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极国际摄影创始人:形意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50:07
       形意拳真功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WuWgj92lWc              

形意门镇山之宝--通天撼灵大法

形意拳是中华武术的宝贵遗产,它犹如一棵苍劲不凋的大树屹立于中华武坛,其理论,功法,技法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它的核心功法------《通天撼灵大法》,更是从古至今武功修练的至上大法。可以说凡内家高手,没有一个不是修练过此功的,历代形意门的大师们无不因对本功法的实践,而使其自身的拳学造诣达到同时代的顶峰。
试观当今武林,真正用于临阵杀敌的精华武功倍受冷落,而比中国差之太远的海外武技却纷纷乘虚而入。做为中华武学精髓的真正继承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出面肅清历史的真相,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把后学之士引入中华武学的殿堂,旨在星星之火能起燎原之势,愿真正追求中华武学真谛的朋友们与我们共同携手,将真正的中华武学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形意门不传之秘--------《通天撼灵大法》共分三步练法,现分述如下
第一步易筋大法。
易筋之法的训练是在站桩求整的相对静止中获取的,在间架配备得当后,可以加上双肘向前下方螺旋滚压,使大臂内侧之筋膜绷拉而起(用手触摸即可感知),同时沉肩撑肘,头顶项竖,即可把颈筋绷起。臀部下坐,躯干正直,会使脊柱两侧之竖脊肌的筋膜上下对拉,涨腕撑指的要领则使小臂内侧之筋膜腾起,十指抓地,双膝撑拔可使小腿及脚面筋膜腾起,这样浑身之筋膜在肌肉放长运动的牵引下,全处于绷拉状态,由于骨架整体均衡的支撑,关节之间的间隙会加大,从而促进肌肉,筋膜的伸长度,使肌肉纤维,筋膜在运动中获得精壮的成长,芗斋先生早在1926得的遗著《意拳正轨》中提出“筋长力大”的教义。习者可自身检验,如果全身肌肉筋膜均成拉伸状态,可让伙伴用力拍自己的桩形,其结果是自身如一弹簧整体均会产生压缩和反弹,而且用力越大,反弹力越强。从而证明出间架配备和质量是否过关。这种感觉的初期由于筋膜受力而极其劳累酸痛难支,但是这一阶段又是最长功夫的阶段,故必须忍耐苦耗,待运动量能够适应后,可任意抱一桩形,让伙伴撞击,体会桩架似铁的感觉。从而深入了解肌肉运动的效果,事实上肌肉的拉伸运动并不能完全使筋获得最大拉伸量,只有骨骼角度支撑达到了最合理的定位,才能使筋膜的拉伸达到极限,而筋膜挑起之状态,谓之“遍体筋撑弹簧似”,筋膜的极限拉伸又可促使肌肉纤维获得更大的拉伸长度。
筋膜与肌肉共同放长后,由于人体内的后天残余拙力的作用,肌肉的某些部位如三角肌,肱二头肌,胸大肌,斜方肌都会产生一定的僵紧状态,这些部位的肌肉紧张会束缚人体肌肉的长度拉伸,并且极易引起其他肌肉的紧张和横隔肌的发紧,所以必须认识到,肌肉的放长和筋膜的腾起应该是同步的。因而当筋膜腾起后,我们要注意检查肌肉纤维是否放松拉长,如果肌肉紧张,应放弃筋膜继续腾起的运动,用意识去引导肌肉的放松,使肌肉不再发紧。保持此状态后,再去调动筋膜拉量与肌肉的拉伸。因为肌肉的放松拉长能使筋膜的弹性加大,否则,虽然筋膜会被腾起,但是缺乏弹性,尤其是关节由于肌肉的紧张会失去枢纽的运转灵活。虽然如此,一些习者仍以此法站桩,较技。但是往往因为抱桩死上,把肌肉,筋膜拉得过死而被灵活的对手击败。这样就失去了芗斋先生所云“如伸缩不正之弹簧”的本意。当浑身筋膜全部处于绷拉状态后,为了身体在技击中的功能效果,就必须在各种试力中去求得肌肉,筋膜的松紧运动.从松中拉紧,紧中放松的拉长,收缩中获得动能及势能的转化,这样通过关节的张缩及的撑抱进行“揉筋训练”(“揉筋训练”见《六面整体浑元力科学训练教程》一书),目的是体会感知力和神经系统的判断能力.我们在实战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对手,而且每个对手都有自己独到的风格,所以仅凭“一桩在手,天下无敌”的主观臆想,势必会在实践中栽跟头。试力是发力和格斗技术的一种手段,也是体会动态平衡的根本所在。我们在任何一种形式下是否能够保证筋膜,肌肉的弹性放长,收缩也是试力的重要目的。
上肢的筋膜获得弹性收缩后并不能证明我们已经达到了易筋的状态,因为下肢的筋膜全部被调动起来,仅用丁八步是解决不了的,下肢肌肉,筋膜均比上肢粗壮,故必须进行大步的试力才能够调动起来。大步试力与小步试力不同之处在于大步是开胯,揉筋训练,小步是掖胯勒胯训练。我们以伏虎桩为例,前膝在一条直线上,然后身体后靠下落,使胯低于双膝并极力向地面下坐,一直到无法下落为止。然后以胯催身向前移动,此时切不可把重心提起,最后待胯部移至不能继续运动之际再把重心提至与双膝成一条直线。这种运动的形成是通过胯关节的最大移动来调动下肢筋膜的拉伸极限,从而使下肢筋膜也如上肢一样具备极高的弹性。下肢的筋膜训练意义是为了在格斗中步法的迅猛和灵活,并可以大幅度地增加功力和体能。大家都知道,整体力的释放来源于下肢与地面磨擦的反作用力,如果下肢筋膜的拉伸量大,那么在实作中以步过人能力就会大大增强。芗斋先生之弟子张思彤先生的拉伸量极大,其大步试力,发力可以让臀部擦及地面而行,且灵活异常。这就是对下肢筋膜拉伸训练获得的生理极限,从而配合上肢做出巨大的弹簧力。
揉筋之法是易筋的动态形式,发力,实作是易筋的具体体认的应用。遍观我国有成就的形意名手,通过见及参阅留传的遗照,均是通过易筋之法而获得无坚不摧的爆发透力和敦实雄厚的整体劲力。如图:易筋
状态下的桩形和发力(见笔者专著《卢氏结构科学训练教程》或《六面整体浑元力科学训练教程》二书)。
第二步易骨大法。
易骨之法是继易筋之后由肌肉表层深入骨骼的训练方法。当肌肉的拉伸长度和筋膜的生理放长均已达到生理极限后,由于人体的构造与脊椎动物并无二致。肌肉就会在放长拉伸状态下松驰下来,而且由于长期的功法训练和格斗训练,人体的肌肉运动总是随着骨骼螺旋运动的,这种拧转的螺旋形式造就了肌肉与骨骼的摩擦动力。从而使骨骼运动成为间架支撑,发力击打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肌肉是运动的动力源,当肌肉放长后松驰下来,其对骨骼的制约作用相对减小,由于肌肉的放松,又是在螺旋中运动的,势必形成肌肉与骨骼的易骨状态。我们观察老虎,猫等动物,其运动形式是以关节为枢纽的螺旋方式趋动骨架一体,而肌肉放长就象一件衣服挂在身体上,当我们去撕摸它的身体并揉搓时会发现猫的皮肤肌肉十分松软,可以与骨骼产生相对位移,而如果抓住猫的背部并用力打它一下,猫会疼痛欲跑,这时明显的感觉猫的骨骼在动,因为它的皮肉是被抓住固定的。
修习易骨之法重在桩法中认求证。在站桩中各部位要领调配以后,双肘双膝在保证撑拔状态下体会小臂如搭在一窗台或栏杆上休息,而肌肉因为不受任何外力保持极松的状态接收地心引力。同时胸部,腹部,大腿,小腿全部被重力吸引而使肌肉搭在骨头上,但是骨架又必须为了维持桩形而与肌肉下坠形成相反的上拔运动。由此整体的肌肉下坠与上拔形成相互平均的矛盾力,尤其关键的是利用脊柱向后向上的靠拔来维持间架的支撑与地心重力相抗效果更佳,芗斋先生形容此状态为“玉树挂宝衣”并在遗作中进一步说明为“浑身肌肉挂青霄”。
为进一步体会易骨状态的功中模式,可操习大式“金龟出水试力”或“揉筋大法”(见《卢氏结构科学训练教程》或《六面整体浑元力》)进行体认,因为它们的训练方式是关节螺旋运动带动躯干的上下升降,故更能明显体会出肌肉与骨骼形成的滚动磨擦力,当手臂高举,身体下落之际,切记不可用力,因为有了关节的极限拉伸量,下落会形成自然状态,当关节旋转之际,身体的起落就会发现肌肉与骨骼的磨擦现象。被习此法可让伙伴先用双手分别置于练者胸背部并压紧,然后做大式“金龟出水”或“揉筋大法”。由于肌肉被固定不动,故做起伏之际这种磨擦感觉就会更加明显。再让伙伴抓住双臂做,手臂肌肉也会因被固定而形成骨骼的搓动。继而体会大腿,小腿等部位。操习易骨之功法应分段体认,待其中一段有所体认之后,再找其他部位。需要说明的是没有身体的根本放松是产生不了脱骨状态的。而站桩,试力,发力的松沉体现则是易骨的入门基础。
第三部易髓大法。
经过长期的易骨训练可使骨骼密质增厚,骨变粗大,而骨面肌肉松软下垂,其骨小梁根据张力和压力的变化更加整齐和规律,这是由于骨的新陈代谢加强,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在形态结构上产生良好的结果。随着形态结构的变化,骨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固,在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都有明显的提高。原传形意拳的易骨之法就是利用整体骨架的有序组合,重新建立一种在关节螺旋运动中的整体骨架运动,从而形成用骨头打人的强劲重效爆发功能。随着骨肉的脱离,骨骼就能够不受肌肉的束缚而形成整体的运动形式。由于骨骼不受肌肉的动力牵引,将会进行各种动态模式,从而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和贮藏营养。人体骨髓功能的改变会使人体的生理功能获得极大的改善,就会具备极其良好的精神状态的身体素质,这也是易髓的道理。                形意五形拳 (转载) 前言:从网上阅读李仲轩老人的一系列文章后。不禁拍案叫绝。李老绝对可以称得上形意拳新说的“开山祖师”,他用通俗易懂的聊斋笔法一脚踢开了二十年来那些又臭又长的武术八股文,他把拳经中许多抽象模糊的概念,用生动、流畅、睿智、准确的文字,绘出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规范释义,让人借鉴参考。
  他所有的文字。都是一生追求形意拳且获得巨大成就者的肺腑之言,当他的武学思想以崭新的面貌重新进入形意拳修炼者的视野时,多少困惑而不得门径的形意拳传人茅塞顿开,原来形意拳可以这样解读。原来形意拳可以这样练,这样用……
  把李老比作孙禄堂不妥,孙禄堂的“拳意述真”再妙,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有距离,而李老的一番“将死之语”与读者贴心。
  如果说汉书能下酒,那么李老说拳的系列文章,不但可以饮如长鲸吸百川,还可以醍醐灌顶使人清醒,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百读不厌就像吃重庆火锅一样过瘾。我的一位练习二十多年形意拳的武友被感动了,他愿意让更多的形意拳传人走近李老的内心世界,于是他在工作之余,不辞辛苦。用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将这些惊心动魄的文字浓缩成精华。经过剪辑后的李老说拳,放弃了原文一些人们熟悉的武林旧事和无益的是是非非。而更趋向于学术本身,比之现在形意拳方面所有的杰作,更高一步。以此来告慰逝去的武林、逝去的李老。不存门户之见,真正有志全面了解形意拳文化精神的武友,舍此以外,大概别无捷径了。
  
  一、站桩
  
  有一句“练功不练拳”的话,认为功是站桩,拳是打拳,“练功不练拳”就是只站桩不打拳一这是初学者容易产生的误解。站桩的要点是“学虫子”,冬天虫子钻进地里死了一般,等到了春季,土里生机一起,虫子就又活了。站桩要站出这份生机,如虫子复苏般萌动,身上就有了精力。站桩有无穷益处,是练功。其实打拳也是练功,形意拳要“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气不是呼吸的气,比如男人的英姿潇洒,女人的妩媚靓丽,就是气的作用,正所谓生机勃勃。至于呼吸的气,叫做“息”,劈拳就是练息(不说打法,只谈练拳的练法)。
  腿功是站桩站出来的,也是走出来的,唐维禄的徒弟尤其要走。早晨起来一走便是十里,两手背后,活动着脊椎,或带着点拳意。我们有时将“行意拳”的“意”字省去,顺口地说,跟唐师学“行拳”。
  但真正神奇的是,尚云祥练武入迷,以神作拳,行住坐卧都是这个,这是上道的东西,不是入门的技巧。李存义和尚云祥都站桩,但他俩平时练功就是五行拳,很少站桩,只是可怜徒弟不长进,方教站桩。
  站桩与打拳最关键的要点是一个,对这个要点没体会,练拳不出功夫,站桩也照样不出功夫。这就是“桩法能融入拳法中,拳法能融入桩法中”的道理。
  练武其实是在练心智。
  唐师所传的桩功,有一个要点,时常浑身抖一抖。传说狗熊冬眠的时候,每隔几天,它就自发性地浑身颤抖,否则僵滞不动。身体要有问题。同样,站桩为什么站不下去?就是缺这一抖。
  很细致很轻微地抖抖,就能够享受桩功,养生了。另外,其实比武发力。也就是这么一抖擞。
  薛颠传的桩功,一个练法是,小肚子像打太极拳一般,很慢很沉着地鼓出,再很慢很沉着地缩回,带动全身,配合上呼吸,不是意守丹田,而是气息在丹田中来去。
  桩法是活动的,不是静功而是慢练。薛颠原话为“此桩法之慢练,增力之妙法也,慢慢以神意运动,舒展四肢”——桩法是动的,只不过动得极慢,外人看不出来。
  站桩时,也要动起步趟进、侧身而闪的心思,外表看似不动,其实里面换着身形。要静之又静,长呼长吸尽,站空了自己。
  浑圆桩足以眼神站桩,两眼要往上高瞟。练武先练眼,跟能生神,所以是练武先练神。人爬上山顶,累得疲惫不堪,但目光一远眺,身上就轻松一浑圆桩是这个原理。
  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眼神就是这个灵犀。久站磨炼筋骨,但只坚实了筋骨。等于没有站桩。眼神和肉体的关系,是浑圆桩要体味的东西。有了灵犀,才能有生机,冬天过去大地回春,生机一起,土里都是香的,抓把土,粒粒都是活的,站桩也要把自己站活了。
  站浑圆桩时,身子让眼睛领走了,身子不能做作。
  摆拳架看似不动,其实筋骨肌肉都牵挂着,扑出去一厘米。犹如山谷有回声,身体也有回力,扑出去一厘米。再回来一厘米,要用回力来锻炼,如此易出刚劲。站桩之苦首先是筋骨软弱的疲劳之苦,学会了这个方法,站二十分钟桩,等于打二十分钟拳,也就喜欢站桩了。
  
  二、五行拳
  
  开始练劈拳,要找个开阔地带,犹如人登上高山,视野一开,会禁不住地长呼一口气。在开阔地带,气息容易放开。
  劈拳的姿势是手的一探一回,犹如人的一呼一吸。一趟四五百米地打下去,气息越来越绵长,越来越深远,精力便充沛了。
  手部动作激发了全身,渐渐就会感到气息鼓荡,全身毛孔开合。薛颠说过:“练拳的人要学会体呼吸。”呼吸的妙处在打劈拳时可以体会到。
  许多人身体都有隐疾,以劈拳练息可以将其灭于无形。而且人一上了岁数,身体会亏空,就要通过练息将气补足。
  气息充沛,这是习武的基础,形意拳先练劈拳。劈拳中本就含有钻拳的姿势,练好劈拳接着练钻拳较容易。正是“金生水”,劈拳属金,钻拳属水。而再学一个全新的拳架,如崩拳就比较困难。
  劈拳养肺,人的两条胳膊对肺直接作用。小孩们做的广播体操,如扩胸运动,伸展运动都是通过运动两条胳膊,来达到锻炼呼吸,强健肺部的效果。
  而人的两条腿属于肾。一个人得了阳痿病,会被叫“肾水不足”。钻拳以打法来说,是要练肘或指节的,但以练法来说,是要练腿,以活腿来养肾。
  所以钻拳的步伐不是直来直去,而是螺旋前进。让两条腿有一个松快的余地,这样肺气足,肾水旺,上下身都修好,方可以向上进修。所以要钻拳接着劈拳练。
  在练劈拳的阶段,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觉得身上皮肤增厚,像大象皮似的,而日,觉得手指粗得像胡萝卜,两个手心像有两个小漩涡,十根手指自发地紧紧握起,不愿意打开…这都是错觉。因为身上的气充足了,情绪也变得活跃了,忙了这个忙那个,如小孩一样,干什么都兴致盎然。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发现自己变成这样了,就说明功夫已上路了。
  此时就不必再到开阔地去练拳了。形意拳自古讲究“拳打卧牛之地”,有个能挪步的地方就练上了,到开阔地打拳只是入门的方便之法。
  因为劈拳练息,这个功夫得一年才能成就,先祛病再强身。通过练息,身上的气养育起来,大脑时常会有灵感,此时学拳就真是趣味无穷了。
  炮拳出手后,要向后一耸,就是上挑的枪法,所以炮拳里有两个家伙,明显的足下扎枪,隐藏的是上挑枪,一个在形上,一个在劲上,以下扎的拳形来上挑,所以才妙。炮拳要到杆子上去体会——这是以后的事情,那时候,便要扎一枪有一枪的讲究了。
  横拳的练法,是斜着进一小步,横着退一大步,横拳等于是倒着打的,正好练这“踏荷叶”,脚伸在地上,要感到踏在荷叶杆上,只有一根丝能支持,要用脚的肉感,把这根丝探测出来。
  练形意要养成“上虚下实”的习惯,上身永远松快不着力,功力蕴藏在下身。
  劈、崩、炮的基本型都如此,而钻、横的基本型就把这个“重收”耍在动作上了,钻拳是进一大步退一小步,横拳是进一小步退一大步。而在变化中,劈、崩、炮都有退步法。最有名的是崩拳的“退步崩”了。
  炮拳前手横架在眉前,后手由面门径直打出去,攻击敌人面门,取开炮的意象,称前手为炮架,后手为炮弹,后手的出拳路线是直的,而且要有股爆炸力(开始练时可先从弹力人手)。
  打炮拳时,后手不直线出击,而斜着撇出去,正是“遇敌好似火烧身”,就像往火堆里滴一滴油,不是一般地火苗跳起。而是整簇大火都跳起,炮拳就是令全身劲力跳起,劲力不在最外的手上,而在内里的根节,手随着根节升腾起的劲力挥出。
  五行拳不是练拳,而在练五种不同的劲,所以每一种拳的转身姿势都不同。转身姿势是为劲而设立的,多练转身,对领悟劲有帮助。
  “崩”字怎么解释,就是一崩劲吗?其实崩拳的妙处在于张弛。
  五行拳是拳母,一辈子离不开,上手就受益。将五行拳的小动都学到,方能出形意的功夫。十二形就是从五行拳罩变化出来的,而练象形术的人能变回五行拳,一练起来,就知道两者是一个脉。
  形意的拳母是五行拳,而五行的拳母是横拳,横拳属土,万物归于土,土含育万物,生发着劈、崩、钻、炮,所以横拳是无形的,横拳劲是形意拳最独特的东西。
  横拳是无形的,而有形的横拳就是蛇行,一横身子。就有了兜、裹、丢、顶。我年轻时与人试手(试手就是试试,较量是拼命),一下子把人打出去了。自己却奇怪上了,这是个什么动作?回味一下觉得像是蛇行,连带着横拳也明白了。
  把直来直去的拳打转了。把转着的圈打直了,这是崩拳的练法。
  “崩拳有儿、钻拳有六”,钻拳的六个变招中,学会了两个就全有了。一个是前手压住对方,扯带得后手撵锥子似的撵进去。另一个是,前手一晃,你就撞在他后手上了,变魔术一般,不是障眼法,而是他换了身型。
  两者的前后虚实不同。整体说来,钻拳不是钻拳,是钻身。旧时代的北京很冷,冬天商店挂着沉甸甸的棉帘子,人进商店,前手一撩门帘,身子就往里钻,身子一动,手上搭的分量卸了,人进了门,帘子也刚好落下,有道缝就进了人。这是生活里转换虚实的现象,形意拳的“换影”也是这个意思。
  拳劲起自腰劲,只有头虚领了,腰里才生力,站桩首先是为了生腰力。脊椎敏感时,要让站桩法动起来,可以尝试一下薛颠的蛇形。蛇形是肩打,“后手只在胯下藏”,后手绕在后臀胯下,贴着尾椎骨向上一提。犹如马尾巴乍起来,才能跑狂了,撑上这个劲,尾椎乍了,肩膀才能打人,这是桩法融入拳法。
  从薛颠的角度讲。劈拳起手势、半步崩拳都是猴蹲身,这样十二形就如五行拳一样,其实这是五行拳该有的东西。
  指望摆出劈、崩、钻、炮、横的架子赢人,是指望不上的。不能蛮干,否则一下子就被人借了劲。为人处事也要这样,练了功就要藏着,藏不住就会得罪人,一得罪就是一大片,藏还得深藏。关键时候露一手就行了,形意拳是留给写实用功、心地纯正的君子的。
  
  三、十二形
  
  蛇形是肩打,鸡形是头打,燕形是足打,不是李存义传的,是他从山西学来的。其中的蛇形歌诀是“后手只在胯下藏”,后手要兜到臀后胯下,开始时,只有这样才能练出肩打的劲。
  武林里讲薛颠“能把自己练没了”,指的是他的猴形。他身法快、比武时照面一晃,就看不住他了,眼里有他,但确定不了他的角度。
  “龙形搜骨”不是龙形,就是劈拳里前脚外撇的大跨步,说这个步子开天辟地。打通三盘,调理百骸,是成就身子的关键。有了步子有功夫,没步子没功夫。这个步子就是内功。
  只撇脚不展腿,撇脚的打法,是别住敌人的脚,但也是在擒拿时较从容的情况下使用,情况紧急一拳见生死时,就用不上了。撇前脚的大跨步,主要是练法。
  前脚外撇的大跨步是形意的大步子,还有个小步子,就是崩拳步。崩拳步很微妙,步子只是向前,两膝盖是挤着的。但腿根里夹着活的动势,稍稍一调,就能随时随意地转向、转劲。所以崩拳微妙。
  对于蛇形。薛颠说:“一动手,就是这事,没旁的事。”
  说形意拳难看也主要是有这个猴蹲身,练拳时,处处都有只猴子蹲着,可想这一式的重要。猴蹲身之后,有张狂的招数。蹲身先练了膝盖,所以猴蹲身一变,就是扬身膝击,名猴挂印。这一蹲一扬,正如劈拳的一起一伏,也如崩拳的一紧一弛,只不过是猴形放肆,劈崩含蓄。
  猴挂印的下一变是猴摘桃,就是抓敌人脸,泼妇打架一般,这是为膝击做掩护。不抬腿是立于不败之地。抬了腿是兵行险道,得有收场、后撤的伎俩。这连抓带点,练着滑稽、打起来狼狈,但这一番乱七八糟,兴许就乱中取了胜。比武时要懂得挑事端,找头绪,无理取闹一下,也许就乱了对方的方寸。
  炮拳两手有前后,马形足两只手的炮拳,两手齐出,好像呆板,但只要转起来,呆板的也就变化无穷了。这个左右翻身的打法,不是翻胳膊,而是要把整个身子的重量从这边翻到那边,所以马形对整劲有好处,马形有践踏之意,动了手就不停,这个打法能先发制人。动手想快,光抡胳膊不行,脚下得踏上劲,手上才能快。所以马形抡胳膊却练了脚。
  马形成就了,脚下有弹力,随时可撩起伤人,冲着对方的胫骨、脚踝,撩上就踏,脚离地的时间越少越好。马形的腿击法,不是明目张胆,而是在抡胳膊的时候藏着。其中的巧妙,希望初学者,用“打一厘米”的方法好好揣摩,这是个容易使上的防身之技。
  鸡单足立地时是抓着爪子缩脚,所以要含着抓意提膝,有了抓意,膝盖下就能生出一踹。此踹很低,脚背外斜翘起,所以名为鸡翘脚。鸡形的腿击是从膝盖生出来的,不是直接使脚,所以能够“有机会就甩一脚,没机会就藏着。”
  
  四、象形术
  
  猿象的返身动作比钻拳大,因为钻拳把由下往上的钻势压缩到一直线里了,而猿象把这个上下钻势张扬了,蹲身时一回头就转了向,这一转比钻拳带的动静大。转了向就钻,犹如猴子一下蹿上树,人虽然没跳起来,劲要蹿起来。
  象形术猿象的手指头向着人脸,形意拳猴形的猴挂印也要预备着——这个比武要点,我看书上提一句,在此特别强调,这两招是一招,少了谁都有危险,猴挂印,膝盖是一大块骨头,等于一方大印,要把这大印的分量挂到敌人胸膛里去,最佳的落点是敌人两胸尖的腹中穴。
  这是个狠招。但不会返身换影,一抬膝盖便会挨打。
  
  五、交手法
  
  形意拳的肩打、胯打、臀打就是一蹭,而不是像出拳似的打出去,摆胯、凸肩、甩屁股是很难看的,这种近身打法是要蜻蜓点水一般,一闪一闪的。
  世上永远是强者影响弱者,交战步法的原理也如此。你的步法强,能影响别人,别人不自觉地一学你,就败了。
  对于交手的大原则,唐维禄总结为:“身子挂在手上,眼睛盯着根节,冷静。”手上要挂着身体一二百斤的分量,拳谱有“追风赶月不放松”的话,追上敌人容易,身子能追上自己的手,就难了;肩膀为根节,敌人要有作为,肩膀必有征兆,练武人练出眼力容易,养成明察秋毫的习惯,就难了;而最难的是冷静,练功夫练得开了智。方能冷静。
  腿击法是身法的发挥。所以练腿先练身。
  比武就是比谁先知道。形意拳的后发制人,不是等对方动手了我再动手,而是对方的征兆一起,我就动了手。不是爱什么招就使什么招,要应着对方,适合什么用什么,平时动心思多练,有出手就足合适的。只有练拳时方方面面的心思都动到,在比武电闪雷鸣的一瞬,才能变出东西来。
  跟高手比武,精神一亢奋就觉得有种东西兴旺起来,这就是力到丹田。说不清楚,只能体会,站桩就兴旺这个东西。
  形意拳专有打法,那是另一种分寸。薛颠的打法,在“占先于”方面有独到之处。示范时,做徒弟的防不住他,他的手到徒弟身上,就变打为摔了,把人摔出去,又一下捞起来,在他的手里不会受伤。做徒弟的被他吓几次,反应能力都有所提高。
  只有崩拳和蛇行,是我多年练武、比武自然形成的。我的崩拳、蛇行都只是看似崩拳、蛇行的东西,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顺手就行了。
  形意拳是一动就有步数,身形得换在点上。看着你的动静,变得越快越好,越小越好,犹如好朋友见而一下就搭上了肩膀,得一下就近了,敌身。
  至于薛颠的马形,叫“马形炮”,手势与炮拳相似,犹如马立着前腿蹬人,也是在脚上有劲撑着。马形藏着腿击,绊子,跟着手变。形意拳是主要攻中路的拳。崩拳要坐腰,一坐腰,人就低蹿出去,正好打在敌人的胸膛、小腹。站桩时也要揣摩提腰坐腰。微微活动着。这是拳法融在桩法中。
  能硬打硬进,也不硬打硬进,一对一,可以硬碰硬,但一个对七八个时,怎么办?练武修出的劲道跟人硬拼了,那么练武修出的灵性干什么呢?内劲是虎、身法是龙,功力足还要智慧深。只能力胜,是俗于,能智取人,方是高人。
  练法的大纲是“二十四法”,打法的大纲是“八打”,师傅们讲拳都是结合着个人体验,在这两首歌诀上发挥。“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 ——鸡形是头打,鸡啄米就是擒住敌人两手时,用头下“啄”鼻软骨,上顶下巴,“啄”鼻软骨能让敌人血流满面,而项下巴,能一下把敌人顶晕过去。
  鸡形头打就是练头,头为一身之枢纽,头部僵硬、脚下再能变步数,转换身形时也仍然快不了。鸡总是一探头一探头地走,以头领身,鸡形就足用这个方法练身子。
  形意拳在发力时,只在碰到对手身上的瞬间,手才握紧。同样的道理,只在打倒敌人的一瞬间,才露真形——这是五形拳的用法,只用一点,一点即可。大部分时间存而不用,神经上有储备就行了。《西游记》里的妖精,关键时候才显原形。“真身只在刹那”。
  
  六、八卦掌
  
  尚云祥说八卦就是教人“送”,八卦像推磨,凡推过磨的人都知道,要将谷物磨得细腻。直愣愣地推肯定不行,手上的那般劲得把磨杆“送”出去,送得“平、圆、悠、远”,还要送出一般向下的辗劲,这股另有的劲叫做“留”。
  八卦掌便是有送有留,这不是靠站桩就能站出来的,所以八卦门人不站桩,都是在运动中求“送”、“留”
  八卦如推磨,除r向前推,还要推出向下的辗劲,八卦掌一迈步要有两股劲,随时转化。明白了这两股劲的道理,就能理解八卦掌的招数为何千变万化。
  程延华打八卦,劲力浑身鼓荡,感觉不到他在打,只感到他在动。大蟒蛇从头到尾都蹭着劲,才能爬动得起来,这种威势,又怎是打一拳、踹一脚所能比的?
  “只动不打”是程派八卦的练功口诀,“硬退硬进天遮拦”是形意的古歌诀,尚云祥还有“练拳要学瞎子走路”的窍门,说瞎子走路身子前后都提着小心,从头到脚都有反应,练拳不是练拳头。而是全身敏感。

  八卦掌走偏门,一下就抢到人侧面,与练八卦掌的人交手,你就能体会到崩拳的转身动作——狸猫上树的巧妙,狸猫上树可迎敌人攻侧面。
  形意拳打法的要诀也是攻敌侧面,等于两个人打一个人。正面迎敌就吃力了。唐师腿法妙,不单善走,还能迅速抢到敌人侧面。
  形意门中的偏门攻防,返身打法是李存义发扬的,从李存义开始,形意的钻拳中就融入了八卦的东西,借着八卦的动作往身侧点。唐师,尚师传我的都是这个功架。
  我的钻拳基本形不是从下往上钻,而是从中往侧点。那个借来的八卦动作,借了就不还了,融在钻拳里起了变化,还有八卦“回身掌”的形态,向体外侧一滑步,前手向外撸去,还有塌劲。胳膊撑起来,手掌是横的。
  然后,后手随着点过去,手虽有前后,但两臂要有合力。犹如弓弩,两头绷上劲,才能射出东西,松了哪头都小灵。钻拳犹如螃蟹,是横着走的,左向一掌跟一拳,右向一掌跟一拳,就练上了返身。           
宋世荣论形意拳



    形意拳之道,是先将拳术已成之着法,玩而求之,而有得之于心焉,或吾胸中有千万法可也,或吾胸中浑浑沦沦,无一着法亦可也。无一法者,是一气之合也,以致于应用之时,无可无不可也;有千万法者,是一气之流行也,应敌之时,当刚则刚,当柔则柔,起落进退变化,皆可因敌而用之也。譬如千万法者,是一形一着法也,一着法之中,亦皆能生生不已也。譬如练蛇形,蛇有拔草之精,至于蛇之盘旋曲伸,刚柔灵妙等式,皆伊之性能也。兵法云:“譬如常蛇阵式,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道应,击其中则道尾皆应”,所以练一形之中,将伊之性能格物到至善处,用之于敌,可以循环无端,变化无穷,故能时措之宜也。一形之能力如此,十二形之能力皆如是也。内中之道理,物之伸者,是吾拳之长劲也;物之曲者,是吾拳之短劲也,亦吾拳之划劲也;物之曲曲弯转者,是吾拳之柔劲也;物之往前直去猛快者,是吾拳之刚劲也。虽然,一物之性能刚柔曲直、纵横变化、灵活巧妙,人有所不能及也。所以练形意拳术者,是格渐十二形之性能而得之于心,是能尽物之性也。亦是尽己之性也。因此练形意拳者,是效法天化育万物之道也。此理存之于内而为德,用之于外而为道也。又内劲者,内为天德;外法者,外为王道。所以此拳之用,能以无可无不可也。

    二

    形意拳术,有道艺、武艺之分,有三体式单重、双重之别。练武艺者,是双重之姿势,重心在于两腿之间,全身用力,清浊不分,先后天不辨,用后天之意,引呼吸之气,积蓄于丹田之内,其坚如铁石,周身沉重,站立如同泰山一般。若与他人相较,不怕足踢、手击,拳经云:“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此谓之浊源,所以为敌将之武艺也。若练到至善处,亦可以无敌于天下也。练道艺者,是三体式单重姿势,前虚后实,重心在于后足,前足亦可虚、亦可实,心中不用力,先要虚其心,意思与丹道相合。丹书云静坐要最初还虚,不能见本性,不见本性,用工皆是浊源,并非先天之真性也。拳术之理亦然,所以亦要最初还虚,不用后天之心意,亦并非全然不用。要全不用,成为顽空矣。所以用劲者,非用后天之拙力,皆是规矩中之用力耳。还虚者,丹书云:“中者,虚空之性体也。执中者,还虚之功用也”。是故形意拳术起点有无极、太极、三体之式,其理是最初还之功用也。丹书云:“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是此意也。三体者,在身体,外为头手足也,内为上、中、下三田也。在拳中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一体也。虽分三体之名,统体一阴阳也。阴阳总一太极也,即一气也,亦即形意拳中起点无极之横拳也。此横拳者,是人本来之真心,空空洞洞,不挂着一毫之拙力,至虚至无,即太极也。所谓无名天之始,但此虚无太极不是死的,乃是活的,其中有一点生机藏焉,此机名曰先天真一之气,为人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也。此虚无中含此一气,不有不无,非有非无,非色非空,活活泼泼的,又曰真空。真空者,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所谓有名万物之母。虚无中,既有一点生机在内,是太极含一气,一自虚无兆质矣。此太极含一气,是丹书所说的静极而动,是虚极静笃时,海底中有一点生机发动也,邵子云:“一阳初发动,万物未生时”也。在拳术中,虚极时,横拳圆满无亏,内中有一点灵机生焉。丹书云:“一气既兆质,不能无动静”,动为阳,静为阴,是动静既生于一气,两仪因此一气开根也。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劈崩钻炮,起钻落翻,精气神,即于此而寓之矣。故此三体式内之一点生候发动,而能至于无穷,所以谓之道艺也。

    三

    静坐功夫以呼吸调息,练拳术以手足动作为调息。起落进退,皆合规矩;手足动作,亦俱和顺。内外神形相合,谓之息调。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无有停滞,一气流行,循环无端,谓之停息,亦谓之脱胎神化也。虽然一是动中求静,一是静中求动,二者似乎不同,其实内中之道理则一也。
                 
车毅斋论形意拳



    形意拳之道,合于中庸之道也。其道中正广大,至易至简,不偏不倚,和而不流,包罗万象,体物不遗,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惟是起初所学,先要学一派,一派之中亦得专一形而学之,学而时习之,习之已熟,然后再学他形。各形纯熟,再贯串统一而习之。习之极熟,全体各形之式,一形如一手之式,一手如一意之动,一意如同自虚空发出。所以练拳学者,自虚无而起,自虚无而还也。到此时,形意也,八卦也,太极也,诸形皆无,万象皆空,混混沦沦,一浑气然,何有太极,何有形意,何有八卦也。所以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拳经云:“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用神意合丹田,先天真阳之气,运化于周身,无微不至,以至于应用,无处不有,无时不然,所谓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也。中庸云:“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亦是此拳之意义也。所以练拳术者,不可守定成法而应用之。成法者,是初入门教人之规则,可以变化人之气质,开人之智识,明人之心性,是化除后天之气质,以复其先天之气也。以至虚无之时,无所谓体,无所谓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是体用一源也。体用分言之:以体言,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而不得其道也;以用言之,无可无不可也。余幼年间,血气盛足,力量正大,法术记的颇多,用的亦熟、亦快。每逢与人相比较之时,观彼之形式,可以用某种手法正合宜,技术浅者,占人一气之先,往往胜人;遇着技术深者,观其身式,用某种手法亦正合宜,一至彼之身边,彼即随式而变矣。自己的旧力未完,新力未生,往往再想变换手法,有来不及处,一时要进退不灵活,就败于彼矣。以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将体式法身全都脱去,始悟前者所练体式,皆是血气;所用之法术,乃是成规。先前用法,中间皆有间断,不能连手变化,皆因是后天用事,不得中和之故也。昔年有一某先生,亦是练拳之人,在余处闲谈。彼凭着血气力足,不明此拳之道理,暗中有不服之意,余此时正洗面,且吾洗面之姿势,皆用骑马式,并未注意于彼,不料彼要取玩笑,起身用脚望着余之后腰用脚踢去。彼足方到予之身边,似挨未挨之时,予并未预料,譬如静坐功夫,丹田之气始动,心中之神意知觉,即速又望北接渡也。此时物到神知,予神形合一,身子一起,觉腰下有物碰出。回观,则彼跌出一丈有余,平身躺在下。予先何从知彼之来,又无从知以何法应之,此乃拳术无意中抖擞之神力也。至哉信乎。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至此拳术无形无相,无我无他,只有一神之灵光,奥妙不测耳。拳经云:“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如问真形须求真,要知真形合真相,真相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彻灵。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武艺虽真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祖师留下真妙诀,知者传授要择人。”            郭云深论形意拳

    一则

    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

    一、三层道理

    1、练精化气;2、练气化神;3、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二、三步功夫

    1、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

    2、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3、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三、三种练法

    1、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3、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四、详论明劲、暗劲、化劲

    1、明劲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无不与天之理相合,惟是天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道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2、暗劲

    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时,足根先着,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是后足;“马有迹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3、化劲

    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而为一者也。             形意拳内功练法揭秘  形意拳内功练法 揭秘来源:功夫网  作者:沉默的小韩  时间:2009-9-3 12:10:28   
形意拳,不管是五行拳还是十二形拳,每个形都有三种练法:第一步是练定步,以调息、摸劲(练气);第二步是练跟步,练意、气、力相合,练发力,以内催外,练丹田抖决,整体爆发;第三步是练行步,练意、练形。这步功夫是身形、步法、手法、气法的高度协调统一。行步拳也有两种练法:一是在行进中练绞力,以内催外,丹田抖动,整体爆发。二是练暗劲、化劲,步如犁行,身似龙形,以身化手,形神合一,混元一气,行云流水。过去有人说形意拳邪性,不敢练形意拳,有人练了,反倒越下功夫毛病越重。很多老拳师不愿意教小孩子练形意拳,认为成年人会更容易接受形意拳(这和少林拳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形意拳更侧重于内气的修炼,对于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青少年更要慎重的缘故。总之,习练形意拳,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要练之得法。过去有不少地区的拳师在习练形意拳时都偏重于刚劲爆发,不少人热衷于震脚发力,这样练之日久,结果使不少练家腿伤脑损。有些拳师到老年时落下严重腿疾,不要说不能练拳了,甚至连走路、蹲厕都困难。我的恩师张兰普先生对此深有体会。他年青时练拳,由于脚下过重震伤了脑海,一度走路脚不敢沾地,记得兰普先生生前曾多次告诫我说:“义会呀,这形意拳你以后可千万不要落脚太重,形意劲足发在身上,不是发在脚上。”另外练形意拳要重视八字二十四法的要求。因为二十四法对人体各部位按照形意拳的法则,进行了严谨的规范。要整体地认识,落实二十四法。千万不要只偏重其中一法,而忽略其它。常见一些练形意之人,后来成了严重的驼背之形(太过与强调含胸、圆背之故)。好好一个人,形如残疾,可悲不。所以老年间小孩子练形意拳都是有老师严格看顾的。形意内功,主要以形意拳三体式桩入门;以形意五行拳定步操练法为最基本功法。其目的是练气、养气、摸劲。本文主要向读者介绍三体式桩和五行拳之定步劈拳的基本练功方法。三体式桩又叫子午桩、三才桩、三体式。三体式桩是形意拳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形意门的桩法有很多,但本门老师一般只让入门学生站这个三体式桩。因为三体式桩,基本包括了形意拳对人体各部要求的基本法则。以后的形意拳套路、技法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但基本原理和要领都与三体式桩是一致的,所以过去曾有“万法不离三体式”之说。一、三体式桩l、身体直互,两脚跟并拢,左脚直向前,右脚向外撇约45度,身体半面向右,目视正前方。双膝微屈,两手外旋边旋边握拳,拳心向上,靠于脐下小腹两侧,重心左移,右拳外旋沿胸向上由下须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呈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右臂尽力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拳高与鼻尖平。左拳不动,眼看右拳。右拳伸时吸气,式成气至中脘。上动略停,然后重心右移,左脚跟离地,以左脚尖虚着地,同时右拳不动,左拳沿胸前上钻至右小臂内侧。左小指根轻贴右小臂尺骨处,位于肘前腕后(此式内含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之势)。2、接上式左脚向前趟出一步,重心在后脚(初习可练前四后六劲,及功深可练前三后七劲)。前脚后跟至后脚后跟之距约两脚半:横向之距,前脚内侧与后脚内侧约在一条直线上,后脚尖外撇约45度,前脚尖直向前。同时左拳上钻至右小臂腕后内侧时,两拳内翻变掌,左小指掌根沿右掌虎口轻擦向前推出,右手拉至脐下小腹右侧,手心向下,塌掌根,六指根轻贴小腹,小臂贴靠右肋,两臂抱圆,右肩内扣,左掌前推,腕与肩平,尺骨有搓撑劲。掌心向前,掌指向上,腕曲45度,坐腕,劲力在神门穴,臂极力前伸,但不可直,掌要推上劲,肩要撒开,不可僵硬,劲到掌指,虎口要圆,掌心内含。要有吸劲,食指要上翘,眼看食指。左手食指尖,左脚尖与鼻尖上下要三尖相对。前脚要戳(撑)住劲,后脚要蹬上劲,两膝要曲,但要有挺劲,不能软,也不能硬挺(后胯不能绷直,臀尾不能上翘)。总之两膝要有弹簧劲。此式练时,右脚不动,左脚向前趟出一步,要求左脚跟先着地,然后前脚掌着地,待全脚踏实,意气劲先落至前脚,前脚踏劲,劲由前脚向前腿向上返劲至腰脊背,然后后腿蹬劲,两脚向下蹬踏劲反弹向上,同时腰胯向下松沉(气沉丹田,降至涌泉)。两膝曲但要有挺劲,背要有拔劲,项要竖、头要项劲,后肩里合,前肩撒开,肩窝吐气。掌要项、头要顶、舌顶上颚。两膝里合扣,两胯要正,身似斜似正。气要下沉丹田,尾闾要前收,谷道上提。胯要松、背要拔、脊骨要挺直。两臂要曲、腕要曲、膝要曲。丹田要抱、两肋要抱、心气要抱。虎口要圆,脊背要圆、前胸要圆。两肩要下垂、两肘要下垂、气要下垂。颈项要挺,脊骨要挺,膝盖要挺。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以上是三体式的基本要领。三体式是形意五行拳的母式,五行拳各拳都以三体式起式而展开,固形意拳有“万法出于三体式”一说。三体式是形意拳的重要桩式,初习者以站三体式入门,可以换去自身之拙力,培元练气养气,进一步体会体内产生浑元一气之感。此功法也是形意拳家终身修炼之法。功深者只要一举手投足,全身腾挪之气感即出矣。但本门不主张死练站桩.站三体式常与五行拳配合练习。一动一静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初站三体式桩一次以3~5分钟即可,然后逐渐延长时间,但最长也不超过20分钟(要求左右轮换练习)。二、定步劈拳1、预备式(1)身体斜向东南立正而站,两脚跟靠拢,左脚尖向前(东),右脚尖外撇45度,两手臂自然下垂,手心向里,指尖向下,身体放松,神意内敛,气沉丹田,降至涌泉,两眼平视前方。(2)两手外旋,手心向上,从身体两侧经腹前向胸部上托,至胸前向身体两侧分开,分至两肩侧,然后向上托起,此时两脚跟离地,以两脚前掌蹬地,吸气至中腕。同时百会穴领起,当两手托起略过头顶时,然后两手掌内旋向面前相合,然后从面前向下似双手捋须状,捋至小腹前,此时随两手下捋要塌腰松胯,两膝下屈,两手下按,虎口相对,两掌小指上翻,大指朝下,两手臂撑圆,气沉丹田。眼看前下方。2、三体式练法及基本要领与前三体式桩练法及要领相同,惟其步子略小些。前后脚相距约两脚远即可。3、劈拳左起势(1)接三体式,两脚不动,右手前伸与左手齐,然后双手一起向后下捋,边捋双手边外旋,捋至脐下小腹两侧,双手握拳拳心向上,气沉丹田。两手向回捋要走下弧,边捋边握拳,握拳时中指先向手心向内卷指,卷至中指第一节贴住内劳宫穴,然后依次卷无名指、小指、小指要轻贴手心,然后卷食指和大拇指,大指第一节轻压在食指第一节之上。此势曰:“双捞手”。要求:握拳如卷饼,双手边回边卷,回捋内含拿法之意,拳要外紧内松。头顶项竖,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塌腰正脊,坐胯曲膝,气沉丹田。(2)左脚向前垫步,脚尖外撇约45度,膝要曲,重心前移左腿。右脚不动,右腿后蹬,成似直非直状。同时左前臂外旋,左拳经胸前由下顿处向前上方钻出,路线走弧形,拳心斜向上,并微向外倾斜,小指向上拧转,肘尖下垂,左臂尽力前伸,但不要伸直,拳要有向前顶劲.左拳高与鼻尖平,吸气至中脘。右拳不动,眼看左拳。要求:左拳前钻必须与左脚垫步动作一致。前腿要撑住劲,后腿要有蹬劲。头要有项劲,腰要塌,背要拔。左手臂要有拧钻劲。此式要吸气,吸气至中脘,功深者可见胃部鼓起,再深者可见两软肋部亦可隆起两道横带。4、劈拳右落式(1)重心前移,左脚左手臂不动,右脚上步至左脚内侧,右脚掌虚着地,重心在左脚。同时右拳经胸前伸至左小臂内侧,小指根轻贴左小臂,位于左手臂肘前腕后处。要求:右脚上步时两膝相靠,稍停再向前趟步,前趟时后脚内踝骨要擦着前脚内踝骨前迈。此即拳经云,“磨膝磨胫意气响连声”是也。两肩要抱,两肋要束,项要竖起,头要领起,身要蓄劲,神气要凝。(2)左脚不动,右脚向前趟出一步,右脚跟先着地,然后前脚掌着地。前脚踏实撑住劲,然后后脚蹬劲。同时两手臂内旋至掌心斜向下变掌,然后右掌小指一侧,沿左小臂上向前轻擦左手虎口向前推出。呼气、气沉丹田,小腹慢慢凸起。同时右手臂尽力向前伸,但不可伸直,右手腕高与肩平。左手收至脐下腹左侧,手心向下,手腕下塌,拇指根节紧靠脐下腹部。眼看右手食指。要求:右掌前劈与右脚落地要整齐一致,上步时身体要保持平稳,切不可向上窜起,整个劈拳操练,除预备式与收式外,应当在一个水平高度行进。其他要领与三体式相同。4、劈拳右起式和劈拳左落式,与劈拳左起式和右落式动作要领完全相同,惟左右相反。5、劈拳回身左右回身均可,以右转身为例。当左脚在前,劈出左掌时,左掌不动,右手前伸与左手齐,然后两手向后下捋带至脐下两侧变拳,拳心向下,同时左脚尖极力回扣,右脚不动,身体向右转90度,两脚成倒八字形,上动稍停,身体继续向右转90度,左脚不动右脚向前垫步,脚尖外撇48度,同时两拳心翻转向上,然后右拳经胸前由下颏处向前钻出,拳高与鼻尖平,小指尽力向外拧转,左拳不动,眼看右拳。然后上左步劈左掌。要求:转身要稳,身体切不可左右摇摆,腰要塌住,脊要正;头要顶劲,切不可低头弯腰。6、劈拳收式
当拳打到起式处,左手左脚在前时向右转身,转过身来面向东,垫右脚钻右拳,再上左步劈左拳。然后左脚收回与右脚靠拢,同时两手臂外旋翻转翻至手心向上,然后从身体两侧向上托至头上,然后两手臂内旋两手掌向内相合,沿面前经胸前向下捋至小腹前下按,两小指上翻虎口相对,掌心斜向下,然后下按收至两大腿外侧。同时两腿直立身体还原。要求:两手上托要吸气。向下捋按时呼气,并且两手臂要撑圆,两膝要靠紧。起身头要上顶同时气要下沉。然后全身放松,神气怡然。三、劈拳用劲要领头顶项竖,下颏微收。前脚落地要有下踏劲,前腿要戳住,后脚用力蹬劲。松胯曲膝,塌腰正脊。五指自然分开,梢节微扣,其形如勾,虎口撑圆,劲力到指,掌心内含。肩要松沉,肘要下垂,齿要轻扣,舌顶上颚,眼向前看。两手向后捋带要暗含抓拿劲。手脚起落要上下相随,齐起齐落。起钻要暗含拧裹之横劲,落翻要暗含劈落之竖劲。手护心肘护肋,两手出入紧贴肋。手起气也起,手落气也落。一起一落;一升一降;一松一紧:一蓄一放;内气鼓荡,如水之翻浪。两手的起落钻翻横竖之变化,加之丹田海底的鼓荡澎湃,练之日久定会打出形意拳所特有的翻浪劲来。前拳上钻时吸气,气至中脘,同时提肛缩肾,自中焦领起肺气,直出中府、云门两穴;后手向前劈出时呼气,内气自云门沿胳膊内侧直达少商,充于五指。发力时,随着手掌向前翻落,前腿要撑住劲,后腿蹬劲,两膝要先随腰胯松沉而屈。尔后合扣而挺劲,但膝不可直(始终保持弹性之劲不丢)。塌腰正脊,含胸拔背,头顶长身。手向前发劲时,肩要向前松劲,肘向下坠,手心空含,要有吸劲。前肩撒开,后肩合扣,小臂贴靠肋部。胯要正,身要似斜似正,臀尾向下垂劲。上身要虚空,下身要坚实,胸中空荡荡,腹内沉甸甸。劈拳在操练时,看似只是一个向前的推劲。其实其中暗含有向下、向前、向前上方的三种劲道。向下的是劈劲,故而必须沉肩坠肘;向上的力来自命门和臀尾,故尾中大筋要直,尾闾宜向前兜,肩要沉;向前之力主要靠后腿的蹬劲和肩向前松劲,三力混合在一起,寓于一劈之中(初学最好是只练向前的推劲,这样容易找劲)。不管你打哪个劲,都要以丹田内气为劲源,发力时丹田抖动,腰脊发力才是正道。形意拳动作简单,但劲道不好找,故而初习之时一定要慢练,细心揣摩,沉住气一把一把抓,才会摸准劲。练之久矣,定会掌握规律,与人交手时运用何劲,自会因敌变化示神奇。如果能按以上定步劈拳的方法认真操练,少则一年,多则两年,习者定会感觉自己上身异常轻盈灵活,下盘沉实稳固,全身真气运转流畅,精神旺盛。至此可认为已为下一步练习丹田抖决、爆发劲打下了坚实基础。四、关于形意内功“叫气法”形意五行拳的定步练法,是修炼形意内功的最基本功法,也是形意拳家修身养性,练气养生的终身功法。在此功法修炼到一定火候,可进一步练习五行拳的跟步发劲练法,然后再进一步练习行步抖放及化身练法(限于篇幅暂不论述)。通过以上形意拳桩功,行功的修炼之后,习练者可感受到周身轻盈灵活,神清目爽,精力充沛,丹田气充足沉实,一呼一吸内气能上能下,能收能放,周流无间,浑元一体。此时形意内功已初见成效。在此基础上,可进行下一步形意内功“叫气法”的操练。具体操练法如下:每天在练习完五行拳以后(此时身体感觉气血充盈,气感已非常强),稍事休息,身体放松,手心静气,精神内敛,然后身体咸高马步,然后用面、切、点三种手法进行操练。l、面击法:用手掌心依次拍击腹部,软肋,最后拍击胃部(中脘)。注:(1)用手掌拍击以上三个部位时,要配合呼吸,拍击时要内气鼓荡,以内气接外拍之掌击。拍击腹部时要呼气,小腹凸起。拍击软肋、胃部时吸气,软肋及胃部要隆起。另外还要配合发声助力,拍击时可发哼声;(2)因用手掌拍击面积相对大,人体不易受损,所以先用掌心拍打以上三个部位;(3)拍打时要由轻到重,要有节奏,初习时宜轻不宜重,要循序渐进,切不可盲练;(4)操练时要左右手轮换拍打;(5)操练时以拍击中脘为主,小腹、软肋次之。2、切击法:当用手掌拍击有了一定功效后,可进一步施用切击法。此法主要是用小指一侧掌沿,切击前面所说的三个击打部位。注:方法及要领与面击法基本相同。3、点击法:(1)先主要用中指、食指、无名指三个指头直戳小腹、软肋及中脘三个部位;(2)通过用手指戳击,逐渐过渡到用拳头击打以上所说三个部位。用拳头击打时主要是用小指一侧击打。注:其方法及注意事项与上述两法基本相同。只是由于拳头的力量大,操练时自己要掌握好力度,以个人能承受为度。待以上三种操练法,实施一个阶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后(可以经受一般人的拳掌击打了),可进一步使用器具进行辅助操练。如可以选用干净的红砖代替拳掌,继续拍击以上三个部位。注:用红砖拍击时,一定要一下一下由轻到重,掌握好节奏,不可盲练。当练到拳打其腹、胃部咚咚作响,与人交手能随意接对方拳打脚踢而身体丝毫无损,此功成矣。形意内功“叫气法”是形意内功较深层次的操练法。此功法必须要在形意五行拳练气、养气有了一定内功基础上,才能进行练习,在练习时一定要有懂得此功法的老师具体传授指导,切不可自己瞎练。我的形意拳师父吴桂忠老师常讲:“读哪家书,识哪家字”。形意拳在过去几百年的传承中产生了众多分支流派,各支派都有自己一套行之有效的练功方法,各有所长。本文只是意在介绍张鸿庆拳法体系之内涵,虽说这里介绍的较为详细,但对形意门朋友来讲,仅作为参考而已。五、形意内功健身养生之作用张鸿庆传形意内功,主是以形意五行拳为载体练意、练气、练劲,调神怡志。五行拳以极其简单的拳式动作操练,对应人体内心、肝、脾、肺、肾五脏器官。以外形带动内气,涵养人体之内脏,而这内气的修炼,主要是运用其独特的丹田呼吸之法。丹田呼吸是采用以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吸气时膈肌向下运动,肺体尽量向下膨胀,肋骨微微外开,下边提肛缩肾将腹内脏器托住:呼气时,膈肌上升,两肋向内向下合,腹内脏器自然下垂,真气沿任脉下行,注入丹田,形成心肾相交以补命门之火。练拳是动功,拳式有开有合,有蓄有发,呼吸也必然随之有入有出,其气也要有升有降。我们讲的丹田呼吸就是如此,不能讲气沉丹田,就认为气入丹田而不动了,形成僵滞状态。气沉丹田要活入活出,即能上下、左右、前后滚动不止。拳家为什么都非常重视丹田气的修炼呢?从保健养生的角度看,人从少壮至衰老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肾气的生长、发育充实到衰退的过程,如能延缓肾气的衰退,也就能推迟人体衰老的到来。我们知道中医所说的肾,包含范围很广,不仅仅是两个肾脏,还包括了生殖、泌尿和部分重要的内分泌系统。一般认为从脐下到耻骨,带脉一圈及后面命门笼统称之为丹田,道家谓之练气结丹之所。现代医学认为此处也是产生性激素的位置,内有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等,肾脏也在其附近,通过腹式呼吸,膈肌上下运动和提肛缩肾的锻炼,肯定会增强这部分脏器的功能,使其延缓衰退,人体也可减慢了衰老的过程。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的加强,人体不但会精力充沛,也会大大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为健康长寿提供了保证因素。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加大了腹压变化,改善了腹腔血液循环,减少了体内淤血,也改善了心脏的工作压力,实践证明通过丹田内功的修炼;对提高人体的消化功能;提高心脑供血能力;改变人体微循环系统的经络通畅等都是非常有益的。从技击角度看,采用腹式呼吸,虚胸实腹气向下沉,以及肩沉肘坠,塌腰松胯,身体放松等,可使腹部内气充实而凝重,并使人体重心降低,下盘稳固。同时由于人体上部胸、背、臂等部位处于虚空、松静状态,能使这些部位既轻盈灵活。也更具有弹性力,与敌交手益于进退旋转,听化蓄势,沾实爆发只在弹指一挥间。另外此功吸气时内气上至中脘,胃部及两侧软肋都会膨胀起来,我们知道胃及两肋也是人体最薄弱环节之一,如能练得此功,使此二处之内气随意鼓荡。必能增强其抗击打之能力。张鸿庆传形意内功之法,不只是练常人呼吸之法,更重要的是要练出丹田气的活运之法。气能下沉,亦能上提,还要随意贯之四肢百骸,周身运转,行如流水。
文章来自: 功夫网网(http://www.gongfuw.com) 详文参考:http://www.gongfuw.com/view.aspx?type=allgongfu&id=1052
             

形意十二形拳歌诀

龙形歌诀

龙形属阳搜骨能,左右跃步用柔功。双掌穿花加起落,两腿抽换要灵通。

虎形歌诀

虎形属阴力勇猛,跳涧搜山它最能。抢步起时加双钻,双掌抱气扑如风。

猴形歌诀

猴形轻灵起纵轻,机警敏捷攀枝能。叼绳之中加挂印,扒杆加掌向喉中。

马形歌诀

马有垂缰疾蹄功,跳涧过步速如风。丹田抱气双拳裹,左右双冲是真情。

鼍形歌诀

鼍性最灵浮水行,左右拨水是真形。又有钻意加侧打,左顾右盼拦中用。

鸡形歌诀

金鸡报晓独立能,抖翎发威争斗勇。独立先左后右意,食米夺米上架行。

燕形歌诀

燕雀轻盈抄水能,向后展翅快如风。上托提撩三抄水,全部动作要轻灵。

鹞形歌诀

鹞有束身入林能,又有翻身钻天功。先从束身后入林,钻天翻身前后同。

蛇形歌诀

蛇体玲珑拨草轻,屈伸如意蟠绕能。左右斜拨是靠打,横劲原由坎中生。

鸟台形歌诀

鸟台性最直能竖尾,上架下捣用拳行。展翅之中有挽式,虚心实腹真道成。

鹰形歌诀

鹰张烈狠捕捉能,上似劈拳下掳功。左右行之可进退,钻翻采掳是真情。

熊形歌诀

熊态沉稳威力猛,外阴内阳升降中。裹翻之中有横拳,左右斜行起落从。

鹰熊合演歌诀

鹰熊合演拳掌变,起鹰落熊走两边。钻时提足须含意,落时劲贯毫发间。
                  

尚式形意拳

目录[隐藏]

尚式形意拳简介
尚派形意拳之入门诀窍
尚派形意拳特点
尚派形意拳之虎扑全形
尚派形意拳之五行拳
尚派形意拳之三体式与鹰捉
尚派形意拳的趟步


[编辑本段]尚式形意拳简介

  尚云祥先生是形意学第四代(从李洛能算起)传人,为北京独撑心意门户的 技击大师。
  尚派形意为形意巨子尚云祥所传,因其练法独特,与世间流行的形意拳多有不同之处,故被称为尚派形意拳。尚云祥的崩拳驰名武林,与郭云深一样,被时人称为“半步崩拳打天下”。尚云祥先生门人弟子众多,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较著名的有靳云亭、许笑羽、吴湛禅、陈子江、辛健侯、张定一、李文彬等人。

[编辑本段]尚派形意拳之入门诀窍

  实质:
  尚派形意拳体用兼备,健身与技击并重,实质为技击之学。
  此拳自始至终以桩功为基,以内劲为用,以步法胜人。以本能应变,以无形无 意为最高境界,皆为实学。它无五形八卦之说,无无极太极之论,更无点穴神功、 发气秘旨。尚派拳法在对神秘,认为检验成功的唯一标在是实战。时至今日、尚门 弟子仍然奉此论为金科玉律。简言之,尚派形意拳是“以形取义,以意求形,形由意转,意自形生”。
  筑基:
  尚派形意拳套路有五行、十二行、连环、出入洞、四把、安身炮等多种。
  本拳桩功计有十二种,但若能精于一桩,则其它各式均能触类旁通。本文只介绍五种基本桩法。
  一、抱丹田,又称混元桩。
  此桩为诸桩之基础,初学者如不先致力此桩,其它各桩难以习成。这是因为此桩中正、均衡,身体各部均能得到滋养、锻炼、修复,无偏废之病。历代大师无不终生习此,而戴龙邦师祖更是由此入门,洗净“二驴”之拙力,换得内家之纯功。其它各桩均依此桩为原则,只是方向、角度、刚柔、虚实等稍有变化。其法主养气摄生、强筋健骨、补脑益髓,诚养生秘诀,修身至要。而拳中之自然整体力,自不难由微而著,不求自至。此桩以外形和意念来调整运动量,但须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尤应注意饱练伤胃,饿练伤气,冬防冷风吹,夏忌烈日晒。练功时要环境安静,空气清新。练功过程应如汽车之行驶,做到三稳:起动稳、行驶稳、刹车稳。概述如下:
  1、入门阶段
  双足分开同肩宽,平行而立,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肘,腋下半虚,将双手抬起,十指分开稍弯置腹前,手与自身之距为三拳,意念中双手如抱一大气球,浑身肌肉群有松散下坠之意,目似垂帘,似菖蒲低眉,于远方收神,耳边如闻细雨风声。此桩意念,头似枕非枕,背似靠非靠,似坐非坐,似笑非笑,似尿非尿,以放松为目的,应有舒适无比,欣欣自得之意。简言之,不可死板拿劲,不求绝对入静。避免不愉快之回忆。天高地阔之境,鲜花绿树之趣,均可意想。此阶段愈深愈久,对日后拳学造诣愈有助,原因极简单,欲得内劲须放松,松至极处必真紧。
  或问:“不用力何以长力?诀曰:“世之柔者莫过于水,攻坚者莫过于水。望初学者三思之。再浅喻之,世人皆羡虎豹之威,龙蛇之灵,仿生而造拳,而多数人却忽视了最根本所在。在此奉劝初学诸君观察一番牛、马和豹的体质,牛马负重拉载,虎豹不及也,但虎豹却能将牛马捕食之,盖牛马长期劳作已失自然之力。皆负重之僵肌,而虎豹全身却十分松软,猫犬亦如是。简言之,动物愈凶猛,自身愈松软,而观之者以为其无力也。内家拳法之梗概,由此可明一二。而人体幼时,身体亦松软也。郭老云深曾言:“练得躯柔婴孩似,打遍天下不费难!”以谓习拳之最关健处,希初学者必须于放松劲上用功,切!切!
  2.寻整阶段
  此阶段只有全身基本放松之后,方可习之。外形同上,只是思念改变而已。习桩之时,意想双手腕之间,双手腕与后脖颈之间,双足脚尖与双手腕间,双足后跟与后脖颈之间各有一条皮筋牵连。初学时会顾此失彼,久之则纯熟自然。待牵连自然后,尚需意想头向上顶,背向后靠,双手外撑,双足下蹬(许想不许作)时各条皮筋随之拉起再放松,反复如是。不可用力,全悉意想。久而久之,自然产生一动无有不动,一枝动而百枝摇,整体内部运动,自然整体力自萌。
  3.深入阶段
  此阶段须待上述两功有得后方可习练。不然,非但无益,且有前功尽弃之患。
  此桩外形仍同上,只是腋下全虚,肩松肘横,双手抬起置胸前,头顶项竖,膝顶足蹬,十指分开。初步意念,意想自身各条皮筋拉紧放松的频率逐渐加快,继而以此极与外界发生联系,如目视前方树尖、楼顶,夜晚暗星等。意念中将一条弹簧套在树央或其它物上。另一端栓在自己双手腕处或脖子上,以全身整体运动将外界物拉来送去。目光35°向前上方平视。但只需意会,切莫着力,尤其胸腹部不能有丝毫紧张,如憋气用力必身僵气滞,全体皆非。
  二、虎抱头
  此桩仍以基本桩为原则,只因对敌决斗时应侧身而立,故需斜中求正,正中求斜,看正似斜,抱斜似正,乃侧身对敌而求身法中正之桩。此桩是历代前贤总结中华武术最为科学之技击间架及预备式。习之有得,不但能随机而发力,随势而动转,而且使自身受敌面积减至最低限度。
  其练法将自身安排为龙身(曲折有面积),熊膀(腰背部肌肉四面拉伸,拳谱所谓含胸竖顶、拔背、吊顶,以及双臂模撑皆为此也)、鸡腿”(分虚实、单双重合一)、虎抱头(如虎豹扑食,双爪护住自己头部)。此桩须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尤重气势浩然,其势似饿虎搜山,威而镇定,似狸猫捕鼠,欲捕待机,故名之虎抱头。
  历代名家对此桩阐述较为详尽,在此仅谈为今人最易忽视的虎抱头。前年曾有刊物发表了抱同豹之争多篇文章,同门中细心者竟去观察虎豹的形态,断言虎豹无抱头之态,应为虎豹头。其探讨真理之情可敬,然而大可不必在故纸堆中寻章摘句。我国仿生拳种颇多,真义乃取动物搏击之长,切莫把人动物化,抱同豹皆为护头之意,俗称“保护头”即此。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四肢百骇,目之视,耳之听,手之举,足之动,莫不由头主宰。因此,各家拳派尽皆重视头部保护与应用,形意拳亦复如是。不懂护头,岂可奢谈技击入门之道,望初学者三思。
  欲在技击中攻守得当,必须在站桩时养成习惯和配备合理之间架,必以虎抱头之桩,入门而深求。此桩主要站法有二,因习者自身条件及发拳习惯而各有专擅。要求如下:
  三、单抱头
  此桩丁八步站立,前腿膝部前顶而上提,脚尖实着地,后脚跟离地一纸高,后腿膝顶胯缩,双腿成前四后六之比例,左臂前出至头部前,右臂置于胸腹前,全身须均整庄重,威严肃穆,头顶项竖,肩松肘横,胸窝含蓄,小腹松圆,指分脆翻,背紧腰直(勿塌腰),目正额收。
  此桩所得之力为:正面前撞力(崩拳,包括直拳、点拳);左右翻滚力(炮拳,包括控掌,撩掌等);两侧长短力(横拳,包括圈锤、钻拳、裁拳石峰,裹肘为钻,平财为横,扬肘为裁,后肘为削)。前辈中郭老云深、尚先生云祥均多致力于此桩。
  四、双抱头
  
此桩要领同上,只是双臂抬起,齐护头部。此桩亦能得单抱头之力,但所侧重者乃前后螺旋力(劈拳,包括单、双劈掌)及前后冲撞力(憧掌,包括刀手、虎扑等),历代通家精通此桩者当数刘奇兰等先辈。
  虎抱头桩法无论单双,均应做到浑身上下牵挂成圆满之整体,各关节各有松开放长之意,无论何处,角度绝不可小于90°,今人有将后手贴于腹部考,实为大谬。双肩与胸腹部必须放松。此桩意念,依次为:松静无为,松紧互为,临敌假象,但最根本者为河间刘老晓兰所云:“如斯进六面力。”六面力者何也?乃前后撑抱力,左右开合力,上下托按力,两侧翻滚力,横竖长短力,反向交替力。习时左右互换,久之功深,自有不可思议之妙。
  五、金刚大力桩
  
此功长功最快,但初学者切不可习练,须待虎抱头桩有得之后,方可习练。不然,欲速不达,身心必受害无穷。此桩站法要领同上,只是双腿大弯曲,双臂抬起横撑,臀卞坐而背后靠,目远望而怒视。意念中似有一股源力在周身上下循环,习之有得,常有身形不自觉淬然上颤之感觉、不知何力所摧。得此力者,与敌决斗,擦掌对方便倒,轻者身残,重者无不登时而毙命。同友试艺亦一触即发,发人如抛弹丸。

[编辑本段]尚派形意拳特点

  一、椿功有抻筋拔骨,静中求动特点。
  尚派形意拳的椿功,以三体式为主,除有增强体质,为技术筑基的作用外,还别具技击内涵。武术谚云:“筋长力大,肉厚身沉”,正因为通过锻炼把肌腱抻开,才能收放迅速,抻得长,放的远,打击力大。尚派三体式椿功,虽在静态中,却突出地强调这“抻筋拔骨”隐形于内的内涵作用。这正是构成尚派形意动作开展、灵活,发劲迅猛刚实的基因。实际这一特点是从站三体式椿功就开始得到训练。
  对上述“抻筋拔骨”和“静中求动”两项特点的表现和作用分述如下:
  (一)“抻筋拔骨”的表现和作用:
  1、颏收头顶和气沉丹田, 这是对身躯上下的抻拔。利于上通三关(周天督脉的尾闾、夹脊、玉枕)下固丹田。在龙折身中的顺胯、拧腰,是对身躯拧转的抻拔,这会助长丹田的发劲,并达于四肢。
  2、沉肩、拔背、坠肘是对上肢臂部的抻拔。特别是肘的里裹而又下坠,使肘窝朝上,在手掌俯扣正确的条件下,使肩、肘、手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并要舒展抻长。这样,则拧抻力大,“三催”(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劲整。加上内意的配合,会使气灌梢节,手有麻胀感、热流和气流,以至指关节时而有吱吱的声动。形意出拳时,要求“明了三星多一力”。不仅肩窝、肘窝要抻开,连攥拳出现的腕窝也要抻开。而站三体式椿功时,前手虽是俯掌,但要掌心回收,掌指前顶,虎口撑圆,同样具有抻腕之意。在这样技术规矩要求下,虽是用意不用力,却能促进“三催”劲整,气贯梢节,劲达于指,因而使内劲放得长,打的远,助长发劲的弹性。
  3、两腿弯前三后七,形成“夹剪”这是下肢腿部的抻拔。前腿三成劲,后腿七成劲。特别是前脚尖朝前,前膝亦向前微挺,而整个腿却要向里面收夹。而后脚尖外摆(与前脚成45度左右夹角)后膝却要里扣(使膝尖接近前方),这样就使前腿与后腿形成既可灵活,而又沉实的“夹剪”劲。不仅对踝、膝关节,就是对胫、股肌肉,也都起极大地抻拔作用。因为膝关节反应比较第三故在站椿中,也会场出现吱吱响动。(手可摸到)。尤其是后膝的里扣,配合上体“龙折身”的反拧,形成腰胯间的抻拔。更增大上肢前钻,下肢前趟、后蹬之劲,也大大助长腰部发劲的威力。莫道上述这些抻拔要求,表面上显不出有什么特殊之处,但却能给周身一体,丹田发劲,打长放远,迅猛刚实,带来莫大的技击实效。这也正是尚派三体式为培养技击实效的精微内涵之一。也可以说是站三体式的神髓之所在。
  (二)”静中有动“的表现和作用:
  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静中之动谓之真动,动中之静谓之真静”,动静同理,体用一源。而站三体式椿功,既讲体用之效,又讲动静之理。故而,它是从“静中求动”开始的。不真动就谈不到知“意”,不真静就谈不到知“性”,静为性,动为意,不静则真意就不能发动。真意能动,才会“妙用则为神”。故形意拳要求练形神合一,进而追求“虚极静笃时,则还于先天本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可不可也”的高超境地。而这些追求又何尝不是用意来引化神气而求得技击上的妙用。而三体式正是为了发挥动静体和用之作用而筑其基,也是“静中有动”内意锻炼的开始。它的表现和作用:
  1、内视筋骨、意注上肢梢节,在沉肩、坠肘配合下,掌指就“有动”,有麻胀感受,有热流和气流,以至指关节时而有吱吱响动。虽只用意不用力,却能力贯掌指,气贯梢节。意注下肢,在前膝挺,后膝扣,又在“龙折身”的配合下,膝关节就“有动”。有酸痛感,有热流和气感受,以至膝关节时有吱吱响动。这样就能使下盘根固,后腿蹬进力大,还可以气贯“涌泉”,亦可治疗关节炎、寒腿等疾病。
  2、调息归根,意注丹田,小腹就“有动”。有热流和气感,会使丹田真气逐渐充盈,因之体强、根固,内劲中生。津多咽之,意引丹田,会有腹鸣,咕噜声直下小腹,会觉腹腔松畅,气顺腹实,更有益于内藏和腹腔疾病。这就是所谓“练丹田之气”,“丹田久练灵根本”,亦即“固灵根”,“真气退藏于密”,也就是所谓“元神元气”相合,由无而有,由小而大,一气之动,发之周身。也是使内劲的形成和发动有根。尚派三体式正是从静中求其动,得养练之始。当通过动作和套路的锻炼,当做到“上下相随,内处合一,周身完整一气”,把明劲打好,练到刚健之至时,则“刚至柔生,柔极自化”。这时站三体式该提高要求,则要:
  3、以“悟灵性为至上”,用“神意气合于丹田,运化周身,无微不至,感之遂通”。这则是尚派三体式椿功最后从“静中有动”而至“动中有静”所要追求的高深造诣,到此境地自会“无处不有,无时不然,触之自应,不思而得”,则“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妙境,自可得之。这也是尚云祥先生为内处兼修,体用并重给我们指出向高超境地进军的阶梯。
  二、继承并传留了“趟劲”特长,体现出“脚打七分”的特殊技法。
  经云:“脚打踩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足蹬,与有交勇无虚备,去意好似卷地风”,“挣崩摘豆角,犁周(音)五趾顶”,“脚步打七分手打三”,这些拳经要义,突出一点,就是要求练形意必须练出上步的前趟,后蹬之劲。这不仅是形意拳进步快而远的特点,而且是如犁翻地,能把对方拔根抛出的绝技。惜此技法知者甚少,乃致对上述拳经要论,多有曲解,失去真意。惟尚派形意所练上步之劲,仍保留并传留了这一绝技。所谓“去意好似卷地风”,就是要求把上步的“趟劲”练成象摧枯扫残的卷地劲风,既猛又快。“犁周”,就是要求把“趟劲”练成象铁犁翻地一样,劲大力实,拔地而起。得用上步所发挥的“脚打”,能如此劲大迅猛,用在技击上,自然比手的作用力大得多,因之才有“脚打七分手打三”的提法和要求。尚先生晚年所世、所教凡是上步都强调要练出“趟劲”来,因之对形意这一绝技,起到继承和发扬作用。习这功到,乃知“卷地风”这一“脚打”的深切涵意。也就进而掌握到“脚打七分”真劲。因之,磨练这一技法,乃成为尚派形意的显著特点之一。
  三、动作打顾一体,舒展灵活。
  尚派形意的出手入手,突出强调“肘不离肋,手不离必”,乃是形意主要顾法之一,是利用上肢以护怕、肋;但又是打法中主要的蓄劲动作,为使臂借身劲而劲大,身借臂劲而得发。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三催”之劲得以有蓄而发,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出洞入洞紧随身”则是“虎抱头”的具体运用,小臂裹抱于头下,既是保护头、胸之“顾”,又是发挥“拧裹坠”,以蓄力待发之“打”。正是打顾一体。在出手发劲上,则突出强调“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的要求。而“起横不见横”中的“横”是“顾”,用时在“不见横”中就含有势正劲顺之长,就可用“打”。“落顺不见顺”中的“顺”是“打”,用时在“不见顺”中就含有“横裹”之劲,见来手即可用于“顾”。且“起与落”、“横与顺”本身就包括“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即相辅相成,又“打顾”如一,因之它即是“顾中有打”,也是“打中有顾”。尚派形意既严于要求进行平素锻炼,则武术动作在运动中,能保持周身轻松、自然、不努气,又丝毫不用拙力,才能身手不滞,舒展灵活。只有四肢舒展,周身顺遂,才能练好动作,找到每一动作的应有独特技巧。以至练功、找劲,向高级阶段迈进。在椿功练“抻筋拔骨”的基础上,于练动作时再能舒展,自然就会身手运用自如,由柔和入刚实,而致抻得长,放得远。所谓“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正是为了打好刚劲转柔化创造前提。因之,尚派形意在做动作时,要求周身、四肢松开,但要处处合乎规矩,使劲意充沛,无处不到,神气内敛,归入丹田。因而使动作做得既舒展灵活,又沉实劲整,并会气势夺人。至此对什么“远近一丈步位疾,两头回转寸为先”,“我在场中无定势,或把或拳望着就是”,“不知进退枉学艺,不知起落枉伶俐”,“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若遇人多三摇两旋”等等,经义对机动灵活的要求自可意到步随,身手如一,无往而不得也。
  四、发劲迅猛刚实,体现出“火机一发物必落”的技法。
  尚派形意最显见的特点,是在动作和发劲上既迅猛又刚实。因而同侪们说:“练不出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来,就不能是说刚劲练到了。”尚云祥先生年过古稀时还说:“人再有三十年阳寿,就再打它三十年刚劲。”这句话的涵义,可惜真正理解的人并不多。但确实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先生专攻形意,磨练一生,从实践中得出来的不同一般的经验总结。因为形意发劲制敌的基础是讲“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先生说“硬打”就是不管对方是动、是静,动也打,静也打,不管对方是刚、是柔,刚也打,柔也打,不借惯性,不借他力,遮也打,拦也打,沾着就发,这才叫“硬打”,才真正有发人的本领。要想做到这样,就必须先打好刚劲。不努气,不用拙力,从自然、合协中练出完整的刚劲来。再把刚劲练出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来,才能达到“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的打法要求。才能使内劲逐渐充盈,打得实,放得远,势如奔雷。有了这种疾用骤发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才算到了得不借外力,自身发劲,沾着就有的本领。有了它才体现出形意的真劲,“火机一发物必落”的技法要求。一句话:“练不出迅猛刚实的爆发劲,手到对方身上就没有‘想打就能放’的威力。”

[编辑本段]尚派形意拳之虎扑全形

  虎形八法,又名“全虎形”,为尚云祥先生秘不外传的手法之一。这一组散手,技击性强,其中某一式练熟,即能御敌自卫,如能将此八法完全练习纯熟,必要时,即可应付自如,本功法并没有高难动作,因此男女老少皆可练习。
  一、虎扑把:对方如用右手直攻我胸部时,我右手由其右腕外下方反手刁拿其右腕,同时左足向左外方垫半步左手拿住其右肘,双手捋抻,进右步,两手变掌用力扑其华盖穴(上胸),对方即仰跌(图一)。对方左手攻我中部时,方法同前,唯手足动作相反。 要点:垫步拿腕、肘动作要同时进行,进步扑上胸也要同时动作,而且要快《拳经》云:“心如火药拳如子,灵机一动鸟难飞”,“身似弓弦手似箭,弦响鸟落见神奇。”都说明动作要快的意思。
  二、虎托:前式我方以虎扑把扑出时,对方如用两手由外下方往上托我两肘时,我借其上托之力,两掌往左右外翻,往上托其腮下部,并往后力推,对方仍然仰面跌出,但须改换左足进步,右足跟步,以助冲劲。
  要点:翻掌改托掌时,动作要迅速,连往上托带前推,进步跟步要猛。
  三、虎撑子:对方如用双手扑我胸部时,我退左步或右步闪躲,如不及闪身时,两手分别由左右外上方,并齐十指下插,分开其推束之双手,急用两侧掌(掌沿平向上,两中指尖相对)推撞其胸上部,左足或右足随撞胸时进步,另一足跟步助力。
  要点:两臂往外撑圆;两“掌沿”平向上,撞胸、进步、跟步要同时进行。 四、虎抓:对方用右手打我头顶、左面时,我右手由对方右手外下方往上反刁其右腕,向下方捋抻,同时垫右步(少半步),进左步于其右脚外方,左掌劈其右面,或抓其头部。对方如用左手攻我上部时,破解进招法同—前,唯左右手足动作互换,右手打来时,左手打来时。
  要点:刁腕垫右步动作要同时进行,进左步于对方脚外方劈右面或抓头也要同时,形意手法讲究动作协调,方能奏效;
  五、虎抱头,假如对方进右步,用右手击我左面时,我左手往左外拦格其右手,随将两手握阳拳(拳心向上)用拳轮(掌沿)和腕侧夹斩其脖项,并屈两肘,肘尖下沉,搓撞其上胸,同时进右步于其中门(裆中),左足跟步助力。对方如用左手攻我右面时,我进左步,两手夹击其项,只动作方向相反。
  要点:进步用手外拦;握拳向左右外展蓄力,进步都要同时动作《拳经》上说:“此法前行,进人要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又说:“ 手到步不到,打人不得妙;手到步也到,打人如拔草。”
  六、虎蹿山:假如对方进左步,用两手分别由左右向中击我两耳或两边山林穴(太阳穴)时,我两手握拳并齐向前上方举起,两臂弧形向外撑圆;即可护住头部,急变阴拳(拳背向上)以双拳拳面(拳骨节平面)击其两乳上部,同时进左步跟右步以助冲力。对方用两手击我上部进右脚时,我如前法破招,但须进右脚,避免双方两脚抵触。
  要点:两臂上举外撑护头,进步击胸,动作要齐,效果更佳。
  七、虎摆尾:对方进右步,用右手打我头部或攻击我中部(胸肋)时,我垫右步于其右脚外侧,同时用右手于其右腕外方翻手刁拿其右腕,向我右下方捋抻,进左步于其右脚后,绊住其右腿,左手阴拳往我右肩前伸出蓄力,用拳轮(掌沿)和腕侧横击其胸肋,右足不动。,此式又名 “虎尾鞭”,又叫“横扫千军”。对方左手打我上部、中部时,仍用此法接招破招,唯手足动作左右互换。
  要点:垫步拿腕要同时进行,上步阴拳(拳背向上):拳轮横击胸部或左肋也要同时动作,方能尽其妙用。
  八、虎蹬爪:对方如用左手攻击我右面时,我左手由其左手腕外方刁拿其左腕,同时退左步侧身,左手向左上方冷抻,同时右膝上提,右脚外沿蹬踹其左大腿部,同时用右手掌拍击其胸部。对方如用右手打我左面时,我退右步右侧身,右手反手拿其右腕向右上方冷抻,左脚外沿蹬踹其大腿。
  要点:刁腕捋抻、提膝、蹬踹、拍胸等动作要合成一气,自然敏捷轻灵。

[编辑本段]尚派形意拳之五行拳

  五行拳是形意拳的基础拳法,对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水、木、火、土五行,五行拳相生相克,为拳法应用之基础。下面笔者对尚派形意拳的五行拳与众不同之处分别介绍一下。
  劈拳:劈拳拳形似斧故五行属金,因其能调呼吸理气息故能通肺。劈拳起式为一钻拳,这个钻形似钻拳而实际上走的是横劲,强调瞬间的拧转爆发,最后小指翻天。接着用拳头劈出。尚派形意拳的劈拳用的是拳头而不是掌,因为既名为拳就不应该用掌,既求似斧之劈劲又怎能学鹰之擒抓和撕捋之劲?劈拳通过小臂刀骨发劲,是形意拳高级技法“换劲”的练习途径之一。各家形意拳都将鹰捉误认为劈拳了。尚云祥先生终生只练形意拳,对拳理追求深邃,练拳有理有据,故认为劈拳是用拳劈而非掌,同时尚派形意拳还有一趟鹰捉作为形意入门筑基功夫。
  钻拳:肾为五脏之根,其五行属水,在武道上则为钻拳,钻拳为劈拳之子而崩拳之母,所以钻拳在五行拳中应排在第二。钻拳第一手先是是回带,然后画弧打出成立掌,最后发出钻拳。《形意拳正宗阐密》中说:“钻拳之形似闪迅速流利,目不及瞬也。”钻拳之劲由内肾发出,通过腰部的回环动作,而使肾部得到锻炼,故能健肾。最后的一钻,各家形意拳都是是前阳后阴的练法而尚派形意拳则是双阳,即两拳均朝上,这是尚云祥大师毕生修炼形意拳的独特心得。在《形意拳正宗阐密》中,张定一与辛健侯先生作了详细的解释,可见两位先生尽得尚师真传,对拳术阐述详细,动必有由。
  崩拳:崩拳是形意拳中最简单的拳法,也是最实用的拳法,就是左右崩拳连环打出,其发劲直如贯矢故其形似箭,其性属木。在人身内通肝脏,在武道则为崩拳。崩拳之步为半步,左脚始终在前,向前垫步打拳而不换步,故名为半步崩拳。崩拳是郭云深与尚云祥两位大师所擅长的绝技,尚派崩拳要求前拳打出须具有支撑八面之劲,后拳回带为破横拳之动作。脚下所走之劲为尚派所独有的趟步,故崩拳威力惊人。崩拳回身动作起势为狸猫倒上树,落势为狸猫扑鼠,起势是截腿之劲,落势是踩踏之劲。经常锻炼崩拳能够舒发肝气,并具有明目之功效。
  炮拳:辛健侯所传尚派形意拳之炮拳有四手,一为虎扑,二为捋带(又称索手),三为支顶,四为炮拳,这四手分开各有所用,合练又连贯不断,炮拳专破对方上手。虽然此拳似炮属火,但亦要有四两拨千斤之功,《形意拳正宗阐密》中云:“炮拳起式要以身就敌,发劲捋彼远抛之意,将敌捋近我身也,夫因势利导,彼刚我柔,故能事半功倍。”。另炮拳上手并不是简单的硬顶硬架,而是拨转打出。炮拳之路线与前三拳不一样,其步共分为四动:第一动由三才式左足微向前垫步,右足大进超过左足一步,第二动左足提起附于右足脚里踝处,第三动左足向左前方斜出,第四动右足后跟变式左足向中央扣步为一,右足虚提为二,右足斜进为三,左足后跟为四。
  横拳:横拳是五行拳最后一拳,拳经云:“横拳者,一气之团聚也,其形似弹,五行属土。”《形意拳正宗阐密》中说到:“在武道中则为横拳,炮母(火生土也)而劈子(土生金也)含包四德(火水金木)故土能生万物,横拳能变各拳。”横拳落式双手亦为双阳,前手发一锉劲,具有起如钢锉之意。横拳并非横拨之劲,而是由丹田贯劲于肩臂,再由肘及拳抖锉翻拧而出,拳经云“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即此意也。横拳步法与五行拳其它亦不同,动作可分为三节,假如左脚在前,已经打出右拳,第一动左脚向中线扣步,第二动右脚向右前方斜进,第三动左足后跟。
  五行拳是形意拳之根本,练习形意拳必须要明白五行拳之拳理,在此基础上,对其劲力和五行拳相生相克的健身作用进行研究,才能真正进入形意拳之门,并逐渐登堂入室。

[编辑本段]尚派形意拳之三体式与鹰捉

  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根本,形意拳的练和用基本上都是采用三体式的腿劲和步型,故练形意拳的人都以三体式桩功为主要桩功,尚派形意拳亦不例外。三体式是形意拳之母式,而鹰捉则被称为形意拳的母拳。练形意拳的人都非常重视这两项功夫的训练。李文彬先生在其著作《尚式形意拳械抉微》中曾将三体式桩功和鹰捉台称为尚派形意拳的筑基功夫。
  尚派形意拳五行拳、十二形与套路拳大部分都是以鹰捉为起手式,这是符合拳经“起手鹰捉”的.另外,尚派形意拳还将鹰捉单独拿出来练习,别的形意拳也有这趟拳,不过名为劈拳而非鹰捉:尚派形意拳另有一套与别派形意不同的劈拳,该拳用拳头劈出并用小臂处发劲打人:
  鹰捉作为尚派形意拳的基础功夫之一,确实有独到之处。鹰捉出手讲螺旋、拧.裹、坠,其第一拳形为钻拳而实为横拳,因为此拳到位后手臂要拧转到小指处的拳眼朝上,它发出的劲是横劲?后手沿前手臂打出,下肢同时变成三体式,要做到“手脚齐到才为真”。需要指出一点.尚派形意拳要求上步必须练出趟劲来,这个趟劲威力惊人,迈步一趟就可以使对方拔根而起。拳经云:“脚打七分.手打三分”,尚派形意拳的“脚打”靠的就是脚下的趟劲:“手打”要练出翻浪劲来,即练螺旋、拧、裹、坠劲-我认为这两项既可分开单练,又可合练.逐步求得上下相随的整劲来。只有练出整劲.才能身手协调.爆发力强.再进一步找出打人时的技巧,最后.一伸手一迈步就能将人打起来。“脚打”可以通过走鸡形步和趟步来练习。“手打”平常走路时就可以练习,先伸左手迈左步,即伸手打出鹰捉的螺旋、拧,裹、坠劲,同时脚下迈出三体式步,再上步换位,前手回收.继续重复前述动作:如此反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胳膊的棚劲与腿劲均会增加,腰胯越来越灵活,身体也会更加协调,发力时的整劲较以前亦大有改进。在手脚单练的同时,还要专门练习整体的协调与发劲能力,即练习鹰捉这趟拳,通过长期锻炼可以练出翻浪劲,抖擞劲和炸劲等各种劲力,同时也为以后习练五行拳打下基础-因此,鹰捉是形意拳的母拳当之无愧。
  鹰捉除了以上训练之外.还有定步鹰捉练习、实战拆手练习和手上功夫练习。定步鹰捉即鹰捉的原地发力,是不借后脚的蹬劲而仅靠腰胯拧转与重心稍微变化的发力练习。虽然每趟拳都以它为起式,但我们仍应把它抽出来单独练习,通过反复练习定步鹰捉,把手脚练合.腰胯练活.下盘练稳、整劲练精、功力练高。拆手练习是将鹰捉变为实战用法。我的师父张世杰先生曾将鹰捉拆出十几种用法,当然.这些用法并不是每个人拿来就能用.因为尚派形意拳非常重视练功找劲,所以实战中鹰捉应用自如的前提是练功找劲有一定的基础。鹰捉的手上功夫平时在站三体式桩功或练鹰捉时就要特别注意虎口撑开,除拇指外的四指抓扣.手心手背都要成圆弧形,这样做自然会力贯梢节:站三体式桩功时意注手指,意到气到,日久功深,手的抓握力会大增。另外.尚派门中有各种练手上功夫的方法.例如.我师父让我们通过练习五指抓树来提高手指的抓力。用十指做俯卧撑也是锻炼指力的好方法。
  三体式桩功是鹰捉的静态定型,而鹰捉是三体式桩功的动态表现,两者都是形意拳的筑基功夫.想在形意拳上有所收获的人,应该在这两项基本功上下点儿功夫:你若经过一段时间的苦练,加上明师的指点和自己的体悟.便知我所言不假。以上仅一家之言.有不当之处,盼各位武林前辈与朋友指正。最后用一位前辈的话作为结束语:“以功力为后盾,凭技巧赢人”,愿以此与大家共勉。

[编辑本段]尚派形意拳的趟步

  形意拳各家有各家的练法,尚派性意拳要求前脚朝前,为的就是求一个朝前的趟劲,后膝内扣朝前为的是使朝前的劲不外散,顺胯扣膝使后腿产生一个挤劲,当迈步的时候,这个挤劲与后腿的蹬劲合在一起,通过后腿蹬地将身体送出,同时前腿趟出,这就是趟劲,趟劲练好了,内外两侧均有这个劲,无论对方怎么下势,站的怎么稳,只要与对方接触上,一迈步,对方就得出去(这当然不是绝对的,得看对手是什么水平)。
  后膝顶在前膝窝内,前脚朝前,后脚与正前方成45度。
  形意拳有“脚打七分,手打三分”之说,尚派形意拳的崩拳的基本功——趟步是专门训练腿部的前趟后蹬之劲,是练习崩拳腿劲的辅助功。首先两脚并拢站好,接着右脚与正前方成四十五度角分开,两踝骨前后对齐(左脚在前),接着两腿贴紧下蹲,后脚蹬地,将身子送出,同时前脚前趟,后脚跟进到前脚处,如此反复,力疲为止,然后换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左右兼顾练习.要领:后脚跟进时用大腿带小腿,势子尽量要低,仔细体会前脚的趟劲和后脚的蹬劲,如果能真正的体会的这两个劲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我认为你的腿部技术已经入门(对形意拳来说)。注意后膝顶在前膝窝内。
  其实趟步也是发力的动作,正如手臂与对方接触发力时,力点在我的小臂处(假设小臂与别人接触),我后脚蹬地,将力作用到力点,而趟步则是力点在我的小腿处(无论内侧还是外侧,只要接触就算),后腿蹬地发力,作用到前小腿上,对方就出去了,小腿的动作就象是踢人一样.
  趟劲是向前的劲,与左右关系不大,迈步如犁行,耕地用的犁,它的劲就是向前,将土翻起来了.尚派形意拳前脚朝前而不内扣就是为了求得这个前趟之劲.顺胯是为了加大两腿的撑力,扣膝为了增加两腿的挤劲,为了后腿的劲不外散,将劲全部集中向前,所以说尚派形意拳的趟劲与众不同,我们平时常叫它"豁劲".明白了这个劲,整体力也就有了,只要与人碰上,只要给个接触点,对方就得拔跟起来.这就是形意拳的霸道之处,也是"脚打七分"的体现.
  对于趟步先贤早有明示,如趟泥(兜泥),如涉水(逆水而上),如犁耕....通过这些诱导来体会我们身体各部之间的关系配合:头领,.胯拉送.,膝纵,腕兜.....拳经中的“起如挑担,身似槐虫”在其中也能得以体现。至于趟打,踢打,截打等,功深后可自由发挥,随机应用。行意者观其形会其意也。意自形生,形随意转。
               形意拳内功经典的诠释

 

 

第一 《宋氏形意拳》中的宋世荣祖师的手抄本原文
内功篇
内功所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任脉,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即然,此周身发劲之所也。鱼尾升气,丹田练神。气下于海,光聚天心。从尾骨尽处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元神于此处耳。
气海,小腹正中为气海。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形光于外也。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尔。
头正而起,肩沉而顺。胸出而闭,背平而正。正头起项,壮面,神顺,肩沉,胸出背自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
足坚而稳,膝屈而伸。裆深而藏,肋开而张。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肋开。气调而匀,劲松而紧。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入。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勿使有声。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也,。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收者,慎气泄也。,玉楼者,耳后高骨也。使气往来无阻碍。不拘坐立。气自喉者,以肺摄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妙。
升有升路,肋骨齐张。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路。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通透:往来无阻碍也。伸劲拔力以和缓柔软之意。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连络也。伸劲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
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萃。松渔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结聚之谓。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曰:合劲之一。曰:坚,劲之转。合者,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通: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按肩者,将肩井穴劲,沉至涌泉;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也;圆裆者,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
提胸以下腰;提颌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之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劲软意松开,自无碍矣。
曰横曰竖,辨之分明。横以竖济,竖以横用。竖者,肩至足底。
横者,两背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腋至二肩穴;横者,自六腑转于斗骨背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也。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头,复至俞口,降于丹田。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并行不悖,周流不息。久久用之,妙处参悟甚多。
炼神练气,返本还原。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胜形随,意劲神同。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以上劲诀既详,下言调气之方;
每日清晨,静坐盘膝,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须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至印堂,降至鼻,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纳卦篇
乾坤:
头项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足膝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凡一出手,先视虎口,前颌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气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两目,其气欲从鼻孔泄时,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谓之项眼穴,用力向下截注,合周身全局,用之久,自知其妙也。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复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巽兑:
若夫肩背宜于松活,是乃巽顺之意;裆胯要宜靠紧,须玩兑泽之情。
塌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落下与比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略低半寸,手腕直与肩齐,背骨遂极力贴住。此是竖劲,不是横劲,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下肩井穴,自背骨直至足底,故谓竖。右背则将左背之劲,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背,直送二扇门穴,故谓横。两劲并用不乱,元气方能升降如意,而巽顺之意得矣。裆胯要圆而紧,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两胯分前后,前胯用力向前,后胯用力向下。涌泉来时,向上甚大,两胯极力按之,总以骨缝口相兑,外阴内阳,忽忽相吞并为主。
艮震:
艮象曰: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
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疑。肋者:协也,鱼腮也。胸虽出而不高,肋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玄妙,难以口授。用力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足,则为合式,非出骨内劲也。
用肋一气之呼吸为开闭,以手之出入为开闭,以身之纵横为开闭。步高劲在于足,中步劲在于肋,下步劲在于背,自然之理也。
坎离:
坎离之卦,乃身内之意也,可以意会,
不可以言传。以心肾为水火之象,水宜升,火宜降。
两相既济,水火相交,真气乃萃,精神渐长,聪明且开,岂但劲乎?是以善于拳者,讲劲养气,调水火,此一定不易之理也。用功时,塌井穴,提胸肋,反鱼尾,皆欲肾气上交于心也。须以意导之。下气聚劲,练步,皆欲心气下达于肾也。亦须以意导之。
第二,《剑丹》原文与注解和参阅的部分辨析整理
附:1,原文用黑体字表示。
2,王南溪的注解,离原文近的用[小字体]区别,离原文单独成段的用*号索引,且在文前添加原文黑体字。
3,宗景房的参阅用(小斜体字)区别。
内功篇
内功所传,脉络甚真。
(不知脉络,勉强用之,则无益而有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任:任脉,任脉起于承浆,直下至阴前高骨。
*督:督脉,督脉起于尻尾,直上由脊背过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
*井:井者,肩井穴也,肩头分中即然。
*池:池者,曲池穴也,肘头分中即然,此周身发劲之所也。
鱼尾升气,丹田*练神。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从尾骨尽处用力向上翻起,真气自然上升矣。)
*丹田:脐下一寸二分,丹田穴也。用功时,存元神于此处耳。

*海:气海,小腹正中为气海。
*天心:额上正中为天心。气充于内,形光于外也。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格式者,入门一定之规也,不明此,即脉络亦空谈尔。]
头正而起,肩沉而顺。
胸出而闭,背平而正。
[正头起项,壮面,神顺,肩沉,胸出背自平,身微有收敛之形,此式中之真窍也。]
足坚而稳,膝屈而伸。
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肋开。)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出气莫令耳闻,劲必先松而后紧。)
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
先提*后下*,一升一伏*。
内收丹田,气之归宿。
(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提:提者,吸气之时,存想真气上升至顶也。
*下:下者,真气降归于丹田也。
*伏:伏者,觉周身之气渐小,坠于丹田,龙蛰虎卧潜伏也。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
或立或坐,吸气于喉。
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收:收者,慎气泄也。
*提玉楼:提玉楼者,使气往来无阻碍。
(不拘坐立。气自喉者,以肺摄心也。气虽聚于丹田,存想沉至底方妙。)
升有升路,肋骨齐张。
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气升于两肋,骨缝极力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必自俞口,以透入前心,方得真路。)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
曰通[劲之顺也]曰透[劲之速也],[通透:往来无阻碍也]。(伸劲拔力以和缓柔软之意。)
曰穿[劲之连也]曰贴[劲之络也],[穿贴:横竖连络也]。(伸劲拔力以刚坚凝结之意。)
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萃], [松渔者,柔之极也,养精蓄锐之意。悍萃者,刚之极也,气血结聚之谓]。(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曰合[劲之一]曰坚[劲之转]。[合者,周身之一也;坚者,横竖斜缠之谓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按肩者,将肩井穴劲,沉至涌泉;逼臀者,两臀极力贴住也;圆裆者,内向外极力挣横也;提胸者,起前胸也。)
[提颌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两背骨用力贴住,觉其劲自脐下而出,自六腑向外,转之斗骨而回。出劲之时,将肩井劲软意松开,自无碍矣。)
曰横*曰竖*,辨之分明。
横以竖济,竖以横用。
*竖:竖者,肩至足底。*横:横者,两背手也。(以身说,则竖者自腋至二肩穴;横者,自六腑转于斗骨背也。自裆至足底,自膝至于臀,以腿而言之也。)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
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吸气纳于丹田,升真气于头,复至俞口,降于丹田。一运真气,自裆下于足底,复上自外胯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手,复自六腑,转于丹田,一升一降,一下一起,一出一入,并行不悖,周流不息。久久用之,妙处参悟甚多。)
炼神练气,返本还原。
天地交泰,水升火降。
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静生光芒,动则飞腾。
气胜形随,意劲神同。
(神帅气,气帅形,形随气腾。)
以上劲诀既详,下言调气之方;
[每日清晨,静坐盘膝,闭目钳口,细调呼吸,一出一入,皆从鼻孔,而少时气定,遂吸气一口,须默想真气自涌泉发出,升于两肋,自两肋升于前胸,自前胸升于耳后,渐升于泥丸;降气时,须默想真气由泥丸至印堂,降至鼻,鼻至喉,喉至脊背,脊背透至前心,前心沉至丹田,丹田气足,自能复从尾闾,达于脊背,上升泥丸,周而复始,从乎天地循环之理也。]
第二 纳卦篇
乾坤:
头项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足膝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凡一出手,先视虎口,前颌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气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两目,其气欲从鼻孔泄时,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谓之项眼穴,用力向下截注,合周身全局,用之久,自知其妙也。
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复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巽兑:
若夫肩背宜于松活,是乃巽顺之意;裆胯要宜靠紧,须玩兑泽之情。
塌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落下与比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略低半寸,手腕直与肩齐,背骨遂极力贴住。(此是竖劲,不是横劲,以竖则实,以横则虚。)下肩井穴,自背骨直至足底,故谓竖。右背则将左背之劲,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背,直送二扇门穴,故谓横。两劲并用不乱,元气方能升降如意,而巽顺之意得矣。
裆胯要圆而紧,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两胯分前后,前胯用力向前,后胯用力向下。涌泉来时,向上甚大),两胯极力按之,总以骨缝口相兑,外阴内阳,忽忽相吞并为主。
艮震:
[艮象曰: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其义深哉。]
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疑。[肋者:协也,鱼腮也。]
(胸虽出而不高,肋虽闭而不束,虽张而不开,此中玄妙,难以口授)。
用力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足,则为合式,非出骨内劲也。
(用肋一气之呼吸为开闭,以手之出入为开闭,以身之纵横为开闭)。
步高劲在于足,中步劲在于肋,下步劲在于背,自然之理也。
坎离:
坎离之卦,乃身内之意也,(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以心肾为水火之象,水宜升,火宜降。
两相既济,水火相交,真气乃萃,精神渐长,聪明且开,岂但劲乎?
[是以善于拳者,讲劲养气,调水火,此一定不易之理也。用功时,塌井穴,提胸肋,反鱼尾,皆欲肾气上交于心也。](须以意导之)[下气聚劲,练步,皆欲心气下达于肾也。](亦须以意导之)
第三 《剑丹》的原文:
内功所传,脉络甚真。
前任后督,气行滚滚。
井池双穴,发劲循循。
千变万化,不离乎本。
得其奥妙,方叹无垠。
鱼尾升气,丹田练神。
气下于海,光聚天心。
既明脉络,次观格式。
头正而起,肩沉而顺。
胸出而闭,背平而正。
足坚而稳,膝屈而伸。
裆深而藏,肋开而张。
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缓缓行之,久久功成。
先吸后呼,一出一入。
吸入呼出,勿使有声。
先提后下,一升一伏。
内收丹田,气之归宿。
下收谷道,上提玉楼。
或立或坐,吸气于喉。
以意送下,渐至底收。
升有升路,肋骨齐张。
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既明气窍,再详劲诀。
曰通曰透,曰穿曰贴。
曰松曰悍,曰合曰坚。
曰横曰竖,辨之分明。
横以竖济,竖以横用。
五气朝元,周而复始。
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炼神练气,返本还原。
天地交泰,水升火降。
头足上下,交接如神。
静生光芒,动则飞腾。
气胜形随,意劲神同。
以上劲诀既详,下言调气之方;
乾坤:
头项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足膝法乎坤,取其镇静厚载。
凡一出手,先视虎口,前颌用力正平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气来时,直达提气穴,着力提住,由百会穴转过昆仑,下明堂,贯两目,其气欲从鼻孔泄时,便吸入丹田。两耳下各三寸六分,谓之项眼穴,用力向下截注,合周身全局,用之久,自知其妙也。
凡一用步,两外虎眼极力向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委中大筋竭力要直,两盖骨复竭力要曲,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矣。
巽兑:
若夫肩背宜于松活,是乃巽顺之意;裆胯要宜靠紧,须玩兑泽之情。
塌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落下与比肩骨相合,曲池穴比肩顶骨略低半寸,手腕直与肩齐,背骨遂极力贴住。下肩井穴,自背骨直至足底,故谓竖。右背则将左背之劲,自骨底以意透于右背,直送二扇门穴,故谓横。两劲并用不乱,元气方能升降如意,而巽顺之意得矣。
裆胯要圆而紧,气正直上行,不可前出,不可后掀,两胯极力按之,总以骨缝口相兑,外阴内阳,忽忽相吞并为主。
艮震:
胸欲竦起,艮山相似;肋有呼吸,震动莫疑。
用力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足,则为合式,非出骨内劲也。步高劲在于足,中步劲在于肋,下步劲在于背,自然之理也。
坎离:
坎离之卦,乃身内之意也。以心肾为水火之象,水宜升,火宜降。
两相既济,水火相交,真气乃萃,精神渐长,聪明且开,岂但劲乎?
第四 《剑丹》的现代汉语译文
内丹功夫叙述的脉络是非常真实的。
身体前面的任脉和身体后面的督脉,气在其中象河流的水一样滚滚而流。
肩井和曲池两个穴位是连续不断发劲的源泉。
千变万化离不开根本。
知道其中的奥妙以后,你会感叹功夫和世界没有边际。
鱼尾是气升起的关窍,丹田是练神的场所。(鱼尾:有的丹书,叫虚危穴,有的叙述是会阴穴或长强、尾闾的位置,其说不一,大概位置都在两腿的中间,象鱼尾分叉的中间。)
气沉到气海中,灵光聚在前额的上前方。(海不是气海穴,天心不是额中,在内景功夫中确实可以体会。《悟真篇》上称,海底早有牝龙吟,山头月白药苗新。)
既然知道了脉络,再讲一下姿势。
头要正平抬起下颌微收,两肩自然下垂。
挺胸但不要过分,背要正直平顺。
两脚抓地站稳,两腿适当微曲。
裆略微向后(屁股略微后翘),两肋要开张。
呼吸要调到深长细匀,身体放松但要适度用力。
慢慢的练,功到自然成。
练的时候先深吸一口气,再慢慢呼出,一呼一吸千万不要憋气。
呼吸不要出声,以自己听不见为准。
先往复提起和放下(小腹和睾丸),随着气的一升一伏,把气都收到丹田中。
其中提肛门和略微低头是很关键的。
坐和站着都可以,把气吸到咽喉,用意送到脚底。
丹田气上升的时候有上升的道路,下降的时候有下降的地方,升的时候肋骨一起张开,下降的时候由俞口回到丹田。
明白练气的窍门以后,再讲一下用劲的方法。
劲有十种分别叫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横、竖。一定要分辨清楚。
横必须以竖为基础,竖也只有和横配合才能起作用。
五气朝元(气抱丹田)的时候,四肢和头上的气一块回到丹田。一次一次,身体会感觉到很舒服。(有的丹书讲的三花聚顶,五气朝元是另外的意思,当以别解)
练功夫就是为了锻炼神和气,回归到精满气足的最初的最佳的状态。
练功夫的时候有逆反的意思,作到天下地上的交合,水向上走,火向下着。(本来自然规律是天在上、地在下,水向低处流,火往高处着。)
头上的气和脚下的气在中间合到一起发生神奇的变化。
静的时候全身会生出光芒,动的时候动作迅捷象飞腾一般。(《悟真篇》上叫,近来透体金光现,不与凡人语此规。)
气发生变化的时候身体也会发生变化,意、劲、神用到一起自然会产生神奇的结果。(《佛经》上称练功夫以后身体变化为透出三十二相。)
以上详细的叙述用劲的诀窍,下面讲运气的方法;
1,乾坤:
头部比喻成八卦的乾卦,说的是它刚健纯粹;把腿部比喻成八卦的坤卦,指的是它稳健的支撑着身体。
练功伸手的时候,目视虎口,下颌微收,头部用力正平抬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真气来的时候,直接到提气穴(根据体会应是夹脊、双关。古歌云: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之路此为尊)。此时着力提住。真气自然会由百会穴转过昆仑(头顶),向下过明堂(眉头),流向两眼,当真气要从鼻孔流出的时候,便吸入丹田(此处所说的丹田应是丹书中讲的上丹田,即泥丸)。两个耳朵的下方各三寸六分的地方,叫项眼穴,用力向下导引,稳住周身全局,练的时间长了,自然会知道其中的奥妙。
迈步的时候,两外虎眼(膝眼)向内收,两内虎眼(大腿骨膝盖内侧突出部位)向外挣,委中(腿弯)的大筋要伸直,两膝盖弯曲,劲用到一块,全身的劲向外一扭,从中就会透出涌泉穴的气。
2,巽兑:
松肩活背取的是八卦中巽卦的顺的意思;两腿夹紧体会的是八卦中兑卦的泽的意思。
塌肩井穴,须将肩顶骨正直落下与比肩骨(肩胛骨)相合,曲池穴(胳膊肘)比肩略低半寸,手腕伸直与肩平齐,背骨用力贴住。从肩井穴向下,自背骨直至足底,叫竖。右背将左背的劲,自骨底用意透到右背,最后送二个扇门穴(过去拳书中讲手是两扇门),叫横。两劲一块用并且不乱,元气就能升降自如。这就符合了巽卦中顺的意思了。
两腿和两胯放松适当用力夹紧。气正直上行,不要向前导引,不要向后导引,两胯用力按住它,总以骨缝口相接,外阴和内阳,自然忽忽地和到一起。
3,艮震:
挺胸象艮卦中山的卦象;两肋呼吸运动的时候就是震卦中动的概念。
用力须以意出、以气胜、以神足,则为合式,非出骨内劲也。站的高的时候或迈小步的时候劲在于脚上,适当下蹲或迈大步的时候劲在两肋,蹲到底再运动的时候劲在背上,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4,坎离:
坎和离两卦,指的是身体的内景的意思。以心为火的意思,肾为水的意思,水要向上升,火要向下降。
运动平衡,心肾相交(有的丹书称心肾相交为小周天通的标准),真气越来越旺盛,越来越有精神,人也变的聪明,脾气变的开朗大方。练功夫的益处是多方面的,不单单是力量的增长。

 

 

 

注:

形意拳是古传武术的一大派别,我们家乡叫五行炮捶或心意六合把。我小时候跟着同伴在打麦场里随村里的一位老人练过一段时间。大学期间,由于偶然的机遇,碰到山西宋氏形意拳的第三代传人马植舜,拜在门下,练习宋氏形意,稍有心得。后因生计所迫,工作繁忙,便不再坚持。身体欠佳时,又想起锻炼的重要。拾起来练练,时断时续,功夫几近荒废。
师父有个心愿,想把宋氏形意发扬光大。退休以后,在北京中山公园义务教拳。正巧,宋氏形意的嫡传后代宋光华先生将家传的手抄本《内功四经》公开出版。手抄本读起来特别杂乱,很难理解。于是师父授意我整理注解,我不畏愚陋随口答应。
我仔细读后,发现文章的流传和脉络还是比较清楚的。本书佚名,上篇叫剑丹,下篇叫内功。传自唐代,清代王南溪作注解,宗景房参阅。把原来的两篇分为四篇,剑丹分为内功篇和纳卦篇;内功篇分为神运篇和地龙篇。我的思路是首先从现有的版本中,重新分段整理,找出王南溪的注解和宗景房的参阅,恢复原文。然后,重新翻译成现代汉语,必要时,添加参考其他丹书的注解。

另外,说一段闲话,刚开始练宋氏形意拳,认为形意拳是内家拳,内家拳练内功,内功就是内丹功,于是从师父书架上取了《悟真篇》和《周易参同契》,看着古书一阵瞎练。后来,才知道过去说的功夫是外丹功,现在叫硬气功。扎马站桩,吐纳导引,排打,开丹田,闸丹田,扎桶子达到“气抱丹田”,功夫就算练成了。宋氏形意稍有区别,内外双修,师父辈的很多人都练到了道教所说的大丹镇下田的地仙境界。据说祖师宋世荣功夫更是出神入化,达到盘根冲天的境界。盘根冲天就是盘腿静坐的时候能够在随意支配的时间离开座位升到空中一定高度。
《佛经》上讲:“于法不说断灭相”。希望此次宋氏的手抄稿公开以后,现在练拳的人能够练到更高的功夫。
本处先整理上半部,下半部比较容易懂,不再整理。感兴趣的同志可以参读《宋氏形意拳》中附录的原文。
不过,本人虽对古文有研究,但功夫没有达到境界,理解和注释肯定有偏颇之处。如果再有别的版本校核或有功夫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另当别论。不当之处望能谅解,也算抛砖引玉吧

             

古传形意拳实战训练

 

----发表于<精武>

 

不久前,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河北派形意拳李振邦一系的传人崔杰利先生,初次交流就很快切入主题,谈起形意拳的训练程序,向其求教,问曰:“如果一个没有基础的人,先生学拳,第一步应该练些什么?” 

 

答:“抖手、穿掌、步法”。 

我吃了一惊,追问:“怎么,不是从三体式开始吗?” 

答:“三体式属于高级功夫,是不可以随便传授给初学者的!” 

 

我很吃惊的再问:“难道你们也是先打实战,后练三才、五行吗?” 

这次先生大吃一惊,很快回问:“什么叫‘也’是?难道还有别人也这么练吗?”…… 

 

是的,还有别的形意拳也是先打实战后练拳。就以我所学的形意拳而言,仅在家乡齐齐哈尔市,所接触的形意拳就有两支,分别是由李存义的弟子,定兴三李中的李星阶前辈,与同乡的朱殿深义结金兰,以形意拳与朱殿深换艺(学习朱家的医术),后被朱家带到齐齐哈尔的老朱家形意拳;以及一位隐居于黑龙江省尚志市农家的已故隐师传授的郭云深系的形意拳。这两个体系共同的特点,也是区别于社会上流传的形意拳之处,就是在传授三体式、五行拳之前,都有一个为期三个月到半年左右的前期训练,并且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实战是一个主要的,核心性的内容。 

 

一般来说,人们普遍的认为,形意拳的入手功夫是三体式,可通过七年的寻师访道,研究实践,我发现以三体式入门的形意拳训练并不适合所有人。例如年龄未满十六岁的少年与儿童,如果按严格要求站三体式,那么三体式中包涵的筋骨训练的成分,对于其发育会产生相当的影响,而且多数是负面影响……近些年的武术界,由于大成拳、卢氏结构等武学体系造成的影响,使许多从武术杂志上了解武术的朋友产生一个错觉,似乎站桩才是武术功力训练的主体,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否认站桩功是好东西,可有一个问题要提出来供大家一起思考的是,为什么站桩功是密传的年代里,一个形意拳会产生那么多如明星一样耀眼的高手?而在站桩功普及化的今天,武术界就连找一个能上擂台的实战高手都难? 

 

原因很简单,站桩的功法,多数是属于中高级的东西,是给高手们练习,在静态下加深其对武学内涵之体认的方法,而对于一般的初学者来说,他们完全不了解自己该体认什么,他们天真的认为,只要坚持苦练,就会产生功力,功力深厚了,练什么都占便宜,可是,这种观念正确吗? 

 

在这里,我要向有关的专家求教一个问题:如果我要赤手空拳将人一击致命,需要多大力量?最近有个朋友一直在向我求教,反复追问的,都是有关功力训练的如站桩、都大杆、揉球等一些训练,实际上对于一般没有师父的武术爱好者,他们最重视的就是这些所谓的功力,可我们防身自卫,甚至打人、杀人究竟需要多大的力量呢?在我印象中,前几年散打王比赛期间,有记者采访有关管理部门领导时,谈到一些数据,说人体的一些薄弱要害,只须几公斤的力就足以致死;而后一位形意拳前辈的文章中谈到,人的胸部只须70公斤的力量就足以致命……(在此,我求教权威的数据)。那么请问,你身体里连70公斤的力量都没有吗?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科学家对人的肌肉力量做过测试,得出结论是:人正常行走时,人小腿肌肉产生的力量总和是人体重的四倍;大腿肌肉产生的力量之和是体重的六倍;臀大肌产生的力量达1300余磅……也就是说,一个百斤体重,应该说是很瘦弱的人,他正常行走时,仅腿部的力量就可以达到千斤,可是他能发出70公斤的力量将人打死吗? 

 

答案很肯定,不能。 

为什么呢? 

因为打人与走路不是一个劲,那么你想练打人的功夫,却去练走路的劲对吗?那不是南辕北辙吗? 

 

因此,我们修炼一切内家功夫,面临的第一个课题,不是练什么功、什么力,而是换劲,换一种用力的方式,换一种用力的习惯,在形意拳中,有三层功夫说,即明劲、暗劲、化劲,对于这一理论,我求教了很多人,真要叫真的一问几乎没有人敢肯定回答此三层功夫说是否郭云深本人提出,但大家公认一点,所谓的明劲,并非一般爱好者认为的阳刚劲,而是指一个人由初学的懵懂无知,到通过修炼而明白劲力的一个过程,就如同李小龙所说,初学武术,一拳就是一拳,一脚就是一脚,深入学习,才知一拳不仅是一拳,一脚也不只是一脚……的这么个过程,而这一过程,不是苦练出来的,而是体悟出来的。 

 

实际上中国武术界有一名拳,其创拳宗师曾想周游世界,挑战洋拳,扬我国威,于是集中几名弟子进行封闭式训练,可惜因抗日战争爆发而被迫中止。此后,此拳的二代宗师高瞻远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近乎速成班的方式培养出一批实战高手,时至今日,这批高手无论在官方或是民间,都起到中流砥柱一般的作用,那么这两次集训的情况如何呢?其第一代宗师所集训的都是实战高手,所以当时的集训是先进行为期三个月左右的高强度实战(实战中适度的结合了一些西式的训练,对速度、体能进行强化),之后是对弟子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高强度桩功训练……而二代宗师所培训的对象多是没基础的,所以训练与第一代宗师相比,多了一个找劲与摸劲的步骤,但也只须十天左右的时间,之后仍然是三个月左右的实战训练;最后是为期半年左右的桩法功力训练……培训结束后,有人登堂入室深入修学,其内容仍是实战与功力修为的循环,大家要注意的是,实战与功力的循环中,总是先实战后练功,当年的学员有不少人只学了大概十个月左右的第一循环,差不多三十年后的今天,其实战能力依旧是惊人的强悍…… 

 

练武术的人几乎都听说过“太极十年不出门,形意一年打死人”,也有说半年打死人的。可形意拳前辈李仲轩老人却在其文章中说,形意也是十年不出门的拳,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形意拳入门是三体式、五行拳,可三体式要站多少年?五行拳要练多少年?以教我郭云深系形意拳的师父来说,他在随师学形意拳以前就是高手,跟师爷学拳先站了八个月的下势桩,才教他站三体式,练五行拳时,一个起手动作练了一年半,鹰捉练了七个月,之后的五行拳每一行练三个月以上,十二形最慢一形学半个月,最快的学三天……我师父还是有基础的,如果没基础的人单练五行拳中的一行,怎么也要一年半才能有初步的水平,想以之实战,正常情况下师父怎么也得一年半才给安排实战,如果一年半以前安排实战,只能说师父不怎么负责任。说到这里,只要问问题,五行拳要一年半到三年才初步有成,那怎么能说是一年或半年打死人呢? 

 

1999年,是我刚接触内家拳、形意拳的时候,当时我主要还是在本地武馆练散打,一起训练的有个师弟海龙。海龙的父亲在少年时代跟本地的形意拳师父学武术,但开始学的不是三体式与五行拳,而是在进行腰腿功训练的同时,师父从八卦、形意拳中选出几式,做为散手,直接带学生打实战。在学武术四个月左右时,因与同学发生纠纷,被同学带了八个社会闲散人员堵在家门口的胡同里,只两三分钟的搏斗,瘦小的他打跑六人,打倒三人,其中一个重伤……如此六个月以后,师父正式开门授徒传授三体式、五行拳。而海龙的父亲则被认为好斗,被师父拒之门外…… 

 

现在仍然有许多人不厌其烦的讨论传统武术是否能打,其实在传统上,人们练武术,练形意拳的第一目的就是打,一切都是以打为核心,什么三体式、五行拳都是为实战服务,所以当年形意一门实战高手辈出,而今天的人,又要养生、又追求功力修为,可是人们已经不明白实战需要的功力是什么功力,所以现在的人的桩是死桩,拳技则向拳击、散打技术看齐……前几年,曾有一位老师,写过一篇《形意拳搏击功夫快速上身法》,其主张就是放弃八字九歌等理论,以三体式站桩练功,以五行拳做为单操手,然后以五行拳做为技术主体去实战……就其文章而言,可以看出他是以拳击的思维来理解形意拳的,殊不知,形意拳与拳击是两种文化思维下的两种不同的技术与实战模式,如果我们以拳击的思维去理解形意拳,那么形意拳是毫无优势可言的,前苏联有关部门对青少年拳击运动员的组合拳频率做过一组测试,其中最慢的一组达到69拳/六秒,最快的一组达到83拳/六秒,也就是说其组拳频率达到11-13拳/秒;而形意拳的技术模式如果按拳击的方式来理解,是一步一拳,有少数讲究频率与速度的拳家对之提出要求,要求标准是每秒三拳,这种频率上的优劣当然不是实战的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问题在于,当一个人习惯了每秒11拳以上的密集的攻击频率以后,你的所谓重拳能否打到对手的身体? 

 

因此说,形意拳等内家拳有内劲,并不足以为恃。想要以形意拳实战,必须把重拳、内劲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丢弃掉,去研究人类实战搏击的规律,虽然说形意拳有“硬打硬进无遮拦”之说,可这个硬打,却不同于街头莽汉的蛮打,硬打之硬,是精神气势之硬,是心理之硬,从技术上说,则是巧打巧进。形意拳的实战有一个原则与一个原理;原则是顾打合一,原理是埋根欺节。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技术组合中,必须将进攻、打击与防御、防护在一个动作中体现出来,而且技术手法、身法、步法的配合要达到最佳,如此,可以拳打人不知。 

 

在我所学习的郭云深系形意功夫体系中,大概将功夫分为七步: 

第一步:无极式、八绝手。 

第二步:九宫穿、落梅花。 

 

第三步:三才式、紧身秘要。 

第四步:校二十四法。 

第五步:五行拳三层练法,定步、跟步、行步。 

第六步:十二行、腿法。 

 

第七步:套路。 

 

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无极式以及其辅助训练可以使人明劲,可以使人的身体虚实分明,配合以八绝手的训练,在十天半月内,拳劲已经可以致人昏迷,一般与人断手抢先攻击,如果对手不明白内家实战功夫,则可以一锤定音。 

 

而第二步的九宫穿、落梅花,类似于八卦掌的飞九宫、*臂功等。如果八绝手是单人训练如何进手、进身,那么九宫穿、落梅花的训练则是训练人如何去接手、进步、进身与进手,这其中还包涵有接手时的点力松紧、听劲、化劲等等,而第三步中的三才,紧身秘要则是形成内劲的关键性训练……当功夫练到这一步时,应该说还没有进入形意拳的正式训练,但仅仅是之几个月的时间,练习者对付普通人,包括一般的现代搏击练习者,已经有了必胜的把握,下一步的校二十四法,五行拳等训练,可以说是内功训练,当然也有实战技击意义…… 

 

文章写到这里,我想讲一个禅宗的公案:过去有一个修士向一个禅师求法,这个修士每天都勤于修炼,有时间就打坐,禅师就问他,你打坐是为什么?修士答曰,为了成佛。于是每当修士打坐的时候,禅师就拿一个铁棒和一个石头在修士身边磨,修士不堪其扰,就问,师父你在做什么?禅师说,衣服坏了,要磨一根针。修士奇怪的问,铁棒可以磨成针吗?禅师立刻反问,打坐可以成佛吗?修士椤住不知该如何回答,禅师又问,你驾驭的马车不走路,你打马还是打车?于是修士顿悟……我要跟大家说的是,这个公案后来被人衍化为一个寓言,说李白小时候不学习,一次看见老婆婆拿一个铁杵在石头上磨,就好奇的问,婆婆说要磨一根针,李白问,铁杵可以磨成针吗?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于是李白顿悟,成了爱学习的孩子…… 

 

一个公案,一个寓言,哪一个更接近事实的真相呢?今天与一位老朋友聊天,说到发力的问题,他对我的观点感觉很惊讶,为什么呢?因为一直以来杂志上的宣传对他以及相当一部分传统武术爱好者有一种误导,似乎一个人关起门站桩,若干年后一开门,就什么都会啦,就成为一个实战高手啦。可事实是这样吗?种茄子也能长辣椒?打坐就可以成佛?站桩就可以成为搏击之王? 

 

传统武术能不能打?一个问题我们讨论了N多年,一切借口都找到啦。可真到了教学、实践上,仍然是扔一根铁杵给学生,磨吧,只有功夫深,就可以磨成针……可是,在没磨成针以前,裤子破了怎么办?就那么露屁股吗? 

 

实际上,在这篇文章中我介绍的训练内容,如果遇见一个真正的好师父,他可以在练五行、十二形功夫的基础上,以点传、摸手喂劲的形式,传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具备这些功夫。但就学生的角度上来说,能否得到这些内涵,是很难的。在我们所处的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有多少人能有条件坚持把铁杵磨成针呢?所以我们面临一个选择,形意拳的真髓应该继续以经验的形式传承,或者将之科学化、具体化?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告诉大家,在经验的心口相传之外,还有一种选择! 

http://www.kungfunet.net/

功夫网络联盟          形意真诠秘要

 

傅剑秋  跋

 

  心意六合拳在近世已分为三支,即河北、山西和河南。其中河北、山西二支拳理拳法相近,基本拳路均为五行拳和十二形拳,而河南一支无论在拳理上还是拳路都与前二支有很大区别。

  这三支区别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所宗拳谱不同。河南所宗的是一部《守洞尘技》,这部书分上下二部,本为道教《七步尘技》中的一支,姬隆丰得之后传予弟子马学礼、戴龙邦(或言曹继武),这主要是古朴的拳法,内容虽稍显简单却十分精深。

  山西与河北二支均出自戴龙邦的弟子李洛能,李洛能杰出弟子很多,但最杰出的就是河北的刘奇兰、郭云深和山西的车毅斋、宋世荣,后来也由此四人而大致分为河北和山西二支。这二支所持的均是一本古《拳经》,但由于学者气质素质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发展。山西由于车宋二人均精于内功,拳法劲力十分精巧,拳路也更形象而紧凑,自有独到之处;而河北刘郭等人由于随李洛能时间较长,拳法较古朴,拳路舒展大方,具有一种恢宏气象。这两支后来出了两位杰出人物,其一为刘奇兰的大弟子李存义,另一为郭云深再传弟子孙禄堂。

  先说孙禄堂,他是河北人,一生精于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武功。他对形意拳的贡献在于他着有《拳意述真》,发扬形意拳经。

  李存义是河北深县人,拜于刘奇兰门下习艺9年,功夫至精,且为人英风侠骨,大义凛然。曾任义和团大师兄,与八国联军激战天津,他单刀上阵,令洋人闻风丧胆,授首无数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他流落江湖,拜访诸位前辈,整理武学。后来在天津创中华武士会,以振国威,晚年又蒙霍元甲之精武会盛邀,南下授艺,门人如尚云祥、郝恩光、黄柏年、姜玉和、傅剑秋、马玉堂等均为一时好手。

  李存义对形意拳学的贡献,除了他崇高的人格和传杨拳法外,就是他将河北一支的全部武技,包括他个人研究的心血,写成一本《形意真诠》。这本书虽未形式出版,却是河北派他的门人们所传的秘籍。

  我这本《形意真诠》抄自家师裴锡荣先生。裴师得传于傅剑秋师公。

  《形意真诠》包括拳论、内功、拳法、对练、器械五大部分,内容广博而严整。其中所最宝贵的内容有三项,即内功经、八字功、和上中下八手,因此我也

仅就此三种绝学加以介绍,以飧广大读者。

  

  内功经(略)

  

  八字功:八字功是形意门中一套授徒极严的功夫,“八字功”共有八字诀,每字一套拳,练得是八种打法。这套功夫分为奇、正两门。正门八字功是古谱所传,劲法古拙而刚劲,奇门八字功是后世拳家经验集粹,劲路及招法变化十分精妙。

  

  正门八字功八字诀

  

  展:展者,宽之意,即拓张手足也。

  截:截者,裁也,以裁退敌手也,此节最见身法。

  裹:裹者,围裹也,裹敌手使其失其效用也,身旋而力柔,有以柔克刚之妙。

  跨:跨如跨马之势,是言其形也,实则托跨之势。

  挑:挑之力在肩与腿,与蛇形相类而手稍高。

  顶:顶之力在头,故此以挺头垂肩为好。

  云:《说文》云,“从雨云,象云回转之形”今所用者,即借其回转之意,其两掌皆如行云之飘忽焉。

  领:领者,受也,顺势而领取也。

  奇门八字功共有八字诀如下:

  斩:左右劈挂斩加翻,上步虎扑加头钻。

  截:擒拿肘中臂截肩,一阴一阳左右换。

  裹:裹肘刮地加肘捶,肘打去意在腰间。

   胯:肩肘打意紧相连,左挑右肘莫等闲。

   挑:刮腿之中挑向前,再加膝顶是真传。

   顶:白鹤亮翅左右反,裹挑之中肘相连。

   云:上鸹下刮手脚连,两冲变马拳上添。

   领:左右领手阴阳换,上钻下打具用拳。

  

  奇门八字连环拳

  

  起手鹰捉是真传,钩挂之中把敌斩。上步横肘是截意,退步裹肘原是三。肘胯双行侧意猛,金鸡上架挑意翻。白鹤亮翅换步顶,云领式中腿相连。

  

  上中下八手

  

  上中下入手共分为三套,又称为阳八手、阴八手、阴阳八手,或硬八手、软八手、岳家八手。这二十四手法向为形意门的无尚绝学,如果说八字功授徒极严,那么这三套绝手则历代只授掌门弟子一人,共他许多人练形意拳数十年,不要说得学得见,甚至从未听说过,可见其保守程度了。这倒也并非老师保守,主要门规如此,生怕误传匪人,糟踏了绝技。这套拳法家师裴先生听师公傅剑秋说,乃是李存义师祖逝世后,得传自尚云祥先生。

  

  这二十四路绝手又有个名字叫“形意神打”,是形意门拳法精粹所在,拳路精妙处只在五行拳与十二形拳极为精巧的组合运用,而且讲究劲法的奇正虚实之变,从有刚有柔,到亦刚亦柔,再到不刚不柔的境界,方为大成。因此拳经上说:”懂劲而知法者,上乘功夫;懂劲而不知法者,中乘功夫;不懂劲也不知法者,下乘功夫;概懂劲难而知法更难。”

  

  上八手的劲诀用法为:起如钢剉,落如钩竿。起者去也,落者回也。未起如摘星,未落如坠月。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起如风,落如箭,打倒敌手还嫌慢。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齐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拦。

  

  中八手的劲诀用法为:起似伏龙升天,落如霹雷击地。起无形,落无踪,去意

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中望为高,高中望为低,起落如水中翻浪,不翻不钻,一寸为先。

  

  下八手的劲诀用法为: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虚中含实,实中含虚。奇无不正,正无不奇,奇正之变,妙用无穷。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即三回九转是一式也。

  

  二十四手歌诀总章:

  

  廿四拳法要记牢,进退反侧各有招。

  十二形中求变化,岳公秘传世间宝。

  (注:岳公,指岳飞,传言岳飞变枪为拳,尤擅双推手,即形意拳中之虎扑式,因此形意拳托言为岳飞所创,取其精忠无双之意。)

  

  二十四手上八手共八路拳是为:

  

  麟盖、撑拨、虎贲、劈捉、推掠、龙战、猿肱、马击

  中八手共八路拳是为:

  鹞打、换形、熊攀、摄引、雁翼、鸡搓、豹捶、鹏搏

  下八手共八路拳是为:

  狮吼、扣锁、蛇影、鸹缠、雁肘、鹰相、鹤列、鸾趋

  

  附《形意真诠﹒李存义序》

  

  拳勇角抵之术,上古有之。古之谋国者,莫不重视拳勇之强族御敌卫国之用。昔管子云:“于子之属有拳通股肱之力秀于众者,有则以告。”荀子也说:“齐人隆技击。”汉书有“齐愍以技击强”,唐代有“拨河之风盛”。此历史上对拳勇强身强国之明证也。

  

  余小时家贫,无资入塾攻读,帮人赶车为生,兼习拳艺。后在江湖鬻技,以维生计。走遍齐鲁燕晋各地,遍访名师,执贽从学于河间刘奇兰先生门下习形意拳,凡九载,蒙师指授真传。盖刘奇兰先生乃师祖李洛能之高弟也,当时人称“神拳李洛能”。自此乃觉形意拳长功快,发力整,用法深奥。

  

  夫习拳艺者,对已者十之七八,对人者,仅十之二三耳。拳艺之道,深无止境。得其浅者,一人敌,得其深者,何尝不万人敌耶!习拳固宜虚心,谦谨,非多历年所熟复而无间断,未足以致极境。能致极境者,一由于虚习,一由于恒心,设辄作辄止,安能望其深造耶!

  

  形意拳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化劲练神还虚之境。明暗二劲,是体用兼备。先将周身四肢松净,神气内敛,提肛实腹,气沉丹田;拳式中之刚柔曲直,横擗阖,起落进退之法,练则为体,较则为用。如余所著之形意拳真诠中用法有“手打七分脚打三,五行四梢要齐全;胆上如风响,起落如箭钻,气连心意随时作,硬打硬进无遮拦。蛰龙起水雷先动,风吹大树百枝摇;内实精神,外示安逸;打法定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内要提,外要齐,起要横,落要顺,气要催,遇敌好似火烧身;去意犹如卷地风,追风赶月不见迹”都是用法。又如刀剑谱中所言各节,俾后之学者,有所遵循。

  

  余自学形意拳以后,入镖业谋生,兼授门徒。于“庚子之役”亲率门人参加张德成、刘十九等人所组之义和团,抗拒洋鬼子侵略军于天津老龙头火车站。我们用单刀剑戟杀敌,洋人望风披靡,实仗练形意拳之功和胆壮气盛势雄,乃能视敌如草芥也。事后乃创武士会于津门,授徒以自娱。至民初又应上海霍元甲所创之精武体育会之邀请,为形意拳教练云耳。

  

  已未孟冬(1919)李存义序于天津武士会

  

  附《形意真诠傅剑秋跋》

  

  先师李存义先生,字忠元,河北深县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一八四七年,月日不详),卒于民国十年辛酉(1921年)二月二十八日,享年七十五岁。

  先师生有异秉,体魄魁岸,面如重枣,目光如电,声若洪钟,而恭温可亲,科目矍烁,恒如五十来人。当在未老之年,国事日非,清廷腐朽无能,丧权辱国,外侮死亟。庚子之岁,八国入侵,洋兵到处掳掠,奸淫烧杀,民不聊生。当时有血气者,号称义民,组织义和团奋起抗击。先生当时年五十四岁,即参与该团张德成、刘十九所部,单刀上阵,每战必先,勇猛杀寇,血透重衣,尤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一役,摧枯拉朽,洋兵披靡,遗尸盈野,弃曳而窜,时人称快,誉先生“单刀李”而不名,“单刀李”之称,实由此始。

  先生务镖业,护送商买,江湖绿林,先生之名咸拜到足下。民元在天津创办武士会,后又受上海精武体育会之聘为形意拳教授,广收门徒,人才济济。河北派形意拳,固由李洛能先生始,而发扬光大,实由先生也。

  剑秋少好拳技,当年先大人因无田自耕,出为负贩,与同行结伴往返于燕赵之地,本短货少不若大商买之可比。途遇强盗,辄作俎上肉,任为宰割,苦之。严命好好学技,如能学成,佐理经商,可免冻饿。剑秋奉命,且目睹高人身手,羡而苦学自励。渐壮先生名,负籍于门墙,朝夕领诲,刻苦磨练,与同窗尚云祥、郝恩光、黄柏年、李海亭、马玉堂、姜玉和诸兄,切磋多年,各识肤浅。数度随父旅中,宵小摄伏,亦少慰父望云尔。毕生浪迹南北,教徒自遣,以先生所教,传之后秀,发扬光大。

  今老矣,旅中翻拣旧籍,展读先生遗教《形意真诠》,恍如旧梦,先生言笑,如在卷中,余亦返老回童矣,顾而乐之。时一九五零年残冬,在古吴锡山之麓,僧舍漏尽不寐,濡笔为记。

 

   七十一清河傅侠农剑秋氏跋补篇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