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案卷集全集下载:用有效性提问支撑课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15:33

用有效性提问支撑课堂

-----------------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中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途径

                         怀化市红星路小学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交流的方式,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在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提问的功能,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字:数学课堂  提问  有效性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陶行知说:“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英国哲学家培根也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丰。”这都说明“问”是何等重要。

问题作为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根本性的作用在于激发人的思维。教师要努力转变观念,进一步识别到课堂提问的重要功能:(一)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心智、激发学习兴趣和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二)促进学生表达数学学习中的观点,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增进情感交流,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促进人际关系活动。(三)揭示数学知识重点,组织数学教学内容,促进数学结论的记忆,拓展数学学习视野,诊断与解析数学学习中的疑难。(四)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分析其弱点,搜集素材,检查数学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及时对于预设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作出适当调整,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提高。(五)为学生提供数学思考机会,引导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使学生思想上出现新难度,产生:产疑——质疑——释疑——再疑……的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调研中发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少针对性,仅仅为提问而问,有的提问笼统性强,缺乏方向性,有的提问直来直去,象打乒乓式的没有悬念,难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有的提问紧张匆忙,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总之启而难发。2、重结论轻过程,流于形式。问题提出以后,大多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了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甚至教师自问自答。3、教师没有等待足够的时间或时间把握不好,尤其没耐心等待学习水平低的学生,有时就借用优秀学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4、不自觉地局限于向前排和中间区域的学生提问,或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提问。5、先点名,后提问。往往造成被点名的学生紧张,其他学生思想松弛的局面。6、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是教师提问,缺少学生提问。

这样的毛病在笔者身上同样存在,为此也十分困惑,一直在积极探索有效性提问的途径。近年笔者所在的学校开展学习“洋思”教学活动,引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形成了有特色的“疑、学、导、练”以学生为主体的四步导学教学模式。

疑即“设疑”:展示本节课任务目标,告诉学生要达到任务将学习哪些知识或方法,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

学即“自学”: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和老师的自学指导,尝试操作完成任务,教师巡视。

导即“导学”: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教师予以点拨、归纳、补充、更正,解决自己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使学生完成认识和能力发展的飞跃。

练即“训练”:通过深化完成目标任务,进一步巩固掌握有关知识和操作技能。

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笔者认真思索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途径,认为可以用各环节中有效的提问来支撑起整个课堂。在此将浅薄的想法论述如下:

一、         设疑---用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枯燥的,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课的引入过程中,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的提问要能够引奇激趣,努力使抽象的问题生动形象、富有趣味。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同时,抓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巧妙构思既有知识情趣,又能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样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引入,才能真正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质疑和认知发生冲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思索中充满乐趣,在愉快中学到新知。

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笔者在教学中,用一个“你说我找”的游戏导入:“老师伸出左手五指,依次反复数手指报数。请同学们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都会快速找到这个数在手指中的位置。”学生兴趣盎然,纷纷说出一个比一个大的数,但笔者从容应对,总能准确无误地快速找出数的位置,令学生困惑不已。笔者趁机提问:“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快找到任意数的位置呢?我们通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就能明白了。”学生在满脑子想着“为什么”的状态中开始了积极的学习。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先播放一段“小动物骑车比赛”的动画片: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四种小动物所骑车子的车轮形状分别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椭圆形。比赛开始前,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猜猜谁的车子跑得最快?为什么?”比赛开始,同学们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看着,只见小白兔骑得轻快又平稳,一路领先;而另外三只小动物尽管使出了吃奶的劲,可就是赶不上,还差点把屁股给颠破了。画面上小白兔愉快的表情、另外三个小动物的憨态以及幽默的伴奏音乐,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在笑的过程中思考着老师的问题:问什么比赛结果跟我猜测的不一样呢?为什么别的动物都被颠得七上八下,而唯独小白兔的车子却跑得又快又稳呢?恰到好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圆的知识的兴趣和情感,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         自学---让学生用开放性的方式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把自己的预设性问题转化成学生的生成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要巧妙地创设问题的趣境,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情感来。

笔者在本环节中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将学生分组自学,让他们互相提问回答,并规定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能重复。这种做法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提问,学生自己掌握了主动权,为其创设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环境,学生能够大胆地去想,去提问。

其次是创造了成功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教师提问时学生容易紧张心慌,怕批评,怕同学嘲笑,情绪不稳定,缺乏勇气、胆量和信心;而回答同学的提问,学生轻松愉快,从而顺利地回答出来,所以充满了成就感,打消了胆怯心理。

再次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不断奋进成才。学习水平低的学生在平等的环境中开始尝试,慢慢步入数学世界;中等生更加奋进,努力提高自我;优秀生则在提出和解决问题中得到更大收获。从而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逐步走上成才之路。

例如笔者在教学“除法竖式”时,例题(1)为15÷5。在“自学”环节中,笔者先让学生单独自学,再分小组互相提问探讨。这样开放性的交流方式使学生很踊跃,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都是笔者在预设中都没有想到的。如:“为什么除法竖式不能和其他算法的竖式写一样的格式?”“为什么除法竖式和其他算法的竖式不同,写了被除数、除数、商,还要写另外的数字?要写那么长?”“竖式中怎么有两个15?既然将15平均分完了,为什么不省略下面的两排数呢?”……学生问得很认真,讨论也很激烈。通过这样的细致探讨,学生真正明白了除法竖式里每一个数字甚至符号的意义。而且学生提问比教师提问更能带动大家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更轻松活跃,效果相当好。

三、         导学---用启发性的高认知程度问题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疑难点

叶圣陶先生说的好:“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诱导时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好的高认知层次问题让学生在头脑里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进行直接的思维操作,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问题,同时也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动因: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始动性;对思维发展具有方向性、指导性;对学生思维具有强化性、调控性。如“请比较……?”“你为什么这样认为?”“为了……我们应该……?”“通过……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你还有什么更好方法或意见?为什么?”“假如……,会产生什么结果?”“这一类问题应如何解决,为什么?” 等句式都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判断、综合、评价等深层次的思考,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再以笔者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为例,经过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得出:

15÷5=3(组)

16÷5=3(组)……1(盆)

17÷5=3(组)……2(盆)

18÷5=3(组)……3(盆) 

19÷5=3(组)……4(盆)

 20÷5=4(组)

21÷5=4(组)……1(盆)

22÷5=4(组)……2(盆) 

23÷5=4(组)……3(盆)

24÷5=4(组)……4(盆) 

25÷5=5(组)

笔者问:“请观察比较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开始了思想的碰撞,经过大家的比较、判断、假设,最后明确了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

四、         训练---用针对性的问题杜绝再次错误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训练,是数学实施目标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达标的重要手段。数学知识的巩固过程,就是识记与保持知识的过程,也是加强理解与灵活运用的过程。数学课堂的达标练习是学生重要实践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必要途径。笔者认为在此环节中应找出学生产生的常见错误,然后必须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原因并能杜绝再次出现类似的错误。

如,一位老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里面又忘了减少1,得3+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了,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找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我们用有效的提问支撑起小学数学课堂,创建平等和谐的提问空间,让有效的提问成为课堂的生命力,真正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腾水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功能与技巧》    [J].福建教育,2003(4)

2、柳青    《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3、  陈时见  《课堂学习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4月

4、  郭思乐  《数学思维教育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10月

5、  刘显国  《课堂提问艺术》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年  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