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桐谷歌b站:中国首次表彰30位“国医大师”(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2:18:06
李济仁   

  

李济仁,男,汉族,1931年1月出生,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           人物生平  1931年,出生于安徽省歙县;  1943-1948年,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汪润身等,并临证随诊;  1949年,在歙县小川开业行医,任所长;  1955年、1958年两度被选派到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师资班学习;  1959年,参与筹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1970年,转入安徽医学院(现安徽医科大学)工作;  1972年,调至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工作;  1990年,成为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

主要领域

    

1

原名李元善,1931年初冬出生于徽州歙县,7岁入私塾,善文。动乱年代,民众深受病患之苦,遂从“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之古训,立志以医道济人济世。 1943-1948年,他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研习中医,并更名“济仁”,成为新安一代名医世家“张一帖”第14代传人。  皖南医学院教授、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首批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首批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首批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精擅内、妇科疑难杂症,尤擅痹病、痿病、肿瘤等顽疾治疗,有《济仁医录》等专著10余部,论文百余篇,并参编《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古老的徽州,秀木成阴、风景如画,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地域性医学流派新安医学便诞生于此。  继承传统并开拓创新,是李济仁医术之特色。在医治外感病、急症方面,他继承“张一帖”心法,妙方独具,用药猛、择药专、剂量重,常一剂奏效;对于疑难杂症,则合参新安汪机“培元派”调补气血、固本培元思想,主张辨症与辨病相结合。由于不了解中医,很多人不信任其“偏方秘方”,医生们故常不敢使用。对此,李济仁有着独到见解:“有些验方听起来的确荒诞不经。但常年使用、效果确实的验方,还是值得采纳的。”他熔经方、时方、验方于一炉而精心化裁,针对世界性顽疾系统提出  

2

益肾填精、健脾和胃、养血舒筋等法,在痹症诊治上提出寒热辨治、气血并举、痹痿同治“三期疗法”、创立治疗冠心病的“归芎参芪麦味方”、治疗慢性乙肝的“乙肝转阴方”等效方验方,并总结出“强调服药时间,注重动静宜忌”、“推崇数方并用,主张定时分服”等精辟论见。由于医名远播、疗效精到,海内外慕名求诊者纷至沓来,对此,李济仁总是予以悉心诊治。繁忙的医、教、研之余,他甚至还为4000余位患者提供“无偿函诊服务”。  李济仁是“新安医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理论与临床并重是其从医的另一重要特色。“新安医学需要更多的人来传承”,他潜心提炼新安医家诊治之特色规律,主编《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等书,其中,集新安医著之大成的鸿篇巨著《新安医籍丛刊》首次将历代新安医家著作进行校注整理。“独本不能流传……要让更多人领会新安医学的魅力”,为此,他毅然捐出传本极少的新安医著《神灸经纶》,交由出版社出版。经多年努力,他带着学生们成功“还原”已尘封于历史的668位新安医家、400余部新安医籍,并厘清阐明其针对急、危、难、重病症的诊疗经验和富特色的诊疗规律。此外,李济仁还以《内经》为宗,理论与临证互作阐发,确立中医医学地理学、中医时间医学等新学术生长点,及体质学说、五体痹病、五脏痿病等研究专题,在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研究上硕果累累。  对于医术,李济仁孜孜以求,凡有所悟、所思、所得,均述诸笔端,数十年来聚沙成塔,共撰写《济仁医录》、《痿病通论》等专著12部,参编《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首批卫生部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并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对新安医家学术思想与诊疗经验的传承与创新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面对荣誉,李济仁却一贯淡然:“学生们的成绩就是我辛苦的最好回报。……家族制是古代社会文化意识,在现代多元教育形式高度发达的今天,注重的是文化传承和多元化传承方式。 ‘张一帖’是民族文化瑰宝,我想把它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它、利用它。 ”

“张一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0年07月13日“张一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黄山市申报的张一贴内科疗法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扩展项目传统医药类),这是继2008年12月张一贴内科疗法被列为安徽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获得的又一殊荣。 新安医学享有明清时期中国医药学“硅谷”之美誉,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安医学的世医“家族链”中,以内科为主的“张一帖”家族被认为是历史最悠久、当代影响最大的家族之一。从明朝嘉靖年间“张一帖”得名算起,代代为医,传承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张一帖”以其辨证准,剂大力专,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和急性热病屡获佳绩而享誉皖、浙、赣数省。 “张一帖内科”第十五代传人张其成教授作为唯一的中医医家的代表,曾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记忆》访谈节目。  ◎杏林史话  “悬壶”溯源  “悬壶”是根据壶公的故事而来,而壶公何许人?《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和葛洪《神仙传》虽都有记载,但均为神话传说。据《安徽卫生志》记载,“后汉历阳(今属安徽和县)人谢元,医术精湛,诊病兼卖药,日收钱数万,尽以施贫。因其习惯将药装在葫芦里悬挂在店铺门头上,故被人尊之为‘壶公’”。从此之后,郎中行医也用葫芦来作店铺招牌,以表示医术高超、所售药物灵验,“葫芦”也因此成了医生的标记。而后,人们便称技术高明医德高尚的中医师为 “悬壶济世”,历代医家行医开业,每以“悬壶之喜”等为贺。到了后世,甚至不乏药房以葫芦为招牌、药厂以葫芦为商标图案者。 (佚名)全文转载《安徽日报》2008年9月8日B4版

大事年表

  1931年:  1月24日、庚午年十二月初六(己卯日),李济仁生于安徽省歙县桥亭山。原名李元善。  这个日子要审定  1935年:  1月28日、甲戌年十二月廿四日八时(甲辰日)张舜华生于安徽省歙县定潭。  1943年:李济仁随新安名医汪润身学习。  1946年:李济仁、张舜华在张根桂门下共同学医。李元善改名李济仁。  1949年:  李济仁在歙县桥亭山、小川、三阳坑开业行医。  1950年:  李济仁组建歙县小川联合诊所,任所长。  张舜华在定潭开业行医。  1955年:  李济仁参加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师资班学习,至1956年。  1957年:  李济仁组建歙县街口区大联合诊所,任所长。  农历9月初8,张根桂病故,年49岁。  农历12月初3,李济仁与张舜华成婚。  1958年:  2月,李济仁调入歙县人民医院工作。6月,参加安徽中医学院《内经》师资班学习,至1959年。  6月,张舜华进定潭联合诊所工作,任业务副所长。后改为定潭卫生院,任业务副院长。  1959年:  3月,李济仁借调入安徽中医学院,任《内经》教研组组长、前期大教研室主任。  4月1日,张舜华赴歙县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至12月止。  10月20日(九月十九日凌晨三时廿分),长子张其枨(成)出生。  12月,李济仁正式调至省城合肥工作。  1960年:  李济仁参与筹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任秘书职。  1961年:  2月,李济仁父李荣珠病故,时年68岁。  3月1日(正月十五上午五时许),女儿李艳(行二)出生。  4月,李济仁母洪聚娣病故,时年68岁。  1963年:  7月30日(六月初十上午十时许),次子李梃(行三)出生  1965年:  9月,李济仁任安徽省青年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并获“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先进教师”荣誉称号。10月24日至北京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参加内经教学研究班学习,并编写《内经》、《中医基础理论》等首批卫生部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全国共18位教师参加。  1967年:  7月13日(六月初六下午三时廿分),三子李标(行四)出生。  家中因文革而抄家,祖传的医藉、家当散失殆尽。  1970年:  李济仁任安徽医科大学内科医疗组组长,至1972年。  1971年:  歙县各级领导及群众被张舜华的事迹及勤劳所感,“铁打的身体,马不停蹄,上到北京,下跑遍农村”之谚自此传开。  1972年:  李济仁年底调至皖南医学院,任中医教研室主任,附属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  1973年:  8月,由于医术神奇,张舜华赢得了皖、浙、赣群众的普遍信仰,省、市、县均有请调意向。然因当地民众再三挽留而婉拒。仍留在定潭卫生院工作,仍坚持跋山涉水,在周围各县、地出诊。被誉为“女张一帖”。  10月22日(九月廿七日中午十二时),幼子李梢(行五)出生。  1976年:  12月,张舜华母姚玉梅病故,年68岁。  1978年,李济仁任副教授。  1979年:  李济仁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自彭光谱、程宜福、胡剑北、仝小林等开始,至今共指导《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治疗学、中医时间医学等方向的硕士生20余名。  1980年:  4月10日,张舜华调至安徽芜湖市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工作,任副主任医师。  1981年:  7月下旬,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及复审通过,李济仁任国务院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10月,李济仁任皖南医学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2年:  8月,李济仁被聘为中共安徽省委保健委员会保健医师。  12月,将收藏多年的清初著名书画家程邃(穆倩)隶书四条屏等珍品无偿捐赠给安徽省博物馆,“此种精神殊堪嘉许”,受到表彰。  1983年:  2月27日,受广西省科学院、广西中医学院、广西医学院邀请,赴南宁市参加“广西计算机中医诊断鉴定会”,任鉴定委员会副组长。会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计算中心召开。  1984年:  10月29日,《安徽日报》 以“中医基础理论的探索者——访皖南医学院李济仁副教授”为题作了长篇报道。  1985年,李济仁任教授、主任医师。  12月,李济仁任安徽省新安医学会副会长;1999年任名誉会长。  1986年:  3月,李济仁专著《杏轩医案并按》(与胡剑北合著)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王个簃先生题签,邹云翔、班秀文先生为序。余瀛鳌、龚维义、胡世杰等为该书撰写书评。  4月,任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学科评议组成员。后历任评审委员会临床医学科成员、副组长,直至1998年。  10月,李济仁任安徽省卫生技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中医学科评议组组长,直至1998年。  同年,张舜华晋升为主任医师,副教授。  1987年:  5月,李济仁专著《痹证通论》(与仝小林合著)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林散之先生题名,王玉川、朱良春先生序。  10月,李济仁由皖南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聘为研究员。  11月,李济仁任安徽省医史学会副会长;1990年任名誉会长。  1988年:  8月,李济仁任安徽省中医管理局《中医临床与保健》编委会副主任。  12月,李济仁任安徽省中医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副主任。  1989年:  李济仁由安徽省中医管理局聘为省中医药学徒教学指导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高等学徒教学指导组组长。  10月10日,李济仁在江西庐山参加并主持全国痹病、脾胃病学术会议。被聘为首届全国中医痹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后与路志正、焦树德、朱良春、陈之才并称为中国中医风湿病学会“五老”之一。  1990年:  4月,李济仁与胡剑北合著的《中医时间医学》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  6月,李济仁主编的《名老中医肿瘤验案辑按》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亚明先生题名,吕炳奎、钱伯文先生序。谢海洲撰写书评文章。  7月,李济仁、张舜华主编的《新安名医考》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吴作人先生题名,李梢篆刻书名,裘沛然、高尔鑫先生作序。余瀛鳌、谢海洲等为该书撰写书评发表。  8月,专著《痹证通论》、《杏轩医案并按》由台湾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再版发行。  8月,张舜华传记收入《安徽高级专家人名词典(第一分册)》。  9月,北京亚运会期间,李济仁7本著作在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参展。《新安名医考》作为安徽展厅的唯一礼品书馈赠给中外专家、领导。  11月9日,《中国中医药报》“名医名方录”专栏介绍李济仁事迹。  11月,《中医杂志》及其英文版刊发李济仁的“痹证用药经验谈”。  12月3日,《老年报》以“他把最难懂的《内经》讲活了”为题专题报道李济仁的教学事迹。  1991年:  1月25日,《中国中医药报》长篇报道:“心存仁济育桃李——记皖南医学院李济仁教授”。  2月,李济仁、张舜华载入《中国中医人名词典》。  7月,根据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文件精神,李济仁被确立为全国继承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同时,由安徽省中医管理局聘为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已指导高级学徒2名(李有伟等)。  8月,李济仁任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学科评议组组长。  9月,李济仁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0月,李济仁、张舜华因治疗痹病、肝病、男性不育证等疑难杂病的经验,湿温伤寒证、虚寒证的治疗方法及验方,被收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中医人物荟萃(第一卷)》。  10月,李济仁被载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美国ABI多版《世界名人录》:《International Who’s Who of Intellectuals》(IBC Cambridge),《International Directory of Distinguished Leadership》(The American Biographical Institute);并被聘为英、美国际传记中心终身研究员。  11月,李济仁业绩载入《中国当代医学专家集萃》。  11月,李济仁对《内经》病证研究的成果被载入《当代中国科技名人成就大典》。  11月13日,《黄山日报》长篇报道:“名扬海外,情系故乡——记歙藉著名中医专家李济仁”。  1992年:  3月24日,《安徽工人报》专题报道:“李济仁教授以医济人惠及四方”。 5月15日,《工人日报》专题报道“十年无偿函诊,三千病人康复”。  7月,李济仁受聘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技术顾问。  10月,李济仁受聘为安徽省中医肝脾病证专业委员会顾问。  10月,李济仁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美国ABI评为1991~1992年度“国际风云人物”、“世界领先500人”;并被授予“终身成就金质奖章”、“卓越学术领导金奖”。  10月,张根桂被收入《安徽人物大辞典》。  1993年:  1月 22日,《健康报》“医苑人杰”专栏报道:“拳拳仁济心——记皖南医学院教授李济仁”。  5月,传记及验方“灵茵退黄方”等载入《中华名医特技集成》。  1994年:  4月7日,《安徽日报》以“佼佼学者集一家”专题报道了李济仁、张舜华一家的事迹。  5月,李济仁治疗淋证的系列验方载入《当代中国名医高效验方1000首》。  9月,李济仁主持的“对新安医家治疗危、急、重、难病证经验的研究”课题获安徽省科委重点立项资助。  10月,在《芜湖日报》开展“一个医生的故事”征文活动中,李济仁由于医德医风高尚被报道及表彰。  11月,李济仁业绩载入《中国当代名人录》。  12月,李济仁主持的“中医时间医学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李济仁任主编之一的《新安医籍丛刊》(安徽科技出版社)获第九届华东六省一市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1995年:  1月,李济仁任安徽省中医文献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3月,李济仁任安徽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医学类学科评审组成员。  7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长篇报道:“术著岐黄,心涵雨露——记新安医学传人李济仁、张舜华教授”。  7月,李济仁主持的“新安名医考证研究”科研成果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7月,作为全国首批500名老中医的10位代表之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了会见实况。  9月,任安徽省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理事长。  10月,在芜湖市主持召开全国西医院校中医药教育临床科研学术研讨会,任副会长。  11月,主编的《痿病通论》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陈大羽先生题写书名。余瀛鳌先生撰写书评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  11月,在无锡参加全国风湿病会议,为主持人之一。  1996年:  2月,为纪念从医50周年,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济仁医录》。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题写书名,董建华院士、周仲英教授作序,吕炳奎先生及吴作人、林散之、启功、程十发、费新我诸先生题赠之妙墨佳画,亦点缀其间。该书付梓后,余瀛鳌、谢海洲等先生撰写了书评文章在《中华医史杂志》等发表。  2月,任芜湖市中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由于在担任芜湖市中医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期间贡献突出而接受荣誉证书。  10月,李济仁、张舜华传记及业绩载入《96中国人物年鉴》。  10月,李济仁在黄山市主持首届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学学术研讨会。  10月,李济仁主编的《临床治疗学研究与应用集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10月,李济仁在首届国际中医风湿病学术会议进行大会报告:诊治顽痹的学术经验。  1997年:  4月,李济仁被评为首届安徽省名老中医。  4月,“李济仁诊治顽痹的用药经验”收入《中国中医专家临床用药经验和特色》一书。  李济仁主持的“名老中医治疗肿瘤经验和理论研究”科研成果获安徽省科技成果奖。  1998年:  4月4日,张舜华积劳成疾,患脑出血。7月,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治疗,凭顽强毅力康复。期间曾受邓朴方接见,并为韩国友人等治病。  12月,李济仁由女儿李艳陪同,经海南、广州、深圳,赴香港科技大学、澳门进行学术交流及会诊。  1999年:  1月,李济仁主编的《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为当代名医论著丛书之一。余瀛鳌先生以“宣明德范,昭示来学——荐阅李济仁《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为题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撰写了书评,谢海洲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撰写了书评。  5月,李济仁被聘为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文化馆顾问。  5月,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文化馆成立,开辟“张一帖”专栏,宣扬了张守仁、张根桂,并重点介绍了张舜华的业绩。  10月,在歙县定潭创办“世传张一帖诊所”,由次子李梃任所长。  10月,李济仁被收入《当代名老中医风采》。  本年,《恋爱•婚姻•家庭》以“博士兄弟和他们的中医世家”为题、《安徽日报》以“一门三博士”为题进行长篇报道。《文摘周刊》、《文萃》、《中国剪报》、《向建国五十周年献礼——安徽日报新闻作品选》等转载。  2000年:  6月,黄山市卫生局局长胡守治来芜,提议在家乡黄山市建立“李济仁张舜华医艺馆”。陈大羽先生题写馆名,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邓大学在有关会议上予以表彰。  李济仁主持的“新安医家治疗危、急、重、难病证经验的研究”科研成果获安徽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7~11月,由三子李标陪同,赴德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欧洲八国参加学术交流与访问。在梵蒂冈受红衣主教接见。  10月,《中华医史杂志》刊登“新安名医张一帖源流考”,认为“张一帖”是当今较为罕见的、代系清楚的重要医学家族,而医学流派、医学家族链为传统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形式。该家族至今韶光益盛,则有赖于张舜华、李济仁等的功绩。  12月,关于“张一帖”的介绍:Research on orgin and development of “Zhang Yi Tie”, a celebrated physican of Xin’an,被美国Medline、英国Wellcome Trust Archive等国际权威数据库收录。  2001年:  1月,《家庭中医药》以“心涵雨露万家春——记著名中医内科专家李济仁、张舜华教授”为题,作用长篇报道。  4月,李济仁担任学术顾问的《中国风湿病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0月,举办了“张舜华从医50周年纪念会”。著名中医药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等题词“橘杏流芳”,陈大羽先生题词“济世为怀”。  2002年:  4月,在芜湖家中,接受日本中医药参观访问团山本胜旷、戴昭宇教授,以及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的专访。  7~10月,应邀赴美国、加拿大进行参观,与旅外医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并诊治较多的国际友人。  4月,日本中医药参观采访团山本胜旷、戴昭宇教授等专程来访,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陪同。  9月,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社长、日本《中医临床》杂志总编山本胜旷先生来函:“我们惊叹您一家都是教授,子女全是博士,更惊叹贵府在新安医派中的重要地位与后继有人,越发繁盛的喜人景象。……结合我们在北京采访到的有关您的长子张其成先生秉承乾嘉徽学传统,于中医学研究再续新篇的事迹,在我们有关采访的报道中,以您的家族为新安医学流派中的个例典范,重点加以了介绍”。  9月,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中医临床》杂志详介“张一帖家系”。  2003年:  1月,在弋矶山医院全院职工大会上,荣誉表彰该院自1888年以来的数位“一代名医”:我国防痨事业创始人之一吴绍青,中国外科学的先驱者之一、中央卫生署副署长沈克非,著名儿科专家陈翠贞,著名神经内科专家刘贻德,著名骨科专家陈启光,著名中医药专家李济仁,著名本草专家尚志钧,等。  李老的医德医风、医术及传承关系分别被2007年11月的安徽卫星电视、2008年6月的中央电视台科学与教育频道做了专辑播放。  2008年9月《安徽日报》名医风采栏目以“李济仁:悬壶济世六十年”为题对李老的事迹。  2008年,李济仁被评为皖南医学院“四大名师”之一  2008年,李济仁任“张一帖内科”(黄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09年2月《中国中医药报》以“李济仁。张一帖家族:千古不绝血脉情” 为题对世医张一帖家族的传承关系分别进行了专题报道。

新安医学研究奠基人

    

  

● 他带领学生还原了668位新安医家和400余部新安医籍的原貌  ● 他提出“痹痿统一论”等系列学说,制定辨治顽痹四法,创立效方验方  ● 他突破家传囿规,进行开放式的医学传承,培养了一个博士团队  自古名医出江南。安徽省唯一的国医大师不是来自省城,不是来自中医医院,而是来自于偏处一隅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  李济仁,人如其名,注重立德,以仁心仁术济人济世,他主张立功,倡立“痹痿统一论”等系列学说,在医教研岗位上引领学术发展方向,成为新安医学研究奠基人。他讲究立言,带领家庭乃至一个博士团队,著书立说,传承发展新安医学。 志存高远 仁心济世  从乡医到全国名老中医  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患顽固性失眠1年有余,三诊后,严凤英一切正常,从此再也不用安眠药了。  1931年的寒冬,地处徽州歙县桥亭山凤逸村的贫苦篾匠李荣珠喜得贵子,取名李元善。几十年后,李元善从乡村医生一步步成为新安医学传人,成为全国名老中医和国医大师。  7岁时,李元善开始学四书五经。他天资聪颖,乐于思索,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1943年,他遵从“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的古训,跟随当地名医汪润身学医,3年苦读出师后,他想找名望更高的人拜师学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定潭向有车头寺,半夜叫门一帖传。”山村的夜里,一片漆黑,乡亲们提着灯笼去定潭求张根桂看病的情景,给幼小的李元善留下了深刻印象。张根桂是新安世医“张一帖”第十三代传人。李元善心中萌生念头,“不当医生则罢,当就当这样的名医。”于是,他毛遂自荐拜张根桂为师,并改名李济仁,意为“仁心济世”,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决心。  从1949年起,李济仁在歙县小川开业行医。解放后,他两度被选派到安徽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师资班学习,还参与安徽中医学院和附院的筹建工作,并担任内经教研组组长、大基础教研室主任等职。随后在歙县人民医院、安徽中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等单位工作。  多年来,李济仁敏而好学,精勤不倦,在掌握复杂而深厚中医学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对一些疑难杂症屡起沉疴。  早在1965年,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患顽固性失眠1年有余,屡服进口高效安眠药无效。李济仁回忆,当时严凤英眼眶四周青黑凹陷,头昏烦躁,腰膝酸软。李济仁分析,失眠时久,诸治不应,应当从肝论治,以滋肝阴为主,辅以安神。于是,他开出了镇肝益肾、阴阳并调的方子。服7剂后,患者能睡4个小时。李济仁按照时间医学,嘱咐患者在午后及晚睡前各服一次,以便药效更好发挥。三诊后,患者一切正常,从此再也不用安眠药了。  1981年的夏季,53岁的黄某手术后高热达41℃,致使头痛、神志不清。医生采用冰敷以及抗生素退热,均无效。午夜时分,院长派人请李济仁会诊。李济仁认为患者因暑热交蒸,致高热不退,开出解表祛暑、芳香化湿的方药,如香薷饮、加减白虎汤等。服下不久,患者便退烧了。  由于医名远播,疗效显著,来自全国各地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慕名求诊者纷至沓来。李济仁也先后获得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等一系列荣誉。

杏林伉俪 风雨同行

  从徒弟、女婿到“张一帖”传人  夫妻共同继承“张一帖”家传,先后调入皖南医学院工作,同被遴选为“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几十年来,二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研究上取得了累累硕果。  定潭的“张一帖”源远流长,至今有450余年的历史,传15代,被誉为新安医学第一家。张一帖远祖可上溯到北宋名医张扩,张扩之后人张杲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史著作《医说》的作者。张氏还著有《医流论》、《伤寒彻要》、《秘方奥旨》等书,影响深远。  时光荏苒,世医传给了明代嘉靖年间的张守仁。由于他医术高超,常一剂而愈,始称“张一帖”。他以仁慈为本,对待患者不论贫贱均能悉心治之。特别是冬春流行病高发季节,都药物熬制后放置在茶水中,日夜无偿供应,村民和过路人因此受益。  旧社会,家传技术多传子不传女。张根桂对祖传“末药”加以完善,创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加减法,进一步提高了疗效,其以“稳、准狠”为特点,辨证准、用药精、剂量重,往往一二剂即起疴回春。国学大师吴承仕先生因患痼疾遍访京师名医皆不效,回家乡歙县以后,经张根桂医治而愈,感佩之余,特奉赠一联“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然而,张根桂唯一的儿子夭折,次女张舜华便立志学医。她勤学苦练,亲自上山采药,配药尝药,以至诚至孝感动了父亲,多年后悉得家传,成了远近闻名的“女张一帖”。  作为徒弟,李济仁朝吟夜诵,勤于实践,与小师妹张舜华一起跟师抄方、巡诊,同采药、制药。张根桂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李济仁聪慧过人,老实能干,处理疑难杂症很有一套,令老师刮目相看,尤为欣赏。不久便把女儿许配给他,同时把家学也传了他,与张舜华同为“张一帖”的第14代传人。大概还有这样的君子协定,即未来李济仁的第一个儿子要随母姓张。  解放后,李济仁夫妇二人先后调入皖南医学院工作,夫妻二人不仅在医术上继承“张一帖”,还继续着“张一帖”舍医送药的传统。几十年来,他们无论多么繁忙,每年都会定期返回家乡为乡亲们赠医施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李济仁夫妇还为国内外1万余人次的患者提供了“无偿函诊服务”。  独创新解 学文并茂  从传统医学到现代科学研究  他注重融会新安医学学术思想以及《内经》理论与诊治方法,从临床实践中加以体悟,建新说、立新法、研新方;提出“痹痿统一论”,制定辨治顽痹四法,创立“归芎参芪麦味方”。  “北协和,南弋矶”是过去人们对全国西医院的最好评价。李济仁所在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1888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迄今已有120多年。蒋介石、孙科等来该院视察过,吴绍青、沈克非、陈翠贞等名医先后任职。在这样一所有名气的西医院搞中医,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西医出书,中医也出书,西医搞科研,中医一样搞科研。”李济仁凭借不服输的性格,孜孜以求、奋力拼搏,建新说、立新法、研新方。在皖南医学院和弋矶山医院“四大支柱”和“四大名师”中,李济仁名列其中。  李济仁业医60余年,在医治外感病、急症等方面,承继“张一帖”心法,以认证准确为基础和前提,用药猛、择药专、剂量重,往往1剂奏效;辨治杂病,则合参新安汪机“培元派”提出的调补气血、固本培元思想,重视培补肾本,辨证灵活机变。如对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等,李济仁系统提出以补肾法为主,健脾和胃、养血舒筋的方法,治愈数例。  李济仁根据新安医家诊治痹证、痿证的基本特色与规律,临床上既强调鉴别,又强调辨治痹痿同病,提出“痹痿统一论”,制定辨治顽痹四法,即顽痹从虚、从瘀、从痰辨治,痹痿同病则重调肝肾,兼以健脾和胃、养血舒筋。  15岁王某,四肢痿弱无力,走路如鸭行,经常跌倒。经大医院诊断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长期服用激素、维生素等无效。患者父母慕名来求治。李济仁检查后,诊断为肝肾两虚型痿证,以《内经》理论与诊治方法融会新安医学学术思想,确立了补肾益肝、舒筋活络的治则。服用一段时间中药后,患者四肢感觉有力。李济仁根据病情连续调方数次,又嘱咐其坚持锻炼,不久,患者病情大有好转,臂力增,腿力强,近如常人。  对于疑难病证,李济仁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熔经方、时方、验方于一炉。治疗胃病倡导“和、降、温、清、养、消”六法,等,并创立了治疗冠心病的“归芎参芪麦味方”、治疗痹证的“清络通痹饮”、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固本益肾汤”、治疗乳糜尿的“苦参消浊汤”等效方验方。  李济仁身体力行于新安医著的校注整理工作中,潜心提炼新安医学诊治之特色规律,带领学生成功还原了尘封于历史的668位新安医家、400余部新安医籍,并厘清和阐明了新安医学对急、危、难、重病症的诊疗经验和规律,成为研究新安医学的奠基人。  他独著、主编《济仁医录》、《痹证通论》、《大医精要——新安医学研究》等学术著作14部,发表论文112篇,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评价其“独创新解,学术并茂,发前人之奥妙,作医津之宝筏。”

不囿家规 培养后学

  从名医世家到博士团队  老两口与5个子女构成名医世家家族链;突破家传囿规,培养指导了一批研究生作为“张一帖”世医传人,其中研究生22名,高级学徒2名,形成一个博士团队。  家族链传承方式是新安医学的显著特征,“张一帖”世医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14代传人李济仁家里,老两口与5个子女,构成名医世家的家族链;两人突破家传囿规,培养指导了一批研究生,形成一个博士团队。  长子张其成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国学专家,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二女李艳,现为皖南医学院副教授、硕导,弋矶山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三子李梃大学毕业后在当地经营诊所,继续“张一帖”家传,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医在民间”价值理念;四子李标是中国科学院博士,德国洪堡学者,目前在美国工作,担任主任工程师,侧重于生物材料学角度,开展生物医药和中医药学探索研究;幼子李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师从王永炎院士和李衍达院士,现为清华大学副教授、博导,他以中医“证”为突破口,开辟“中医药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方向,受到学界极大关注。“兄弟三博导,两代七教授”,“张一帖”不再是一枝单传,而是满堂芳菲。  张其成回忆,小时候,父亲常常告诫他们,“发愤读书终有益,飘摇游戏总无功”,并鼓励和支持孩子自由探索未知。父亲曾在中医院、综合医院以及中医学院和医学院工作,眼界开阔,胸襟豁达,对中医与西医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有独特见解,还鼓励儿子用现代方式来传承和研究中医,希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和突破口。这些对孩子以后的志向兴趣影响很大。5位子女分别从文化、临床、科研的角度,传承光大祖国医学,并从定潭小镇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弟子仝小林,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博导,是糖尿病专家。弟子孙世发,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博导,是方剂学专家;弟子胡剑北,现为皖南医学院科研处长,硕导,专攻“中医形体医理学”;弟子朱长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1医院博士后,对中医“治未病”理论有独到见解。

以和处世 快乐人生

  从“三高”患者到健康老人  不惑之年血脂高,天命之年血压高,耳顺之年血糖高,益寿延年有高招——手舞足蹈令五脏安和,珍藏字画享其中趣味,亲近自然览山川胜迹。  年近八旬的李济仁鹤发童颜,笑容可掬,待人亲和。看他神采奕奕、思维敏捷,很难把这位健康老人和“三高”联系起来。然而,李济仁却笑称:“不惑之年血脂高,天命之年血压高,耳顺之年血糖高,益寿延年有高招。”  手舞足蹈令五脏安和是第一招。长期以来,李济仁为保持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自己揣摩总结出一套运动五脏养生保健法,即“养心、调肝、理肺、健脾、补肾。”此外,他认为,还要注意六腑养生。平时多吃一些粗纤维食物以刺激肠蠕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只有五脏六腑功能正常,机体才能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珍藏字画享个中趣味是第二招。李济仁喜爱收藏字画,乐此不疲。在他家中的墙壁上,悬挂着各种名人字画,各具特色。其中启功先生的书法非常抢眼,“神存于心手之间”是对李济仁人品和业医的形象描述。繁忙工作之余,李济仁端一杯清茶,小憩于红木椅上,一一欣赏细品。他说:“收藏字画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既能增长文化知识和品味,又能怡情养性,延年益寿。”  亲近自然览山川名胜是第三招。李济仁就是位精研岐黄笔耕不辍,而又亲近自然、酷爱旅游的智者。他不但踏遍家乡的青山绿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还远赴东南亚和欧美澳非等国旅游。著名书法家葛介屏先生特作对联相赠,“登五岳名山足迹园林继宏祖,精岐黄鉴古手披图籍踵青莲。”  在李济仁居住的医苑小区,林木荫翳,绿荫如盖。在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里,李济仁晨起听鸟鸣,江畔听涛声,“江声画韵伴医书”,实为一大乐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实,李济仁的最大养生秘诀是“和”,处世平和,待人随和,为人谦和。  在十年浩劫期间,作为“铁杆老保”的李济仁为保护他人而牺牲自己,受尽了迫害。劫难之后,李济仁成为安徽省教委和卫生系统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委、中医评议组组长,以前曾经揪斗李济仁的人要求他帮忙评职称,李济仁一笑泯恩仇。  “未敢抱经国治世之宏愿,但常怀拯疾济羸之仁心。”闻知自己荣获全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时,李济仁感恩之情溢于言表:稽首党恩施甘露,深心亿兆沐霞阳;愿将仁术化“一帖”,普济苍生永安康。如今,年近80高龄的李济仁以矫健的步伐,在承续新安医学千年血脉的同时,也谱写自己的灿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