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斑魔王佩丝特本子:“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9:53:25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诗歌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但在欣赏、品味的过程中,要想将这二者准确地分辨清楚,却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主要原因在于这两个概念的有关解释区别度太小。关于“托物言志”, 2004 年 1 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关于“借景抒情”,顾名思义,是指在作品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尽管关于这两者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要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此物与彼物究竟有何不同,对此物的描写与对彼物的描写究竟有何区别,此物所要表达的“感情”与彼物所要表达的“感情”究竟有何差异,词典上未作具体分析,但这个问题又非弄清楚不可。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结合典型事例来作具体分析。请看下述四例:

  例一:

  蝉

  垂緌①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注]

  ①垂緌,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似下垂的冠缨。

  例二: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例三: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例四: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例一、例二采用的是托物言志的写法,例三、例四采用的借物抒情(或情景交融)的写法。仔细推敲,便不难发现例一、例二与例三、例四的区别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例一、例二描写的“事物”都只有一个:例一为“蝉”,例二为“菊”。例三、例四描写的“事物”都不止一个:例三中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水”、“长江”等,例四中有“山”、“故国”、“潮”、“空城”、“月”、“女墙”等。

  二、例一、例二所涉及的同一事物都被进行了多角度或多层次的描写:例一中的“垂绥饮清露”写出了蝉的饮食之纯洁,“流响出疏桐”写出了蝉声悦耳动听、传播之远的特点;例二中“秋丛绕舍似陶家”描写了丛丛秋菊绕房舍的情景,“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看似写人,实际上是进一步突出了菊花的迷人之处,这是一种间接描写的方法。例三、例四中的景物都是单一角度或单一层次的描写,或是将这几种景物融合在同一画面中作一次性的描写。例三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便有“风”、“天”、“猿”三种景物融合在同一画面中,“渚清沙白鸟飞回”便有“渚”、“沙”、“鸟”三种景物融合在同一画面中,对“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长江”都是各描写一笔便不再回顾。例四中“山围故国周遭在”中的“山”与“故国”,“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潮”与“空城”都是分别融合在同一画面中,“淮水东边旧时月”中的“月”与“夜深还过女墙来”中的“女墙”共同融合在一个画面中。对这些融合在同一画面中的景物,作者都只作了一次性的描写。

  三、在例一、例二中,作者借助“蝉”、“菊”的某些特性所要表达的感情主要属于道德、节操、意志、品质方面的内容。作者借助例一中的“蝉”表明,品格高洁的人立身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表达出对傲然独立的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作者借助例二中的“菊”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气质。在例三、例四中,作者借助所描写的事物来表达的“感情”是指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爱、憎、喜、怒、哀、乐等的心理反应。例三中作者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幅惨淡的画面要表现的是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凄凉心境;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广阔深远的意境,抒发了自己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苦痛。例四中,作者借写月光下江潮拍打空城的苍莽凄凉的景色抒发了对国运衰微的感叹。

  四、例一、例二中的事物特点是采用点击式白描的手法揭示出来的,无须营造特定的意境。而例三、例四的景物特点是采用浓墨重彩的方法描绘出来的,多个景物共同形成了一个渗透着作者特定情感的特定意境。

五、在例一、例二中,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常常要作直接的评述,并通过对事物的某一特点的肯定委婉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志。例一中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例二中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就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在例三、例四中,作者对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一般是不明确揭示的,如例三中的颈联、尾联除了抒发自己的“悲秋”、“多病”、“艰难”等感慨外,对首联、颔联所描写的事物特点未作任何评述。例四中不仅对诗中描写的景物特点未作任何评述,连作者的感慨也都隐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了

但是“借景抒情”中的所借之景都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注重“形”。作者通常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比如苏轼的《浣溪沙》中“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作者从视觉、听觉等方面非常细腻地描绘出山林景致的幽美宁静,写出了景物的勃勃生机,从而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这一切都是临时性的。

而“托物言志”中假托的“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这种“物”的内涵精神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往往早就有的,而且带有一定的人格化色彩。比如梅的凌冬不凋,松的常青、坚韧,莲的出淤泥而不染,菊的高洁等。作者往往取其“神”似,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托“梅”的孤高、坚贞和甘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品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不难看出,虽然“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这两种表现手法有一定的辨析难度,但只要扣住上述五点稍作一番推究,便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