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谱打谱软件:中国的老牌美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10:32
  

中国的老牌美食


  
  
  
  老人谚语说,闲时吃稀,忙时吃干。高阳写松江人以前早饭也是“硬饭”,即干饭,且有菜酒。侯宝林先生相声,以前北京人早饭是煎饼果子(果子者,油条也),加砂锅粳米粥。豆汁须配咸菜丝。唐鲁孙写,上等的咸菜丝得切得极细,我看很有扬州人切干丝的执着劲。
  
  据说老年代扬州,徒弟学手艺,先学切干丝。练习步骤,开始是切姜丝,切得熟极而流用刀如神了,再切干丝。《连城诀》里血刀老祖吹嘘自己刀法可以切豆腐如丝,其实老扬州师傅个个皆能如此,真卧虎藏龙也。
  还是干丝。以前写过,干丝分大煮或拌。拌也就是烫,干丝用水略一烫,加三合油,宜茶宜粥。大煮干丝算一道菜,须下火腿、干贝、皮蛋等熬汤,众家亲贵王公,捧出一道小家碧玉的干丝来。扬州人以前上茶馆,彼此客气。“请你煮个干丝吧?”“拌就好,拌就好。”
  
  
  我们这里,普通豆腐干就是一块儿茶色,香一点的叫香干,切来炒芹菜、下馄饨汤的多。切丝,用来拌三合油,或者大汤煮。
  有些老人家,用茶叶蛋那样的酱汤去卤豆腐干,卤到发皱,有的另浇汁水,出来卖,可以筷子夹,可以竹签扎,有一点茶叶蛋香。
  汪曾祺写过一个连万顺茶干,豆腐出净渣,装蒲包里,入锅,放料,好酱油,用石头压住,文火煨煮。想来是加料加强版的五香豆腐干。
  金圣叹说豆腐干和花生同嚼有火腿味。按豆腐、花生、火腿的共同属性是:内蕴深厚,有嚼头,宜茶宜粥。实际上,佐酒之物的秘诀,无非是有味有嚼头,满舌头走马观花,又不驻肚藏腹让人没胃口。白云猪手、泡椒凤爪等皆如是。
  
  
  茶泡饭,日式和中国的套路不大一样。江南茶泡饭,通常简单的水泡饭,或者如清时小说里的,粗茶泡了饭,取其清浓。《红楼梦》里宝二爷匆忙用茶水泡了饭吃了。江南有类似做法:冷饭,来不及热了,就用热茶泡,有清香,比白水泡饭多一点修远之味。茶泡饭配姜丝、萝卜干等味重的粥菜最好。有些老人胃不好,吃了萝卜干嫌嘴里滞着味,茶香正可削之。
  唐朝已有茶泡饭,所谓“煮取茶汁,用煮粥,良”。和茗粥又不同。
  日式茶泡饭须好煎茶、芝麻、酱油、三文雨、海苔等。然而以前也未必讲究。茶泡饭好处之一是易制易食,立等可取,所以室町时期常用于武士食。比如当初织田信长出击桶狭间之前,因为是午夜,所以急匆匆吃碗茶泡饭,就出门了。那时日本还流行抹茶,可能是抹茶泡饭。
  
  
  
  以前考证过扬州炒饭为何冠名扬州,私猜是隋炀帝死在扬州,而蛋炒饭是杨素发明的,故名。后来看李碧华写过这事儿,说扬州炒饭无非是有那么些料,镬气足,即可,其实也未必以扬州为冠。后来想,当初发明时,真可能是借个扬州名头而已——毕竟淮扬点心,天下知名。
  
  狗不理包子为何叫狗不理,按民国时人说法,是因为那里出了名的大热包子。狗吃了热的,听响器会头疼,故名之。
  上海现在到处是台湾牛肉面铺,但逯耀东考过,台湾那拨牛肉面泰半来自四川,又不知改良过几百遭的。
    
  
  
  杭州宋嫂鱼羹亦称赛蟹羹,其实是以醋为味,以鱼为口感,做成似蟹非蟹状,用来替食。江南家常菜蟹粉蛋与宋嫂鱼羹师出同门,内功心法一样,只是用料粗浅些,到最后还是姜丝与醋哄人下粥。
  许多素斋,都和蟹粉蛋类似,以素摹荤。素斋企图做好吃了,其实无非几招。一用荤油(阿紫对付虚竹);二用豆制品;三淀粉类加工。其中尺度,只看脸皮够不够厚了而已。
    
  按说戒荤本来挺针对姜辛类调味料的,现在反而变得又要忌肉又要弄好吃,结果大堆调味料齐上了。如是素斋很容易搞得矫揉造作,有名的馆子经常为了炫技而失之穿凿,和清朝以前吃祭肉不许抹酱油只好用油纸变通一样。到后来一桌好吃的素斋,基本比三文鱼刺身和蒜泥白肉发胖得多。
    
  宋朝时有个概念很偷懒,凡没有血的就不算荤,于是贝类就可以随便乱吃都不算开荤了。17世纪欧洲天主教徒偶尔也有几天守斋戒,可是人家那里鱼不算荤菜。
  
  说句清朝吃祭肉。清以前宫里吃大煮白肉,味极淡,又肥腻,谁吃得下?可是按忌讳,不能用酱油(包括其他豆制品调味料)。后来有人变通,用纸吸饱酱油,用水裹肉一冲,再吃,就既入了味,又不犯忌了。说到这个“一裹”,谭家菜以前用毛巾吸足鸡汁,用来裹鲍鱼,也是这么入味的。
  
  
  
  以前笑话说,老百姓总幻想皇家吃啥,就猜皇帝肯定天天吃大肉饼子油泼面,放大把的辣子——《多情剑客无情剑》里还有穷小孩哭闹“我有钱了就不吃油饽饽,而要天天吃蛋炒饭”,就这样了。所以有许多所谓御膳菜,总是“相传哪个哪个皇帝就吃这个”,其实天子吃东西,真也未必那么华丽。宋朝天子摆宴,也有许多菜是专门看的,真吃的也就是各类花样的饼子、各类脍,各类果子,以及蒸羊羔等。道光咸丰光绪和老佛爷,光顾着用燕窝摆万寿无疆字样了,菜单里常有韭菜肉丝之类的,很是家常,这不光绪每天也就吃四个鸡蛋么。不过皇帝奢华的也有,金庸写《书剑恩仇录》,考证颇密。六合塔上乾隆吃的四味菜,都是御膳房有载的名菜,比如乾隆喜欢的“燕窝红白鸭子燉豆腐”,以及“葱椒羊肉”、“冬笋大炒鸡燉面筋”、“鸡丝肉丝奶油焗白菜”等,都是有的。当然,这些也都是比较靠谱的菜,一望而知,不会虚头八脑为了些概念或附庸风雅,折腾些让人云里雾里的套路。所以吃东西和画画儿、写东西、做曲是一样的,布局用色结构技巧对位和声这些玩意炫技是一方面,供行家厨师评点高下,对老百姓来说,好不好看好不好吃好不好听那是另一回事了。
  
  
  
  
  刚看人一段话,补一段。话说,总有老人感叹“过去的东西如何好吃,如今世风日下矣”之类的话。我以前总觉得是幽人思古而已,后来有次吃到某无锡老店退下来的老师傅手制馄饨,惊为天人。当时聊,说许多百年名牌老店,收归国营后,多少有些变。陆文夫先生有篇《美食家》说过这么个段子:苏州某老店,收归国营后,抱着“要推广让大众都吃得起的菜”,于是许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享用的菜”就失传了。以前写过个小说聊这事。现在想来,像一出黑色幽默:
  老店被收归国营给弄变了味,许多老菜失传;反而是某些肥得流油、吃喝不用自己掏腰包的人们无休止的奢华吃喝,才让一些老牌名菜得以延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