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迪有官方商城吗:域外社会主义之新观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50:17
 

《历史穿行——域外访史与社会主义寻踪》,李向前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近日我通读了李向前著《历史穿行——域外访史与社会主义寻踪》(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这一读,不仅使我增加了许多知识,开阔了眼界,而且引起极大兴趣。

  全书由37篇文章组成,正如向前所说:“有游记、有散记、有论述、有访谈”,“从地域上看,北美、东欧、西欧、南美,都涉及到了”。它“保存了史料,记述了轶事,谈论了见闻,表达了感慨”。书中谈论的问题,政治、经济、文化,治学之道、学科建设、档案制度、建筑风格、风俗习惯、心理状态等方面,或多或少都涉及到。这部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对读者了解许多国家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国外政治家、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的看法大有帮助,是有用的好书,值得一读。

  书中分析了苏东剧变的原因,认为最关键的是执政党自己毁了自己,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在采访东欧一些政治家、学者的篇章中,向前最关注的问题是,苏联和东欧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党执政那么多年,为什么突然改变了颜色呢?对于这个问题,一些政治家、学者各自谈了看法,说了各种各样的原因,诸如经济体制问题、民主问题、民族问题、改革不成功问题、外部压力问题、内部敌人捣乱问题、缺乏理论指导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最关键的是执政党自己毁了自己,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它实质上反映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即一个被历史选择的政党必须随时接受历史的考验。所谓历史的选择是人们在创造历史过程中,按照客观的发展规律,实现推进社会前进的途径。历史的选择与自然界的选择有所不同,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因为在创造历史过程中,人们总是抱有一定的主观愿望和意志。但是,人们又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创造历史,历史发展规律并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要受内在的历史必然性所支配。历史的选择是历史必然性和人们有目的行为的统一,也正因为这样,历史的选择是一种无误的选择。但是,被无误的历史选择认同的任何事物,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并向好的方面发展被选择时的条件,才可能被继续选择。否则,经受不住历史的考验,改变了条件,就会被历史所抛弃。

  当年,苏联共产党和东欧各国不同名称的无产阶级政党先后取得执政地位,无疑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执政以后,他们对各自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多有益的贡献,社会生产力有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有很大的提高,这是不容否定的。但是,在历史前进的过程中,他们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缺乏理论上的创新;没有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固守已有的社会主义的模式,不求改革,从而使社会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党内外民主没有得到改进,加之民族问题长期处理不当,于是执政党的社会公信力日益下降。在内外压力处于不得已的情况下,执政党被迫实施改革,不幸又走错了路,敌对势力乘机捣乱,人民群众大为不满,不再予以支持。这样,早年被历史选择的社会主义制度经不住历史的考验,不能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保持并向好的方向发展被选择时的条件,终于被历史所抛弃,是必然的结果。

  书中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怎样写共产党的历史。书中提出:写党史不要只写党的决议、文件,而要写总的发展情况;“要写别人爱看的东西”

  在本书中,向前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怎样写共产党的历史。对这个问题,许多国家的政治家、学者在谈话中都或多或少地接触到。向前在记述他们的谈话中,特别是在他自己写的《关于处理理论意识形态问题的两个思考》中,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原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高级党校负责国际合作的迪克曼说到写党史不要只写党的决议、文件,而要写总的发展情况,把党的决议同实际联系起来的看法,说到“要写别人爱看的东西”的意见,都很好。向前在自己的文章中说,人不可能不犯错误,政党也不可能不犯错误,写共产党的历史要把犯错误的真实情况告诉群众,并深刻分析其原因,让人们从中吸取教训,从而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信服和支持。如果相反的话,人民群众最为反感。向前认为,要把历史真相说清楚,除了要解放思想,不为尊者讳之外,还要下大功夫研究第一手材料,把历史的基本过程搞清楚,这是史学工作者的基本功。向前的看法,也是很有道理的,是他在中央党史研究室多年来参加修史的体验。

  写党史,精英史观和民众史观两方面都讲全,就会更符合历史实际,也就更有看头

  看了前面的内容之后,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想法。我认为,无论是国外的共产党的历史,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都只是记载精英活动的历史。就说中共历史,“文化大革命”前,基本上能够写上名字的只有毛泽东,个别地方有孙中山、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其他能够见到名字的多是党内外的反面人物。“文化大革命”以后,逐渐有很大改观。比如,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中写到新文化运动时,现在就除李大钊之外,还加上陈独秀、胡适、刘半农、周作人、鲁迅、钱玄同、沈尹默;写到中共一大时,13个代表的名字都在上边。人名确实比过去多很多,该书中的国内外正反面人物共计1083个。但无论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仍均属于精英。当然,书中并不是没有说到群众,不过都是形成运动才写,如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

  我不是说,写共产党的历史不要写精英。精英一定要写,特别是共产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活动,一定要突出写,但在写精英的同时也必须写共产党员群体和老百姓中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否则,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不符合历史实际。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精英人物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会一事无成,所以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也说明,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在执掌全国政权以后的时期,中共中央领导层的一切决策,都是靠共产党员群体和老百姓中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贯彻执行,才能推动社会前进的。比如,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分子引进新思潮,先提出“民主”与“科学”,随后又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写文章、在大学里讲课,当然对后代人接受新思想有作用。但先进分子毕竟是少数,影响面不可能太大,而要使更多人接受新思想,至少要考虑到当时大中小学教师群体中赞成新思想的人在课堂上传播新思想的作用。正是这种群体发挥的作用,才使他们的学生在后来的历史时期中或者直接参加革命,或者支持和同情革命,或者以新的思想为指导在自己从事的职业中做出贡献。无论何种情况,都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总之,精英史观和民众史观两方面都讲全,就会更符合历史实际,也就会更有看头。以往对群体的研究很不足,应该分别深入研究,为纳入通史打基础。但是,群体的研究与精英人物的研究不同。后者要突出每个历史人物的独特贡献,前者则应注意其合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