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魂3无用之人哪里好了:乍得:菜市场历险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11:42

旱季已过,天气依然炎热,看不出半点雨季到来的迹象。

  这几天在使馆没什么事情可做,除了看看书,就是写写字。其实我很想帮使馆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不过外交部体恤家属,探亲期间不派任何辅助性工作。实在闲得无聊,决定跟厨师陆师傅和招待员李师傅出去买菜,虽然早就听说过那个菜市场是如何地恶臭、恶心,蛆虫乱爬,鱼肉摊只见苍蝇不见肉,扒开密密麻麻的蝇虫也分不清下面是什么肉。“夫”也建议我不去为好,不过我还是觉得既来之则安之,到了这里,就要接受这里,并且学会生活在这里。而且,我自己也确实很想更进一步了解乍得,更深地接触乍得。

  出门前,陆师傅再一次很认真地问我,你考虑清楚了?真的要去?我果断地点点头。

  菜市场在乍得外交部后面,地理位置很好,是恩贾梅纳最大的菜市场。本以为乍得的菜市场都应该是小而露天的,没想到这儿倒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成型的街道,规划得相对完整且较有条理。进入市场的那条街基本都是卖地毯的,店面里摆着、挂着大的小的花的彩的各种地毯,琳琅满目,真有点看花眼的感觉。还别说,这儿的地毯款式还很漂亮,图文典雅,色调深沉浓重,很有上世纪欧洲风格,给人的感觉低调而奢华,虽然不知道手感如何,但质量应该都不错,从满大街随处可见的乍得人躺在身下的地毯的完好程度就可以看出。车子开过大概一百米,就看到几家卖水果的商铺,门口架着一个大棚,硕大的西瓜堆成一座小山。我跟着陆师傅和李师傅下车,看着他们跟老板很热情地拍肩、握手,说着我听不懂的法语,感觉场面挺让人开心的,毕竟,热情是人类共同的温暖。西瓜真的是很大,每一个都有十几二十斤,比国内的膨大剂效果都好。看来每天四五十度的太阳也没白晒,光照的充足,让这儿的西瓜又大又甜,水分饱满,一口咬下去,汁水就沿嘴角流出来。在陆师傅和卖瓜老板来回地摇头摆手吧啦吧啦之后,我们把几个大瓜搬上了车。由于害怕像刚才下车时一样被一群乞讨的小孩围了,我寸步不离地跟着陆师傅和李师傅,就差没说“我走你俩中间吧”。围着我们的小孩有拿着碗行乞的,也有的是拿着一叠食品袋说着什么,李师傅告诉我,这些小孩是卖食品袋的,同时,也是推销人力的,由于使馆一般都是一个星期买一次菜,购买量会比较大,所以买菜的时候就需要有人帮忙提东西,而当地有钱人也流行雇小孩帮忙提菜,因此这个“行业”也就这么兴盛起来了。果然是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而市场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紧跟国情与环境,这也算乍得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吧。陆师傅仔细地看着沿街摆着的摊位上的蔬菜,这些摊贩也很热情地冲我们招手。这边的蔬菜主要有洋葱、土豆、胡萝卜、西红柿和茄子,每个摊位基本都差不多,摆放整齐,尽可能地讲求美观。个头均匀的土豆呈金字塔状摆放着,虽然泥巴满身,但还煞是好看;小小的胡萝卜扎成一把一把的,尖尖的红色拖着长长的绿“尾巴”,似乎那些色泽鲜艳的茎是在向大家炫耀它的新鲜;西红柿长得就不那么招摇了,鸡蛋大小,形状各异,像石头一样坚硬,估计车都能砸凹进去,难怪这边的西红柿那么耐煮。看着陆师傅熟练地用法语跟商贩讨价还价,真是有点惭愧,李师傅听了我的感叹就乐了,原来他们只是对买菜必用的法语阿拉伯数字炉火纯青。不知卖菜的“马达姆”(女士)是不是大概听懂了我们的对话,一边用旧矿泉水瓶往晒得有点干的茄子上洒水,一边笑得前仰后合,我越发得觉得自己白痴了,同时顿悟往蔬菜上洒水原来并不只是中国人才这么干。但有趣的是,她们洒水并不是为了增加重量,而是为了使蔬菜更好看,因为这里的人卖东西根本不用秤,而是按堆或者按盆卖,所以大家买菜询价时,从来不是问多少钱一斤,而是问多少钱一盆,然后根据商贩的盆子大小、堆的盈满程度来回拉锯议价。

  菜市场人来人往,甚至有些许的拥挤,这是恩贾梅纳最繁华的戴高乐街都不能相比的。来往的人流不仅是买菜的人,还有一部分是头顶大铁盆卖水果或者木炭的,还有的则手里拿着各种日用品,一看见有外国人,就立刻蜂拥而至,中英法文夹杂着:“阿密,阿密(朋友),look look,香蕉。”不禁立马觉得她们可爱起来,我也没有之前那么谨慎了,跟在陆师傅后面东张西望。忽然,一只健壮的黑手横空出世,拽着我的胳膊一把拉向一个菜摊,我惊恐地大叫一声,整个人就像被打了肌肉收缩剂,浑身痉挛,头皮发麻,我甚至都能感受到自己瞳孔里放射的恐惧。陆师傅和李师傅赶紧回头问我怎么了,然后让我跟紧他们。而因为我的惊叫而引来的一群目光,慢慢缩近,团团围住我,像看动物园里的猴子一样,大声地笑着,尤其是拽我的那个“马达姆”,更是笑得花枝乱颤,还不时配以手势跟左右的人指着我说些什么,可能是在说我这个少见多怪的人吧。那一瞬间,我真是恨不得马上跑回车里藏着,因为我无法接受在国外被一群外国人围着戏谑嘲笑,同时,也看到自己性格里的弱点。简短的反省和情绪恢复后,我才想起,刚才拽我胳膊的那只手明显地比我的体温低很多,在这么炎热的大太阳下,那只手却是凉凉的,而且,在我大汗淋漓时,却没看见一个乍得人有擦汗的动作,甚至我都没见过他们有冒汗。看来,人还是有地域性差别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能在这四五十度的气温下生活自如而没有我们这些中国人担心的中暑。

  由于刚才的惊吓仍心有余悸,再加上陆师傅担心我和另一位家属看了肉食售卖点后回去得厌食症,于是我们回到车里反锁门窗等他们回来。其实我也很纠结,一方面想看看到底大家谈“肉”色变的卖肉点究竟是如何一番“洞天”,另一方面,经历了刚才的一劫,我也多少有些顾忌。正好,在车里可以毫无顾忌地、放肆地盯着我想仔细观察的事物了。车窗前不停地有人拿着手里的货物向我们销售,只要看了他们一眼,便会马上吸引来更热切的推销。才发现,在这里卖东西的基本全是妇女,流动商贩中会有少数几个男人,不知是一夫多妻制带来的女卑男尊,还是祖辈延续下来的女子劳作男子享福的习俗,这里的女人大多硕壮有力,刚才拽我的“马达姆”就强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少数男人也干活,比如刚才卖西瓜的老板就是个大汉子。这儿的西瓜不仅论个卖,而且切成小块,放在一个大铁盆里,顶在头上流动销售,真是不得不佩服他们的零售比咱国内更发达!不只是西瓜,甚至椰子壳也可以敲碎了泡在水里一片一片地卖。只见一个肩上背着一叠童装的商贩,给了一个硬币拿了一块拇指大小的椰子壳,一边嚼着一边向路人兜售衣服。不看不知道,一看笑喷了我,那些花花绿绿的童装上面,居然是喜羊羊和孙悟空的图案!虽然早就听说乍得大部分的摩托车都是进口于中国,并且由于近几年两国关系日趋健康、融洽,甚至一度由日本丰田独占市场的皮卡,现在也有中国的长城逐渐渗入,但没想到中国商贸在非洲的发展势头如此迅猛,大到电器,小到童装,都在非洲市场广受欢迎,真是让作为中国人的我都觉得脸上有光,自豪感油然而生。

  不知是我看得太认真,还是看得太恣意,我的目光无意间吸引来一大批的行乞儿童,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铁碗,有的铁碗边沿上不知是本来就有还是自己扎了一个洞,拴着一根绳子套在手上,这样铁碗就无论如何也都不会掉了,并且这些铁碗都是在贫穷家庭儿童出生时国家发放的,因此有了政府的权威与许可融汇其间,原来中国的“铁饭碗”取意于乍得丐帮啊!我尽量避开窗前贴得满满当当的滴溜溜转的眼珠子,假装不在意,希望我的忽视能换来他们的散去。也许是乍得人天生超强的凑热闹心理,铁饭碗越聚越多,黑压压的一片把整个车子包裹得严严实实,庞大的SUV这时显得是那么地渺小脆弱,就像一个第一次出闺阁的女子,胆怯而柔弱,无助地任凭一只只铁饭碗敲打在车身发出“咚咚”的声音。伴随着越敲越重的声音,是这群孩子越来越响亮的笑声,透过眼角的余光,是他们如罂粟花般绚烂的笑脸,而这些笑脸也亦如罂粟花般把我的心越染越沉重。我害怕这不断加强的“咚咚”声终会把窗玻璃敲破,我害怕这看把戏玩乐的刺耳的笑声最终会直接通过空气传过来,表面上的故作镇定终是难抑内心的波涛澎湃,上世纪90年代风靡一时的港片“蛊惑仔”里的惊险画面在我脑海里轮回播放。在心里千万遍地默念着陆师傅和李师傅怎么还不回来后,远处终于出现了他们拿着大包小包的身影,内心一阵地激动,就像午门外的死囚突然看见了赦免令牌,舒了一口气,真的是望穿了秋水,望断了云天。平日里习以为常的两张面孔,这时显得尤为地亲切,瞬间释放了我持续的紧张。

  一个国家的儿童成群结队地加入丐帮,真是一个悲哀。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国家的未来都以行乞为生,国家又以何振兴?乍得是一个本身地域条件就苛刻的地方,人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小孩,通过发展教育寻找出路,依靠知识和科学改变现状,让他们习得一技之长,这样既可以解决他们本身日后的生计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国家的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发展圈。而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两条道走,一方面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一方面发展技工学校。通过由点到面的发展方式,重点投入几个地区几个城市,同时借助当前其他国家对非洲的援助,在接受“鱼”的同时,学习“渔”之术。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中乍关系这两年的兴旺,更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取经与发展环境。

  作为一个人类同胞,我感悟着非洲的疾苦,感叹着乍得的落后,唯有真心的祝愿,祝愿他们能像中国一样乘经济全球化之风迅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