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兽7.0换购战士s8需要:《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精要浅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8:01:19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精要浅解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精要浅解(一)

鹏远居士

 内容提要: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简称《观经》,为弥陀净土法门的根本经典之一,与《无量寿经》(又称《大经》)、《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又名《小经》、《称赞净土经》)一起,并称为《净土三经》。《观经》与《称赞净土经》一样,也是专门解释《系列无量寿经》的,也是进一步开示净土法门的修行总纲领——“行正信行得生我刹”与“行正信行摄满功德(摄取殊胜佛刹圆满功德)”的。二者之不同处唯在:《称赞净土经》所开示的是行正信行的全过程(包括四个步骤:1、闻信即生;2、念佛亦生;3念信即生;4、念佛摄满),而《观经》则在此基础之上专说净土修行的最高成就(又云“最高纲领”),即专说“本愿平时摄受初发之机闻名即发“本愿心”——闻名即发“欢喜心”)”和“本愿平时摄受再发之机(观想再发“本愿心”——念佛再“发三种心”)”的。换句话说,《观经》是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四步行”的基础上,将“行正信行的全过程”简化成了“两步行(1、闻名发欢喜心;2、念佛发三种心——‘念吾名号发至诚心坚固不退’!)”。

因此,凡是欲解《观经》之真意者,首须深入研习《系列大经》和《称赞净土经》,并且必须以此二经为真实依据!若离此二经一步,即是魔说,无有是处!

释迦世尊以特殊之因缘于摩竭提国王宫中,为国太韦提希示现十方诸佛净妙国土,韦提希及五百侍女。韦提希见闻!)十方诸佛净妙国土之后而白佛言:

“我今(至心信乐之“”!)乐欲往生之“”!)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此乃“至心信乐欲生其国之心”是也!)。唯愿世尊教我思维,教我正受。”

于是世尊才为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想!)于西方极乐世界(西方依正功德、相好光明)!

由此可见“观想”即是“正受”,“观想”即是“思维”!

两土导师以不可思议威神力,韦提希等“彼国土极妙乐事(“见彼佛相好光明”!此即 “闻其光明名号”是也!)”。因为彼佛国土净妙安乐、微妙奇丽、“甚可爱乐(详见《称赞净土经》!诸位可千万不要忘了释尊于该经之中将近二十次地叫着舍利弗的名字反复强调彼佛国土‘甚可爱乐’啊!)”故,当下即生“欢喜爱乐”之“心”!以“心生欢喜故(“信心欢喜”故!),应时(“乃至一念”!)即得无生法忍(“即时入正定位,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乃“弥陀本愿平时摄受初发心之行”—— “闻其名号(闻其光明名号!)即发信心欢喜(至心信乐)之心”者是也!

对于那些“闻(见闻!)彼国土极妙乐事”而未能当下即发欢喜爱乐之心的“若欲至心生西方者(此乃十九愿所摄的‘平时初发之机’,详见本经第13观!)”,世尊则进一步教其“十三妙观之观想”(教其“思维”,教其“正受”——大经谓之曰“一心念我昼夜一日不断绝”,“一向专念……”,“昼夜思维……”;小经则云“闻已思维……”!)。

此为本愿平时再发心之“方法”是也!

然,行此十三妙观(观想念佛!念吾名号!)之目的,则正如《大经》宋译之第13愿所说,乃是“念吾名号发至诚心坚固不退(“发三种心”,入“上辈”、升“上品”)”!此为“本愿平时再发之机”——大经之“上辈往生”,观经之“上品上生”者是也!

以上便是简化后的“两步行”的“行正信行之全过程”!

若其平时闻名发心(比如发“至心欲生西方”之心,又即“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之心!)之后并未专心念佛,亦未恒修诸行功德(大经之唐译云:“不专念无量寿佛,亦非恒种多种善根”;魏译则云:“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此中就包括“不能念佛”!) 或虽曾“念佛(包括观想!)”但未能发起本愿之“三心”者,则以其随缘修习“三福净业”(大经之唐译云:“随己修行诸善功德”,魏译则云:“多少修善……”)之胜劣,而作为其“入品之条件”,依次进入“中辈五品(从‘上品中生’至‘中品下生’)”而获“中辈往生”。以上所说的“上、中两辈往生”就是观经的“上、中两辈生想”!

若再加上大经的“下辈往生(下辈往生者共有‘三品’——即观经之‘下三品’)”,就共同构成了观经的三辈(三辈生想!)与九品的往生之因果。

而大经的“下辈往生”者,正是上述平时没有专念无量寿佛,或虽念佛(即观想、持名)但却未能于平时发起本愿之三心,直至临终才又遇缘“再闻深法(“闻彼佛名号”,汉吴二译则云:‘得经’)”而“欢喜信乐乃至一念(见魏、唐二译之“下辈往生”!)”者。此人虽然临终闻法,且“提升了信心”,但却已属“本愿临终摄受再发之机”,故而不能再入“上辈上品”,只能屈居“下辈三品”矣!

由此可见,《观经》之“九品(三辈生想)”与《大经》之“三辈(三辈往生)”完全相应,皆为“弥陀大愿(十八、十九两愿)”之所摄!

其中,“见彼国土极妙乐事”——“闻彼佛名(本经为‘见闻彼佛相好光明’,而《称赞净土经》则是‘听闻彼佛威神功德’!)”与“观想(大、小二经则谓之“念佛”——“一心念我昼夜不断”、“昼夜思维”、“闻已思维”!)”,皆为“信正信行”、发“本愿心(发三种心!)”之工具!

《观经》之“观想”与大小二经之“念佛”皆是“闻其光明威神功德闻已思维(思维、正受!)”。二者之内涵完全相同,本质完全相同、目标完全一致!可见,弥陀三愿本为“一法”,《净土三经》同为“一经”,并没有“弘门”与“要门”、“真门”之差别也!

重点说明:

《大经》之“三辈往生”与《观经》之“三辈生想”虽然都和《观经》之“九品”相应!但须高度注意的是:

《大经》之“三辈”与观经之“九品”的关系,却绝对不是“每辈”各对“三品”,而是“上辈”对“一品(上品上生!)”,“中辈”对“五品”,“下辈”对“三品”!

所谓“每辈”皆对“三品”的说法,只适用于“三辈生想”而不适用于“三辈往生”!

“三辈往生”、“三辈生想”与“九品往生”之间的对应关系非常复杂,古今中外历代祖师没有一人能够说得清楚!我们今日初次接触之,对大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之课题!若一时难以完全理解,也是在所难免的意料中事。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我们大家加倍地共同努力,认真研习,共同探讨。我们也将在今后的弘法过程中进一步详细介绍之。敬请大家稍安勿躁,但要保持信心!诸位要相信我一定能够说得清楚,我也相信大家一定都能弄个明白!

http://tw.netsh.com/bbs/703313/html/table_34539005.html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精要浅解(二)

内容提要(之二):

由“多步行”到 “两步行”的简化之过程

 从根本上说,由弥陀无量大愿所建立的弥陀摄受之法(西方净土法门!),就是为了确立西方净土的“往生之正因正信心!)”,进而引导众生“建立”、“提升”并“完善”之,以令一切众生悉皆“摄取”并“圆满”其往生之“果报”的。这一过程叫做“行正信行得生我刹”和“行正信行摄取圆满功德”!

大经之《宋译》和《弥陀经》中,弥陀为了强调“行正信行”的“全过程详细过程!)”而将“此行”分成了两大步,

一曰:“初发心之行(靠‘闻名’而发心!)”;

二曰:“再发心之行(靠‘闻已’之‘’、‘’而发心!)。”

接下来,又将其“再发心之过程”细分成了若干之“小步”。

比如大经之《宋译本》就先说“念信即生”,再说“念佛亦生”,之后再把“念佛往生者(胎生!)”导入“念信即生(化生!)”。最后再令所有的“愿生其国者”通过“念吾名号”而“发坚固不退的至诚心(摄满行!)”!

而《弥陀经》的顺序则稍有简化:初发心(闻信即生!)之后先说“念佛往生”,再说“念信即生”!将“念佛往生者”全部导入“念信即生”之后,再说“摄满行(通过念佛而‘深心信解发愿往生’!)”!

不难看出,不论是《宋译本》的先说“念信即生”还是《弥陀经》的先说“念佛往生”,其最后都要将一切“闻其名号者”全部导入“念信往生(正信往生)”之后,再通过“念佛”而“摄满”。所以,《弥陀经》省略了《宋译本》的“先说念信”这一步,其结果是一样的。

以上二经对“行正信行”之“全过程”的开示详细而具体,其步骤清晰、逻辑顺畅而易于初学者之理解,《弥陀经》虽稍有简化,然而却难免仍有过于复杂之嫌!故大经之汉、吴、魏、唐诸译及《观经》之中,如来便将上述过程中的几个步骤(《宋译本》五步,《弥陀经》四步)重新拆分组合而简化成了两步

其简化之过程及其原理都是很容易理解的。从大经之《宋译本》和《弥陀经》可以看出,其“行正信行”的过程虽然较为复杂,但其最终之目标却是十分明确的!

这就是欲令“所有一切闻我名号者”悉皆进入“弥陀本愿(吴4愿和魏18愿)”之摄受——“发本愿心(发三种心!发“如是至心”!)”!“摄取殊胜佛刹圆满功德”!

大家知道,由于众生闻名之前的善根(宿世善根!)是参差不齐的,故其“初闻佛名所发之信心”必然千差万别!其中必有宿世善根圆满,初闻即发“本愿之至心”者!此人信心圆满,果报亦圆满,纵然继续念佛,其信心层次和往生果报也绝对不会再提高!是故,其“行正信行”之全过程便已圆满结束矣!之后便可随缘度日!随缘度生!单等临终之时弥陀接引而已!

而对于“宿世善根尚不圆满”、“初闻之信心亦不圆满”之众生,则不论其信心之有无和信心之深浅,只要他是愿意往生西方的,就一律都通过“念佛(或‘称名’,或‘修诸功德’)”而“发本愿心”就是了!

于是,行正信行的全过程便简化成了以下两步:

1、闻名即发本愿之三心(宿世善根已经圆满者);

2、念佛再发本愿之三心(宿世善根尚不圆满者)。

比如魏译之上卷云:

“其有众生迂斯光者(‘迂斯光’即是‘闻其光明名号’,本经则谓之曰“见彼国土极妙乐事”),欢喜踊跃善心生焉(信心欢喜乃至一念,本经则谓之“心欢喜故”)寿终之后皆蒙解脱(“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即时入正定位生清净安乐国”!本经则谓之曰“豁然大悟,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此为本愿平时初发心之行 (亦为‘行正信行’的第一步!) 也!

而对于那些“初闻”而“未发本愿心者”,世尊则紧接着指出:

“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闻其光明名号!)日夜称说(“闻已称说”——“称佛名”!当然,也可以“一心念我昼夜不断”!)至心不断(发至诚心坚固不退!),随意所愿(欲生)得生其国(得生)”。

此为本愿平时再发心之行也(亦为‘行正信行’的第二步!)!

两步足矣!明确而简单!毋庸赘言!

又比如,汉、吴二译之上卷皆云:

“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莫不见阿弥陀佛光明,见阿弥陀佛光明(“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得见佛身及二菩萨”!)莫不慈心欢喜(“至心信乐”!“信心欢喜”!)者……死后莫不得解脱忧苦者。”

此为本愿平时初发心之行——闻名即发本愿之三心者也!

“闻阿弥陀佛声(闻彼佛名!)称誉光明(闻已称誉——“称彼佛名”!),如是朝暮(如是昼夜!),常称誉其光(称彼佛光明名号!)明好,至心不断绝(发至诚心坚固不退!),在心所愿(欲生)往生阿弥陀佛国”。

此为本愿平时再发心之行——称名再发本愿之三心者也!

由此可见,在“初发心之行”中,释尊只突出了“本愿平时初发”之“心”,而在“再发心之行”中,释尊同样只突出了“本愿平时再发心”之“行”。而“两步行”之根本目标,却始终不离“本愿之至心(如是至心!)”!

而在汉、吴、魏、唐四译的下卷之中,释尊又将其上卷之“本愿平时再发心之行”进一步拓展成了“三辈往生”。其所不同的是,汉吴二译是以第20愿(闻名而“愿欲往生”者)为始,而魏唐二译则是从第19愿(闻名而“至心欲生”者)出发。

由以上分析可知,宋译之“行正信行”是以“行”为重点,主要突出“此行”之过程(详细步骤),但其“”中有“得生)”,而汉吴魏唐四译之“摄生四愿”则以“证(果报差别)”为重点,突出强调“信愿层次”之差别,但其“”中有“”!总之是“行”、“证”不离,“行”、“证”不二,共存于同一过程之中。而这一过程就是弥陀所规定的“行正信行得生摄满”!

但总体说来,《大经》五译对“净土正行”之开示还都是粗线条的。为令众生皆获理想之果报,则须详尽、严格地规范净土之“正行”,使众生在方法具体、措施得力、要求严格、目标明确的“行正信行”之过程中,悉皆获得殊胜圆满之果报!

正是基于以上之目的,释尊才在多次宣说《无量寿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再详说《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和《观无量寿佛经》。前者针对《宋译》的“多步行”之原则,从“行”之整体出发,并进一步系统、充实、并完善之,不仅将一切“闻名者”悉皆导入“三愿”之摄受,而且劝令19、20两愿所摄之众生“当勤精进、如说修行、勿行放逸”,悉皆“深心信解发愿往生”而入弥陀本愿之摄受。

而《观经》则是根据上述所说的汉吴魏唐四种译本的“两步行”之原则,突出重点,解剖典型,专以魏唐二译的“19愿平时初发心”为代表,进一步详细介绍其“三辈往生”之中的“中辈往生(五品!)”者入“上辈(‘一品’——‘上品上生’!)”之具体过程的。在此基础上进而确立了《寿经》“三辈”与《观经》“九品”间一一对应之关系,详细而明确地给出了净土法门所摄一切机类众生的“往生”、“入品”之“”、“”及其具体之“果报”。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经》乃是净土法门的收篇之作,是《净土三经》的最后之归宿。如果把《无量寿经》称作净土之《大经》,则《观经》与《称赞净土经》一样,皆可称为净土之《小经》,又可称为没有弥陀大愿的《无量寿经》!

本经关键词:见彼国土极妙乐事 心欢喜 三福净业 正受思维 发三种心

http://tw.netsh.com/bbs/703313/html/table_34539002.html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精要浅解(三)

略释经题:

“佛说”二字,特指此经为佛(释迦佛)所说。

“观”,有二意,其一云“想”,故“无量寿佛”即是“无量寿佛”。而“想无量寿佛”即是“思维想念无量寿佛的种种功德和相好光明”,又云:“无量寿佛”。

与《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的不同之处唯在于《称赞净土经》偏重于思维其“威神”与“功德”,而此经(观经!)则偏重于思维其“相好”和“光明”。

需要特别强调,并且希望大家千万不要忘记的是:

无论《观经》之“观想”,还是《弥陀经》之“持名”,其本质都是完全一样的!这个共同的本质就是“思维”!以此之意故,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念佛(想佛)”!

经云:“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心想即是“思维”,“思维”即是“”!)生,是心作佛(想佛、念佛!),是心是佛”。是故“是心思维无量寿佛相好光明(观想念佛!)”之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由此可见,

念佛即是成佛时!念佛乃成佛之因也!

然而在弥陀的西方净土法门之中,二尊却是借此“成佛之”的“念佛”作为生信、励信之“”,而决非“往生之因”!

 而“令心坚住,专想不移,务令显相”,“令心眼见之”又名之曰“”!是故,“想念无量寿佛”而得成者,即可“”无量寿佛,又名“无量寿佛”!

由此可见

“观”之一字应同时具有“想”、“见”之二义。

无量寿佛”即是“(想)无量寿佛”,其具体含义是“想念无量寿佛的不可思议真实功德和相好光明”,本经之中则偏重于(想念、思维)无量寿佛及其西方极乐世界的“无量相好”和不可思议之“光明”,并借助于观想(想念)无量寿佛之“相好光明”而作为众生升信励信之“(条件和方法!)”。

是故,不管观想是否成功(指能否“显相”!),只要能提升其信心,只要能“发三种心”者,则皆可由“中辈”升入“上辈”,由“中五品”而入“上一品”!这一点与一切大乘法中以念佛、观佛而求“三昧”的宗旨是完全不同的!

“经”之一字,通指“佛说之经”。具贯、摄、常、法四义,为规范净土往生之“正因”和净土法门“如说”之“正行(“行正信行”!)”的根本“法则”!观想之过程若与“经”合,则名曰正观,若他观(与经不合)者则名为邪观。正观、正念,可生正信,得正解脱;邪观、邪念,即生邪信,不得解脱!

若以“行正信行”之标准来衡量,则“发欢喜心(发三种心)”者为“正行”;未发三种心者则非“正行(变成了‘行观想行’,‘行念佛行’!)”。是故,“闻名”而未发“正信”,观想(念佛)而未提升其信心者,其“行”只能叫“闻名行”和“观想行(念佛行)”而不能叫作“正信行”!

结论:《佛说无量寿佛经》就是《佛说无量寿佛经》,就是《佛说无量寿佛经》。是无量寿佛之“相好光明”之《经》,是通过“无量寿佛之‘相好光明’”而发“欢喜心”、“发三种心”之《》!

http://tw.netsh.com/bbs/703313/html/table_34538999.html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精要浅解(四)

    浅释经义(序分)

关键词语:见彼国土极妙乐事 心欢喜 三福净业 正受思维 发三种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此文为本经之证信序,又称通序,此序虽短,但六种成就俱全,完全可以证明此经确为释尊所说。但此经发起之因缘却非常之殊特,实际上,释尊并没有直接向法会大众说经,而是只带大目犍连和阿难尊者同入摩竭提国王宫,专为韦提希及五百侍女而说。待说经完毕,世尊还耆阇崛山后,才由阿难尊者代为释尊“说如上事。”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闲置于七重室内……时韦提希见佛世尊……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逆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世尊),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花……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维,教我正受”。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而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此文为本经之发起序,又称别序。文中介绍了阿阇世王子为夺王位而幽闭其父,欲杀其母之经过。韦氏夫人由此而对“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的“阎浮提恶世”心生厌恶(厌离娑婆!),唯愿往生“无忧恼处”(欣生净土!),故而求教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以上发起序中,有以下三个问题颇值一提:

一、韦氏夫人祈请世尊“教我观于(想于!)清净业处”,“教我思维(想念,忆念),教我正受(‘一向专心’即为‘正受’)”,由此而引发“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

如来“”清净业,即是欲令法会大众及未来世众生“闻而信之”、“闻而观之想之!)”、“信之”!

由此可见,如来教韦提希等“观于西方极乐世界”,即是欲令法会大众及未来世一切众生“思维之(想念之!)”!可见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如来欲教众生所观之“清净业处”,如来教其“观于西方极乐世界”,就是令其“正受思维专想!)”之!而正受思维(一向专想)之目的,却全在于令其发“欢喜爱乐(‘发三种心’,发“如是至心”)”之

注意:“一向专念”就是“正受思维”!

流通分中释尊明确指出:“此经名为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可见,此经不仅叫《观无量寿佛经》,又可叫《观极乐国土经》……

只缘极乐国土乃无量寿佛之“土”,无量寿佛乃极乐国土之“佛”。佛即是土,土即是佛,依正不二!是故世尊教韦提希“观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教其“观无量寿佛”,“正受思维(一向专念)于无量寿佛”也!

二、尔时世尊放眉间光,以不可思议威神力,示现十方诸佛净妙国土,韦提希(闻!)!韦氏在亲眼目睹十方诸佛净妙国土之后自主选定:

“我今乐生信乐欲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可见,这一选择并非世尊之授意,而完全是韦提希及五百侍女自主之选择。韦氏及五百侍女以业障之身,凡俗女流之辈,竟也能在十方一切诸佛净妙佛土之中,唯独选定“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说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生佛不二。由此亦可证明,释尊所说的“十方佛国土,阿弥陀第一”,极乐国土“超逾十方一切世界”乃诚谛语、真实语也!

三、释尊向韦提希展示西方为“众妙绮饰,甚可爱乐”之土,弥陀为“甚可爱乐”之佛,即是在为韦氏等说《无量寿经》、说《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即是在启发韦氏及未来世一切众生应皆发“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之心”!皆发“信心欢喜愿生之心”!皆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之心”!

韦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闻佛名!闻其光明名号!)”之后云:

“我今乐生(信乐欲生!)阿弥陀佛所”就表示她已经“至心信乐欲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初闻即发本愿心!)矣!就表示她已经“发三种心”矣!

以此之意故,韦氏及五百侍女悉皆属于弥陀本愿平时摄受初发之机,皆已“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应时即得无生法忍”矣!

以上为本经之序分,简介至此。以下则为本经正宗分。由于《观经》为净宗必修之经典,流通极广,读者对经文内容又比较熟悉,故本文将不再一一详引其文,敬请读者谅之!

http://tw.netsh.com/bbs/703313/html/table_34538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