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魂3老者卷轴:乍得:城外的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5:33:16
三毛曾经千山万水地来到非洲,只为贴近撒哈拉的真实生活;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谆谆教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我,在乍得这方圣土,同时实现了非洲之旅与万里长路。
非洲,对于没有到过的人,是诱惑,又是畏惧。幻想着一望无际的沙漠壮观,害怕着贫穷后面的满目疮痍;希冀着一马平川的热带草原,担心着野蛮凶恶的原始部落。
其实,没有什么是分得那么清晰的,就像城里城外的生活一样。
在恩贾梅纳的城郊,有一片砖瓦、土坯、茅草屋混杂的大市场,那里的人们过着一半城里、一半城外的生活,我称之为“城乡结合部”。

热闹的“城乡结合部”
这是一个商居一体的市场,人们白天在这做生意,晚上在这睡觉,也有的前面做生意,后面居家生活。住砖房、土坯房的,算是城外比较有钱的,而彻底没钱的,就是茅草棚的主人,四根歪歪扭扭的木棍撑起一张草席,典型的大部分城外人的生活。条件稍好点的,用枯枝干编出四面墙,但里面的内容都一样,一两张或大或小的毯子,几个坛坛罐罐,再摆上几个悠然躺着的男人或女人。我之前一直好奇为什么几乎人人都有一条毯子,就像是乍得人的标配,现在有些许的明白。这边天气干燥,地毯铺在地上就可以直接睡觉,即便房屋被风雨压垮了,搬家也方便,毯子一卷,随身便可带走;同时,乍得的居民穆斯林居多,每天都要祷告,一般是五次,这样,即使是在工作中,也可以随时拿出毯子跪在上面做礼拜。关于祷告,有一个最经典的故事,一个中资公司在这边进行一个建筑项目,中国工人顶着火辣辣的太阳在手脚架上拼命地干活,而乍得工人一会儿就爬下去做祷告,一会儿就爬下去,最后中国工人火了,说:“上帝不是在天上么?你应该来上面祈祷呀!”他们就是这样,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祷告,哪怕当时没法实现,稍后也会补上,这也说明了乍得人对宗教的重视,对信仰的虔诚。

空空如也的屋内
今年8月1日至30日,正好是穆斯林的斋月,斋月期间,每天日落之后才能吃饭,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到城外炊烟四起,一般都是在家门口用泥巴糊几个二三十厘米高的开口圆形灶,下面烧木头,上面放铁皮锅。饭锅、菜锅、汤锅长得都差不多,若不看里面的内容,基本分不清。那些锅的外形特别像法海手里那只威力无穷的钵,只不过它们体型更大一些而已。乍得人以小米、高粱、玉米、木薯等为主食,雨季的时候还会种植水稻,旱季收割。生活在水边的,则多以捕鱼为生。当地人喜欢把刚捉上来的活鱼一棒子打死,不知道这个习俗是不是因为气候干旱,水资源珍贵,再加上没有足够的容器来养鱼,因此一律拍死。说到鱼,就不得不说乍得的熏鱼,乍得的熏鱼也算是乍得的一个小特产吧,至少据我对当地酒店、旅馆的餐饮了解来看,几乎都提供熏鱼。而且在离市区100公里开外的乍得湖附近,更是看到很多家门口正制作熏鱼,过程很简单,用刀把鱼鳞简单一划拉,开膛破肚,有没有掏出内脏我都没看清,再往已经脏得看不出是水的液体里“蜻蜓点水”一下,就“啪”地扔进烟雾缭绕的锅里。这才知道,原来旅店里那么美味的熏鱼是这么粗糙地得来的!

室外“厨房”

坐船出行的渔民
感叹他们的卫生之差,又理解他们的条件有限,饮食卫生也是乍得伤寒病率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虽说乍得的医疗政策较为人性化,某些病例如艾滋等全民免费,以及紧急病例前三天免费,但由于医院经常没药,再加上住在城外的百姓远离市区,交通又不便利,因此,部分免费医疗普及全国这种中国都没能力赶上的“高福利”在乍得也就是一纸政策。
不过,另一个中国目前还没完全赶上的“高科技”在乍得却实现得很好,那就是手机服务。虽然乍得的手机使用率低,通信普及发展缓慢,但在手机资费、联网功能上,却是比中国优越很多。在乍得,只要支付每月固定的流量费,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非常方便。拨打电话,全国统一资费,且按秒计价;国际长途也比中国移动、联通便宜很多;接听电话更是全免,连漫游费都没有。世界经济排名倒数的国家,通讯服务尚且如此得好,真不知中移动、中联通的老总得悉后该作何感想!
由于城外没有发电站的供电,因此,基本上是一个村共同买一台或几台小发电机,统一开关时间,而手机充电,也就得抓紧在这一段时间。住得偏远的,或者自身条件实在没法使用电,而家里又有手机的,一般都会跑到有电的人家,付费开机。所谓付费开机,就是交一定的钱给“电老板”,把手机电源插上开机,看看是否有短信,然后关了拔下电源,这就算一次交易。至于需要插着电源打电话的,就不知道该如何收费了,也按秒计算?

当地最大电信运营商之一“TIGO”的广告牌
其实,类似于这样我不知道的还有很多,比如,雨季的虫子多如浓雾,视野的可见度都仅限眼前;九、十月大量来袭时,更是犹如北京的沙尘暴,势不可挡,马路上全是几厘米甚至十几厘米厚的一层又一层的虫子,这时城外的人们都怎么生活呢?还是一如既往的毯子一铺就躺下睡觉么?
乍得于我,就像一个永远走不完的迷宫,那里有太多我未曾到过的地方,有太多我期待接近的向往。我带着考古学家的执着,揣着孩子的好奇心,装着十万个为什么,挥洒着满腔的热情,不为别的,只为对我的“夫”工作的地方更多一点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