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正武堂在哪:西方心灵品味之马克思·社会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7:13:33
西方心灵品味之马克思·社会主义(2007-06-19 08:50:15)   分类:哲学.人生  社会主义的定义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并非一般熟知的社会主义。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是要让个人成为机器,让社会成为一个控制个人的大机构,如国家及其官僚制度,由它来掌握个人,把个人的权利、自由统统压低。马克思并不主张这种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只不过是现代国家的一种手段或策略而已。

    当然,今天讲到社会主义也会顾及社会福利。有些人以为社会主义就是社会福利,例如老人年金制度,结果成了政治上的空头支票,任由政客漫天喊价。我们的社会福利如果这样发展下去,日后恐怕会出现许多后遗症。难道这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吗?当然不是。我们在此要说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观念。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简而言之就是想要真正解放个人,让一个人做完整的人。如何使一个人变成完整的人呢?这种理想能不能达到呢?我们先看看他对社会主义的定义:“这种社会,应设定一生产模式或一社会组织,使人在其中可以克服异化。”由此可知,马克思念兹在兹的就是要克服异化,因为资本主义所造成的异化已经是个不能抹煞的既成事实,造成了许多悲惨的结果。社会主义的理想就是要帮助你克服异化,不再过着悲惨的生活。如何使你克服异化呢?这就要靠一套生产模式和社会组织。什么样的生产模式和社会组织呢?马克思并没有像柏拉图一样提出具体的规划,连城邦大小、组织、人数都详加规定,他仅仅指出,在这种社会中,人可以回归自己,以自己的力量掌握世界,进而与世界合为一体。

    由上面简单的分析可以知道,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有相当浓厚的理想性格,人原先的异化,来自我创造了一个具有独立生命且与我分离的物质,它甚至反过来与我对抗,使我觉得受到它的压迫。马克思就要设法让人回归自己,不再受物质的压迫。所以,在社会主义中,所有的工作应通过合作一起设计,用理性的方式与自然界交往。譬如,我们要合作计划如何改造大自然,使它变成我们生活所需要的东西,这时候的工作没有任何竞争性质,只有合作的性质。所以,社会主义中,只有合作关系而没有竞争关系,但是资本主义社会非要竞争不可,没有竞争便没有进步,一有保障就会造成停滞。换句话说,人在从事生产活动的时候是互相合作的,每一个人都亲自参与计划并执行计划,假设有个工厂,每个工人都参与并执行计划,这工厂不是很民主吗?

    马克思就是要以上述社会主义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形式,在这个社会里面,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独立的人,站在自己的脚上,不再被生产、消费这种异化模式所瘫痪,而真正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与创造者。你现在的工作是你自己参与设计并执行计划的,是你的理性自由去选择的,因此你就可以成为自己的主人、创造者。在这个时候,你才可以真正开始以生活作为人生的目标,而不是以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工具作为生活目标,也就是说,从此不需要以赚钱作为生活目标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多是以赚钱为目标,而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以生活作为目标,你活着本身就是目的。你并不是用来赚钱的工具,因为社会主义的社会,钱已经变成分配的问题,每个人的待遇仅够维持基本需求就可以了,因此大家领的差不多。那么你会不会因此而专挑容易的事情做呢?你要这样想也可以,但是你最后仍会选那个比较具有创造力的活动来做,因为那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

 

社会主义的角色

     社会主义的角色是什么?它是个人完成生命理想之条件而非目的,也就是说,个人最重要。我们千万不能误解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把个人忽略掉了。相反,个人才是最重要的。真正存在的个人如果被社会所淹没,毕竟不是理想的状况,因此社会主义只是个人完成生命理想之条件而非目的。换句话说,个人并非为社会而生活的,反之,社会是为个人而建构的,我们要选择一个最理想的社会组织与生产模式来完成个人对异化的解脱,让个人不再陷于从前那种异化的悲惨情况。这种社会主义的理想是可歌可泣的,生命真正的目的是发展人的力量,这种目的是内在的、自由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原先并不是要去造成那种里面都是一些吃饱喝足却不做事的工人。

    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的理解大致分成下列几个阶段:原始共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原始共产社会中,大家共产,谈不上什么分工合作,过着野蛮人的生活。接着是奴隶社会,这是因为有战争,战争失败者只好当别人的奴隶了。再来是封建社会,以君主的血缘关系为主轴,封疆建邦成为封建社会。封建社会延续了一两千年,到了近代西方出现资本主义社会,这是由于经济条件与生产工具的改变所造成的。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后,带来各种后遗症,接下来就要进入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它可以替人类带来幸福的结果。所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基本上有个解释历史的架构,以这五个阶段来说明整个历史的发展,目的就是为了说明将来一定是共产主义的社会,所以工人就要早做准备,“工人无祖国”,“工人无阶级”,“无产阶级专政”,这些都是迎接共产主义社会到来的口号。

 

共产主义的转化

    我们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的确有其吸引力,我们如果活在一个充满剥削的社会当中,听到他这种说法也会觉得满好的,所有的人都努力工作、自由参与、不受剥削,工作本身就是目的,可以促进自我实现,不至于被当成一个小小的零件、工具,这些都是很吸引人的。

    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的,马克思也从未如此认为,这是必须强调的。马克思注重的是完整的个人,这一点使他成为标准的人本主义思想家,值得大家肯定。共产主义只不过是完成此一完整的人的条件而已。

    共产主义转变之关键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两人使共产主义有了理论根据,但真正使共产主义大行其道,演变为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这种形态,则是斯大林所造成的。

    前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曾经很简单地批评了前苏联的共产主义,他的基本观念是认为:前苏联的共产主义基本上是反人性的,因为它只强调阶级性。任何社会的出现一定会有阶级,由金钱来看,有人有钱,有人没钱;由封建来看,有人是贵族,有人是奴隶,到处都充满着阶级差别。所以阶级之间的对立及斗争,是每一个社会都有的。前苏联的共产主义把阶级性当作人性,也就是说,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你在哪一阶级,就一定为那一阶级的利益说话,不可能超出那个阶级的条件去想到普遍的人的问题。这样一来,普遍的人性不见了,连“博爱”这种德行也无立足之地,因为“博”就代表着普遍性。换句话说,人性早已被马克思界定为“人借着生产活动,在历史过程中所实现的东西”,但是所有的生产活动都要在社会当中进行,并且形成一些固定的社会阶级,因此,在前苏联人性对于共产主义而言变成了阶级性。

    索尔仁尼琴的第二点批评是,前苏联的共产主义把所有的价值观念都相对化了。相对化就是说:你认为这是善恶,但是我告诉你那才是善恶,如此形成各有各的标准,叫做多元与相对。每一个阶级都有自己的一套善恶标准,马克思主义把这个现象指出来,然后说,所有的价值都是相对的,因此,价值上就没有绝对的或客观的是非善恶,任何事情只要找得到理由,都是合理的。如此一来,我做什么事都是合理的,你说我错,是因为你所属阶级的观念和我的不一样,你不能用你的价值观念作为批评我的理由,我也可以另外找到合理的理由,一样可以自圆其说。

    由以上说明可知,在前苏联实践中的共产主义已经偏离马克思原有的理想太远太远,这不能怪马克思,如斯大林为了个人政治野心而表现出来的具体措施,造成了反人性及价值相对化,让价值观念瓦解而引发各种可怕的行为,这与马克思原来的理想完全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