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参降压草价格29块:李雅轩太极拳拳述论 (4) 李雅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0:47:17

李雅轩太极拳拳述论 (4) 李雅轩


 

“宁循理以求精,莫越理以争胜。”太极拳本不过是通过放松的训练,来研究省力而又取得最佳效果的学问。

  拳架的作用,仅在于将身体练好和将全身完整练松柔而已。太极拳以练思想为主,旧称意为主帅。意到气到,劲亦随之,只要在身体上任何一部分与对方接触,都可以化劲、发劲。其攻防之方法仍为全身之柔化与软弹力而已。不过这种软弹力一般人没有,它不是从某一局部产生,而是全身完整一气,协调动作产生的。这是太极拳的精妙所在。

  太极拳研究的,主要就是粘劲。如何才能使粘劲达到高水平,乃是我们终生奋斗的目标。粘劲是太极拳的一大法宝。松的好才能粘,能粘才能充分发挥触觉的灵敏度。灵敏度从松、静中来。不轻也决不能松,都是从拳架中练出来的功夫。不丢不顶就成了通向成就的独木桥。重在谈松柔、说轻灵、讲完整,只有这样,才可能训练出灵敏的高质量的粘劲来。

  推手的原则,是在粘连中引进落空,舍己从人,不丢不顶。推手要全面研究的正是粘的灵活运用的妙法。说来只一个“粘”字,它实是一整套太极拳拳理正确贯彻的结果,与松柔、完整关系尤为密切。因而想在技术上探索的人,就非得走松柔的道路不可,这是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正路。

从外形上看,发劲的方法多种多样,但实质上只有长劲和短劲两种。发劲是运用从拳架中培养出来的软弹力。发长劲,这是全身完整的合力,发粘劲,只要身势一沉,既可产生强大的爆发力。

  如果出手比对方松柔,就容易听对方的劲,只有松柔才能神经反应灵敏。听劲真正灵敏的时候,常常是在无意之间,在注意力集中到腰胯一带的时候,手上灵敏地探知了对方的弱点,在若干分之一秒内,身势一沉,顺势发出完整而冷脆的劲来。可以说会不会腰胯是分别太极拳真假的一条重要标准。

  粘劲、化劲、拿劲、发劲四个过程,是隐藏在八法中的实战内容,是太极拳的精髓。殊不知,对于太极拳来说,松柔就是功夫,轻灵就是功夫,圆匀、完整就是功夫。能贯穿,才能完整,能完整才是高手。

                          太极拳架

  太极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中是真有奥妙。要有悟性、有恒心、不怕苦、才能悟出道理来,不然是得不着的。太极拳是拳,也是功。只练拳,不懂功,练不精细。只练功,不讲拳不知使用,不知动的方向用意。否则神经虽灵敏了、机敏了、感觉对方来手了,要知如何制敌、如何进、如何退、才能我顺人背粘着人。这种我顺人背粘着人,就是法,就是拳也。不过要想用这种法,非养出灵机来不可,养灵机,这就是功。所以说,太极拳与其他拳只有拳着数,不讲功之不同也。

  拳是外形的操着,功是内里的悟觉。所以说,太极拳是动静相配的,身心兼修的,而不是只讲身不讲心。心者是修内的,身者是练外的,修心需要静,修身需要动,动静参半,身心兼修。这比和尚道士只是静要好得多,这比其他硬拳只操练筋骨肌肉要好得多,此太极拳所以贵”也。

  太极拳看似具体,其实抽象,是一种特殊的软功,是专门研究省力的学问。

  太极拳是以端正为主要基础。虽也注意姿势的正确,但更要深入到抽象的内容里去研究,是遍体的松柔、内劲的虚实、触觉的灵敏、全身的完整。

  太极拳动作缓慢,呼吸自然深长,是自然的气功。动中求静,是静功。内劲节节贯串,是导引。注重虚实是阴阳学说。对敌无定法,因人为法。反对主观制敌,符合唯物辩证法和孙子兵法。

  太极拳功夫,其最高者,是找虚无的气势,有了虚无的气势,才能感应灵敏,才能容化万物,如果没有虚无的气势,就感应不灵,应付不当,非早即迟,顶顶碰碰,胡拨拉撞,没有太极拳味道,所以首要在稳静安舒着手,以养其虚灵也。但练虚无气势的功夫,初步先找柔软,再找轻灵,有了轻灵之后,才可以找虚无。久而久之,便可有出手包罗万象的气势,如老子所谓无为无不为。即不专注意某一手、某一式、某一动,是要处处有照应,处处有感应的将神智烛照周身。不是硬功夫之出手,专注意一手一式之作用也。

  学习太极拳的进程,是由硬到软,由重到轻,最后到空无所有;是从丢掉大力硬力到学会只用最小的软力的过程。只有逐渐丢掉硬力,柔软的程度才会日渐增加。柔软之后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轻灵、虚无。这才符合小力胜大力和以柔克刚的原则。

  太极拳拳架姿势注重松,松这个要领,本是太极拳中常见,一般人均未真松,未松到家,所以十年八年找不到太极拳味来。练拳时,“当以沉劲为主,不可着意前推。”不仅要松、要软,而且要大松大软;要松得完整。松的均匀、松的一致。这样子,才能出好的散手。

大松大软,才符合“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的道理,练拳极柔软,发劲才可能极坚刚。这也是我们对“刚柔相济的解释。”太极拳以练到柔若无骨,丢尽一切硬力,舍己从人为目的。太极拳的松柔为法,以虚无为最高境界。

  学习太极拳功夫的次序,分为三步:即先练体、次练气、后练神。其实也就是拳谱上说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这三个阶段。

  练体,通过每天的盘架子,从慢、匀、轻、节节贯串,去获得自身松柔程度的不断增加。其中“慢”较轻易,“匀”极难,细心的学者,大约都能对这两项加以重视。唯有“轻”(指用力小)与节节贯串两项,与生活中用力的习惯,矛盾很大,最易被人忽视。须知轻是松柔的前因,不轻就永远没有走向松柔的可能,而松柔正是太极拳的灵魂。节节贯串必须从中脉开始,是依先后次序打通各个关节的极为重要的有效措施。轻与节节贯串是渡到松柔那个彼岸的渡船。练全身完整的具体措施,即为“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练气,也就是练呼吸,只要拳架的规格正确了,动作熟练了,练气是自然的事。如此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不论练体、练气、以及以后的练神(动中求静)都是通过盘架子来达到的。

  至于练神,则是更高的阶段了。到此阶段,体要柔,气已充,大多只注重精神的涵养,静境的追求了。体力的消耗更少、精力的积聚更多,身体更健康,只在追求技击功夫上的虚无变化了。技击功夫已成高手,推手则已到化劲人不知,发劲人不觉的神妙境界。

  初学拳时,就要揣摩一手一式是否正确,是不是立身中正了。上下相随了,松肩坠肘了?等等。进一步就要揣摩是不是松、稳、慢、匀、圆了?内外相合了等等。这就涉及太极拳的全部内容,懂得一手一式的用法,有助于我们练拳时姿势的正确,但思想千万不可执著。拳架的作用,仅在于将身体练好和将全身练松柔而已。

                        太极推手(劲法)

  推手功夫的次序,也分三步:即先以身变手,次以气变手,后以意(神)变手。“妙处全在能借力。”能运用并发挥我们的灵敏的触觉,去控制对方的劲道,以小力胜大力,以柔弱胜刚强,从而达到刚柔相济。这才是我们学习太极拳的人努力的方向。

  太极拳研究的,主要就是粘劲。如何才能使粘劲达到高水平,乃是我们终身奋斗的目标。

其他各种名目繁多的劲,都只是粘劲的不同用法。

  粘劲是松柔了,触觉灵敏了的结果。如胶粘物,如邮票贴在信封上,使自己与对方相贴,在不丢不顶中听劲,这就是粘的实质。

粘劲是掌握敌情的重要手段。松得好才能粘得好。能粘,才能充分发挥触觉的灵敏度。灵敏从松、静中来。不轻也决不松,都是从太极拳架中练出来的功夫。

  粘是双方接触的感觉。功夫有深浅,内劲有大小,质量有软硬,粘味不尽相同。“不丢不顶”就成了通向成就的独木桥。

  细察拳谱,其中绝大部分,是在谈松柔、说轻灵、讲完整,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训练出灵敏的高质量的粘劲来。

  粘劲是太极拳的一大法宝。高手只要轻轻一粘,即可完全控制对方,使对方东倒西歪,站不稳,如醉汉一般,令人堂目结舌,有大祸临头,命如悬丝之感。哪是什么“内劲越沉,推手时威胁对方力量越大呢?”

  推手中的棚、捋、挤、按,大捋中的采、挒、肘、靠,普遍被称为八种劲,它们在形式上有明显的不同,其实质是粘劲的八种用法。把它们称为太极拳八法还比较恰当。

  太极拳运用柔劲,绝非硬劲;是内劲,绝非明劲。内劲是看不见的。硬劲、明劲显而易见,严格说,是硬力,不能称为劲了。掤、捋等八法在运用的时候,多是粘劲、掤劲、沉劲的组合,实际上是混合劲。并非各劲单独的使用。

  推手的原则,是在粘连中引进落空、舍己从人,不丢不顶。推手只能用柔劲。双方都用柔劲,又谁克谁?相比之下,谁的粘劲质量高,听劲能力强,松柔得完整,就一定是胜利者。自然的化劲,不过是全身松柔的巧妙运用。精彩的发劲,也全从柔软转化而来。拳谱上不是告诉我们“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吗!

  从外形上看,发劲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实质上只有长劲和短劲两种。长、短是指力量在对方身上起作用的时间而言。

  初学发劲、或没有得到沉劲的,都只会发长劲。水平较高、或懂得沉劲的,才会发长、短两种劲。真正精彩惊人的发劲,是在明劲彻底丢掉之后的神经上极快、极灵的反应。要功夫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才可能产生。

  长劲是以后脚向下踩、向前蹬为主要动力,依节节贯串,由下而上,顺势涌出的劲(全身完整的合力)。

  短劲是快速的弹力,与压缩之弹簧突然弹出之原理相同。(只要身势下沉,既可产生强大的爆发力。)

  冷劲,冷是冷不防的意思,是更为精彩的短劲。

  截劲是按对方来力而转换方向发劲,或对方的劲还未发足,我以更快的劲将其堵回去。这要功夫较深的,才做得到。至于硬劲,僵柔劲、松柔劲、轻灵劲、虚无劲是按学习太极拳的历程分出的五种劲道。推手是学习懂劲的妙法,也是从学会拳架到学习散手的阶梯。

  学习推手的次序,先学粘劲、化劲,能粘化之后,再进一步学习拿劲和发劲。即:先学化劲,通过两手接触中的不丢不顶,学习粘连,学习懂劲。也可以说,真正能化劲时,发劲也就在其中了。触觉越灵敏,懂劲的水平就越高,取胜的把握就越大。不论练拳架与推手,在运用腰胯这一点上,要求一致。因之,会不会用腰胯,可以说也是分别太极拳真假的一条重要的标准。对腰胯善巧利用的程度,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拳艺水平的高低。推手要领研究的,正是粘的灵活运用的妙法。

              

  太极拳在技术上,一律以灵敏的听劲为前导,以借力作为攻击和防守的手段,不是依靠某一个固定不变的姿势来保护自身的,而是在运动过程中,来达到攻击对方与保护自身的目的。

太极拳在技术上的胜利,主要是唯物辩证法的胜利。是智慧的胜利。但是要学到那一份智慧,必须舍去主观主义和后天的拙力。

  在竞技中,太极拳强调柔化,很欢迎对方送上门来,并不主张盲目地抢先进攻。前辈们创造了从应敌到取得胜利的一整套完整的训练方法。即粘劲、化劲、拿劲、发劲四个过程。这是隐藏在八法形式中的实战内容,是太极拳中的精髓。内劲不柔的,大多只得到了形式,无法进一步地去取得高度成就。

  太极拳在技术的应用上,舍己从人是一条主要原则。也可以说是学习太极拳的人,所长期追求的目标。能舍己,才能从人,舍是因,从是果。能舍才能引进落空;能舍才能不犯主观主义,不盲目进攻;能舍才能因人为法、避实击虚。倘真能舍己从人,定是一位太极高手了。

舍己从人,从练体上说,必须在周身松柔之后,才可能做到。于拳理上讲,也必须圆融贯通,见地明彻才行。

  推手是学习从人的重要手段,舍己从人是学习推手必须遵守的方法,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舍己从人,引伸开去,还有一层意义。就是不论练拳推手,都要听老师的话,不可自作主张。舍己从人,才是终南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