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连城县有几个镇:信息素养:一个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6 00:35:31
(2011-09-06 13:54:57)转载
标签: 文化
分类: 本报·声音
湛佑祥(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研究馆员)    随着网络的发明和计算机的普及,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信息资源的获取、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信息资源的获取、开发与利用的好坏,决定于人们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事业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信息素养”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率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特别是在图书馆领域、教育领域和商业领域,都将人们的信息素养作为热点问题进行研究。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把握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具有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以此提请美国政府给予重视。2003年9月20日至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图书情报学委员会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信息素养专家会议,研讨如何面对当今社会的挑战,使人们从Internet时代的信息和通信资源及技术中受益。此次会议最后达成的宣言——《走向具有信息素养的社会》,后被称为《布拉格宣言》。该宣言的核心内容是:信息素养是人们有效参与信息社会各种活动的先决条件。2005年11月6日至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和美国全国信息素养论坛,在埃及亚历山大联合召开了国际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高层研讨会,我有幸应邀参加了此会。会议结束时,公开发表了《信息社会在行动:关于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的亚历山大宣言》,后被简称为《亚历山大宣言》。该宣言指出:“信息素养和终生学习是信息社会的灯塔……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的核心,它使人们在一生中能够有效地搜寻、评估、使用和创建信息,以实现个人、社会、职业和教育的目标。”宣言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发现、评价、有效利用和创新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8个方面:有敏锐的信息意识;能够准确有效地陈述与表达信息需求;知道在哪里能找到需要的信息;能够在浩瀚信息中准确选择有用的信息;会利用各种存储介质收集与贮存信息;能够制定有效的检索策略和运用该策略查找所需要的信息;对检索到的信息能够进行评价、判别、组织、处理,并使其具有实用性;能将查找到的信息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加以有效利用,进而解决问题,并创造新的信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量的与日剧增,信息素养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对我国而言,国民的信息素养,特别是科技人员的信息素养,不仅直接影响着科学技术发展创新的水平,还直接影响着我国步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进程。然而,我国科研人员信息素养的基本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是重复、无效的研究比较多。
前些时候,某医学博士拿着自己用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撰写的一篇论文来到我馆,声称论文填补了世界上相关领域的空白,要求我馆查新人员证实一下。经过我馆人员查新后显示,同样的方法、同样的观点、同样的结论,5年前在国外就有文章介绍了。该博士茫然了,把文章撕掉后,很伤感地离开了图书馆。年前,有一位科技人员花了很长时间,写了一篇论文,认为观点很新颖,有较大的学术价值,希望我将其推荐到某学术杂志上刊登。我收到文章后,经过查新,发现该文章与一年前已经公开发表的一篇文章的雷同率达70%以上。这样的文章,杂志是不能刊载的。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关于中药新药的研发有90%属重复研究。在医学其他领域的科研重复率,也高达70%。
二是不会查找最新文献。
根据我馆每年到院校、医院、科研单位开展信息服务与座谈时的了解,至少有70%的科技人员,对目前重要的检索工具CA、BA、IM、EM以及CMCC、CMCI、CBM等不了解、不会使用。一半以上的科技人员,不知道国际上有哪些知名的生物医学网站,更不会在这些网站上查找文献。我曾参加过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推荐,鉴于推荐材料中有“国内领先”“第一个提出”“属于首创”等词句,为此我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用的什么权威查新工具查新;二是,所引用论文的发表时间,最新的是哪一年的?给我的回答是:太专业,不清楚!另据有关调查:我国26%的科技人员至今对情报检索、科技查新还一无所知,有将近一半的科技人员不知道或从未使用过国外的科技报告、标准、专利等学术价值较高的文献。
三是文献查阅存在误区。
误区之一:互联网上有海量的信息,获取、使用很方便。这些信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供了解新闻、进行一般的继承性学习是足够了,对初、中级专业人员来说也大部分够用了。然而,对高级研究人员,尤其是那些从事高、新、尖研究的专家来说,能在网上查到的文献多是科普的、大众的,即便能查到一些具有科学价值的文献,也是滞后的(一般滞后时间在5年以上)。靠这些资料指导研究,是绝对出不了高级成果的!
误区之二:OAJ(开放获取期刊)很多,足够科技人员使用。OAJ的推出,是一件好事。在国际上一些科学家的积极倡导下,研究人员将自己所撰写的论文放在互联网上,使同行们在无资金、法律、技术障碍的情况下,能快速获取相关学术文献。但是,因出版商的介入以及相关知识产权法规对出版商利益的更多照顾,致使绝大多数科学价值、影响因子高的文献被控制在商业运营中。因此,只用OAJ指导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就目前来说是绝对靠不住的。
误区之三: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不去图书馆,照样能找到所需要的科技文献。甚至有科研人员认为,图书馆员不如他们会查阅文献。不少人常通过网络以及通过国外的同学查找信息,认为不去图书馆也能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料。但要知道,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经费为图书馆购买的纸质期刊,尤其是为专业图书馆购买的外文文献数据库,都是最全、最新、最前沿、最尖端的科技文献。此外,图书馆的专业人员还能帮助你快速查找到所需文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搞创新性研究的科研人员来说,不进专业图书馆查找资料,是不可能有效指导创新性研究的。
四是信息素养教育滞后。
信息素养教育在国内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家还没有将它纳入到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规划之中。在相关单位的发展规划制订、学科建设、人员晋升、研究生导师资格审批,以及科研课题申报评审等方面,还没有把信息素养作为重要因素列入考虑。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的信息化建设中,尚未将信息源、信息通道、人的信息素养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考虑,协调发展。对信息源与信息通道的建设投入比较多,花了很多钱,建设了很多“信息孤岛”,但各级领导对提升科技人员的信息素养方面未见有多少投入,甚至对举办相关讲座都感到没有必要。
科技人员对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缺少紧迫感。科技人员中,在工作上凭经验、吃老本,凭年龄、资历晋职晋级的比较多。有的要晋升职务了,要进行年终考评了,就找几篇文章抄一抄、剪一剪,找点关系在杂志上发表,对付过去。有的引用的文章都是七八年前的,不会有意识、有目的地检索、整理与跟踪最新的信息。因缺乏提高信息素养的紧迫感,使许多科研人员习惯了吃老本,逐渐成为科技发展的阻碍者,最终会被历史所淘汰。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决定了创新的能力,也决定着能否可持续发展。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对此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努力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信息素养,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确保我国2020年能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