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大法师:论报复心理与暴力犯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14:38
只要我们稍加考察一下暴力犯罪者的主观方面,就可发现不少暴力犯罪者是因为受报复心理的支配而走上犯罪道路的。那么,什么是报复心理呢?报复心理是指因批评、举报或某种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以及利益受到损害而产生的一种攻击他人的心理状态。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仅仅是这个整体中的一分子。当自己的行为违反社会公德,违反纪律或法律规范时,就不可能不受到批评,甚至受到举报、揭发;同时人的欲望也受着社会条件等各方面的制约,因此不可能都无限制地得到满足;另外,由于社会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再加上人们政治思想文化等素质的局限,就有可能去损害他人的利益。如果我们一遇到这些现象,就产生一种报复心理,进而实施报复行为,那么就有可能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安定的因素。因此,认真地研究报复心理产生的原因、特点和与暴力犯罪的关系,对我们有效地减少和防止暴力犯罪有着一定的意义。

一、报复心理产生的原因

报复心理是在外部的干扰下产生的。有的人本来心理承受能力就比较脆弱,因而当受到外部不利情况的刺激时,就立刻产生出一种怨恨,紧接着就滋生出一种报复心理。

报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一)因失恋而产生报复心理。一些人谈恋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恋爱就非娶或非嫁对方不可。若对方在恋爱的过程中发现其有明显的缺陷或双方性格不合而提出终止恋爱关系时,这些人先是苦苦哀求,接着采取威胁手段。然而这些卑劣手法均失效后,就产生了一种报复的心理,“你不跟我,叫你也没有好果子吃。”

(二)因婚姻而产生报复心理。因婚姻产生的报复心理比较复杂,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第三者插足而产生报复心理。因第三者插足使本来和谐的婚姻关系产生了裂痕,于是一方对对方及第三者的行为恨之入骨,因此产生了报复对方或第三者的心理。其次是因为夫妻性格不合,一方提出离婚,另一方则执意不肯,而一方又坚不收回成命,于是另一方见大势已去,难以挽回,因此产生了报复心理。第三是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间,一方长期虐待另一方。另一方终于不堪忍受这种虐待,于是产生了报复心理。

(三)因批评而产生报复心理。一些人因违反纪律、道德或法律规范而受到领导或同事的批评时,不从自己的角度找原因,而是一味地责怪领导或同事找他的岔子,与他过意不去,因而怀恨领导和同事,进而产生一种报复心理。

(四)因举报而产生报复心理。一些人因自己的严重违法乱纪行为而被他人向政法部门或纪检部门举报,当他们得知自己被举报的信息后,首先不是反省自己的行为,而是千方百计地打听举报人。他们认为举报人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前途,妨碍了他们的幸福,甚至有可能将他们送上审判台。因此别人不让他过好日子,他也绝不让别人过好日子,于是萌发出了一种极为严重的报复心理。

(五)因民事纠纷而产生报复心理。有的因乡邻关系纠纷而产生报复心理。邻居相处,因公共场地的使用、通风排水,屋前屋后地基的归属等问题都难免发生矛盾。一些人不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这些矛盾,只要认为自己在这些方面利益受到了损害,
免费范文网就滋生出一种报复对方的心理,企图通过报复而挽回自己的损失。有些人因斗殴而产生报复心理。在斗殴中由于力量对比悬殊吃了亏,因此想通过报复挽回败局,争回面子。有的人因为受到了别人的侮辱,于是企图通过报复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六)因经济纠纷而产生报复心理。在经济交往中,有些人迟迟不履行合同或拒不履行合同,一方经多次催促无效,甚至还遭到无礼的纠缠,在这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萌发了报复的心理,试图通过报复教训对方,使对方履行经济合同,或通过报复抵销合同之债。另外,一些债权人多次向债务人催讨债务,债务人不但不还债而且大耍无赖,债权人因债务人的这种无赖行为而产生报复心理。债务人也可能因为债权人催债影响其声誉而萌发出一种报复心理。

(七)因劳资纠纷而产生报复心理。私营企业者板违反劳动法,随意殴打员工,扣发员工工资。员工因不满老板这种行为而又不知道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企图通过报复老板而维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私营企业老板又因员工不服从自己的专制统治或揭发自己某些不法行为而对员工产生一种报复心理,企图通过报复而驯服员工。

 总之,报复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报复心理产生既有其外部的原因,又有其自身的原因。诚然,其自身的原因是起主导作用的原因,因为大凡有报复心理的人其思想文化素质很低或较低,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所以一旦遇到外界的刺激,就自然地萌发了报复的心理。究其实质,报复心理是一种心灵严重扭曲变态心理。

 二、报复心理的特点

 报复心理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都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即一种被严重扭曲的心理。这种心理活动往往外化为烦躁、冲动、怨愤、仇视等情绪。一般说来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报复心理的狭隘性。具有报复心理者(以下简称报复心理者)一般思想都极为狭隘,目光短浅。他们想到的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利益,根本不考虑他人的利益。他们对别人的行为一概往坏处想,一点也不思考别人的行为对自己的好处。正是这种狭隘的思想滋长了报复心理的发展。

(二)报复心理的偏执性。报复心理一旦形成很难改变,尤其是那些严重的报复心理者,他们对于别人所谓损害自己尊严或利益的行为耿耿于怀,任别人如何解释或开导,他们都不进油盐,似乎吃了秤砣,铁了心。

(三)报复心理的长久性。凡报复心理产生就很难消失,仿佛在心中播下了仇恨的种子,要生根、开花,甚至结果。所谓“君子报仇,三年不晚”,正是形象地揭示了报复心理长久性的这一特点。

(四)报复心理的层次性。报复心理有程度的深浅、强弱之分。其心理的程度与其所受外界刺激的程度有关。一般来说,受外界的刺激越大,报复心理就越强。报复心理的强弱程度与外界刺激的大小从逻辑上说具有共变关系。这是因为外界的刺激越大,对报复心理者的震动作用也就越大,其震动作用越大,其心灵扭曲的程度也就越大,因而报复心理也就越强烈。

(五)报复心理的冲动性。相当一部分报复心理者由于性格外向或暴躁,因而报复心理一旦产生,情绪就变得异常地紧张和冲动,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内心似乎有一股难以阻挡的力量在推动着他们实施报复的行为。

(六)报复心理的仇恨性。报复心理者由于自己的所谓尊严或利益受到了他人的损害,因而对别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仇恨,对别人怒目相视,咬牙切齿,恨不得一口把别人吃掉,似乎才能化除心中的怨愤。

(七)报复心理的攻击性。报复心理者都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即攻击损害自己尊严或利益的人,因此无论程度强弱的报复心理都有着共同的攻击性,只不过这种攻击性因其性格不同而形式有异罢了,或明显,或隐蔽,或极为强烈,或稍为婉转。总之,一旦报复心理形成,内心就积蓄着一股随时都可以释放的能量。这种能量一旦释放,就会产生一种不可遏制的杀伤力。

 三、报复心理是引发暴力犯罪的一种重要因素

 从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报复心理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而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有可能导致暴力犯罪。

  (一)报复心理的狭隘性和偏执性等特点决定了报复心理者可能走上犯罪道路。由于报复心理的狭隘性和偏执性等特点,因而其情绪和行为很难得到控制。报复心理一旦产生就表现为强烈的报复动机。在这种强烈的报复动机的驱使下,他们就难免走上犯罪的歧途。尽管有亲朋好友尽力规劝他们,却仍执迷不悟,一意孤行。在他们看来,如果不报仇雪恨,那么就枉为人生。因此只有报复,才能显示出他们的“英雄本色”。

  (二)报复心理的仇视性和攻击性等特点决定了报复心理者可能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报复心理引发的暴力犯罪对象或者批评了报复心理者,或者举报了报复心理者,或者因坚持原则使报复心理者未满足某种私欲,
免费论文网或者破坏了报复心理者的家庭和幸福,或者使报复心理者的利益受到了较大程度的损害等等。报复心理者认为他们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深仇大恨,因而采取一般的办法处理不能渲泄其心头的怨愤,必须使“仇人”重受皮肉之苦,或者遭受致命的打击,这样才能渲泄心中的仇恨,恢复心理平衡,而且报复的对象受到皮肉痛苦越大,或者死得越惨,他们的心里就越痛快,越解恨。

  (三)报复心理程度和犯罪目的的决定暴力犯罪的种类。一般来说,报复心理有较弱、较强、强和极强之分。报复心理较弱者一般难以引发犯罪,最多只是有怨恨情绪。报复心理较强者其报复目的是希望对方受皮肉之昔,即故意伤害对方,或使对方毁容,或使对方肢体残废。报复心理强或极强者则希望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或者杀害对方,或者毁灭对方的家庭。从社会上因报复动机而产生的暴力犯罪来看,一般有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爆炸等。

  (四)报复心理引发的暴力犯罪一般有如下特点:

  1、即时性与预谋性。有的报复心理者一产生报复心理就立刻转化为报复动机,随之就实施报复行为。因此在短时期内就发生了杀人、伤人或毁物等暴力性犯罪。这种报复性暴力犯罪没有预谋,具有即时性,另一种报复性暴力犯罪则不同,他们产生报复心理后,对犯罪对象、犯罪手段。犯罪后果都要经过周密的思考,并且制订细致的行动方案,自认万无一失后才实施报复犯罪行为。因此这种报复性暴力犯罪行为具有预谋性。

  2、个体性和团伙性。有的报复心理者为了达到报复他人的目的,个体行动,以为这样目标小,不易发现,既可以达到报复的目的,又可以保存自己。有的则采取团伙作案形式,邀约一批狐朋狗友共同报复他人。

  3、公开性与隐蔽性。有的报复心理者为了显示自己“英雄”的气概,因而他们的实施暴力犯罪时公开进行。只要达到了报复的目的,坐牢、杀头在所不惜。有的报复心理者实施报复性暴力犯罪则自己不露面,雇佣杀手或秘密借助其他手段残害他人,自以为这样既可达到报复的目的,又可保全自己。

  4、残忍性与毁灭性。报复性暴力犯罪者一般都具有残忍性的特点,他们毁容、杀人、碎尸,无所不为,因而这些人犯罪的主观恶性非常严重。有的报复暴力犯罪者为了泄恨,采用爆炸手段给他人家庭以毁灭性打击,其暴力犯罪行为达到了疯狂的地步。

  四、报复心理的自我调控与矫正

  报复心理尽管是一种心理被扭曲的变态心理,但是只要报复心理者认识这种心理的危害性,并进行自我调节,那么这种心理既可以防止,也可以矫正。调节和矫正报复心理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一)要检查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自己之所以受到他人的批评、指责、举报、恋人离自己而去、妻子要离婚等,这些都是因为自己的原因。因此值得别人批评和举报,恋人也应该离开自己去寻找美好的爱情,妻子应该离婚去谋求幸福。这样一想就不会觉得自己委屈了,也不会抱怨别人冤枉自己或对自己无情了。

  无疑,只要我们用理智的态度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就会杜绝报复心理的产生。一旦产生也很快就会被正常的心态所融化。

  (二)凡事都要往好处想,不要往坏处想。如果凡事都在坏处想,就会越想越糟糕,越想越可怕,越想仇人越多,越想越难解脱。如果凡事往好处想,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别人批评指责我,是为了关心帮助我;举报我是为了挽救我;恋人离开我,这是自己的解脱,如果结合将留下遗祸;第三者插足,是因为自己不善处理夫妻关系,只要努力改善,就可以逐出第三者;自己的欲望不能满足,是因为不切实际或者努力不够;别人赖债或不履行合同是因为有实际困难。这样一想,什么怨恨都会跑得无影无踪了,心情也就自然平和了。

  (三)要树立宽容的思想意识。报复心理者之所以产生报复心理,其根本原因就是心胸狭隘,缺乏宽容的思想意识。如果有了宽容的意识,对于别人的批评、指责、甚至举报就会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这样就可以拒报复心理于胸外。即使产生了报复心理,也会用宽容战胜它。这样也就不会让报复心理困扰自己而使自己走上暴力犯罪的歧途了。

  (四)要充分认识报复犯罪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因报复心理引发的暴力犯罪尽管能平泄心中的怨恨,然而既残害了他人,同时也毁灭了自己;既给别人的家庭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同时也给自己的家庭和亲人带来严重的创伤,更重要的是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自己势必成为被万人唾骂的千古罪人。这一切都是不堪想象的。因此一想到这严重的后果,就应该收敛自己的报复心理。

  (五)要树立信心,寻找正确的途径解决问题。如果自己确实受了委屈,利益受到了损害就应该寻找正确的途径予以解决。或找领导申诉辩解,或找同志交换意见,或通过第三人调解,或诉诸法律。总之要树立信心采取积极方式解决,而不应该采取报复这种消极方式处理。因为采取消极的方式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只有采取积极的方式,才能办好自己要办的事情,洗刷自己需要洗刷的冤曲,维护自己该要维护的利益。

 五、对报复心理可能引发的暴力犯罪的社会防范

 尽管报复心理可以自我调节和矫正,但一些报复心理者自我调节能力差,无法矫正自己的报复心理,因此必须通过社会的力量予以调控,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防止因报复心理可能引起的暴力犯罪,从而减少暴力犯罪的发生。

 (一)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对人们的政治思想工作,努力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法制观,建立美好的人际关系。各级领导对人们存在的缺点、错误既要坚持原则,敢于开展批评,又要讲究方法,尽量使之心悦诚服地接受。另外还要教育人们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从而有效地铲除滋生报复心理的土壤,减少报复心理的产生。

 (二)切实加强民事调解工作。人民调解工作对于解决各种人民内部矛盾有着不可忽视的突出作用。因此有关部门对已发生的恋爱纠纷、婚姻纠纷、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合同纠纷、债务纠纷、劳资纠纷等都要及时地进行调解,并尽可能给予解决。这样就有可能极大限度地防止矛盾激化,从而有效地防止报复心理的产生。

 (三)及时掌握信息,防止报复性暴力犯罪的发生。报复心理者性格各有差异,有的冲动,有的较为冷静。尽管他们在性格上和情绪上有差异,但是一旦报复动机形成,都会着手准备犯罪,因而难免不露出预备犯罪的痕迹。因此只要我们及时地捕捉这些信息,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防范,就有可能防患于未然,极大地减少报复性暴力犯罪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