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魔女学院三条翔:设计 哲学6-传统饮食文化影响下的中西方餐具设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1:34:06
 

传统饮食文化影响下的中西方餐具设计

2.1 餐具的产生

    餐具就是各种用于分发或摄取食物的器皿和用具。又可细分为盛食具:碗、盘、豆、盒等进食时用于盛装饭菜的器具和进食具箸、匕、瓢、勺、刀、叉等。也包括成套的用途各异的各种容器和手持用具。

    餐具的产生是人类的一项重大发明,尽管进程是缓慢的,但是有一个开始就意味着更加美好的前景和未来。也许早期的原始人最早的摄食工具是肢体,三大用餐方式中,手抓是公论最原始的。但食物被加热以后,用手直接去取会很不方便,于是用于取饭的进食工具出现了。

    据考古资料显示,匕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进食工具。即现在我们所说的餐匙。筷子(古时候人们称其为“箸”)的出现虽然晚于餐匙,但是影响却远远大于前者。

 

    从某种角度上讲,餐匙没有筷子灵活,而且筷子相当于将人类的手指伸长,两支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防止食物在餐具上发生旋转。可以做几乎所有手指能做的事。这一发明是绝妙的,是东方文明的一大特征。而其它的餐具也是人们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慢慢的总结经验,从而发明出来的,我们最常见的现象是雨后,地上会有水坑,这也许就是水杯,碗等最初的模型吧,但这只是个人对餐具起源的一种推测,而刀子的起源可能是人类受到树叶的启发吧。而在西方,古罗马人用贝壳来舀汤类食物,这或许成为西方勺的雏形。大约在 13 世纪以前,欧洲人在吃东西时还都全用手指头,西方餐叉不仅起步较晚,进展也十分迟缓,主要是由于宗教信仰问题,西方人最早是不接受叉子的,因为早期西方人认为食物是上天赐予的,应该用手来取食,进食,使用叉子是对上天的不尊重,但后来还是慢慢为人们所接受,进食用的叉子最早出现在 11 世纪的意大利塔斯卡地区,餐巾发展到 17 世纪,除了实用之外,还注重其观赏价值。

 

    从人类的各项发明来看,促进发明的动力是需求,只有有了需求,才有创造的动力和价值。最初的餐具可以说谈不上设计,但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某种需求,正是这些早期简陋的发明,开始了人类饮食餐具文明的进程。并在人类的进程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在简陋的餐具表面赋予了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色彩,使之具有了使用价值和早期的欣赏价值,以及今天对远古时期的考古价值。当餐具最为基本的功能与文化结合后,餐具设计艺术与文化真正开始结合了。东方和西方在几乎非常相似的开端后,开始了各自的发展道路。各自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背景和文化背景,在这种背景意义的引导下,餐具的发展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色。在下面的章节中将着重介绍东西方餐具它们各自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

 

2.2 中国餐具的演变

 

    餐具的发展历史犹如年轮,那疏密相间的图形记录了它生命中每一个轮回里所经历的辉煌与坎坷。如果有这样一棵树,那这棵树已历经几千甚至几万载。其间记录着餐具的产生,发展与变革。中国饮食器具的发展,经过原始陶器阶段、青铜器阶段、漆器阶段,发展至瓷器时代达到鼎盛。(图 2-2)中国的饮食具种类繁多,造型千姿百态,图案优美而富有寓意,这些方面本身就是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质地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更新。而且,中国人还讲究把美食与美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同的食物配不同的器具,既方便食用,又互相映衬,彼此呼应。在二者的完美结合中,使食物与器具本身的美都得以充分展现。

 

2.2.1 餐具发展史的开端——陶器

 

    陶制餐具的发明是人类餐具史上发展的里程碑。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的物质按照自己的意图创造出来一种崭新的器皿。陶器餐具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古代人类大多依山傍水而居,他们需要寻找贮水、汲水、贮存的工具。这可能是促成陶器产生的直接社会原因。

 

    从我国的考古来看,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原始时代的陶器看,碗、钵、瓶、罐、盘等,最主要的功用仍然是取水和存水。到后来,随着陶器烧制技术的提高和制陶生产规模的扩大,各种器形随之出现,用途也越来越广(图2-3)。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灰陶、磁山文化的红陶、仰韶文化的彩陶、大汶口的“蛋壳黑陶”、商代白陶、西周硬陶。陶器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主要是因制陶原料中含有呈色元素和烧窑后期人们能够改变、控制火焰的性质所致。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我国陶器的制作主要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中国的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这时的陶器是以红陶为主。在仰韶陶器中,细泥彩陶具有独特造型,表面呈红色,表里磨光,还有美丽的图案,是当时最闻名的。这一时期陶器的纹饰大多是用带有花纹的木板拍印上去的。

 

    黑陶表面乌黑发亮,胎体薄如蛋壳,因此后人称为蛋壳陶。1973 年,在临沂市河东区大范庄发掘的龙山文化遗址,得到数百件工艺精良、光亮漆黑的黑陶,其中蛋壳陶制品达 40 多件。从而证明,临沂市在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制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烧制时,用刃口锋利的刮刀,边旋转边刮修坯泥,当器壁达到极薄时,再用磨光石反复压磨,从而获得器型规整、表面光亮、器壁极薄、有纤细划纹和镂空的蛋壳陶精品。这种成型技艺费工费时,且要耐心细致,稍有疏忽,将前功尽弃。因此,精美华贵的蛋壳陶,的确是经难度极高的成型阶段,精工细雕而成的。

 

    在商代出现的刻纹白陶和薄壳白陶,尤为出色。它们质地优良,刻画精细,造型端正美观,坚硬耐用。白陶的装饰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白陶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使用的一种生活器皿。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据残片复原的商代白陶壶,其主体以浅浮雕雕出相对的双夔,底层按空白地位的大小施以云雷纹,底纹与浅浮雕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而又彼此和谐,使器物显得庄重华贵。白陶之所以有这些优点,主要由于使用了高岭土。高岭土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铝,含铁量低,质料较细,可塑性强,在高温烧成后,外形洁白美观。人们对高岭土的使用和认识,与后来瓷器的发明有一定的联系。在陶器的外表若再上一层釉,不仅器表光滑美观,而且便于洗涤,尤其是储藏酒类的饮料,不会因渗透而损失。所以釉陶的出现,表明了制陶工艺的又一大进步。到了商代的中后期,釉陶逐渐增多,表明人们已从无意识地发现釉料发展到有意识地配制釉料。

 

    商代以后由于青瓷的出现使得陶器渐渐被取代,在这种情况下,陶器已渐失去了以往的规模,在器物的造型和装饰上较之彩陶、黑陶等,已相去甚远。唯战国的暗纹陶,秦汉的釉陶和作为明器用的陶制建筑、舟车,唐代的三彩等以其各自的造型、纹饰反映了所处时代的艺术特征和生活风貌。其中唐三彩是一种施挂彩釉的低温铅釉陶器,多用黄、绿、褐等色彩,故称三彩;其品种有器皿及人物、动物俑等,其中器皿种类繁多,造型新颖别致,设计巧妙,加之绚丽的色彩,遂使唐三彩成为中国陶器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受到人们的喜爱,直到现在仍有仿唐三彩的生产。在中国工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陶器是中国餐具发展史上的开山之作,尽管纹饰线条简单,色彩比较单一,但是却记录了人类餐具的发展,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记录了当时的饮食文化。陶器的出现第一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使用要求,而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融入了美的元素,在线条,造型,纹饰,文化内容,尽管不如后来的瓷器等餐具,但是在当时确为浑然天成,令人感到美不盛收,陶器的发展不仅标志着餐具历史的开端,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基于这样的生产力水平,有这样的发展,也着实令人感到震惊了。后来的餐具的发展大多继承了陶器的优秀的元素,对后世餐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2.2 独占鳌头——青铜餐具

 

    青铜器的出现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生产用具的改革,带动另一个革命的潮流。因此,中国商、周时代因为青铜时代的来临,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较为强大的王朝。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始于公元前 21世纪,止于公元前 5 世纪,大体上相当于文献记载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约经历了 1500 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的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图 2-4)。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青铜器自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出现,经历夏、商和周三朝代达到顶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褥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夏代青铜器被用于制作容器,由此可以看出,铜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也是最早应用于餐具设计的金属,青铜餐具的出现带来了炊饮器具变革性变化,标志着餐具的金属时代的开端。从此轻薄精巧的青铜餐具登上了烹饪舞台,我国现已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物有 4000 余件,其中多为饮食器具。

 

    青铜餐具的出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金属的冶炼技术决定着金属的使用,自青铜器餐具开始,后继出了银制餐具,金制餐具等等,这些餐具的冶炼浇铸技术均受益于青铜器餐具的发展。青铜器餐具的出现与发展极大的促进了餐具的发展,不但拓展了餐具设计所能使用的材料,同时也有时代与文化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青铜器或青铜餐具上的纹饰,它体现了劳动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各种纹饰所蕴含的是一种文化,人们称为图腾。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是一种象征。图腾是群体的标志,旨在区分群体。图腾崇拜其最早来源于原始人对自然的认识,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文化形式。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所以后世人们一直在延用,因此在古代的餐具等器皿上到处可见。这种青铜纹饰的变化对我国日后出现的餐具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传统符号的现代思辨,这也是本文作者在第四章中所要具体描述的章节。

 

2.2.3 美伦美幻的漆器

 

    漆器同样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能制造漆碗。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出现的棕色彩绘陶器,其表面棕色物质经鉴定为漆。商代中期出现的雕花漆器,其中镶嵌有玉石一类装饰品,足以见商代的漆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战国时期是漆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器物品种及数量大增,在胎骨做法、造型及装饰技法上均有创新。战国时期出土文物中漆器的分布较广。随州曾候乙墓出土的鸳鸯盒,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蚌鸟兽盘结而成的彩绘透雕小座屏,堪称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在商代以前,漆器的颜色以朱色为主,从西周开始才有了黑地,春秋之后虽然人们已能调制红、黄、白、紫、褐、蓝等各种颜色,但漆器的基本色调仍然差不多全是“朱画其内”、“墨染其外”,时代特征仍十分强烈。黑色有沉寂之感,红色则撩人心魄。正如工艺美术学院的一位教授所说:“这两种色彩代表了两极,这一时期的髹漆艺人把这两种色大胆用在一件器物上,使其在强烈的对比中构成了层次变化,形成独具一格的装饰风格和魅力。让人看了有心神焕发的感觉。两种颜色,一冷一暖,一静一动,相间搭配,既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理念,又令漆器拥有了一种典雅、淳朴、庄重的品位。”漆器在装饰纹饰上是传统与创新共存,比如龙凤、鸟兽、云雷、三角、菱形等,一方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人对审美趣味的追求。

 

    漆制饮食具到汉代已经开始形成系列产品,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套木胎漆彩餐具,包括漆案 1 个、漆盘 5 个、耳杯 1 个、卮杯 2 个及竹筷 1双,形成完整的一套餐具,与我们今天的快餐餐具颇有几分相似(图 2-5)。漆制饮食具的形体总体比较小巧,实用性也随之大为提高,当然它最显著的特点毫无疑问是其别具一格的装饰了。此案面以红漆、黑漆铺设两组底色,黑地上用浅绿色、红色勾绘卷云纹,纹样流畅舒展;而红地上则素而不饰,与黑地上繁缛的纹样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热情奔放的红色亦与沉稳肃穆的黑色相得益彰,显出大家之气。其他各个器具也类似装饰,从而使全套器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唐代漆器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凸起花纹的堆漆;有用贝壳裁切成物象,上施线雕,在漆面上镶嵌成纹的螺钿器;有用金、银花片镶嵌而成的金银平脱器。工艺超越前代,镂刻錾凿,精妙绝伦,与漆工艺相结合,成为代表唐代风格的一种工艺品,夹绽造像是南北朝以来脱胎技法的继承和发展。剔红漆器在唐代也已出现。两宋时期,民用漆器餐具兴盛,且以一色漆器为多,做工淳朴,追求实用、典雅和庄重,因此在造型和比例上别具风采,闪现着与前代迥异的新风格。元代结束了战乱,实现了统一,加速了民族大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流,商业繁荣、饮食业兴盛,极大地影响了元代餐具的发展变化。元代的漆工艺受到瓷器餐具的影响处于一个过度转变阶段。髹漆餐具制作精良,出现了戗金银漆器名家彭君宝,

 

    雕漆巨匠张成、杨茂等人。但日用的涵义逐渐降低,观赏价值大于使用价值。明清两代既是中国漆器工艺史上又一个黄金时期,也是一个由盛而衰得发展阶段。漆工艺经过数前年得创造,各种髹饰品种已然齐备,无论是以质地和色泽取胜的一色漆器,还是用漆或油彩描绘得多彩漆器。无论表现技法上是做减法的剔红、剔犀等雕漆制品,还是以添加不同材料为特色的填漆、螺钿、款彩、戗金、百宝嵌等填嵌漆器,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装饰手法上,明初承元代肥硕圆润的风格,宣德以后,堆漆渐薄,花纹渐疏,至嘉靖时磨工少而棱角见,至万历时刻工细谨而拘敛。到了清代,漆器做工精美,通过雕镂镶嵌创作出栩栩如生的山水人物、飞鸟走兽等图案。漆器品种也非常丰富,有填漆碗、描金碗、犀皮圆盒、漆碟等,在当时很受欢迎。

 

    在漆器的发展过程中,漆器继承了陶器的特点,纹饰在继承陶器与青铜器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新,出现了人物及山水风景。这是漆器发展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尽管漆器的种类较多,做工精美,然而漆器的彩虽鲜艳夺目但相对较为单调。但是这些漆器物件却代表着中国餐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阶段。作为餐具而言,从陶器到青铜再到漆器,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其中饱含了设计者及工匠的心血,其生产工艺令人叹为观止,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2.2.4 瓷器餐具——中国人的骄傲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英文中“中国”一词与“瓷器”一词同为“CHINA”。由此可以看出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的瓷器所具有的重要位置。瓷器被业内人士称为“陶瓷是最美的一种“泥”与“火”的结晶艺术”。

中国的瓷器最早出现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中期,也就是中国的早期瓷器。早期的瓷器是陶器向瓷器的过渡产品。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各种陶器相比,瓷器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瓷器发展到东汉时期才摆脱了原始瓷的面貌,烧制出了成熟的青瓷。瓷器的产生同陶器一样,但其继承了陶器的优点。瓷器从“原始瓷”发展今天经历了八个主要的历史阶段。它们是:原始青瓷、东汉青瓷、魏晋南北朝瓷、唐瓷、宋瓷、元瓷、明瓷、清瓷。

 

    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作为餐具的瓷器美伦美幻。原始瓷制餐具起源于陶器,因此无论其造型,做工,表面纹饰等都与陶器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在后来的发展中慢慢形成了由“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这样几个重要的发展时期。瓷器发展到东汉时期,尽管瓷器还未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是制瓷工艺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瓷器生产的跃进时期,制造工艺不断提高,青瓷广为普及,形成了南方和北方两大青瓷系统。釉的种类大增,出现了黄釉、酱釉、黑釉、黑褐釉等瓷器,并发明了糊中挂彩的技艺。特别是北朝时期成功地烧出了白瓷,成为瓷器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瓷器餐具发展到唐代,使用范围更为广泛,如皮囊壶、鸳鸯壶、堆花高足钵、跪人尊、塔形罐、双龙柄瓶、凤头壶等,器物造型是浑圆饱满,舒展大方,不论大件器物还是小件器物都不例外。这是唐人喜欢丰满圆润形态的审美观和自信心态在瓷器造型上的体现。在釉色上,开始追求釉色的变化,如绚丽的三彩釉,斑斓的花釉,醒目的黄釉、黑釉,变化巧妙的绞胎瓷,表现出唐人的创新精神,为单色釉转向彩瓷开了先河,尽显盛唐气度。

 

    宋代是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由于宋王朝的建立,社会发展进入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历史阶段。因此,我国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自三代以降,跨唐越汉,未有若今之盛者”的局面。定窑、汝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处的产品各具丰姿。当时的瓷制餐具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无论质地、色彩、图案,都有了极大的发展。瓷器的造型优美,创新形式多样。以常用的餐具为例,仅口沿的造型就有侈口、芒口、六葵口、六曲口、直口、敛口、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翻沿、包沿、折沿等。

 

    再以碗、盏中最多见的侈口翻唇圆弧腹内底下凹圈足造型观察,仅其腹部的变化又可分为弧腹壁、斜腹壁、折腹壁数种(图 2-6)。在这些圆弧已富有变化的腹部,往往再配以瓜棱或出筋装饰,给人一种造型规整、比例恰当、变化适度、精美多样的美感。宋代瓷器造型简朴,线条洗练,图 2-6 形态各异的碗色调清雅,体现出清新典雅的艺术风格,成为瓷器中的精品。

 

    元代的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尤其在饮食器具的设计上一反宋代风格,体现出造型粗壮高大、刚劲富丽,纹饰层次丰富,构图严谨分明、笔法自由热烈的风格,这与元代统治者豪放个性及在多民族的交流中给中华民族带来多文化因素有关。突出成就是大量烧制青花瓷和釉里红及蓝釉、低温孔雀绿的烧制成功,在中国瓷器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为餐具提供了新的品种,使餐具往精美的方向发展。元代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瓷器餐具的生产空前繁荣,继承了历代的优秀成果于一体,发展成熟完备,形成了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单色釉方面又烧成了鲜红、宝石红、翠青、娇黄、孔雀蓝等新品种,青花产量、品种之多,制作之精,史无前例,尤以永乐、宣德、成化、嘉靖四朝的作品成就最突出。景德镇窑名满天下,“斗彩”和“五彩”的出现(图 2-7),把我国制瓷工艺推向了以彩瓷为主的黄金时代。装饰强烈丰富,在饮食器具中寄托人文思想和世俗情感。造型上,除了前代已有的碗、盘、高足碗等明代创造了鸡心碗、压手杯、尖底莲子碗。

 

    彩瓷为主的明代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餐具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清代受少数民族文化影响,借鉴少数民族生活用具和为适应外销需要,新创了笠式碗、橄榄瓶、铃铛杯等,以及西洋、日本风格的器形等。在彩瓷方面除青花和五彩瓷进一步改进提高外,受西方绘画的影响,康熙时期还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粉彩、珐琅彩瓷器。在瓷器餐具上可谓是五彩缤纷。特别是在乾隆年间,官窑陶瓷餐具对功能和造型过于讲究技巧、写实,装饰上渲染出极度精致豪华感。

直到后来逐步脱离了实际生活需求,呈华而不实的特点。相比之下的民窑器具体现出纯朴自然,赋予生活气息。(图 2-8)

 

    时至今日,在加工方面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瓷器有了更加长足的进步,目前市场上在售的瓷制餐具种类相当齐全,造型精美,做工精良,艺术设计更加考究,今日的瓷制餐具的繁荣是悠久历史的积淀的结果,瓷器餐具是中国餐具的代表性作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久负盛名的中国古瓷餐具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史上重要的成果,它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2.5 后瓷器时期中国餐具

 

    20 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中西方的交流,西方饮食进入我们的生活。刀叉为代表的西餐式餐具也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饮食生活中。从餐具的材料上看,玻璃、水晶、金属、高分子材料(图 2-9)等不断涌现,这一时期饮食器具形态、色彩也向多样化发展,传统的、西式的、简洁的、繁缛的应有尽有、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中国餐具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上几个历史阶段,从整体来看,每一种新的材料的出现,都带来一次餐具发展的重大变革。但是,不难看出,虽然材料在不断的出新,但是餐具的设计艺术却传承了下来,社会在进步,文化的发展也为餐具的设计带来了新的生机,餐具不断反映出社会的方方面面,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种种新材料的传承中,餐具的造型设计也从单一在向多元化发展。加上餐具表面的绘画设计,起到了巧夺天工的效果,给人的精神上带来了无比愉悦的享受。餐具演变的另一个重大意义在于它的做工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人文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然而这也给我国本土餐具行业带来巨大震撼和冲击,在造型样式上缺少突破,一味套用固有形式,缺乏设计语言和文化内涵,造成设计陈旧、单一等等都是目前我国餐具业所面临的难题。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特征,将传统文融入现代的设计气息中,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性作品是当今中国餐具设计者的重要使命。

 

2.3 西方餐具的演变

 

    餐具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同时也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象征。然而文明进展的速度有快慢,也有先后,从西餐桌上的餐具可以看出,西方的餐具发展历史较东方要短一些,所以西方餐具起步较晚,进展也较为迟缓。

 

    12 世纪叉子引入欧洲,后来一直为人们所接受,并传承下来。餐刀是西餐桌上又一常见的餐具,餐刀的作用主要是将食物分块。以至于现在吃西餐的时候,刀叉并用。餐刀的出现非常早,大约在石器时代就有其雏形。其主要是为了满足原始人食用烤肉的需要,除此之外还有防身的功能。大约 17 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三颁布法令将餐刀的刀尖改为圆形。如果刀是男性化的,那么勺则更具有女性的母性特质。最早的勺子是圆形的,为了便于喝汤,演变为略带椭圆。

 

    18 世纪法国因革命战争爆发,由于法国的贵族偏爱用四个叉齿的叉子进餐,这种“叉子的使用者”的隐含寓意,几乎可以和“与众不同”的意义画上等号。由于当时的家庭都不会为客人准备专用的餐具,贵族们外出旅行、做客时都必备可折叠的餐具,这些特别订制得餐具成为贵族们相互炫耀得奢侈品,它们大多配有珊瑚、象牙、玛瑙或琥珀等精美雕刻得手柄,于是叉子变成了地位、奢侈、讲究的象征。刀、叉、勺真正的成套使用是在 18 世纪末,至此它们才成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用具,进入家家户户的储物柜中。随着文明的进程,餐具越来越具有多功能化,以前的单一化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餐具作为主人身份与品味的代表登上了大雅之堂,它的设计与制造蓬勃发展起来。由此看来无论是在西方的餐具发展的时期还是在中国餐具发展的早期,餐具一般为贵族率先使用,成为一种社会阶层区别的标志。后来才为大众所普遍使用。进入 20 世纪,现代主义运动下的很多餐具设计都呈现出设计者个人独特的风格。战后一些北欧设计师主张剥离镀金时代的奢华外衣,重新思考回归原始的样式风格。像捷克设计师Borek Eipek的设计干净利落,他设计的餐具系列均有简单的线条和干净的块面组合而成,具有明显的简约主义风格和很强的雕塑感。

 

    从西方餐具的发展的历史来看,与东方的相似之处是材料的发展决定餐具的发展。大体上西方餐具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陶器餐具、玻璃餐具、金银餐具以及不锈钢餐具。但是餐具所反应的文化却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原因在于西方有许我的哲学流派,各自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时期。因此对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我们常认为西方崇尚科学,这主要是因为西方的数学和几何学发展较早,而且发展较快的缘故。西方的哲学体系较为发达,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实我们通常认为西方人崇尚“唯心主义”。这一点在餐具的设计上也有体现,西餐餐具的纹饰精美,注重进餐情调。主题多以哲学传说以及对神的主题和战争题材的描述较多,这也是西方长期战争的客观表现。

 

2.3.1 美的集合—陶器餐具

 

   西方陶器与东方的陶器有着很大的区别,以古希腊为例,璀璨的希腊文明是在爱琴海上萌芽的,距今已有四千年之久,像克里特岛,早就有大型的陶罐或其它实用的陶器出现。古希腊陶器有三种风格,即:“东方风图 2-11 这一套刀叉令人爱不释手,摆在柜子里是值得向人炫耀的收藏。36格”、“ 红绘风格”和“黑绘风格”。“东方风格”指公元前 7 世纪至公元前 6 世纪流行的一种陶艺,由于对东方出口,因此考虑到东方人的审美和实用,主要以动植物装饰纹样为主,有时直接采用东方纹样;其次是增强了装饰趣味,将动植物加以图案化。“红绘风格”指在黑色的泥胎上,用一种特殊红漆描绘人物和装饰纹样的陶器,此种风格主要与当时东西方的商业交流有重要关系。“黑绘风格”与“红绘风格”相反,即陶器上所画的人物、动物和各种纹样皆用黑色,而底子则用红。故又称“黑彩风格”。

 

    直至现在许多餐具作品中多有借鉴。据说这种风格是由阿提卡的安杜基代斯完成的。可以这样说,古希腊的陶器是具有实用价值的一种工艺品同时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古希腊陶器绘画的内容非常有趣,有当时的风俗民情,日常生活场面,也有许多神话传说,琳琅满目,色泽又鲜明,简直是古希腊人在陶艺史上最大的贡献。

 

    一说起西方的古典传统餐具,我们必然会想到饰有复合图案装饰的精美器皿。无论是精细典雅、繁琐雕饰的洛可可风格,还是充满干草香的乡土气息的田园风格,件件令我们赞叹不已。

 

2.3.2 华美的玻璃餐具与烛光晚餐

 

    烛光晚餐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难道给人带来惬意的只有烛光吗,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想到酒杯。透明的玻璃酒杯了。其实玻璃的起源很早,其历史源远流长。玻璃最早大约起源于公元前 16 世纪。在西方,人们常把玻璃说成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佳礼物,玻璃带来了的是生活的喜悦和创作的灵感,它是一个充满矛盾而又非常神奇的物质,艺术家们利用它晶莹透亮冷峻而坚固同时具有折光反射的特点,在艺术创作上使玻璃工艺达到变幻莫测、令人难以预想的艺术效果。公元前 1550 年至公元前 1500 年之间,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出现了玻璃器皿。欧洲玻璃工艺的另一个中心是波西米亚和德国。13 至 15 世纪的哥特时代,当地生产一种墨绿色的玻璃器,被称为“森林玻璃”。典型作品是一种周身有小凸球的酒杯,下面有高高的圈底,上端有外展的边缘。到 16 世纪,上端边缘向上伸展,形成小碗。这种式样延续至今,被称为“莱茵玻璃酒杯”。18 世纪后期,产业革命对玻璃制造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玻璃工艺的飞速发展。

 

    玻璃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作为餐具的玻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虽然玻璃餐具易碎但玻璃餐具以造型精美,晶莹剔透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图 2-13)。未来玻璃餐具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会越来越给人们带来无穷的惬意。

 

2.3.3 高贵与奢华的化身——金银餐具

 

    奢华金、银制餐具尽显贵族味道。金银餐具无需外来色彩,其自身的色彩就非常的迷人,加上在西方金银餐具的做工精良,尤其是表面的雕刻图 2-13 晶莹剔透的玻璃餐具精致、细腻、豪华,深受贵族们的喜爱。除了因为金银餐具造型精美以外,还因为金银较为稳定,并且为重金属,有杀菌的作用,对人体无害等特点,古代人甚至用其来鉴定食物是否有毒。因此金银餐具倍加珍贵。但银制餐具较难推广,因为银为贵重金属,稀少,成本太高,因此常人很难使用,这也是银制餐具无法广为流行的主要原因。(图 2-14)这一银制系列餐具,雕刻纹饰,集哥特式风格、标准传统风格和历史风格于一身,且在形体的布局上疏密搭配、静谧与奢华结合体现了设计者对于大气的餐桌艺术的追随,尽显贵族气质。

 

    2.3.4 浪漫温馨的西餐餐具

 

    当今时代每当想到西餐的时候我们便想起了浪漫一词,也许我们不知浪漫何时成为当今社会的流行词汇,但是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西餐对我国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如同中餐在西方受到欢迎一样。与其说是一种餐饮方式的引入,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的冲击,在这种文化的冲击中,饮食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式。而在饮食中体现出西方特色的正是这些颇受人们喜爱的就餐情调和西式餐具,它们比美味有更多的诱惑。在喧嚣的都市中有清凉的一角,这一个角落中也许只有你我,有烛光,有刀叉,有晶莹剔透的高脚杯,迷人的红酒。耳边回荡着舒伯特的《小夜曲》,在梦幻与现实的交界,一种叫“浪漫”的东西在慢慢升腾——美器美酒美景。与其说人们是在感受一种生活,一种氛围,不如说人们是在寻找一种安静与舒适,宁静与祥和。

然而西餐馆里的安静与中餐馆中的热闹却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西餐受到欢迎的原因也就越显明了。与其说是一种文化的冲击,谈到这里倒不如说是一种环境的选择。我们深深懂得物以稀为贵的道理。这一点,对于一个餐具的开发与设计者来说更应该值得我们去深思。两种不同文化相碰撞时,我们要学会取长补短,完美本民族的文化,发展民族特色。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见,中西方的餐具经过其数百年的更迭,从种类、形制、材质到生产工艺、装饰符号,也都经历了由单一、简陋、粗拙到丰富、多样、精致、华美的变化(图 2-16)。而这一变化历程所显现出的,除了餐具本身的变革之外,更深的层面上折射出的是社会习俗、审美风尚的变迁对餐具的影响。一件件曾为人们带来珍馔美味的餐具,我们应想到的不仅仅是它们的功能,正是这些经历数百年的更迭,凝聚了生活痕迹的餐具,写了一部活的艺术设计史,向我们诉说着人类几百年来在饮食文化与美学、饮食文化与餐具、餐具与美学上的探索历程。

 

2.4 餐具与饮食文化的互动

 

   几百年来不断变化的饮食文化、饮食风尚引领了餐具设计的更新与发展。

 

    餐具的发展是随着饮食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在人们长期的饮食生活中积淀而成,是人类在与大自然斗争中所取得的成果。而饮食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人们对于新潮食物的热衷也同样影响了新式餐具的开发和使用。

 

    最简单的例子随着茶和咖啡等饮料在全世界的风行,纷纷推出了极具想象力和装饰性的不同种类、尺寸的专用茶具和咖啡具。

 

    饮食文化与餐具设计是互为依存互为支撑的,探求餐具的饮食文化意蕴不是对这些饮食文化肤浅认识与大篇幅的罗列主旨在于:让熟悉的事看起来新鲜,旧元素,新组合,将传统设计的精髓转化为现代设计的动力。

 

    饮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决不可能一成不变,受各种因素影响,饮食文化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从中国人的饮食工具方面可以窥斑见豹(图2-17),像从最开始依照动、植物的模样仿生器具——实用性为主的器具——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出现图腾、礼器等寓意性器物的出现——审美提高进行的装饰性器具——到高科技新材料等多功能器具的演变。那么上升到设计意义境界上可将其划分为,生存设计——生活设计——宗教设计——审美设计——设计服务——生态伦理设计——”以人为本”的和谐设计,这么几个层次。

 

餐具历程对设计的反思

 

    总体说来,餐具是饮食文化的外在表现,饮食文化是餐具设计的灵魂。餐具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一种旧的材料往往更容易受到一种新兴材料的冲击,其主要原因在于新的材料的表现力,以及新材料给人带来的或新奇或环保等都会受到人们的喜爱。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是理念。在一代又一代的餐具的发展中我们品味到了这样一个道理:“江山代有人才出,更领风骚数百年”。然而,餐具的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作为餐具设计者要明确的是在发展中求继承,在继承中得发展的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