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图片真实照片:通背拳祖董成的生活年代与籍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26:35

通背拳祖董成的生活年代与籍贯      

 颜紫元  2007年10月15日





     通背拳创始人董成的年代,在董成的三支传人中可得出结论。

  第一支传人为董成早期弟子周藩荆山王、张大斌,传到第五代周全作谱。之所以说此支为董成早期所传,因该支拳谱的器械项目中尚未出现“春秋刀决”,也无“六合枪”。

  第二支传人为董成中晚年传本族的董秉乾(据王堡枪第五代传人王安民,写于‘大清乾隆五十二年岁次丁未十一月’的〈王堡枪源流序〉载: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道门贤士董老人秉乾,老人仙乡武陟小董人也。据碑载,相传老人生于明万历庚辰,享年九旬有九而卒,仙逝后,葬于王堡村东南域道士墓冢,今墓尚存……)。因此在董成中晚年时,少年的董秉乾受艺。

  在唐村李氏第十世李元善编修的《李氏家谱》中说,李氏第九世李仲、李信及姑表兄弟陈家沟的陈奏庭,在千载寺太极宫拜师结义,向董秉乾学通背拳、十三势软手等。而王堡枪的第一代王仲锦则向董秉乾学六合枪棍,向博公道长学十三势软手。同时千载寺里已有石碑,刻下“春秋刀诀”,说明董成传董秉乾时已创有“春秋刀”。
  
  董秉乾不仅仅向董成学了通背拳械及春秋刀,还向其他高人分别学了,六合枪棍、十三势软手等。洪洞通背拳中的南阳刀是否是董秉乾学来的倭刀? 因同时期的程冲斗在少林寺学了棍,却未学“三奇”和尚周友传下的枪,反而向河南的梨花六合枪大师李克复学枪。另一与程冲斗同时期的“江南第一枪”的石敬岩,也未向少林寺学枪,而与被民间枪术高手刘德长一个照面就打败的洪转和尚,一起向刘德长学峨嵋枪,说明李克复、刘德长的枪术,高于少林寺周友和尚传下的枪术。
  
  同时,程冲斗、石敬岩都向浙江倭刀大师刘云峰学双手长刀,也说明当时的倭刀,远胜于少林刀法。
另外,从千载寺传出的“武经玄机秘录”的内容来看,董秉乾还得到董成晚年传授的五步七捶、其它内功,及与心意六合拳理论相近的理论。

  董秉乾的通背拳、春秋刀及六合枪等约传了六代,到了乾隆年间,离千载寺七、八里地的七方村的郭永福处(之所以说六代,因王堡枪传人王安民乾隆年间作序时,称从第一世王仲锦,到他自己己历五代,而王仲锦是向董秉乾老人学艺的,郭永福与王安民同为乾隆年间人,故从董秉乾到郭永福应为六代)。

  为何说郭永福是董秉乾一支所传,而不是周藩荆山王、张大斌一支所传,因为对照郭永福在山西洪洞传人的留谱,与周全(字淮颖)的留谱发现:
洪洞拳谱内容,有所增加与有所不同。
洪洞拳谱中发现春秋刀、六合枪等为周全谱上所没有,而六合枪在后将论及到的第三支许氏所得授的通背拳械中亦无有,只有董秉乾这支才有,故郭永福为董秉乾的第六代通背拳传人,当无疑。

  第三支为原山西晋东泽州府许圪套村(现属山西晋城市)山民许守禄。后许氏第六代传人许秀文、许秀武兄弟二人,携家小迁居河南焦作高爻河村,高爻河乃宋瓷发祥地之一,地杰人灵,“通背拳”便在此发扬广大生根繁衍,由许门世袭相传。      从许秀文、许秀武为河南的第一代起,至今已传了十一代,目前第代十掌门人为吾友许伟战君。

   清咸丰年间,许门三世传人许万怀,传外甥(焦作双庙村人)郭再汾, 郭武功超 群,进京殿试中“武举”,皇封“武德骑尉”官职。其有子三人:定山、定中、定宇,均系清末“武痒生”,有碑可考。此时期为许氏“通背拳”兴盛时期,代表人物有:许桂林、许桂芝、郭敬孝、马福元等。许桂林传子安吉,声名远播,地域广达两省五县,百余村庄,仅博爱县就达二八个村落之多,成名者达十一人,个个广设拳场传播“通背拳”,至今各有传人。安吉传子乐敏,乐敏师尽得家传,武德高尚,武技超群,传徒二零零人有余,桃李满天下,一九九一年寿终,享年九十岁,人称武寿星,为“通背拳”第九世传人。另 有许传高,靳福泽,路灯朝,孔传新,等均为第九世传人的姣姣者,堪称一代名师,功德后世。


  据许君讲,许守禄是其祖上,是明中叶最大一次从山西洪洞等地移民至泽州府等地的第三代人。某日在泽州府的山里,老年的董成被毒蛇咬伤,性命垂危,恰遇路过的许守禄,被许救回家中,以祖传药方将董成救活,董成感其恩,遂将其所创的通背拳械,传给了许家。
   
   据许家口传,董成也做过道士。许氏的通背拳艺中,有春秋刀诀,但无六合枪棍(有金家枪,也称通背枪),亦无十三势软手。但拳艺中有柔(软)拳四十九势。吾观其柔拳动作名称,有半数与十三势软手的动作名称同,而许君又说,其祖先口传:“遇上别的任何拳派,本门功夫都能应付有余,只有遇上‘软十三’时,要特别留意,可用某某招破之”。由此可知,董成晚年时必与十三势软手传人有交流,此十三势传人与董成年龄相仿。此十三势传人应为山西汾州府汾河小王庄的王宗岳(详见本人《太极拳史—真相大白》、《又一个惊喜的发现》、《平遥古城惊现王宗岳家谱》数文)。可能正因为董成与王宗岳的交流,董成将本族子侄辈的董秉乾引荐给王宗岳,故尔王宗岳前去千载寺三圣祠太极宫,传给了董秉乾道人、博公道长十三势(王宗岳经商路过赵堡镇时,又将蒋发带回山西传艺)。

与董成交流的还有张松溪。张松溪的第五代传人黄百家(1634-?)所著的《内家拳法》(1676年著)中记载:拳法有“六路、十段锦”等,这“六路、十段锦”与周全(字淮颖)的谱中所载的“六路、十段锦”名称相同。而黄百家的“六路”中的头路第一句就是“佑神通臂最为高”,是继周全通臂拳谱、李氏家谱后,出现的最早的提到“通臂”的语句。


  更令人惊讶的是许君一支也有五字诀即:敬、静、近、急、切。而黄百家一支的五字诀是:敬、紧、经、劲、切 (吴氏太极的‘软十三’ 也有五字诀即:静、轻、灵、切、恒) 。可见是张松溪与董成交流的缘故,并被张松溪一支所推崇。(张松溪曾师数人,据传在少林寺也学过,后又弃少林拳,从师张三丰一支传人孙十三老,及从师道人西江熊氏。与张松溪同为张三丰传人的同时代人陈州同,是陕西王宗的弟子,王宗岳则是来自云南云游道人的弟子。详见本人《太极拳史—真相大白》一文 )

   许氏的通背长拳108势名称,与洪洞通背的108势、周全谱上的108势名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加入了十三势的一些名称。据许君讲,曾与洪洞通背传人交流,发现练法也不一样,但说到用法却十分相似。

   许君还说其四爷(许君得其四爷许乐敏传授),本来还要教他“阴阳八步捶”,但要求许君练“阴阳八步捶”时,必须在夜深人静时到充满灵气之处练,可惜当时许君觉得“夜深人静,充满灵气之处”太神秘,而未学,令人倍觉可惜。

  为何本人倍觉可惜?因为千载寺太极宫的董秉乾老道所传的“武经玄机秘录”中,有“五步七捶”,并有特殊内功,而其内功的某些动作名称已出现与心意六合拳完全相同的名称,如熊出洞、虎坐窝、单把、雷声等,虽然其动作与心意六合拳不同。而许君所未学的“阴阳八步捶”,必与“五步七捶”等的“武经玄机”内容有密切关联。

  令人惊讶的是,许君的很多口诀竟与心意六合拳口诀几乎一致,而许君四爷要求在“夜深人静,充满灵气之处”,练“阴阳八步捶”,不是与练心意六合拳的要求完全一致吗? 因许君未学,故不知其四爷除“阴阳八步捶”外,还有哪些内容,但有一点可知,在董成时已形成了心意六合拳理论的雏形,及相关的动作名称,尽管练法与后来姬龙峰祖师所创的心意六合拳不同。如:许氏通背真传说论中曰:“三节者,妙在通也!通者元也!求艺者须从「三元化一」始而习之,方得天真,九节贯通,可谓「三元」而成乎!书中曰:上元者,手元、肘元、肩元是也!三者同元,肩为元根,则上元通之!下元者,足元、膝元、胯元是也!三者同元胯为元根则下元通之!中元者,膀元腰元,腹元,是也!三者同元腰为元心膀腹为轮则中元通之!而后人一身以腰为元心,膀腹为中轮,手肘、足膝为之外轮,三元通之!周身一就,两手如扇,两腿如钻,拳打口出,步腿同一,踪影回环,则「外三元」成。又曰「心法为元」意气为轮,丹田(小腹)为场,妙存呼吸,真气鼓荡,即柔即刚,心意气一体,轻灵莫测幻,得法如诊脉,勾敌取真魂,则生即成,御人无形,动如惊雷,静如泰山,武之大成,玄妙精义,周而复始,万法归一,此浑元体成”。
  又如:许氏通背真传论曰:“上节不通,气滞膀中,君臣难顾,天令难行:下节不通,气滞胯中,动则必慢,地利难占;中节不通,气滞腰中,千军万马,如行泥坑,首尾难顾,浑身皆空....... ”

   无论从董秉乾所传出的“武经玄机秘录”,还是许君的家传口诀等,都强烈地佐证了本人二零零七年三月关于“姬龙峰创拳之思考”的文章(详见本人《姬龙峰创拳之思考》及《李自奇碑文是伪造的》二文)

   许君所说的其“浑元桩”,竟与近代王芗斋的“浑元桩”同,但许君的祖传拳谱上就载有,可见王芗斋先生可能在济源一带学去的。

   同时许君所说的其另一桩功,竟与阴阳八卦(盘)掌的夹马桩极为相似,而阴阳八盘掌的理论也与心意六合拳,乃至董成晚年的拳理相似。阴阳八盘掌宗师任致诚,曾著书说其师爷叫做董梦麟,其师爷曾告诉其师李振清,“阴阳八盘掌在董家已传了三世”。由此可知董家约在乾隆年间首创此艺,至董梦麟时为第三代,传了董汉清(董海川)、李振清及一些反清秘密人士。(注:详见本人《阴阳八卦掌与八卦掌》一文)

   姬祖根据经董成、董秉乾两代人对拳理的总结,及已出现的相关动作名称,在学习了通背、十三势软手、六合枪棍、五步七捶、阴阳八步捶,及武经玄机中的内功后,水到渠成、由博返约,精炼成心意六合拳,而开创一派绝艺。
   纵观洛阳马兴支心意拳,河南买壮图支心意拳,及山西戴隆邦支心意拳,本人发现其中不少动作与十三势软手相似(本人会有专文论述)。而姬祖练过通背拳的证据,不但在姬祖的拳论中出现,而且姬祖传艺少林寺时,在留下“姬老师枪谱”同时,同本抄谱上,余下的都是通背拳内容(本人曾在开封少林还俗僧释永文处,见过此谱)。非但如此,姬祖的徒孙隐士河南府李,传艺给少林方丈“望眉斩”时,不仅留下了其所著的“心意六合十大要论”,还留下了用法“二十四字诀”,此“二十四字诀”是通背与心意的结合物,并以心意为主。

   再回到董成的生活年代题目上来。

许氏谱中的白猿仙通背拳十问之法:
          “ 十问之法为董成,号公德先生所著.河南洛阳人氏.
       十问之法非等闲,意中要道得周全。
          若还晓得其中意,替天行道白猿仙。
  第十问,问法:
功毕问曰:功行日列名之法如何?
曾有师传为证。老师姓张,张文魁。老师姓郭,名万清。二师设艺传授众徒,功行以毕请问曰:天下称全师者有几人?答曰:学而知之着有三焉,宋时赵太祖。幼年流走江湖,具施乾坤之略,比鸡斗作拳,遍排十杰士。周游传教,学艺习惯。治在太平,自古帝王之勇莫过之焉。居其下者,敢废、武备也。尔等今当年青力壮,及时勤学,艺可熟。
故夫官宦之家,姿意养名,无疾病焉。而服壮行功,籍以养身益气、益体,商人行旅,赖以御敌。农夫庶人,闲以看家保业。武之好处何可胜言。于己终身用之不尽。
诗曰:
           学艺高强人胆大,艺精分外有精神。
           怀抱本是亲父子,祸到眼下不求人。”

许氏在明中叶的那次最大的移民,与明初的移民不同。据查,明孝宗(1488- 1522)至明世宗时期,山西洪洞等地,因收成不好,及失去土地,而当时明政府济灾不利,与灾民发生了一些冲突,出现了大批流民。明中期的流民达百万以上,由于平原地带已无法容纳更多的人,且与官府之间有冲突,故大批流民流向了无官府的山区,如山西的太行山区,河南的伏牛山区,及湖北襄樊武当山区等,由于这些山区流民的到来,因此明政府开始设“府、县”,许氏当时就属于太行山区的泽州府,许守禄是许氏迁到泽州府的第三代,故董成应属明嘉靖年间人。

  周淮颍作的《通臂拳谱》中有《通臂拳历代先师姓号目次》其原文如下:“祖师猿仙亲授与始师董讳成字子生(怀庆府籍)传与周藩荆山王(仝汴梁)、张大斌字明甫别号廋张(汴梁籍)传与徐行八字三那(陈州卫挥使)传与王氏飬津(徽州籍)传与李继字后泉(河南太康籍)传与周全字淮颖(河南大梁籍)传与男讳久明字惟谦、余加爵字建亭(江南寿春籍),庠友陈国祯字盛业买奇字君平校阅。”

  周谱的《通臂拳问法第十解明》中第一问“昔有一教师请问与,老师曰天下拳祖生而知之者有几人焉?师曰生而知之者有三:一曰宋太祖少游关西老游关东中年下南唐打世界,脚踢乾坤建都与汴梁,为中原生而知之者,第一祖师也。二曰少林寺内出一紧那罗王拳分三十六势足打七十二腿,扫荡叛徒逆诛寇有功,官至极品,为中原生而知之者,第二祖师也。三曰通臂猿仙出自明时,拳分三十六路内有一二进三走四彀五开六*七要八揽九跴之法,在居山林为得道猿仙乃生而知之者,第三祖师也。”

  周淮颍作谱时(康熙二年1663年),已传了六代(董成为第一代),第六代为周久明、余加爵,若每代以25 年为计算,那董成应为明嘉靖年间人,为唐顺之(1507-1560)与戚继光(1528-1587)之间人,由于董成的年龄与唐顺之、戚继光相差不大,董成所创的通臂还未被唐、戚所闻,故唐的《武编》及戚的《纪校新书》中叙述当时的拳派时,均未提及“通背拳”!

同时,周全的《通臂拳问法第十解明》中,提到天下拳祖生而知之者:一. 有宋太祖;二.有少林寺内的紧那罗王;三. 有“通臂猿仙出自明时”(是影射董成),并说:紧那罗王;拳分三十六势,足打七十二腿,扫荡叛徒逆诛寇有功,官至极品……,而通臂猿仙则:拳分三十六路,内有一二进三走四彀五开六*七要八揽九蹗十问之法,在居山林为得道猿仙,乃生即知之者。许氏传谱的“十问题”中,第十问说:“学而知之者,有三焉,宋时赵太祖,曾有师传为证,老师姓张,名文魁,老师姓郭,名万清,居其下者,敢废,武备也……”。

(注:问法中语词的变化,就同前述董成三支不同时期传人谱一样,是个不断认识,不断完善过程的表现,但意思则一。)

  少林寺把紧那罗王作为伽篮神,最早出现在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的《示迹碑》上,明正德前后,正是民间武术大师白玉峰及民间武术师李叟,应觉远之邀请在少林寺传五拳、棍术等武艺之时,与觉远上人同时学艺的还有少林寺僧周友(三奇友公和尚)、李叟子边澄及俗家人士。而许氏传谱中董成的老师郭万清,必定是玉白峰的俗家弟子(董成的另一位老师张文魁,则应是托名为宋太祖所创的三十二势长拳的衣钵传人)。
  
  当董成创成拳时,应已在明嘉靖晚期,而明正德、嘉靖年间出现的少林武僧,曾经帮助朝廷镇压过,刘六、刘七、王堂、师尚诏等农民起义,还镇守过边关,抗击过匪寇,受朝廷嘉奖,这与周淮颍谱上所说的:“紧那罗王,扫荡叛徒逆诛寇有功,官至极品……”,是一致的,并且十分强调“武备”。代表少林僧兵及少林武术的佛教神紧那罗王,到明嘉靖时,不仅是少林寺的伽篮神,且是少林寺“武备”的化身(明天启元年即1621年,茅元仪曾著《武备志》),因此到了董成晚年传授许氏时,不仅说出自己有张、郭二师,且用了“武备”来替代紧那罗王(实则一回事),具体的人主要指白玉峰,但为了提高格调,故用紧那罗王或武备来替代,用“敢废”,来指宋太祖长拳的创始人,影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废除前帝,夺取帝位”之事,而“三十二势长拳”,又影射宋太祖登基定下的三十二条立国治邦规矩。(详见本人《少林五拳的创始人—白玉峰是明代人》一文。同时,唐顺之的《武编》,并未提及少林五拳,说明当时白氏所创“五拳”,尚不为所闻。)

  综上所述,董成生活于明嘉靖年间,卒于明万历年间,应是确认无疑的。

  董成的籍贯,周淮颍谱上说董成是怀庆府籍,许氏的口传是洛阳人氏,而其子侄辈的董秉乾,则有明确记载:“即武陟小董人”。本人以为,“怀庆府籍”与“洛阳人氏”并不矛盾。清时洛阳为河南府第所在地,怀庆府归属于河南府管辖,而且武陟县小董的董姓者,在明初遭常遇春等人率兵三次血洗,为了逃命,董姓星散各地,并且不少做了道士、和尚。董成做过道士,董秉乾一生为道士,若不是许氏口传的口误的话,董成出生在洛阳,祖籍在怀庆府武小陟董也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据许君说,其家中口传“董成是在怀庆府修武县境内的净影寺,开悟而创的通臂拳”。(净影寺已被焦作市列为通背拳的发源地)

  与河南许多来自山西的明朝移民不同,董氏一族远在春秋时就从山西运城迁至河南武陟小董,公元前634年即春秋晋灵公十四年,晋公史官董狐,如实记载了赵盾兄弟弑君(晋灵公),立晋成公一事(孔子曾赞董狐为“世之良史”),而遭追杀,董狐子孙董高即从山西运城迁至河南武陡小董,董高娶马氏、李氏,繁衍子孙,所在地即后世所称的“小董乡、小董村”。

  东汉末年,董高的后代董永后来成了“天仙配”的男主角,即“玉皇大帝将女儿许配给了董永 ”之传说,岂料这传说,到了明初却招来灭族之灾。缘起是曾在皇觉寺出家的小沙弥岁十六岁的朱元璋,到了二十五岁时,离开了寺庙,带起一支队伍打天下,其妻马秀英也是个大脚妇人,为掩盖这卑微的出生,朱元璋夫妇开始编造了一个谎言,即:“他们原来是玉皇大帝身后撑日月扇的金童玉女,受玉皇大帝之命,下凡来治理人间”。可当朱元璋的部队讲过武陟小董时,听说有一个玉皇大帝的女婿,是这里人的祖先,心想,我是玉皇大帝的仆人,你的祖先却是玉皇大帝的驸马,那不就成了我的主人吗? 于是下令常遇春,带着其兄常遇夏、妹常遇秋,率兵三次血洗小董,要将董姓人赶尽杀绝,尤其是有所作为的董姓人,幸亏常遇秋是个女的,又颇觉董姓无辜,故事先走漏些风声,许多董姓人开始逃命,有的远逃山东、湖北、江苏等地,以及山西平阳府、晋城、泽州、翼城及河南的汝南(这些远逃各地的人,至今都说董永是其祖先),有的改成“孙”姓、“傅”姓,不少出家做道士、和尚(怀庆府地区的道院、寺院特多)逃命,但仍大部分被杀。

  离小董村十里地的董氏祖坟迷魂阵,也遭“挖地九尺”之“恶”运,因此从明初开始,武陟小董人氏就有不少当和尚、道士的(但道士不禁婚,可以娶妻生子,不知董秉乾是否是董成的亲子)。

  从董成在怀庆府净影寺创通臂拳,晚年在太行山的另一侧泽州府传许来看,董成的祖籍应为武陟小董人。

   董成创的通臂拳(在学习宋太祖长拳、少林五拳的基础上开悟而创,本人得传的正宗少林五拳均是地趟动作,而洪洞通背传人程永泉,便以通背中的地趟拳著名,由此可见一证)对后世影响极大。

  前述的其三支传人,在近四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影响与繁衍了各派武功,如心意六合拳、太极养生功(李仲、李信、陈奏庭所创,与张三丰十三势软手不同,陈氏太极中也因此含有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的影子)、济源神拳四路、黄百家的内家拳法、阴阳八卦(盘)掌(阴阳八盘的缠丝,三个丹田的位置与许氏猿仙通背也相同,许氏小势步4/6重心与阴阳八盘鱼鳞步相同)、许氏猿仙通背、洪洞通背、乃至流行于北京、上海一带的白猿通背、韩老道传的后称祁信祁氏通背、吕四爷传刘玉春的合一通背,而原在湖北为官的弓力拳创始人赵莲舟,也无不是受了通臂拳的影响,并以弓力拳中的“白猿桩”最为突出。另外被王芗斋认为最重要的浑元桩也是来自董成的通背拳,被少林俗家弟子贾某认为的心意拳实为通背拳(少林俗家弟子贾召宣的七世祖贾淑望,于清康熙乾隆年间,在少林寺学的“心意拳”,从动作名称及动作来看,其实是传到少林寺的董成所创的通背拳,可见当时“心意拳”与“通背拳”的密切关系),堪称“天下武艺之总源”。(详见本人《怀庆府通背—天下武艺之总源》一文)

  另外关于“宋福居十八家拳祖之说”是伪造的,本人将专文论述。


   在结束本文之前,谨向赠送本人明末清初通臂拳古谱的鲍玉龙先生、许氏白猿仙通臂的传人许伟战兄,以及赠给本人《六合神枪谱》的王君等表示深深的谢意,没有这些性情中人提供资料及支持,本人对拳史的研究将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