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网红张老师:夏桂成:扶阳菟丝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6:53:14
扶阳菟丝汤
阴阳俱虚偏于阳虚的验方之一。
【方名】 本方虽然以菟丝子为主,偏于助阳,但实际上是一张阴阳并补,具中和之性的方药。在乎补阴阳的方药中有补天五子种玉丹、定经汤等,均为阴阳平补的方药,似乎均稍稍着重于扶阳,在临床运用时可斟酌之。
【组成】 菟丝子10~20克,山药、熟地黄、泽泻、怀牛膝、肉苁蓉、丹皮、茯苓各10克,川断、杜仲各12克,巴戟天6克,白术9克。
【服法】 每日1剂,水煎分服。
【功用】 滋阴助阳,补肾填精。
【适应证】 肾虚阴阳均不足,如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红或有血块,小腹隐痛,腰酸腿软,小便较频,平时带下偏少,性欲淡漠等。
【方解】本方重用菟丝子为君药,其意图就在于补养肾阳为主,但菟丝子为阴中阳药,性润而辛香流通,辅以肉苁蓉,为菟蓉散中的主要药物,且肉苁蓉与菟丝子相合,为平补肾阳且顾及阴分的组合;加入熟地黄补养肾阴,复入山药、牛膝以增强滋养肝肾阴分的力量;川断、杜仲、巴戟天以助阳益肾,白术、茯苓以健脾利湿,丹皮、泽泻以泄浮火而利湿浊。显然本方为六味地黄丸加减。所以要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者,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也。且本方药中的助阳药,性均平和,宜于长用久服,亦为本方之特点。
【临床运用】 本方不仅使用肾虚性、功能性的不孕不育证,亦可应用于肾虚性的先兆流产病证,特别是在调周法中的经后中末期及经前前半期使用,更有其重要性。
1.肾虚性先兆流产 妊娠50~70天左右,腰俞酸楚,小腹坠痛,头昏耳鸣,小便较频,或见漏红,色淡红如咖啡,脉象细滑,舌质淡红,BBT高温相偏低,或高温相欠稳定。应用本方治疗时,应去牛膝、丹皮,加入阿胶珠10克,桑寄生12克。
2.经后中末期及经前期每次月经净后的中末期带下虽有,尚不够多,腰俞酸楚,形体作寒,或有尿频,脉象细弦,舌质淡红,用本方治疗时,可加白芍10克,山萸肉6克;如在经前期,BBT高温相缓慢上升,或上升不够高,伴有头昏腰酸,小便较频者,用本方治疗时,可加入紫河车5克,鹿角霜6~9克。
【按语】扶阳菟丝汤,实际上是从《证治准绳•女科》的赵氏苁蓉菟丝子丸加减而来的,原方是由肉苁蓉、覆盆子、蛇床子、川芎、当归、菟丝子、白芍、牡蛎、乌贼骨、五味子、防风、黄芩、艾叶等组成,因前人鉴于肾虚者大多兼夹风寒或风热等病邪,所以方中常夹以祛除外邪的药物。《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所引苁蓉菟丝子丸,其方药与赵芪苁蓉菟丝子丸一样,其用量亦相一致,恐即是赵氏之方也。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所报道的中药人工周期中有菟蓉散,虽然方药不同,但主药以菟丝子、肉苁蓉者,亦系来自赵氏。本方药与前新加补天五子种玉丹及《傅青主女科》的定经汤一样,均有阴阳并补的作用,而且亦均有着重补阳的一面。但不同者,本方药在温补肾阳方面稍稍胜于其他两方。但在血肉有情方面略逊于补天五子种玉丹,在疏肝解郁方面,又不如定经汤。临床上使用时可注意到这方面。
肾虚阴阳不足,在临床上颇为多见。就一般而言,在月经周期节律或生殖节律失常中,阴阳两虚者,尤以肾阴虚者更为多见。阴虚及阳,阳亦不足者,治疗重在滋阴;而阴虚及阳,久而阳虚偏胜者,或者素体脾肾不足者,临床上表现为阴阳两虚偏于阳虚者,可用此方。故本方虽为治疗不孕不育的方剂,但实际上也是调理月经失常的有效方药。不仅患者在病情上表现为阴阳两虚偏于阳虚,而且在月经周期中的阴阳长消运动的演变中,为了提高阴阳消长运动的水平,如经后中末期或经前期,亦常常需用此方药。这是我们多年来运用调周法的体会。本方中的菟丝子、肉苁蓉是主要药物,故予重点分析。
菟丝子:味辛、甘,性平,无毒,入肝、肾经,或云亦入脾经,补肝肾,益精髓,明目,治腰膝酸痛、遗精、消渴、尿有余沥、目暗。《本草汇言》云:“菟丝子补肾养肝,温脾助胃之药也。但补而不峻,温而不燥,故入肾经,虚可以补,实可以利,寒可以温,热可以凉,温可以燥,燥可以润,非若黄柏、知母,苦寒而不温,有泻肾经之气;非若肉桂、益智,辛热而不凉,有动肾经之燥;非若苁蓉镇阳,甘咸而滞气,有生肾经之湿者此也。如《神农本草》称为续绝伤、益气力、明日精,皆由补肾养肝,温理脾胃之经验也。”《本草新编》亦云:“菟丝子可以重用,亦可一味专用。遇心虚之人,日夜梦,精频泄者,用菟丝子三两水十碗,煮汁三碗,分三服,早、午、晚各一服即止,且永不再遗。此乃心、肝、肾三经齐病,水火两虚所致。菟丝子正补心、肝、肾之圣药,况又不杂之别味,则力尤专,所以能直人三经以收全效也。”所以说菟丝子乃阴中阳药也。
肉苁蓉:味甘、酸、咸,性温,入肾、大肠经,具有补肾益精,润燥滑肠的作用,治男子阳痿、女子不孕、带下、血崩、腰膝冷痛、血枯便秘等病证。《本草汇言》认为:“肉苁蓉养命门,滋肾气,补精血之药也,男子丹元虚冷而阳道久沉,妇人冲任失调而阴气不洽,此乃平补之剂,温而不热,补而不峻,暖而不燥,滑而不泄,故有从容之名。”《本经逢原》认为:“肉苁蓉《本经》主劳伤补中者,是火衰不能生土,非中气之本虚也。治妇人症瘕者,咸能软坚而走血分也,又苁蓉止泄精遗溺,除茎中热痛,以其能下导虚火也,老人燥结,宜煮粥食之。”可见本药类似菟丝子而又有所不同,肉苁蓉的润滑之功强过菟丝子,但补肝肾、温肾阳则相似也。
【加减】本方在临床上的具体加减,至关重要。若出现脾胃薄弱,腹胀矢气,大便溏泄,去熟地黄、肉苁蓉,加煨木香6~9克,砂仁(后下)5克,六曲10克,党参12克;若兼肝郁气滞,经行量少,色紫红,有血块,小腹胀滞者,在经前经期,应去菟丝子、熟地黄,加入制香附9克,泽兰叶12克,益母草15克;若血瘀内阻,经行量少,色黯黑,有较大血块,亦去菟丝子、熟地黄,加入桃仁、红花各9克,五灵脂10克,益母草15克;若虚寒经行不畅,经量偏少,色淡红,无血块,加入肉桂5克,艾叶6克,党参15克;若有胃脘虚寒,伴见胃脘胀痛,沃泛寒痰,舌苔白腻者,可去熟地黄、泽泻、丹皮,加入淡干姜5克,陈皮6克,姜半夏6克,佛手片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