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平湖第五人民医院: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金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19:27

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金庸)

“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记作家金庸
作者:◇蜀风文章来源:《正觉》杂志

2004年9月21日至10月1日,金庸先生入川参加"人文四川·名家论坛"活动。十天的四川之行,深厚的巴蜀文化令金大侠流连忘返。三星堆、熊猫基地、九寨沟、峨眉山、青城山、乐山大佛、都江堰、杜甫草堂等,都留下了先生的足迹。

大侠金庸,国字脸,中等身材,说话较慢,儒雅谦和。先生爱笑,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与天真可爱的孩子无异。这位慈祥的长者,是老少皆宜的朋友。在四川,许多读者捧着他的书请求签名,但摆在金庸面前的,几乎都是盗版书。为了不让"金迷"们扫兴,他签了,说:"除了签名,其他都是假的。"大师年已八旬,精神矍铄,身板硬朗。金庸自称垂垂老矣。"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实,金庸宝刀未老,正如《射雕英雄传》中的周伯通,晚年的功夫更胜早年。目前,他正在编撰一套白话版《中国通史》。

金庸先生对佛学有精深的研究,主办方特意安排他到万年寺参加"峨眉山佛教文化论坛"。听法师讲佛时,金大侠虔诚而认真,双手一直交叉在身前一动不动。论坛结束时,大侠还向寺中普贤菩萨像虔诚地三叩首。金庸还参观了峨眉山博物馆。面对馆中收藏的张大千、齐白石、郭沫若等人的墨宝手迹,和珍藏的各种史料,金庸赞不绝口,并题词:"佛教胜地,人文大观。科学管理,振兴旅游。"

先生学佛,年头己久。1976年10月,金庸19岁的长子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晴天霹雳令金庸伤心得几乎也想自杀。当时有一个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这个疑问无法解释。此后的一年中,金大侠阅读了无数书籍,探究"生与死"的奥秘,并详细地研究英国《对死亡的关怀》一书,其中有汤恩比博士一篇讨论死亡的长文。尽管长文有不少精湛的见解,但仍不能解答金庸心中对"人之生死"的大疑问。后来,金庸忽然领悟到亡灵不灭,于是去佛教书籍中寻求答案。他购置了大量的佛学书籍,为了能够直接阅读佛经,他还学习了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梵文。金先生以汉译佛经、英译佛经与原始佛经对照比较,进行研究。"汉译佛经太过艰深,在古文中,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歧异的含义。"先生说南传佛经(即原始佛经,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佛法之记录。因为是从印度南部传出去的,所以也称"南传佛经"。大乘宗派则称之为"小乘佛经")和真实的人生十分接近,由此而产生了信仰,相信佛陀(印度原文意为"觉者")的确是觉悟了人生的真实道理,并将这道理(即"佛法")传给世人。金大侠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研学,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的接受了佛法。他说:"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

大侠的14部武侠小说中,《天龙八部》是一部佛学思想意味极浓的作品。书中的每一个人都避免不了人生八苦,他们的欲望、痴念、悲欢,竟一切是空,一切是幻。萧远山大仇得报,却感到无处可去;段延庆为复位历尽苦难,还不如有一个儿子重要;鸠摩智泥地开悟,才发觉原来佛在心中;游坦之铁罩加头、双眼不要而痴情不改,阿紫最终还是悬崖一跳;慕容博以死待机,终要归依佛门而亲子失智;天山童姥和李秋水互夺情郎,逍遥子爱上的却是石头人……《天龙八部》有什么用意?金庸做了最好的解释:尘世间的欢喜和悲苦,在佛教中认为一切皆苦,纯苦无乐,只是世人不知,反而以苦为乐。佛教认为人生有八苦,是为: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不管你是普通人还是绝世英雄,都要面对这八苦,即或是上天诸神,也都会有悲苦。此书正是描写了世人面对八苦的种种心态,特别是对佛教因果业报循环思想更是体现至极。

佛法具有八万四千法门,因人的个性不同而有不同的学习途径。大侠认为,在最基本的理论上,佛家经常讲"变",所谓一刹那,是比一秒钟还要快些,而且是无从度量的,刹那间即是一变。透过"变",佛家不认为人生在任何方面是单向圆满的。悲亦不久悲,不止于悲;喜亦不常喜,不止于喜。同样的道理,可以解释伟人与美人也同样逃不出自然规律,注定会老会死。这就是所谓的无常,所谓的茫然。茫然之感,更能贴切地传达出人生百态的讯息。什么样的感触都会在时间中淡去,淡成茫然。

陪同金庸参观游览的魏明伦请教大侠:"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己而用之也。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就是说,兵器这类的东西,都是不祥的,不应该是君子的器物,不得己才可用。不要去赞美它,如果赞美它,就是以杀人为乐了。"对这样一个富于挑战性的问题,金庸笑笑,和善地说:"不得已而为之。"简单一句话,为自己作品中写了大量的武器作了巧妙的回答。鬼才又说:"老子《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如果道是可以说的,那就不是恒久的真理;事物如果可以名状,那就不是它不变的概念……"金庸则反驳:"不,他的意思是说确实存在不可言喻的东西。佛家说:桥在流而不是水在流。"金大侠戛然而止的话,令人深思。

在乐山大佛脚下,金庸十分虔诚认真地听讲解员讲解大佛的传奇故事。一生在武侠世界里驰骋的金大侠,整整40分钟,在船上一次又一次仰望大佛,他被大佛的磅礴气势和造型所震撼。应乐山大佛风景区管委会的邀请,金庸挥毫泼墨,为大佛欣然题词:"乐山大佛,工程宏伟。自唐至今,福佑嘉州。瞻仰开元大佛后金庸敬书。"金老先生谦虚地说:"个人于佛只是浅学。其实人人学佛各随缘分不同,而有不同的‘法门‘,有人学佛是为了研究学问,宗教的意味变淡了;有人修佛是出于信仰,即使不能读很多经典,只要一旦开悟,也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