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社会家的超能力:网络政治视野中的民主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2:56:15

网络政治视野中的民主建设     

  摘 要:加强民主建设,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向。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的特性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网络已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一个重要平台,成为政府了解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网络正在改变中国。
 
  关键词:网络政治;民主政治制度;民主建设
  
  从网络政治的视野,探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网络政治参与对民主建设的影响以及网络政治时代民主建设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一)网络政治参与的便捷性
  传统政治参与往往受到时间、地域、交通状况、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甚至天气也会对政治参与造成影响。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与手段方便快捷,能克服传统的政治参与受时间、地域、交通等因素制约的缺点。在网络上,信息以光速无障碍传播,任何人只要轻点键盘、移动鼠标,信息就会迅速发送出去。借助于低成本、高速度的网络,公民政治参与活动更加方便快捷,参与形式也更加灵活多样,政治参与的效能更高。
  (二)网络政治参与的平等性
  互联网的存在状态是无形的,网络形成了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虚拟世界,人们在网络中看到文字、图像,听到的声音都是数字的终端显现。比尔·盖茨认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优点之一是“虚拟平等”,远比现实世界中的平等容易实现。在网络虚拟世界里,公民能够摆脱现实社会生活中权力、财富、身份、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平等的网络权力主体地位,享有平等的话语权,能够平等地进行沟通交流。
  (三)网络政治参与的直接性
  政治参与有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之分。由于受地域、通信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传统的政治参与主要是间接参与,即由公民选出的公民代表来参政议政,公民直接政治参与往往只在狭小范围内才能实现。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沟通交流的能力,扩大了沟通交流空间,使直接政治参与能够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里得以实现。
  (四)网络政治参与的开放性
  互联网是一个四通八达、没有边界、没有中心的分散式结构,体现的是自由开放的理念和堵不住打不烂的原则。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和简单的上网设备,就可以接入互联网,向世界发布信息,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理念,同时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和内容。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公民的民主权利和政治自由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公民能够在信息相对来说比较对称的条件下进行,自由地表达政治见解,真实地反映政治诉求。
  (五)网络政治参与的交互性
  网络为政治参与主体提供了一种双向和多向的、畅通无阻的信息沟通渠道,使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既没有严格的界限,又可以自由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公民不再只是被动、单向地接受政府发布的信息,他还能自由地创制和发布信息,自主地与政府进行交流。近年来,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就会在网络上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讨论,并且往往迅速形成网络舆论,进而产生强大的舆论压力,这就是网络政治参与交互性作用的结果。
  
  二、网络政治参与对民主建设的影响
  
  (一)网络政治参与推进公民民主理性的提升
  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参政议政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民主权利,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外,只要具有公民资格就可以参政议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公民政治参与面临身份、经济、时空等多重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在代议制民主的条件下,普通公民参与政治往往只能通过一定的组织、一定的程序向政府表达政治意愿,到指定的地点参加集会、投票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政治参与的热情,造成公民被动参与或不参与,产生“政治冷漠”的现象。网络政治参与的直接性与便捷性能够激发公民的参政议政的热情。网络的虚拟性不要求参与者与其现实身份之间有必然的符合性,只要通过网络上非常大众化的注册即可,参与者可以自由地通过网络对公共事务发表各自更为真实的观点。
  (二)网络政治参与推进公民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
  共同的知识和经验是凝聚力量、提高政治参与质量和效能的关键要素。网络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为最终提高公民参政议政能力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公民通过网络可以同不同群体、阶层的人员进行互动交流,共同分享政治参与的经验和知识。个体的声音和影响力往往十分有限,但互联网所具有的跨时空实时交流的能力,使参与主体的意见能够更快速、方便地与他人互动,从而结成利益共同体或利益相关群体。因此,网络政治参与主体虽然以个体的身份参与政治,却往往能够以群体的形式对政治体系产生影响。网络在信息传播上的巨大能量也得到政府官员的青睐。政府官员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获取更多公众对其政治言行的支持,也开始依赖互联网作为其政治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普通公民通过网络与高层领导人沟通变得比从前容易得多。公民在政府可知可控的电子论坛上提出政治要求,使政府能够对其决策和行政行为加以修正,又能够把网络作为平台参与政治活动, 如网络政治交流、网络政治结社、网络政治辩论等等,这些对提高公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1]。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三)网络政治参与推进直接民主的发展
  逐步扩大直接民主的范围和途径是民主发展趋势。互联网和电子投票的发展全面改变了代议制民主政治形式。在网络政治参与中,任何人不再需要由别人来代表自己,他可以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政府的议案进行投票,网络政治参与使权力从代理和政治代表手中转到普通的公民手中。“如果一个社会不仅准许普遍参与而且鼓励持续、有力、有效并了解情况的参与,而事实上实现了这种参与并把决定权留给参与者,这种社会的民主就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民主。”[2]有学者认为,从技术上说,网络的普及具备了利用网络来进行政治投票或对重大问题实行全民公决的可能性,依靠选民自己而不是依靠选民代表来对国家大事进行表决的日子不会久远了。
  (四)网络政治参与推进协商民主的发展
  “少数服从多数”是民主集中制的一项原则,但是,多数人同意也可能损害少数人的利益,也可能出现多数人的无理性。而容许少数群体的声音的存在能修正多数人的舆论暴政,能够平衡集体的无理性,因为有时候,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网络政治参与的自由度与宽容度大大提高,那些无法在传统媒介表达的少数的“另类声音”也有了生存空间,他们的言论自由权利也得到尊重。协商民主的特点就是充分听取不同人的意见,充分考虑不同人的利益,协商一致,而不是简单地适用多数人决定的原则。网络政治参与能够照顾到少数群体的利益,为弱势群体找到了利益表达的新渠道,可以解决弱势群体协商能力不足和协商途径困乏的缺陷,从而推进协商民主的发展。
  
  三、网络政治时代民主建设的要求
  
  (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破除官本位思想
  网络政治参与的平等性使普通公民与政府官员一样有同等的参政议政的机会,当政府官员与普通公民通过互联网这一渠道在政治上的地位显得平等后,官本位就失去了市场。以前以权为本、官员的精英意识等观念将越来越被时代抛弃,而且过去的执政方式、决策方式、执行模式都会发生颠覆性变化。作为官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改变传统执政方式和治理模式,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前要通过网络的形式向社会公开,让公众公开讨论,发表意见,并且通过网络投票、网络民意测验等方式获取民情,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作为公民,要增强民主意识。在网络政治参与活动中,有些参与者表现为理性参与,有些则往往表现出一种非理性的盲从参与。所谓“盲从参与”,是指公民对政治的参与既非被一定的目的或动机所驱使,也不是直接迫于某种外在的压力,而是源于自身的一种盲目的本能和“不自觉”。有些人参与政治不是基于公民的责任感,不是出于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而是凭着心中激荡的冲动参与政治,有时甚至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情绪。
  (二)加强信息产业与网络文化建设,消除网络政治参与“数字鸿沟”
  民主的真谛是广泛和平等的参与机会,让有利益相关的人都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并参与决策,让没有利益相关但有真知灼见的人能够贡献他们的才智。在信息时代,普遍地联入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保障公民民主权利、实现民主的重要前提。但是,目前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对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受教育群体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信息发展差异。因此,政府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对信息弱势群体要采取倾斜和扶助政策,以推行“村村上网”工程带动“户户上网”工程。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网络技术,提高其吸收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使公民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共享政府提供的信息化公共服务,有平等机会参政议政。
  (三)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网络是信息时代民主发展的技术基础,网络政治参与从多个方面大大推动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可以说,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和网络政治参与的进一步扩大,用直接民主替代间接的代议制民主的可能性不断增强。然而,民主的发展是要有制度保障的,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如果无法与民主制度化之间形成动态的平衡,就极易引发无政府主义的泛滥,影响社会的稳定。网络上有些意见看起来好像是民意表达,但很难判断它是个人的意思,还是集体的意思,还是一个小群体的意见。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制度文明,在网络政治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前景值得期待,与此同时,政治制度化建设则更显得刻不容缓[3]。政府应当在加强信息产业和网络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参与文献:
  [1] 郭小安.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J].理论探索,2008,(3).
  [2]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7.
  [3] 郑芸.网络政治视野中的公民政治参与[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