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露致癌为何市场还有:专题九作业: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2010年山东省初中教师全员研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13:48
 
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宁阳县第二十中学    董英英    2010年8月10日 16:34

    

                                                                    

    一、课程开设的背景

    学校围着课程公转,教师围着教材自转,学生围着教师旋转,师生围着课堂公转,这个似乎百年不变的“教学原则”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如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课程、教材适应、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响。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是从学生最终发展着眼的。本着我校“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及齐心协力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身心健康、个性优良、技术明显,即素质发展全面的现代文明人”的培育目标。学校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设置多样化课程,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我校在初一年级已开设了两年多的校本课程,我们生物学科也投入了积极地开发、研究、实践。初一上学期开设了《奇妙的微观世界》,下学期开设了《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生物校本课程的开设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二、课程的提出及意义

    上学期《奇妙的微观世界》: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生物,特别在生物绪论课上对生物学大概地了解后,他们对探究生物的奥秘充满热情,尤其对肉眼无法看见的微观世界充满好奇,急切地想要老师给他们介绍微观的生物并且要看一看微小的生物到底是怎样的,因而我们从“谈毒色变”的病毒讲起,介绍病毒“魔鬼的一面”和“天使的一面”,让学生全面、彻底地了解病毒等微生物,不但拓宽了知识面,而且提高了自身防御疾病的能力,并建立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下学期《我们身边的生物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生物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学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工业、医药卫生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快速发展,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的巨大影响越来越体现出来。学生对这方面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因而我们采取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了解、探究这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资源分析和整合

   《奇妙的微观世界》: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通过大量的视频、图片、动画和交互手段,让奇妙的微观世界生动而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受到有效刺激,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给学生以强烈的现实感,使学生获得了空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物奥秘的探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方位的达成教学目标。

   《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充分挖掘课本内容,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发展需求,以“生物课堂延伸”为主线开展这部分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编写,积极收集网络资源,从课本、学生、教师、学校、社区等多种途径获取生物与我们生活有关的多方面资料,进行筛选与归纳整合,整理出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力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至用的能力。

   四、课程总体目标

   最终目标: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具体内容: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中学会做人、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自信、学会探究,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得到和谐发展,让其具有迎接未来世界挑战、克服现实困难、谋求生存发展的心理准备和真实本领,成为“全面发展有基础,个性发展有特长”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最佳的我”。

    五、具体实施目标

    通过生物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以下方面得到发展:

    1、具有一定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2、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的工具、仪器和各种化学试剂,具有一定操作技能。

       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生物学资料的能力。

    3、学会生物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收集、记录以及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获得结论。

    4、发展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学会使用实验报告或小论文方式将实验现象、数据以及分析结果正确表达出来。

    5、发展合作能力、交流能力。

    6、通过实验获得相应的生物学的基本事实、原理和规律的基本知识,学习在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7、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关注生物学的发展,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六、教学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可能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地作出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3、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七、课程实施

     1、课程内容:

    上学期《奇妙的微观世界》:以三大专题展开教学

    专题一:认识病毒(10课时)

    (1)对病毒进行初步介绍(2课时)

     内容:简单介绍课程安排,学生课程考核规定,对病毒进行初步介绍,让学生感受到病毒无所不在,并与我们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有必要对病毒进行了解和学习。

   (2)介绍病毒的特征:(2课时)

    内容:①病毒的分布、大小、形态

          ②病毒的结构特征

          ③病毒生命活动特点

          ④病毒的种类

          ⑤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病毒访谈录(2课时)

    内容:以采访病毒的拟人化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微观的病毒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及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形象生动、易于理解,教学效果非常好。

   (4)介绍病毒性疾病(4课时)

    内容:着重介绍人类历史上由病毒引起的一些重大的疾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这里可播放有关艾滋病的教学录象。

    专题二:学生研究性作业汇报(6课时)

    内容:要求学生主要以以下三个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汇报,注意:此作业的布置应在专题一开展时就布置下去,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准备;建议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研究,汇报时也以小组的形式汇报;对该次研究性学习作业应进行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及教师综合评价,并应作为学生校本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三大主题是:

   ①我们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②一个XX病毒的自白

③一半是魔鬼,还有一半是——

   专题三:制作噬菌体模型(8课时)

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制作噬菌体模型,分材料准备和动手制作两大部分。对制作出的噬菌体模型成果进行评比,并纳入学生校本课程学习的评价。

    下学期《我们身边的生物学》:

    (1)《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2课时)

     内容:介绍试管婴儿

目标:了解试管婴儿这一先进的生殖技术,建立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观念,促进学生现在认真学习,将来也用科学技术为社会作贡献。

    (2)《比较几种常见水果的VC含量》(2课时)

 

    内容:通过实验比较几种常见水果的VC含量

    目标:知道VC 对人体的作用、缺乏症状及治疗方法,了解定性测定VC含量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及科学严谨的态度。

   (3)《ABO血型鉴定》(2课时)

    内容:用A型标准血清和B型标准血清鉴定学生的血型

    目标:知道ABO血型鉴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学以至用的能力,提高防止血液污染的警觉意识。

   (4)《人造血液、人造血管、人工心脏》(2课时)

    内容:介绍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人造血液、人造血管、人工心脏

    目标:了解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建立科学技术应造福于人类的观点。

   (5)《测定肺活量》(2课时)

    内容:尝试使用自制的肺活量计测量肺活量。

    目标:进一步理解肺活量的概念,通过动手制作简易的肺活量计,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精神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加强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增加肺活量,增强体质的意识。

   (6)《学会测量血压》(2课时)

  

    内容:学会使用和测量血压

    目标:了解人的正常血压值,学会使用和测量血压。

   (7)《制作呼吸过程中膈和肺的变化示意模型》(2课时)

    内容:呼吸过程中膈和肺的变化示意模型制作

    目标:知道呼吸过程中膈和肺的变化关系,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日常物品制作模型。

   (8)《模拟酸雨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2课时)

    内容:探究酸雨如何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

    目标:学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及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关注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9)《叶脉书签的制作》(2课时)

    内容:制作叶脉书签及叶脉书签贴画

    目标:知道叶片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了解叶脉书签的制作的原理及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

   (10)《DNA模型的制作》(4课时)

    内容:制作DNA模型

    目标:知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了解DNA的结构,培养动手能力及废物利用的环保意识。

    注:在期中考试后布置一次研究性作业:调查分析“全球十大环境问题”。

    2、课程安排

    上、下学期课程各由24课时完成,每周三下午2课时连排。

    选科时限定每班5人,初一全年级18个班,共约90多人分两个班级开展校本课堂教学。由于有时要安排实验和实践活动,最好每班人数要控制在30人左右,不宜太多。所用场所以多媒体教室与生物实验室为主。

    开发与实施的教师:每学期初一生物任课教师,一般是四人担任两个班生物校本课程的讲授。

    八、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占考核成绩10%。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占考核成绩40%。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小组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出,经自评、互评、教师评定进行“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成占考核成绩的50%。

   (4)综合以上三项,评定学生学期及学年成绩,以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放入学生成长袋及作为各种“优秀学生”评选的参考。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的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九、预期校本课程成果

     1、汇编成册的生物校本课程教材。

     2、学生在进行校本活动中的成果:学生参加校本课程的心得体会、研究性学习报告、调查及小论文、制作的各种模型等。

     3、教师参与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心得和经验、教学设计、案例论文等册子及优秀教学课件。

     4、校本课程的研究报告及开发实施方案等。