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鑫沙棘产品介绍:微物之深:微音杂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34:41

By Chervun

一朵太阳,一荷湖波,一脉公路和一簇森林。

这是这些植物在微距镜头下,通过视觉转换从另一个角度来读取世界所呈现的奇妙。不确定你对植物微观世界的看法是什么,作为一名成天与声音打交道方念完四年大学的我来说,对微小世界里的那些,被人耳忽略和错失的声音一直都充满了好奇。

歌曲和文学作品中,都曾叙述人们相信花开、叶落有声音这件事情。如果单从物理学声波振动的角度看,它的确是有声音的,可是人耳的分辨率只能接受20hz以上的声波振动。而这些微观世界里的振动显然达不到这样的频率,同时粘滞媒介的声吸收。我们的感官已经与这些声音没有任何交界。但人类仍喜欢通过画面,以及想象去预测那样的声音到底是怎样的。

人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脚在半空中正准备踏上绵厚青苔的一刹,心里面就会先有脚着地时,踩踏而产生咯吱咯吱的声音感受;又或者你仔细观察一只苍蝇,它大胆的在你眼前。迅速地搓着两个前肢的时候,你就会在心里发出涩涩的质感。这是你对声音的心理认同感知,也是最直接的心理声学案例。事实上,科学的解释是,尽管人耳听不见这些声音,但任何振动形式是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而使人类接触到的。怎么来理解这句话。也就是说不管是声音被掩蔽还是声音被吸收,介质被这种振动改变了密度,介质结构也就随之改变。而人类是生存在大气中的,与介质相依存的一体性,决定了人类可以通过身体细胞去感知这种随气体传播而来的振动。听觉只是耳朵把振动激励成了可辨识的一种知觉,那么当身体细胞同样感受到振动而来的知觉时,人的中枢神经便将其转化成类似听觉的感受。这同样也解释了声音疗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以前我上学的时候,我们有一些看上去无聊但挺有意思的实验课程活动。就是拿着录音机,和拾音话筒去能去到的地方寻找可能存在却听不到的声音。我依稀记得,那一天一天的躲在树下面、草丛里漫长的等待。交出的录音带经过频率放大器后,能听到一些昆虫振翅,树叶被踩碎,或者我们自己衣服摩擦出来的声音外,仍然与那个期望的微观世界有太大的差别。那是不是我们就真的没有办法体会那种声音。我以为不然,如果有一天我们有更具精密的设备和仪器,那些难以捕捉的声音就一定会被我们的耳朵感知。

电影里面有一部备受好评的《微观世界》。导演通过各种手段,微距、高速摄影和动画等手段呈现了一幅幅动植物世界里面人眼很难见到的镜头画面。同样在唱片里,也有一张同名唱片《微观世界》。出自一个名叫丹尼尔·弗门戈的艺术家,他最明显的就是利用电子声效和自然原声的交互编曲方式,来谱写大段大段原生态的乐律音乐。这张唱片说实在话谈不上任何和微观世界的关联,只是作曲者通过自己的理解还原人们对自然的一些联想。

我们不妨来听听其中一支曲子,《Sailing》。歌曲长达八分钟,除了自然的鸟鸣潺潺流水外,剩下多是一些类似云雾般朦胧效果的电声,还包括模拟了琴乐以及弦乐等乐音乐器的片段式音符。我不敢说他想表达什么,可是我们能在他的实验声音里体味纯粹的自然气息,这一点已经很难得了。当然,音乐和效果两者渐起渐弱的融合度上,曲作者的动态处理都相当恰到好处。可谓是一山一海,辗转流动。节奏把握之精准,让人在听音之余,有世外桃源闲散幻居之心。不得不赞叹曲作者高洁的心性和高深的技巧。

江河湖海、日月山川,浩瀚渺小、微观宏观。有人言,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尽力地感知,诠释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既在世界方寸中,也是世界一分子。简单而微不足道的乐律、声音和画面,在顷刻间松绑了紧缚的思维。把那些需要花费我们一辈子去探知的问题,和需要铭记的长篇理论暂时抛诸了脑后。是不是也就令你窥明白了点古人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原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