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人物摄影:基于对可持续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关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8:49:28
今天上午,温高层高层在作关于2011年政府工作重点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要积极稳妥地促进城镇化”、“加强节能环保型和生态建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继续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大力推动工业节能,运用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投入,积极推进新建建筑的节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的建设;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推广污水处理回用;启动燃煤电厂脱硫化工作,加强海洋污染治理,加快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农村地区面源污染,继续实施重大生态地区修复工程;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的二体工程,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巩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成果;大力加强植树造林、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可见,地方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而且已经具体到实施策略的各个方面。

  读书期间,在做建筑设计时,由于受到某位老师的影响,逐渐喜欢上了节能建筑、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等方面的东西,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期间,阅读的主要是建筑节能技术方面的东西,而缺乏对节能建筑理论的学习。在那以后,便从各种书籍和杂志上搜罗和学习关于这个领域的东西。这本书,正好是理论性和技术性结合的很好的一本书,有的单元能够谈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法,是很好的一本参考书。虽然国内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研究;但是从大的方面看,中国在探索和实践节能建筑方面还是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有时候我就在想,欧美发达国建已经开始了各种以节能环保为目标的城市建设运动(包括近来很热门的生态城市主义运动、低碳建筑,甚至零碳建筑等等);而我们国家还停留在如何加快建设能够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建筑(当然这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国人在为这一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着。

  过去的30年,中国的住宅建设经历了明显的从数量、质量、品牌和环境的四级跳现象(我比较同意这种观点)。而从上世纪末和进入21世纪开始,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恶化和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能源浪费等重大问题,被逼不得不思考如何从人类的观念和行为出发,保护和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当前高度关注的是住区开发的经济、节能、生态和健康等问题。

  与之前的文章相似,本文结合《可持续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这本书的有关内容,聊聊关于可持续或者生态住区规划设计方面的东西。本书的内容虽然并不全面,但是却指明了中国“关注者”在为探索和建设可持续和生态型住区作奋斗的大致方向。

  笔者认为,在探索和建设可持续住区的过程中,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以及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横向和宏观方面的就是实现住区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的系统化和整体性;而纵向和微观方面的则是可持续住区研究和设计的方法、先进技术的保障和良好的评价与监督机制。

  一 关于可持续住区规划

  (一)可持续住区规划理论

  这里着重提及两个很重要的规划理论流派,即简·雅各布斯对“城市活力”(居住环境多元化)的提倡和新都市主义。

  传统居住空间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其多样化的、富有人情味的交往空间,增加居住空间的活力。简·雅各布斯认为可以通过4各方面来增加城市的活力:

  (1)街区要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并考虑设施在不同时间、不同使用要求下的功能;

  (2)大部分街道要短,接到拐弯抹角的机会要多;

  (3)街区中必须混有不同年代、不同条件下的建筑,老房子应占有相当比重;

  (4)人流往返频繁,密度和拥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以上四点也是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最重要的观点。

  “新都市主义”倡导很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则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都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成元素。“新都市主义”是针对北美城市蔓延的城市设计运动,是一种创造和复兴城镇社区的方法;为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即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设施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新型社区。从其完成的项目中可以发现,它的针对对象是美国中产阶级,其建设的成本高昂。单从这一点上,“新都市主义”就与中国当前解决人口激增和提高城市居住密度以及节约用地等现实国情存在不符之处。但是,我们需要借鉴的是其以人为本的思想,跟重要的是如何在高居住密度的限制下通过规划设计实现以下目标: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合艺术化的走廊。

  “新都市主义“具体表现在:

  1.街区功能复合化,强调复合型的居住功能;

  2.面向公共交通进行布置,强调开放性理论;

  3.重视城市步行系统;

  4.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引进开放性理论;

  5.强调城市步区的有机联系和街区的合适尺度;

  6.建设高密度社区,提升城市内在品质,坚持城市紧凑发展;

  7.多元兼容的城市发展理论;

  8.强调水景和绿化。

  另外,更近的一个思潮是“生态城市主义”。这个思潮引用“生态”和“城市”两个看似对立的观念,激发出新的设计理念与专业实践。其特色是:更强调生态科技的应用,且直接面对已建成的城市环境;在立场上。也不同于消极的环境与自然保护,而是以“设计”来积极主动创造生态的机会。有学者提出“生态城市主义”设计的5种维度:空间形式及经验;物质、表层和土地嵌合体;生态流动及环境绩效的测量;尺度与复杂性;时间向度、系统门槛和可持续进程。

  关于可持续居住区理论,主要是引用国外学者对其的阐释。“可持续的(sustainable)”是指能够维持邻里社区和更广泛的城市体系并将其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的能力。“城市(urban)”的含义同时包括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其自然特性,而“邻里(neighborhood)”则涉及该地区的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具体指的是将该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关系结合起来的纽带。国外学者路德林和福克总结了聚合在一起能有效降低可持续邻里社区的环境影响因素:

  1适合步行的城市;2渗透性;3个人安全;4可识别性;5抑制汽车;6富有创造性的交通拥堵;7密度;8公共交通;9能源的使用;10发点;11城市再循环;12水和污水;13绿地。

  (二)可持续居住区的原则

  该书总结了可持续住区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1生态约束原则;2超前性原则;3“以人为本”原则;4适宜性原则;5整体性原则;6多元化原则;7公众参与原则。

  二 关于生态技术在住区的应用和生态型建筑设计

  (一)生态技术在住区的应用

  我国目前在探索和建设可持续住区方面,重点还是放在了对节能和生态型建筑的研究、设计和应用。而在规划方面,也是注重在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设计和保护方面应用一些生态技术。生态技术应用于居住区的本质就是综合地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技术科学成果,把住区建成一个小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生机盎然、自然气息浓厚、方便舒适、节约能源、没有污染的居住环境。

  在可持续住区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和处理、空气规划、隔声降噪等居住区环境保护技术;在对水资源综合利用、雨水利用、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和地热能源利用的过程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应用。同时,还要加强对居住健康保障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创造可持续的健康住区。居住区最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就是土地,在可持续住区开发和建设过程中,要重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居住区土地集约式开发包括以下策略:

  1在城市规划中打破现有功能分区的局限,采用混合聚居模式;

  2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3在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维持原有场地的地形地貌,这样既可以减少用于场地平整所带来的建设投资的增加,减少施工的工程量,也避免了因场地建设对原有生态环境景观的破坏;

  4合理地控制楼房间距,适当地增高楼层高度;

  5通过生态的方法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借鉴日本住区设计中涉及的生态技术,可归纳为:

  A根据居住区选择地形,选择适宜的施工方法和建筑布局;

  B选用新的桩施工方法减少建筑余土量;

  C居住区中停车场、道路的铺面,要求使用透水性材料;

  D在设计道路较集中的地方集中设置一个停车场或是在设计住宅地下停车场,联系停车场和道路之间的面积控制在最小范围;

  E在住宅屋顶上覆土种草;

  F住宅设计中采用向心性且具有多功能室的紧凑平面布局,尽可能的减少走廊面积。

  (二)可持续建筑设计:技术可持续说&生态可持续说

  国外在对可持续建筑设计和研究的过程中,产生了以上两种学说。从上世纪中后期开始流行的高技派的代表人物是技术可持续说的支持者。在1995年,罗杰斯对高技派进行了再定义,以期迎合当时盛行的绿色思潮。他强调,现在和未来的高端技术将有望矫正那些由粗制滥造和产品工业化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目前为止,技术性手段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各个方面,如采光、通风、保温隔热等等。与“技术可持续说”试图通过技术的革新和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建筑设计所带来的问题相比,“生态可持续说”将目光放在了那些产生问题的根源上。

  (三)低碳建筑设计和研究(以英国为例)

  在英国,大量以低碳建筑为主题的示范项目被建立起来,用以探索从社会和技术的双重层面来诠释“完整的可持续建筑观”的可行性。以住宅为例,相关的示范案例不仅有单体建筑设计,如Oxford生态住宅;也包括了大规模的社区开发,如贝丁顿零耗能、零碳排放住宅。最新的一个案例是金斯潘住宅,它代表了“可持续住宅规范”中最高标准的“零碳排放住宅”。低碳建筑设计师的一个理念是,为了实现在住宅使用过程中的节能和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建筑师必须通过设计倡导一种低碳资源消耗的生活模式。

  除了低碳建筑设计示范项目外,大量强调全面考虑建筑节能和二氧化碳减排策略的科研项目也正在英国展开,如完整的“可持续设计理念”、“可变未来”、“如何使低碳建筑设计适应气候变化”等。这些项目中一个最近完成的课题是“建筑的碳减排研究”,旨在从社会和技术的综合层面来纵向探索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复杂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

  三 关于可持续居住区景观规划与设计

  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景观一般从形态上分为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大类。另一种形态学的划分来自于景观生态学,将景观划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

  (一)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可持续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应用——“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在住区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1.“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与城市住区规划

  根据景观生态学的观点,景观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组成单元称为景观单元,按照各种要素在景观中的地位和形状,景观要素分成三种类型: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可以视为“基质”,而城市住区可以视为“斑块”。在景观生态的斑块设计与规划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边缘效应”的体现,应该使城市住区成为有机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2.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理论的城市住区景观设计

  a.基底——绿地系统

  应该促进居住区绿地形成一个具有较好整体性与连通性的完整系统,结合居住小区的功能要求以及气候、地理特点,设计一个“以自然为骨架”绿色开放空间系统,通过各种植物廊道将小区内中心绿地各组团绿地连接起来。

  b.斑块——公共空间和建筑基底

  注意公共空间和建筑的边界过渡作用,以自然和流线型的种植软化边界生硬的边角。

  c.廊道——道路系统与指状绿地

  在住区内提倡良好的步行系统以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在道路与绿化系统,特别是带状绿地、溪流交接的地方,设置涵洞或者桥梁,使其成为生物廊道。指状绿地指通过带状绿地将住区的组团绿地与中心绿地连接成片,犹如中心绿地伸出的手指,而指状绿地与道路系统作为两种不同的廊道系统,互相渗透包容,在交接处采用立体交叉的模式,尽量减少道路对指状绿地的干扰。

  (二)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在建设部试行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中,认为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社会性原则;2经济性原则;3生态原则;4地域性原则;5历史性原则。

  (三)可持续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

  从大的方面看,居住区景观环境设计涵盖了以下11各方面的内容:

  1总体环境;2空间环境;3光环境与地形;4通风环境;5声环境;6地形与温度、湿度环境;7水环境;8地表环境;9嗅觉环境;10视觉环境;11人文环境。

  (四)居住区景观基本要素设计

  1.基本要素分类原则

  景观设计分类是依居住区的居住功能特点和环境空间的组成元素而划分的,不同于狭义的“园林绿化”,是以景观来塑造人的交往空间形态,突出了“场所+景观”的设计原则。

  2.绿化系统

  包括居住区公共绿地设置、宅旁绿地、隔离绿化、架空空间绿化、平台绿化、屋顶绿化、停车场绿化。

  3.道路系统

  4.场所景观

  5.硬质景观

  6.水景景观

  7.庇护性景观

  8.模拟化景观

  9.高视点景观

  10.照明景观

  (五)可持续居住区的绿量

  绿量是指植物单面叶片总面积;叶面积指数指单位绿地面积上的绿量,指书馆覆盖地面水平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叶片总面积;平均叶面积指数指叶面积指数和绿地率的乘积。

  通过拓展绿化空间,增加绿量和绿化覆盖率,可改善居住区小气候,优化居住区环境。增加居住区的绿量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增加居住区的绿地面积,增加绿量;

  2.改善居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增加绿量;

  3.立体绿化,增加绿量;

  4.充分利用居住区地表面积,增加绿量;

  5.住户自我完善增加绿量。

  四 关于可持续居住区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

  顾名思义,评价指标是根据一定的评价目标确定的、能够反映评价对象某方面特征的具体评价条目。而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不同级别的评价指标按照评价对象本身逻辑结构形成的有机整体,大致由评价指标、权重和阈值(评价标准)三个系统构成。

  关于可持续居住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发达国家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如美国的LEED标准、荷兰的Eco-Quantum标准等。

  (一)几种主要的居住区评价方法

  1.英国BREEAM

  1990年,由英国的“建筑研究中心”提出的《建筑研究中心环境评估法》(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综合评估体系,也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其目的是为绿色建筑实践提供指导,以期减少建筑对全球和地区环境的负面影响。

  为了易于被理解和接受,BREEAM最初采用了一个相当透明、开放和比较简单的评估架构。它的《2003版生态住宅》中,主要包括能源利用、交通、环境污染、材料、水资源、场地利用与生态和健康舒适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归类于“全球环境影响”、“当地环境影响”、“室内环境影响”三个环境表现类型。BREEAM根据建筑得到的最后分数给予“通过、好、很好、优秀”四个级别的评定。

  《BREEAM—办公建筑》自1998年出版后,框架有较大变化,它通过建筑性能核心评估、设计与实施评估、管理和运作过程评估这三个评估的组合把“新建办公建筑”、“空置办公建筑”、“已使用办公建筑”的评估包括在同一个框架里,并引入了一个权重系统来区分不同环境影响分类的重要性,扩展了系统的功能。

  《BREEAM—办公建筑》的评分原则为:

  A.根据被评估建筑种类确定需要评估的部分。

  a.新建项目和改建项目,参评“设计与实施”和“建筑性能”两部分;

  b.空置建筑参评“建筑性能”部分;

  c.已使用建筑参评“建筑性能”和“管理运行”两部分。

  B.计算被评估建筑在各条款中的得分及占此条款总分的百分比。

  C.乘以该条款的权重系数,即得到被评估建筑此条款的最终得分。

  D.被评估建筑每项条款得分累加得到总分。

  2.美国LEED评价标准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编写的“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LEED)问世于1995年,其目的是推广整体建筑设计流程,用可以识别的全国性认证来改变市场走向,促进绿色竞争和绿色供应。

  LEED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新建和大修项目(LEEED NC2.2)、既有建筑(LEED EB)、商业建筑室内(LEED CI)、学校建筑(LEED for School)、社区规划(LEED—ND)、住宅(LEED Home)等评价标准。

  LEED评价体系通过6个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绿色评定,包括:可持续场地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和环境、材料和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革新设计。

  LEED—ND体系全称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Design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即LEED绿色社区认证体系。LEED—ND继承了单体绿色建筑实践中重视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提高能源和用水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希望通过开发商以及社区领导者的通力合作,对现有社区进行改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汽车的使用、改善空气质量,为不同层次的居民创造和谐共处的环境。LEED—ND整合了精明增长、新城市主义和绿色建筑等三大绿色建筑住区发展原则,成为美国首部面向邻里社区规划的综合指标。

  LEED—ND所定义的社区具有以下特征:具有明确的中心和边界划分;规模控制在中心到边界的步行时长不超过5分钟;社区由多类型的功能建筑构成;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内部交通网络鼓励使用者徒步出行;社区预留了足够的公共活动空间。

  LEED—ND评估体系主要由精明选址与联系(Smart Location&Linkage)、社区模式与设计(Neighborhood Pattern&Design)、绿色建造与技术(Green Construction&Technology)、创新与设计方法(Innovatione&Design Process)等四大部分组成,总共包括58个前提条件和各类得分点。

  3.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贯穿建筑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的全过程。绿色建筑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 以上内容,只是结合《可持续居住区规划与设计》这本书与之前所读的其他书籍共同串联起来的东西,内容并不是很全面,就当是“温故之做”吧!

  尽管,我国已经开始了生态城市和低碳城市的探索研究和建设;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国情和现实状况来看,无论是“生态城市”还是“低碳城市”建设,都面临者巨大的挑战。而从另一方面,就像温高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那样,“要积极推荐建筑节能,推进低碳城市试点”;即使前面是“万丈深渊”,我们也要“勇往直前”。这不仅仅是政府2011年的重点工作,而应当把它当做一项长期目标来扎实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