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3隐身需要多少:怎样孝敬父母(之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6:23:56
                            

               今天我们该怎样孝敬父母?

                                         ---学习传统文化 感悟孝道人生---

  主讲:原河南省民政厅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厅长,现任河南省孝文化促进会会长鲁献启

  (四)最后讲一下“孝有好报”。

   《周易》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即行善的人有福,必将得到奖赏,以及与它相配的福乐。恶行有殃,必将招致使自己痛苦的结果。这个善首先讲的是孝,以孝来感天地,天地必定会降下福分。假如不孝,天地必定降下灾殃。我们看这个“余殃”的“余”,讲的很有道理,很有味道。余是什么?是剩余。这就是说,除了自己受到殃报,还有余殃,这个余殃谁来受。那只有子孙来受。“必有余庆”的“庆”,就是福报。这个“余庆”除了自己所受的福报外,还有谁来受,那只有绵延到子孙后代来受了。“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是很平等,很公平的。有孝心的人总想着让父母放心、希望父母一辈子幸福,因此,他会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德行和能力,发展潜力大,人生的结局也好。

  三国时代有个孝子叫孟宗,母亲很长一段吃不了东西,很想喝竹笋汤,因为是冬天,不长竹子,孟宗心中痛苦,不知该咋办,就走到竹园,在哪里哭。他的眼泪和孝心感动了天地,竹子就长出来了。这就是“孟宗哭竹”的故事。后来他官至司空。

  孝子王祥,后母要他去抓鱼给她吃,因为天气寒冷,河道都结冰了。他就躺在冰上,一边流泪哭泣,一边用身体的温度去暖,他的诚心被天地感动了,冰面就裂开来,跳出了两条鱼。这就是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后从我省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有个孝子叫包实夫,在路上遇到一只老虎,要吃他,面对生死,包实夫并不惊慌,他诚恳的跪下来向老虎说:我知道你因饥饿才要吃我,这是我的命运,只是我现在家中有七十多岁的父母要奉养,若能让我侍奉完父母,我一定把身体送给你吃。他的孝心感动了老虎,没吃他转身就走了。后来当地人把那个地方取名叫“拜虎岗”。这就是实夫拜虎的故事。

  现在这些办法虽不可取或者有夸张,或者说结果本身就是虚构的,但它表达的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不要轻易说古人愚昧无知,不懂科学常识等之类的话。我们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话,只要有一颗真诚的心,有一颗孝心,每天存善念、行善事,就能走向美好的未来,就可以上演一出出好戏。

  有人说,我们为什么没有这样的感应?这是因为我们心里有很多私心杂念,常常想到的是小我,是自私自利,没有把父母时时刻刻放在心中,更不用说一心一意的念着父母了。如果心中有存孝之心,孝悌到了至诚,心中只有父母,只有祖宗,完全到了无我的境界,跟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就能够把人本性中的智慧和德能开发出来,就能够跟天地感通,就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感应,就会收到不可思议的效果。任何事情都一样,只搞形式,没有至诚心,是不可能有感应。

  你看看行孝的人,都有这个果报。像汉文帝,他本来是不该当皇帝的,是为孝德的感召,大家都推他做皇帝。做了皇帝以后,他的母亲簿太后,一病就是三年,他真的做到了像《弟子规》所讲的“亲有疾,药先尝,尽夜待,不离床”。母亲看他日理万机,还要辛苦照顾自己很心痛,劝他说:“这里有很多宫女照顾,何必你自己亲自动手呢?”汉文帝跪在母亲面前说:“如果孩儿不能在母亲有生之年,亲自替你做点事,那以后哪里还能有机会报答您的恩德呢?”他身为天子,却能成为久病床前的孝子,他的儿子汉景帝也是这样。一个人做出孝道,一国民众都跟着做,所以,就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这是他德行感召的结果。

  像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虞舜,他本来只是一个平民百姓,母亲很早就过世了。他的继母偏爱自己亲生的儿子,就虐待舜,他的父亲也跟着谋害舜,甚至三番五次想把舜置于死地。每逢父母要谋害他的时候,他都能智慧的化险为夷;每当父母需要他的时候,他都能够出来帮助父母。他的孝行感动了整个乡里,感动了万物。当时的帝王尧知道后,就派人去请舜出来,治理国家,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最后连皇帝的位置也让给了舜。舜不仅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也是传说中最早出现的一位以讲孝道著称、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

  《弟子规》上讲“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这是说父母双亲如果爱我,孝顺他们不算什么难事;如果父母憎恨我,像舜的父母那样对待你,还能够保持纯孝之心,那可是最难能可贵的一种德行。

  像具有传奇色彩的忠孝将军许世友。他出生在我们河南新县,身经百战,从士兵一直升至上将。参加革命后,长期不能和母亲在一起,未能尽孝,为此他愧疚万分。在许世友的一生当中,占有绝对位置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他的母亲。“活着尽忠,忠于毛主席;死了尽孝,替父母守坟”。这是他常讲的一句话。战争期间,部队路过家乡,他曾两次冒死回家看望母亲。他任军区司令员后,每次见到母亲,总是长跪不起,经众人百般劝慰才把他扶起。母亲病故时,他因公务缠身,未及赶回为老人送终,成为终身憾事。当时,他就发下誓愿,自己死后一定来为母亲守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党高级干部,包括毛泽东主席本人都在火葬《倡议书》上签了名,唯独许世友拒绝签字,他表示,我从小离家,没有在母亲身边尽孝,死后要和母亲埋在一起,和她老人家做伴。1979年他给大儿子写了封信:“许光,邮去五十六元,给我买口棺材,埋到父母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了孝敬父母。”

  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辞世,对还乡土葬,邓小平批示“下不为例”。受中央领导同志委托,前去吊丧的国家主席王震转达了中央对许世友后事的处理意见:许世友在60年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许世友同志土葬是毛泽东主席生前同意的,邓小平同志签署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中的特殊。是什么感动了共和国两代伟人,满足了许世友死后完尸土葬的要求?是许世友的忠孝之心。

  《西游记》中有一句话说道:“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过去,人们相信不孝敬父母会“天打五雷轰”,死后下地狱,做其它坏事会遭报应,现在不信了,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而人越来越可怕了。

  古时候,哪里发现一个大孝子,地方官就要向上推荐,这叫“举孝廉”;哪个县要是发现一个杀害父母的逆伦事件,不仅儿子要被处死,县长也因失职而被撤职查办,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也要受处分,这个县的城墙也要砍去一角,以此忏悔,以此警示,因为他没有教育好那个地方的民众,这是全县的耻辱。

  大家都知道郑板桥这个人,清朝乾隆时进士,“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他做官清廉为民,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郑当县令时,走到一个村庄,见一民宅门上贴着一副新对联:“家有万金不算富,命中五子还是孤”。郑板桥心中明白,小姐乃千金,万金即10个女儿,一个女婿半个儿,五子即10个女婿。因此,回到县衙,便命差役将王老汉的是10个女婿叫来,给他们讲了孝敬老人的道理,并规定轮流侍奉岳父,最后严肃的说:“今后你们中如有那个不善待岳父,本县定要治罪。”第二天,十个女儿、女婿就带着衣物、食品上门看望了老人。离任时,他告诫年青人要“爱父如子”,开始人们觉得这话有点不大好听,但年青人按着做了,都成了大孝子。今天怎样关爱自己的子女,就怎样关爱自己的父母,能做到也不容易呀。

  在过去,一般每一个地方都有祠堂,那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这是伦理教育、培养孝道的一个很好的场所。一个人,如果不注意律己修身,犯奸作科,被逮捕判刑,将来就没有资格进入祠堂,不能进入祠堂是什么概念,那就意味着他的亲族系统在这儿断代,意味着他的后代将没有脸面进入祠堂。想想看,逢年过节或姓氏家族聚会,一个人在祠堂竟找不到自己的祖父、父亲的牌位,那是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滋味,说不定孩子连媳妇都不好找。所以就凭着祠堂这个教育场所,凭着这条制约方式,足以使许多人不敢做坏事。再加上写进家谱里,祖上的污点被一路记录下来,世世代代传诵下来,那是多大的刺激呀。

  国有国史,地方有地方志,家有家谱。家谱是一个家族的档案,是人类对于自身繁衍谱系的理性认识,是人类进步文明的基本体现。它所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民族文化的传承。

  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重“祖”,因此,民族的先人叫“祖先”;前人的事业叫祖业;祭祀始祖的地方叫祖庙;人们的出生地叫祖籍;长辈埋葬的地方叫祖坟;自己的国家叫祖国;祖和宗结合起来叫祖宗;爷爷叫祖父;奶奶叫祖母,世世代代叫祖祖辈辈。

  今天我们祭祖为什么?“清明节”放假为什么?因为我们不少人忘祖了,忘祖了还会孝吗?

  我们的传统文化特别尊重“母”。民间有这么一首民歌:娘怀儿一个月似火烧身,两个月呕吐恶心,三个月乳头肿痛,四个月似树扎根,五个月五指分瓣儿,六个月就长全了筋,七个月分清七窍,八个月长成了人,九个月提心吊胆,十个月痛苦临盆。将生命的形成做了最为精彩的描述。而事实上,期间母亲与胎儿随时都有危险,一次跌倒,一次吃药,一次翻身,一次争吵都可能让胎儿流掉,而最最痛苦的莫过于分娩时的死里逃生,生命呱呱坠地了,从母亲的疼痛与抗争的磨难中获得了诞生的宣言,这也是严冬过后绽放的春蕾,这是苦难之后摘到的果实。

  今天,有的人不仅忘祖,就是连自己的亲娘也忘了,还有个别不通人性的畜生竟能对父母举起屠刀。

  《孝经》中有句话是“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五邢指墨、劓[yì]、剕[fèi] 、宫、大辟。墨刑就是往脸上刺字,一辈子羞辱你;劓邢就是割鼻子;剕邢就是砍脚;大辟就是杀头;宫刑就是破坏人的生殖能力。这句话就是说古代的刑法、法律,有三千条,最大的犯罪是什么?罪莫大于不孝。所以孝是遵纪守法的根基。今天尽管不会再有肉刑了,但对那些大逆不孝之人,法律是不会放过它们的,道德的审判也绝不会宽恕的。

  孝道蕴含着一种无比巨大的精神力量,无坚不摧,感天动地。一旦发挥至极致,任何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思愈重,情愈深,知本报恩的力量就越强,便可以奉献出一切,哪怕是生命也在所不惜。

  自古以来,儒释道都将孝道推为立身治世、信行求道所必须遵行的大道。三教“理同出一源,道并行而不悖。”其核心也是一个“孝”字。孝道“通于四海,充塞天地”,超越时空,历久弥新。孝道的精髓,上合天理,下得民心。可以说是千古不灭,万古长青的真理。

  所谓我们目前出现的这危机、那危机,我认为主要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危机,孝道的传承出现了危机。

  曾子在《孝经》里曾问:圣人之道,有没有高过孝道的?孔子说:人之行,莫大于孝。在人的德性里,孝是最大、最圆满、最根本。孝是圣人之学、圣人之德,最高的层次,是无以复加的,没有比孝敬父母更加重要的了。把孝做到圆满就是圣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道不仅是报答偿还,这是人本性的自然流露。曾子听到孔子的教诲,极度赞叹,孝道,真是太伟大了。

  这里举这样一个事例。

  汉朝初年,有一个良医叫淳于意。一次,他给一个富商的夫人看病,受到了诬陷。于是淳于意就没抓了起来,要逮到京城中去执行肉刑。也就是残害人身体的砍脚、割鼻子、往脸上刺字之类的处罚。临行前淳于意与五个女儿哭作一团,小女儿缇萦“因孝而勇”,决心誓死随父去京城告御状。她抹干泪水,一直跟着父亲的囚车跑。到长安之后,这个女孩托人写了一个状子,递进了皇宫,状子里写道:我父亲触犯了国家的刑律,按法应该给他施以肉刑。但是,皇帝,你要知道,一个人要是肢体残破了,那是非常痛苦的事情,以后即使想改过自新都很困难,求你能不能对我的父亲宽大一点,不要给他施以肉刑,为此我可以无偿的为国家做一切事情,卖到宫里做奴婢都可以。这番凄婉的说辞,打动了汉文帝。汉文帝也是一个孝子。他对亲生母亲薄太后非常孝顺。薄太后曾经有病,汉文帝衣不解带的服侍母亲,作为一个皇帝来说,也难能可贵的。汉文帝本身又特别认同《孝经》的说教,自然很熟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内容,所以看罢缇萦的这个状子,他令人重审此案,最后真相大白。汉文帝同时作出三条决定:一是宣布淳于意无罪释放;二是缇萦孝心可嘉,令地方官为其树立“节孝坊”;三是废除肉刑。

  缇萦的孝心孝行,不但成功的拯救了父亲,而且使统治者下令废除了残忍的肉刑,使无数人免于肉刑之身心剧痛。孝德力量真是太伟大了。讲到缇萦冒死上书,击鼓申冤,古人称之为“拯难孝”。这个典型事例时,这里也顺便说上两句,那就是一个人在清楚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时,我们也千万不要忘记父亲是铺路的石、拉车的牛、顶梁的柱,父亲是压不弯的脊梁、全家人的靠山,是家庭的象征、儿女的榜样,是生命的动力、方向。父亲对家庭的贡献,对子女的关爱,对妻子的呵护,对事业的付出太多了、太大了、太沉重了,但父亲的爱,在内涵和形式上与母亲比是有差异的。父爱无言,需要子女寻找、去品味、去领会。有的人往往只记住父亲的严厉,对儿时父亲“严管”的一些琐事念念不忘、耿耿于怀,与其谈及孝敬父亲时,常常产生反感,及至父亲病重或过世才追悔莫及。小时候,我们惹父母生气,父亲虽然打了我们,那也是打在儿女身,痛在父母心呀。既是父母有点小过失,也绝不能成为儿女不孝的理由。

  今天我们学习《孝经》也好,《论语》也好,《弟子规》也好,就是要把祖先那里的“孝”转化为现代“孝”的智慧,与时俱进,融入到现代生活中,焕发出人性的光辉,把孝化的习俗作为时尚,上升为信仰。孝心不能等,从现在开始;孝心不用说,从做开始。以孝为本,以孝为荣,以孝为乐。跟风就跟行孝风,追星就追贤孝星,成就我们的孝道人生。

  祝愿今天具有贤孝之心的子女都能幸运、吉祥,祝愿大家善良的父母都能福寿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