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谷破晓奇兵一:【佳片U约】苏联电影:《两个人的车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6:06:37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佳片U约】苏联电影:《两个人的车站》
[影片海报]





[热诚推荐]
很惭愧,第一遍看的时候,可能不够专注,竟然没有看懂。当时有点昏昏然,最大的感触是这个女主角太难看。
第2遍才终于明白难怪这电影被千古传颂,太经典了。这样的爱情,似乎是俄罗斯电影独有的,足以让那些滥俗的爱情电影统统见鬼去!
前苏电影普遍都有些冗长,你要始终耐着性子,才能守得云开见日月。它们也不大合乎传统的叙事规范,比如普拉东的监狱生活,乍看之下是作为闪回的内容出现的,很容易被理解成是以前发生的事,这也是我第一遍没有看明白的地方。后来才知道,他和薇拉相识相爱的过程才是回顾,那个来探望他的“妻子”原来是薇拉。爱情这东西是多种多样的,但这样的才真是符合人的理想的,它不至于浪漫得不食人间烟火,可来得也决不轻易,要两个同样善良纯净的人才可以。
要说情色电影之外真正够得上水准的爱情电影,我觉得只能是俄罗斯的。另有一部我非常向往的《战地浪漫曲》,还没有看过,和《两个人的车站》不一样,但绝对只有更好。
[影片简介]
钢琴家普拉东(Oleg Basilashvili 奥列格•巴西拉什维利 饰)的妻子开车撞死了人,为了妻子,普拉东甘愿顶罪。在审判前的一个星期,普拉东赶回家见父亲的一面。途中,他经过了一个普通的、喧哗的车站。
车站餐厅里,普拉东和美丽女服务薇拉(Lyudmila Gurchenko 留德米拉•古尔琴科 饰)相遇了。两人一开始因为普拉东抱怨餐厅的服务而互相结怨,尔后,普拉东和薇拉越聊越投契,普拉东还到了薇拉家作客。两人的爱情之火就在点点滴滴中点燃了,最终步入爱河。
普拉东入狱了。在难得的家属探视日,薇拉千里迢迢来看普拉东了。两人在监狱外的木屋内度过了难忘的一晚。
[基本信息]
原名: Вокзал для двоих
片长: 141 分钟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编剧: 埃利达尔·梁赞诺夫 / Emil Braginsky
导演: 埃利达尔·梁赞诺夫
上映日期: 1983-10-28
又名: A Railway Station for Two, 两个人的车站
imdb编号: tt0084873
类型: 爱情
简体中文名: 两个人的车站
语言: 俄语
主演: 柳德米拉·古尔琴柯 /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 奥列加·巴希拉什维利
[精彩影评]
1.这家伙, 简直太完美了
好片子,有很多好法,有些是故事好,有些是演员棒,有些是镜头没话说,有些是配乐无与伦比。
可是这个电影,从编剧,演员,摄像,美工,导演,无一不是上上之选!
胶片的颗粒感非常强,虽然是20年前的技术所限,但非常有怀旧气息。苏联影片那种特殊的油画似厚重的色调,没有一种是高纯度的颜色,没有一个是特别明亮的颜色,仿佛所有的颜色,都是往下沉的。同样是雪景,日本片里的干净通透,苏联片则体积感特别强,略带灰度的大片白色,完全不轻盈。
演员就不说了,影片中非常多的长镜头,只是定焦在演员脸上,没有完美的演技,绝对无法撑过去,普拉东在弹钢琴时眼神的细腻温柔- - - -迷死人了。
那些细节的设计,薇拉拨拉胸前荷叶边的俏皮,见老情人用小腿蹭一下皮鞋的谨慎,还有分别场面时,薇拉已经红肿的眼袋(请参考不敬业的演员,哭了3小时仍然双眸有神哟,就我这种好哭包知道,哭完之后眼睛应该啥样子)。
镜头,镜头,非常棒!室外远景的拉,切,挪,移,广角得厉害,完全是俄罗斯民族才有的大气。是我见过的用最多逆光光圈的影片(就是逆光拍摄,阳光形成的光环),但每次用的场合,毫不重复。
两人在车站分别时,薇拉行走在天桥上,头顶的钢梁形成V字形,她踩背景音乐的节奏,毫无风度地哭着,但又倔强地摇着头,用力往前走,普拉东离开的火车从下面呈十字型飞快驶过。那一段镜头的组合,有非常非常长的,但是毫不拖沓,也有非常短的切换,节奏把握非常之好。
编剧,哇,那就不说了。 且不说如何在一个小场景,描画一个合乎逻辑的中年人恋情,且不说在一个爱情故事里,要弄出如此多的笑料,且不说哪怕只有出场2次,每次不超过30秒的车站警卫,都显得如此个性鲜明,就说结尾处。普拉东一转头,见到爱人,一愣(我心想,不要狗血),然后呛到食物,咳嗽起来(赞),薇拉一愣(不要狗血),抢上一步,猛烈的一拳打在他背部,咳嗽停止(赞,笑)。普拉东站起来,脱去薇拉大衣(靠,要床戏了),然后又坐下来,说“我可以再吃点吗?” (赞赞赞),此刻,食物成为一切温暖的象征,是栖息地,是生命力。 薇拉为他盛好汤,转眼,汤喝完,东西吃完。 薇拉又拿了猪排放在他面前,他很饿狼地动手,然后又停下,刁难说“这猪排烤焦了亚”。 (他们是因为难吃的食物认识的),薇拉一声不吭,把猪排换了,然后把面包肉肠全部堆在他盆子里,两人相视- - - -而笑(赞赞赞赞,赞死了)。
当然还有最后的雪地里,一路狂奔,围墙内的监狱长开始点名,没有准时返回就做逃兵处理,男女主人公坐在雪地里,背靠背(爱情就应该背靠背吧?),拉起手风琴,监狱长侧耳听着,说“他没逃跑”。 镜头从主人公身上迅速拉开,沿着他们走过的路,非常快速地拉到远景,远处,一轮红日!
一个大团圆结尾,居然能处理地毫不煽情,毫不拖沓,简直不得了。
编剧的作用是,情理之内,意料之外,不让观众随便猜出下一段,让你笑五分钟,还能保证突然让你飙泪,笑的时候保证不咯吱你,哭的保证不乱撒狗血,还有就是让人看完之后,余音回绕,绕越久越好,这些东西,这个片子都能做到!
有些人说此片情节不合逻辑,估计是不能接受一个车站艳遇会变成真正的感情,这个说法可能是有道理的,但何不把它想成,有些人,是能够让你发现真正的自己,相遇的时间长短,断不是问题。
唧唧歪歪说了这么多,都不靠谱,最靠谱的是,感谢这部电影在一个高温日的黄昏和夜晚,给我带来的那种放松和感动。
两个人的车站
一个车站,两个中年人,短暂的时光,一生的爱情。
不,主题不仅仅关乎爱情, 更关乎人生。
影片中的人物:
薇拉:车站餐厅服务员,遭丈夫抛弃,只身带着孩子跟公婆同住。 谋生不易。于是她逼着普拉东付了“没吃饭的饭钱“,以至普拉东误了火车。她偶尔也和跑车的合伙做点“投机倒把”的生意;平时常从餐厅揩油,捎些食品回家。可是她仍保留着一颗善良的心. 所以,她劝喝醉酒的小伙子回家;把“不吃饭的饭钱“还给了普拉东;尽力为普拉东安排住处。她就如同我们身边一位普通的中年妇女:带着岁月催残剩下的几分姿色,努力的为生活打拚,可是仍留着善良与纯朴。
普拉东:钢琴师。艺术上无甚造诣,在指挥棒下工作。生活似乎不是我们想象的钢琴家的浪漫。美丽,却颇无情的妻子;无法沟通的女儿;木栅栏,父亲,钱钱钱。他为妻子承担了车祸的罪名。
可是除了两位男女主角之外,还有:
在餐厅喝得大醉的中年男人,拥有:一条狗,两个孩子,一个老婆。
正在两个男朋友之间抉择的,快活的铁路外宾接待室的服务员,快活的在准备婚纱。可是连到底嫁给谁,她还没想好。她闪着两个酒窝,对婚姻生活很不幸福的薇拉兴奋的描述她那两个都喝酒的未婚夫。
餐厅里嫁不出去的老姑娘( 我忘记了她的名字);
丈夫因为喝酒被火车压死的集体农庄的“米拉大叔“。
还有没有出场的薇拉的前夫,普拉东的妻子。
这些人物包括男女主人公织成了“生活“的网。 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向往,不同的梦想。导演非常巧妙的,举重若轻的把生活的状态还原了:铁路员工们如何靠山吃山,跑车的和跑堂的浪漫,公有制下的市场。。。 导演把两个中年人在短短两天中产生的爱情,令人信服的表现了出来。两位主人公的性格也基本完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所以当钢琴师普拉东爱上了服务员薇拉,观众信了,流泪了,为他们祝福了。导演靠什么,细节,通过一切电影语言。比如,普拉东打电话回家,薇拉关切的偷听;比如当薇拉的相好来了,薇拉把皮鞋靠在小腿后蹭了蹭,擦干净;比如当薇拉劝醉汉回家,普拉东在一旁细心的观察薇拉;比如薇拉和普拉东在候车室的“盛宴“;不必一一细说。但是导演非常有分寸,没有把两个中年人的爱情处理的热情如火,影片没有过多的拥抱接吻镜头。就哪怕薇拉到西伯利亚探望已经入监的普拉东。同时,导演并不是(我想)仅仅要表现爱情,而是给这份爱情后面提供了背景,生活的背景,两个中年男女主角背上的生活担子,这份背景让爱情更充实。 这里我要说,这是很多中国导演做不到的。他们可以穷三个小时的影片而无法令人信服的表现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并使观众开始怀疑故事的逻辑性,从而质疑整部影片。
两位演员的表演,两人叹服。其中两段印象太深刻了。当薇拉决定返回外宾招待室和普拉东呆在一起,普拉东眼神里的惊喜,以及普拉东对薇拉说“你是个善良的人,纯朴的人。。。“眼里的泪光,还有一个比较内向的中年男人那种鼓起一切勇气来表达自己的不好意思地神情,却非常的真诚。而影片中最著名的那个镜头,薇拉送普拉东上车之后,从铁路天桥的一头走向另一头,镜头始终对准薇拉,身边的旅客如同虚无在薇拉身边闪过,耳边是越来越紧的车轮声,薇拉走着,那走路的姿态,那表情。我深信导演不是要煽情,而我的的确确掉泪了。深深的被影片打动了。
另外影片在同时穿插着普拉东入狱后生活的镜头,相当有意思。
[请您观看]
',1)">
编辑于2011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