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油泵:从人伦正义看某些宣传的可恶面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33:51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这说的是1800多年前的事了。

当时,魏国灭了蜀国,后主刘禅就“被邀”参加司马昭的宴会,蜀国的舞妓也来表演,这分明是胜利者的庆宴。

蜀国的故臣都偷偷的掉泪,这个司马昭都看见了,这可以发现他们的不甘之心,也可以发现他们的忠贞之心,到底结果如何,就得看司马昭怎样认为了。

但是,后主,就是一身是胆的赵子龙在千军万马中救出来的那个小孩,却如在蜀宫中一样,吃的和看的都有味。只要有富家翁的生活,管它在蜀宫还是魏宫呢。

于是魏臣轻蔑地笑了。

但司马昭却没有笑,他却悲了,他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

无情的事总是有的。

报纸上登了一位教师,他教的是毕业班,他就一心扑到了事业上,他的11岁孩子得了绝症,他却不能陪他,因为他是毕业班的老师,最后,他的学生以罢课相威胁,他才回到了他的孩子中间,仅八个小时,他的11岁的孩子就离开了人世。

他的学生们很感动,要作他的永远的孩子,人们也都很感动,他的事迹上了报纸,就不知道他的孩子是否也有最后的感动,在那样危急中,他才回到孩子的身边8个小时,可见平时是分秒也难给的。

这只让人看见了伟大,却没让人看到平凡。

慈子之心一定是很重的,只是没有比过所谓的事业。

先贤说过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贤没有说,幼人幼以及已之幼。

这真是沉重的伟大,我不愿作价值的判断。

但我要说,他请了假,陪陪孩子,他的学生就升不了学吗?学校就没有在他不出勤的时候可以替一替课的老师吗?还有领导们也不愿作具体的安排让自己的部属中为人父母者一尽慈子之怀吗?

报纸上经常赞扬一些事:灭亲情以全大义。

其实亲情也是大义的一种,孔子就并列地讲君臣父子,清楚这一点的人却似忽不多。

3

管仲要死了,齐桓公就去看他。

“天啊,仲父,你可不能死啊。”

管仲无奈地摇了摇头。

“那么,仲父,谁可以替您做丞相呢。”

管仲无奈地摇了摇头。

“仲父,您说说,竖刁,开方和易牙可以吗?”

管仲本没有力气说话了,但听到桓公这样问,就又挣扎着有了一点力气。

管仲问:“为什么?”

桓公眉飞色舞起来:“他们对我好呀,竖刁为了陪我自宫了,开方十六年没回不远的家了,易牙将儿子蒸了给我吃,他们不爱身体,不爱父母,不爱幼子,但他们爱我。”

管仲说:“我看他们不那么爱你,他们不爱身体,不爱父母,不爱幼子,这符合人之常情吗,不合人情的事,你相信吗?”

“我相信呀,仲父,他们爱我不是一天两天了,是很长的一段时间了,是久经考验了。”

“那么,你……”,管仲没了力气,他死了。

后来,齐桓公也死了,他是饿死的,他任用了特爱他的那几个人,那几个人就作乱把他关在一间屋子里,尸体生满了虫子也没人收。

4

孩子的成长也不管,妻子的辛苦也不管,父母的晚年也不管,这就是某些先进人物所做的事,看着让人不舒服。

多年以前,我记的不太清了,也是一位先进,好象是国防研究吧,说他为了工作,父亲去世了,他在工作,母亲去世了,他在工作,妻子去世了,他还在工作。

天哪,我如果是司马昭,也要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了。

然后,他成了先进,他参加了先进事迹报告团,他声泪俱下地说,他对不起父母,他又斩钉截铁地说,忠孝不能两全。

忠孝不能两全,是一句常见的话,但忠孝真的不可以两全吗?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两全吗?

这也许是中国的传统,但中国还有另外的传统在。

自古圣王以孝治天下,取忠臣于孝悌之门。

大臣有父母之丧,天子三年不以国事入其门,以遂其哀思之心。

三年不让做事,这或许有些过分,但父丧不至,母丧亦不至,是否也过分了呢,况且又不是当战火纷飞之时,国破家亡之日,和平时期的研究工作,就算重要吧,也大可不必如此。

忘我的工作的确是好的,但耽误些业余时间也就是了,何必一定要在这些大关节上作文章,让世人如此的感动或是如此的惊讶呢。

5

但是,也许,这不过是先进人物的自愿的以及非自愿的面具。

或者,这不过是一种宣传的思维定式而矣。

我们的宣传者总觉得事迹要典型再典型。

我们的宣传者总觉得受众需要被感动。

我们的宣传者认为为事实拔高或加工不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

我们的宣传者不考虑感动麻木了之后的负效应。

我们的宣传者没想过或不愿意想,一种道理讲过了头会打折扣。

我们的宣传者没有读过“反者,道之动”。

但我还是要苦心的提醒一句:过分的导向是误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