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设计系统绿色版:林崇椰/孙晖映:大萧条、大衰退和下一个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4:36:52

林崇椰/孙晖映:大萧条、大衰退和下一个危机

(2011-10-08)

fieldset { width: 306px; border: 1px solid #990000; align: center; } legend { font-family: Arial,"宋体"; font-size: 12px; font-weight: bold; color: #990000; } 林崇椰与孙晖映

1930年代的大萧条

  在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半年,由美国领导的全球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衰退。这反映在宏观经济的战略性可变因素如所得、就业和股市价值的崩溃。美国经济于2009年萎缩了2.6%,欧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则收缩了4.1%。为了与自1930年代初的“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以来的多次不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有所区分,人们称此次衰退为“大衰退”(the Great Recession)。

  为什么2008-2009年的大衰退没有演变成大萧条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让我们简单的回顾大萧条的恶化过程。

  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Herbert Hoover)尝试让全球衰退不进一步加剧。作为援救行动重要部分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于1930年经签署成为法律,把美国进口关税提高至平均53%的水平。英国于1932年在渥太华召开紧急会议,以牙还牙的对进入幅员广阔的大英帝国的商品实施很高的歧视性关税。世界贸易急剧萎缩,在1929-1933年间整体实际萎缩了约33%。

  此外,因为国家收入减少,过度强调平衡预算的政策意味着公共开支的减少;整体有效需求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萧条。

  在进行财政调整前,对蓬勃股市的关注——1927年扩展性货币政策遗留下来的后果——促使美联储在1928年初至1929年中,一再提高贴现率。1930年代初的通货紧缩,进一步把实际利率推高到1931年的14%和1932的16%,让衰退恶化。

  因此,不当的贸易、财政和货币政策加速了大萧条的出现。严格来说,促成大萧条的还有一个原因:竞相让本国货币贬值(也即是“以邻为壑”)的政策。

 

2008-2009年的大衰退

   大衰退以看来似乎无关紧要的美国次贷借贷者无法偿还房屋贷款开始。它随即通过同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崩溃,蔓延到整个美国和全球的金融体系,最终于2008年9月导致雷曼兄弟的倒闭,美国友邦保险公司(AIG)也几乎遭受同样命运。那时,全球金融危机已经通过投资、消费和贸易的下滑,从华尔街蔓延到“主街”(Main Street,泛指社会主要群体)和世界各地。人们担心全球衰退将深化为大萧条。 但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为什么呢?答案是:一、全球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非常低的利率;二、全球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有巨大赤字的预算案;三、全球避免在国际贸易和兑换率的处理上采用“以邻为壑”的政策。

  在三个抗衰退政策中,实行时遇到最少问题的是货币政策。然而,同样重要的是:

  *若其他国家也同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会更有效;

  *若有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补助和支持,低息货币政策会更有效。

  G7集团国家在2008年10月10日于华盛顿开会时,只主张在全球基础上实行货币政策。然而,单是货币政策并不能防止日益恶化的衰退。当亚太经合组织(APEC)21名成员国的领导人于2008年11月22-23日齐聚秘鲁利马举行会议时,大家原则上一致同意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各国也同意推行巨额的财政刺激配套,并清楚表示不支持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

  这个抵御衰退的政策配套于2009年4月2日在伦敦举行的G20集团峰会上获得一致通过。

  大萧条和大衰退时的不同政策反应产生了全然不同的后果。大衰退初期全球产出的猛跌虽然类似大萧条的情况,但复苏在萎缩开始后不到12个月便开始了。大萧条却是在38个月后才见底。

 

全球经济真的复苏了吗?

  全球经济虽然在2010年便已回升,复苏却是不平衡的。许多发达经济体如美国和欧洲继续面对国内生产总值停滞不前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困境。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和印度很快便恢复高增长率,但却面对通货膨胀的问题。   此外,笼罩欧元区的主权债务危机,可以很容易的从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蔓延到其他有巨大主权债务的欧元区国家,并在第二轮和第三轮,波及法国、德国和世界其他地方。这样的连贯性因素(connectivity factor)所指的并不限于可能无法兑现的债券,也包括收入和就业下降所造成的贸易和外来投资的减少。其他有巨大国家债务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也成了焦点,它们的主权信用评级也在最近被下调。 下一次的全球危机?

  大衰退的危机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之前讨论的严重经济问题却依然存在。不过,我们不认为这些让人担忧的问题会失控。因此,我们也不认为全球危机即将出现:即全球GDP增长率在V型后呈现W型。

  我们应该把严重经济问题和严重全球经济衰退区分开来。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问题要恶化成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需要通过全球贸易和全球货币体系的传播管道。

  唯一能够构成全球危机的潜在货币问题,是美元或欧元的崩溃。如果中国和日本开始抛售所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库债券。美元可能会崩溃。但这样不理性的举动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它也会损害中国和日本自身的利益。所以,我们认为美元崩溃是极不可能的,但我们不排除它尽管有时会上扬,却持续贬值的趋势。

  同样的,我们也认为欧元是不太可能崩溃的。在最坏的情况下,一些欧元区的国家可能会违约,但这不会造成欧元的崩溃,就像一个大国的一些省份可能违约,但该国或区域的整个货币体系是极不可能因此垮掉的。欧元会严重受损,但会继续是个可行的国际兑换媒介。因为去除了一些较弱的伙伴,它将来还可能变得更强劲。

  然而,若因美元或欧元被削弱而出现竞相让本国货币贬值的情况,并造成对商品贸易和资本流动的重大破坏,全球衰退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不过,照我们看来,这个不乐观的局面是不太可能成为事实的。

  通货膨胀也不太可能引发下一场全球危机。目前的通胀不太可能演变成环球恶性通货膨胀(global hyperinflation)。经济史上有许多成功控制和抑制严重通胀压力的例子。此外,新兴经济体目前的通胀率同1973-1974年间的全球通胀率相比,是小巫见大巫。

  因此,我们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全球经济不太可能陷入像具有大衰退或大萧条般深度和广度的第二次探底。不过,一些经济体,尤其是因为主权债务问题日益严重而被迫提早撤销经济刺激配套的国家,将更难从严峻的失业问题中脱困。在最坏的情况下,美国还可以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也可以向最后贷款人欧洲央行借贷其行长所说的“无限流动资金”(unlimited liquidity)。

  依我们看,缓慢的增长将持续下去。新兴经济体将继续较快的发展,但速度也将放慢。至于大多数的发达国家,若没有对决定性的根本因素进行大刀阔斧的经济重组或改革,它们的长期增长和失业问题,即使还能解决,其过程也将是长路漫漫不可期的。

 林崇椰是南洋理工大学温斯敏经济学讲座教授与经济成长中心主任;孙晖映是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员与经济学讲师                                           原载World Economics,本文是删节版,叶琦保译。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