关键的时代,因为人类不断制造出巨大的痛苦,已经关系到世界的存亡了。这时,我们更应该认真地找寻一个正确、良善的理想与愿望。



我们从未得到满足。从一开始我们就在问:到底有没有一个好的、正确的方法能够得到快乐?如此认真的去问、去思惟、去找寻,这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如果我们总是向外去找寻快乐的话,快乐是很难得到的,心也无法得到满足。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心满意足」,不是靠外在的东西来填补的,主要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满足感。所以我们应该回归自心,向内找寻,向内观察。



当我们向内观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有好多的苦,好多的错误,和永远的不满足…这些问题是从哪里出生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起因就是我们的恶心,也就是那一念贪心、瞋心、我慢、忌妒与不满足的心,而这所有的过失最主要的就是无知与无明。



我 们每个人都想得到一个快乐的成果,不想要坏的成果,果上我们是懂得取舍的。但是在因上,我们却总是自然的行持着不善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无知。不 知道什么呢?不知道恶因是永远不可能得到善果的。总的来说,我们心中的愿望与实际的行动恰恰相反,完全不契合,对于这一点我们却毫不知情,因此迷迷糊糊 地,继续固执地造作着恶业。



所谓无明,是指心中的欲求没有得到满足实现。所以佛陀为了利益无明的众生,开示了佛法。



我不认为佛法只是一种见解或学派,佛法是能够消除我们增益与虚构的一门深刻知识与善巧的法门。



梵 文里称法为「达玛」(Dharma),这个字包含两个意义:一是「改过」,二是「救护」,意思是透过改变而救护我们出离痛苦。「改变」这个词形容的很好, 例如一个不懂事的小孩送到了学校,慢慢开始识字,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也就更有前途。这个孩子从不懂事到懂事,甚至能够利益、领导他人,这就是改造与改变的 力量。



同样,我们每个人本具有功德与智慧,但是我们不懂得如何运用。然而,透过了佛法的修持与介绍,这本具的功德与智慧就能得以清晰的开展与运用了。



功 德与智慧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透过佛法的修持后,才造作出来的新的东西。举例来讲,大乘法教特别强调的慈心、悲心与菩提心,都是我们本具的,佛法并不能新 给我们一个慈心或悲心的种子。假如说,佛法的修持与我们自心或一生毫无关连的话,那么学佛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相反的,就是因为佛法与自身与生活是那么的息 息相关,所以才需要修持。



虽然我们目前的慈心与悲心,还没有完全开展如经典所形容的那般伟大,但是慈悲的种子或是爱心的元素,确是每个人本具的,甚至动物昆虫也都有。



佛法的修持,就是将我们自心本具的慈爱种子开发出来的方法,与我们息息相关。佛法不是一篇动人的故事或一些华丽的文字;佛法是一门学处,我们学得会的;佛法亦是一种知识,是我们能够透过实修而证知的,佛法具备广大的利益。



因此,佛法不是空谈,佛法与我们的生活与自心密不可分,这一点非常重要。光是空谈是不会有任何利益的。



有人会说,修持慈悲是很不错,但是似乎在这个时代中很难做到,为什么呢?因为现代人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利、损他,例如生意场上就是如此,因此,好像再也没有任何缝隙可以容纳的下慈悲了。



然 而事实并非如此,可能的确我们多少有自利损他的心态,但我们还是本具着善心的。举个例子来说会更清楚,比方说有一天一家人团聚了,吃了餐饭,也唱了歌,非 常和乐融融…,对于这样的聚会,新闻从来不报导,报纸上也看不到,没有人会特别注意。但是,如果有一天,一对夫妻争吵了,非常严重,甚至还打上了官司,这 个新闻就有兴趣了,一定会报导出来。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融合与欢喜是我们本具的,是自然的,所以没什么好报导;而痛苦与争吵,让我们无法忍受。



所以说慈悲心在我们这个时代绝对是需要的,也是可以做到的,对于此点,我们应该多加思惟。



总结我想说的就是,一个人没有贪、瞋、痴还是可以存活,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慈心、爱心的话,他将无法生存。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






 
---------------------------------------------------------------
只是一点个人想法

发贴时间:2007-3-4 20:10:25 IP:218.1.*.*  miyou
等级: 莲池功德海水
贴数: 5540
积分: 11079
来自: 上海
2005.12.31 《四共加行》第2天课程



教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乌金钦列多杰
翻译:堪布丹杰
整理:释仁居
校对:堪布丹杰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家早安,阿弥陀佛!



昨 天我有提到要说中文的,但是,我的中文还是需要准备与练习,没有办法自然的说出来。由于昨天事情多了一些,所以没有时间准备。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希望能用 中文来说法。特别是中文这个语言,受到了过去中国的祖师大德们的加持。就像过去翻译的佛经需要有加持一样,中文也是受到加持的。因此用中文讲说,也是我积 聚资粮的一个机会。很多华人朋友也一直希望我用中文直接开示,我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同时我觉得能够满大家一部份的愿望。但是马上在这两天就说中文,还是 有些困难,但这是我的承诺。大家心中可能会想,我什么时候会用中文说呢?我会把各位的期望放在心上的。



今天进入正行法的部分,主要谈论下士道的修持次第。



谈到四加行,很多都跟密乘有关,譬如献曼达、金刚萨埵修持法或大礼拜等,都与密乘有关。



献曼达属于不共的加行法。而思维人身难得、观死无常等法门,则属于共加行法。这两者(共与不共加行)在名称与意义上都有不同。



今天主要讲授的法门是一般士夫的道次第加行,或者说是下士道的修持次第法,透过这些法门能训练与清净我们的心,例如观死无常等,这是很重要的。



但 是在进入加行法的讲解之前,首先应该认识皈依的意义,与领受皈依戒。平时,我们说皈依非常重要,这是有原因的。一般来说,判断一个人是否为佛教徒或者非佛 教徒的依据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有没有皈依。所以对于佛弟子来说,了解皈依的意义及分类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皈依分五个方面来说明。



一、皈依的因与缘:



在佛陀所开示的经典与后世大师所撰述的论典当中,提到最主要的因与缘有两个:恐惧心及信心。



因恐惧心而皈依:



主 要我们恐惧、害怕的是什么呢?是痛苦。是谁在害怕呢?是自己。所以,这里恐惧的是轮回的苦。苦呢,总说有三种:苦苦、坏苦和行苦;这里主要害怕的是指行 苦。为什么说主要是害怕行苦呢?因为首先以“苦苦”来说,不仅是佛弟子或人类,甚至是畜生、昆虫,他们对于苦苦都能感受得到,因而想离开这种痛苦。因此, 对于“苦苦”的恐惧,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恐惧。



同样,“坏苦”也是一样,因为对于一个非佛弟子来讲,他也能够证知这种坏灭的苦,例如透过观修坏灭的禅定就能证知。 



所以,我们最主要要认知的是“行苦”。我们要知道,一切从业与烦恼(集)所出生的都是痛苦,都是苦果。因此,一个人观察到业与烦恼所出生的一切有为法都是痛苦时,对于这一点他感到害怕而想皈依的话,这才是一种真实、有利益、有力量的皈依。



然而,光是害怕还不够。同时,我们还要具备想要出离痛苦的一种愿望,也要认识到,是谁具备力量能够帮助我们从苦中解脱出来,谁能够救护我们。对这样一个能救护我们的人生起信心,这是很重要的。



因信心而皈依:



这里我们最主要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现在世界上很多人觉得宗教是一种迷信。尤其是在中文里,迷信这个词常常被提及。



我的一位朋友到达兰沙拉看我,他说:“有智慧、有判断的信心当然很好,但是迷信也不错,虽然有人认为迷信不好。”他询问我的看法。



中文里我们说迷信、迷路等,这个“迷”字的意思就是昏头了,搞不清楚了。因此,有的人对迷信这个词的解释是:将一个本来不存在的东西,以为他是存在的,例如鬼神,总之,一种无凭无据的信心,被称为迷信。



然而,在谈到佛法的三宝来讲,是不同的。有的人可能不知道原因就对三宝生起信心,虽然这样的信心不能被称为上根器或者有智慧的大信心,但是我认为,也不应该被称为迷信。



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法僧三宝并不是一个本来没有、妄加臆测而成立的东西。三宝是真实的,是正确的皈依处,因此透过皈依三宝而能得到利益也是真实的。 



因此,不知道原因而对三宝有信心,这也是非常好的。我们应该保持这样的信心。但进一步来说,我们也要培养智慧与判断力,彻底断除一切怀疑与增益,这样做的话,迷信就能成为解脱与遍知果位的种子。 



二、皈依的对象:皈依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



首先谈到佛,梵文叫Buddha,这大概也是中文称为佛陀的原因。佛最主要的意思是增长与开展。在藏文当中,将Buddha 的意译为“桑杰”。其中,“杰”就是增长的意思,另外还加上了消除覆障的“桑”的意思。



如果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佛,首先我们应该知道成佛的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许 多宗教认为,他们的教主是无始以来就存在的。但就佛教的观点来讲,例如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并不是本来就成佛的,首先他和我们一样是凡夫,有想要成佛的 愿望,透过次第的修持之后,成就了佛道。所以,就如同世尊成佛的过程,是从凡夫位次第修到圣者位,因此,我们也能够成佛的。



经 典中谈到,成佛的意思是消除自心的烦恼与各种习气障。如果一个东西是我们本来就有,是本质的一部份的话,那么消除了这个东西,也就消除了自己。举例来说, 就好像老虎跟它身上的纹路,如果老虎的纹路被消除了,那等于说把老虎给消除是一样的。但是烦恼却不是这样的,烦恼它并不是我们本质的一部分。平时经验中我 们就能感受的到,比方说一个人没有烦恼也能好好活着,但是,如果他没有了慈爱心、慈悲心,他是无法存活的。就好像是一个小孩子,刚出生的婴儿,如果没有慈 爱心、关爱心照顾他的话,他是会死亡的。透过这种直接的经验就可以知道烦恼并不是我们本质的一部分。



然而,我们谈的是要 消除一切的覆障。昨天我提到过,有人觉得要消除一切覆障,具备一切功德,实在不可思议,觉得做不到,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会这么觉得呢?这是因为我们都在向 外找寻,外在的物质都是有量的,所以不可能做到。但是反观内心,我们知道心的力量是无量的,由于自心具备这样的力量,所以断除一切覆障,具备一切功德是有 可能的。



对于心的力量是无边的观点,不仅是佛教的见解,特别在科学或心理学上来讲也都有提到。



接下来谈法宝,法宝是指圣者心中所具备的四谛当中的道谛和灭谛。道谛是消除贪欲的方法;消除了贪欲或离欲了,就被称为灭谛。



另外还有教法,譬如说各种经书、文字,因为它是一种象徵、代表性的法,也算是法宝,因此也要去尊重它。



法 宝,它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呢?我们虽然皈依佛,但是佛陀没有办法用手硬把我们从轮回中拉救出来,如果佛具备这样的能力,轮回早就空了,什么人都没有了。 所以佛陀开示解脱的方法,之后,佛陀说声拜拜就离开了(众笑),剩下来的是我们的事了,自己要好好的修持解脱道、解脱的法门。



接下来要讲一个故事:有一位师父,有很多的弟子,也有很多寺院、学院等等,佛行事业非常广大。平时要解决很多的问题,还有很多的人都会前来问这位师父很多问题,一点小事就要师父烦心处理与解决。总之,各种人、事的问题是整日不绝。



一些师父身旁的人见了很担心,就问师父:“您这么忙,这么多事情,您将来事业越大,麻烦会不会越来越多呢?”



师父听到便回答说:“其实还好,还不是太麻烦,但如果真有一天真的是太累、太麻烦的话,我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到珠穆朗玛峰去。”



于是这位师父就去了珠穆朗玛峰,但是由于珠穆朗玛峰是一个圣山很有名,登山的人也多了,条件也好了,所以有很多人也上山去,还是向师父问东问西。



最后这位师父又想个办法说:“那好吧!我就到月球上去吧!”



但是到了月球,还是发觉现在外国人越来越多登入月球,而且情况更糟,因为以前只有弟子们来找他,现在连不认识的人都会跑上去,结果全世界都知道了。



因此,这位师父又想到一个方法,他就跟弟子们说:“上师不在外面任何地方,师父就在你们自己心中啊!所以,你们有任何问题,问你们自心就好了。”



当师父说完之后,耳根果然清净多了。



就好像这个故事的比喻,虽然佛陀已经涅槃了,但是我们不用刻意再去寻找佛陀,不用担心,因为佛陀开示了珍贵的法教,这个法可以说是佛陀的替身,是佛陀本人。因此见法如见佛,大家听闻佛法如同亲闻佛陀说法是一样的。因此法宝非常的重要。



接 下来谈到僧宝,梵文Sangha,藏文意译“给敦”,意思是:向善的心不断、不转变。僧宝从标准的定义上来说,是指已经证得圣者果位的人。四位比丘聚集, 就可以称其为僧众。同时,佛陀也亲口提到,四位比丘聚集的地方,就如同我在一般,具备佛陀的功德。所以对于僧宝我们要恭敬。



僧 宝,主要指的是我们修持道路上的友伴。无论在世间生活中,或是出世间佛法上来讲,朋友都非常重要。我也曾经听过,中国的孙子兵法当中也强调战争时的友伴非 常重要。一生当中,我们都需要依靠很多善友,更何况是在为了成就遍知佛果、生生世世不断努力的修持道路上,我们更需要善友的帮助。



但 是,所谓的善友或恶友,其实取决于自己。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身旁的朋友是一位圣者,但是,我们的心念与行为不清净的话,我们也得不到什么利益。另一 方面来讲,我们身边有个恶友,但是,如果我们能随时保持不放逸,保持正念、正知的话,他的恶习也不会沾染到自身,甚至,我们还可以在其中学到一些功德。



在 这里有一个故事:佛陀过去在世的时候,有一次托钵经过一户人家,这家的主人觉得好像被打扰了,非常的生气,甚至辱骂佛陀说:“我看你们像是乞丐一样,到处 要饭。” 但是佛陀什么也没说,只是微笑的站着。这家主人持续地骂,但却没有得到佛陀任何的回应,这位生气的主人骂够之后,气也消了,不知该怎么办了…。 这时佛陀慈悲微笑的问他说:“请问你还有没有什么要说的?”主人回答说:“没有,我都骂完了。”这时佛陀接着问他:“假如你给人一个东西,别人不接受的 话,你会怎么办?”



各位你们会怎么办呢?(法王问大众) 



如果是藏人的话,他们可能不管你收不收,他们一定会硬塞给你的(众笑)。



这个主人就回答:“如果别人不要的话,我就收回来呀!”佛陀说:“同样的道理,你刚刚对我说了那么多、骂了那么多,我也不接受,因此请你拿回去吧!”(众笑)



以上是简短解释三宝的意义。再下来要说明的是,为什么三宝值得我们皈依?原因主要有四个:



自己能从一切恐惧而出离



佛陀的本生故事当中提到,过去有人想要伤害佛陀,放出一只疯狂的大象到佛的前面,但是佛陀一点也没有恐惧的就调伏了疯象。就连动物都对佛陀有恭敬心,这说明佛陀已经消除内外一切恐惧了。



有智慧助他人出离恐惧   



为什么说有智慧救助他人出离恐惧呢?因为虽然自己远离了一切恐惧,但是如果不知道救助他人的方法,就会像没有双臂的母亲一样,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儿子被水冲走,而没有办法救活他。佛陀具备各种善巧方便来调伏众生。



例如当时在印度有一个罪大恶极的人叫央掘摩罗,没人调伏得了他,但是佛陀的几句话就能将他的心转变,带领他进入善道。 



能生起无远近的大悲心



佛 陀并不是只将善巧方便用在自己的亲人上,而不管敌人的死活,佛陀对一切众生的慈爱是不分远近,不分亲疏的。就像当时的提婆达多,总是想要跟佛陀竞争,有一 次他因为吃药无法消化,生了重病,佛陀知道这件事情之后,佛陀说道:“如果我对自己亲身的儿子罗睺罗与提婆达多的关爱是一样的、没有分别的话,提婆达多的 病马上就会好。”由于佛陀的真实语,提婆达多的病当下就好了。这段故事说明佛陀的大悲心是平等无私的。



于我有益无益者皆能帮助之



佛 陀不仅是对跟他有关系的人,例如亲人或仇人都能以平等的大悲心对待,甚至是陌生人或对他有帮助没有帮助的任何人,佛陀都能一视同仁。佛陀的故事中有很多记 载,例如佛陀是国王的挚友、国王的代表,同时佛陀也常常跟低*的乞丐们一起相处,帮助照顾他们。这些都是值得赞颂与尊敬的。 



以上谈到的这几个原因,主要是佛宝的功德。佛宝的功德是这样的不可思议与殊胜,那法宝及僧宝的功德是更不用说了。因此三宝是值得我们皈依的对象。



传统上来说,第一天会讲解皈依的利益,第二天会正授皈依戒;所以明天会正授皈依戒,这是一个很好的缘起。



提问时间



学员提问:请问法王,如何能发起菩提心?还有,在什么经典中有提到?



法 王回答:在明后天讲到菩提心戒律的部分,会做更详细的解释。至于问到说在什么样的经典有提到菩提心呢?其实一切的大乘经典都有提到,有的可能并没有直接提 到菩提心这个词,但是它却提到了什么是菩提心的因,或提到菩提心的果,菩提心的道、地修持方法,还有它的功德等等…。总的来说,只要是佛陀所开示的一切 法,基本上都不离菩提心。尤其是大乘的法教当中,主要阐述的也是菩提心,所以你可以多阅读大乘的典集。



---------------------------------------------------------------
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

发贴时间:2007-3-4 20:11:44 IP:218.1.*.*  miyou
等级: 莲池功德海水
贴数: 5540
积分: 11079
来自: 上海
2006.1.1 《四共加行》第3天课程


教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乌金钦列多杰
翻译:堪布丹杰
整理:释仁居
校对:堪布丹杰


大家新年吉祥如意。今天要讲解的是




三、皈依的分际:



今天要给予皈依戒。由于不仅有华人,也有许多外国朋友想要皈依,所以我觉得应该多安排几位翻译。






总的来说,无论佛教有没有安立皈依这个专有名词,事实上,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都已经在做了。皈依的意思,即是相互依靠与照顾,例如每个人从出生起,就需要依靠父母,所以我们从小就在依靠、就在皈依了。从皈依的本质上来说,我们每天都在做了。






佛 法中提到,究竟的救护者是自己,意思是根本的痛苦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消除。但是,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一开始就要靠自己的力量、不依靠他人来消除痛苦,这 是很困难的。所以刚开始他需要有一个依靠与皈依的对象。这个对象需要具备大能力而且真实无误,所以,佛陀开示了佛、法、僧三宝作为我们皈依的对象。






就 像开始谈到过,皈依主要的意思是互相的照顾与信任。所以我认为,一个人如果具备坚信三宝为救护者的心的话,就能得到皈依戒。那么,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在上师 的面前领受皈依戒呢?这是有特殊原因的。授戒师是我们“惭愧的所依”,如果只是自授的皈依,那么当我们违犯皈依戒时,由于只是自己发心,因此会容易轻忽。 但是,如果我们是在一位上师面前接受了皈依戒的话,由于有上师带领,有一位证人在我们面前,因此,自己会更认真、更谨慎,提醒自己不要违犯皈依戒,就算违 犯了戒律,也会更注意,同时对此皈依会更加的珍惜。






虽然这里将佛、法、僧分成三个部份来皈依,但是若要证得圆满的解脱果位的话,三者缺一不可。例如要让一个重病者康复,就需要医生、医药与护士的照顾。同样,一个想要证得圆满佛果的人,他就需要如同医生的佛,如同医药的法,与如同护士的僧伽的照顾。






在 这里我要说一个“还好只有三宝,没有第四宝”的故事:有一个晚年出家的老人,有一位女施主非常信仰他,为了来求法,她供养这位师父两匹布,但是这位师父不 太会说法,因此他很难过的嘴里念念叨叨的说:“无知是很痛苦的呀…!” 一直不停的这样念着。这时,女施主就因为听到这句话,而开悟、悟道了由于无明的 因,便会产生痛苦,因此那位女施主了悟到真实的道理。之后,有个小偷见到女施主供养了布给老师父,于是就偷偷跟踪这位老师父,到了家里,等这位老师父进到 家里,便要老师父将布交出来,这位老师父也非常害怕担心的说:“我不要出去,你从窗子来拿吧!”于是这位小偷就把一只手伸到窗子里面去,这位老师父赶紧接 着说:“刚刚施主供养我的时候,是双手供养的,因此你也伸出两只手来接吧!”于是这小偷就将两只手都伸进窗子里去了。这时老师父把握时机,马上就用绳子将 小偷的双手捆住,然后绑在一根柱子上,老师父走出家门,并且拿着一根棍子说:“跟着我念皈依…”每念一句皈依就狠狠的打他一下,一共念了三句皈依,就狠狠 的打了三下,然后才放小偷走,这小偷因为非常痛,站都站不起来,只好瘸着脚就走回去了。路上就碰到一位路人,便问这小偷:“哎!你怎么了?”这小偷就说: “其实我是一个小偷,但是我今天遇到一个比我更厉害的大偷,刚刚每念一句皈依就被他打了一棍。”接着又说:“佛陀真是慈悲有神通呀!还好,他只说了三皈 依,要是说了四皈依,那我就没命了。”所以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这个小偷就对佛陀也生起了信心,后来也因为他心中在想着皈依,对三宝生起很大的信心,很多 非人魔障也无法侵扰他,最后他带着虔诚的信心,也皈依三宝,最后也出家了。






接下来进入皈依的正 行部分。今天因缘很殊胜,大殿里有尊贵的释迦牟尼佛像,同时这里也是佛陀初转法轮的圣地。一般来讲,皈依佛宝的“佛”,可以指三世一切诸佛,但是,以释迦 牟尼佛的教法来说,我们现在皈依的佛宝是指教主释迦牟尼佛。如果不这样观想的话,就不算得到释迦佛教法的皈依。接下来,我们要带着亲近、亲切的心来作皈 依,不是因为害怕才来皈依的。大家跟着念诵皈依文。






请大家跪下,如果身体不方便的话,坐着就可以。






桑杰拉架苏企喔(皈依佛)
确拉架苏企喔(皈依法)
给敦拉架苏企喔 (皈依僧)






(念诵三遍)






皈依的戒体,是指一种誓言的色法。接下来我会说:“踏卜营诺”(方便否),各位要回答:“勒克梭”(善哉),回答后心中要观想自己已经得到皈依戒了。






法王说:踏卜营诺
大众答:勒克梭






光是皈依或者对三宝有信心还不够,需要透过佛法的实修实证,才能起到效益。其中,佛法能够帮助、利益我们,所以修持佛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一切佛法的基础就是皈依,因此我们要好好修学各种皈依的学处与修持。





四、皈依的学处:



1.      个别的学处。






A、遮遣三学处。






一、皈依佛不皈依世间神祉。
二、皈依法不伤害众生。
三、皈依僧不随顺恶友。






B、成办三学处。






一、皈依佛对于佛像的一小碎片也如佛敬奉恭敬。
二、皈依法对经典文字一撇一竖都如法敬奉。
三、皈依僧对僧众的法依一小片补丁也恭敬礼拜。






2.      共同的学处。 






一、纵遭生命危险与利诱亦不舍弃三宝。
二、任何需要必要之时不寻另外之道,直依三宝。
三、任何时候都不中断供养三宝。
四、令自他都皈依。 
五、向何方行进即向彼方佛顶礼。





学员提问时间



问:请问法王,什么是根本上师?如何理解“所有噶玛噶举的弟子的根本上师都是噶玛巴”这句话?






法王答:所谓的根本上师,最主要是指做大手印禅修时,指引我们的心性的人,即是我们的根本上师。因此在噶举派来讲,谁主要能够指引我们心性的,就能称为根本上师。不一定所有噶举派的根本上师就是噶玛巴。但是,从噶举传承,尤其是冈仓噶举传承上来讲,噶玛巴是非常重要的。





问:请问法王,如果对于皈依的行为上的事情还不太适应及不明白,可以皈依吗?



法 王答:一般来讲,皈依的方式是有几种的,例如知道三宝功德而皈依,或是知道三宝的差别而来作皈依;这是说圆满的皈依,是需要具备以上几种方式的。但是,如 果不知道这些方式的话,也是可以皈依的。就像佛陀在经典中提到,随念佛即皈依佛,随念法即皈依法,随念僧即皈依僧。意思是说,我们若能随念佛、法、僧三宝 的功德,我们即可得到皈依戒。





问:请法王成为我的根本上师,我修的是净土法门,我皈依法王,以后我是不是仍可以继续修净土法门呢?



法 王答:一般来说,我认为皈依并不是皈依我(而是皈依三宝)。但是中国人的习俗,每见到一位上师,就要再皈依一次,如果各位这样想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为 皈依了我,障碍你修净土宗的话,那就不好了。所以你当然可以继续地修持净土宗的法门。不仅是你,我自己现在也愈来愈对净土宗的法门有兴趣,想要修持这个法 门。你有心修持,我也有心修持,所以你过去如何修的,未来也应该继续努力。





问:请问法王,当我们在修上 师相应法的时候,上师相应的相貌是什么?那如果说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根本上师了,但是在修的时候,有时是自己根本上师的相貌,但有时又会是噶玛巴的相貌出现 在顶轮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的根本上师是噶玛巴或是我自己的上师年巴仁波切,这样对吗?因为在相貌上,我认为噶玛巴跟几位传承法子的心性都一样…我这 样是否有过患?



法王答:上师相应法,它也称为“上师瑜伽”。我认为所谓的相应,不是指跟上师外在相貌的相应。就好像如果 把桑杰年巴仁波切跟我的相貌硬拼在一起,那看起来可能怪怪的。所以,所谓的“上师相应”或者“上师入心”是指:上师的功德融入到我们心中。当我们烦恼障的 因--非理作意与所知障的因--二执的分别念生起时,不依他力而能以自力对治不使二障生起,这就被称为“上师入心”。因为上师具备的最大功德就是降伏烦 恼、降伏自心;因此,如此的功德若是能在自心中生起的话,就被称为“上师入心”或者“上师的加持入心”了。






所以,我们不可能硬把上师塞到我们的心中,也不可能把年巴仁波切的样子与我的样子混在一起,这样不好看啊!






【回向】





【新年祝福】



在新的一年里,我祝福各位新年能有新希望,同时,祝福各位的善愿,都能结成幸福的果实。






法王用中文说:“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新年快乐!”
法王用英文说:“Joyful New Year!”
法王用韩文说:“Se he, o ma ni ,pa di se yo”






接 下来,今天是新年,我没准备什么特别的礼物,但是有一本书想送给大家。这本书的内容是我亲自编辑整理的,小部份是我写的,大部分节录自佛经。这本书的内容 是上师的供养文,这是为了噶举祈愿大法会时,由于雪域西藏有非常多的传承,因此我汇编了这本圆满包含一切的“献供上师的仪轨”。这本书绝大部分都是我自己 努力地输入电脑的。另外,每本书上都有我的签名,为什么我要这么做呢?因为大家一直对我抱有非常大的期望,但很多时候我无法满足每一个人的愿,而我也会感 到很难过,因此,我希望当下的每一个签名,就是一个我,这化身无量的我,未来能够陪伴在各位身边,帮助大家。这个时间不是短暂的,而是永远的、无限时的、 每天的、生生世世的帮助、利益各位。这就是我对各位的祝福;每一个签名的当下,都是我的祝福,别无他念。





---------------------------------------------------------------
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

发贴时间:2007-3-4 20:13:18 IP:218.1.*.*  miyou
等级: 莲池功德海水
贴数: 5540
积分: 11079
来自: 上海
2006.1.2 《四共加行》第4天课程

教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乌金钦列多杰
翻译:堪布丹杰
整理:释仁居
校对:堪布丹杰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大德,大家早上好! 



阿弥陀佛! 



昨天已说过了皈依的部分,今天要接着说的是与菩提心有关的主题。 



可能大家会觉得说,怎么我一直在讲皈依和发菩提心,都没提到「四加行」和「遥呼上师」。但是要有次第,这样是很好的。有的人是透过次第来修,也有的人是用跳跃、超越的方式而得解脱。但我觉得,次第修持比较切合实际。 



符不符合大乘法,要看有没有菩提心的修持,如果我们没有发菩提心,那么无论做什么善事,都不属于大乘法。 



生起菩提心必须要像爬楼梯一样,要从基础慢慢的爬上去。我能不能爬上去?要思考呀!要有次第的训练,所以修持菩提心还需要看这修行的基础与根本如不如法,这是很重要的。要谈菩提心之前,我们要先知道什么是如法?什么是不如法? 



在萨迦派的四种离执口诀中提到:「若是执着此生非行者。」 



由这句话来看,一个能「远离执着此生」的修行,才是真正的如法。一切佛法的修持都汇归于三乘的修持中,在三乘修持,最开始是小乘的修持,小乘的修持最主要的是以「出离心」为基础。若是连出离心都做不好,那又怎能进入大乘的修行呢!所以说出离心很重要。 



我在很小的时候,差不多三、五岁就出家了,当时年纪太小了,就连自己父母的名字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用说知道出离心是什么了。 



出离心也可以说是要断除贪着此生、远离贪着此生的心。那么,出离心或远离贪着此生的「界定」与「标准」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在藏传佛教里,是要看能不能舍弃世间八法。 



还有,舍弃对此生执着的「因」是什么呢?要认识到轮回是无意义的。 



舍弃此生的「缘」是什么呢?要知道此生的过患。 



我们要认识因与缘这两部分,如果这两者不具备的话,就很难舍弃对此生的执着。 



还有,舍弃此生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对世间八法感到厌恶与反感。 



那舍弃此生的「征兆」是什么呢?就是要教你世间八法,学都学不会。(法王开玩笑说:「如果是我的话,可能学得会。」)



世间八法是指:利、衰、誉、毁、称、讥、苦、乐。即是由于眼前暂时的利益跟伤害,而让我们的心产生快乐或痛苦感觉的八种情况。 



我 们要思考的是,对平常人来说,要达到这个标准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依世间法来说,在世间做事,就是有着世间八法,很难找到与世间八法不相关的事。我 们平常做的、说的、梦的都是这些世间八法,所以很难做到。那我们怎么办呀?就睡觉了吗?(众笑)不是的。是不是一个世间人,就不可能如法的生活呢?对于这 一点,我们要思考,我也思考过,我平常认为,要断除世间八法,不能仅仅在文字上谈,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挖掘出世间八法的问题征结所在,我就取了个名字,那 就是「盲目的执着」。「盲目的执着」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一种不管好坏,顽固顽强的一种习惯。



比如有一个人,有时候会对佛法感到欢喜,并且想要修行,可是却把修行当做是安慰自己的方法,和一种舒服的休闲活动而已,就象是心灵按摩。(众笑)这真是好奇怪的名字啊! 



因此,自己就在不知不觉中,还是落入世间法,仍然根深蒂固的觉得还是世间法实在、是对的。一旦将焦点投注在世间法上,自然的在正法上的力用就渐渐的减少了。 



还 有一种情况就是说放松。放松有很多种,比如说身体的放松可以去散散步呀、打打太极、练练瑜珈。那心的放松是什么呢?是修持禅定,让心平静下来。可是我觉得 有一些人有点奇怪,就是当他们在做让心平静放松的禅修之后,反而更累,还要休息,这很奇怪。所以修行了几年,仍然是老样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好象是得了癌症的病人一样,就算是癌细胞已经遍及了全身,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自己却察觉不到。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他自己一点也没有察觉到、感受到原来自己的心都在世间法上。 



再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平常一整天的工作下来,有时到了晚上,连做梦都会继续的梦见工作。但是可惜的是什么呢?当我们修法修行一整天,到了晚上却很少做到跟法、跟修行有关的梦。 



这是因为我们把修行当作只是按摩一样,按摩这些事,你晚上是不会梦到的。 



盲 目的执着,它不仅仅只是阻挡修行的增长,它慢慢的、悄悄的让我们的心系着在世间法上。这种盲目的执着会让我们对世间法感到一种需要,越想就越觉得世间法是 必要的,而且会认为,这比较实在,不能没有的。之后,我们开始狂妄了起来,然后我们会开始用那畅销的佛法,去获得那些自认为不可没有的需要,渐渐的佛法成 为了毒药,修行也毁掉了,这很可惜呀。 



可能我在这儿也不够资格说可惜,因为如果我也落入了世间八法的话,那才真可惜了。 



这种情况又好象是电视广告一样。里面的演员骑著摩托车,很潇洒的飞腾在空中,然而事实上,摩托车根本不可能飞起来,也不能这样去骑,但是为什么要这样去演呢?一定有它的原因的。 



因 为当我们一开始看到这个广告的时候,可能不会去注意它,然而广告每天播、重复的播、不断的播时,我们就会被薰习,无形当中慢慢的我们也习惯了。结果呢,我 们就会想要去买这台摩托车,而且心中很自然就会想起那潇洒的演员飞在天上、骑着摩托车的样子,我们的心被那影像吸引,然后我们就会变笨了。信以为真,不会 再思考了。 



越习惯就越没觉知了,只会盲目的生起执着,盲目的追求,盲目的去获得。 



所以冈波巴大师说:「如果不如法来修持佛法的话,修持佛法就会成为堕入三恶道的因。」 



因此我们要谨慎小心。这里主要讲的是,一般来说,我们没有办法消除世间八法的称、讥等情况。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对于世间法强烈执着的顽固、顽强的心消除的话,我们的修持总是会有障碍的。



然而,这样做还是不够,由于我们是大乘行者,所以我们还要发菩提心,这是很重要的。 



就像在第一天有位法友问起菩提心的意义,今天就要谈发心。发心的方法有很多种,口诀也非常的多。发心不只是口上说说而已,而是真的要从内心发起菩提心。生起菩提心的口诀很多,这里主要提到两种:第一是由广行派传承下来的「因果七诀」,第二是深见派的「自他交换」的方法。 



「因果七诀」的修行方法,也分为两个不同的传承:第一是由噶当派阿底峡尊者传承下来,第二是由止贡派传承的修持方法。 



今天要说的是噶当派传承的「因果七诀」:



1、知母



知母是很难的呀!为什么说知母很难呢?知道自己今生的父母是很容易做到的,但这还不够。这里说的知母,是指我们发起菩提心后,要知道一切众生都如同自己的母亲一般,这是很困难的。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母亲呢?首先要认知有轮回。 



如 何认知轮回呢?举个例子来讲,比方说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具有能够觉知的心识,这一念心是需要依靠前因而生的。他不会无因而生、不是由异类的因而生、也不 是由一个造物主而产生。这个心识是由延续的顺因,或称为同类的前因而生起的。透过这样一种逻辑的思惟,我们能推论出有一个同类的之前心识或觉知存在,一个 接一个延续不断。这是透过由心识的延续来证明轮回存在的一个思惟方法。 



如果说这样一个心识,它不需要依靠同类的前因或 任何其它外缘就能出生的话,那它就成为随时都生起存在,或者根本不能成立。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世界上有很多准确、刚刚好的例子。比如说有些人预言来世要 投生的地方,结果真的出生在他说的地方。也有很多人,他能够回忆起前世的情况。因此轮回已经成为科学家们研究、注意的一个焦点,虽然至今仍旧无法实证到什 么,但是大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所以,就算我们自己还不完全相信轮回,没有关系,但至少我们应该对轮回产生疑问;如果说轮回真的存在,但由于我们的无知而 不相信,那将会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因此,我们现在应该换一种角度来思考轮回了。



当我们谈论前世来生的时候,它是无始的、不断的一种延续…。而每一世我们应该都是有父母的,大部分的众生都是需要有父母的。因此,无始的轮回,生生世世加起来,我们的父母是非常多的。因此,轮回当中,没有一个众生不曾做过我们的父母。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世间上的父母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出生我们的父母,二是养育我们的父母,三是利益我们的父母。 



一般世间上的父母主要是指我们的亲生父母。或者说当父母亲过世了,那么养父母也会被称为父母。中文里好像有一句话说,养育我们的父母的恩德,比亲生父母的恩德还大。 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 



第三种是利益的父母,这个大家可能都知道的。像现在许多藏传的喇嘛到国外弘法,得到很多施主的照顾,慢慢的,他们称这些施主有的为父亲、母亲。这就是利益的父母。 



所 以父母指的不一定就是我们亲生的父母,世间上照顾我们的人也可被称为父母,因此,更可以泛指在世间上互相依靠的、直接的或间接的利益到的这些朋友,都可以 称为父母一般。举个例子,我现在穿着袈裟,但是我并不是一出生就穿着袈裟的,这件袈裟是要靠很多众生缝补、制作而成的。总之,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这样,互 相帮助、互相依靠、利益之后才能成就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想,互相帮助的这些众生,都可以称为是我们的父母。



但是也有人会说,总是在正面上去谈,但的确也有很多负面,例如世界上那么多众生互相伤害,譬如有的伤害别人的家庭,抢夺他人的住处等等有很多这些不好的人存在。我们是会这样去想的,但我们更应该思惟一下,如果这样想着负面的事情,到底对我们有没有利益或好处?



2、 念恩



无论是我们亲生的父母或是利益的父母,都对我们有恩情,有的能数,有的是数不出来的恩情。其中,最重要的恩德,就是救命的恩德。 



譬 如当我们遇到危险时,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就像救命恩人的恩德很大,但父母的恩德是更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父母在我们诞生到能独立自处 之前的任何一天,把我们丢下不管的话,我们就会没命的。所以父母之恩是非常大的,他们不仅照顾我们一天而已,他们月月、年年的陪伴、照顾我们,所以说父母 对我们有千百次救命的恩德。



或许有人认为,不见得所有父母都会这样尽责地照顾孩子,象是母龟,生了蛋之后就离开了,或者有的父母亲的确不好;但无论如何,在这里说到念恩,指的是思念对我们有恩的父母。总的来讲,所有众生都需要依靠父母亲,所以都是有恩的。



3、报恩



当我们思惟父母的恩德,这念感恩的心清晰,我们就会想要回报。当我们念恩的心愈强时,报恩的心也会愈大。



4、慈心



慈心的意思是一种珍爱,珍惜的意思。



有 一个故事,巴楚仁波切和一位大弟子,两人在卓千寺雪山中闭关的时候,有一天,巴楚仁波切问弟子:「你想妈妈吗?」由于这位弟子认为,出了家,就应该要抛弃 一切,所以弟子便回答:「自从跟随你的那天起,我就舍弃了家乡、父母与亲人,所以不想妈妈。」巴楚仁波切说:「你这种观念是错的,一切万法的根本是菩提 心,生起菩提心的因是思念母恩,这样说来,你生起万法的根本是干枯了。真是糟糕啊!」之后,巴楚仁波切为这位弟子开示母亲具备怎么样的大恩,并要求这位弟 子以几个月的时间,专门修行思维母亲的恩德。之后这位弟子忍不住地想要回去见母亲,所以向巴楚仁波切请假,巴楚仁波切平时是不喜欢接受供养的,但是那天, 巴楚仁波切却命令弟子说,在回家的路上,所有接受的供养,都要拿回去给母亲,并且命令弟子要待十多天,才能回来。后来这位弟子探望母亲回来时,讲到母亲的 恩德,都会禁不住的热泪盈框,巴楚仁波切见了很是高兴,指著这位弟子说:「你们看看!我的孩子!他建立了万法的根源啊!」



当我们谈到慈爱心时,它有坏与好两方面。 



有时我们的爱心,会让自己变得无法自主好像被綑绑住、束缚住一样。 



我们修持菩提心,一定要具备什么呢?就是心中要常保一种悦意、欢喜的心,这对修持慈心与爱心有很大的帮助。



平 时一个我们讨厌的人犯了一点小错误,我们会觉得是大事;然而我们喜欢的一个人可能做错了很多事,但我们会觉得只是小事。这些差别就在于我们有没有悦意的慈 心。所以我们应该随时保持悦意的慈爱心,未生起令生起,已生起令它保持、增长。如果以悦意的慈心配合佛法的修持,这对我们菩提心的开展会非常有帮助。



5、悲心



悲 心的意思是希望离苦的心。有些人会认为这是一个痛苦的法门。但我觉得,由悲心而产生的苦,跟一般苦乐的苦是不一样的。苦乐的苦,会让我们无法忍受、无法自 主。但是修持悲心而产生的苦受,或者可以说当这种悲心的感觉生起时,它是有力量的,是一种想要消除苦的力量会生起。所以谈到悲心的苦和一般苦乐的苦是不同 的。另一方面来讲,有的人觉得好像修了悲心之后,反而更苦了,这可能是修持的方法错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我执 没有去除,很有可能愈修持慈悲反而我执愈强。比如说执着「我的」母亲病了,「我的」儿子病了;虽然他是有慈爱心,但是因为夹杂着我执;而我执是一切痛苦的 因,本来没有一个我存在,但是我们执着有我;因此依有我的慈悲行为而造成的痛苦,不是因为修持慈悲心而产生的,其实是由我执所产生。



6、增上意乐心



增上意乐心有两种意思:一是我承担一定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道,具备这样一种坚定的善心与热忱。另一个意思是指我自己一个人承担利益众生。总之,增上意乐心有坚固与承担的意思。



7、发菩提心



依靠前六个因能够产生这菩提心的果,菩提心包含两种意义:一是缘众生利他的大悲心,二是缘佛果的大智能。 



以上就是因果七种次第修持菩提心的方法。



----------------------------------------------------



学员提问: 



问:尊贵的法王,弟子一定要到阿弥陀佛极乐净土,除了念佛、忆佛之外,还必须具备何种条件?修持何法呢?弟子深怕业力牵引,无法到达净土,阿弥陀佛! 



答:投生净土需要具备四个因:忆佛念佛、积聚资粮、发愿、发菩提心。 这里的重点是,我们不仅要行善,而且在做善事时,要有清楚的目的与愿望,也就是清楚地发愿要投生西方极乐净土。 



另 外还要忆念净土或是明观净土,这不是想着净土的外貌有多漂亮、多庄严,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更深刻的思维,我们所忆念的这个净土,是由阿弥陀佛的大愿和本 智所成就的一个清净佛土。为什么要这样去想呢?因为平时我们都充满着太多不净的观念、不净的相,最后造成的果是不好的,所以平时要多观想清净国土。 



再 来也要多念佛号。阿弥陀佛是主要的,但也有特殊因缘的方法。举例来说,在古代要晋见皇帝,是不容易直接见到的,需要透过一些管道,透过大臣来引见才能见到 国王。同样,我们也可以透过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念诵他们的咒语,观想他们的身形,这是帮助我们通往净土,晋见阿弥陀佛的一个好方法。 



还有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因为阿弥陀佛的净土是指大乘的净土,所以我们一定要具备这样的善因,即是发菩提心。 



很 多人一谈到西方净土,会觉得净土远在天边,或是像经典形容的是在无量世界他方的一个地方;总之,我们会觉得西方极乐净土遥不可及。事实上,如果有这样的认 知,经典说,我们将很难投生到净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观想呢?我们现在这个地方、环境就是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透过这样的观想,将帮助我们在往生的那一 刻,无障碍的直接投生净土。就好像投生到无色界的众生,他是当下这个地方就转变成无色界,而不是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去;同样我们也可以在往生的当下,就投生 极乐净土。为什么呢?因为极乐净土它是无障碍的。 



问:如何让菩提心相续?及如何不退菩提心? 



答: 让菩提心相续的方法,就是在平时保持正念和正知。如果心中无法长时间保持,也可以口上多念一些发心文,或也可写一些发菩提心的文字贴起来,提醒我们要发 心、要生起菩提心。尤其声音、语言的力量是很大的,譬如别人对我们说了一句粗话,我们马上会生气;一句赞叹的话又让我们开心不已。所以语言的力量是很大 的。同时,随时自己要保持正念不散乱,就像一个监视者,随时观察着自己的一言一行,第八世大宝法王米觉多杰说过:「系绑腰带时,要观察自心如不如法,不能 轻忽,而要提起正念、保持菩提心来系绑。」同时也提到:「走楼梯时,也要思维或口中念说:现在正在登上菩提大道。」随时都要这样提醒自己,不忘菩提心。 



问:未来是否可以培养更多的喇嘛学习中文可随仁波切来台弘法?透过丰富的佛学知识,可以让更多修密的行者、金刚师兄能获益良多,而不只是灌顶,也能得到宝贵的知识,在修行的路上能得到殊胜的果实。 



答:谢谢!(因为这不是问题,所以要说谢谢!) 



非常好,谢谢大家。





---------------------------------------------------------------
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

发贴时间:2007-3-4 20:14:38 IP:218.1.*.*  miyou
等级: 莲池功德海水
贴数: 5540
积分: 11079
来自: 上海
2006.1.3  《四共加行》第5天课程



教授:第十七世大宝法王乌金钦列多杰
翻译:堪布丹杰
整理:释仁居
校对:堪布丹杰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法友们,大家早安!阿弥陀佛!



今天要介绍的是下士道的四共加行:



人身难得、死亡无常、轮回痛苦、因果业力。



首先介绍人身难得



一、认识暇满



什 么是暇满呢?有两个部分,一是暇,一是满。从无暇发觉出有暇,从不圆满中发觉出圆满。有没有具备暇满,需要比较才能知道。主要我们比较的对象是要往下来 看、往下来比的。有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无暇、没有时间、或者不具备顺缘来修持佛法…,这时,我们要跟比我们更无暇的人来做观察与比较。



比较分为两种,向下跟比我们苦的来比较,或是向上跟比我们快乐的来比较,我们在中间。



大 部分的人都习惯向上去希求、去比较,譬如说我们现在不具备财富名利时,我们会向上比较,想得到更高的名位,更高的成就。但是向上比是不行的,因为其实很多 人比我们更富有、更有智慧的人,他们也都还不知足。原因是什么?因为欲望是无边的。越往上比,欲望越多,不会有满足的时候。所以当我们观修时,要培养一个 知足心,培养的方法就是向下来比较。这是一个实在的比较方法,也是一个比较的标准。



就像现在的很多人,像我这样的人,当他们在修行时,总是口口声声的说,我的时间不够,修行的时间不够,平常我们会这样说。但是,到底自己是不是不够时间修行?这时我们要向下来比较,才会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没有时间。



就 好像动物,首先他们就不知道何谓佛法,就算它们可能知道的话,也不会懂得如何去修持。例如打坐好了,一只牛,是不会知道怎么去打坐禅修的。而且不仅是少数 的动物而已,我们在很多介绍动物的节目中看到,成千上万的动物,它们完全不知道佛法,只是一头栽入生活当中。同样,反观我们很多法友们,都想要修行,但是 却将大部分的心力都花在现实生活中,而对于内在的修持,没有任何信心,也可以说自心没有对佛法生起强大的力量和信心。所以不是没有时间,而是没有习惯在法 的修持上,没有修持的习惯,很自然就会将佛法和生活分开,认为修学佛法和生活是两回事。这么一来,就好像有一个人活在中国,心想与思惟却放在印度一样,现 实生活与内在的思想分开,没有交集了。由于法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将它们分开,又如何能如法的来做修持呢?又如何能找到时间来修持呢?



就 像昨天谈到过,不能将修持佛法当做是很舒服、安慰自己的一种休闲而已。佛法其实是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与痛苦的一门知识,因此如果不将佛法带入生 活,那么当我们遇到状况的时候,就会不知该怎么办,不知如何对治,只好还是老样子;因此,当有人又来伤害我们,我们还是习惯性地会用嗔恨心面对他…。总 之,我们说没时间来修持,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时间,而是因为我们没有养成佛法的习惯,没有真正的信法,或者说不相信佛法是真实的、是好的。



一个人能否获得究竟快乐的根本,在于正确的取舍。这种懂得取舍的智力是大部分的人天生就具备的。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具备这样特殊智力的人身的珍贵性的话,那也是没有用的,就好像如果不知道黄金的价值,那么也只不过是一块石头而已。



我 们看到世间上很多人,继承了家产、事业,譬如家族是做生意的,自己就这样做着生意…,很多人陷入在一般社会的价值观中,无可奈何的就这样过一生。他们不知 道要去寻找究竟的快乐,他们不会这么去想,而且也不懂得如何去追求、去找寻。那么我们天生的判断的智力就是一种浪费了。这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心的价值, 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心而产生的。 



今天我要用手表来做比喻:



就好像一个人带了一只手表, (法王举起他戴的手表给大家看)很珍贵啊!(众笑)但这个人就只知戴在手上而已,完全不知道手表的功能,也不知道怎么去看时间。因此他每天上班不是迟到就 是早到,时间总是算不准,公司给他做的事情,他都做不好,最后就被公司开除了。当他丢了工作之后,有一天遇到了一个老朋友,这位老朋友就问他:“你现在的 情况怎么样呀?”他回答:“我现在拥有的只有痛苦,其他什么都没了。为什么会痛苦呢?就是因为我不知道怎么看时间,所以把工作也丢了。”这位朋友就告诉他 说:“你实在不用忍受这种苦的,因为你手上戴着表呀!”这人听了惊讶地说:‘透过这个表,我就能够知道时间,什么时候该上班?什么时候该下班吗?” 所以 他就开始学习怎么看这个表,刚开始为了学习怎么看表,花了五分钟的时间,后来越来越熟练了,最后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时间。所以他的工作也越来越顺利,也发财 了。



我们想想,这个人在困苦没有工作的时候,和他后来发财的时候,手上的表没有任何差别。那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情况呢?因为光有手表不够,重点是要会看时间。所以一个人仅是具有天生判断的智力还不够,我们要懂得如何善用它,那么才能正确的得到快乐和消除痛苦。



二、思维难得



首 先我们看到世界上,以人类来说,很多是诸根不具、心智不正常,或者身体残废的等等…非常多。仅仅是一点点的不圆满,都会让一生非常的痛苦。反观自己,我们 并没有任何的缺陷,诸根完具,身体也都健康,能够有这样一个难得的人身,健康的身体,这是很不可思议的,我们要感到欢喜。



我们在做这样的观察时,不是向他人去观察,而是从他人去观察回来看自己。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观想自己成为那一位诸根不具的人,然后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是健康的人时,感受一下,才会知道难得,会欢喜,会感受到幸福。



本来应该现在一起观修,但今天时间不够,希望以后各位可以多练习这样的思惟。



三、思维其意义重大



我 们生在人间,大部分的人都过着一样的生活,或是仿照着别人在生活,如果只是这样过日子,那实在没什么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差不多生活的人,世界上到处都 是。我们得到了这样难得的人身,如果不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那么多一个人就多浪费一个空间与金钱。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仿照别人,跟着世间的习惯走。如果这样 的话,我们是做不出大事的。



所谓大事,或者有意义的事,不是指肚子大大或头大大的表面上的事,而是有实质意义的一些事。



那么我们能够做到吗?有这个基础吗?有的。为什么呢?就像之前提到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了智慧。所以我们要向内观,开发运用我们内在的智慧,这是非常重要的。



什 么情况下最能激发我们的智慧呢?例如当自己一个人处在害怕,又完全没有依靠的情况下,这时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了,在这当下,我们会认真地从内心挖掘出脱离恐 惧的方法。每个人都想离苦得乐,这时再以完全投入的智慧来思考,希望得到一种不同的、究竟的快乐;愿意这样来做,人生才会有意义。帮助我们得到究竟快乐的 方法,只有佛法。因此各位现在修持佛法,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死亡无常



接下来要讨论死亡无常,但这部分我不会说太多,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主要有三根本:



一、必定要死



1、因至今没有活着不死者。



2、因身体是有为法。



3、因寿命是刹那坏灭。



二、何时死不确定



1、因寿命不定。



2、因色身脆弱。



3、因死亡因缘多,活命因缘少。



三、死时任何都无法帮助



1、财物无帮助。



2、亲人无帮助。



3、自身无帮助。



提到死亡无常,我们要如何来观修呢?我们可以把一天当成是我们的一生来观修。



譬 如说,一早从被子里起床出来时,这时我们应观想就如同从母胎出生一样。之后的盥洗等等,可想是婴儿出生后的清洗、穿衣、吃饭一样,总之,我们可以把一天的 生活,配合就好像是我们的一生来想。最后晚上到了,躺在床上时,我们可以观想就是临终的时候,以后当真的死亡来临时,例如我们会准备遗言、准备修持等,总 之尽力去想然后入睡。睡着了,就代表死亡了,这很好,入睡的时候就好像中阴时的消融次第一样。这样的观修方法,一方面说就是观修无常的法门,同时也是临终 时的中阴法门。



轮回痛苦



接下来说轮回的痛苦,分为三个部分:



一、依自身嗔恨感受,思维地狱的痛苦



二、依自身贪欲感受,思维饿鬼的痛苦



三、依自身愚痴感受,思维畜牲的痛苦



当 我们谈到轮回痛苦时,我们说轮回当中有恶道及善道的痛苦,最主要轮回痛苦讨论的是三恶道的痛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们不能够感受三恶道的痛苦,那么 嘴上说再多三恶道的苦,例如地狱有冷热的苦,饿鬼有饥饿的苦,畜生有愚痴的苦等等,只会让我们听得很烦,也不会有什么用处。



这里我们谈到“因上的三恶道”及“果上的三恶道”。像地狱、饿鬼、畜牲是属于果上的三恶道。



那么,投生到三恶道的因或业是什么?或者说三恶道的苦是怎么样的?其实,透过自己现在的贪、嗔、痴就能够感受经验到。



就好像生重病的人,他会看到各种的幻象、各种的显现,像是有人来打他,会感到害怕及恐惧,重病就如同三毒。当三毒的景象越来越增强、扩大的时候,三恶道痛苦与恐惧的景象就会出现。



一、依自身嗔恨感受,思维地狱的痛苦



如 何透过嗔恨心而感受地狱的苦呢?首先,地狱的痛苦最主要就是冷和热的痛苦,我们反观自心看看自己,像是嗔心生起时是什么感受?嗔心生起时,我们会有一种焦 躁、难忍的感受,这和地狱的热苦的感受是一样的。或者嗔心过后,我们会心灰意冷,这时就好像是地狱冷的感受是一样的。或像地狱形容的被剑树林所刺,同样当 一个人嗔恨心生起的时候,心就有种刺刺的感觉。所以透过嗔心的感觉,我们就能领会到地狱的痛苦是什么了。同时我们也可以回想每次自己生气时候的脸有多可 怕,自己都会害怕,甚至觉得当时怎么可能变成那样了?所以这个观修方法,就是透过反观自己嗔恨时的感受,来体会地狱的痛苦。



透过这样的观修我们会知道,嗔恨心一定会造成或大或小的痛苦。因此,我们会认知到嗔恨心就是地狱,这样去感受它,然后找寻消除及远离这个嗔恨心的方法。



二、依自身贪欲感受,思维饿鬼的痛苦



饿 鬼长的什么样子呢?肚子如须弥山一般大,喉咙像针一般的细。想想看,当一个人贪心生起的时候,他的布施心,就像针一般细,而他的欲求却像须弥山一样大;看 到别人得到财富,自心有如火烧一样,这就像饿鬼的口中会发出火是一样的苦。任何东西,都无法使我们满足,就像饿鬼的众生不能食用任何东西,食物一到肚子都 无法消化,而变成毒一般。所以在这里,我们要练习依自心的贪欲去感受饿鬼的痛苦。



三、依自身愚痴感受,思维畜牲的痛苦



一个畜牲不用说计划未来了,就连眼前的很多逆缘状况,他们也完全不知如何处理。同样,虽然我们自认为聪明人,但有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如何来处理与避免很多事,甚至很多时候还自找麻烦,这就是愚痴。所以这里透过感受自身的愚痴来体会畜生的苦。



这也是为什么佛陀说:无知就是痛苦。(法王用中文开玩笑说:“我不知道中文也是很痛苦呀!”)



因果业力



一、差别



噶玛(karma)是梵文的音,意思是“业”,从造业方面来说有分身、口、意三个部分,从果上面来说,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三种。从时间方面来说,有造作行为前的动机我们称做“思业”,以及由思业而发动的身、语等行为叫做“思己业”。



二、自作



比如说:我现在透过很多表情在说话,这个说话的当下就是在造作语业,而手势就是在造作身业。因此,善业、恶业都取决于自己。



三、受报



假如我的念头是清净的、尊敬的、慈爱他人的话,即会成为善业。假如动机是我慢的、嫉妒的、对他人带着恶念的话,即会成为恶业。因此,所谓的业,并非只是前世所造作的,而是每一个当下都在造作。



当谈到业的时候,有些人会感到有一些疑问,虽然佛教里没有谈到有一个造物主,但是会说一切都是依靠业而产生,这种说法不就跟有一个造物主的观点一样吗?



这两者是不一样的,因为当我们谈到一个造物主的话,是由他所控制,我们是完全没有自主权的。但是我们说到业的时候,并不完全都受到业的控制,我们还是能够改变它,始终我们是有能力改变业力的某些部分的,所以造物主和业的观点是不同的。



因 此业力是能够改变的。举个例子来说,就好像我们出国时,首先到了机场,买了机票,这时我们还能决定到底要不要上飞机。然后check in了…一直走进 去,登上楼梯,在这之前我们也还能决定要不要飞。甚至上了飞机,坐到位子上,在门还没关上之前,我们也都还有能力决定要不要出来。但如果门关上了,飞机起 飞了,那就飞了。总之,业力能否改变是取决于我们,而不是业力本身。



尤其这个时代,思想的力量变的更大,所以业力会成熟地更快;现在想现在就成熟。例如一个歌星演唱的时候,若是具备了善心、喜乐心的话,他能在一刹那间让上千万的观众,变成是他的朋友一般,这是很不可思议的,陌生人在刹那间就变成熟人了。



随时我们都在造业。所谓的一生,不是说几年是一生,也不是说几天是一生,可以说每一分钟就是一生,而当下所做的每件事,就是一生的大事。所以我们要很谨慎,如果认为只是小事而轻忽的话,会让我们一生都不快乐的。



四、小业得大果



举 个例子来说,有一天早上,有一对夫妻突然起了争执,但是就是几句话,让他们一天都不开心。上班时,工作不顺利;开车时,也无法专心开车,横冲直撞,总是不 开心。最后吵翻了,甚至上了法庭,也离婚了。整个痛苦的情况,其实最开始的因是什么呢?只是那天早上短短几分钟的短短几句话而起;可以说小小的原因就改变 了他们的一生。



从我们生活的经验来看,事实上百分之七、八十的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百分之二、三十才是取决于运气。对于一个相信因果的人来说,无论外在有没有一个救怙主,他自己也能保护自己,自己就能成为自己的救怙。



这 里有一个故事,是我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寺院请我去,在安排我住宿的房间里,放着不少东西,我想这个房间是准备给我的,所以想看看房间里的东西应该无所谓, 就在各种东西里面,发现了一片光碟是新的,就拿起光碟想要带回去看看。那时我身旁没有什么人,也相信应该没有监视器,我在房里自由的一边转着一边问自己: “你一定需要看吗?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吗?然后就觉得,噢,不应该拿的。”由于自己想要做个诚实的人,于是就将光碟放回了抽屉,并说了声:“对不起,再 见!”(众笑)就将光碟放回了原处,没有拿了。虽然这是一个小小的事件,却也没有辜负了自己的未来。



就像这个故事,如果我们相信因果的话,会有不一样的思考。佛陀也说:“自己是自己的救怙,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



佛 经当中谈到有两种善知识,一个是内在的善知识,一个是外在的善知识。所谓外在的善知识,就是正确无误的说法者;内在的善知识,就是如法修持的自己。虽然观 察与依靠一位具德的善知识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内在的善知识,也就是我们自己要如理如法的来修持。如果能做到如理修持,上师对弟子也才有利益。依止 上师,就要如理如法地修持,不只是看着上师、供养上师或跟随上师而已。



(注:接下来,法王给予了“四共加行”及“四不共加行”的口传…)
(注:接下来,法王给予了“大手印祈愿文”的口传…)



最后法王在这里要说几句话(中文):



这 次在诸位尊贵的法师们的带领之下,在家法友们,我们有这样的因缘来到瓦拉那西─佛陀的圣地,一同用中文来唱诵佛号、念诵经典、听闻佛法,尤其是我可以亲口 用中文和大家一同分享佛法,能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说是圆满了我一个重要的愿望,这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而这一切都是大家给我的恩德,各位就像是佛菩萨 一样,你们的慈悲充满了我的心灵,我真的很感谢各位。



我衷心的祈愿各位和各位的亲人们,都能够身体健康、一切顺利、福慧增长。在未来的风云中,如果没有很大的无常的话,我们会再见的。可能到那个时候,我会说更多的中文给大家听。



阿弥陀佛!
-----------------------------------
来源:化育基金会 



【噶玛噶举中国论坛:www.karmapa-chinabbs.com】


-------------------------------------------

噶玛巴千诺



---------------------------------------------------------------
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

发贴时间:2007-3-4 20:15:44 IP:218.1.*.* 第1页
快速回复主题 [推荐][推荐] 第十七世大宝法王“宗门实修法座” 之《四共加行》 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用户名: 没有注册?  密码: 内容





本站首页│交友中心│佛法宝藏│佛经原文│签写牌位│佛学聊天室│电子佛书│交流联谊│免费赠送│留言板

信息产业部备案编号:赣ICP备05003200号通信管理局:赣赣备2-4-3-2002293宗教局:赣市民宗函[2003]8号

发贴需知:人生论坛公约  总版主:天煞星君  邮箱:amtf_99@hotmail.com  网站域名:www.foxu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