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精灵三部曲 txt: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自觉——基于学术史综述的考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03:52
摘要: 方法论自觉是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在近年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初步形成了以检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为逻辑起点、以创新研究方法和拓展研究领域为核心内容的方法论自觉态势。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原则、规范、方式和手段进行总结、反思和创新,必定会推动相关研究走向繁荣。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论自觉;学术史   方法论自觉是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重要动力。方法的创新和论域的扩展往往带来新的问题 和新的结论,引发研究的新突破,推动学术研究深入发展,方法的老化和枯竭必然导致学术 研究的停滞。方法论自觉之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同样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对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究的理论、原则、规范、方式和手段进行总结、反思和创新,直接关乎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令人欣慰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一批学者始 终保持着高度的学术自觉,他们站在学术前沿,以高度的学科建设责任感,致力于方法论方 面的总结、反省、建构和创新。本文试图对近年来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问题 的讨论作学术史综述,这对于了解方法论自觉的现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具有重要 意义。
  一、方法论自觉的起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的检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是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具有理论形态的思想文化命题。我们需 要用理性的态度来思考、研究这一命题。因此,无论是研究内容的创新,还是方法论的突破 ,都需要对研究现状进行认真反思,尤其是对现有研究中的不足和问题作系统的检讨,这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法论自觉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 状的检讨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    (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得较为充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概念、基本 命题、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尚显薄弱 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历史脉络已经清晰 。但是,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命题、机制、规律等理论问题的研究尚显薄弱 。例如,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如何做才是科学的、合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机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因素有哪些?衡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准、尺 度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怎样才能避免对马克思主 义文本的误解与误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该回答和诠释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关于 这方面的“问题意识”还不那么明显,研究的进展和问题解决的程度也就相对有限。而且现 有的关于基本命题和规律的研究尚未突破以往的研究定式,不少学者主要是从宣传和解释现 有理论的角度出发,肯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 践相结合,但对究竟怎样结合、结合的基本规律是什么,还缺乏深入探讨。   (二)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理论成果的精细化研究,忽视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 体性研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 重要内容。对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术界有 相当多的成果分别进行论述。这些成果既有“概论”性的,也有专题性的,几乎涉及了每一 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然而,在取得学科研究的精细化进展的同时,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割裂 了这些理论成 果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和规律未被充分挖掘。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体系 结构如何?总体特征是什么?理论主题如何概括?价值如何定位?国际影响怎样?这些整体 研究视域 中的问题,似乎探讨得还不够深入和具体。   (三)孤立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成果较多,将“源”与“流”结合起来研究的成果偏少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之“流”,无“ 源”则无“流”,要研究“流”必须弄清“源”,将“源”与“流”结合起来研究。学术界 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有相当多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注意“源”与“流”关系的 处 理,将“源”与“流”结合起来进行论述,如孟令伟著的《从马克思到邓小平》,曾向农主 编的《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马文奇、李洁明等著的《从马 克思到邓小平:当代经济理论的演变》,胡瑾著的《从列宁到邓小平》,彭大成著的《从列 宁到邓小平的伟大探索》,徐鸿武主编的《从列宁到邓小平:民主理论发展轨迹》,俞良早 著的《邓小平理论与列宁后期思想》等。尽管如此,学术界仍有不少成果在研究中国化马 克思主义时,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对“源”的追踪,这样就难以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中国 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何种程度上、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四)重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研究有所忽视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之后,是如何为群众所掌握,在实践中又是如何发挥指导作用的?也 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如何社会化的?中国是如何马克思主义化的?这些方面的研究 还 比较欠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要经过一系列中间环节,这一转化过程的关 键是什么?应注意哪些问题?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的机制是什么?类似的问题,都应当 成为学术界关注的对象和研究的问题。   (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作泛泛而论的成果偏多,有深度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偏少 任何科学的研究都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阐明其历史的过程,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作出 自己的价值判断。但目前看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虽然发表了大量论文和出 版了许多著作,总体看,研究的质量也逐步提高,但其中真正能够做到论据充分、分析精辟 、视角独到的成果较少。有很多论文和著作属于重复制造,没有 新材料、新角度、新观点,没有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对很多问题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简单的叙 述层 面上,甚至是只作一般的通俗性宣传和解释,对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和原因则缺乏大胆的探索 和研究,有些研究者的认知水平没有超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述、党的文献的阐述,有的则 是对领导人讲话和中央文件的解读,不具有十分严格的学术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创新   学界普遍认为,以往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研究方法上尚存在不少局限,这严 重制约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创新程度。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纵向展 开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其横向联系又错综复杂,由此决定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 采取多样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域。对此,学界围绕着如何转换研究视域和更新研究取向,如何借鉴、运用相邻和相近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等问题进行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视野转换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世界视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双向互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的开放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要有一种“世界视野”。许多学者提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当在充分肯定“中国向度”研究成绩的基 础上,努力使我们的研究视野更加开放,要在全球化语境和世界视野中审视马克思主义同中 国实际的结合问题,并强调中国经验的开放价值和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马克思 主义研究中的话语权,即所谓的“世界向度”。它呈现为中国问题与全球问题、中国文化与 世界文化、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双向互动”的向度。   衣俊卿认为,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世界向度”,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其一 ,在实践理性层面上,应当确立起全球化语境和国际视野中的中国问题视域,从而赋予中国 经验以更加丰富的理论意义。其二,在文化精神层面,应当用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交融后的 新文化精神来丰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规定性。其三,在理论层面,不仅要坚持经典 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的对话,而且必须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同时代世界上 各种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的直接对话,这样才能确保马克 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宽广的理论视野和现时代的理论价值。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思想文化史视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近百年来中西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背景下,在中国先进文化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中展开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思想文化史视野内考察,才能更深刻地 揭 示其必要性和必然性,才能说明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有学者以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例对此进行了说明。汪信砚认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国化所面临的前提性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早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对立起来,直到20世纪30 年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才意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由 此才真正开始了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和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并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来铸 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形式的过程。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当代视野   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就是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走向,即深入回 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着重关注哪些重大现实问题,这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最重要视角和最重要任务。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当 代视野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深入研究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主潮流下和全球化大趋势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和新走向。其次,高度关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深入研究经济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和新走向。再次,高度关注新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实践中 工人阶级执政党面临的新挑战、新考验,深入研究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的新发展和新走向。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取向更新   1.从侧重过程性研究向规律性研究转化 我国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是从“过程”性探讨开始的。即着重研究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客观过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理论的过程。过程性研究比较偏重历史思维 ,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历史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忽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各 种思想、观点或理论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化,应该在侧重 点上逐步实现从过程性研究向规律性研究转化,实现由“实事”性把握到“求是”性飞跃、 由过程性把握到规律性研究、由历时性追溯到共时性归纳,这是理论发展的升华和必然。   2.从侧重中国化研究向现代化研究转化 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运用于现代实际, 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与时俱进。就从理论走向而言,它强调的是时间相对性的转变:一是 世界马克思主义从过去走向现代,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真理性;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从毛 泽东思想走向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而不失其时代性和 现实指导意义。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应从原先的侧重空间适应性向时间相对性转变 ,即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研究,特别要注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新发展的研究。   3.从侧重回溯性研究向前瞻性研究转化 回溯性研究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回顾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前瞻性 研究则侧重于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不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 新。要实现这一转变,应具体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探索和揭示回溯性研究的现代意义,从回溯历史中引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性思考。二是要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问题, 其中包括理论和实践问题。三是要探索现实性研究结论的未来应用意义,预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形成切实可行的理论发展对策,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实现。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多学科参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有过程也有结果,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和把握。第一,历史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近代史、当代史的重要组 成部分。学术界应借助历史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澄清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第二,政治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取向、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等,就是 政治学视域之下提出的问题。第三,文化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 种文化传播、文化融合和文化建构的过程。文化传播、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等文化学的基本 理论,当可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第四,社会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实际上又包含思想社会化的过程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过程。社会学关于社会化、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调适的理论,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启 发意义。    (四)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品格   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性对于促进学科交流、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持续发 展繁荣具有重要意义。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它毕竟又是一 种学术研究,不能把它意识形态化或等同于意识形态宣传。要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品格,增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含量。为此,要依据学术研究的规范和要求来展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研究。例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话语与话语方式问题。翻检相关的研究成果,诸如 “伟大”、“创新”、“典范”、“新阶段”、“唯一正确”等价值判断随处可见,在缺乏 必要的事实判断的情况下,这些结论就显得有些随意、突兀和空泛。如果缺乏充分的论据和 论证就匆忙下结论,不仅结论的科学性会受到质疑,而且研究本身的学术性也会打折扣。在 研究中应该尽可能使用学术话语和客观平实的语言,让受众在全面了解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的前提下理解理论选择,不要一味地提供“刚性”评价,而是要自然而然地由 受众自己得出评价。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扩展与深化   要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首先要针对现有研究的薄弱环节,扩展论域,拓展空间,培育新的学术生长点。对此,学者们展开了热烈讨论,可谓见仁见智。    (一)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着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诸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历史必然性 、途径方法、基本规律和经验教训等,如何从学理上进一步回答这些问题,以阐明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究竟应该怎样“化”才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仍然是学界面临的极具紧迫性 的课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提、原则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源于西方的理论,是在西方社会特有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由此决定了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较大的差异。 对于这种“异质”文化,我们要接纳、吸收、运用和发展,必须具备若干前提条件,遵循若 干基本原则。对于这些前提条件和基本原则,有的文章虽已提及,但没有明确作为一个问题 来阐述。比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思想基础、认识要求、主体条件是什么,需要具体作出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如系统性原则、选择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如何把握和运用,需要进一步作出说明。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研究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和方法,许多学者进行了总结和概括。问题在于,我们不仅要 明了这些方法“是什么”,更要说明这些方法“为什么”、“怎么样”。比如说,马克思主 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之一。那么,究竟如何 结合才是有机的、合理的,结合的路径是什么,还需要具体说明。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历史意义研究   这个问题是指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 史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同世界其他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意义。当然,我们不是主张把中国社 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普遍化,而是希望各国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从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获得某些启迪,从而少走弯路。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他相关因素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诸多因素相关,对其每一因素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联性作出具体分 析,是学术界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包括:第一,时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例如,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准确把握 时代特点、时代要求?又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去回答时代课题?时代在多大程度上将影响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国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例如, 认识国情的方法是什么?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 第三,政治领袖、知识精英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例如,政治领袖、知识精英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什么地方?政治领袖、知识精英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通 过什么途径和方式去发挥作用? 第四,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创新、发展的途径、方法是什么?   (二)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研究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仍有深化和拓展的必要,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1.社会各阶层、各党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态度与反映   关于中国现代史上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宗教人士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态度和反映,学界关注得不够。例如,如何评价建党和大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程度 ?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如何?国民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态度是什么?对 于宗教界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也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2.相关报刊、团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五四时期,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立了各种社团,这些社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什么,有待具体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新青年 》、《每周评论》、《向导》及后来的《解放》周刊、《共产党人》、《解放日报》等共产党人创办的报刊,发表了大量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这些报刊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需要进一步厘清。同时,《民国日报》、《大公报》、《申报》、《东方杂志》等 在当时影响较大的报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及其作用也需要探讨。   3.近代留学生群体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初传播是通过留学生具体来推动的。当时留日、留苏、留法等留学生群体,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中坚作用。对这三大留学生群体对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贡献分别进行研究或比较研究,是学术界论述较少的问题,有探讨的必要。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国因素   日本渠道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可以说,1927年以前,来自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中担当了主角。此后,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这一主角地位 逐渐为来自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所取代。日本和苏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 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再者,这些从不同地域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差异是什么?这些差 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都需要作出说明。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与“源”研究   由于历史环境、语言障碍和语境差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误解。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些长期流行并对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的 理论观点,往往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或者完全是附加给马克思、恩格斯或列宁的。澄清 这类观点,还马克思主义以本来面目,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至关重要。因此,“回到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重新进行解读,真正掌握原生形态的马克思主 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究竟包含哪些内容?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对“本”与“ 源”进行发展和创新的?这些都需要具体研究。事实上,只有弄清“本”与“源”,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究竟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才能说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特色 何在 。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境遇研究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境遇和使命,与20世纪相比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是什么,这些情况、问题应如何面对和解决,需要从 理论上进行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表现为一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表现为一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同时还表现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挑战既有来自于理论上的也有来自实践中的。就理论挑战而言,涉及如何对待和评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有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为仅仅是 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有人曲解为实用主义式的随意套用;个别人极端地看成是“封建 化 ”。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三种解释: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 义的背离、扭曲和变形,是民粹主义;二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权力斗争需要”;三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这同我国学界的观点相一致。如何看待和分析这些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课题,对于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朝着健康和正确的方向发展至关重要。   (五)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比较研究是全面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方法 和手段,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比较研究开展得较少,这方面尚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主要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其他形式的民族化之间的比较研究。与马 克思主义苏俄化、东欧化、朝鲜化、越南化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为我们揭示马克思主义 中 国化的规律提供外部参照,而且能够帮助我们认清哪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规律、哪 些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普遍规律。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历史上其他外来思想和信仰体系中国化的比较研究。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不同阶段之间、不同代表人物之间 和不同群体之间的比较研究。如延安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比较;建国 以来前后两个30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比较;抗战时期延安知识分子与重庆左翼知识分子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方面的比较;领袖群体与知识分子群体的比较,等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毫无疑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持续保持方法论的自觉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既有方法的不断反思和创新,学习和借鉴相近、相邻学科的研究范 式,吸收和融合各种有益的研究方法,构建有本学科特点的概念、话语体系和分析工具,才能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范式,推动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向前发展。再者,对方法的自觉反思是人类理性的觉醒,也是学科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当方法论自觉成为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研究同仁所普遍具有的学术品性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繁荣与发展才会获 得可靠保障。
  注释:
  ① 参见陈金龙《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若干思考》,载于《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2 期;张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载于《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 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闫虹钰《回顾与反思——关十近年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述评》,载于《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② 这方面的文章 主要有:衣俊卿《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向》,载于《哲学研究》2008年第12 期;陈金龙《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若干思考》,载于《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2期 ;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世界视野》,载于《学术月刊》,2003年第11期;汪 信砚《视野·论域·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的三个方法论问题》,载于《 哲学研究》2003年第12期;包心鉴《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当代视野》,载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5期;谷永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新视域——解释学的阐释》,载于《学术交流》2008年第2期;陈海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解释学审视》,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方法论》,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郑又贤《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研究的思想方法审视》,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5期。
  ③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④这方面的研究文章主要有:陈金龙《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若干思考》,载于《教 学与研究》2006年第2期;何虎生《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进展》,载于《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郭建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方法论》,载于《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5期;张琳《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载于《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汪信砚《视野·论域·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的三个方法论问题》,载于《哲学研究》2003年第12期;刘宏元、邓春玲《2000年 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载于《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6期;郭德宏《近十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评》,载于《党史研究与教学》2004年第4期 ;张国新《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规律及研究趋势》,载于《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 报》2008年第3期;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载于《学术月刊》2003年第11期。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