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你的背包现场版:苏联电影:《解放》【佳片U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43:55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苏联电影:《解放》
[影片海报]











































[热诚推荐]
震惊了!航拍绵延百里的战线,摇拍数十架飞机穿越战场,且不说拍摄,光这布景起码花上几个月!这不得不说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坦克这东西,看上去真是非常鲁莽……苏联女护士,穿如此性感的制服上战场,然后不去救伤员,在那里感慨战争残酷,是什么意思呢?我困惑不解。当然,德军女军服比她还性感……希特勒确实过于低估苏联的潜力了……墨索里尼终于再次成为喜剧角色,虽然他一直就是……此外,演朱可夫的演员非常帅,如果在好莱坞绝对不输给肖恩·康纳利!拍得最好的是第四集。但毕竟还是不愿意希特勒死得像个英雄,改了个懦夫的死法……
就史诗片而言前无古人,就影像特技而言后无来者。实在是经典,场面拍摄的波澜壮阔,人物形象刻画十分完美,演员也都选的形神兼备,绝对是最经典,最完美的战争片之一 看到的是真实,看到的是理想,一种为人类光辉事业献身的抱负。一种正义必胜的信念。。。。。。
[影片简介]
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30周年,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于1970—1972年,拍摄了一部堪称前苏联电影史上耗资最巨、规模最大、场面最为壮观的战争题材影片———《解放》。影片从1943年苏联红军反攻(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到强渡涅伯河,解放基辅,最后攻克柏林。分为五集,片长将近8个小时。导演尤里·奥泽洛夫为强调“纪实性”、“史诗性”,在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历史文献镜头。影片还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如斯大林、朱可夫、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此外,影片还蕴涵丰富感人的故事情节,从苏、德两军统帅到普通士兵,从苏军反攻到德军覆没,成功地表现了一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基本信息]
原名: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片长: 487 分钟, East Germany: 439 分钟(5 部分), USA: 118 分钟
制片国家/地区: 苏联, East Germany, 波兰, 意大利
编剧: 尤里·邦达列夫 / Oskar Kurganov / Yuri Ozerov
导演: Yuri Ozerov
上映日期: 1970-05-07
简体中文名: 解放
imdb编号: tt0151852
类型: 剧情, 战争, 爱情
语言: Serbian, 法语, 意大利语, 波兰语, 俄语, 德语, 英语
又名: Osvobozhdenie, Befreiung, Felszabadítás, Libération, Liberation, Suuri läpimurto, Taistelu Berliinistä, The Great Battle, Wyzwolenie, 解放
[精彩影评]
重看了一遍经典的全景式战争史诗片苏联电影《解放》,五集共八小时。导演尤里奥泽洛夫把三年苏德战争(故事从库尔斯克战役开始讲起)巧妙的组合在一起,情结疏密恰当,把生死与主义把握得非常到位,相信那个时代的人看了无不感动,当然现在就未必了。比如原来看时没注意一个细节。关于希特勒的死有不少谜团,现在一般认为希特勒是自杀的,并且是在吞下氰化物毒药的同时朝自己开了一枪,爱娃·布劳恩是自己服毒的。而电影中爱娃是希特勒强迫吞下毒药的,希特勒却因为胆小没敢朝自己开枪。戈培尔说,元首应该像士兵一样开枪自杀而不是服毒,于是命令一个党卫军军官去“帮”了元首一把。
看之前,是抱着看《大决战》师傅的准备来看的,但看着看着就觉得,咱们的《大决战》不是个合格的弟子。
我们的《大决战》基本上拍成了以毛为中心的一伙儿人同以蒋为中心的一伙儿人的战争,间或地表现了一下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可贵,总体上是讲“死再多人也值”的理念。当然,你可以说得更好听,比如“为子孙创造更好的明天”之类。
而《解放》则更加悲悯,我忘不了女护士在战地病房中不停念叨“快结束吧,应该结束”的那个场景,面对战争,即使是在和平年代再鼓吹战争的人,也会有这样的心情的。只有那些躲在“鹰巢”、“狼穴”、坚固的地堡中的元首、首相、总统、总书记才会像下棋一样进行战争。
当然,这样的差别可能还另有原因。一是电影拍摄于后斯大林时代,暴行已大白于天下的斯大林不太可能成为电影的唯一主角,而毛则不一样,他是永远的主角。二是两场战争的性质不同,《解放》是对外战争,拍起来尽可以放开手脚,观众的评价也不会苛刻;而《大决战》则是内战,拍起来不免要受到许多干涉,观众私下的评价也就不免要吹毛求疵。
[请您观看]
<第一部> (炮火弧线)
',1)">
<第二部> (突破)
<第三部> (主攻方向)
<第四部> (柏林战役)
<第五部> (最后一击)
编辑于2011年7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