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人李端棻:刘良华--教师成长:第三讲 教师应具备哪些管理智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18:26

刘良华--教师成长:第三讲

第三讲  教师应具备哪些管理智慧?

    前面我们讨论了教师的两个专业智慧。第一是课程智慧,这是第一道关口。一个好的老师,他就是应该不断地阅读,寻找新的资源,那样,他讲课会比较丰富。第二,教学智慧。如果只有课程智慧而没有教学智慧,就不能落实到课堂。课程智慧与教学智慧这两个智慧加起来,基本上能够构成一堂好课。什么是一堂好课呢?我们可以提出几个标准:第一,这个人上课资源比较丰富,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标准。第二,这个人能够唤醒、激励、感染他的学生,我们把它叫传道。第三,他不仅是传道,他还能够讲知识,讲得明白。他能够把简单的知识讲得明白,会讲课的老师就是这样:从总体上讲细节,一旦从总体上讲细节,他就能够把简单的知识讲明白。反过来,你要是只讲细节,回不到整体,他就会把简单的知识搞复杂。

        关于教师的教学智慧,我提出几个说法:第一,要能够把简单知识搞复杂,你有没有这个本事?这个本事很重要。大学老师一般有这个本事,他就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但是,仅仅具备这个本事是不行的。有些大学老师一到中小学上课,就上不下去了。学生听不懂。他不讲学生还有一点懂,他一讲,学生就一点都不懂了。为什么呢?他就只知道把简单搞复杂。他不知道,接下来应该还要做一道工序:能够把“复杂”还原为“简单”。这才是高手。这就是“教学智慧 ”。可以概括为几条原则。第一条原则叫“深入”,就是把简单搞复杂。第二条原则叫“浅出”,就是由“复杂”再回到“简单”。这叫“深入浅出”。这样,他讲课就会讲得精彩。一个老师既能够深入,又能够浅出,这个老师讲课就有某种“节奏感”。有时候,你去听课,感觉某个老师善于讲课,但你又不知道他好在哪里,你说不出来。其实,他就是有“节奏感”。他不会一下子把学生搞懵。他会像唱歌那样,慢慢地引入,忽然达到一个小高峰。然后,慢慢地徘徊一阵子。忽然,往上面升上去,又再往下走。这就是节奏感。任何好听的歌都有节奏感。我给老师们推荐的一首歌,你去把它找来听一听。当然,其他歌都有节奏感,我最喜欢听的歌就是这一首,我是说它有节奏感。这首歌叫《I’ll always love you》(我永远爱你)。这是美国的黑人歌手休斯敦唱的。她的歌就唱得好。我缺乏激情的时候,我就听一听她的歌。听她的歌,就会坐得很直,干工作就有劲了。这样的歌曲就是好。它有节奏感。这是我们说的教学智慧。

        如果一个人有课程智慧,有教学智慧,基本上就可以说,这个老师能够上一堂好课。但是,仅仅能够上好一堂课,还是不行。有的老师上课不错,但是这个老师被学生讨厌。所以,我们讨论了教师的“课程智慧”,“教学智慧”之后,我们要讨论教师的“第三种智慧”。我把它叫做“管理智慧”。

民主管理

        教育管理的第一个智慧,我把它叫“民主”。民主这个词太大了,请老师们把它还原为一个小概念。什么叫民主呢?就是尊重学生。遇到什么事情,与学生商量,这叫民主。民主就是这么简单。与民主相反的状态,就是什么事情都由这个老师说了算。学生不同意,也要执行。这叫做单独的裁定,简称“独裁”。民主就是让民众自己做主,让学生自己做主,遇到什么事情,与学生商量,这是民主。

        我们提供的第一个案例,是魏书生老师的讲座。老师们可能看过他的书和录像。魏书生的书影响中国一代、两代甚至三代班主任。很多老师做班主任,遇到问题的时候,在学生面前流眼泪的时候,他回到家里就开始看魏书生的书。看魏书生究竟是怎么跟学生交往的。我们推荐几个片段,请老师们看看,看看魏书生他怎么谈论他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播放魏书生老师的录像:“为师从教不可不听的演讲”)

        你知道什么叫民主,他的解释就是这样:让学生自己作主,当学生遇到什么困难,学生作主之后,遇到什么困难,学生可能解决不了,然后,我来帮助你一下。这就是民主。各位老师可能会觉得这个太遥远了。迟早有一天,你会觉得不遥远。什么时候呢,就是当你的孩子长大了,你就觉得不遥远了。有些家长,就是“不自觉”:孩子已经长那么高了,他都不知道“放权”,还要这个家长说了算。总有一天,这个儿子把他的父亲揍一顿,他的父亲才知道:“哎哟,算了,再不放权不行了。”在乡村,男孩一天天在长大,往往在这个男孩到了快要谈恋爱的年龄,或者正在谈恋爱的时候,他感觉到他没有权力,他的女朋友瞧不起他。这时,他最想争取权力,想用武力解决问题。我和父亲之间没有发生这种冲突,因为我父亲很自觉。他知道我长大了,我对他说话声音提高一点点,他就说:“好吧,好吧,听你的。

        可是,很多老师不理会这个道理。无论学生声音提高多少,无论学生有多么强烈的渴望,他们想自己做什么事,老师就是不干,就是不放手。


        魏书生老师的解释就是这样:我们只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你如果能做的事情,你去做吧。他对民主的解释就这么简单。我们再看看他相关的说法。(播放魏书生老师的录像:“为师从教不可不听的演讲”)

        有很多人现在批评魏书生老师,说魏书生有一个最糟糕的做法:挑起群众斗群众。学生一旦做了什么错事,马上有学生盯着,让你写几百字的说明书。有人说,这有点像文革时期的做法,相互揭发和批斗。

        我对魏书生老师的基本感觉是:这个人很智慧。第一,魏书生老师的做法和中国现阶段的民主基本上是吻合的,不必用未来的民主来挑剔他的民主。第二,魏书生老师有一个可爱的地方,他有一种东北人特有的智慧和幽默。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他讲课总是慢慢地讲。你在笑,他不笑。你听得很激动,他不怎么激动。这种智慧一般人是没有的。第三,魏书生站着讲课。我做讲座总是坐着讲,受不住啊。他为什么能够站着讲呢?他说是因为他重视身体锻炼。他每天坚持长跑。这是有“实践智慧”的人。

        我希望老师们去买魏书生的书和光盘。有一段时间我很想看魏书生的书和光盘。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多神奇的传说。据说魏书生到外面出差,十天,半个月,或者,二十天。老师出差期间,班上的学生该干什么照样干什么,没有出任何乱子。他出差20天,不请任何一个老师代课,班上学生的考试成绩照样很好,班上的管理很有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就开始看他的书。看了他的书之后,我相信,群众之间相互监督是对的。比方说我要是做了一件错事,我在外面做了一件很不正当的事,我的邻居都要骂我了,很正常嘛。关于魏书生老师的管理经验,大家可以去读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最初的版本我看过,新版本我也看过。这本书写得不错。他做班主任的智慧,现在看来还是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他。在中国的背景中,魏书生老师的民主管理基本上是可以理解的。他的核心精神是“让学生自己作主”。辅助的办法是让学生帮老师,然后是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班主任工作漫谈》大量地谈论如何让学生自己管自己,这很重要。

        再推荐一个案例,请老师们到网上去下载。现在班主任遇到一种新的制度,叫做“导师制”。这是说,每一个老师都是班主任。这是第一个说法。第二个说法是:每一个班主任都是导师。

        每一个导师都是班主任。这怎么可能呢?当然有可能。大学老师往往就是这样做的。每个老师带几个学生,他们成为“研究生导师”。怎么辅导学生,这是导师的责任。他提供个别辅导,必须这样做。每一个导师带几个学生,这跟一个班主任带一个班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很不一样。大学里有辅导员,同时还有导师。辅导员跟学生的关系是不错的,但是无论关系怎么不错,还有一种交往更重要:就是导师跟学生之间的交往。导师带几个学生,他的人格魅力,他的生活方式,他的学术激情慢慢地会影响他指导的每一个学生。可是,我们现在遇到一个难题:就是一个班就那么几个老师,却有那么多的学生,怎么办呢?他做不到。因为,一个老师不可能带30个学生,那会回到班主任的状态。所以,凡是有导师制推行的地方,最后都会有一个策略作为辅助,叫做“导生制”。就是说,总有一些学生,相当于是小组的组长。遇到小事情,由组长解决。解决不了的,再由导师出面解决。一个导师带20个学生。20个学生可以分成5组,每组4个人。或者,分成4组,每组5个人。然后,每组有一个组长。这就是“导生制”。把“导师制”和“导生制”结合起来,估计这是中国班主任制度变革的未来方向。

现在很多初中和高中,开始有这样的制度变革。第一个学期只有一个班主任,没有导师。一个学期之后,各个老师给学生上课,有了一个学期的交往。学生都知道哪一个老师有什么性格,他喜欢哪一个导师。从第二个学期开始,学生就开始选导师。学生选导师,这是很尴尬的事情。有时候,一个导师,学生普遍喜欢。一个班50个人,就有20个学生选这个老师。有的老师性格古怪,生活方式萎靡不振,学生在这个老师这里找不到感觉,他们会躲避这样的老师。他们不会选择这个老师做导师。

        这种做法慢慢的会带来一些改变。现在中国有很多学校——南京、山东、广东、海南等很多地方的学校都在试行“导师制”。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些资料和相关的报道。教育中的民主,在魏书生这里,我觉得,在导师制这里可以获得一些补充。魏书生老师的做法是有意义的,但需要有另外的补充。魏书生管的范围还是多了一点。魏书生的说法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就是说,每一个时间都有事情做,每一个事情都有时间做。我后来听了他的报告,我感到有点疑惑,或者说不太赞成。按照他的方式,会把学生的时间完全分割掉。学生来到学校,一天八个小时。他基本上把八个小时安排得满满的了。在那里,没有哪个孩子敢说:我现在什么都不想做,我就喜欢发呆。这是绝不允许的。你说:“发呆当然不允许嘛,在学校怎么能发呆呢?”我觉得发呆也是可以的嘛,我做学生的时候经常发呆,也不影响我今天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发呆是人的权利,有时候人就需要发呆。如果学生忽然想到:“我要看另外的书,我哪里也不想去,就想在教室里面看书”。那魏书生说:“不行’。魏书生老师的办法是:你一定要跑出去,每天要跑多长时间,是有规定的。魏书生老师有很多规定,一系列的规定,太细节了。如果管得太细节,就把一个人的时间全部瓜分掉了。你知道什么是独裁吗?最独裁的方式就是:把人的自由时间全部剥夺掉。

        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魏老师的方法是值得人们借鉴的。魏老师的这些经验如何借鉴,如何通过阅读来理解他的经验,在最后一个专题中,我们还会讨论,我们暂时过渡到下一个部分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管理的技巧”。

管理技巧

        民主管理是重要的,但是,还有一点很重要。它是民主的辅助策略,我把它叫做“管理技巧”。魏书生的说法是“科学”。他说,做班主任,第一要讲民主,第二要讲科学。我看魏书生老师所讲的“科学”,其实就是“技巧”。他把他的“技巧”叫做“科学”。这样说当然也是可以的,因为科学和技术两个词,原本就连在一起。但是,我个人还是愿意直接谈“技巧”。


        关于管理技巧,我推荐老师们看一个人的书,但是,也不要迷信这本书,里面的技巧不一定都是对的。这本书的作者叫万玮。万玮老师的书在很多地方可以找到,叫做《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出版。这几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书,有一个“大夏”系列,做得很不错。全国教师都在读这个系列的书,比如郑杰的《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万玮的《班主任兵法》、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等等。

        《班主任兵法》可以在市场上很容易就买到,大小书店都可以找到这本书。这本书介绍了万玮老师做班主任的经验,你可以看看什么叫做“管理技巧”。

        我个人对万玮老师的某些做法不太赞成,因为他太讲“技巧”了,光讲“技巧”,让人感觉到:这是在跟学生在“玩技巧”,好像在学生那里搞“阴谋诡计”。

        实际上,有些班主任就是在跟学生搞“阴谋诡计”。有些班主任有很多经验,其实那些经验不过是一些“阴谋诡计”。你也不能说那些经验不好,我只是认为,那些做法顶多只是一些“辅助策略”,不能成为“主策略”。它只能提供辅助。

        我们来看万玮老师的第一个技巧:刚柔相济。

        什么叫刚柔相济?我们看他怎么处理以下这件事:

        有个叫杨良的同学受到同学的围攻,老师到现场后,也对杨良提出批评。没想到,这个杨良同学大声喊叫,冲出教室。

        各位老师,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怎么办?我相信我们在座可能有老师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那年,我在一家中学教英语。我让学生调换座位,以便相互交流。怎么调换呢?我说:“你想跟谁坐一起,就跟谁坐一起。”但是,我没有想到,一个女学生,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学生,谁也不愿意跟她坐一起。她没办法,就坐到后面去了。我就走过去,问她:“你想跟谁坐一起?”她就说:“我谁也不想。”我说:“你谁也不想?你最好找一个吧。”她说:“我就不想!”我说:“好吧,好吧,你就坐这里。”她说:“我也不坐这里了。”我说:“你想干什么?”她说:“我什么也不想干。”然后,她大叫大喊,哭着冲出教室了。

        我吓坏了。做老师的人最怕这种事情。老师遇到这种事情,都害怕。后来,我赶快让学生把她追回来。追回来之后,怎么处理呢?

        我们来看万玮老师是怎么处理这个事情的。万老师也让学生把他追回来,追回来之后,怎么办?你把他追回来了,拉回了教室,怎么办?你看这个万玮老师怎么说的。他说:“有一点我想请大家考虑。如果全班所有人都批评你,你的感觉怎么样?你能承受得了吗?大家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你去办公室,所有老师都批评你,你也会难以接受。所以,这次杨良同学虽然犯了错误,但是可以原谅的,大家说是不是?”学生当然说:“是!”万玮老师接着说:“如果我说欢迎杨良同学回来,我们就一起鼓掌,表明我们的态度,好不好?”大家就赶快鼓掌。那个杨良同学一看大家鼓掌,他就很开心。万玮老师把这个叫做刚柔相济,这是有道理的。

        这种办法是做父亲的人经常用的办法。做父亲的人,把自己的孩子训一顿,打一顿,然后就开始说:“我为什么打你,我觉得你还是一个有出息的孩子,要不然我也懒得打你。”孩子一听:“这个人,竟然还说我有出息,那就算了,不和他计较了。”家长、老师经常动用这样的策略。

        万玮老师让全班同学鼓掌之后,问题就解决了:



        在掌声中,杨良脸上显出了激动的神色。在接下来的课中,杨良听得特别专注。虽然他没有举手发言,但是从他坚毅的目光中,我看得出来他已经被我收服了。所以我对万老师,最不喜欢的词语就是这些词语,动不动就,“他从此就变得温顺了,然后他终于被我收服了。



        当然,做班主任不是为了专门“收服”学生。你把他收服了,也不见得就是成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自己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下面再看他怎么“治理”另外一种学生。我相信在坐的老师都遇到这种学生:梅兰和菊花是班里两个成绩最好的学生。我发现这两个人我都不喜欢,为什么呢?她们太傲慢了。但凡学习好的学生都有一点傲气。他们从心里认为自己的好成绩是自己取得的,跟老师关系不大。因此,即使老师表扬他们,他们也觉得是应得的,他们也不会很感谢老师。反而是那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没少挨老师的批评,但是他们和老师的感情很深厚。他们知道自己表现不好。长大之后为自己的过错深感不安。他们是真的感谢老师。因此,毕业之后也能常常记得老师,常常回来看望老师。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别指望他们毕业之后还能回来看望老师。所以我们现在就说,真正的问题学生,不是那些成绩不好的,是成绩最好的。有时候是这样的:成绩很好,但是他们认为,俺成绩很好,是为你们挣了工分,你的期末奖金都是我给你挣出来的。我们有很多学生明白:他成绩好,能把班里的平均分提高好几分。“期末奖金都是我给你挣的”。有的学生很“懂事”,他就觉得你应该对我好。

        你看万玮怎么治理这样的学生?他的办法很简单:故意冷漠对待,使之孤立。冷漠孤立之后,再给予温暖。于是,这样的学生就学会了尊重和感激。说白了就是先制造痛苦,再出面拯救。

        对万老师的这种管理技术,这种管理的方法,我本人是接受的。管理是要有技巧的,不只是家长对孩子要有管理技巧,也不只是老师对孩子要有管理的技巧,夫妻之间也要有管理的技巧。你说,夫妻之间怎么能谈管理呢?要有一点交往技巧嘛。什么叫管理,就是交往嘛?就是交往的技巧。

        再来看万玮老师的第三个“技巧”。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处理班里发生偷盗事件的。这样的事件不可能很多,但总会遇到这些事情。一个班里面,忽然有一个学生的钱被偷走了。还有更可怕的事情:班主任收的班费,放在抽屉里面,下课之后,打开抽屉一看,没了。钱到底到哪里去了,谁都不知道。其实,就是他们班里的学生偷了。学校里偶尔就会发生这种偷盗事件。对于这种偷窃事情的处理,必须很谨慎。因为稍不注意,就会遇到尴尬,甚至会把家长卷入进来。你说那个学生偷了东西,家长很快就会介入。家长会说:你凭什么败坏我们孩子的名声?败坏我们家族的名声?最后,会弄得不可收拾。

        比较常见的办法就是用语言感化。比如,老师说:“同学们,今天某某同学的东西丢了,而拿东西的人就在我们当中。在老师眼中,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是纯洁可爱的。我不相信有人故意做这个事情。我想一定是有人觉得某同学的东西很好玩,借去玩了,但是后来忘了还了。我们老师们就喜欢这样处理,有一些学生就真的听话了。但是,现在的孩子不笨了,现在的孩子偷了东西以后,你这样说,他在下面冷笑:这个老师太笨了,我是偷的,怎么叫玩的,根本不是拿来玩的,还回去?见鬼去吧!现在的孩子一旦想偷你的东西,就不会被你简单的技巧给糊弄过去。

        有些老师采用另外一些办法。第一种办法,提出一个时间,在这个时间之前,希望这个同学来找老师。这个办法一般比较困难。你去等吧,等到天黑,他也不一定来找你。第二种办法,让这个同学悄悄地把东西放回去。老师说:我们借了东西的同学,在什么时候可以悄悄把东西放到某个地方好不好?好吧,你就去等吧。第三种办法,这种办法比较绝,准备一只开了一个小口的大箱子。每名同学在教室外面排队,每个人轮流进去一次。到最后,打开箱子,东西就在里面了。这种办法也有人用的。这种办法比较绝。比方说,钱丢了,怎么办呢?准备一个箱子。同学们,我们到外面去集中,然后一个一个的进来。每个人的手首先要放在口袋里面,然后,一定要把拳头捏紧,不能打开。然后,再把拳头放在箱子里面。再拿出来的时候,要打开手。每个人都做这个动作。这样,学生就有台阶下了。偷了钱的同学,他正好就把钱从兜里拿出来放回去。他找不到台阶下,不知道怎么还回去,你就给他一个办法。让他放回去。这个办法可能会成功。但是,这个办法也不一定都管用。

        万玮老师举的例子是:一个叫小光的学生,他的好译通被别人偷走了。这个好译通是他妈妈花了2000多块钱买回来的。晚自习快结束的时候,老师宣布,我们班小光同学丢了一个很贵重的好译通。这个好译通可能现在还在我们教室里面,我们今晚要好好地找一找,争取把它找出来。今晚要是不把它找出来,大家都不要想回去睡觉了。

        第一步,每个同学先把自己的书包和抽屉找一遍。每个同学都要找,不管你偷了没有。然后,所有的人都到教室外面排队,由老师和几名班干部在教室里面再找一遍。你说这样有什么好处呢?这就保证这个好译通一定不会被留在教室了。老师宣布:先出去排队,然后,几个班干部在每个书包里找。然后,他一定会把这个好译通转移到口袋里。

        接下来,第二步,宣布五分钟后,准备搜身,吓死你。但是现在想上厕所的同学先去上厕所。这时候,有学生说要去上厕所,老师同意。另外有个同学也要去,老师说:等一等,一个一个分别去。等前面的人回来了,下一个再去。很多同学上完厕所之后,突然有个从厕所回来的学生大喊:老师,找到了,在厕所里面的墙角找到的。你看看,这就是这位万玮老师对学生搞的一点“阴谋诡计”。很有意思。

        后来,有一个叫宁宁的同学,80元钱被人偷走了。很多同学都知道,是旦旦翻了这位同学的书包。很多证据表明旦旦偷了钱。目标已经锁定,但老师不能强迫他承认。不能强迫他承认偷钱了,这很麻烦。后来,万玮老师就找他谈话:“不问他为什么偷同学的钱,我只问他为什么翻同学的包。”你看,这个办法比较绝,这是说,我明明知道你偷了,但是我不那样说。我只说:“你为什么翻他的包呢?或者说,据说有很多同学翻了他的包。别人翻就算了,你为什么要翻呢?”首先,你一定要引导他承认:是的,我翻过了,就是这么简单。你以为带兵打仗,那些策略和兵法都是用于军事的。其实,学校、家庭里面,也有战争。学校里面也有看不见的战争。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策略。万玮老师老师的策略是:引导让他承认翻过书包就够了。万玮老师说:“老师不愿意调查是谁拿了钱,也没人说是你那了他的钱,但你总该要为你的行为付出代价的,现在你拿80元先垫给宁宁,这事就算解决了。你也算花80元钱买个教训,以后别再翻人家的包了,好不好?”这个学生想:“哎哟,这个老师肯定是认为我翻了包,现在我应该罚款80块钱,陪给他。反正我没有偷他的,翻包不可耻,罚款也不可耻,就偷钱是最可耻的。”然后,他就把这80块钱交给老师。这就是万玮老师的策略。

        我们再来看万玮老师提供的最后一个案例。

        学生在晚自习时吵闹。老师就说:“我非常难过,我不为你们难过,我为我自己难过。我非常生气,我不生你们的气,我生我自己的气。我要好好反思一下,这段时间我对你们的教育为什么这样失败?我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我要惩罚我自己。我决定,要在教室里站到八点半。我要从头开始反省我自己的失误。”那个时候是七点半。晚自习八点半结束。老师站在那里,像一座雕塑,一动不动,眼睛看着虚无缥缈的窗外。学生显然受到震撼,他们很焦虑,不忍。他们犯了错误,却让老师站着受惩罚,自己还坐着观看。对一些懂事的孩子来说,这绝对是一种心灵的煎熬。这天晚上,七点半到八点半,只是一个小时,但可能是他们到学校之后,最难熬最难忘的一个小时。那个晚上一个小时的站立,给所有的学生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

        老师们,相信吗?万玮老师有很多怪招。这些怪招,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多少是有些意义的。做班主任的人,你要做相关的事情的。所有老师,你没有做班主任,你实际上也是班主任。不要以为你不是班主任,你就可以不做这些事情。比较笨的老师,就是跟学生发生冲突之后,说:“滚出去,找你们班主任去!”比较笨的老师经常干这种事情。有智慧的老师,他能自己处理得好好的。现在让学生去找班主任甚至让学生去找校长的老师越来越少。你知道为什么吗?那是无能的标志,能干的人就应该自己处理。你说,那不是我的责任,我只教我的数学,我才不管学生的事情。你不管这些事情,你的教学,你的上课,会不断地受到干扰。一个好的学科老师,表面上他没有当班主任,实际上他是“看不见”的班主任。他没有班主任的名分,实质上却是班主任。

        对于班主任来说,前面我们看,第一个民主,这是根本的。你怎么带好一个班?其实,做班主任有的时候是很简单的。怎么简单呢?做班主任的基本技巧就是培养一个好的班集体。在这个班集体里面培养好的班干部,就是这样简单。但是,现在没有这样简单了。如果你现在还指望培养几个好班干部就能够管好一个班,这不太可能。有经验的班主任不会采用的“简单策略”。为什么说是简单策略?因为你仅仅依靠几个班干部,直接后果就是:这些学生学会了颐指气使,这些班干部学会了控制他人。这不好。

        好的办法是,班干部是流动的。每一个人,他能够被别人管,同时也能够管别人。这是最基本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魏书生老师的模式虽然有点不太大气,但是,你可以看到中国的班主任基本上都在做类似的事情:就是多增设几个班级岗位。增加什么岗位呢?比如,同学站起来发言的时候,别的同学都要等这个同学说完之后,其他同学才能够插嘴。这个同学要发言的时候,别的同学要安静的倾听。这是什么岗位呢?叫做“倾听管理员”。就是专门的让一个学生管理这个事情。谁要是在别人发言时捣乱,就要扣分。类似岗位有很多,比如,有负责清洁卫生的,负责种花的,负责出操的,负责打开水的,还有专门负责管垃圾筒和扫把的。也有专门负责擦黑板的管理员。人人有事做,这个办法不见得是大气,但基本道理是对的:每一个人都能够被别人“管”,但是也能够“管”别人。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做班长。

        我是做过班长的。小学的时候总是留级。留级之后,个子就比别人高,打架也厉害。那时,谁打架厉害,谁就当班长。我觉得当班长的经历对我太重要了。我甚至想让我的孩子小学留级。她要是不肯留级,我愿意让他推迟一年上学。至少我会做到:绝不让我的孩子提前入学。

        我有一个同学,他认为他的孩子是天才,懂很多,然后就跳级了。我说:“跳那么快干什么?你让他去玩嘛。”他说他的孩子不会玩。我心里很想说:“那你的孩子有病。怎么能不会玩呢?赶快让他学会玩,有病的孩子才不会玩。”只有那些有病的被虫咬了的枣子,才红得最快,才很快就成熟。身体要慢慢的长,一下子长那么高干什么?树是要慢慢的长的,长的最快的是白杨树,但是白杨树长那么高有什么用?仅有的用处是提供阴凉,白杨树的树干基本上派不上什么用场。长得太快,就会影响质量。我们需要像台湾的龙应台那样,对孩子说:“孩子,你慢慢来!”慢慢地来,让孩子自由地生长,不让孩子处于被逼迫的被动状态。然后,孩子就会有自信。

        班主任的使命,就是让孩子们有自信。什么叫自信?就是说,他相信在这个集体里面,自己说话有人听。他相信自己能够竞选班长。有些孩子从小就失语。失去了语言,失去了声音,很可怕。总有那么多孩子,长那么大,从来没有当过班长,从来没有做过管理别人的事情,从来没有“说话有人听”的体验。我建议老师们想办法让自己当校长。为什么呢?当校长就可以体验“说话有人听”的感觉。校长只有一个怎么办呢?那就退而求其次,去当副校长。副校长也很少,怎么办呢?那就再退而求其次,当教务长嘛。教务长、教导主任也很少,怎么办?那就当班主任,那也是“主任”,班主任说话也有人听。如果班主任当不成,回去之后一定要当家长。很可怜,有人当家长都当不了,他在家里说话也没人听。那太可怜了。你说话时,有人愿意倾听,它显示人的力量感。你说话时,没有任何人愿意听,就没有了力量,活着就“没劲”。

        教师是否有管理智慧,是否有管理的“大智慧”,就在于这个教师是否能够培育学生的民主精神,让学生“过民主生活”:让他的学生自己做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我说话有人听”的体验。除此之外,还要有一些类似万玮老师那样的“管理技巧”。“管理技巧”是重要的,但所有的管理技巧,都只算是管理智慧的“辅助策略”。

        无论是教师的民主管理,还是教师的管理技巧,基本上都是看得见的管理智慧。除了看得见的管理智慧之外,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管理智慧:“教师威信”。这是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教师威信
        各位,我们接着讨论教师的管理智慧的最后一个部分,我把它叫做“教师威信”。管理的根本精神是“民主”。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发展,这是管理的核心目的。但是,无论“民主”管理多么美妙,它总还是需要一些辅助策略或前提条件。如果说“技术”是民主的辅助策略,那么,“教师威信”则可以视为“民主”管理的前提条件。

        一个教师在学生那里是否有威信,取决于这个教师是否能够让他的学生敬畏而喜欢这个教师。教师可以询问自己:我要让学生敬畏我,我做到了吗?如果做到了这一条,紧接着可以询问第二条:我要让我的学生喜欢我,我做到了吗?

        学生凭什么喜欢教师?喜欢的原因可能很简单:这个教师有爱心,他对他的学生好,他的学生就喜欢他,就是这么简单。学生凭什么敬畏教师?敬畏的原因可能因为教师的思想魅力,也可能因为教师的人格魅力。

        我推荐一些案例,在这些案例中,敬畏与喜欢是两个基本要素。我提供三份案例:一是电视剧“大宅门”;二是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三是鲁迅的“藤野先生”。(播放电影《大宅门》片段)



        第一天上课,景琦照旧在门上放了一瓶墨汁准备捉弄老师。没想到季老师来到门外并不推门,叫景琦出来。景琦犹犹豫豫地走到门边,不敢推门。季先生一脚踢开门,墨汁全泼到景琦脸上。后来,景琦和老师比赛失败:他用两只手掰不动季先生的一根手指头。再后来,景琦见识了老师对《庄子》的任何一处倒背如流,终于心服口服,听老师管教。



        那么多家庭教师都被白景琦赶走了,可是季宗布老师却凭借他的“功夫”让白景琦“折服”。中国的“功夫”是双关语,季先生的确是有“功夫”的人,但他的“功夫”不只显示为“ 武功”,他尚有“文才”,季老师是有实力的人。季老师的理论是,“听话的未必是好孩子,不听话的长大了也未必没出息”。

        接下来我推荐第二个案例:“爱心与教育”。

        1999年李镇西老师出版《爱心与教育》(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这本书至今在中小学领域都在发生影响。翻开这本书,有一句话立刻跳出来:“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这本书里面的很多故事在中小学老师那里流传,下面这则事尤其让人心酸:



        安妮是初一下学期从外地转学到班上的。她身材瘦弱,脸色苍白,说话细声细气,学习较差还常请病假。但是,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她爱迟到。我曾把任安妮的母亲请来,问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困难。她母亲说,没什么,就是任安妮动作太慢。我多次找任安妮谈心,要她养成雷厉风行的好习惯。但没有看到成效。

        那天早晨安妮又迟到了,我让她站在外面。大约5分钟后我怕校长看见,便让她进教室。进来后她走到自己的座位想坐下。我说:“谁让你坐下?再站一会!

        她流泪了,但顺从地站在自己的座位前,并拿出书和大家一起读。


        直到早读结束,她总共站了15分钟。

        两节课后,安妮来向我请假,说头昏,想回家休息。我很吃惊,问她是不是因为早晨站得久了。她说不是,平时就头昏,是老毛病了。我同意她回家休息。

        第二天安妮的母亲来学校请假,说安妮病了,需要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休息。这时,我开始感到自己做得有些过分:可能任安妮当时已经病了,可我竟罚她站了那么久。

        过了两个星期,安妮的母亲来学校,说安妮的病情比较重,得休学治疗。我在吃惊的同时,内心深处暗暗庆幸自己总算甩掉了一个包袱!

        半年之后,安妮返校复学,降到下一个年级学习。在校园遇到我时,她总是羞怯而有礼貌地和我打招呼,喊“李老师好!

        几个月后开始期中考试,那天刚考完最后一科,有学生来告诉我:“李老师,安妮今天早晨……死了
……”

        我心里一颤,手中刚收上来的一叠试卷跌落在地上。20分钟以后,我和十几个学生赶到殡仪馆。安妮的母亲迎上来,用哭哑了声音对我说:“您这么忙还赶来,感谢您和同学们了!


        我心情沉重地说:“太突然了,根本没想到。


        安妮的母亲说:“安妮6岁就患上了白血病,当时医生说她最多能活3年。为了让她有个宁静美好的生活,我一直没有告诉她,也没有告诉任何人。在许多人的关心下,她奇迹般地活了8年。谢谢您啊,李老师!任安妮在最后几天,还在说她想念李老师,想同学们。她复学后一直不喜欢新的班级,多次说她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可是,她就这么
……”

        这些话让我心如刀绞。在安妮纯真的心灵中,尚不知道她所想念的“李老师”曾为她降到另外一个班而暗暗高兴!。


        我忍不住哭起来。这是我参加教育工作至今,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因愧对学生而流泪。

        当天晚上,我含泪写下一篇近五千字的文章《你永远14岁——写给安妮》。第二天,我含泪在班上为学生朗读,表达悲痛的哀思和沉重的负罪感。

        从那以后,我发誓:决不再对迟到的学生罚站!

        很多年过去了,每当听到周围的人称赞我“特别爱学生”、“从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时,我总是在心里感谢永远14岁的任安妮,因为她那一双怯怯的眼睛时时刻刻都在注视着我……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谈不上任何教育。



        这是有关“爱”的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爱心”是教师威信的第一个条件。“教师威信”除了“爱”,还有“敬畏”。我推荐的第三个案例,与敬畏相关:

        鲁迅活了一辈子,骂了很多人。直到临终前,鲁迅都建议他的家里人:假如有人和你谈宽容,你不要接近他。在他看来,那些谈论宽容的人都是假情假意的人,他不相信那些人。鲁迅说:对于敌人,我一个人也不宽容。

        鲁迅骂了那么多人,但他几乎没有骂过一个日本人。鲁迅何以骂了一辈子,但是没有骂过一个日本人?这里面可能有很多原因,至少有一个原因是:他最敬佩的老师藤野先生是日本人。

        什么叫教师威信?教师的威信从哪里来?你去看看鲁迅写《藤野先生》,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教师威信,你就知道教师的威信从哪里来。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看了鲁迅的《藤野先生》之后,你就会明白鲁迅为什么敬畏那个老师,甚至可以理解鲁迅为什么敬畏“日本人”:鲁迅一生骂人无数,但他从来没有骂过一个日本人。


        这就是我对“教师威信”的理解和解释。教师威信是重要的。但是,无论教师的威信怎么重要,也只能成为一个“民主”的前提条件。它不是最重要。有些老师威信很高,他只要往教室门口一站,整个教室会立刻安静下来。这样的老师当然会感到很骄傲,感觉很有成就感,但是,这样的老师不是成功的。为什么?因为他并不能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就是说,他只有威信,没有民主。

        我的意见是:威信和技巧都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民主。这有些类似前面讨论的“教学智慧”:教师的“传道”、“授业”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解惑”,即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