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之魂3老恶魔王之后:广州市第三中学生物科校本课程《环境教育生物篇》实施方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34:01
广州市第三中学生物科校本课程《环境教育生物篇》实施方案

 

 

一、背景分析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已日益受到世人的瞩目,因此在学校中开设环境教育这一课程越来越显得重要。通过《环境教育生物篇》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接触社会,体会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尽管环境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学校和教师依然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将环境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活动中,以及将这些内容融合到教学环境中的方式对环境教育事业作出贡献,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和职责所在。

二、调查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培养 

校本课程《环境教育生物篇》开发的重要意义在于树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为,关于环境的知识和技能,只有当它们与关心地球、关心他人以及关心我们自己的这种强烈的愿望结合起来是,它们才会对价值观有所限制。

环境教育是一个意识和行为并重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环保的知识和技能,才有助于学生以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身份参与到有利于生态可持续性以及社会公正与民主的发展中来。

(二)体现广州市绿色学校的示范作用

    我校是市绿色学校,肩负做好学校环境教育工作以及辐射与示范的职责,校本课程是学科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加强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探索“环境保护”校本课程的目标框架体系以及内容和模式,无疑是绿色学校示范作用的重要体现。

(三)创造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氛围

    绿色学校应以创建绿色文化为目标,包括物质的文化、制度的文化、行为的文化以及心理或观念的文化。而加强环境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重点就是要促进师生树立和谐发展的理念,即树立人和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理念。

环境的概念涉及三个方面,其一指自然环境,其二指社会环境,其三指精神环境,并始终围绕“和谐发展”这一核心展开,这与我校倡导“人文、合作、敬业、创新”的学校文化有着太多的共同之处,因此,学校的环境教育必然包含体现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课程基础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环境教育生物篇》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校园环境的潜在影响

    我校是一所具备一流的现代化教育设施和优美绿化环境的学校,满目的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校园中人性化的护绿宣传牌,节水、禁烟牌都提醒着每一个走进附中的人,使他们感受到环境的整洁和优美,从而激发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学校的室外场地和教室每天都有学生轮流打扫,同学们用辛勤的劳动换来怡人的校园环境,这使他们感到格外的珍惜。校园宣传栏中陈列的环保小报、废弃物小制作、环保海报作品,都是同学们课间爱看的内容,一点创意、一点启示,同学们都能从中获得很多。置身在这整洁、怡人的环境之中,感受到的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之美。

(三)长期的环境教育积淀

    近年来,我校在环境教育领域作了许多的探索和思考,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其一是发挥基础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先导作用;其二是推进环境类校本课程和兴趣小组的建设;其三是以校园主题活动丰富环境教育内容;其四是以竞赛促进环保知识的普及。

(四)先进的教育理念

    学校近年来创办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提出了“以人为本,弘扬高尚,尊重个性,关注发展”的办学理念。就环境教育工作的发展,学校提出了“绿色文明融入校园文化;基础学科渗透环保知识;环境教育纳入校本课程;绿色实践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思路。

四、整体目标

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让环境教育这一特色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体现。根据高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规划校本课程目标。

五、分目标

(一)环境意识目标要求:

1、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身边环境的关注,关注自然、关注造成环境问题的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      

2、了解学校、家庭的环境,了解学校所在地区人们的生活与环境、本地环境资源。

4、环保法制观念:积极健康的环境道德道德感、环境责任感;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人与大气;人口与环境;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对环境的鉴赏能力。

(二)行为方式目标要求

1、学习人际沟通和合作,发现,解决环境问题,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进行反思,反思个人生活方式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2、有敞开思想、挑战旧观念,接受变化、承认不确定性的愿望;

3、用口头、文字或图表的形式表达信息

4、个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实践环保方面的行为规范

(三)能力水平目标要求:

1、简单的监测技能(水和气温、湿度)

2、调查、交流、收集、分析、总结资料和信息

3、讨论对环境的看法

六、教学材料:

    自编教材《环境教育生物篇》,参考《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等。

七、课程类型:科学素养类

八、课程课时:20课时

九、教学方法:

1、体验、讨论 

2、“合作方块”游戏

3、角色扮演

4、榜样引导

5、阅读资料

6、搜集有关资料

7、辩证会

8、因果分析图

9、国际贸易

10、观察环境、记录有关环境信息、感情和感觉

11、调查、交流、收集、分析、总结资料和信息

12、调查、制作社区环境档案;

十:教学内容

第一章  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一节  生态系统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概念

第三节  生态系统的类型

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六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七节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第八节  抵抗力稳定性

第九节  恢复力稳定性

第十节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第二节  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

第三节  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三章  生态环境的改善

第一节  生态农业

第二节  生态工业

第三节  居住环境的改善

第四节  自然保护

第四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含义

第三节  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十一、教学活动建议

1.调查和了解社区和地方环境的基本特点。

2.知道本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能初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3.了解社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4.知道什么样的环境是好的环境,以及建设良好环境的途径和方法。

5.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判断对环境友好的和不友好的行为。

6.知道与环境相关的纪念日及组织

7.观察学校周边的环境,绘制社区平面图。

8.通过手工制作、广告设计或编小报等方式,展现本地区的自然和文化特色。

9.围绕社区主要环境问题,以小组形式讨论其原因、后果、解决办法。

10.观看照片或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本地区20年来环境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讨论二者联系。

11.分组设计一份学校环境建设规划或社区环境建设规划。

12.收集有关垃圾分类的资料,讨论垃圾分类的好处及具体做法

13.通过表演、漫画、制作标语等方式向周围人宣传对环境友好的行为方式。

14.学会沟通与交流,学会写调查报告。

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两到三个活动形式开展学习。

十二、课程评价建议:

1 从教师角度:

1)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贴近生活实践,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

2)是否灵活选择多种教学途径与方法,并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特点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3)是否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引导学生对周围的环境现象及各种层次的环境问题展开调研,思考各种“习以为常” 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

2 从学生角度:

1)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否提高,环境技能是否习得。

2)学生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是否向好的方向转化。

3)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4)学生的主题参与意识是否强烈,合作精神如何。                    

 

 

 

十三、保障措施

1 学校将请有此方面专长的老师任专职教师,并根据活动聘请有关部门专家、学生家长等作为顾问。

2 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同时也争取家长的支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广州三中生物科校本课程开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